花木兰的故里在湖北哪个地方??
湖北黄陂 有些争议的黄陂和虞城都想借花木兰发展经济 因为有些地方想借古代名人来提高知名度,进而发展经济,所以弄得一些古代名人到现在还不知家归何处。民间传说的代父出征的花木兰,到底是河南人还是湖北人?这一争论,由于最近一个研讨会的召开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4月21日,湖北武汉市黄陂召开木兰文化研讨会,称文化部正式接受黄陂“木兰传说”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年底有望获得批准。而此前,3月26日,中国木兰故里专家考察验收组来到河南虞城县,口头一致同意授予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引争端]黄陂:文化部已受理我们申报4月21日,在武汉市黄陂区,易中天、余秋雨、李学勤等100多位名人、学者齐聚于此,在游览了当地的木兰生态旅游区后,讨论起了黄陂木兰文化。会议组织者称,根据当地传说,黄陂是花木兰的故乡,辖区内的木兰湖是她练箭之地,双龙镇是她出生的地方,木兰山是凯旋之处,山下还有木兰庙。黄陂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也说,湖北省文化厅已批准黄陂木兰传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已正式受理,今年年底有望批准。黄陂区政府还声称,在争取木兰传说“申遗”时,还要争夺到“木兰故里”的称号,为黄陂增光。黄陂区政府的证据还有,明《木兰古传》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西陵系黄陂在汉代的古县名。古代女人花木兰,再次牵动了武汉黄陂和河南虞城两地人的神经。[有回应]虞城:花木兰不可能在黄陂获知上述消息后,曾担任河南虞城县委副书记已76岁的马俊华气得直拍桌子:“花木兰故里明明在河南虞城,怎么会在武汉黄陂呢?”马俊华退休后一直担任虞城县花木兰研究会负责人,著有《花木兰在虞城》一书。据他介绍,虞城的营廓镇,自唐朝起,历代都修建有木兰祠,虽然在战乱中都已经焚毁,但至今还存有记录花木兰事迹的古碑刻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木兰的身世、英雄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于嘉庆十一年立,上写“营廓镇北二里许孝烈将军祠,乃崇祀隋末魏氏女,讳木兰,未字真人,闺阁奇英者也……”让他更坚信的理由还有脍炙人口《木兰辞》里的词句。“《木兰辞》里有‘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句子。在花木兰生活的年代,黄河距离营廓镇有100多公里,骑马行走刚好需要一天时间。而如果在武汉黄陂,那根本不可能。”“这些是花木兰故里在虞城的最有力证据,”马俊华说,“其他地方都只有传说,是在捕风捉影和虞城瞎争。”[看现状]花木兰生日虞城每年办庙会距离虞城县35公里处的营廓镇周庄村,一段柏油路尽头是一个用砖砌起来的朱门大院落,这便是名扬天下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祠。木兰祠院落不大,坐北朝南是孝烈将军祠,砖木水泥仿唐建筑。跨进祠堂,高大的木兰像立在正中央,黄金铠甲大红簪缨,头戴黄褐斗笠,身披果绿战袍,威风凛凛。对着将军祠的是木兰陵园。由于古碑的存在和花木兰的名气,新修建的木兰祠成了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俊华说,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木兰祠周边的老百姓都要到祠里烧香,至今不衰。当地老百姓还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作花木兰的生日,举办庙会,共同祭奉花木兰。 [底气足]中国民协称虞城为木兰之乡武汉黄陂在为花木兰研讨的时候,河南虞城也没有停歇。虞城县文化局朱保良局长告诉商报记者,目前他们也正在整理花木兰资料,在6月底前交给文化部,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4日,朱保良告诉记者,3月26日,中国民协派出的中国木兰故里专家考察验收组来到虞城县,验收虞城的准备情况后,一致口头同意授予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为了表达这种必胜的信心,在穿过商丘去虞城的路上,进入虞城县界,一块“中国花木兰故里欢迎您”的招牌已经高悬头顶。“花木兰到底在虞城还是在黄陂,今年年内一定会有结果的。”马俊华说。对于虞城的花木兰传说能否在今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非常看好。[为啥争]木兰故里能带来大效益“花木兰的名气这么大,谁开发花木兰谁能获得大收益。”马俊华说,这也是各地下工夫争夺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担任虞城县委副书记的马俊华牵头,联合县文化局、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部门,开始挖掘虞城的花木兰文化。1993年,在传说的花木兰生日那天,虞城县成功举办了木兰文化研讨会和首届木兰文化节,进行招商引资。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木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搬上银幕,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迪士尼开发花木兰的成功,引起中国人的反思。虞城的上级部门商丘市也意识到了花木兰的巨大效益,决定把由虞城县举办的木兰文化节移师到商丘,并将三年举办一次改为两年举办一次。2000年,首届商丘市木兰文化节成功举办,客商云集。马俊华说:“现在花木兰已成了商丘的一张名片,每次文化节都能吸引到大量投资,给商丘带来了滚滚财源。”同时,武汉黄陂这些年通过运作“花木兰”品牌,也取得了巨大收益。