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萧统传文言文答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3收藏

南史萧统传文言文答案,第1张

1 急需《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的全文翻译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是武帝的长子。太子身姿容貌漂亮,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数十韵,有时用险韵,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换字句。

十二岁时,在宫内看到司法官员准备判案。问左右说:“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萧统把他们的案卷要来看,说:“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当事官员看他年幼,哄他说:“可以。”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萧统都批为杖五十。当事官员拿着这判下的案卷,不知该怎么办,报告给武帝,武帝笑着让照此办理。

太子自从行冠礼以后,武帝便让他观察处理国家事务,于是面前挤满了奏事的内外百官。

太子通晓政务,每当有说错的或是花言巧语说假话,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误。

令其慢慢改过,而未曾向武帝举报过一人。

审理案件,许多人都得到赦免或从宽,天下都称颂太子仁德。

当时风俗喜欢奢侈,太子想以自己为表率影响别人,使用之物都很简朴,身穿旧衣,吃饭不用两样肉食。一次在后园池中划船,番禺侯萧轨强调说里边应该有歌女演奏。太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吟诵了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惭愧而不再提此事。

普通年间,大军北侵魏国,京城米价因此上涨。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

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气,就派心腹左右巡视街巷,看到贫困人家和流浪在道路上的,便私下用米赈济,每人十石。又拿出宫中的布帛,每年缝制衣裤,各三千件,冬天用来施舍给无衣的人,而不让知道是他做的事。如果有人死了无棺收殓,就施舍棺木。

四月初六,突然病危,武帝赶到时已经死去,时年三十一岁。谥号为昭明。

朝野上下都为太子的死感到震惊,京城中男女老幼都跑到宫门外致哀,哭声满路,四方庶民及边疆各族民众,听到丧讯都很悲痛。

2 《元史商挺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参考译文 商挺,字孟卿,曹州济阴人。

其先家本姓殷,因避讳宋皇帝之名而改姓商。挺二十四岁时,汴京被蒙古军队攻破,因此到北方去依靠冠氏县赵天锡,在此与元好问、杨奂等交游。

东平严实聘请他为诸子的老师。严实死后,其子严忠济委任商挺为经历,出任曹州判官,不久又任经历,赞助忠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宪宗三年(1253),世祖在王府接受京兆分地,闻挺之名,遣使把他从盐州请来,他对世祖的询问都做了满意的回答,世祖亲切地称他的字而不呼其名。有次在陪宴时,商挺对世祖说:“挺来时,李王建朐山城,东平当输送米万石。

东平至朐山,运一石米要花十石的运费,而且雨后车辆往往陷于泥淖中,不能按期送到,过期判处死刑。请改运至沂州,令李王到沂州去取,这样方便。”

世祖说:“卿如此之爱民,不忍不依从。” 杨惟中为关中宣抚使,挺为郎中。

战乱之后,关中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惶不安,无所依托。商挺辅助杨维中,任用贤良,罢黜贪官,使有才能德行的人受到重用和提拔,制定各项章程,印发纸币,颁布俸禄,重农业,薄赋税,通有无,等等,一月之内,人民安居乐业。

诛杀了一个最奸猾的官吏,其余都畏服。还请求朝廷将关中每年的赋税减征一半。

第二年,杨惟中罢职,由廉希宪代替,升挺为宣抚副使。宪宗九年,废除宣抚司,商挺回到东平。

宪宗亲自征蜀。世祖将领兵出鄂、汉,驻军于小濮,召商挺询问军事形势。

挺说:“蜀道既远又险,皇上不宜轻动。”世祖沉吟了许久说“:卿言正符合我的想法。”

宪宗崩,世祖北回京都,途中遣张文谦去与商挺议论如何应付时局变化的对策。挺说:“军中当严格管理符印,谨防奸诈。”

文谦急忙赶上世祖转告商挺的话。世祖猛然醒悟,骂道:“过去无一人同我这样说过,若非商孟卿,几乎要坏大事。”

速遣使至军中立定规约。不久,阿里不哥之使来到军中,被逮捕斩首。

召挺北上至开平,与廉希宪共同辅助世祖制定立国大计。 世祖即位后,商挺建议:“南伐之师应撤回,西蜀之师应择地屯驻。”

