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状元的试卷内容和书法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1收藏

明朝状元的试卷内容和书法是怎样的?,第1张

说到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定和规定,那么,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明朝的文学也是很发达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作出了很多的决定,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朝状元的试卷内容和书法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

南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今看赵秉忠状元卷而不愧者,其人必无耻。昔日文章的题目讲的是治国安邦之策,415年前25岁的赵秉忠文章提出的建议今天读来,仍有意义。而今高考别出心裁的题目,诸如贪官检讨、大象把蚂蚁踩到骨折了怎么办之类很多,是治国安邦,还是祸国殃民,现实已经作出了回答。

有些人批评应试教育时,把考试形式和教育目标混为一谈。以为改革应试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形式。

还有人说,只有取消高考,才能改变基础教育。其实考试的形式永远都不会取消,但怎么考,考什么至关重要。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关系到教育的走向,国家的前途。

赵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号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

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

人们现在看到的状元卷,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属国家一级文物。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但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唯有赵秉忠这一份。

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这份卷子是怎样从宫廷传到民间的?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

本卷系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价值连城。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系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为19折册页,横长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

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

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此状元卷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

有此治本,则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劳而至。自古帝王,所为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净者深居而九官效职,固以实心行实政也。

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而专意于检察,则检察之所不及者,必遗漏焉,故伪增受赏所从来也;语玄默者,首推汉文,彼其简节疏目,可谓阔矣!而注精于修持,则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盖治具虽设而实心不流,则我欲责之臣,臣已窥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窥我之疏而私议之。即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聪察之利,亦得聪察之害。

实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则意动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驰而慑于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顺从焉。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汉宣不如汉文者,正谓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

考盘之高蹈,颍川之治理,必旌奖之,以风有位;浚民之鹰鹤,虐众之枭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复帝王所自立之,称联之理政务尚综核者,欺蒙虚冒,总事空文。人日以伪,治日以敝,亦何以继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风,而称统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责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

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披沥以献!

臣闻:

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吴天。用是所居之位,则日天位;所司之职,则日天职;所治之民,则日天民;所都之邑,则日天邑。

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今夫天,幽深玄远,穆然不可测也;渺茫轻清,聩然莫可窥也。而四时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职。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

无欠缺以亏其化;无阻滞以塞其功者,盖不贰之真默,酝酿于大虚,不已之精潜,流衍于无极,故实有是化工耳。

然则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

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贻协和风动之休;民也画象而理,成《击壤》从欲之俗。君臣相浃,两无猜嫌,明良相信,两无顾忌,万古称无为之治尚矣!而询事考言,敷奏明试,三载九载,屡省乃成,法制又详备无遗焉。

盖其浚哲温恭,日以精神流注于堂皇;钦明兢业,日以志虑摄持于方寸。故不必综核,而庶府修明,无事约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开而再辟,日月涤而重朗。盖以实心行实政,因此实政致弘勋。

其载在《祖训》有曰,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门勿得沮滞,而敬勤屡致意焉。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绪,固有加无坠者。

至世宗肃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断;察废弃者,作之以精明。制礼作乐,议法考文。德之所被,与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与雷霆共迅,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诚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图治,日以实政,望臣工矣!而诞谩成习,诚有如睿虑所及者。故张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有所越于职之外,必不精于职之内矣!则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当亟图者也。

耻言过行,古昔有训,而竞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则因言而核之实,考实而责之效,使捷巧不得与浑朴齐声,悃幅不至与轻浮共誉,又今日所当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浊扬清也。而吏习尚偷,既使者分遣,无以尽易其习。为今之计,惟是广咨诹、严殿最,必如张咏之在益州、黄霸之在颍川。斯上荐剡焉,而吏可劝矣。教化者,齐士民之心术,以维风振俗也。而士风尚诡,即申令宣化,无以尽变其风。为今之计,惟是广厉学官,独重经术,必如阳城之在国学、胡瑗之在乡学,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风矣。

四海之穷民,十室九空,非不颁赈恤也,而颠连无告者,则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隐未达;而渔猎者有以阻之,上费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罚,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内讧,西支东吾,非不诘戎兵也。

而挞伐未张者,则守圭纨绔之胄子,无折冲御侮之略;召募挽强之粗才,暗驰张奇正之机。兵费其养,国不得其用,何不严遴选之条,广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积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郁不伸,何以召祥?则刑罚不可不重也。

故起死人、肉白骨、谳问详明者,待以不次之赏;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无所积矣。天地之生财,本以供国家之用,而虚冒不经,何以恒足?则妄费不可不禁也。故藏竹头、惜木屑、收支有节者,旌以裕国之忠;而犹然冒费者,罪无赦焉,而财无所乏矣。

盖无稽者黜则百工惕,有功者赏则庶职劝,劝惩既明则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并轨哉!而实心为之本矣!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举。不然,精神不贯,法制虽详,无益也。

而臣更有献焉:盖难成而易毁者,此实政也;难操而易舍者,此实心也。是必慎于几微,戒于宥密。不必明堂听政也,而定其志虑,俨如上帝之对;不必宣室致斋也,而约其心神,凛如师保之临。使本原澄彻,如明镜止水,照之而无不见;使方寸轩豁,如空谷虚室,约之而无不容。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动,知其出于人欲,而绝之必期于尽。

爱憎也,则察所爱而欲近之与所憎而欲远之者,何人?喜惧也,则察所喜而欲为与所惧而不欲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视听注焉;勿曰非违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监存焉。

我认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育大地之恩,却不能自理天下,所以把它的责任寄托给君王。皇上有统领国家的权力,也实有所承受于上天。因此所经办的事情,其办法就来自广大无边的天。

