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镇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上里镇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

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2013年6月5日挂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上里镇 外文名称 :shangli town 别名 :上里 行政区类别 :中国西南 所属地区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 下辖地区 :9个村,62个合作社 驻地 :上里镇五家场 电话区号 :0835 邮政区码 :625000 面积 :758平方公里 人口 :10790人(2006年) 方言 :四川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著名景点 :文峰塔、舍利塔、清代立交桥 机场 :成都双流机场 车牌代码 :川T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地理环境,建筑格局,名称含义,历史沿革,人文历史,概况,近况,建制人口,自然气候,主要景点,文峰塔,舍利塔,清代立交桥,双节孝牌坊,九世石牌坊,红军石刻,韩家大院,二仙桥,“二仙桥”由来,白马泉,经济概况,风土人情,年猪节,年猪饭,旅游指南,旅游季节,线路推荐,古镇住宿,特色美食,旅游景观, 地理环境 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 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 也称“蜀身毒道”,总长200公里,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工古道进入的重要驿站。 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建筑格局 上里古镇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子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 上里镇 名称含义 上里镇古时有5家大姓聚居,俗称“五家口”,即是: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上里镇 历史沿革 上里镇历史悠久,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 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划为上里。古镇人口探源,据史书记载,这里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隶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 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如秦灭赵国后,徒赵国臣来巴蜀,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 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至今给我们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使参观者常常陷入史海沉钩之中。

