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有毒裴家人的下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庶女有毒裴家人的下场,第1张

《庶女有毒》裴家人的下场:

1、裴后:裴后裴怀贞,越西皇帝元锦丰为安抚有扶持登基之恩的裴家而娶为皇后。本生有一子,后病死,深爱元锦丰却屡被背叛。最后自焚养心殿与元锦丰同归于尽,在心思算计中唯一可以和未央匹敌的一代枭雌。

2、裴弼:裴家大公子城府很深,最心爱二弟裴徽,但最后亲手杀死了裴徽,和未央作对后死于非命。

3、赢楚:裴家家奴,裴后重要心腹。相貌妖艳,因半面毁容而带银质面具。自小随裴后长大,对裴后痴情一片,为之自宫进宫陪伴。心机深沉,手段狠辣。擅长阴谋,通晓巫医

裴松之简介:裴文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名门望族,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从汉魏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裴氏家族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才。在各个学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是所向披靡的。其中,裴松之尤为著名。

裴松之,河东闻喜人。他出身官宦之家,祖父佩美居光禄大夫,父亲佩爵为官。裴松之从小就喜欢读书。八岁时,他已经熟悉了《论语》和《诗经》。经典展之后,知识在进步。晋武帝十六年,20岁的裴松之被任命为太庙将军。艺兮初,裴松之任三齐侍郎兼知府,后调回朝廷,改称尚。东晋时,他在零陵做官,在郭子当医生。进入宋朝后,任侍郎任中书。

简述宋文帝陈寿《三国志》,命裴松之将《三国志》的各种史料作为陈数的笔记。裴松之接到圣旨后,查阅旧闻,经过三年的精心写作,终于在元嘉六年七月写出了《三国演义》。在裴注之前,史家一般评论文意,多侧重于文字的训诂,而裴注则侧重于事实的补充和考证,对原文的读音和释义不够重视。《三国志注》年,他完全贯彻了自己的笔记指导思想,即“补缺、备差、惩错、辩难”。因此,裴注不仅解释了地名和实物,而且补充了原书的历史疏漏,纠正了原书的错误。同一个东西几个版本不一样,他收录了供参考。朱培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裴还反驳了陈寿的不当言论。裴注广集,引经据典,首尾完整,无删节,无拆分。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150多部三国时期的历史著作,引用了各种著作的原文。笔记的字数大约是陈至的三倍。

这四种体例的解释可见于他的《三国志注》:“我先被召,故采三国异同注陈寿《三国志》。可观,很多东西都是有判断的。真诚的游园,是一部美丽的现代史。不过损失轻微,有时还会错过。我正在通过法令寻找细节,一周后会通知我。搜索旧新闻,避开它。按照三国的说法,虽然相距不远,但都和朝鲜、金有关。几百年来都是如此。笔记错了,每一个错误都是错的。其一生不记,若记,则不用以补其不足。或者有可爱的杂辞,说着同样的话,或者意外的不一样,嫌疑无法判断。都是在不同的新闻情境下抄的。如果很明显,米妙的话是不合理的,他将被纠正他的错误。无论时事是否短暂,争论都是愚蠢的。”

针对当时史书“疏而不精”、“有时缺”的缺陷,裴将“补缺”列为第一项,成为史书注释的重点。凡未收入《陈至》的有保存价值的史料,均附有注释。对于陈志中记载过于简略的地方,裴松之做了大量的引用和详细的补充,让读者了解到比陈至更多的史实。比如曹操的屯田,就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措施。但《守书全序》只读到“与《三国志武帝纪》、《枣庄》等讨论荒地开发。”建安元年,所以这一代的大事也就那么几个人物。裴松之引用了王诜的《汉书》作为补充,并联系《舒威》中引用的《任俊传》,补充了近330字的相关记载。这样,填海造地的原因、后果和具体措施一般都描述得很清楚。与重要事件和人物有关的重要文献也是补缺的内容,如曹操的《吴伟故事》、莒县的《智明令》、曹丕的《行为自由令》、李米的《吴语之书》。这些都是朱培传世的名著。

