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家谱了怎么办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没有家谱了怎么办,第1张

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情况,是原有的家谱丢了,找不着了,还是对自己的先辈世系搞不清了?

如果是找不着家谱了,找家族里的有家谱的复印一份,或者主持家谱编写的人再请一套。

如果是弄不清家族世系,先辈,那就找家族里的长辈给你重新排一排,续上家谱就好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近,有不少朋友询问这个问题,今天做一个统一的回复。为什么影印家谱的价格较高?之所以影印家谱的价格较高,是因为其收集过程艰难,前期付出的成本极大。可以想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破四旧”时期,别说收藏家谱,即便是保留自己的家谱都会被批判,据此可以想见那时候敢于广泛收集族谱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稍有不慎,就会付出血的代价。正是因为这个因素,老谱才拥有了今时今日的商业价值。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认为,几十页的内容印一下,能值几个钱,那只能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我们提供的是经过授权的影印本,并非是街头的复印店提供的复印件。(当然,有人会说我不需要影印件,给我复印件就好啊,但很对不起,只有影印件,这是对别人版权的尊重。)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影印本和复印件的区别: 影印本与原版无任何差别,是原版的复制。我国加入WTO之前,国外的图书都采取影印本的形式收藏,现在都收藏原版的图书。严格意义上讲,影印不同于复印,它应是对原版的拍照处理,区别于复印盗版,有概念差异。第一种解释:影印版 就是对原版原封不动的 copy !版权还是为原书的版权!由于在本地印刷,可以省一堆费用,所以价格比买原书要便宜得多(有时只是货币单位不同)!第二种解释:得到此书的影印授权后,将整本书完全按照原出版社的原书影印过来,再以原出版社的名义出版,并注明是“影印版”。用影印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买人家原版的书太贵,为了节省资金,在取得人家的版权授权后,完全复制人家的书,并注明版权为原出版社。影印版大多为英文书籍或者是古籍。

我是姓陈,在离南京不远的和县,我所知道的我们家的辈分有:廷、朝、会、学、步、点、先、仁。02年续谱的新辈分,爸爸没让我背我也就一个都不知道了

我们那里还有另外一个陈,不过我只知道她的三个辈:维、思、继

山东是战备省不是真的,所以没见过官方号出来说明过。

首先,无论是谁提出的这个概念都不准确。因为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是战备省市与自治区。

原济南军区主要担负战略总预备队及日韩方向的防御任务,这大概是你所谓的战备省由来。

如果从经济上说明山东: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山东是全国唯一正财政贡献区域,没有之一。粮食、肉类、水产品、副食品、蔬菜、水果产量等几千年雄霸全国第一,解放后只有粮食产量从第一跌落到第三。因为黑龙江建成了北大仓,河南解决了黄泛区。其余的仍然是全国第一。

当前,山东的发电量与耗电量均为全国第一,说明山东是工业化程度最强的省份。

因为食品充足,所以,山东人身高雄霸全国第一,从未被打破。山东籍人口也一直雄霸第一,从没被打破。

一战,正是因为山东出了30万劳工去欧洲,使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二战,山东人守住了山东。

抗美援朝的一二三次战役主要是山东人为主打的。13兵团的38、39、40、42军,9兵团(山东兵团)的20、27、30、33军主要是来自山东的部队。

如果从近代地理上说明山东:山东是中国人在日军投降前,唯一靠自己的努力夺回的敌占区。沿山东大部及连接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区,八路军建立了约125万余平方公里山东抗日根据地,人口约2400万(不含冀鲁豫边区之鲁部40个县,人口1100万)。

拥有八路军正规部队33万余人,占全国总数的1/4以上;整个抗战,山东的伤亡人口在600万至653万之间,约占全国伤亡人口的1/5以上;共毙伤俘日伪军60万人,约占八路军、新四军的歼敌数量的1/3以上;山东籍抗日烈士,有名有姓的达8万余人。

其中,胶东地区有20850名烈士。山东八路军参战兵力:主力33万、地方部队71万、民兵259万,总计363万人;国民党军:韩复榘部与其他各部大于20万。山东参战总兵力达383万。

教员曾这样定义山东:“罗荣桓到山东的第一天,就想的是把山东全部拿过来,就想到为把全国拿下来尽义务。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

罗荣桓带领115师3000余人到达山东时,山东已经建立了八路军、新四军系统最庞大的部队,1938年的山东纵队总兵力已达6万人,相当于当时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总兵力。

解放战争,2、3、4野战军是以山东人为主体组建的。山东出兵解放了东北,然后出兵100万南下,另有100万地方干部南下。

抗战与解放战争都是教员领导的人民战争,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3000万人口。任何将领的作用都极其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抗美援朝1、2、3次战役是以山东人为主体进行的。

解放军原18个集团军,除1军外,其余的都在山东组建与在山东发展起来的。

山东半岛无一自治性的少数民族村落,无一自治性的少数民族居住区,所以,山东是汉族的基本盘。

我国解放后曾经确定: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粗略从行政区划看:一线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新疆、西藏。