上里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部,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 上里镇 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拥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处,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革命老区和“四川省十大古镇”。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 让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 人文历史 概况 古镇民居保存得比较完好,多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宽展的戏坝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顶戏楼,是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现存多座石桥,其中以“二仙桥”为代表。上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所以经济不发达。但诸多非农业成份的渗入,也使小镇的经济有所发展,在规划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 上里镇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上里并驻扎半年之久,在镇内留下的数十幅石刻标语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物。 正如《中国古镇游》一书中的记载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川西北调研组朱晓林博士(上海同济大学)写道,“镇内石板铺街、木屋为舍、建筑群高低错落、古风宛然;大院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镂空细刻、曲尽其妙,……均为清代佳作;从现状总体风貌与居住建筑群规模而言,上里镇是保护的相当完整的乡土聚落。” 近况 当今,《聊斋志异》《山那边好地方》《今夜不回家》《被告山杠爷》等一批影视剧将这里作外景地,到这里来的游客逐年增多。与繁华的江南古镇相比,或者与阆中相比,上里多少透出乡间的感觉,也不是那么著名,不象周庄或者阆中那样的游人如织,尽可以在一派川西民居风格的寂静中徜徉,在山水掩映中的田园里出神…… 上里镇 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巴蜀平原通往关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从这里到邛崃至芦山和雅安,各为一日行程。这五大家庭各有千秋,很久以来就流传着“杨家的顶子,韩家的银子,陈家的谷子,许家的女子,张家的锭子”的说法。 所谓顶子,是说杨家诗书传家,世代官宦;银子,是说韩家世代经商,积聚了大量钱财;谷子,是说陈家田产广阔,粮食丰足;女子,是说许家的女儿品貌双全,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各户争相聘娶;锭子,国语叫拳头,是说张家有习武传统,个个骁勇善斗。 如此形象生动的说法,勾勒出了古镇的人文轮廓。三个女人一台戏,五大家族更是好戏不断。想当年上里的狭窄的石板街上,官场、情场、商场、农场都成了家族们的竞技场。这里能不发生故事吗? 建制人口 上里镇幅原面积758平方公里,共辖9个村,62个合作社,截止2006年底总户数为3208户,总人口10790人。农业户2982户,农业人口11242人。其中,辖区9个村包括箭杆林村、五家村、治安村、共和村、七家村、六家村、四家村、庙圷村等。 自然气候 上里镇东、北、西三面为丘陵山地,中南部为山丘围合的平坝。城镇边缘东、南、西三面分别由河流小溪围绕,白马泉则处在镇东北的一条沟谷之中。 上里镇 本区最高峰黑岩坪海拔1725米,与天台山相连,河谷平坝为农田,最低处海拔905米,山丘岭上林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质量较佳,无污染。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山羊、野兔、野猪、麂子、杜鹃、画眉、老熊、锦鸡等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及大量森林昆虫。森林覆盖率近80%。 主要景点 文峰塔 文峰塔又称字型档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 舍利塔 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 清代立交桥 高桥建于清干十四年。为三卷供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 双节孝牌坊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 位于古镇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调“圣旨”二字。 该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 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 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 坊前30米处左右竖立12米高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一对,更显得气势雄伟。 九世石牌坊 九世同居石牌坊建于清嘉庆六年,记载了陈氏家庭九代同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历史,被誉为是汉族第一大家庭,因两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谱石坊。 位于古镇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的“九世同居”和“陈氏节孝”石牌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世同居石牌坊,系陈氏家族自五代迁居上里,一直延至第九代,一家人口逾千,共聚一堂,在当代被誉为是中国汉族最大一个家庭,曾两次受到朝廷嘉奖而立家谱石坊。另一座因陈氏家族中一妇女守节,奉旨而建贞节坊。两座牌坊呈一字型排列,坊前30米处立八轮双斗雕花石桅杆一 对。 红军石刻 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甲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上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七十余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场镇内,是雅安市境内尚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红军在上里境内驻扎期间,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立名为 “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代号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标语,如:中国 十大政纲、 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 上里镇 红军离开后,当地民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将其覆盖物去掉,使这批珍贵的革命文物又恢复原貌,成为今天对广大民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雅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雅安市人民 于1985年7月将红军石刻标语批准公布为雅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雅安市被命名为革命老区。 如今,当年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石刻标语仍保存完好,现已将散存的部份石刻标语集中在白马泉院内,拟修建红军石刻陈列室,便于进行展示和宣传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韩家大院 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戏曲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民间一绝。 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年前。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 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在雕刻装饰上:以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栏板、檐枋、裙板、檐帘等,以变化无穷的民间雕刻艺术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匠人们丰富想像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创作了千余幅精品,装饰在建筑物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家具上。所有雕刻艺术品给人留下了民间装饰美的享受。该大院已于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桥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 站立于桥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满著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 二仙桥始建于清干年间,二仙桥得名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乾,二乞丐跃入水中,及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 “二仙桥”由来 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的二仙桥,是单孔石拱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桥与周围山峦、河 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关于三次建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清乾隆初,为方便两岸居民生活交通,拟在陇西河上修建拱桥。前两次均在建成之即遭洪灾而冲毁。 上里古镇石牌坊 后经高人指点,得知是河内居住龙族肆意游走造成洪灾,冲毁桥梁。于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居民再次修建,并在桥身两侧分别刻龙头、龙尾,取“镇龙”之意,示将龙压在桥下,避免洪灾发生。说来神奇,第三次建成后历经一个半世纪,都未发生洪水毁桥的灾害。 至于“二仙桥”名的来历,民间相传当第三次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上拦住踩桥人……众人干涉,乞丐跃入水中,及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乃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 白马泉 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侯”。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而得名。 白马寺始建于唐代末年,位于龙头山麓的南丝绸古道旁,与天台山一脉相连。寺内现存的巨石石雕观音、唐代凿挖的古圣井尤为罕见,寺内还存有明代的钟亭、照壁、石雕兽、佛道两家的石刻香炉等。 喷珠泉终年不枯,泉池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鹄题写的“喷珠泉”碑。 白马泉的传说 白马泉所在地,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该泉原名“龙渊”,仅是一滩水。相传唐僧西去取经分南、北两路,南路曾经过白马泉。唐僧进庙膜拜,白龙马等候于寺外,因口渴饮用泉水。 此泉水与东海相连,见龙马便涨潮朝拜。当地僧人见状倍感神奇怪,唐僧一行离开后,立即围泉水建池,原为解决生活用水,后住持高僧得菩萨点化,得知得知原委,将“龙渊”奉为圣泉,并改名“白马泉”。现白马寺内香炉上,仍雕刻有以唐僧取经为主题的浮雕装饰。 众所周知,白马泉于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因川西南连续三年大旱,附近州县官民到此求雨。巧遇泉池涨潮,随之风云交加,天降甘露,禾苗反青,皱章上述,封泉池为“渊泽侯”。传闻当时观音菩萨路径此地,见当地百姓遭受旱灾,大发慈悲,倾净瓶之水降甘露三日,解除旱情。 当时有一滴甘露洒落于白马泉侧,形成一泉,泉水清澈甘甜,长年不竭。后人为得知菩萨救助,于唐代永乐年间依托此泉靠山修建观音殿,并将山岩雕刻观音像供奉,将泉命名为“观音泉”以表谢意。当今的白马寺观音大殿内所供“十八罗汉拜观音”的摩岩雕像就是唐代所塑,殿内那口泉就是“观音泉”,这也是中国佛教中唯一在大殿内有泉的建筑。 经济概况 据2006年底统计,全镇人均年纯收入2400元;第一产业:1376万元、第二产业700万元;第三产业97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814万元。 上里镇 主要农产品年产量:粮食总产4366吨;肉类总产量2010吨;茶叶151吨;出售林竹3600吨。 年财政收入:1228万元。 风土人情 逢年过节的时候,镇上的居民请戏班在戏楼唱戏,其中蕴涵着“万人共乐”的思想。具有传统民俗风情的雅安上里古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年猪节旅游主题活动正式开幕,传统的农家过新年、杀年猪、看大戏的喜庆场面。 年猪节 薄雾笼罩中的上里古镇就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家家户户都起了个大早,在自家的楼阁上挂中国结、红灯笼并贴上对联。在修整一新的古戏台边,几个唱大戏的人已穿好了戏服,正在紧张地化妆。10点半在这里举行的年猪节。 年猪祭天重现100年前仪式 在雅安市代市长徐孟加宣布年猪节活动开幕后,整个小镇顿时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锣鼓敲起来了,秧歌跳起来了,迎亲的轿子也抬起来了。 这时,最令人注目的是,几个穿着旧式服装的小伙子抬着一头神情安然的大肥猪,迈著有节奏的步伐走到戏台下面。随后,他们将系著红布的大肥猪放到了一个香炉前面。原来,这里马上要举办一个传统的年猪祭天仪式。 随着祭祀师手中的香火一比画,周围一下安静下来。“祈祷明年风调雨顺,祝福上里五谷丰登……”只见祭祀师口中念念有词,100年前上里古镇祭祀上苍的场面再当今人们面前。 年猪饭 祭天仪式结束后,锣鼓声再次敲响,几个小伙子又抬起大肥猪开始巡街……11点过,在古戏台所在的院坝中传来了人们的欢呼声。原来,这次年猪节的一出大戏———杀年猪开始了。只见一头硕大的白猪被几个大汉从一户农家的猪圈里拉了出来。随即,四名大汉上前手按猪脚,膝盖顶住猪背。 上里镇 一名杀猪匠提起一把长约五十厘米的尖刀,对准猪的喉咙就是一刀,手起刀落间,这头刚开始还哼哼直叫的大肥猪逐渐没了声音。杀猪匠完成了口吹猪皮、铁皮刮毛、金钩倒挂、长刀破膛等工序。最后,肥猪被分成几块挂在了猪肉架子上,主人当场叫卖起来,“这些猪都是绿色生态猪……”不到两个小时,这些猪肉就被抢购一空。 中午时分,上里古镇各户人家的堂屋里都已摆好了酒席,当地纯朴、善良的老百姓和上千名来自城里的游客像一家人一样,端起了大碗的白酒,吃起了大块的猪肉,大家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猪饭。 当今这个时候,在充满腊梅芬芳的乡村晒谷坝上,一起跳起欢快的农家舞,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旅游指南 旅游季节 全年均可,以春季及秋季为最佳,当然冬季及夏季也别有风味。 景区所在地区气候特点 上里镇 雅安为著名的雨城,景区也多雨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一月平均气温5度左右,七月平均气温23度左右。无霜期308天,雨日多达200天左右。秋多绵雨,夏为阵雨。游览时应带雨具。 线路推荐 →碧锋峡上里古镇二日游 →蒙顶山上里古镇二日游 雅安距离成都130公里(高速路),车程约90分钟。雅安至上里镇27公里(柏油路),车程约30分钟。 成都——雅安——南游望鱼古镇(半天)——折返雅安周公山温泉(住宿)——北游碧峰峡景区(一天)——晚上到上里古镇(住宿)——游古镇、白马泉(一天)——根据您的时间安排可选择行程: ——①从成雅高速返蓉; ——②前往雅安市名山县蒙顶山风景区游玩(一天)——成雅高速返蓉; ——③自驾车从古镇出发,直接向北行驶,游天台山、平乐古镇,经邛崃返回成都。 小帖士 散客从成都出发可到石羊场汽车站乘车(每日早晨6:30到下午7:00均有班车,20分钟一班),费用49元/人。抵达雅安后需前往雅安旅游车站搭乘到上里的班车(早晨7:00到下午7:00均有班车,15分钟一班)费用7元/人。 古镇住宿 上里古住宿条件已成熟,古镇内兴建了很多的民宿客栈,非常有特色,大多为木质结构,很有特色。住宿条件也较为完善,环境比较干净。价格相对实惠,乡游网上可以预定。 特色美食 雅安名小吃:中大街大菜市里的程凉粉和伍抄手。程凉粉的甜水面,凉面,春卷。 在晚上,吃的地方更多,一般卖烧烤和铁板烧的基本都集中在人民路川农大门口和解放路以及沿江西路的啤酒屋;而卖串串的则集中在康藏路的巷子里面,价格都非常的实惠。 旅游景观 古镇 古镇建在二水环绕,面向田野小丘,与四周古主、修竹、溪水、古桥相映成趣。镇上古朴的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石板铺街,木屋为舍。街市以主要是“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居高俯览,宛如观赏一幅古老的画卷;身临其间,有又一种时光倒流回到从前的感觉,仿佛置身世外。 古桥 从古镇沿河上溯1公里,有十余座古桥,造型无一相同,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单孔大跨度石拱桥)与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进入古镇的必经之路,桥面平整,两端为引桥,可上下通行,大有“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势)。 古塔 上里的古塔分为文峰塔(又称字型档)、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是体现上里镇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繁荣程度的象征性建筑物。 上里古镇文峰塔 古牌坊 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古泉

