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姓家谱辈分排列
字辈排行山东淄博申氏字辈:“鸣振金(银)志玉凤宝成(桂)现永传来忠厚传才建德”。山东梁山(东平)申氏字辈:“广忠厚生……” 山东德州申氏字辈:“如亭登洪永清德”。山东聊城申氏字辈:“保洪生之正大光明”。河南商丘申氏字辈:“广明云学国…… 河南安阳申氏字辈:“亨通朝国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庆时开登大选万世永丰庭租德扬辉远忠继才长”。河南信阳申氏字辈:“仁义礼志信”。河南郑州申氏字辈:“文子大进金殿书如玉开元显祖宗传”。河南新乡申氏字辈:“九方玉言” 重庆申氏一支字辈:“申士坐亭用中成辅国君文兴家有道自在学孔明”。湖南申氏一支字辈:“道济群生泰忠厚”。浙江温州申氏字辈:“进茂日子王宗贤良”。江苏宿迁一支申氏字辈:“加佩斯文向延遵纪” 江苏沛县申氏字辈:“…应乃照景玉…” 申氏一支字辈:“士必光先祖学思建性天忠孝家传永盛世作良缘”。山东日照申氏字辈:“典永作家法继光远”。山东日照申氏(长支)字辈(永,十九世;作,二十世;依次类推。):“永作家法传之可致广远” 辽宁申氏一支字辈:贵克守道旭龙编辑本段申姓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姓启申国;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文武是宪;黄老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为贤卿士,在谢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赠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申不害,郑国京地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加强君主专制。著有《申子》六篇。安邦伟业;戡乱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逃避而不领受。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坚曾任他为拂盖郎。状元宰相;耆硕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长洲人申时行,字汝默,嘉靖年间状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学士领翰林院事张居正赏识,被荐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后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申秦芝,相传其母吞芝而孕,与玄宗同日生。隐居邵阳山修炼,玄宗梦中见他,命人画出图像去找。后来白日升仙。五言通用联霜添柏树冷;气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武进尉申堂栒诗句联。申堂栒,丹徒人。七言通用联茅束悲歌于申后;蒲轮见迎于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周幽王废申后,后作告哀诗,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联典指汉武帝尝以蒲轮迎申培公入都。八言及以上通用联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顺治中恩贡生申涵光自题联。申涵光,字孚孟,号凫盟,永年人。少以诗名河朔间,与殷岳、张盖称“畿南三才子”。绝意仕进,有《聪山集》等。忠孝克全,名标青史;贞节不朽,诗载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申鸣,以孝闻名,惠王时官左司马。大夫白公胜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申鸣说:“还不能为早臣吗?”于是,随叶公打败白公胜,父亲也被害。楚王赏他时,他说:“食禄避难,我不算忠臣;为国丧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两全!”自刎而死。下联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许嫁后,因夫家轻礼违制,坚决不出嫁,守节持义,后被告而入狱,也不屈服。后作《行露》诗以表达心志,收入《诗经·召南》。有句:“虽速我讼(致我入狱),亦不女从(也绝不顺从你)!” 通学得传,洵圣门贤哲;文武是宪,实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申枨。孔子尝言:“吾未见刚者,或以申枨对”。下联典指周代贤卿士申伯。为宣王的母舅。室书四知,黎庶扳辕共挽;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仪,历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书、右仆射、襄州刺史等。为政谨慎廉洁,曾画东汉名臣杨震像,并书其“四知”(参见杨氏联),一并悬挂于寝室,用来自戒。从襄州离任时,吏民扳辕相送数十里。下联典指西汉鲁郡人申 培公,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跟从齐人浮丘伯学《诗》,文帝时立为博士,传授“鲁诗”,后归家,从各地来跟他学习的弟子千余人。武帝时,他已八十多岁,武帝派人安车蒲轮(在车轮上裹蒲,以减少震动),束帛加璧(带上帛和璧),请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http://baikebaiducom/view/308710htm
广东潮阳萧氏字辈:“宗曰次云君克邦振元良亦朝师寅亮征猷尔载光肃穆钦隆典英俊绍赓扬玉殿荣济美京华维永昌建方嗣洪本棉爰滋其章纯熙以征瑞魁伟特乃望谦吉崇标立忠贞可一匡式如遵祖范顺则兆兴祥懋勋垂青简基祚万鼎藏”。
广东松源萧氏字辈:“成喜金新良宝忠义礼智信嘉鸿富贵万年兴”。
广东大埔萧氏字辈:“上文天崇昭士瑞日明圣广立会朝廷秀克仁继定孝见可以咸”。
广东饶平萧氏字辈:“尚养应元文盛世玉顺良孝友诏谋永诗书积庆长派传弈叶茂再续更昌隆”。
福建安溪萧氏字辈:“学乃身奇宝儒如席上珍君赐为宰相必为读书人”。