所居的这个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职责,就叫天职;所统治的民众,就叫天民;所设置的城邑,就叫天邑。所以复兴理论达到天下大治,必须要求天来审正。而如今那上天,幽深玄远,美好但不可测量;渺茫淡清,模糊而不可窥探。而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效力于自己的官位;山岳河海,都显示自己的职责。

人人接受浩荡普济之恩泽,处处蒙受含弘广大之福禄。没有因欠缺吃亏而求其改变的,没有因停滞阻塞而阻挡其功效的,这唯一的真谛默默酝酿于太空之中,取之不尽的精华暗暗流衍于无穷无尽,这就是大自然固有的创造力。

皇上要按天的法则治理天下,宁可专心于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托付于严密冷静的整顿!这就必须有各级各类职能部门为之推行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皇上要按天的法令统一民心,宁可专心于身外的事务,用强大有力的法令来把持政权!

这样就必须有些一心不停、真诚精明之人为之推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像回到唐尧、虞舜的时代,皇上不费力气地治理,给了臣民亲睦协调、若沐春风的欢乐;百姓也把法规条文张挂在象魏上而懂道理,形成了唱着《击壤》歌随心所欲玩乐的风俗。君臣相互通彻,两无猜疑;贤明善良的人相互信任,两无顾忌,万世称颂的无为之治就实现了!

同时考核言行,陈述奏章,公开考试,如此经历几年,多次试验即可成功,法制就又详细完备起来而没有遗漏了。这样多用智慧而又温和谦恭,日日把这种精神灌注到官署大堂之中;作风严明而又兢兢业业,天天用此意志引导人的精神,所以不必反覆稽查而官府都能开明,无事烦扰。

做出古今所从未有过的功绩,乾坤重辟,日月增光。这就是用实心推行了实政,用实政建立了伟功呀。

《祖训》记载说,那些臣民有道理的建议,就要交给管这事的机关施行,各级官府不得阻挡,而且恭敬地多次表达这个意思。后来诸位圣王们都相互继承,遵守这个固定的法则,接受了先人的建议,只有加以发扬而没有丢弃这一原则的。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让委靡不振的人知返,用英明的决断振奋他们;看到被废弃的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励他们。制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振兴礼乐,议定法律。道德所覆盖的,与河海一般深;威力所达到的,像雷霆一般块。

一时吏治昌明,众多业绩皆有条有理,国家赫然中兴,这确实是上承于先烈,下垂于后世啊的功绩呀!

当今皇上陛下,任人图谋治国,日日实行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希望群臣奋进呀。而今人多放纵成习,的确如明智的人所顾虑到的那样。所以要设置官吏,各司其职。对超越职权逞能的人,就以越俎代庖来讥讽他。因为愿做超越职权之外的事,必有不精心于职权之内的事!

这就要按照职权做其负责的事,再根据所做之事考核其功绩,使春天的官不得参与冬天的公事,管军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这就是现在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耻于言谈而敏于行动,这是自古就有的训导。对那些竞相奢靡撒谎吹牛的,就让他们得到舆论的羞辱。

那种称心于外表奢耻的人,必不能有深沉远大的胸怀!所以要从言论考核他的实际,再从考核查究他的工作实效,使敏捷灵巧的人不得与糊涂迟钝的人获取同样的名声,使诚实的人不得于与轻浮的人得到同样的荣誉,这又是当今所应当迅速恢复的做法。

巡察的官员是朝廷寄托的耳目,目的是激浊扬清。而官吏已养成了苟且偷安的习惯,即使把官员分别派遣下去,也不能完全改变他们的这种恶习。当今之计,唯一的办法是广泛咨询,严把首尾,必须像张咏在益州、黄霸在颍川那样。

上级推选官员严格了,下面的官吏就好规劝了!教育是整治并规范民众的心术,以维护和振兴好的风俗习惯。而民风中还存有欺诈、虚伪的东西,即使一再下令宣布改变,还是不能让这种风气全部改变。

当今之计,唯一的办法是广泛磨砺培养治学官吏,推崇经学儒术,必须像阳城在国学、胡瑗在乡学那样,给予他们以重托,民众就可以教化了!

全国的穷苦民众,十室九空,不是没有颁发赈济和抚恤。社会上还有穷困不堪而投告无门的人,那么德政就未能有效显示。贪污牟利者能蒙混,是下面的民意未能上达。渔猎钱财的人能够截留赈资,国家花上十分,下边得不到一分。

为何不加重对秘密贪取者的惩治,而罚他个倾家荡产呢?四方少数民族内部互相倾轧,应付了西边应付不了东边,不是不想动用军队。而征讨还没开始,守着宝玉的那些富贵出身的纨绔子弟,没有抵御敌人欺侮的谋略,召募了一些挽弓射箭粗鲁毛糙之人,暗地里随便用一些作战方法。国家用军费养着他们,该用的时候不能用。

总结十条建议

为了对殿试卷的题目作进一步回答,赵秉忠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给皇 上提出了以下10条治国建议。

第一、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

皇上图谋治国,必须设置和选拔好各级官吏,而且对这些官吏要有明确分工,让他们按照职权各负其责,不允许任何人做超越职权的事。就是说,掌管春季事务的官不得参与冬季的事务,管军事的官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然后按照他们所做的事情考核其政绩,决不能放纵成习。

第二、不让耻辱的言行招摇过市

社会上有人哗众取宠,专作表面文章,有的甚至把耻辱言行加以炫耀,这种人绝对没有深沉远大的胸怀。对他们要从言论考核到实际,使投机取巧的人不能与忠厚老实的人得到同样的名声,使轻浮的人不能与诚实的人得到同样的荣誉。