黄陂围绕着木兰山建设的木兰生态旅游区,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16.9万人次。[专家评]都想借符号发展经济湖北黄陂和河南虞城争夺花木兰故里已有多年。不管是声称证据确凿的虞城还是只要有希望就不放弃的黄陂,对花木兰的刻意追求都显现出了目前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符号焦虑”。马俊华解释争夺木兰故里的理由时就说,发展木兰文化是次要的,追求木兰身上附带的经济效益是主要的。“虞城很穷,发展经济需要个能对外吆喝的牌子,如果能争取到花木兰故里这个称号,虞城的身价也倍增,更容易宣传出名了。”虞城县发展经济的困境,被学者称为符号焦虑。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教授把运用符号来发展经济称为“符号经济”。有专家认为,符号经济蛋糕虽然诱人,但是否会变成鸡肋,那就看操刀者的本事了。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曾撰文剖析河南在符号开发上的弊端,称河南人缺少主动出击的意识,老子丢了去研究老子,庄子丢了去研究庄子,总是处于被动。对此,朱保良表示,虞城县已经对木兰产业作出了详细的长远规划方案,并说:“千辛万苦争取到的东西,我们不会浪费掉的。我们一定会让花木兰在虞城熠熠生辉。”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中国民协)成立于1950年3月29日,当时名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是全国各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自愿结合的群众性文艺学术团体。其宗旨是搜集、研究、保管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
倪世清,男,1973年出生。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人,自幼习武。1987年在少林寺随有“铁腿延恩”之称的释延恩大师学习少林拳法、器械等,法号释恒达。1991年前往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学习传统陈氏太极拳。后拜中国十大武术名师、陈氏第十九代传人陈正雷先生为师,系统学习陈氏太极拳套路、器械、推手,历时八载。精通内家和外家拳法,擅长陈式太极拳老架,新架,刀,剑,二节棍,流星锤,春秋大刀,推手,散打等。1997年在家乡创办肥西县陈氏太极拳辅导站,义务授拳,会员达到500多人。2006年创办合肥陈氏太极拳馆。2007年11月被收录<中华武术名家名校通鉴>。
★1993年参加河南省安阳市散打擂台赛获60公斤级亚军;
★1996年8月参加中国温县太极拳年会暨陈家沟国际太极拳锦标赛获陈氏太极拳第一名,男子太极推手65公斤级第二名;
★1997年在合肥市演武大会获得个人传统器械表演一等奖;
★1997年回到家乡创办肥西县陈氏太极拳辅导站,会员达到800多人,为当地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安徽发大水,他把教拳所收学费2000元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当地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做了报道;
★2000年被安徽省武术协会聘为太极拳、剑、教练员;
★2002年辅导站被评为安徽省体育局“省全民健身示范点”;
★2004年4月带领学生参加洛阳牡丹花卉三万人太极拳表演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4年九月荣获安徽省直太极拳委员会举办的庆祝建国55周年太极拳剑、木兰拳演武竞赛表演陈氏太极剑、老架二路、太极推手等,获一等奖;
★2005年8月参加首届“焦作山水杯”国际太极拳DV大赛,荣获太极拳器械一等奖;
★2005年十月参加安徽省武术协会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安徽省直老年太极拳委员会成立10周年演武大会获太极拳、剑一等奖;
★2006年8月参加第二届中国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荣获男子青年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第一名、春秋大刀第一名、传统陈式太极单剑第二名;
★2006年10月参加安徽省太极拳.剑比赛中获个人传统太极拳第一名、太极剑第一名;
★2007年7月带领学生参加合肥市首届传统武术大赛获金牌18枚,银牌5枚,铜牌3枚;
★2007年8月参加陈正雷大师举办的第九届国际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暨首届国际陈氏太极拳教练员培训班;
★2007年11月被收录<中华武术名家名校通鉴>;
★2007年9月带领学生参加安徽省“铜锋杯”太极拳、剑比赛获5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集体传统太极拳第二名。
★2007年11月参加中国黄山首届传统武术大会暨武术套路国际邀请赛获个人春秋大刀第一名、陈氏太极拳第一名。
★2008年3月7日参加“迎奥运杯”第六届香港国际武术节获个人传统陈氏太极拳和太极春秋大刀两项冠军;
★2008年5月18日组织的300人集体太极拳大型表演“太极与奥运同行”并为四川灾区募捐6583元;
★2008年6月21日在第三届中国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上担任裁判。并与(陈正雷、杨振铎、蒋家俊、马海龙等各位名师同台汇演;
★2009年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