白马泉、喷珠泉是古镇域内独特的风景区,素有“雅州山水秀,二泉天下奇”的美誉。白马泉古名“龙渊”,是常年恒温间歇泉,因起潮落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二得名;喷珠泉,距白马泉100米,泉边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鹤所书“喷珠泉”三个大字,改泉泉水终年不枯,清澈见底的泉池随时可见到珍珠般的气球从池底喷出。 韩家大院 现具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雕刻内容以川戏折子戏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地方一绝。 上里古镇韩家大院 红军石刻 1935年6月—1936年2月26日,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夹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湖,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 1935年11月12日,红军再次解放了上里。红军北上后,民众用泥土和石灰将四个政治部(认真、德诚、紫光、崇安)标语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将覆盖物去掉,标语又恢复原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数十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镇上,形成一条“红军走廊”,是后人重走红军路,体味红军文化的理想所在。 十八罗汉拜观音 上里镇自然景观,位于上里镇中心国小对面。因十八个连续突兀的小山峰,面对“观音峰”而得名,是上里最具庄严神圣、奇拔秀逸的自然景观。

很热闹、很有过年的气氛,处处都张灯结彩的,小孩子都在外面玩耍,都是比着看谁放的炮仗响声大,可以说是年味十足的。

过年就是要热闹,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很多好吃的,在街上大家见到了都会互相道声新年好之类的祝福语。

不管是谁家的孩子到了自己家里拜年都会得到好多好吃的,有自己家里做的小吃的,也有外面买来的东西,总之小孩子可以放开了玩,不用担心自己的学习还有作业,大人们放下手上的工作坐在一起聊一聊家长里短的,或者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玩会麻将,打会纸牌之类的活动娱乐一下,也放松一下自己。

记得以前每次过年都会回老家过年的,村里的人都是特别的热情的。从进入村子开始我们就会走着回家,因为打招呼的人太多了,老爸都会和这个人道声恭喜发财,那个人说句新年快乐的,而且大家好多都是一个族的亲戚,有的还会拉你到他们家里吃饭,玩会的。但是在我家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热闹大家都是自己准备自家的,也是会花费很多的心思来祝贺新年的到来但是没有在老家的时候那么热闹,过年的气氛也不是那么的浓郁,因为还有好多人是需要工作的即使过年也是一样要劳作的。

虽然在农村大家没有城里的花样多,但是一样的有特色,因为村里的人会表演自己的传统节目,虽然不能和人家正规的相比但是大家也就是图的一个乐呵,大家高兴就好了。而且农村的新年持续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讲究的东西也比较的多,但是大家都是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传统节日具有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春节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

近百年来,春节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与社会的变化不无相关。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随着政权交替、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政治运动的影响,春节习俗的变迁尤为剧烈。本文将以雍渡村为个案,根据口述材料,从个人及其家庭实践的视角来观察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春节习俗变迁。