第三、广开言路,严格官吏的举荐条件

皇上派巡察官到各地去巡察,目的是打击污浊,树立正气。但不少地方官吏已养成了苟且偷安的习惯,即使派一些巡察官下去,也不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是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严格官吏的举荐条件,全面了解每个官吏的基本情况,分清优劣,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激励官吏努力工作。

第四、培养教育官吏,抓好教育

教育者的任务是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规范道德水平,以维护和振兴好的社会风气。针对当时学风中存在的欺诈和虚伪行为,国家必须下决心培养和磨砺一批管教育的官吏,对他们寄于重托,放手让他们工作,在全国形成认真读书的风气。

第五、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

全国的穷苦民众,十室九空,有的穷困不堪但又投告无门。国家也经常出资赈济和抚恤。但国家花费十份钱财,百姓却得不到一份好处。就是因为社会上还有贪官污吏,而且他们的欺骗和蒙蔽手法尚未暴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处并罚他们倾家荡产。

第六、加强军队建设,严格军人的遴选条件

边境地区经常遭到外族的侵扰,应付了东边应付不了西边,国家不是不想动用军队,主要是因为军队中那些富家出身、身披宝玉的纨绔子弟,根本不会打仗。国家用军费养着他们,该用的时候用不上。这就要求国家在召募军人的时候必须严格遴选条件,广开选兵途径,不能打仗的兵一个也不要。

第七、消除积冤,安定民心

百姓中的积冤得不到伸张,抑郁之气得不到表白,就不能招致吉祥世道。因此,要特别注意刑罚的准确性。在审判定案时,对那种把案情弄得明明白白、能让蒙冤的人起死回生的官员,应该给予重奖。而对那种马马虎虎、草菅人命的官员,必须严惩不贷。这样,百姓中就不会有冤案了。

第八、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国家的财产是为国家所用的,不能随便浪费。对那种连竹头、木屑都积攒和爱惜的人,对财务收支有节制的人,应该表彰他们富国裕民的忠心。而对那种虚报冒领、贪污浪费者,则要坚决治罪无赦。这样,国家的财产就不会贫乏了。

第九、明辨功过,奖罚分明

对不称职的官吏予以罢免或贬斥,可以对其他官吏起到警戒作用;对有功之臣给予奖赏,可以为其他官吏树立榜样。只要奖罚分明了,上边说话就管用了,事情就显得有条有理了,就能与唐尧、虞舜时的社会局面相媲美了。

第十、大小官吏,都要自觉推行和维护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

赵秉忠在答卷最后,非常恳切地建议皇上:难以成功且容易失败的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难以掌握且容易丢掉的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因此,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确定之后,全国上下的大小官吏都要自觉维护和推行,不能有丝毫懈怠和麻痹。不管在谁的思想上,只要有一种符合天理的想法萌生了,就要尽快见于行动;一种错误欲望出现了,就要尽快灭绝殆尽。如果大家都能自觉这样做,人们所盼望的和谐兴旺的社会局面不仅会到来,而且能超过以前历代最兴盛的时期。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赵秉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赵秉忠状元卷全文译文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状元赵秉忠的一生主要有哪些经历?

明朝之后,昭德街内接连出了几位状元,均为治世之能臣,英勇之武将。1598年,出了状元赵秉忠。赵秉忠自幼勤奋好学,少负奇才。殿试时,赵秉忠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

1623年,赵秉忠因不满魏忠贤弄权,愤然辞官归乡。1625年又被魏忠贤削籍为民,第二年愤懑气郁而死。

崇祯皇帝即位之后,着手铲除魏党,赵秉忠得以官复原职,并追赠加太子太保衔,按大臣之礼厚葬。

明朝赵秉忠哪里人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

晚明状元、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赵秉忠生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十五岁补府学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转自网络,仅供参考,望采纳,谢谢。

关于赵秉忠有哪些生平事迹?

赵秉忠,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蜞阳。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赵秉忠之父赵禧,为人正直,在他当县吏时,有个指挥蒙冤下狱,赵禧为其伸冤,这个指挥获释后感恩图报,非要将女儿送给赵禧为箕帚妾。赵禧摇手说:“此名家女,使不得。”指挥硬是要赵禧答应,赵禧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辞不受。赵秉忠勤奋好学,少负奇才。廷对以文章秀美,切中时弊而夺魁。他在策对中写道:“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谇励百工何谓实政:立纪纲,节法度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A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赵秉忠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会试同考官,取中后为抗清名将的孙承宗。万历四十年赵秉忠为江南乡试主考,所录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赵秉忠因取士得人而倍受后人称道。历迁侍读学土、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辞官归乡。天启五年又被魏忠贤削籍为民,终至愤懑气郁而死。享年53岁。崇祯初年,得复原官追赠加太子太保。著有《蜞山集》《江西舆地图说》。赵秉忠贵为尚书,可正史无传。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试状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来,1983年在他的家乡,由其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

赵秉忠的简介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

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赵秉忠状元卷为历史仅存的状元卷,系国家一级文物。

万历26年赵秉忠一甲一等进士及第的殿试卷原文

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赵秉忠状元卷简析

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人们看到的状元卷,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属国家一级文物。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但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唯有赵秉忠这一份。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这份卷子是怎样从宫廷传到民间的?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我很早就对这份卷子产生了兴趣,但直到去年年末,才下决心,用了半月的时间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见2004年12月10日、17日《潍坊学院报》),目的就是想看一看,这位力压群芳的头名状元,他在答卷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