★2009年8月在河南郑州举办的“中国陈家沟太极拳馆教练级别考试及评定”,经理论知识考核、技术操作考核、教学能力考核、综合评定,由 “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中国陈家沟太极拳馆教练员级别评定委员会” 于2009年10月评定合肥陈氏太极拳馆馆长倪世清获陈家沟太极拳馆高教初级证书;
★2010年8月考取经国家劳动部批准,全国通用,国际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国家职业标准);
★2010年十月被安徽电视台“健康行天下”栏目邀请作太极拳养生电视讲座;
★2010年十月接待200人波兰交流团,是安徽最大的外国团队来合肥。为宣传合肥,推广国粹太极拳作出了贡献。 1997年在家乡创办肥西县陈氏太极拳辅导站,义务授拳,会员达到500多人。
2006年创办合肥陈氏太极拳馆
2012年创办合肥陈氏太极拳馆分馆达5所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妇女地位卑微。其中不乏才华能力堪与男子相比肩者,也往往因制度、观念和习俗的偏见歧视而遭至埋没。
尽管古代的女性处处遭歧视、受约束,也上演了一幕幕女扮男装、展现女子政治军事和文学艺术才能的佳话,例如:
花木兰代父从军、谢小娥佣保复仇、黄崇嘏赋诗辞婚,还有文学作品中的女才子祝英台、女状元孟丽君、女驸马冯素贞等等。
历代已有不少学者关注过这一现象,如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卷8、清人赵翼的《陔馀丛考》卷42、福格《听雨丛谈》卷7,以及现代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都曾列专题进行过初步的举例评说。
笔者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从历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再补充一些事例,向世人展示一番不让须眉的古代巾帼风采。
一,骋疆场的女英雄
据《魏书》和《北史》的《杨大眼传》记载,杨大眼是北魏的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后来归顺梁朝。他的妻子潘氏也善于骑马射箭,先从家乡跑到军中去探望丈夫,其后干脆就留在军中协助夫君。每逢打猎、攻战,她便一身戎装,与丈夫并驾齐驱。回到军营,又与诸僚佐言笑自若。杨大眼指着妻子对大家说:“这位就是潘将军。”惜乎后来潘氏有失妇道,被大眼所杀。
《金史·列女传》载:金朝末期,有宗室完颜承充之女阿鲁真者,其夫为猛安(女真军事首领之称,为“千户长”之意),夫亡寡居。在叛军围攻之际,她衣男子服,率领其子和一千多部众指挥若定,力战解围,因功诏封为郡公夫人。
又据《明史·列女传》:元末明玉珍据蜀,保宁府(今四川阆中市)有一位韩氏女子,担心被掠,就女扮男装,隐迹于民间。后来被抓入伍,从军7年,转战四方,所幸并未被人识破其女儿身。直到她从云南战场上回来巧遇其叔父,才改装退伍。与她同时从军的伙伴无不为之惊讶。这堪称元明之际的一位花木兰式的奇女子。
据刘献庭《广阳杂记》卷1载:
南明永历(1647-1661)年间,有一位叫丁国祥的女总兵,骁勇善战,能于马上射弩。她丈夫也是位总兵。后来丁随其夫归顺了清朝,平日常以男装与士大夫相交接。晚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4载:贵州人李杰因征苗功擢至参将,但他平素爱好文墨,不喜武事,就改任知州。一位相识也觉得他不像个武士,便问他是如何取得战功的。李杰于是说出了真相,原来他是冒领了其妹的功劳。其父曾官提督,屡建战功,其母也是个女中大力士。李杰的妹妹从小生得身长力大,平常好作男儿装扮,亲戚间也都以公子呼之。年14就随父从军,驰马舞剑,俨然美少年一个,见者都分不清她是男是女。其平生所立战功,都让给了哥哥李杰。20多岁时,父母要给她找婆家,让她改回女儿装束,岂料她却抑郁不乐而卒。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类“女统领”条载:
同治年间左宗棠总督陕甘时,其麾下有一姓陈的统领(约相当于后世之旅长),因军功授记名提督衔。其幕中有一朱姓书记,年少美风姿,陈统领对其甚为倚重。一日统领忽独招朱夜饮且同榻,朱初不肯,统领乃拔刀逼之,朱不得已登榻,岂料统领竟是一处女。日久天长,统领身怀六甲,身份再难以隐瞒,朱遂怂恿实话上禀。左宗棠闻报大惊,既不敢据实上奏,亦不忍加以惩处,于是让朱某冒顶陈名统其军,而陈统领则脱戎服而返钗裙矣。
说到这位女统领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当同治初年,多隆阿率军路过荆子关时招募役夫,有一少年前来应募,她皮肤黧黑,满脸痘瘢,且生得高大魁梧,气力过人。初在军中放马,继而为兵勇,屡建奇功,驰骋疆场十余年,若不是她自露原形的话,恐怕无人能识破其处子之身。
这位女统领虽说最终难奈青春寂寞,以力迫得鱼水之欢,但毕竟属于人之常情。而且后来因朱某归宗纳妾,陈氏遂愤然挟其赀财及所生之子定居兰州,从此与朱某断绝了关系,即此一点也显示了她的骨气。所以若不苛求的话,这位女统领也算是晚清时代一位花木兰式的女杰了。
汪景祺曾随年羹尧西征塞漠,著有《读书堂西征随笔》,后因此书而被杀头。书中记载了雍正年间,在山西蒲州一带,因天灾严重,民不聊生,一些习武知兵的女子便女扮男装,放马劫掠,被当地称为“胭脂贼”。但这些女强梁却盗亦有道,“于本地大户,秋毫无犯,且不肯妄杀人。过客非重赀不取,取重赀亦不过十之二三。以故无鸣之官者”(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15页)。汪景祺本人就在一个叫红石村的地方遇到了几位“胭脂贼”,她们虽武艺高强、“杀人不眨眼”,但给作者的印象却是年轻美貌,缠绵多情。这或许又是时下某些西部武侠影视片的原型吧。
二。不愧须眉的女才子
《南史·崔慧景传》云:“东阳(今属浙江)女子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遍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事发,(齐)明帝驱令还东。逞始作妇人服而去,叹曰:‘如此之伎,还为老妪,岂不惜哉。’”