三线地区: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地区,就是二线地区。

总有人说山西向山东移民的问题。

20年前,我听说山西有的县才5万人口,说实话,我很吃惊。山东没有少于百八十万人口的县。

实际上,山西现在的人口也没有山东1840年前多。山西属于山区,自古就比较贫困,根本没有富裕可供移民的人口。山西的贫困山区,往往一家六口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何况,山东是东夷人的后代,山东半岛是莱夷人。明朝,山东并没有大规模战乱,也没有疫情,人口非常充实,反倒是山东向其他区域移民。

有人说查过家谱,世界历史虚构的成分很大,何况什么家谱。全国的家谱都有问题,有普遍的造假史。

此外,身高、语言、DNA、食物等,山西与山东也没有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山东人自古吃小麦,山西人吃小米。

洪洞县大槐树可能有移民,但不知道移到哪里去了。夸张一点说,山西人如移民到山东,肯定会大量饿死,因为山东没有小米给山西人吃。

历史上大移民确实发生很多次,连秦始皇家族都是从山东移民到陕西的。基本不会出现强迫移民的,更无捆绑移民的。你相信朱元璋会进行捆绑、强迫大规模的移民吗?所以,历朝历代的移民,都是有一定优惠政策的。

如同现在少数民族有考试加分、考公务员加分、过年过节有各种补助等优惠政策一样,很多地方如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东北人等,为取得不当得利,就假冒自己是少数民族,这个在1980年代可是大量、巨量、海量发生过的事。

因此,过去说自己洪洞县移民,也可能是去衙门与移民机构冒领补助。

《明太祖实录》卷140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北方各省户数、人口数如下:

山东省752365户,5196715人,北方第一。

山西省596240户,4030454人,北方第二。

陕西省285355户,2150001人,北方第三。

北平省338517户,1893403人,北方第四。

河南省314785户,1891087人,北方第五。

关于南粮北运。

中国人研究历史往往以讹传讹,极不严肃。例如,传说中的什么鱼米之乡,什么湖广熟,天下足,什么南粮北运等等。

古代道路、运力、保鲜技术等都是极其有限的。以蔬菜为例,研究表明,普通人取得的食材半径不超过5公里。

古代包括明清时期的北方是不吃大米的,运大米到北方干什么呢?北方吃大米是解放后的事,交通有了一定的进步。古代,因运输的时间、仓储等问题,大米运到北方精米变为鸡米,只能喂鸡了。

解放后,因为人口增长太快,超过了全世界的想象,粮食明显就不够吃的了,于是,北方人也逐步开始吃了。

起码,山东半岛吃大米的来路是这样的。

所以,什么叫南粮北运?再查查大运河的水次仓,结果四大水次仓(中央粮仓)分别是淮安的丰济、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基本都在小麦主产区。运河南方部分如杭州等,根本没有水次仓。连粮仓都没有,哪来的粮食可运?所以不存在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向北方运送官粮的事。

所谓的南粮北运就是把北京以南的粮食如山东、江苏的粮食调往北京。

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族谱。族谱是一种记录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精神的重要文献,因此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编纂族谱的传统。

有些家庭可能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没有编纂族谱的传统,或者是因为家族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难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来编纂族谱。此外,有些家庭可能并不重视族谱的文化价值,或者缺乏编纂族谱的条件,比如经济、人才、时间等方面的支持。

总之,族谱的编纂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资源,并且需要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因此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族谱。

起源主要有三:①席师后代。根据《万姓宗谱》记载,尧为部落首领时,遇席氏老翁击壤而歌,尧听后很佩服,乃拜其为师。②籍姓所改。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因负责管理晋国典籍,以籍为姓。第十三世后人名籍镶,为避项羽讳改为席。项羽战败自杀,有的恢复籍姓,有的沿袭席姓。③出自他族。清满洲正黄旗中有席姓;土族席纳氏,汉姓为席;今满、回、苗、水、彝、土家、蒙古等民族中均有席姓。