崇拜明太祖

赵秉忠非常佩服明太祖(朱元璋),说他在政权草创初期就定谋略、建制度。天下大局奠定之后,又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后人留下了恢宏的治国章程。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套很严格的奖励和惩罚政策。他对那些思想境界高、业绩突出的官员都给予重奖,并作为榜样号召国人学习;而对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都严加惩处,以引起众多官吏的警惕。朱元璋还非常痛恨那种搞虚假欺骗、专门作口头文章的人,说这种人不可能统领万民万物、仰承天地所赋于的责任。

在古代,如果没有强大的背景作为支撑,作为寒门学子要么通过打仗,奋勇杀敌,要么就只有通过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无其他选择。身体素质不好的穷人,便只能拼命的学习。心中藏着一个状元梦,因为,只有学习。考取状元最后才会改编自己的命运。那么,古时候的状元都是怎样考取状元的有哪些原因从古保留至今的状元试卷长什么样子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状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仅是古时候有状元,现如今也是有状元之说的,大家经常会在高考完看到说某某省的状元考了多少分之类的。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状元和现在的含金量可不同,现在的状元多如牛毛,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但是在古代,状元纵观全国只有一个。关于古人的一切人们都很感兴趣,可惜只能通过文物或者史书来了解,只有清朝时期的人们留下了不少的资料,比如溥仪的声音和形象都已经通过技术保留了下来。

状元的试卷

在古时候,普通人想要翻身,想要走入上层社会,除了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制。实际上在现如今,想要改变命运,如果家庭很普通,最好的途径也是学习。言归正传,历史上有人一旦考中状元,他的试卷不出意外绝对会公布。

字迹

每次公布之后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前来观看,不仅是看,他们还会抢着抄录一份,除了看内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要模仿字迹。历史上曾有这个说法,皇帝选状元的时候,是非常重视试卷中的字迹的,他们模仿字迹是为了下次,能写出皇帝喜好的字迹。

谁能相信这些都不是印刷的

目前中国有一份状元的答卷已经被曝光,纵观历史,只有这一份保存至今,想必有不少人都知道,这份答卷便是万历时期状元赵秉忠的。这份答卷是由其后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其第十三代孙觉得自己无法妥善保管,因此选择捐给了青州博物馆,状元答卷得以曝光,同时也成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赵秉忠答卷

赵秉忠在历史上颇有一番名气,根据记载此人从小便是出了名的神童,长大之后更是考中了状元,仕途也非常顺利,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有趣的是,历史学家们一开始怀疑这份答卷是假的,自古以来状元答卷都是皇家收藏,原件不会流出。

经过鉴定这份答卷确实真的,这就令人不解了,尤其是这份字迹,现在能写到这种程度的人寥寥无几。

如今有人总是宣扬读书无用论,实际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读书是改变命运最轻松的捷径,历史上古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青州免费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完全免费的),有知道的推荐一下,谢谢,

1、青州滴水张庄村

乡村旅游合作社依托滴水张庄、山东最大跨度的张庄渡槽、青州黄巢洞、反沟村、滴水观音山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民宿餐饮、商住购物于一体的东滴水张庄特色小镇,以特色小镇带动当地经济和相关行业的飞速提升,促进乡村产业转型,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农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2、青州博物馆

青州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 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既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扩展资料

青州地质地貌:

青州市地处鲁中山区沂山山脉北麓和鲁北平原洽接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石灰岩山区,是鲁中南台隆的一部分。

地下水为岩溶裂隙水,最高点青崖顶海拔9543米,最低点在何官镇张高村北,海拔162米,西南部群山迭翠,东北部沃野平川。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丘陵、河谷阶地、山前平原三种类型,由南到北依次排列。

低山丘陵:约占青州市总面积的526%,有石质山岭、低山岭坡、近山阶地三种微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南石灰岩低山地区,海拔高度多在60米以上。

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大小河流两侧,包括河滩高地、河漫滩和河谷梯田三种微地貌类型,约占青州市总面积的89%。

青州古城的主要景点

有北门大街、东门大街、偶园街、北营街、南营街、昭德街等10000多米明清古街道,有青州博物馆、三贤祠、李清照纪念馆、万年桥、宋城、偶园、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贡院、府衙门、府文庙、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培真书院、南门、魁星楼、欧阳修山斋、李清故居等120多处景点,还有上百处老字号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青州传统的市井风情和社会习俗。 阜财门,也叫南门,是青州南阳城的南大门。

青州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府署所在。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洪武三年,城墙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有海晏、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各类衙署、庙宇、书院、名人故居遍布其中,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府城”。 偶园,位于青州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称“冯家花园”,原先为衡王府东花园,距今历史已有500多年,后来成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是青州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耿直,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冯溥,字孔博,又字易斋,青州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冯溥学识渊博,生性刚正不阿,深得康熙帝的重用,康熙皇帝称其为“辅弼重臣”,并赞扬他“端敏通达”、“勤劳素著”。冯溥秉性耿直,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

冯溥在京城时,曾得元人之万柳园,园内因遍植柳树而得名。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冯溥在京有万柳园,偶园之得名,取“无独有偶”之意,故名“偶园”。清史稿说此园是康熙帝所赐,研究者根据冯氏研究者考证,实际上在冯溥致仕之前就已经购得此园。

它北面与古朴宽大的冯氏宗祠,楼台参差的冯宅连为一体,互相衬托,实际上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古代建筑群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仍保持完好。这个花园因为是衡王的东花园,因此,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尤其是园内的假山,构思巧妙、手法高超。其艺术构思与叠石风格技巧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园林专家推断,青州偶园,是明朝中国造园名家张南元的后代-张然的作品。