福建晋安萧氏字辈:“汉廷鸿业肇先声奕世传家有盛名若克昭承宗祖德永怀经学志光荣”。
福建晋江萧氏字辈:“德业隆千古追源世克昌尊严名必正昭穆序宜祥祖泽流攸远宗支派孔长承先开后哲报本迪前光孙子欣蕃盛诗书乐显扬人文从蔚起姓氏定标香科甲联金榜簪缨满玉堂薪传冀永绍燕翼喜翱翔”。
重庆黔江萧氏字辈:“上权楚余必元仲政大子孙传万世(尚)良学崇先进光前永(允)代兴文宣朝(才)仕义广众(政)德华新诚维本统绪仁孝齐天庭芳名登祥远忠志佐国伦松柏梓楠樟山海星月长桂秀芝兰茂昭明溢馨香九丘春常在五典镇文纲德智体同举昌盛久呈祥”。
台湾书山、斗山萧氏字辈:
书山支派:“奋勇伯团丈仕元德禄廷光昌兴家辅国奕世联芳”;
斗山支派:“辉志正大万日有禹德序彝伦振成可待育贤瑞”;
合商字派:“酂侯功人启运宏兰陵太傅继勋名储君颖士才华茂青鉴淹通兆复兴(亨)”。
湖南麻阳、辰溪萧氏字辈:“守典崇诗礼敦伦尚敬恭美怀江左右秀发海西东”。
江苏泰州萧氏字辈:“世泽丕显克振家声尚荣尔宗孝谨其敦”。
江西涌山萧氏字辈:“猛廷孔仲时伯士国邦汝世元胜心昌宗枝庆泽长承前应太进启后裕文联”。
安徽泾县萧氏字辈:“支传群俊英隆盛必文光”。
姓盛的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盛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146位,现在的实际排名大约在156名左右
盛姓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盛国始封于周穆王时,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在公元前686年为齐国所灭。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来,2000多年来的盛姓中国人,也是最为光荣的黄帝姬姓的后裔。
2、出自祖名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姓奭。到西汉元帝时,由于元帝名刘奭,百姓必须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又如如《姓谱》上记载说:“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后汉书西 羌传》也指出:“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姓尚的在百家姓排多少位?尚姓位列中国百家姓第319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为氏,称尚姓。他们尊尚父为其得姓始祖。
吕姓在百家姓排多少位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0位,在台湾排第2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吕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始祖是伯夷。伯夷为姜姓,是炎帝的裔孙,在尧,舜时期负责制订 和掌管礼法,是四岳的始祖。大禹时期,伯夷因为帮助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建立吕国,被称为吕侯。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吕国贵族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吕。发展和演变:吕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比如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叱吕氏为吕姓,北周时的俟吕陵氏,也被改为吕姓。吕姓得姓以后,商朝末年,吕尚因为辅佐周武王有功,被封在齐,建立了吕姓齐国,使得吕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汉代,吕姓已经分布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并且在北宋时期迁居福建,后来有移居广东,清朝康熙年间,吕姓开始进入台湾。
瞿姓在百家姓排多少位劳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295姓,在2005年统计中列为第396姓。
秦姓在百家姓排多少位秦姓,亦称秦氏。秦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8,人口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第74位。
秦姓分布很广,以河南、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姓超的在百家姓排位多少
超姓在最新的百安姓中排在300名以外。
第1—100名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第101—200名
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
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
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涂 144谷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
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闵192欧阳193解 194强 195柴 196华 197车 198冉 199房 200边
第201—300名
201辜 202吉 203饶 204刁 205瞿 206戚 207丘 208古 209米 210池
211滕 212晋 213苑 214邬 215臧 216畅 217宫 218来 219嵺 220苟
221全 222褚 223廉 224简 225娄 226盖 227符 228奚 229木 230穆
231党 232燕 233郎 234邸 235冀 236谈 237姬 238屠 239连 240郜
241晏 242栾 243郁 244商 245蒙 246计 247喻 248揭 249窦 250迟
