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是个什么样的革命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7收藏

秋瑾是个什么样的革命家?,第1张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城南,有一个典型的江南住宅,据说是一个住宅。事实上,这是为了纪念一个女人,她是现代中国女性运动的发起者,是革命性的革命战士。她是第一个反对满族政权的革命先驱。在暗流时代,一位女性爬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自己的传奇故事。

秋瑾

她就是浙江绍兴的秋瑾,她的家人是官员,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她对文学史特别着迷。她经常和她的兄长一起学习经文,15岁的时候,她也和她的堂兄一起学习。随着骑马和剑术,眉毛中有一种浩然之气。也许她的生命注定要非凡。

秋瑾

1894年,她在长江以南与丈夫王廷钧结婚。虽然她不愁吃饭和穿着,生活很滋润,但王廷钧是旧社会的一个富裕的孩子。他有许多不良习惯,这些与“志雅高远”的秋瑾格格不入。不知道为什么。过不了多长时间,她常常回到家里,或者去了一个好姐妹家几天。1900年,她的丈夫王廷钧通过购买官员成为了户部主事,秋瑾跟去了北京。三年后的中秋节,丈夫没有选择陪伴他的家人,而是外出吃花酒。

秋瑾

这种屈辱使秋瑾决心抵抗,她打扮成男人,走进了北京的剧院。你必须知道,那时候这种做法是“非法的”。在丈夫知道之后,他仍想打她。最后,秋瑾无动于衷,沉默的气场震惊了她的丈夫,后来,秋瑾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

秋瑾

1904年,秋瑾选择前往日本。她想接触“新学”,想知道这个世界的重要性。在这里,她还看到了清朝学生对国家事务的关注,以及朝着阳光生活的繁荣生活。我觉得秋瑾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妙感觉。不久,她成为学生的中坚力量,在国外寻找“同志”,弘扬新文化,并有意参加回国后的革命斗争。

1906年,回到中国后,秋瑾在家乡上课,传播了许多先进的思想。然后他加入了联盟并开始计划武装反对派的重大事件。在起义之前,她曾经去过凤凰山岳飞的古墓,冥想并写了很多充满骄傲的诗。然而,当时的革命力量仍然非常弱,起义失败了。她也落入了清军的手中。最初她能够逃脱的,但她选择换上白色连衣裙,坐在她的家里。

秋瑾

“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秋瑾绝笔对晚清政治格局的无声抱怨。在那黑暗的时代,她从未见过耀眼的光芒,所以她选择烧掉自己的生命,成为人们眼睛中的太阳。随后,血液染满白裙,秋风凉爽,花朵呈**。

始葬: 1907年7月15日,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 1907年10月,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

二迁: 1908年2月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

三迁: 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发”,被迫迁葬回绍兴城外严家潭。

四迁: 1909年秋,远迁湖南湘潭昭山,与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

五迁: 1912年夏,迁葬湖南长沙岳麓山。

六迁: 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

七迁: 1964年,迁葬杭州西湖鸡笼山。

八迁: 1965年初,由杭州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改为圆丘墓,墓表石刻冯玉祥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九迁: 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

十迁: 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墓顶设汉白玉雕像。(即今墓)

轶事典故

1、墓葬后记

秋瑾遇难后,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吴芝瑛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朝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2、秋瑾看戏

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

扩展资料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祖籍是浙江山阴。她的爸爸秋寿南是湖南郴州的知州,她的妈妈单氏也是名门望族之后。秋瑾是浙江三杰之一,其他两位是鲁迅和周恩来。

秋瑾自幼便随着哥哥读书,所以也就学会诗赋了。15岁的时候,秋瑾又跟她的表兄学会了骑马击剑。可谓文武双全呀!

1896年,秋瑾与王廷钧结婚。八年后,秋瑾不顾丈夫反对,毅然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秋瑾经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一些同乡会,她时常会登台演讲有关革命救国的言论。她除了学习之外,还广结革命志士,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秋瑾一贯倡导女权,她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1905年,秋瑾回国,在她的努力下,国内的革命事业发展的很快。同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她进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浙江主盟人。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写下了很多有关革命救国的诗篇。1906年,秋瑾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而愤然回国。

回国后的秋瑾继续为革命事业工作。1907年,秋瑾因安庆起义失败而受到牵连。虽然秋瑾已经知道安庆起义失败以及自己受到牵连的事情了,但是她依然拒绝离开,决定留守,1907年14日下午,秋瑾被捕,次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年仅32岁。