总体上讲,20世纪40-50年代,当地农民难以度过年关,却异常重视敬神、祭祖,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的破败及人们的无奈与企盼;60年代初期的春节习俗新旧交织,体现了社会的急剧变革;60年代末到70年代,是社会泛政治化、革命话语充斥生活的年代,传统春节习俗退出了乡村社会;到了80、90年代,春节文化传统出现复苏,然而改革开放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春节习俗产生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而近几年,农村春节年味淡化,正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新一代农民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变化的结果。

一、建国以来雍渡村春节习俗变迁

(一)20世纪40、50年代

在大多数的受访者印象中,建国初期的春节的习俗与解放前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可以将这短时期看作一个重要的定位轴:在这之前,当地春节习俗千百年来没发生多大改变。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对一年来的家庭事、个人事都要加以总结,以使在新的一年里,个人能更有进步,家业更加兴旺。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在本人的调查中,记录到这个流传已久的歌谣。歌谣描述了过去春节期间的活动安排。而事实上,与成都市相距不远的郫县当时安靖镇雍渡村还是一个以“男耕女织”自然经济为主的村落。当地农民十分贫穷,过年的真实情况远不如描述中丰实。

(1) (1)年前准备

40、50年代的过年风俗几乎完全延续传统,春节作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些天一定要吃好穿好,辞旧迎新。当时人们盼着过年,把最好的粮食也攒到过年吃。

年货早早就开始准备。腊月初八喝完腊八粥,就去集市上筹备年货。当时年货没法一次性办齐,今天用粮食换点调料,过阵子再换点布匹……过年十分拮据。当时根本没钱买多少油。年货首先少不了过年必备的蔬菜,主要是萝卜、水白菜、卷心菜、大葱,冬瓜、土豆等这样的蔬菜穷人则多数买不起。年前买鞭炮、春联、年画、水果、糖、酒、菜等物品,以及调味品,酱油也属于奢侈品,肉类则在当时来源于自家养殖。50年代末国家过年给每人发一两白糖或黑糖。此外,年前自家腌制腊肉、磨糯米粉做汤圆。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就开始推碾汤圆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汤圆里包着红糖、芝麻、花生,以红糖汤圆为主。当地很少吃面食,所以没有过年蒸馒头的习俗。

十二月廿二、廿三收拾棉纺车。平日“男耕女织”,女性整日在家中纺线织布,缝衣绣鞋。当地是蜀绣的发源地,当地妇人各个市能工巧匠,天天忙碌这。而赶到过年将一年的活收拾起来,好好休息半个月。

当地有句歌谣:“懒婆娘过了二十三,眼泪擦不干”,意思是当时孩子多,人又穷,没啥给做的,马上又要过年了,不禁让母亲黯然伤神又无可奈何。二十三开始就是正式为过年筹备。

十二月廿三晚“送灶王爷”。传说灶王爷这天要骑马上天。灶王爷一年四季都在厨房,伺候一家老小吃喝,观看男女老少的行为,二十三那天上天禀报玉帝。所以民间有说法要把他嘴巴抹上糖,有的地方还给他抹上酒糟,让他醉了不要乱说话。当地人把厨房贴的灶王爷画像取下,裹点蒿草,意在给马准备上干粮,用火烧掉。边烧边念叨:“灶爷灶婆你别嫌,一把蒿草送上天”“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十二月廿四、廿五:为孩子们做衣服,缝鞋缝袜子。受经济条件限制,很多大人过年也没新衣新鞋穿,即便如此,还是要给自己的孩子过年做上一套新着装。据当地老人的话就是:“过年就是给孩子过的。”

十二月廿六、廿七:掸尘,即扫尘。这一天,主妇会带着孩子清扫家里的所有角落,除了平时打扫的地方,还要搬动家具,清理卫生死角;刷洗家具、地板、窗户,用特制的长扫帚清扫天花板,把积了一年的灰尘和积垢清洗干净。除了将地面、角落彻底进行一次打扫,还要对墙面进行“漫墙”,即用调制好的稀泥把墙重新抹一遍。当时家家都是茅土房,用泥和杂草糊的墙。将糊了一年的年画、墙纸撕下,抹一层新泥,晾干后糊上新的墙纸。

十二月廿九煮肉。当时一盒火柴一分钱。人穷,杀完猪90%的猪肉都卖了,给自家多剩下猪头、内脏留着过年吃。

(2)节日的仪式与活动

十二月三十: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早起吃汤圆,中午吃面条。吃完早饭后,大人一般为过年筹备买菜。之后去坟头上香。吃罢午饭下午贴春联、年画。大门上还贴上秦琼、敬德的画像。年画的内容多种多样,有“梁山伯祝英台”“王昭君出塞”,也有福星等各种神仙画像。此外,贴上新的神像,包括“灶王爷”“仓神爷”“土地爷”“天地爷”“财神爷”。贴好画像点上一炷香,祈求神仙保佑。当天下午又被称为“接灶王爷”,贴好春联年画神像后一家人聚在大门口放炮,迎接灶王爷从天上回来。

年夜饭前,大人总会一边给小孩洗澡,一边再三叮嘱小孩不能乱讲话,不能骂人,要说好话;大人在春节期间也很少骂孩子了。傍晚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菜是一年以来最丰富的。黄昏时分,在主客堂的北墙放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仪式用品(香、香炉、烛和两个烛台等)。当饭桌放好,画着家庭祖先肖像、家族兴旺繁荣场面的画轴挂起来后,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成年人小心规矩地走动,小孩保持安静。晚饭后,父亲和小儿子上祖坟请祖宗的灵魂回家。而后,在堂屋门口举行迎接财神、天神、地神、灶神以及其他不知名的亲属神灵的仪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据当地人口述,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虽说是通宵守夜,一般半夜11、12点就睡了。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旧俗规定,需要在寅时至卯时(凌晨3点至7点)“进头香”,即敬天、敬神、敬祖宗,祝愿新的一年合家平安、万事如意,过后大放爆竹迎接新年的第一天。村里有的人到附近的庙里去烧香拜佛,期待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实际上,当地多数村民晚11时左右就睡下了。睡前给孩子将新衣、新鞋放在床头,让孩子新的一年从新开始,拥有更好的一年。