世祖同意。朝廷任廉希宪及商挺为陕、蜀两地宣抚使。

中统元年(1260)五月,挺至京兆。哈剌不花为征蜀名将,浑都海曾任他为副将,屯驻于六盘山,起兵响应阿里不哥反抗朝廷。

挺对希宪说“:估计六盘山哈剌不花有三种策略:全力向东,直取京兆,此为上策;聚兵于六盘山,伺机而动,这是中策;整装北归,策应和林阿里不哥,此为下策。”希宪问:“他们会采哪种策略?”挺曰:“必取下策。”

不久,哈剌不花果然向和林而去。于是挺与希宪商定,令八春、汪良臣发兵抵御。

其事见《廉希宪传》。六盘山之兵北上。

阿蓝答儿自和林引兵南下,与哈剌不花、浑都海相遇于甘州。哈剌不花与阿蓝答儿等不合,领兵继续北上,阿蓝答儿与浑都海合军南下。

诸王合丹率骑兵与八春、汪良臣兵会合。商挺与他们议定,分三路抵抗南下军队。

南北两军交战,风沙大起,良臣令军士下马步战,以短兵冲击北军左翼,绕到后方,然后从右翼杀出;八春从正面进攻;合丹则以精兵截断北军的归路。双方大战于甘州之东,杀阿蓝答儿及浑都海。

世祖闻捷大喜,赞叹说:“商孟卿真古之良将也。”改宣抚司为行中书省,晋升希宪为行中书省右丞,挺为佥行省事。

中统二年,挺晋升参知政事。宋将刘整在泸州投降,并将以前降于宋的数人逮捕送来,蒙古军官要求杀掉这些人以儆戒其他,挺竭力奏请释放了这些人。

兴元判官费寅有罪,恐判死刑,借故向朝廷控告商挺与廉希宪,世祖召挺于便殿向道“:卿在关中,怀孟两地治绩卓著,但攻击你的言论也有,难道说是同僚中有人要败坏你的名声,还是你地位高了而懒于政事?近年来,谈论王文统的人不少,为何卿独无一言?”挺对曰:“臣素知文统之为人,曾与赵璧议论过,想陛下还能记得。臣在秦三年,过错很多,对有些事临时为适应情况在做法上有些改变也是有的,但说以功成归于自己,事败归罪于别人,臣则不敢,若有这样的事,请杀我的头。”

挺出朝后,世祖与驸马忽剌出、枢副合答等统计挺提出的大政方针先后有十七项,因而赞叹说:“挺有这样大的功,还说自己有罪,若真办他的罪,谁还肯为朕尽力!你们要记住这点。”中统四年,赐商挺金符,命行四川行枢密院事。

至元元年(1264),挺入朝拜参知政事。建议令王鹗、李冶、徐世隆、高鸣、胡祗、周砥等人修纂辽、金二史,甚合皇帝的想法。

二年,巡察河东,很快又召还京师。三年,世祖注意于经学,挺与姚枢、窦默、王鹗、杨果等编纂《五经要语》共二十八类进呈。

六年,任同佥枢密院事。七年,调为佥书。

八年,升副使。在任枢密副使时,清点军队实有人数,确定军官品级和俸禄,令四千人屯田,垦田三万亩,其收获供亲军军饷。

淘汰不能为军户者三万户,虽一丁一户者亦淘汰;丁多家产少、家产多而丁少者,各以其财或力合出一军。 九年,封皇子忙阿剌为安西王,并为王建立相府,以商挺为王之相。

十四年,诏令安西王北征。王命挺曰“:关中事有不适宜的,可完全改变。”

挺曰:“延安民兵共数千,应令李忽兰吉训练,以防意外。”不久,秃鲁反叛,以延安之兵去。

3 2006年高考全国卷1的那篇文言文《南史 何远传>>答案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城人,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遭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屈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有之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厮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 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堂,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竭,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摙(liǎn):担运。③糗(qiǔ):干粮。④近畿(jī):京城附近地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B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 尤穷者充其租调。

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有之也。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答案:

8C

9C

10D

11(1)何远自县令直升做成京城附近地区的大郡太守,近代还从来没有过这种事。

(2)在数郡做郡守时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始终不会改变他的内心,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和贫穷的人一样。

4

出自 唐·李延寿《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 萧统传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如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① 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统幼,绐② 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太子自加元服③ ,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普通中,大军北侵,都下米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及有流离道路,以米密加振赐若死亡无可敛,则为备棺椁四月乙巳暴恶,时年三十一谥曰“昭明”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人,闻丧者衰痛。

5 文言文阅读答案,梁书 江革传

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梁书·江革传》)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