《备异论》针对的是同一个说法,但每本书都记载“有好言杂语,或有无法判断的问题和疑惑”。裴指出,“都是为了不同的新闻而抄袭的。”在裴松之看到的各种历史著作中,有许多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记载。注裴通过比较鉴别,可以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但那些难以明辨是非的材料,收集在一起,供读者或后人辨别。除此之外,朱培还把那些能被认可但不能很好把握的论点归类为准备好的论点。比如《陈情表》所引用的《武帝纪》就与《史记》不同,裴松之说:“《公宅纪》年,刘备先破曹,然后得权归附。在此之前,纪云泉先攻合肥,后攻赤壁。两个不同,武陟是对的。”

对于明显的错误,朱培用事实来纠正,也就是“惩罚错误”。“惩罚错误”有两种表达方式。首先,引用陈至前后的优点来证明他的错误。《武志》年记载,官渡之战前,“兵不足万人”,裴曰:“不可少。”找出《吴地记》年“十万人”的矛盾记录,进一步确定“官渡之战不能少于千人”。二是引用其他史家的著作,找出陈寿记载的错误。比如《于迅传》记载朱然在赤武五年打败姜维,裴引用《朱然传》的考证,说“陈寿误吴嘉和六年为赤武五年。”

“辩”包括对历史事件和史书的评论两个方面,即对部分史实、陈寿《异同论》和各种家史的考证。裴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论,往往以史实为补充。比如《三国志》年,记载关羽投奔刘备,曹操禁止部下追击。裴松之评价说:“宋智原以为曹公知道他的羽毛不会留,但心里会夸他有志气。如果他没有派人来追捕他,他就不会在王霸获得学位。他怎么会在这里?”对裴赵劝孙权降曹的评价,一般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他想:“赵翼若胜,六合为一。你有战争领带吗?这是战国时代的梦想!虽然在孙氏行不通,但比世界还大。”这也反映了他反对分裂、渴望统一的独特观点和进步的历史观。对裴松之陈寿的一些言论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陈寿把袁术的失败归为铺张浪费,而裴松之则批评他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认为“自尊”是袁术灭亡的关键。

裴松之一生的作品除了《关羽传》之外,还有《三国演义》。根据《金匮》的记载,还有《裴家传》、《悼经集》、《裴松之集》。在中国史学史上,裴松之《隋书经》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为十九世纪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珍贵而生动的史实

《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是元代白朴创作杂剧。

该剧讲述李家**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互致情诗。男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答:“莫负后园今夜约。”二人相约私奔,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终被裴父发现赶出。后几经周折,再得团圆。