251宇 252敖 253糜 254鄢 255冷 256卓 257花 258仇 259艾 260蓝
261都 262巩 263稽 264井 265练 266仲 267乐 268虞 269卞 270封
271竺 272冼 273原 274官 275衣 276楚 277佟 278栗 279匡 280宗
281应 282台 283巫 284鞠 285僧 286桑 287荆 288谌 289银 290扬
291明 292沙 293薄 294伏 295岑 296习 297胥 298保 299和 300蔺
2015中国姓氏最新排名出炉,排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2015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权威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而近几年其他任何版本的百家姓排名都是所谓学者研究成果,没有数据做支撑。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十三亿七千万(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潘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潘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百家姓排第37姓。
吴 在百家姓排多少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六
“阳”姓在百家姓中排多少位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9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67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195位,人口约603000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37%左右,
旦姓在百家姓排多少百家姓中没有旦姓。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上古第一帝伏羲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旦,就是刚升出地平线的太阳,是朝的待称。
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燧人氏殁,庖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困,故位在东方,主春,向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
因伏羲继承始燧人氏的发明,创炮食以变茹腥之食,所以又称庖羲。史称伏羲之德像日出的太阳:“昊天旦旦,及尔游行”。足见昊天广大,明亮之极,因而昊字似天人敬日之象。
伏羲生于甘肃天水成纪,原居住在西方,他为追寻日出之地而东迁至震,震即辰,是东方城邑。在史籍《遁甲开山图》中记载:“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
震是日出之地,所以称旸谷、阳明之谷、太阳谷等。在典籍《禹贡》中说:“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史籍《淮南子》中记载:“日出汤谷,浴于咸池。”在典籍《孔安国》中记载:“日出旸谷。”说明阳明之谷、汤谷、旸谷为同一地名,即是太阳神伏羲之都。
在典籍《博雅》中称:“日,君象也。”在典籍《论衡》中也称:“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盖当时图像如此。”一日为君,就是“旦”,九日为王子。因日出于震,所以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
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唐尧虞舜皆生九子,实指九日而言;后九日被羿射杀,九日则改称“下民”,是对旮旯、宕户、荡民、九黎、九苗、九夷的蔑称。
在伏羲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号或国名为姓氏者,称震旦氏、大旦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旦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弟姬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母弟,就是周公旦,是著名的西周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历史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在典籍《郑康成诗谱》记载:“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93;之采地。周公封鲁。”
周公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是西周王朝的第一位周公。
周武王病逝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年幼,仅十二岁,因此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国。在他摄政期间,平定了“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七年后还政于周成王。周公旦在西周初期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周公旦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时,他率师出征,苦战三年后平叛,并将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展至海边。后建成周洛邑,作为周王朝的东都。