(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

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四)1(1)很,十分 (2)都,一起 (3)看望(4)破旧 (5)入迷、专注 (6)穿

2不完全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 3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4“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

6 明史王邦瑞传文言文答案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度见识。当学生,山东盗贼兴起,上围剿贼寇十四策略在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为庶吉士。与王府有牵连,出为广德州知州。嘉靖初年,祖父去世,离开。补滁州。多次升任南京吏部郎中,出任陕西提学愈事。因每年进贡不合格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次升任固原兵备副使。泾、郇大盗李孟春,抢劫河东、西,剿平的。因为祖母服丧离去。服丧期满,再提学陕西,转任参政。母亲去世离职。起升为右愈都御史,巡抚宁夏。敌人乘冰入侵,设被打败的。改任南京大理卿。不上,召回任兵部右侍郎。知道

改任吏改任吏部,晋升为左。俺答侵犯都城,命令国瑞总督九门。国瑞在禁军城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纳四郊躲避贼寇的。兵部尚书丁汝夔入狱,命令国瑞提起这件事,兼提督团营。敌寇撤退,请各位将领中功劳罪研究,并且疏通九门壕沟,都答复许可。国瑞见营制时间放松,陈述其弊端。于是罢除十二团营,全部归三大营,以咸宁侯仇鸾统的。国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京营事务。又陈述兴利除弊六件事。中说宦官主管军队,古往今来的大灾难,请全部撤除提督监枪的。皇帝回复依从的。又举前编修赵时春、工部主事日知道战争,并改任兵部,分管理京营事务。不久,皇帝召来兵部尚书翁万达还未到,迟的,于是命令国瑞代。条上怎么偷十二件事。主

仇鸾仇鸾陷害邦瑞在皇帝,上帝眷顾渐移。在萧鸾奏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甘珏任,而推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凰鸣叫,密云副将徐仁代替毂。主要从中、下。国瑞说:“朝廷调换将帅,必须采取的公卿,由陛下决定,因此谨慎防杜渐,给我看下不敢决定的。而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互不统辖,为什么京营,于是升降各镇。现在曲徇鸾请,我恐怕九边将帅全都逃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啊。“皇帝不高兴,下旨谴责。萧鸾又想节制边将,停止修筑蓟镇边墙。国瑞都认为不可。萧鸾大遗憾,更加肆意谗言。在国瑞又陈述怎么偷大计,于是严令解职,以文明办事。过了几天,大计划陈述。最终被除名,以赵锦代。国瑞离开,萧鸾更加骄横。第二年被处死,锦绣也因党比派遣戍守,于是皇帝渐渐想到的。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邦瑞不可。”于是起来所以官。知道

到达之后已经到达,疏便宜几件事,全部允行。遇了一年去世。赠太子少保,谧号襄毅,派使者护送回乡安葬。斋

国瑞国瑞严厉刚毅而有见识度量。历官四十年,以廉洁闻名。

7 南史 徐勉传 文言文翻译

徐勉,字修仁,南北朝时梁朝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

徐勉一生行事公正而谨慎,到普通六年(525年)时,梁武帝升他为中书令,并赐给二十名亲信作护卫。徐勉以有病为由请求解除他的朝内职务,梁武帝不准。

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但他从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族中的穷困者,因此家里没有积蓄。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果有才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会转到别人手中去。”徐勉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

“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得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古人说:‘以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不也是一份很丰厚的遗产吗!’又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才能低下,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有人劝我购置田园;有的人劝我开设商店客栈,或者搞点水上运输,也会经营生利,发财致富。像这样一些意见,我都拒绝未采纳。这并不是我要学汉朝的公仪休那样‘拔葵去识’不与民争利,只是想避免后代为争夺财产而闹得一塌糊涂……”

徐勉终生洁身不贪,言传身教,屡次训诫子孙属守律。这还只是父为子树立的楷模作用 。更有远见的是,他不为子孙置办产业,而是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让后人享用无穷

8 南史 陶弘景传节选的文言文译文和答案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当初,

陶侃的父亲陶丹聘娶她为妾,生下了陶侃,陶氏

当时贫贱,湛氏经常纺纱绩麻资助陶丹,让他交

结比自己优秀的人。陶侃年少时做寻阳县吏,曾

经监管鱼梁,把一坩的腌鱼送给母亲。湛氏把腌

鱼封了起来并写了信一起送回,责骂陶侃说:

“你做吏,把官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但不能给我

带来好处,反而因此增加我的忧愁了。”鄱阳孝

廉范逵在陶侃那裹寄宿,当时下着大雪,湛氏就

把睡觉用的新草垫子撤下来,亲自钡0碎喂范逵的

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同乡人,用来供给

好饭菜。范逵后来听说这件事,叹息说:“不是

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陶侃最终因为

功名显贵。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297]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世家苏州,事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298]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299]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300],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301]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302]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303]哉!”