  始祖:席师。 迁徙: 据有关资料所载,尧之席师当为今河南睢县一带人,是故席姓当发源于今河南省,可惜此支席姓世系无传,令人难知其详。而由籍姓改来的席姓,在后世昌盛为安定郡望,后来散居全国各地的席姓亦多由此分衍而出,所以本文重点论述该支派。籍姓改席姓后不久,项羽即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席姓一部分恢复原姓,其余沿袭未改。刘邦建汉后,采纳娄敬之建议,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大约有二十万之众。作为关东豪族之一的席姓被强迁到安定(今宁夏固原)、临泾(今甘肃镇原)两地。这样,席姓人就离开了他们曾长期繁衍的三晋大地。“黄河百害,惟富一套”,席姓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人勤地肥,使他们繁衍得十分兴盛。东汉初有光禄勋席广,此后有司马席封,此为较早见诸史册之席姓人。此际席姓因为仕宦等原因进入河南、陕西等省。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战火连天,而安定、临泾之席姓远离是非之地,繁衍得依旧兴盛,昌盛为席姓安定郡望,历隋唐而依旧,故后世席姓有以安定为其郡望堂号的,如北魏大臣、安定人席法友随祖父南迁洛阳后,为怀念故乡,即以安定为其堂号。南北朝时有安定之席姓随中原士族南下风潮而迁入江苏、安徽、四川、湖北等南方省份,也有因为其他原因进入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者。安定临泾人席阐文曾任职南朝梁,后晋爵湘西侯,子孙遂留居今湖南省。隋唐时,席姓依旧以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北方省份为主要聚居地,甚至有从南方回流北方者,如席豫由湖北襄樊徙居河南。宋靖康之耻后,席姓南迁者始渐多起来,今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均有席姓人入迁。元代以后,今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席姓入迁。明初,山西席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清以后,席姓有迁台湾和东南亚之地者。如今,席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河南、陕西等省多此姓。目前席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六十九位。 郡望: 安定郡 西汉置郡。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地区以及宁夏西部地区。 堂号: 嘉会堂 宋朝时候的尚书司封郎席汝言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他和文彦博、傅弼、司马旦、司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别形成了耆英会、同甲会、真率会。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安定。②自立堂号:三会、耆英、知素等。 字辈: 某支席氏字辈:正大光明,守定安国。家传万代,永兴旺盛。

  苏州席氏字辈:玉广长风(山)步(素),裕(举)德与时行。

  重庆席氏字辈:珍财仕国有,大臣永朝宗,世代显荣华,富贵定乾坤,文清武正顺,光明启贤映。 名人: 席固(504-564),北周臣。字子坚。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梁大同(535-546年)中,为齐兴(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北)郡守。梁元帝萧绎继位江陵(今湖北江陵)时,任兴州(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刺史、初拥众自守,以观时变;后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一说大统十五年)以地归西魏宇文泰,累官至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刺史。

  席豫(680-748),唐诗人。字建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居河南。唐中宗时,举手笔俊拔科,任襄邑尉。又举贤良方正异等,为阳翟尉。开元初,升任监察御史,累迁考功员外郎,善于选拔人才,为时所称,升任中书舍人。与韩休、孙逖等相次掌制诰,皆有能名。后出任郑州刺史。韩休辅政,召为吏部侍郎,任职六年,所拔寒士多至台阁,时人尊为“席公”。官至礼部尚书,封襄阳县子。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奉和,玄宗以豫诗最工,下诏褒美。天宝七载(748)卒,年六十九。

  席旦,宋臣。字晋仲,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丰进士,为齐州司法参军。徽宗朝,擢右正言,迁右司谏,擢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坐事黜知滁州。累官知成都府。治政尚平和,不邀边功。年六十二卒于长安,赠太中大夫。

  席鉴,明藏书家、刻书家。字玉照,号茱萸山人。江苏常熟人。有藏书楼“扫叶山房”。因与本地刻书家叶氏刻书争利,故称“扫叶”。所刻书籍以《十七史》、《四朝别史》、《东都事略》、《南宋书》、《百家唐诗》、《元诗选癸集》等较著名。

  席书(1461-1527),明臣。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进士。累迁礼部尚书善揣帝意,眷顾隆异,辅臣莫望。《明史》载其“遇事敢为,性有偏愎”,“恣行私意,为时论所斥”。终官武英殿大学士。有《大礼集议》。

  席佩兰(约1789年前后在世),清诗人。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等,因善画竹,自号佩兰。昭文(今江苏常熟)人。自幼聪颖过人,文思敏捷,能诗。嫁给同郡人进士孙原湘,风雅伉俪,志趣相投,闺中唱和,几日夜相继。后受业于袁枚,深得赏识,并引为知己。有《长真阁诗集》、《傍杏楼调琴草》传于世。

  席宝田(1829-1889),清末湘军将领。湖南东安(位邵阳南)人。字研芗。湖南东安人。诸生。咸丰中办团练,随刘长佑部与太平军作战,后率湘军精毅营。同治年间率兵增援江西,捕杀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及洪秀全之子福瑱,赐号“业铿额巴图鲁”,封云骑尉世职。官历云南、贵州按察使至记名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率湘军赴贵州镇苗民起义,擒杀张秀眉、杨大六等,晋骑都尉世职。后称病家居,光绪十五年卒。

  其他席姓名人有南宋官吏席益;明官吏席上珍、席篆、席春;清文学家席钰,诗人席筠、席绍芬、席慧文等。近当代席姓名人有土壤学家席承藩,自动控制专家席裕庚,中医学家席梁丞,党史专家席宣,评剧演员席宝昆,作家席绢,硬笔书法家席殊等。

没有家谱了怎么办

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情况,是原有的家谱丢了,找不着了,还是对自己的先辈世系搞不清了?如果是找不着家谱了,找家族里的有家谱的复印一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