钱易《南部新书》庚卷记载:中唐贞元年间有位孟氏女,年青时嫁与郭子仪的僚佐张詧为妻。中年丈夫死后,孟氏因与张詧面貌相似,便女扮男装,冒充张詧之弟,投奔郭子仪为官,前后达15年之久,担任幕府御史大夫多年。郭子仪死后,孟氏已70余岁,因感年老茕独,再嫁潘老汉为伴,活了一百多岁才去世。《太平广记》卷367也记载了这件事。
《太平广记》同卷紧接着还载有五代蜀中才女黄崇嘏的传奇事迹。
黄崇嘏是临邛(今四川邛崃)人,父亲曾任使君(州的刺史),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诗善文。12岁时父母相继亡故,与老保姆相依为命。成年后常女扮男装,游历蜀中,增长阅历见识。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县城发生火灾,她正以男装偶从乡间来城,路经现场被诬为纵火人而押送州里,知州周庠“令系狱中”。
黄崇嘏听说周庠为官清正,就写诗辩冤,诗云:“偶离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向深笼。”
周庠得诗后,惊其才情,便亲自召见黄崇嘏,查询实情。黄崇嘏自称“乡贡进士”(唐五代地方州府贡送到朝廷参加进士考试的人。实际上黄崇嘏并非乡贡,也未参加过进士考试),周庠见她举止斯文,态度从容,判定他无辜蒙冤,“即命释放”。
几天后,黄崇嘏复献长诗,洋洋洒洒,意新韵美,周庠更为惊奇,就在学院召见她,让她与自己的子侄一起研讨学问。黄崇嘏“善棋琴,妙书画”,周庠就举荐她代理司户参军。
黄崇嘏办事干练,在任一年,卓有成效,使得“胥吏畏服,案牍丽明”。周庠见黄崇嘏英俊多才,三十尚未成家,就主动提出招其为婿。黄崇嘏见自己的女儿身已隐瞒不住,遂上书辞职,并附诗一首:
一辞拾翠碧江涯,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扳椽,永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周庠览诗大惊,急忙召见,问其本末,方知崇嘏乃黄使君之女,周庠“益仰贞节,郡内咸皆叹异”。就顺从了她的意愿,赠予赀费,送还乡里。后来她孤身一人守蓬舍而终,至今邛崃还有黄崇嘏的墓地。
到了明代,徐渭在杂剧《四声猿》中,依据传闻,说黄崇嘏女扮男装考中了状元。杨慎的《升庵外传》也载有此事。这些戏曲、笔记内容大体相同,都记黄崇嘏20岁女扮男装赴成都应考,高中头名状元。主考官周庠时为宰相,喜其英俊多才,欲招为婿,黄写诗婉拒,周得知真相后方才作罢。
次科周庠之子周凤羽亦中状元,黄崇嘏最终成了周庠的儿媳,并被蜀王封为夫人。美满的结局虽然与原始记载相去甚远,但却寄托了后人对才女的诚挚祝福。
三,令人崇敬的女义士
《新唐书·列女传》载:
谢小娥是中唐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的商人之女,嫁给了历阳(今安徽和县)侠士段居贞为妻。其后翁婿同走江湖经商,遭遇强盗被杀害。小娥沿江寻找,乞讨至上元(今南京),夜间父亲和丈夫托梦于她,隐语点出凶手姓名。后经李公佐为之解破谜底,告知杀其父者是申兰,杀其夫者是申春,两人是堂兄弟。小娥遂“诡服为男子,与佣保杂”,一路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终于打听到了凶手的住处,便应聘到申兰家作佣人。
谢小娥平日言行谨慎,渐得主人信任。强抑仇恨耐心等待了两年,终于找到机会,手刃了杀父真凶,在众人的帮助下又擒获了杀夫凶手和数十名贼党。江州刺史张锡“嘉其烈”,将其事迹上报。小娥却只身返还故里,家家争来求婚,但小娥最终遁入了佛门。多年后,当李公佐再次与小娥重逢时,小娥遂向李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并向他表示感激。李公佐便将此事敷衍成篇,这就是收在《太平广记》中的唐传奇名篇《谢小娥传》。
《明史·列女传》在韩氏女之后还记载了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有南京小商之女黄善聪,幼时母亲亡故,她13岁起就女扮男装,随父贩香于江淮之间。数年后父死,又改名张胜,与一个叫李英的青年香贩结伴同行逾年(一说三年),李英始终不知张胜是个女孩儿。其后两人一起回南京寻访其姐,其姐始骂其“男女乱群”,不肯接纳,经验明处子之身后才改装相认。李英知道后前来求婚,黄善聪却坚不应承,认为自己若嫁给了李英,反而会引起嫌疑。后来在邻里和地方官的劝说下,最终与李英结为了夫妇。
清代史官的记载当本于明人黄瑜的《双槐岁钞》,该书卷10“木兰复见”一条即详细讲述了黄善聪的传奇事迹。这个故事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刘小官雌雄兄弟》一篇的情节极为相似,或许这即是拟话本的生活原型吧。
还有清初话本《云仙笑》的第三回“耿氏女男扮寻夫”,写崇祯年间,湖广荆州府小商贩平子芳因遭继母迫害,远走他乡。后逢明末大乱,张献忠攻占荆州,妻子耿氏也流落异地,女扮男装给人当酒保。最后夫妻相认团聚,人们“没一个不赞耿氏是女中丈夫,把做奇事相传”。
属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花木兰的故乡,是中华木兰文化之源;境内商代遗址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无陂不成镇”之说早已蜚声海外。
黄陂区与武汉市中心城区一水相依,五桥相连。
黄陂区地处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以北,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1/4,耕地面积805万亩,其中,水田647万亩,旱地158万亩,林地面积104万亩,可养殖水面287万亩。;人口113万,约占全市的1/8,,其中乡村人口89万,农村劳力45万人。是武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现辖19个街乡镇场,611个村(队)、45个社区。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黄陂撤县设区前为3个乡、20个镇和2个农场。设区后辖蔡店、木兰2个乡,姚家集、蔡家榨、李家集、三里4个镇,前川、六指店、长轩岭、王家河、横店、滠口、罗汉寺、祁家湾、天河9个街,以及国有武湖农场、大潭原种场。