正月初一:一整天呆在家里,不去走亲访友。一早起来,换上新衣新鞋,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之后全家人一起吃面。中午的伙食也比往日丰富。一整天家人、邻里之间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此外还有种种禁忌。例如,已经嫁出去的闺女不能回娘家,否则会把娘家吃穷,只能在初二或初三回娘家。其含义是嫁出去的闺女大年初一要在婆家侍奉公婆。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穷人家才吃稀饭而大年初一的早上叫万神盛会,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过年吃药也不吉利。 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忌白天初一、初二忌洗衣服: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八“走人户”。一早在自家吃完早饭之后带上腊肉,亲人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接着吃一顿丰盛的午饭,下午陆续离开。正月初二要“走娘家”,即已婚妇女带着夫婿、孩子回娘家拜年。当地有民谣:“有孝女初二三,不孝女月半担”,即孝顺的女儿正月初二、初三就带着夫婿回娘家做客,给父母拜年;不孝的女儿到正月十五才回娘家。

按照传统节日描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意味着春节的结束,而当地不兴过元宵节,没有挑灯、吃元宵等相关习俗,于是走完人户,基本代表年过完,人们又恢复日常生活。

(二)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段时间,正处于“人民公社”、“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郫县安靖镇雍渡村亦如当时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处于吃公共食堂的时期。由于国家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饥饿、身体的疲累和缩短的闲暇时间,使大多数人没有过春节的心思,集体化的生活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过春节的多余物资。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庄稼没法正常生长,人们饿得刨野草根、吃树皮。

祭祖和敬神虽然受到压抑,但在大部分地区尚未严格禁止,因此当地不乏村民偷偷进行仪式。当时对联的内容多数是称颂人民公社、大跃进、毛主席和党的。从报纸上看,春节期间更多的报道是:过春节巩固农村速成识字学习、宣传婚姻法、进行爱国卫生运动、努力生产、俭省节约、农民要为国家工业化的总目标而奋斗等等。传统的春节习俗开始遭受到强烈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冲击。

(三)60年代末——70年代

“文革”期间的经济状况有些许好转,但物资仍很匮乏。在这段时间,过年仪式一律取消,老人过世也不允许任何仪式进行,悄悄掩埋。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政治气氛非常紧张,人人自危。祭祖敬神受到非常严厉的禁止,很多人放弃了祭祖敬神的活动,但也有部分人仍在家中偷偷祭祖敬神。压岁钱和鞭炮作为“四旧”也被禁止,但极少数的家庭仍然偷偷给小孩压岁钱,一般给1、2毛钱。只有对联受到的影响不大,仍然可以贴,但全都是革命化的语句。

(四) 80年代——90年代

80年代初期,社会经济有所起色,但仍处改革开放初期,尚未有很大的变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放松了,祭祖祭神的活动恢复起来,人们愿意也有能力向祖宗和神灵供奉更丰富的祭品。但也有的家庭,由于思想的改变等原因,主动放弃了祭祖祭神的一套。压岁钱和鞭炮又重新兴盛起来,手头较为松动的家庭大方地给孩子压岁钱。市场上开始出现印制的对联,以歌颂改革开放、党的政策和美好生活为主。可购买的年货种类增多,购买能力逐渐增强。家中的土房也翻新成砖瓦房,年前扫尘则免去了“漫墙”这一传统。大家重又开始串门走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大年夜听收音机中的联欢节目也成为时兴的活动,少数买得起电视的家庭甚至可以通过电视观看晚会。

(五) 近十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显著,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虽然国家恢复了过年的传统文化活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尤其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政策影响,使得当地经济、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靖镇雍渡村从房屋格局到人口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村民集中安置住房改变了传统村落布局,以种植业为收入来源转变为房租收入,年均收入一跃而上,08年村民人均收入8000余元。此外,近年来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村内入驻规模企业2户,从事个体服装加工、绣花品的加工企业作坊600余户,其他工业企业4户,务工从业人员2万余人,外来人口总流量一年可达到4万余人。

当地春节习俗的方式发生极大转变。就村民个人而言,集中体现在办年货、禁忌仪式、走亲访友、心理变化这四个方面。

“办年货”更多意味着商家发财机会的到来。无论是原料还是成品都可以在商店里买到,因此省去了“忙年”的许多麻烦。商品的极大丰富方便了生活,满足了食欲,却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忙年”时老少同乐的喜庆和兴致;此外,由于商品标准化的特性,各地各家的“年货”的口味都大致相同,地方特色迅速消失很多。每年依然有贴春联、挂福字的习俗,但近年来,以前贴年画、门神、挂台历的习俗基本消失。针对挂台历的家庭越来越少,可能和看日历的途径增多(通过手机、电脑等)有关。很多家庭在腊八节不再煮腊八粥,不再忙里忙外扫尘,不再用毛笔写春联,不再亲手置办年货;也没有对过年吃的热烈企盼,小孩也不必等过年才能穿新衣服。

随着大众传播的普及,旧习俗受到现代娱乐方式冲击渐渐衰落。大年三十下午在家里祭拜祖先,烧香缅怀祖先。以前还会专门去坟头祭拜祖先。但近年来这种风俗衰减。除夕夜合家聊天、长辈传家谱的惯例如今已被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所代替,人们吃完年夜饭便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晚会,家族内文化传承活动的机会变得很少。老者感慨:“我讲的过节习惯,你父亲那辈人都不一定经历过,可能会有一点印象。你们就更不知道春节该怎么过了,吃的玩的也不一定非等到春节,平时都有。可能就是回家休息一下,看看亲人。现在不讲传统礼节、家族传统,这些习惯也越来越淡了。”