天圣中,晏丞相荐[304]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305]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306]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公谏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由是罢其册命。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不能得,贬知睦州,又徙[307]苏州。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308]多忌恶之。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309]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尧、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是[310]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311],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

明年,吕公亦罢。公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上复召相吕公。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时,新[312]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鄜延扞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313]。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未逾月,徙知庆州。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累迁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人或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314]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315],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初,西人籍其乡兵者十数万,既而黥[316]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罢,独得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栗免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多。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317]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318]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319]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320]。

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州。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321]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着,着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欤!

铭曰:“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北,中间几息?公奋自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必能,天子用公。其艰其劳,一其初终。夏童跳边,乘吏怠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趣公来,以就予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在其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成,惟公是倾。不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没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注释

[297]薨(hōng):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

[298]适:改嫁,再嫁。

[299]本:依照;依据。

[300]乙科: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汉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

[301]慨:慷慨。

[302]择:选择。

[303]苟:随便;马虎。

[304]荐:推荐;举荐。

[305]以至日:有一天,某天。

[306]希:迎合。

[307]徙:变化;改变。表示一般的调职。

[308]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

[309]素:平素;一向。

[310]由是:因此。

[311]对:回答。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

[312]新:刚;才。

[313]辩:动听;精辟。

[314]一旦:有一天。

[315]恩信大洽:与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

[316]黥(qíng):古代一种刑法,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

[317]多:陈赞;赞美。

[318]疏:给皇帝的奏议。

[319]任子:有权力继承父亲爵位的人。

[320]佐佑:辅助;支持。

[321]非:无;没有。

译文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的万安山下。文正公名讳叫做范仲淹,字希文。五代的时候,祖上居住在苏州,在吴越地区做官。宋太宗时,吴越献地归服,范仲淹的父亲跟随吴越王钱俶到京城朝拜皇帝,后来担任武宁军掌书记,死在任上。先生2岁时就成了孤儿,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改嫁到长山(约为今山东淄博长山)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在今河南商丘,即当时的南都学舍,后来称应天书院)。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

过了5年,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谈问题一定遵循仁义根本。真宗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先生富贵以后,皇上追赠他的曾祖父苏州粮料判官范梦龄为太保,祖父秘书监范赞时为太傅,父亲范墉为太师,母亲谢氏为吴国夫人。

先生年轻的时候具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有慷慨激昂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选择有利害关系而有所不同。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竭尽其力。他说:“自我努力就应该要这样。事情成功与否,有的决定权并不在我这。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敢马虎啊?”

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向皇帝推荐范仲淹的文学才华,皇上就让他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因为说某事触怒了章献太后,被贬为通判河中府。过了很长时间,皇上念起他的忠诚,就征召授予他右司谏的官职。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某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上将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有关官员已经作好了准备,先生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还要形成后代看轻皇上仰重皇后的风气,那事情就停止了。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政权还给天子,没有答复,等到太后去世时,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事情都拿出来追究,想要狠狠地惩罚她。先生却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佑天子,十多年来,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应该忽视小的失误,来保全她的高尚品德。起初,太后有遗命,要册立杨太妃代替自己为太后。先生劝谏说:“太后,这是皇帝母亲的名号,自古都没有人能代替太后的。”于是就取消了对杨太妃的册命。

这一年,发生来了大的旱灾和蝗灾,先生接受朝廷命令去安抚东南灾民。回来时,正赶上郭皇后被废,他率领谏官、御史跪在殿里谏诤反对,没有取得成功,被贬到睦州担任知州,又改任到苏州。一年多后,朝廷又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把他召回京城,先生更加积极议论时政的得失,大臣权贵大多都忌恨讨厌他。