全区605个行政村,6247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郊,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区南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据旧志记载:今黄陂区境古为荆州之城。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初属南司州,后州废,属黄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自民国21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县北蔡店陈家畈成立中国***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同年向上请示撤县设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
地理环境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径114°09′-114°37′,北纬30°40′-31°22′。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东北丘陵区海拔50—150米。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资源物产
1、土地资源
黄陂区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33915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2%。其中耕地面积107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园地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7%;林地3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牧草地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水面面积3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
从土地资源结构看,耕地、林地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64%,其分布与全区北高南低的地势相对应。耕地多在区中部、东北部和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县西北地区。
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为:第一、国土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宜性。县西北低山群体宜林宜牧,中部、南部平原土壤肥沃,发展种植业得天独厚。第二、按照“南部水产蔬菜,中部畜禽粮油,北部林果茶小杂粮”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紧邻武汉市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2、人口资源
2007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184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569人,农业人口915905人;男性人口569767人,女性人口548707人;2007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905万人(指常住本区半年以上人口);全区出生人口8847人,出生率773‰;死亡人口5091人,死亡率445‰;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公里;60岁以上人口149297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3%。
3、水利资源
黄陂区处于江汉河湖水网的边缘地带,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织,水利资源丰富。全区共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0872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滠水、界河、府河和注入北湖的五条河流,多为南北流向。其中滠水河是区内最长河流,源于大别山南麓大悟县境内,从北向南纵贯黄陂汇入长江,境内流程9071公里。全区有水库89座,其中大、中型水库7座:夏家寺、梅店、院基寺、泥河、矿山、巴山寨、三姑井,总承雨面积57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7157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438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面积1022万亩,灌溉面积6831万亩。主要湖泊有武湖(180平方公里)、童家湖(48平方公里)、后湖(129平方公里)、西湖(924平方公里)、什仔湖(25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公里,承雨面积124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南部平原湖区先后进行了汉北河下游改道、滠水下游改道、围垦灭螺等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建成武湖、后湖、四联垸、什仔湖泵站。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地带,对水库设施进行了整修加固,扩宽延伸夏家寺、梅院泥、矿巴三大灌溉系统的联结渠道,使全区形成河湖相通,库渠相连,北蓄南排的水利体系。总蓄水能力达96351万立方米,控水面积12815平方公里,有效水量52766万立方米。