园内四株明朝的桂花,三株明代迎春花,四百年来花香依旧;园内 “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弥足珍贵,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之说,更有园内假山堆砌,精巧别致,小桥流水,古柏参天。 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 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既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博物馆分为十二个展厅,分别为:青州简史陈列厅(分史前——1840年、1840年——1949年两个展厅)、陶瓷陈列厅、龙兴寺佛教造像群陈列厅、龙兴寺佛教造像精品厅、古代书画艺术厅、铜镜陈列厅、石刻雕塑陈列厅、石刻碑碣陈列厅、玉器陈列厅、青铜塑像陈列厅、革命文物陈列厅和古钱币陈列厅。陈列展览坚持精品化、专题化的原则,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雅俗共赏。 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居于天下之正中,是中原地区,就把国家的名字叫做“中国”,而把它周围的地方称为“四方”。古人以“九”代指多数。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将“中国”划分为“九州”,以表示中原地区的辽阔。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后来人们就用“九州”代指中国。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等也是用“九州”代指中国。

“九州”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九个行政区域的名称。“九州”的名称,说法不大一样,一般都采取《尚书·禹贡篇》的说法,认为“九州”是指:冀州、豫州、雍州、扬州、兖州、徐州、梁州、青州、荆州。 “青州风格”佛教艺术的真正形成与发展应该是在北朝时期。发现的大量的佛教造像均属这一时期,特别是南齐至北齐末的这段时间。青州境内的龙兴寺(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广福寺、兴国寺等遗址上发现了这一时期大量的石雕彩绘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分为带莲瓣形背屏的高浮雕造像和圆雕造像两种形式。

带莲瓣形背屏的造像,顾名思义,造像背连莲瓣状背屏,多以一铺三身形式出现。三身造像中间主尊多为佛像,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背屏下部主尊两侧雕饰舞动的双龙,口衔莲花、莲叶、莲蕾,托起二胁侍菩萨。背屏上部正中多为一单层侧面塔。塔上的覆钵很突出,覆钵上立刹杆、环相轮。在北魏晚期的一些造像上出现了手托日月的天神。若将组成背屏的这些要素分开来看,在我国其他地方的石窟或单体造像上都能找到。例如单层覆钵塔,在新疆、山西、河北等地的石窟中都曾出现;龙衔莲花的造型在河南出土的造像上也曾出现。但将这些要素以一种固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的,唯有青州造像。

背屏式造像上体现的“青州风格”流行于北魏晚期至东魏,北齐后期,这种风格的造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自东魏晚期起,一种有别于褒衣博带式服饰的佛教造像逐渐兴起,高齐立国发展尤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宿白曾在《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一文中所指的这种薄衣透体的佛像体现的是青州风格的另一个方面。这种风格的佛像,肉髻微凸,双目低垂,体态修长、健美,肩宽而平,胸部微微隆起,小腹略突,细腰,服饰轻薄,紧贴身体,是“曹衣出水”的很好的再现。菩萨像在体态的表现上也是如此。这种表现的“青州风格”主要流行于北齐时期。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 王曾为北宋第27名状元。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联捷三元者仅见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值得青州人骄傲和自豪。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

王曾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后,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知应天府,徙天雄军后,复参知政事。真宗贺崩,王曾辅佐十一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王钦若病逝,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佑元年(1034),为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吕夷简专断,同被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赵秉忠之父赵禧,为人正直,在他当县吏时,有个指挥蒙冤下狱,赵禧查清事实为其伸冤,这个指挥获释后感恩图报,非要将女儿送给赵禧为箕帚妾。赵禧摇手说:“此名家女,使不得。”指挥硬是要赵禧答应,赵禧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辞不受。官至礼部侍郎。

赵秉忠勤奋好学,少负奇才。万历二十五年(1597),乡试中举。翌年,廷对以文笔流畅,文章秀美,切中时弊而夺魁,时年25岁。他在策对之中,一方面指陈时弊,主张改革,同时又对皇上大加奉承,溢美之辞随处可见。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据载,赵秉忠在应举之初并不走运,当年参加县考时,就因为有考生被查出在鞋内藏有挟带,害得他被考官逼令脱光鞋袜,赤脚站在冰天雪地中听候检查。

赵秉忠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会试同考官,取中后为抗清名将的孙承宗。万历四十年(1612),赵秉忠又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所录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赵秉忠也因取士得人而倍受后人称道。在充经筵讲官时,启沃甚多。曾上疏请加建文皇帝庙号,历迁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赵秉忠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辞官归乡。天启五年(1625)又被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1626),又因刘钟英案被削官夺俸,终至愤懑气郁而死,享年53岁。

赵秉忠丰仪秀伟,论议剀切,敷讲阙廷,多见嘉赏。崇祯初年,朝廷铲除魏党,赵秉忠得复原官,追赠加太子太保衔,按大臣之礼厚葬。

著有《■阳集》、《江西舆地图说》等。

赵秉忠贵为尚书,可正史无传。但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试状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他的《状元卷》也是我国科举制度一千三百余年惟一得以保全的原件。其册页、纸本封底、封面全绫装裱。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计2460个字,以馆阁体小楷书写。正文共十九折,每折六行,朱笔断读,典型的八股文。1983年由他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这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内。 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钟家庄人。自幼勤奋好学,1580年(万历八年),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