过了几个月,任命先生为开封府尹。开封一向号称难治,先生治理的非常有声望。每天的政事越来越简单,有空的时候就取来古今的治乱安危的情况向皇上讲解,又作了《百官图》献给皇上,说:“任命人员要各尽其材,那么百官都能称职,尧、舜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并针对官员的升迁快慢和顺序说:“这样可以为公,也可以谋私,也不能不详察。”因此惹怒了丞相吕夷简,以至于在皇上面前争论,先生请求辩解,话语非常恳切,因此被贬职,到饶州作知州。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了。先生被调任润州,又调到越州。赵元昊在河西反叛,皇上又重新任命吕夷简担任宰相。任命先生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授予龙图阁直学士的官职。这时候,刚损失了大将,延州危急。先生请求亲自镇守鄜州、延州防御敌人,于是改任为延州刺史。赵元昊派人送信求和,先生认为无事请和,难以相信,而且信中有不被朝廷承认的伪号,不能给皇上看,于是自己写信,告诉赵元昊逆顺成败的道理,非常精辟。因为擅自回信,被降一级,贬为耀州刺史。不到一个月,又调为庆州刺史。不久四路兵马都设置将帅,任命先生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多次升任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大顺城把持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胡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离开敌人来为大宋效力。因为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

有人疑惑先生碰到敌人如何应变?比如在大顺城驻扎,一天早晨带兵出城,各将领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到了柔远,才发号令告诉他们目的地,是去筑城。至于筑城的工具,大小都具备,而军中起初都不知道。敌人以三万骑兵来争战,先生告诫诸将:作战后敌人撤走,不要过河追击。不久敌人果然退走,追击敌人的部队没有过河,而河那边果然有埋伏。敌人失算,于是撤走了。于是各将领都佩服先生,认为比不上他。先生对待将吏,一定要让他们畏惧法律,爱戴自己。他所得的赏赐,都根据皇上的意思分发给各将领,让他们自己去感谢皇上。各国作为人质的世子,任由他们出入,没有一个逃跑的。外国的头领来拜见,就把他们召到卧室内,隔开别人,撤掉卫士,和他们交谈,从不怀疑他们会对自己不利。先生在这里过了三年,战士勇敢,边境实力强大,和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决定谋取横山,收复灵武,而赵元昊多次派使者称臣请和,皇上也把先生召了回去。

起初,西部人被征为士兵的有十多万,后来都在脸上刻墨作为标记,只有先生的部队,只在手上作了记号,先生离去后,部队遣散,只有这一部人得以重新为民。先生在这两路,既取得了熟羌的效力,使他们来守卫边境,又把军队迁到内地,减轻了西夏人运输粮食的劳苦。他所实行的办法,离开后人们依然感激,坚持先生的办法而不敢更改的,到现在还很多。后来因吕夷简的事情牵连而被贬,那些士大夫们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幸亏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

仁宗庆历三年(1043)春天,朝廷召先生担任枢密副使,他五次推辞都被朝廷拒绝,于是才上任。到任几个月,又任命他为为参知政事,每次进宫拜见皇上,皇上都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先生叹息说:“皇上任用我已经到了极致了,但是做事要有先后,况且在长治久安的情况下改革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后来皇上又赐给他手诏,让他赶快列举要办的国家大事,又建起天章阁,召见他并赐给他座位,给他纸笔,让他在自己面前写奏章。先生惶恐不安的退出坐席,回去后条列了当时应该先办理的十多件事献给皇上。他主张在天下兴办学校,选拔士人首先根据德行而不单纯根据文辞,磨练考核来区分他们的能力,减少有权力继承父亲爵位的人的数量来减少过量的官职。采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情,正要施行,但是有关磨练、任子的制度,心存侥幸的人都很忌恨,因此争相诽谤,而妒嫉先生的也因为这些诽谤感到高兴,喜欢让这些人担任助手。

恰逢边境报告有警情,先生于是请求前去,于是任命先生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先生到任后就上书说自己愿意镇守边境,于是就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邠州刺史,兼任陕西四路安抚使。他担任参知政事的官职,才一年就结束了,有关部门都上奏请求停止先生先前实行的新法,恢复原来的旧法。怂恿此事的人危言耸听的向皇上进言,幸亏皇上了解先生的忠心,没有听从别人的话语。

这时候,西夏已经称臣,先生因为有病请求担任邓州刺史。在邓州任职三年,又请求担任杭州刺史,又调到青州。先生的病情更加严重,又请求担任颍州刺史,用小轿把他抬到徐州,于是一病不起,享年64岁。先生得病的时候,皇上赏赐药物并慰问病情。先生死后,皇上停止上朝一天,因为先生的遗书没有任何请求,于是皇上派人到先生家问他的家人有什么要求,追赠先生为兵部尚书,用来哀恤先生的物品非常丰厚。