境内地下水储量22亿立方米,分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3种主要类型。地下水温17—24℃,矿化度低于淡水,适宜农作物灌溉。北部还有断裂循环型地下热水。
4、矿产资源
已初步探明可资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铜矿、磷锰矿、白云岩、河砂、红砂、高岭土、石英砂岩、石英岩、砾卵石、浅粒岩、绿片岩、石英绢云母片岩、萤石、辉绿岩、玄武岩、花岗岩及矿泉水等二十余种。
金矿分布石门、塔耳及蔡店三地,属小规模金矿。除石门尚未开采外,塔耳、蔡店两地均因资金紧缺,开采一年多后停采停炼。铜矿分布在李集、长轩岭、蔡店三地,铜的品位为075—396%之间,属小型矿。磷锰矿系小型矿床规模,磷的工业储量92万吨,锰的工业储量70万吨。白云岩356亿立方米,年开采量45万吨左右。河砂累计开采量在1亿吨左右,尚未开采地段及储量已不太多。红砂总储量在300万吨以上。石英砂岩的地质储量在1亿立方米左右,石英岩地质储量250万吨,年开采量3万吨。花岗岩地质储量5亿立方米,已开始少量开采和加工。绿片岩1亿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220万吨。
5、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有距今年3500年历史的商代遗址盘龙城,被认证为“大武汉城市之根”。有花木兰故事得名的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木兰天池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素山寺,以及日、月、星湖等为主体的947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誉为“武汉的后花园”。有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得名的鲁台“双凤亭”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其中,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投资项目,并同商代盘龙城遗址被列为武汉市“十五”重点开发项目。
6、主要物产
黄陂物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
农作物:稻谷、小麦、大麦、豆类、薯类、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
动物资源: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养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鸽、鹌鹑、蜜蜂、观赏鸟、 鸵鸟等。二是野生动物,种类70余种。分为水族类:虾、蚌、螃蟹、甲虫、娃娃鱼、鲤鱼、鳝鱼等;爬行类:茶花蛇、乌梢蛇、蜈蚣、蜗牛等;兽类:狐、猪獾、野猪、松鼠等;禽类:雉鸡、乌鸦、云雀、猫头鹰、白鹭等;昆虫类: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黄嘴白鹭、猫头鹰两种,省级保护动物有娃娃鱼、中白鹭以及黄陂黄牛等10余种。
植物资源:境内有树木1000余种,常见的265种。其中用材树种10余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泡桐等;经济林树种20多种;野生中药材200多种;蔬菜瓜果80多种。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及木兰花茶等。
水产资源:常见的有40多种。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最为普遍。近年来又引进了日本白鲫、非洲鲫鱼、革胡子鲶、团头鲂等。贝类有10多种,其中可用作养殖珍珠的优良母贝——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数量较多。此外,还有众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如虾、鳖、龟、鳝、莲、藕、菱、茭白、芡实等。
主要土特产品:花生、茶叶、板栗、芦笋、桔梗、柿子、桃李、荸荠等。
文化教育
学校
黄陂一中 · 黄陂二中 · 黄陂三中 · 黄陂四中 · 黄陂五中 · 黄陂六中 · 黄陂七中 · 黄陂职校 · 区实验中学 · 区实验中学分校 · 前川一中 · 前川三中 · 前川一小 · 前川二小 · 前川五小 · 前川六小
著名人物
黄陂历史文化悠久,世代才人辈出。相传县北的木兰山为代父从军的木兰将军故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在这里度过少年时期;元末南方红巾军著名将领倪文俊早年为武湖渔民;清嘉庆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间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别为武榜眼曾大观,文榜眼刘彬士、金国钧,后分别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浙江巡抚和翰林院编修。清咸丰年间,城关人周恒祺官至直隶布政使;长堰人王正起历任山东总兵、提督军门,诰封“振威将军”,以捕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得海而闻名;黄陂黎家河(今属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人称“黎黄陂”;辛亥革命时期奋起救国的著名人物有蓝天蔚、蔡济民、喻育之等。