从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的形式可以看到,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使传统春节文化的生活方式由“群聚”变为现在的分散化、家庭化的活动趋势,从而使一些传统的年节文化内容及形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新产品的出现,如电话拜年等改变了拜年方式,削弱了走亲访友的传统。当地依然有“走人户”的传统,但明显减少。当地人更倾向过年去市中心逛公园、转庙会。很早之前这里腊月十五、二十五、以及大年初五有庙会。现在过年看庙会一般都在青羊宫等位于市中心的大地方逛。

在心理变化方面,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等同于趋吉行为,人们受信仰所致都是主动参与其中的,无论是吃年夜饭,还是贴春联,个体本身发挥着巨大的能动性。春联的内容,祝福的话语,都由个体来决定,而不是外在因素操纵。每个人都发自内心,自由地选择、表达与宣泄,以达到满足和愉悦的目的。所以在传统意义上,春节习俗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源泉,起着维系民众心理、调动来年生产积极性的作用。

近年来,即使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也开始抛弃传统的过年的许多习俗,某些方面吸收了商业的因素,如从“办年货”向纯粹的“买年货”的转变。随着商品和市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孔不入,在一定程度上,个体已不再成为过年的主体,而成为被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电视观众,被剥夺了本属于民间、属于自己的文化话语权,人们成为复制消费性商品文化的被动消费者,成为庙会广场和商店马路边的观众和看客。除了亲友团聚仍发挥着相当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作用以外,依靠只剩下一些虚构形式的民俗,人们已感觉不到春节文化对个体的实质意义。连现在的小孩子都表示,除去大量压岁钱所带来的喜悦,他们并不知道过年和一般假期的区别在哪儿,反而大大缩减了他们与同辈群体游戏相处的时间,这与几十年前的孩子们期盼新衣美食,更期盼热闹的心理截然不同。此外,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的交流,压岁钱越给越多,走亲访友的礼品越来越高档,商业文化以绝对强势侵占了节日市场以及广大群众的心理。

就近年来当地过年氛围来看,大量的流动人口回家过年。小作坊的停产、商业街店铺关门,过年只剩下当地村民,而当地人又经常外出游玩,使得大街小巷反而没有平日热闹。过年期间说起热闹的声音,除了当地放炮声很热闹,就是麻将声。当地自2000年之后兴起打麻将。大过年的,亲戚朋友聚在一起,除传统的大摆“龙门阵”之外,打麻将也成了主要娱乐方式之一。挨家挨户的麻将声哗哗作响。

二、讨论:传统文化变迁与现代化

纵观各种“现代化”概念,我们对其进行如下描述:首先,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领域;其次,现代化是一种无限变革趋向“合理化”的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文明状态。“合理化”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系统化的社会整合过程,达到的文明状态就是整合出一个能充分吸收消化现代文明成果,并且有现代文明创造能力的、充满现代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结构;第三,现代化本质上是政治的。它的一切工作只不过是创建一个适应现代文明的权力体制和充满现代文明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结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传统的权力体制和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更新创造的过程,这种整合改造过程需要由居社会之上的国家权力体制的力量来完成。因此,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新制度的建立过程和新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一个整合创新过程与一个主体完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基辛指出的,人类是实用主义者,“总是选择适应途径来完成文化变迁中的种种冲突。所以,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存在有某种有效的选择机制,它会抛弃没有适应性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并能积极选择具有适应性的新的行为方式并形成新的风俗。”

对于文化变迁及其变迁原因,人类学、社会学的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大多同意,变迁既可能来自文化内部的发现、发明和长时期的变异,也可能来自外部的接触、传播和涵化。其中,美国社会学家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认为大多数社会变革都是由物质文化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变革引发的;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非物质文化的制度文化即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等也发生变化。而克莱德M伍兹则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这里的社会文化环境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包括天然的和人造的两种。当环境的改变有利于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就具备了。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通常会引起其他部分相应的变迁。物质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要求,会导致传统文化日益卷入现代世界,并与传统的社会、经济和民间信仰日益疏远。

春节作为传统社会精神层面的一部分,无法逃避变迁浪潮的冲刷。另外,随着人口流动、现代交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交流传播,各种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接触,进而发生互相取代、增添和同化。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春节等节日的核心功能———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其传统意义,传统习俗注定其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被淡化、弱化。然而,必须看到春节的重要意义。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是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对社会生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出现了除农村和城市二元社会以外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群体;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化和功利化。相比较而言,与上述的利益追逐不同,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馈赠与分享。流动着的人们也暂时停下来,多数都要“回家看看”。这些特定时期内社会普遍行为所展示出来的大众心理,形成一种全民族范围内的集体意识,以及一种集体伦理。春节期间,人们还凭着种种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体会到了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附亲属和乡邻、乡邻依附社区、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地方属于中国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了差异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三、结语

传统节日的价值就在于它彰显民族情感、昭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它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民俗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联系的文化现象。民俗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但思想文化无疑是影响民俗的最直接的因素,而“文化也是人类适应、反应和选择的结果”。传统春节习俗经过上世纪50、60年代的破坏、70年代的批判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短暂复苏,走向今天的所谓“淡化”,乃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传统中国文化由“农业文化”经“革命文化”向“商品经济文化”嬗变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由家族思想、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演进的结果。因此,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要发挥春节习俗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感召力与亲情的凝聚力,“年文化”的建设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多元社会文化相一致,需要在“差异”与“冲突”中“整合”。

从谷家峪如何爬抱犊寨

1、在石家庄市内可以到人民商场乘坐旅游5路车直达抱犊寨,顺着停车场的南面的一条小路,向上攀爬上几十米就来到了隧道上方的一个平台。

2、从这里向左走就是去往抱犊寨的后山-北天门了。

3、或者是外地游客到火车站后可以乘坐1路公交车(亦可步行)到人民商场乘旅游5路车即可。

石家庄鹿泉有什么特产

石家庄鹿泉特产介绍:

鹿泉香椿

“鹿泉香椿”成功获批“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改变了鹿泉区没有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历史,也使该区的香椿产品被更多的消费者所熟知。谷家峪村共有195户,751人,耕地1453亩,特产香椿、柿子、核桃、大枣等,其中以香椿最为有名。据村里老人们讲,古时曾做为贡品供皇帝食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村香椿名声日盛,已成为供应省会石家庄香椿市场的主要产区,远销北京、太原等地。

谷家香椿

鹿泉市谷家峪村共有195户,751人,耕地1453亩,特产香椿、柿子、核桃、大枣等,其中以香椿最为有名。据村里老人们讲,古时曾做为贡品供皇帝食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村香椿名声日盛,已成为供应省会石家庄香椿市场的主要产区,远销北京、太原等地。

菠菜

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和铁,也是维生素B6、叶酸、铁和钾的极佳来源。其中丰富的铁对缺铁性贫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红润,光彩照人,因此被推崇为养颜佳品。菠菜叶中含有铬和一种类胰岛素样物质,其作用与胰岛素非常相似,能使血糖保持稳定。丰富的B族维生素含量使其能够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紫藤葡萄

紫藤葡萄鹿泉市紫藤葡萄示范基地,始建于1994年,占地130亩。其中有优质高效示范园100亩,塑料大棚优质、早熟、高效示范棚10亩,优种苗林繁育圃20亩,新品种引种试验10亩,冷库一座。是集优种、示范、苗木发展、贮藏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该场生产的“紫藤”葡萄,具有早熟、优质、丰产的特有优良性状,料重21克,株产59公斤,果料纵横径为3942厘米,含糖量15%--16%,抗性强,座果率高,结果性能好,果实紫红,色泽鲜艳,外观丰硕,果穗紧凑,果料大如乒乓球,性能台,经济效益高。

康态中华鳖

康态中华鳖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的特产。康态中华鳖,又称甲鱼,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快等特点,年产优质商品鳖220吨,具有明显的背甲黄、底板黄、脂肪黄“三黄”特征。河北康态中华鳖良种有限公司位于鹿泉市李村镇邓庄村。公司前身为石家庄市省级康态中华鳖良种场,于1995年建场。现有养殖面积达450亩,全部为日光保温控温大棚。公司2003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康态”中华鳖品牌;2004年,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同年被公司评为河北省省级中华鳖良种场;

“田仙红”石榴

北薛庄石榴园位于鹿泉市西2公里的抱犊寨山脚下。历史悠久,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有一名仙女在抱犊寨游玩,发现山下这块宝地,于是下凡,换名刘鲜, 与本村农民薛椿结为夫妻,后栽种石榴,品质极佳。早在明、清时北薛庄的石榴就名扬京、 津、 石方园几百里, 并在《石家庄风物志》、《石家庄日报》、《抱犊寨传说》等书和刊物上均有记述。

疙豆儿

疙豆儿,是石家庄鹿泉市地区的一种面食。用玉米面活白面或其他面粉成团,用一个漏网支撑在锅上,将面团从漏网挤i下。水开即熟,可以做稀饭,可以做大卤饭。因活多种面对人饮食有多种益处,且形状似断了线的,拉长了的珍珠,使人胃口大开。

六街烧饼

六街烧饼鹿泉土生土长的人都知道:好吃的烧饼就在获鹿镇六街。六街在太平河南岸一条小街里边有好几家做烧饼的。家家都很好吃。当然里边只有一家是正宗的,不过笔者也不太清楚到底是哪一家了,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家的烧饼都很好吃,买回去放在家里隔上一个月,吃起来还像新买的一样,香,酥。

椿香峪谷

椿香峪谷

我们石家庄市鹿泉区有抱犊寨风景区,主峰海拔近700米。山腰有村,名叫谷家峪。土地和山场面积3300亩,人口1221人。据谷姓家谱记载,是清朝雍正3年从井陉县金柱村迁来。全村都姓谷,出名人士有谷善基,谷天珠,谷成席,谷巍,谷全红等。历来村民习武,人才辈出,蔚然成风。至今仍是鹿泉区武术第一村。峪,是指山坳只有一个出口的地方。谷家峪村域酷似脸盆状,有小河向西流出,路随河走。春天,这个小盆地,形成地形气候。这里背风,地温升温快,花草树木发芽开花早。因此盛产香椿,谷家峪香椿历来在我们这享有盛誉。上市早,质量好,价也高。现在已形成产业,远销省外。

2016年,该村是鹿泉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村。在村西口修一山门,同时整修了村里的街道和部分民居,共计投资两千万元。极大促进了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是年桂月,余乘兴撰联道喜。

横批:椿香峪谷

上联:紫木春椿春木紫;

下联:青山谷峪谷山青。

椿香峪谷 四字大匾悬于山门楼中央,上下联挂在山门两侧。

全联可以倒着读,这是个拆字回文对联。

全联只有木字不好理解。木字,这里是树叶的意思。杜甫曾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就是落叶。

此联拆了椿字和峪字,说成了两句话:

初春的椿树梢头,长满了紫色芽头,郁郁葱葱。春天的椿叶刚出芽是紫色的,最嫩,最香,脆嫩馥香,乃餐桌上品。

谷家峪的春天,山绿了,无论谷底还是山坡,溪水淙淙,鸟语花香。野草青青,蜂来蝶去,充满了无限生机。

蓟县有多少个旅游景点

黄崖关长城、独乐寺、八填村、迷魂阵、碑林等。

黄崖关长城:位于蓟县北部的黄崖关长城历史悠久、布局巧妙,以雄险奇秀而著称。这里有第一座长城博物馆。

盘山:盘山坐落在蓟县城西12公里处,为我国15大名山之一,山势雄伟多姿、景色幽古,有“京东第一山”美誉,有“五峰”、“八石”、“三盘”之胜,以及万松寺、天城寺、舍利塔、云罩寺等古代建筑。