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实质很讲原则,喜爱善良的人,关心爱护百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所以他终生没有结交多少朋友,吃饭也不用多少荤腥,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一点也不吝啬。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妻子儿女仅仅温饱而已。他处理政事,所到过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给他立祠并画像。他的行事,从山林处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族夷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乐于谈论他的人非常多。至于他的世代家谱、官爵,在墓碑上的志、在家里的族谱、在有关部门收藏的文章,这里都不论述了,只歌颂他心系天下国家,也是先生的志向!碑铭的内容是:

“范氏在吴越地区,世代担任陪臣。钱俶献给朝廷吴越的土地,以及当地的百姓。范氏才来到北方,这中间有几代人?先生自己勤奋努力,和机运相逢。事情有罪有功,言论有逆有顺。难道是先生全都行吗?皇上任命了他。其中的艰苦辛劳,先生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西夏的小儿在边境闹事,趁着国家平安管理松懈。皇上命先生前往,讨伐他的骄横。有不服从的,就铲除他们的根本。先生在这里三年,懦夫都成了勇士,毁弃的制度也完善了。怜悯孤儿,抚养幼兽,最终使西夏人来称臣。西夏人来到朝廷,商议称臣的事情。皇上命令先生快回来,来协助治理天下。先生叩头推辞,这实在是很难啊!起初并不难,难在是否能坚持到底。小人们诽谤的声音源源不断,最终要破坏了已经施行的大事。皇上没有听信小人的话,只相信先生。不偏信,不听信危言,这是皇上圣明。先生活着时享受显贵尊荣,死后又追赠谥号。荫护了自己的子孙,使后世都得到好处。百年才有这样像先生一样的人,他的事迹可以激励人们不要懒惰,努力进取。”

解析

皇佑四年(1052)五月,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范文正公薨于徐州。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下。其墓庄严肃穆,但不显崇伟;墓周苍松翠柏环植,享堂却不很恢宏。但其神道碑铭,却是欧阳修守丧期间含泪书就的。

全文二千四百余字,详细描述了范公的生平业绩,特别对范仲淹“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评价尤高,称他为“系天下国家之大者”。通篇人情练达,文字简美,体现了欧阳修“明道致用”的文风和他对范公深切的怀念之情。

此碑原由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王洙书,立于洛阳伊川万安范仲淹墓享堂。明成化十二年(1476)冬十月,苏州知府刘禹重立于天平山。此碑由邑人吴概重书,陈俊镌刻,是天平山的重要史料碑刻。

其实东北的很多满族人都是明末从辽宁、关内劫掠而来的汉族人。所以当时就有很多满族人是汉姓,最著名的如曹雪琴。

政治合成民族 -- 满族

新中国建立之后, 御用文人学者, 为了学习苏联, 为了政治正确, 确立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 族族伟大光辉, 族族共创灿烂中华 以定下的政治目标后, 翻遍古藉, 把历史进行重新大演译 他们在满清时代的蒙-满-汉三类原始兵团的八旗基础上, 以他们的后人划立组成"满族" 为了为这个政治民族增添光辉, 涂上金粉, 从中国古藉上, 找些在中国古代, 由远古到近古, 凡是在东北出现过的东胡人, 也即是出口转内销的所谓通古斯人, 其中包括肃慎人、挹搂人、勿吉人、女真人 , 渤海国人、金国人, 这全都是政治民族满族的祖先 这个满族可谓"历史悠久", "灿烂光辉", 网上一些认同了"满族", 自号满洲的人, 曾经号称满州历史六千年, 比中华五千年, 还远久一千年, 甚至有海外满独, 更进一步, 号称满州历史八千年 无论是国内满遗隐独, 还是海外明码满独, 他们全都在官方民族史观, 民族政策的演译基础上, 发展他们的"慕容复"事业前奏曲--鼓起民族自豪感, "满族"有伟大光辉民族文化历史, "满族"民族自古独立

对於这个所谓几千年一条龙的满族来说,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肃慎、挹搂、勿吉等远古部落, 因年代太久, 这些人没有自创文字, 进行自我记录, 而只能依靠邻居华夏人代笔, 华夏人见到就记, 看不见就不记, 所以远古不同时代的原始东胡人, 根本没有连贯性可言, 那些猎人, 牧民, 他们搬迁, 游移, 被人教化, 同化, 他们到了那里, 他们是谁, 谁也说不清楚 至于近一些时期的渤海国, 追踪比较容易一些, 但同时来争的人就多了 有朝韩人认为渤海国是他们祖先建立的 在海外论坛有土耳其人认为渤海国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建立的