作为湖北省党组织建立最早的县份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黄陂籍风云人物有:大革命时期:唐际盛(黄陂党组织暨河南开封地委党组织创始人),吴光荣(黄陂县委第一任书记),蔡以忱(参加过“五四”运动,在党的“五大”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土地革命时期:潘忠汝(黄麻起义总指挥),吴光浩(黄麻起义副总指挥,鄂豫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刘光烈(黄麻起义副总指挥),陈金台、焦恒田(静山庙暴动正、副指挥长),黄陂籍军事将领徐海东大将(后划归大悟),杜义德、陈庆先、韩伟中将,袁学凯、张广才、熊伯涛、雷震、陈福初、叶超、李大清、方明胜、唐凯、童陆生少将计14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士舜(黄陂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创建者)、杨学诚(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
黄陂教育、科技、宗教、文化界著名人物有:陈宣恺、陈时、刘凤早、陈启天、余家菊、胡秋原、涂治、万昭虚、王若愚、曾卓、冯今松和荣获意大利加勋大骑士勋章的万子美;著名政界人物有许建国(历任中国驻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大使)。
抗战时期任伪中央执行委员、伪陆军部长的汉奸叶篷,任湖北绥靖侦辑少将处长,武汉、重庆流氓帮会头目杨庆山,也是黄陂人。
历史事件
陈时父子创办私立中华大学:1921年,黄陂人陈宣恺、陈时变卖家产,在武昌创办中华大学,开我国私立大学之先河。
中共三合店支部成立:1920年秋,黄陂三合店人唐际盛在家乡创建“乡村改进社”,宗旨是从改进农村面貌入手改造社会。1922年,唐际盛又在“乡村改进社”中发展党团员。1924年底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合店特别支部。1925年春,在共青团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三合店支部,王电生任书记。1926年9月,中共三合店支部改为中共黄陂县部委员会,吴光荣任书记。
国民党临时县党部成立:1925年7月,中共党员胡业裕、唐际盛、蔡以忱等在自进小学组建国民党临时县党部。翌年11月,该组织正式成立,胡业裕任主席。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木兰山建立:1927年12月29日,黄麻起义失败后,副总指挥吴光浩率领72名鄂东军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坚持斗争。1928年1月1日,遵照湖北省委指示,鄂东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全军分为4个手枪队,“昼伏夜出,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以木兰山地区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和土地革命,经过历时半年多的艰苦奋斗,创建了拥有20万人口的柴山堡苏区,在鄂豫边插上了第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后来,这支工农武装发展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
静山庙武装暴动:1929年3月,在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原七军)二大队的帮助下,黄陂县委在塔耳岗地区成立暴动指挥部,由县委代理书记陈金台任指挥长,县农民委员会主席焦恒田为副指挥长。暴动以静山庙大土豪陈佐泉为突破口,组织近万农民一举捣毁陈的老巢,消灭铁丝墩红枪会、柿子树店民团。开创了黄陂县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日本飞机轰炸黄陂县城:1938年10月20日,日军飞机12架轰炸黄陂县城,毁房500余栋,死伤600余人。
石丘惨案:1939年7月19日,日军门胁部袭击县东王家河,屠杀群众470多人,制造了“7·19”石丘血案。
豫鄂挺进纵队在姚家山建立抗日指挥中心:1941年2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经过3天反击作战,击败鄂东顽军程汝怀部、刘梅溪部,控制了大悟山、小悟山。李先念、陈少敏率豫鄂边区党委和豫鄂挺进纵队司政机关进驻黄陂姚家山,建立抗日指挥中心,直至1944年10月。这期间,大悟山、小悟山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并自北向南延伸,直逼武汉。在军事上、政治上对驻汉日军构成威胁。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夜宿姚家大湾:1946年5月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同美蒋代表一行40人赴宣化店观察,途径姚家集。因姚蔡河桥被洪水冲毁,夜宿姚家大湾。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黄陂:1949年4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四十三军解放姚家集,11日攻克长轩岭,27日逼近横山。5月9日,县城解放,县人民民主政府迁驻城关。5月13日,四野一一八师攻克滠口,黄陂全境解放。
滠水下游改道:1977年11月至次年春,黄陂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134万民工奋占百日,完成土方844万立方米,石方2532万立方米,折标工90695万个,投资514万元,完成滠水下游改道工程。改道后,增垦耕地7000亩,灭螺7000亩,可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使两岸15万亩农田免除了水旱灾害。