钟羽正26岁出任滑县知县;此县“素称繁剧”。钟羽正广到任,即着手处理积案,“断决如流、三日而毕”。钟羽正接着又清丈农田,整顿赋税。魏南有600余顷农田经常被淹而赋税照收,钟羽正亲临现场查清上报,请求免税、获免十分之七。当时全国勘实田亩,地方官多以增地为功。滑县多丈出土地100余顷,但钟羽正却不以此请功邀赏,而是用多出土地税额来抵补荒年所欠赋税。两河地区有一疑案,牵累甚重,十年不决。两河官员呈请转托羽正处理,审讯时观者如堵,他谈笑摘发,不多时就结案,众皆贴服。 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人,生于1898年。18岁齐鲁大学肄业,后转入燕京大学。宋裴卿创办实业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1921年,他从美国考察工商业之后回到山东,决心发展民族工业,走实业救国之路。1926年,宋裴卿派其弟宋宇涵赴美专攻毛纺织技术。为安全着想,宋裴卿选定天津租界设厂,其原料、煤电均有充足供应,另有水陆交通运输之利,以招股方式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共筹集资金23万元,其中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以其子名义入股5万元,其部下20师师长孙桐萱以其夫人名义入股5万元,其余为自筹款。1932年4月15日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宋裴卿任总经理,赵子贞、宋宇涵任副理。为了称雄东亚,在工业界一展抱负,宋裴卿决定进口设备并采用澳洲毛条,以纺出高质量的毛线,从而实现他实业救国的理想。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各界群众纷纷抵制日货。面对中国市场上洋货充斥的现状,宋裴卿决心创造国内生产的国货名牌,与洋货竞争。经反复研究,决定以响亮的“抵羊”二字为自己产品的商标,隐含“抵洋” 之意。时任实业部长的孔祥熙,对国货“抵羊”毛线予以免税。获得免税后,宋裴卿在宣传上大力投入,广造舆论,使“抵羊”毛线家喻户晓,全国闻名,销路大增。

1935年4月,宋裴卿在商战中打败竞争对手后,筹建新厂。为安全起见,他把厂址安排在英租界内,地点在登百敦道(现云南路),共40亩地,1936年新厂全部竣工,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

“东亚”的成功,是与宋裴卿独到的经营管理分不开的。他在全盘继承其父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创造出了自己的既有封建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特点的管理办法。1937年“七七 ”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虽然最后总算生存下来了,但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军管会派工作组进驻“东亚”,帮助“东亚”尽快恢复生产。天津解放不久,刘少奇同志来天津视察时,曾到“东亚”公司参观,又找宋裴卿谈了一次话,鼓励他发展生产。1950年,宋裴卿由于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怀有疑虑,去香港未归,后去了南美的阿根廷 。1956年因生活拮据,心情郁闷而客死异邦。

青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景点推荐

青州古城旅游区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州。它包括青州古城、云门山和博物馆。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融城市与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是国内外青州古城中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大量的府衙建筑遗存、遍布古街的牌坊、120多条明清古街巷和众多传统民居蔚为壮观。有龙胜饼、金城大药房等400多家老字号、特色店铺,青州传统名吃100多种,延续着海岱大都市的繁华。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青州推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回族花塔、满族八角鼓等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诉说着青州古城独特的地域文化。 青州古城历史脉络清晰,城市建设格局完整,并完整保存了原貌。汉、回、满等民族和2万多原住民延续着古老青州的传统文脉。拥有800年历史的昭德古街,2009年被列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真觉寺是中国现存的三座元代真觉寺之一。始建于宋代万年桥,千年来保存完好。三贤祠、归来堂等记载了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李清照等众多历史名人与青州古城的不解之缘。这里有800位学者,12位顶尖学者,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北贾伟四协撰写了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舒窈》。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有许多涉及青州古城;数百座古建筑,如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魁星塔、三官庙等。突出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并存的青州古城文化。 古城:青州古城是一座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是一座山水城市。大量的府衙建筑遗存、遍布古街的牌坊、120多条明清古街巷和众多传统民居蔚为壮观。有龙胜饼、金城大药房等400多家老字号、特色店铺,青州传统名吃100多种,延续着海岱大都市的繁华。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青州推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回族花塔、满族八角鼓等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诉说着青州古城独特的地域文化。 骆驼风景区: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有云门、驼山、龙潭湖、甲子文化园、龚凡亭、瓯元等六大景区,包括云门祈福长寿、驼山拜佛、凤凰闻道、龙潭瀑布、东夷朝宗、明城怀古、云塔禅悦、柏林野趣、瓯元寻幽、三仙清风等,努力打造“人文之旅、生态之旅、休闲之旅”。 云门山明代摩崖石刻“寿”字高75米,宽37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被誉为“世界最高寿”。有中国东部最大、最完整的佛教石窟造像,刻于南北朝,共有900多尊。“青州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山体雕像,重叠九座小山,面长2600米。 博物馆: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42件。龙兴寺现有佛教造像400余尊,被列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鲜明的“青州风格”改写了东方艺术的历史。该博物馆收藏的东汉“孙一子”玉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玉器。赵第一卷是明代及明代以前唯一的宫廷考试状元卷,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

赵焕彬的老先生,把自家珍藏了三百多年的一份古代科举考试试卷,捐献给了国家。

经过专家反复研究鉴定,认为这是一份明代殿试策论试卷的真迹。试卷顶端万历皇帝朱批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说明它的主人是本科状元得主。这份卷子,就是著名的“状元卷”。科举制度在中国存续一千三百多年,状元文化深入人心。但是状元在考场上亲手书写、皇帝亲笔御批的“状元卷”,世人却是首次得以一睹真容。这份“状元卷”,当属中国唯一,世间仅存,堪称无价之宝。因而,这件事 社会 上所引起的巨大轰动,可想而知。

当“状元卷”还保存在青州博物馆的时候,笔者有幸见过它的真品。一手小楷,写的既遒劲端正、又不失清雅秀丽。皇帝御批,也颇有气派。所谓策论,是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发表意见的意思。“状元卷”不仅书法漂亮,内容也立论高远,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要不是这样的话,这份卷子也就不会成为“状元卷”了。