我认为渤海国是当时当地的土人, 在中原来的华夏人协助下, 共同建立 他们的后代那里去了 答案是消融于中国 金国的情况也一样, 生女真人是黑龙江以北更北, 靠鱼猎为生的原始东胡人 在唐朝没落后, 东北权力真空, 他们占了时机和地利之宜, 女真人南下渡江, 后来在有更高知识的华夏人协助下, 组织复杂的政治架构立金国 后来蒙古人联合南宋灭金国, 一些侥幸没被消灭金国女真人, 成为北方汉人, 也即是说, 少数生还的金国女真人, 消融于中国 在明末东北的后金, 亦是同样情况 奴儿哈赤的生女真一族, 五百年前, 还在黑龙江以北更北的地方鱼猎, 过着住鹿皮帐, 穿鱼皮衣的生活 在明朝时期, 他们接触到西南面的蒙古人, 学蒙古人抄来抄去的蝌蚪字母, 拼写他们的语言 努儿哈赤一族, 根本不认识原本抄袭华夏字, 制造女真文字的金国女真人 因此, 努儿哈赤族, 满州族的先祖,根本接不上和他们自己声称的和金国女真人的承传关系

"满族"是在50年代的马列政治意识下, 人为地把满清时代奴儿哈赤建州部生女真人, 一些和奴儿哈赤合作蒙古人, 和一些投降奴儿哈赤, 被奴儿哈赤女真人收编的汉人, 及一些奴儿哈赤女真人被抢略成为奴隶的汉人, 等集各族群后裔的政治大合成 真正称得上"满"的, 其实只有奴儿哈赤部族的后人 这个部族五百年前是处于原始部落群居状态, 三百年前处于奴隶社会状态 在明未李自成造反迫死崇正后, 奴儿哈赤部族在历史契机下, 霸占全中国, 并学习和利用华夏文明的政治技术, 加入他们世传的女真原始奴隶社会概念, 并有效地统治中国, 奴役了中国人二百六十七年 在这个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满人, 也是处于半奴隶社会的形态, 而且还拖累了华夏文明大倒退

这才是真正的"满族"历史

关于女真人是不是满族的祖先的论证。

1,无论是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不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而是古代中国人,更确切得说是古代汉族人(包括华夏族先民)对位于今天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域包括今天日本北海道、关东地区的称呼,根本就不是楼主文中千方百计暗示的一个民族名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对于周边外族并不怎么热心,更不可能会对其究竟是一个民族或一大批民族感兴趣,有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地域称呼,比如把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也不管是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不是一个人种,统统称之为胡;把欧洲所有国家都称为佛郎机。古籍中所谓的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是这一类的名词,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举一个,就拿靺鞨来说,所谓的栗末靺鞨是和汉族朝鲜族一样的束发农耕民族,连服装都几乎一模一样,而黑水靺鞨则是一个剃环辫的渔猎民族,其发式服装文字语言和栗末靺鞨有着天壤之别,更别提什么民族认同感了,如何可能是一个民族?至于其他的安车骨、拂捏之流根本就是尚处洞穴时代的原始人,差得更远了,根据民族一词四个共同的概述,这靺鞨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等也一样。

2,关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的问题。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努尔哈赤一族根本就不是什么女真人,如果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清楚得发现满人和金女真人无论在服装、发式、文字上根本就扯不上任何关系,也无任何继承性。尤其是文字,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民族文字的感情是无须多论的,女真文属于象形文字,甚至在明朝还相当流行,明永宁寺碑(设于明奴尔干都司首府特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上就与汉蒙两族文字并列,可见其流行程度,而满文则是回鹘系字母文字,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可见女真和满人从根上就不是什么一族人。而且满人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不是女真人,视女真人为劣等民族(当时尚有女真人存在),满人对汉族最忌讳的除了被汉族人称为胡外就是被汉族人将其与女真人混为一谈,纵观满清一朝,女真二字根本不见书册,甚至连《四库全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满清官方编篡的书中都见不到女真二字。清酋皇太极更是公开将女真人称为墨尔根,称自己民族为诸申,最后为此还改族名为满洲。因此楼主硬要把女真人归为满人祖先实在不可思议,要是楼主生在满清的话,凭此一点怕就要被抄家灭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谓“明代以来,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纷纷南迁,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本就不合历史事实。根据中国和朝鲜的历史资料如满文老档、明朝官方档案及朝鲜李朝历史记载,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根本就不是什么“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据历史文献和专家考证,其原住地在今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东北的会宁、咸兴、镜城等地,猛哥帖木儿其人也不是什么中国人,其人最初是朝鲜李朝册封的万户,后因获罪鲜王李朝而北逃中国奴尔干都司为明朝皇帝所收留,即所谓的明朝增设建州左卫,说穿了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是一外国政治难民,哪里是什么南迁女真人。依兰马屯只是猛哥帖木儿从朝鲜逃到中国境内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这地不是他满人的而是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的。