中共黄陂县委更名为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1999年3月12日在中共黄陂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会上,决定将中共黄陂县委员会更名为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员会,中共黄陂县第九次代表大会更名为中共武汉市黄陂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黄陂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分别更名为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根据省、市委的批复,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杨楚坤、雷腾芳、吴方法、王法圣、吴明益、刘春海、李志堂、雷震、李华捌、郭国松、张广久、肖映义、肖金双、胡建奇等14名同志组成,区委书记由杨楚坤担任,区委副书记由雷腾芳、吴方法、王法圣、吴明益担任。
武汉市黄陂区成立:1999年3月28日,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员会,黄陂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黄陂区上榜。
木兰文化之源、千年香火圣地、著名革命摇篮、国家地质公园——木兰山,地处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距汉口火车站50公里,主峰海拔5821米,景区面积78平方公里,为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木兰山是木兰故里,始称于南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大诗人杜牧登木兰山题写了千古名句《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不同的城市都有它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它们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洗涤而遗留下来的,拥有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武汉的木兰庙会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庙会,又称木兰寺庙会或木会。想要了解更多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武汉文化看看吧。
武汉木兰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初一至八月底。木兰庙会是木兰山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当天通常有十万香客游客参与庙会。每年木兰山古庙区有财神诞辰日庙会;木兰山广场有元宵节民俗活动。附近的张家冲村的高龙灯驰名。
木兰庙会历史悠久,它开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蜀中花木兰”韩娥女扮男装投身反元义军,屡建战功,为后人敬仰,有人便在成都附近的龙门山(即木兰山)建寺,叫木兰寺。清代这里启动了木兰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一开始,历时3天。
这个庙会有一奇特的习惯,就是各地农民要在庙会期间带上粮食和蔬菜种子到这里放上一夜,俗称“寄窝”。这种习俗也使庙会演变成了民间的种子交易会,历时上百年未衰。
文化的大革命期间,视木兰庙会为封建集会,因而百般阻挠,不许群众赶会,市管会的人到处折秤杆,没收秤砣,公安民兵遍山轰人撵人,可是群众却从山上移到山下的黄牛店,黄牛店也不许摆,群众又从黄牛店移到离木兰山两里左右的曾家幺店子,照样把种子摆在地上赶起会来。
就是在七四年“农业学大寨”,木兰山改梯田,木兰二小的校舍被全部拆光后,木兰庙会也一直在赶,从未间断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左倾错误,历尽沧桑的木兰庙会,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名正言顺地赶了起来,而且越赶越热闹。
近几年,木兰会盛况空前。日平均赶会10万人次,种子交易和传统小吃热闹非凡,今天还有木兰车展为之助兴。一年一度的庙会自开办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来赶庙会的人不只来自木兰地区,来自新都临近的州县,还来自西南各省。
庙宇一殿接一殿地又修建起来,殿堂里,香烟缭绕,钟情声声。一条广阔的水泥路面,在朝霞的映照下,像一条迎宾的红色地毯,从木兰寺大门一直铺到山脚下,迎接着四面八方前来木兰山观光、休闲、度假的宾客。
花木兰是安徽亳州人。有可靠,又能佐证的史料。
1、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孝烈将军木兰,亳之谯,今安徽亳州人。
2、《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1谯、2城父、3谷阳、4鹿邑、5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3、《全史宫词》的《来集之湖之樵书》也有记载木兰,亳之谯人。
4、唐代时木兰被称作孝烈将军,有碑文清楚记载是亳州人。
花木兰的故里在湖北哪个地方??
本文2023-12-04 07:53: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