后来,这份“状元卷”曾经被内鬼盗窃过一次。案子告破、“状元卷”失而复得之后,真迹就被国家调走了。如今在青州博物馆展示的,据说只是一件仿制品。那个监守自盗、动歪心思偷窃“状元卷”,想拿了去换大钱的青州博物馆保卫干部,还因此而丢掉了自己的脑袋。这真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正义不会缺席,法律也不会缺席。违法乱纪的事情,可是万万做不得的。

这份“状元卷”的主人,就是山东青州人氏赵秉忠。而赵秉忠,是明代山东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状元得主。这份卷子,是他在参加大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殿试的时候,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亲笔书写出来的。顺便说一下,关于这位赵状元的籍贯,有些小争论,有人认为他的祖籍是山东临朐。不管哪种说法更准确一些,这位赵状元是山东潍坊人应该没啥异议了,况且青州、临朐两地还是山水相连的邻居。在 历史 上,临朐曾归青州府管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青州、临朐两地的一些乡镇,又时常划来划去的。因而,两地都把赵秉忠看做自己的杰出子弟,倒也情有可原。比较有意思的是,明代山东总共出了两位半状元,其中两位来自潍坊,并且都与临朐有关。看来,临朐不光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也够深厚。

关于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字,涉及到一个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在此不妨做一下小科普。科举考试发展到了明清两代,已经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当然,一成不变的制度化、规范化,也有可能走向僵化呆板的死胡同。清末科举制度之所以成了过街老鼠,正是因为墨守成规、不思变革,在这方面贻人以口实,最终走向死亡。

在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层面组织的科举考试,分为会试、殿试两个步骤。会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人员称为“贡士”,取得参加殿试资格。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像赵匡胤、朱元璋、康熙等比较勤政的皇帝,对这件事通常都不厌其烦地亲力亲为。而像万历、天启那样比较懒政的皇帝,往往只是挂个名、走一下形式了事。具体事宜,委托有关大臣办理也就行了。

明清两代的殿试,只排定应试人员名次,没有特殊情况不往下刷人。殿试结束后,将应试人员划分为三个等次,称为“三甲”。第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第二甲,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获得的名分是“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跟第二甲差不多,名分则是“赐同进士出身”。这里面的“同”字,有点类似于如今干部任命带括号、相当于的意思。在初次职务的任命上,第一甲人员安排的最好,通常在皇帝的秘书班子翰林院任职。第二甲人员的职务安排,一般也好于第三甲人员。

说到“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名分,还有个科举趣闻值得一说。这个故事不仅很有趣,还能给人以一些有益的启迪。那就是,为官不能有小心眼,做人不能耍小聪明。

清代名臣曾国藩,多次科举不第之后,终于金榜题名。但他的殿试名次不太理想,被排在了三甲四十二名,官方公布的名分,自然是“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是个自视很高,对自己要求也很高的人。所以,他对自己取得的这样一个考试成绩,就非常地不满意,感觉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几乎就成了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在这种心理影响之下,曾国藩就特别忌讳这个“同”字。他的一些下属,在向他汇报工作、替他起草文件的时候,经常会被他莫名其妙地训斥一番。时间长了,心眼儿活泛的下属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他是因为听到或看到了“同”这个字而发火。于是,就想方设法地避开这个字,用“如”“似”“与”等意思相近的字眼代替。人都是有弱点的,就是曾国藩这样的 历史 大名人,有时也难免做出一些很小儿科的举动来。

曾国藩有个下属,新娶了一个小老婆。男人纳妾,系中国古代的一大 社会 陋习,是对女性人格的极大不尊重。曾国藩下属的这个小老婆,生得如花似玉,很是招人怜爱。这个下属因为疼爱小老婆,在家的时候,经常放下身段,替她端水洗脚什么的。对一个古代官员来说,这是一件很丢份的事情,传出去挺没面子的。但一来二去的,这事儿还是被他的同事们知道了,大家就时常在背地里取笑他。

在一次公务之余,曾国藩也想拿这事儿开涮这个下属,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挺会对对联的,我出个上联你对一下如何?”那个下属不知道领导是想算计自己,就爽快地答应了。曾国藩坏笑着出了上联:“替如夫人洗脚”。“如夫人”,是古时对小妾,也就是小老婆的雅称。那下属见领导当众如此揭自己的短,就有些急眼。恼羞之下,下联便脱口而出:“赐同进士出身”。这一下,戳得曾国藩更难受,该轮着他张口结舌、面红耳赤了。

关于曾国藩的这个段子,《清稗类钞》也有记载,只是细节有所出入。说是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有一回和一个客人闲聊对联的事情。在说到“如夫人”三字不好对的时候,一个叫李伯元的下属,很没有眼力劲儿地脱口而出:“同进士”。这一下,让曾国藩很生气,李伯元也为自己的失口懊悔不迭,两人之间好久都没有缓过劲来(“曾色变,李亦惭悔,久之乃解”)。

赵秉忠夺得状元桂冠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此时,距离他的老乡马愉中状元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七十多年。这段漫长的时间,也是明代两位正宗齐鲁状元得主之间的时间差。赵秉忠中状元时的年龄,则比马愉年轻了好几岁。这说明,他也是个自少年起便勤奋好学,兼之天资超群的人。在明代,赵秉忠应当算是比较年轻的状元得主了。

年少时的赵秉忠,不仅好学上进,还很有主见。遇见不合理的人和事,他敢于仗义执言,勇于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比方说,在十五岁那年,赵秉忠去参加一个选拔秀才之类的低层次科举考试。有个想投机取巧的考生,在自己的鞋子里夹带了小抄。由于行事不密,就被认真负责的监考人员抓了现行。