相传,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儒学大家孔子最最崇敬的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说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旦后被周成王封于鲁地,但他自己终生未去封地,而是命长子姬伯禽去继承管理,而周公旦则一直留在王室为国相。姬伯禽建立了鲁国(今山东西部,建都于曲阜),后亡于楚国。其后裔为鲁氏。
周公旦的二儿子姬凡伯,分封到凡地(今河南辉县凡城),建凡国。其后裔为凡氏、范氏。
周公旦的四儿子邢侯,其名待考,分封到刑地(今河北邢台),后亡于卫国。其后裔为刑氏、邢氏。
周公旦的五儿子胙侯,其名待考,分封于胙地(今河南滑县延津),为胙叔,建胙国,后亡于卫国。其后裔为胙氏、作氏、滑氏。
周公旦的六儿子茅侯,其名待考,分封于茅地(今山东金乡茅乡),为茅叔,建茅国,后被鲁、莒二国瓜分。其后裔为茅氏、毛氏。
周公旦的三儿子姬伯龄,被分封到蒋地(今河南固始),建蒋国,后亡于楚国。其后裔主支为蒋氏,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旦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藏民族的历史中,除了王公贵族外,普通民众大多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其中的藏名尼玛,汉义为“日”、“太阳”,也称“星期日”。
1959年西藏广大农奴获得解放后,以“尼玛”为名字的藏民族中,有冠汉姓为旦氏者。
第四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伊拉哩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升”,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在伊拉哩氏族中,有位伊拉哩·旦代,满洲镶黄旗人,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初为清军佐领,后跟从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与明军主帅洪承畴征战,在战斗中阵亡,被清太宗追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一说云骑尉)。在伊拉哩·旦代的后裔子孙中,清朝晚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冠汉姓旦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乌梁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乌梁海部,亦称兀良哈部,明朝时期对东部蒙古的称呼,又名朵颜三卫。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北元政权驱逐于大漠蒙古高原以北,设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三个指挥使司。因朵颜卫地险而强,且皆为兀良哈部族人,故常以兀良哈概括三卫。
兀良哈部在明朝时期主要居于今河北长城之外,后徙外蒙古西北部,源出突厥族,语言风俗,则似喀尔喀人,自称东巴,世居唐努山、阿尔泰山之间。兀良哈部主要分为三部: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其后裔今分布中国境内的主要在新疆阿山道,其余分属于外蒙古札萨克图汗、三音诺颜、乌里雅苏台佐理员、及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门徒。
明朝时期,大明 授三卫首领以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等官,并决定其更袭和升迁,颁给敕书,以凭朝贡。规定三卫每年两贡,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贡物有马、驼等物。
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还在辽东开东原和广宁(今辽宁北镇)等地设立马市,与三卫市易马匹。尽管这三卫族人时有寇掠明之边地的行为,但总体说尚能服从明朝中央政权管辖。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1年),朵颜卫首领花当(和通)的势力自辽东远达于宣府(今河北宣化)边外。由于三卫的屏捍,自设立三卫至明嘉靖年间的一百六十年中,平滦诸州皆未遭塞外蒙古的侵扰之祸。
在明清战争中,三卫先后服属于后金政权,满清王朝建立后,成为清朝 对内用兵的主力。
鲁旦巴氏,即源出兀良哈部,为乌梁海·乌尼吾巴的后裔。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军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型战船三百余艘、水兵两万余人,从福建东山岛启程,进逼澎湖。延平王郑克塽派水军抵抗,激战历时七昼夜,清军水师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二百艘,歼灭其精锐部队一万两千余人,收降近五千人。
澎湖失守,延平王郑克塽一下子惶乱起来,属下有主张降的,有主张守的,还有主张撤往吕宋的,一时没个结果。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施琅并没有即刻发兵攻台,而是在澎湖安顿下来,一面安抚当地百姓,一面将被俘的台湾兵将释放回台湾,释放前他还专门声明:“我绝对不会报私仇!当年杀害我父亲的人已经死去,与其他人毫不相干。”与此同时,施琅上疏朝廷,建议对郑氏集团实行招抚政策,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对于施琅的做法,康熙十分赞赏。年幼的延平王郑克塽等人看到施琅的确没有杀害自己的意思,于是连忙派人到施琅军前请降。8月13日,施琅率军抵达台湾,由鹿耳门登陆上岸。至此,清 成功平定台湾。
兀良哈部将领乌梁海·乌尼吾巴在随军平定台湾后驻留台湾府,其后裔子孙简称鲁旦巴氏,主要居于今台北市,后有汉化为单字汉姓鲁氏、旦氏、巴氏者。
申姓家谱辈分排列
本文2023-12-04 03:05: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