秋瑾是一代才女,她厌恶封建礼法并积极倡导女权,常以花木兰自喻,她为中国女子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秋瑾

1、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

2、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于清朝的腐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

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

秋瑾稍大一点就进入私塾开始学习,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最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在翻阅“闲书”中,使她看到“子曰诗云”之外的新鲜世界。她特别仰慕的是那些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

“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这是她为明末两位女中豪杰秦良玉、沈方英写的诗作《题芝龛记》中的两句。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

秋瑾从小聪颖,她念过的诗词过目不忘,祖父和父亲都对此惊喜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时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为官,每每下堂回来,就会看到小小年纪的秋瑾。

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吟读不舍,有时秋瑾还捧着自己作的小诗给祖父看。祖父坐在太师椅中,捻着长长的胡须。

欣赏着孙女的吟唱,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亲秋寿南也为女儿惋惜说,“阿瑾若是个男儿,考(科举)起来不怕不中。”

3、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祖父秋嘉禾60岁的时候告老还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那时,秋瑾15岁。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

回到绍兴以后,她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萧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

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从不喊疼叫苦。

刚刚学骑马的时候,秋瑾由于求胜心切,一不小心,两腿一夹马肚子,那马向前猛一蹿,秋瑾就从马背上摔下来,来了一个前滚翻。虽然疼痛难忍,但倔强的秋瑾害怕舅舅不再让她骑马。

就咬着牙关连声说“一点不疼”。就这样,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后来,在革命的活动中,秋瑾练就的本领,还真派上了用场。

秋瑾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童年的,但使她终生痛恨又无奈的一件事就是缠足,是旧礼教旧习俗害了她。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

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袭来,命运又一次向她发起挑战。

4、1894年,秋瑾20岁时,她的父亲秋寿南调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税务局)总办。湘潭有一个叫王黻臣,是当地一个富商,开有当铺、钱庄、茶号。秋瑾的父亲本来就与王相识。

来到湘潭又经常来往,成了莫逆之交。一天,秋寿南的好友李润生来到秋家,满脸堆笑。原来,他是受王黻臣之托为其儿子王子芳给秋瑾提亲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岁,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生得面目俊秀,潇洒风流,颇有文名,获得父母欢心"。秋瑾的父母对这门亲事很满意,认为两家门户相当,就把秋瑾嫁给了王小芳。秋瑾对王子芳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给王子芳。

秋瑾曾提出:"我为什么要嫁他"。但是,当时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秋瑾只得从命。秋瑾所嫁的丈夫王子芳曾读过书,但胸无大志,只知吃喝玩乐,随波逐流。

而她的婆婆也是思想顽固,性情暴躁,对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的人。结婚以后,秋瑾每天都要早晚两次去向婆婆请安,一举一动都要严守家规,稍有不慎,婆婆就要当面指责。

秋瑾本是性情豪爽,心怀大志之女,无奈嫁给一个家富却无志,庸碌且无能之夫,犹如一条欢畅奔腾的激流被婚姻的堤坝禁锢成一潭死水,又如一只欢乐的小鸟被困于樊笼而每日长叹。

秋瑾在写给大哥的信中曾说道:"吾以为天下最苦最痛之无可千语者,惟妹耳……","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岂不能精进学业名誉当不致如今日,必当出人头地。

以为我宗父母兄弟光,奈何遇此比匪无受益,而反以终日之气恼伤脑筋"。秋瑾还在《精卫石》中借主人公黄鞠瑞之口,抒发了对婚事的不满:"有个财主苟百万,家中新发广金银。

公子今年十六岁,闻言相貌尚堪增。闻我家大**多才貌,特请了魏大人君之做媒人……。大**亦是多烦恼,曾把微词柬母亲。太太因为苟家富,无百爱惜女儿身,回言自己休多管。

做主还须父母亲,岂有自己休不怕,三从古礼岂无闻**始此生了气,终朝至夕不欢欣。"秋瑾在王家每日彷徨苦恼,犹如困兽。

5、旋因母丧回绍兴,秋瑾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

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

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

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1893年,秋瑾全国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秋瑾是个什么样的革命家?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城南,有一个典型的江南住宅,据说是一个住宅。事实上,这是为了纪念一个女人,她是现代中国女性运动的发起者,是革命性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