3,所谓的明朝的野人女直、建州女直、海西女直的关系:其实三者不是一个民族。海西女直其实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就是蒙古土默特部旁支,哪里是什么满人。野人女直和金女真有直接关系,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服装发式和金女真没多大分别,应当是女真人,但决不是诸申,后来也未融入满族。至于建州女直嘛,正牌的早就没了,正牌的建州女直和明朝皇室有亲戚关系,早就不知道在哪代被国外流窜来的外来户努尔哈赤一族给篡了,至于努尔哈赤一族是哪族哪来的,见上文。

清初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人口总数

顺治五年,八旗满洲有男丁5533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汉军45849人,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则八旗满洲共30万人口,八旗蒙古共14万人口,八旗汉军共25万人口另有包衣男丁216967人,共100万包衣人口

康熙六十年八旗编审丁册

满洲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万一千五百六十丁,汉军、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万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四丁,共六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丁

依据一丁对五口的比例,满洲共80万人,八旗蒙古共30万人,八旗汉军120余万人,包衣共120余万人

清皇太极诏曰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清初,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贵族和普通批颊人(披甲人)阶级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奴隶,他们获得奴隶的途径有四条:

1、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仆”;“向来血战所得人口,以供种地牧马诸役”;“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这些大量的无辜各族人民被强制沦为奴隶,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满清治下的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农庄。

2、买卖人口。入关以前就有人口买卖,入关后,贩买人口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在满清治下,汉族人民是可以与各种牲口一起自由买卖的而且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馈送亲友”。

3、将罪犯及其家属没入为奴。这样的奴隶也占相当数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批颊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为奴。《满清律》规定:“谋反及大逆”之家属,“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所谓为奴,实际上女性被充作军,日夜供批颊人*乐,反复轮(某些人所谓的融合),男人成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产出均被无偿地侵占,以供其玩乐

4、投充的奴隶。满清入关后,宣布“贫民无衣无食”者,准“投入满洲家为奴”。实际上,女真依靠权势,强迫大批汉民投充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种满洲田地之处,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迫胁。各色工匠,尽行搜索,务令投充”。汉人投充之后,身分降为奴隶,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满清就是这样为了在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开历史倒车的。这样野蛮黑暗的压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经成为满清奴隶的众多汉人不能忍受如此无耻血腥的压迫,自杀逃亡的现象不断发生,康熙,这个阴谋家也不得不自供说:“朕见旗下仆婢,往往轻生,投河自缢,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先时,满洲往往轻毙其家人,朕乃立为差等之罚,今此风则少息矣”。奴隶主杀他的奴隶,只要受“差等之罚”就可以了,而所谓的差等之罚,实际上只不过是增加一些赋役罢了,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或者由汉人代为埋单,最后还是由汉人来承担他们犯下的罪恶,而即使是这样的惩罚,也不是满酋良心发现,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已。

由于汉族奴隶的大量逃亡,使满清统治者感到危机,认为奴隶逃亡将首先损害批颊人的利益,批颊人又是满清立国和维护罪恶统治的基础,于是制订出极其狡诈阴狠的《逃人法》。其具体内容是: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隐匿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右九甲长乡的,各鞭一百,流徙边远”。用白话说就是逃跑的奴隶只给予轻量的处罚,而窝藏的人则要毫无回旋的予以抄灭,甚至株连乡邻。以严厉惩罚“窝主”为侧重点的逃人法不惜株连众多,引发公愤,也要保障其八固山统治集团的利益。

南史萧统传文言文答案

1 急需《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的全文翻译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是武帝的长子。太子身姿容貌漂亮,举止得体,读书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