独乐寺:始建于唐代的独乐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建筑,寺内有高16米的辽代巨型泥塑观音像,也是我国最大的观音塑像。

穿芳峪:实为山谷,长26公里,宽200-400米,以山水林泉著称。山腰尚存龙泉寺古址。清朝归田官吏和文人墨刻先后在此建有“龙泉园”、“问青园”、“响泉园”、“乐泉山庄”等,后岁月的流失及战争的摧残,昔日名园尽已荒废,现存有古建筑遗址。

抱犊寨风景区的名字由来

抱犊寨从前叫萆山,可到了后来为什么又叫了抱犊寨呢?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可俺们当地的老百姓却传说这抱犊寨的名字还与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故事有关呢。传说过去神话里的牛郎是抱犊寨山脚下谷家峪村的人,他姓谷名叫二小,跟着爹娘还好过,可爹娘死了以后他跟着哥哥嫂嫂过的日子就不怎么行。哥哥吧,好歹是一奶同胞,这嫂嫂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整天家横挑鼻子竖挑眼,闹的二小前也不是后也不是,不干活不对,干了活更不对,三天两头还不给二小饭吃,急得二小实在没法了,就和哥哥嫂嫂分家了。

分家的时候哥哥嫂嫂就把值钱的、能用东西都留下了,只给二小一只老黄牛。谷二小牵着老黄牛出了家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眼看天快黑了,乡亲们都下了晌,自己离开哥嫂究竟要到哪去呢?二小越想心里越难受,最后竟坐在地边的石头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二小正哭着哩,忽然老黄牛走到了他的身边。竟然说起话来。老黄牛说:”二小,别啼哭了,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看见了没有,咱们眼前这座山就能让咱们去,山上边可好了,又能种田又能住,咱们到山上去吧。”

二小止住悲声,见跟了自己好几年的老黄牛说话了,很是奇怪,于是问老黄牛:“老牛,我以前打你也不说话,赶你也不说话,怎么今天讲话了呢?”

老牛说:“二小,以前我呀是不该说话,所以我不说话现在我呀是该说话了,所以我就说话了!”

谷二小皱了皱眉头,心里说这老牛可真有意思,还会说话,心中的悲伤自然也就少了许多。二小问老牛:“老牛,你说咱们上西边那座山上,顶上有田地耕种,有房子住,对吗?”老牛点了点头。谷二小问:“那我一个人去呀还是带你一块去呀?”“你这么个傻二小啊!”老牛呲牙笑了笑:“咱们伙计了这么多年,你能丢下我一个人走吗?再说我岁数比你大,你应该叫我牛大哥才对呀!”二小一听顿时高兴了:“那好,牛大哥,咱们走吧!”于是谷二小牵着老黄牛就往山上走去。可是到了山根底下二小可傻眼了,山这么高,又没有道,可怎么走啊!凡是到过抱犊寨的人都知道,这里虽说山顶上平乎乎的,有房子有地,可四周围全是悬崖,在过去,不象现在旅游开发以后的样子,那时通往山上根本没有道。这二小别说牵着牛走了就自己单行个人也未必能爬得上去,谷二小望着山崖,自己又在作难了。

老牛在一旁似乎看出了二小的心思,于是就说话了:“二小,怎么走着走着不走了?!”

二小抓了抓脑瓜说:“牛大哥,不是我不走了,你看头里这山崖,光我自己走可能还行,牵着你走可怎么呀!”

老牛听了点了点头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傻兄弟,你怎么不早说,早说了我不让你牵着走了,我让你抱着我走!来,二小,现在你抱起我来上山去吧!”

老牛这一番话可把二小给弄愣了,二小一想,老天爷呀,这老牛这么大的个儿牵着都费劲,别说抱着了,站在这里,就连推两下也未必推动老牛,这位牛大哥也太能开玩笑了。老牛在一旁似乎看出了牛郎的心思,于是就说:“二小,你是不是嫌大哥我个子太大,抱不起来,没关系,我地个子能大能小,你不信,我说变就变,我这就变个小牛犊!”老牛说完话先是在原地转了两圈,突然一忽闪不见了。二小眨了眨眼,正在纳闷哩就听见草丛里传来一阵“哞哞”的叫声。二小仔细一看,原来在草丛里躺着一个小牛犊,象是刚生下来一样,二小一下子把牛犊抱了起来,心里想这个小牛犊一定是老牛变成的,于是谷二小就抱着牛犊,抠着石头缝、拽住荆棘条,好不容易爬到山顶了。谷二小到了山顶一看,顿时惊呆了。想不到这山顶上竟有那么大的开阔地,而且还有几间毛草屋。二小心里别提的多高兴啦,这时二小抱上来的小牛犊就地转了两圈,又变成原来的老黄牛了。

打这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抱犊寨。

石家庄各县都有哪些特产?

石家庄辖县共有17个县市,那么各县都有那些特产呢,在史上比较有名的我来说说:大正定不愧是 历史 文化名称,底蕴厚,特产也最多,仅史上比较有名的就好几个:

1、 郝家排骨,郝家排骨是由宫廷御厨郝时维创立,从宫廷到民间,从清朝到现代已有百年 历史 。

2、正定八大碗, 正定 八大碗主要是由猪肉制作而成,由四荤四素组成。四荤:方肉、酥肉、扣肘、肉丸子等,四素:豆腐(炸豆腐或白豆腐)、海带、粉条和农家时令菜蔬(如萝卜、白菜、茄子等)。 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此技艺相传由三国名将赵云年轻时所创,经过 历史 演变和战乱,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并开始广泛流行。 历经

上里镇详细资料大全

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