该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裴少俊、李千金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持不屈,表现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裴少俊进士及第后,他的父亲就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这就揭露了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虚伪和势利。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裴少俊墙头马上 作品别名 :墙头马上(简称) 创作年代 :元代 文学体裁 :杂剧 作者 :白朴 字数 :约9000 内容简介,创作背景,人物介绍,作品鉴赏,作品主题,艺术特色,作品评价,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李千金独居深闺,心里苦闷,于春暖花开的季节到花园中游玩,在墙上看望,遇见品貌兼优的裴少俊坐在马上经过。两人一见倾心,私下结成夫妻,并生了子女。但裴少俊怕被父亲裴行俭知道,便把李千金及子女藏在自家花园之中,住了七年。后来被裴行俭发现,斥李千金为娟妓,把她赶走。裴少俊后来进士及第,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肯。这时裴行俭夫妻也去恳求,她也不允。最后由于儿女的痛哭哀求,才夫妻团圆。 创作背景 该剧的故事情节本来源于白居易的一首诗《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向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二人同居了五六年,终被家人发现。男方家里认为,没有三书六聘就进门的女人,甚至连妾都算不上,便将女人逐出门。回到家中的女人趴在墙上。看着墙外骑马而过的夫郎,二人虽然近在咫尺,实则已远如天涯,一时间心如刀割,肝肠寸断。 在白朴以前,《井底引银瓶》的素材已经受到民间艺人的重视。据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宋官本杂剧有《裴少俊伊州》一本;元陶宗仪《辍耕录》载金院本有《鸳鸯简》及《墙头马(上)》各一本,《南词叙录》载南戏有《裴少难墙头马上》。而宋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有“如捻青梅窥小(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的插词,可见人们不断地改编这一故事,添加了不少情节,甚至确定了主人公的名姓。在此基础上,白朴的剧本也大大地丰富了原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白朴虽然以传统故事为框架,但他所写的人物,实际上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许多古代的悲情故事,在曲人、剧作家的笔下都变成了欢喜结局,人们在怨怼情感生活不美满的同时,也愿意给予厚望,因此白朴把原来的悲剧改成了喜剧《裴少俊墙头马上》。 人物介绍 李千金:《裴少俊墙头马上》中的女主角。美丽多情,出身富贵,却具备市井女子的抗争精神。对待封建礼教,大胆叛逆;对待爱情,直露表达,勇敢追求;对待婚姻,颇有主见,不畏强权;对待子女,充满母性的温柔。 裴少俊:《裴少俊墙头马上》中的男主角。风流倜傥、情感专一,有着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又深受封建礼教束缚,懦弱寡信,惟父命是从;知错能改,最终全家欢喜团圆。 裴行俭:李千金的对立面,愚顽冷酷、出语刁钻,剧中封建家长的代表。 李世杰:李千金的父亲,唐王宗室,忠于唐朝,原为京兆留守,后因得罪武则天而被贬为洛阳总管。 奶母:李千金叛逆行为的最初发现者和阻碍者,虚张声势,色厉内荏,剧中封建家长的帮手。 梅香:李千金的贴身、厂环,是李千金叛逆思想的支持者。聪明机灵,善于揣度主子心思,并心甘情愿帮助主子完成传帖、幽会、私奔等一系列叛逆行为。 张千:裴少俊的仆人,热心、善良,裴少俊到洛阳买花栽子带他为随从,关键时候能替主人出谋划策。 老院公:裴府的管家,裴行俭派他看守后花园大门。他忠心耿耿心地善良,却又爱喝酒误事。 端端:裴少俊与李千金所生的儿子,六岁,天真淘气、聪明可爱。 重阳:裴少俊与李千金所生的女儿,四岁,活泼聪慧,惹人喜爱。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裴少俊墙头马上》主题思想突出。它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扼杀男女爱情婚姻自由的罪恶,揭开了封建势力的虚伪而凶恶的本来面目。 裴少俊墙头马上 第一,《裴少俊墙头马上》将枪口对准刻板教条的封建礼教,高扬反封建的鲜明旗帜。该剧取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白居易传达出了一种悲观消极的思想“寄言痴心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女子终究是纲常伦理的牺牲品,但是白朴却推陈出新,李千金在剧中唱到:“偷输却沽酒当垆”,“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作者借李千金之口表达“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婚恋观,同时从个人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给予封建势力致命一击,从而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成为了许多男女冲破传统爱情观的纲领性档案。 第二,《裴少俊墙头马上》对以出身和财产门第为标准的父母包办婚姻制度的进行强有力批判。“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是以裴尚书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固守的传统观念,裴尚书不顾少俊与千金七年的感情,拆散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他的出发点是千金是一个不明身份的娼 子,喜剧往往体现在结果的出人意料,当裴尚书发现李千金是李总管的女儿后立刻将“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改为“曾议亲事”。白朴正是通过李千金大胆泼辣的行为对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千金和少俊在历经重重困难后最终团聚,说明只要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会拥有好的结果。 艺术特色 一部优秀的戏剧,要能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除了必须设计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或不易为观众事前就可推测结局的悬念之外,它的故事的开展,情节的变化,必须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切忌平直,同时还要合情合理。在这些方面,《裴少俊墙头马上》的作者都作了恰到好处的安排。 李千金逃出家门之后,裴少俊将她隐藏在自己家中的后花园中,一晃就是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仍然不敢参见父母。这段情节比较新奇,但也不是没有生活依据的。在工部尚书这样的权贵人家,庄园、别墅既大又多,公子少爷隐藏个把外室,也是可能的。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隐藏毕竟不能永久。裴尚书发现儿媳李千金的过程,作者安排得自然、合理而颇富情趣。并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一年清明,裴少俊陪母亲到郊外坟茔中祭扫,裴尚书因畏风寒留在家中,心中闷倦,便到后花园内走走。碰巧,这时少俊的看门院公酒后睡着,裴尚书径直进入园内,无意之间发现两个小孩在玩耍,不觉惊奇,顺便一问,孩子坦然承认自己是裴家的儿孙,他感到蹊跷,闯进书房,发现了李千金。这时,院公赶来,企图掩饰;但李千金挺身而出,自知再无隐瞒可能,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少俊的妻室,孩子是少俊的儿女,一下子把矛盾的双方引到面对面的尖锐对立的境地,或无回旋的余地,犹如战场上的短兵相接,主帅对阵。 这种冲突 的到来,十分的突兀,十分的迅猛,但又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也正因为如此,就能扣人心弦,具有“抓人”的效果。 《裴少俊墙头马上》结构简练,剪裁得体。它围绕李千金、裴少俊的爱情线索展开情节,干净利落,没有支蔓横生、庞杂紊乱的现象,也未令人感到单调乏味。需要重点描绘的地方,用浓墨重染,可以省略之处,则作必要的砍削。在时间与空间的调度方面,进行了灵活的跳跃。 作品评价 明代戏曲家孟称舜《柳枝集》眉批:“昔人评其(白朴)词如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而此剧潇洒俊丽,又是一种。”“《梧桐雨》摹写明皇、玉环得意、失意之状,悲恸动人。《墙头马上》说佳人求偶处,亦自奕奕神动,真大家手笔也。”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伯梅香》、《倩女离魂》、《墙头马上》等曲,非不轻俊,然不出房帏窠臼,以《西厢》例之可也。” 当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她(李千金)敢于把封建道德和封建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 作者简介 白朴(1226—1306后),字太素,一字仁甫,号兰谷。租籍陕州(今山西河曲县),生于汴粱(今河南开封)。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围攻汴粱,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城破,母死于难,白朴姐弟被元好问携之归真定(今河北正定),并受其教养。漂泊南北。晚居金陵,放浪形骸,寄情词曲。词有《天籁集》。以杂剧著称,悲喜剧皆擅长,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所作有十六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裴少俊墙头马上》。