主持那次考试的官员名叫刘毅,他见有人企图作弊,十分生气,就当场立下了一条具有连带性质的规矩:所有考生在进场考试之前,都必须光着脚站在场外等候。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考生们被冻得脚疼难忍,一个个呲牙咧嘴,跳来跺去,苦不堪言。这位刘主考也真是一根筋,工作方法简单生硬得很。假如有考生被查出用内衣、裤衩之类衣物夹带小抄,难道还要让其他人都光着身子等候进场不成?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也在考生之列的赵秉忠便站了出来,对这种不够人性化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抗议。他理直气壮地质问刘主考道,作弊的考生毕竟是少数,理应谁作弊谁受罚,让广大遵纪守法的无辜考生一起受牵连、被折磨,于理何在、于情何堪?更何况,防止考生作弊,是考试组织方的义务,应当以加强教育、严格监督检查为本,怎么能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体罚办法呢?刘主考虽说有点一根筋,但尚能从善如流。听了赵秉忠的意见之后,他老先生就立即下令取消了这一不够人性化的规定。至于赵秉忠本次考试的成绩如何,史籍中没有相关记载,因此不得而知。

赵秉忠状元进入中央政府机关工作之后,初期仕途发展还算比较顺利。他从处级秘书(翰林院修撰)做起,一步步被提拔上来,最后当上了副部长级的领导干部(礼部侍郎,大约是右侍郎)。赵秉忠工作勤勉认真,办事公道正派,是个很讲原则的人。在个人生活问题上,赵秉忠也像自己的状元老乡马愉一样,能做到洁身自好,没有骄奢*逸、贪污受贿之类的丑闻缠身。在礼部工作期间,他还承担过乡试、会试主考官等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完成得也不错,各方面反映较好。

从少年时代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件事可以看出,赵秉忠副部长是个有原则、有性格,也很正直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这一点,又跟马愉很像。大太监魏忠贤专权之后,上赶着巴结的官员几乎挤破头。就连一代名将袁崇焕,都曾做出过建议为魏九千岁修建纪念“生祠”,这样很摆不上台面的事情。而有骨气的赵秉忠,却没有去凑这个热闹。在这方面,赵秉忠与马愉两人,又是十分相像,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许,谦谦君子马愉的所作所为,深深影响了小老乡赵秉忠。

在工作中,赵秉忠自然也跟魏大太监弄不到一起去。两人之间经常发生个矛盾、闹个摩擦啥的,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怀恨在心的魏忠贤,为了搬开这块绊脚石,就不止一次地在最高领导天启皇帝朱由校面前打小报告,很恶毒地说一些赵秉忠的坏话,并建议尽快打发他滚蛋。

一向热衷于忙活木匠活,不怎么关心政务,实际上是不太热心做皇帝的朱由校,十分难得地说了一句在 历史 上挺有名的话:“你说的是那个穿着小马褂,给我讲过课的人吧?我倒是觉得这人挺不错的。这样的人不但不能赶走,我还想提拔重用他呢。”在明清,状元得主经常被选去给皇家子孙做专职或兼职家庭教师,赵秉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朱由校才会那么说。明代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出了好几位为人不算坏,但却比较另类奇葩的皇帝,比如嘉靖,比如万历,比如天启。

后来,赵秉忠越来越看不惯魏忠贤的胡作非为,两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难以调和。在这种情况下,赵副部长的工作,自然越来越多地受到魏大太监的牵制干扰,难以施展开手脚。况且魏忠贤的对立面东林党人,还对赵秉忠进行了捕风捉影的所谓弹劾检举。万般无奈之下,左右不是人的赵副部长就撂挑子不干了。赵秉忠在官场之所以没有太大的政绩建树,大约也与各方面的掣肘因素过多有关。

关于魏忠贤团伙(“阉党”)与东林党人的争斗,是一个著名的 历史 事件。长期以来,恶评都给了前者,后者则受到了过多与事实不符的美化。其实,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员党争,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争权夺利。无论他们嘴上说得多么好听、打出的旗号多么冠冕堂皇。没有哪一方,能够站上为国为民的道德制高点,东林党也不例外。诚然,在东林党人中,有左光斗、杨涟这样品德高尚的硬骨头,但是也有钱谦益这样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国家危难时刻带头向大清辫子军举手投降的孬种。

很够意思的最高领导朱由校没有食言,在对赵秉忠副部长挽留无效的情况下,指示有关部门给他提了一级,让他享受了正部长级的退休待遇(晋礼部尚书)。有些资料介绍说,赵秉忠官至礼部尚书,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赵秉忠的这个尚书头衔,只是享受退休待遇的,他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实际干过。

赵秉忠副部长大约是在离任前收拾自己办公室物品的时候,利用工作之便顺手牵羊了自己的“状元卷”,使它成为了老赵家的传家宝。对于“状元卷”落入赵家的原因,也许有人不认同笔者这样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实在是很难找出比这更符合情理的解释了。

至于赵秉忠这么做的动机是啥,也只能靠猜测了。最大的可能,是他太喜欢记载了自己成就、见证了自己荣光的这份手迹了。不管怎么说,赵秉忠的这种行为属于滥用职权,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很不可取的。因为“状元卷”是皇家重要档案,而赵副部长工作的单位,又是专门负责管理这类事务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丢了这么重要的皇家文档,他的上级竟然没怎么进行调查追究。于是,状元赵秉忠的这个违规行为,便歪打正着地为世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科举文物史料,也使自己的 历史 知名度,得以大幅度提升。

享受了正部长级退休待遇的赵秉忠副部长,辞职回家仅仅一年左右,就因病不治而亡,时年仅有五十三岁。赵秉忠去世时的年龄,又跟他的状元老乡马愉差不多!这两位山东潍坊状元之间的相似点,也

明朝状元的试卷内容和书法是怎样的?

说到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定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