历史名人:

裴 度:(公元765~839年),字中立;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朝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度后来因功高为牛僧孺,李宗闵所忌,罢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东都留守,乃治第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觞咏其间。

裴 土:(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导致唐元和年间较为安定社会环境。

裴 寂:(生卒年待考),字玄真;蒲州桑泉人。著名唐朝宰相。

裴 炎:(生卒年待考),字子隆;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裴耀卿:(生卒年待考),字焕之,裴守真之子;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裴耀卿应童子举,为唐睿宗藩邸典签。

裴 坦:(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里,时称“太平宰相”。

裴 航:(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

裴航、云英是唐朝裴铏所作小说《传奇·裴航》中的男女主人公。

裴 迪:(生卒年待考),关中人。著名唐朝诗人。

裴迪初与王维、崔兴宗居终南,同倡和。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李颀友善。尝为尚书省郎。留世有诗二十九首。

裴行俭:(公元619~682年),字守约;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大臣、外交家、书法家。

裴行俭历任唐朝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定襄道行军部管、金牙道大总管等职,以勋封闻喜县公。他是一位抵御外族入侵有功、善于用兵的著名将领,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

裴光庭:(生卒年待考),字连城;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唐明皇开元年间大臣;历事唐朝德宗、宪宗、敬宗、文宗四朝。

裴怀古:(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司法权力虽然掌握在酷吏手中,可是这时候的御史制度比较发达。御史这个官职,在秦朝以前是掌管记事的,到了秦朝以后,御史的职责就改为专管纠察了。秦汉两朝都有着组织庞大的御史机构,它的职责是:查举非法,弹劾失职,理大狱,治疑案,掌管图书秘籍,监理地方诸郡、监督军旅,督运军粮,讨捕盗贼,安抚属国等等。

裴 秀:(公元?~271年),字秀彦;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晋朝司空、地图学家。

裴秀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书学家。

裴 頠:(生卒年待考),字逸民,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的儿子;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西晋朝时期的哲学家,

博学多闻,通医术,晋惠帝时官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封武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

他曾向惠帝建议重修国学,刻石写经,及改定度量衡制。对时俗的放荡不尊儒术深感忧虑,著有《崇有论》,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

周弼曾说他“像武库一样,有五兵纵横,是人中之杰”。

裴 楷:(公元237~291年),字叔则;河东郡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西晋大臣。

裴楷年轻时就以精于《老子》、《周易》而知名,容貌俊美,如在玉山上行走,当时人称“玉人”。

晋武帝为抚军时,用他参与军事,后为吏部郎。晋武帝即位后,他历官散骑侍郎、侍中、中书令,封临海侯,与张华、王戎等人并掌机要。

裴 果:(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周骠骑大将军。

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后移居江南。著名东晋、南朝时期宋国史学家。

裴松之为《三国志注》的作者。

裴志耕:(公元1907~1997年),河北大名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7年参加中国***,1927年加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7年10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裴周玉:(公元1912~今),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绥远方式的胜利》、《刘志丹同志牺牲时的实记》、《裴周主回忆录》等。

裴中澄:(公元1915~2003年),山东济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29年加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03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裴九洲:(公元1929~今),吉林扶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团保卫股股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保卫科科长,军政治部保卫处副处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8年任兰州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裴怀亮:(公元1941~今),山西新绛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61年7月加入中国***,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文书、军司令部作训参谋、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1978年任军司令部作训处处长。1980年任师参谋长。1982年从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副师长。1983年任军参谋长。1985年8月任集团军副军长。1986年12月任集团军军长。1990年6月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9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2003年1月任指挥学院校长。是中国***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裴昌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陕西省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

裴先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八十六军参谋长。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度: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近代有我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我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裴文中。

  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东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姓氏来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裴秀、裴楷等号称闻喜八裴,与当时的琅琊八王齐名。),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裴秀之子裴頠(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骃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曾孙、裴骃之孙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鉶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据《隋书》记载,裴政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开皇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足见其影响深远。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607年),日本国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3月到达长安。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13人回访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 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唐开国元勋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高瞻远瞩,顺天顺人,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于整顿漕运,保证了南粮北调的水道畅通,解决了唐王朝沿续了几十年的关口粮荒问题,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他从青年时代便胸怀壮志,正气凛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唐宪宗封裴度为上国柱并晋国公。后来由于奸臣构陷,裴度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裴度为相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是一奇。

  闻喜裴氏,是闻名天下的中华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历代所修的县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几乎占了乡贤录中四分之一强的条目,由此可见其家族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附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30多人。

  天下裴氏之宗族所居——裴柏村

  山西省闻喜县(闻喜。春秋战国时为古曲沃地,秦为左邑,属河东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汉武帝刘彻巡幸河南,路经河东左邑桐乡,闻平南越大捷,进改桐乡为闻喜。历代县城虽有变迁,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山西闻喜,是著名的宰相之乡。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人文之乡,如浙江绍兴是幕府之乡;四川眉山是才子之乡;山东曲阜是儒圣之乡;山西运城是武圣之乡;湖北英山是将军之乡。历史名谣中有:“山东出将,山西出相”的说法。)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1995年4月2日),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精品书刻博物馆。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墓冢座落在裴柏村东五公里风光秀丽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你好!

每个姓氏不同支派的字辈、行第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出自不同支派。你这个问题只有本支派的族亲会知道,建议去找长辈问问,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较年长的族亲。最好能够找到家谱(也称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字辈行第记载。家谱一般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

如果找不到家谱,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寻找: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长安三万里》中用裴家剑法的女子是裴十二。

在扬州,李白和裴十二一帮朋友吃喝玩乐不说,还去别人席上抢舞女,高适十分看不惯,怒怼李白不思进取。一旁的裴十二却冷冷怼道:“有才就能报效国家了?”高适有祖传的高家枪法,裴十二抽出长剑,要和高适比试一番。一番惊险的对抗之后,裴十二的剑尖抵在了高适的脖子上。

裴十二说:裴家所有子嗣,只有我尽得了裴家的剑法真传。高适惊叹:“你这样的本事,该去边关建功才是。”裴十二默默走到一旁,摘掉了头上的冠帽,长发飘落下,她是一个女子。

《长安三万里》剧情简介:

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这些才子之间的友情,也因为诗歌而变得更加绚烂,更因为时代动荡而愈发情比金坚。

该片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波澜壮阔的生平经历,以及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同时,众多历史中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艺术家及爱国将领也会在本片中出场,共同勾画出一幅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从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到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大唐开元盛世的璀璨景象映入眼帘。

庶女有毒裴家人的下场

《庶女有毒》裴家人的下场: 1、裴后:裴后裴怀贞,越西皇帝元锦丰为安抚有扶持登基之恩的裴家而娶为皇后。本生有一子,后病死,深爱元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