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清朝明明是外来政权殖民统治,为啥当做了中国的朝代?
个人觉得有两点原因,一是华夏文明没有在这两朝中断过,二是这个两朝在后来也都被同化了。
01、华夏文明没有在这两朝中断过。元朝和清朝其实在他们朝代刚开始的时候是被很多中原人抗拒的,但之后这种抗拒心理就慢慢消散了,特别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元朝与清朝已经是华夏所有朝代中的两朝,在华夏文明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元朝与清朝之所以被接受,其原因之一是这两朝虽然是外来政权,元朝是蒙古那边的,而清朝是北方游牧民族金朝政权,但这两朝并没有让华夏文明出现断裂的现象。
元朝与清朝刚来到中原时,确实是对于前朝的一些文化进行了打压或毁灭,一些历史珍贵的书籍或东西都毁之一旦,但从结果来看他们当初并没有将事情做绝,他们所做的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为了给他们脱罪,在我个人看来,他们当时没把事情做绝也有两点原因。第一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华夏文明有很多东西是值得他们学习的,他们得依仗那些东西去进步去发展。
第二点化名文明历史悠久,早已深入中原人或者华夏人的骨髓之中,如果他们真将事情做绝,那么对于他们的统治是没有丝毫用处的,也许还会节外生枝,当然在我个人眼中一种历史悠久的文明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覆灭的。
因此华夏文明在元朝清朝是没有出现断裂的现象,一个没有出现断裂现象的文明,那么在它之中的国度自然算是文明国度中的一个。
02、他们在后来也被慢慢同化了。元朝与清朝刚来到中原之地时,他们的习惯是与中原人或者说汉人是相差很大的,但到最后无论是元朝也好还是清朝也好,他们在习惯上其实是与中原人没什么差别的。
出现这种情况一来是同化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相处很容易被双方改变的,一般来说人多一方更能改变对方,这种改变通常是潜移默化的,将对方变成自己的“同类”,也就是同化,而当时中原人人数是多余这些外来政权的。
这二来可能是环境所致,这些外来政权当时是因为环境才过着放牧生活,但中原与蒙古与最北方那边环境是不一样的,游牧生活显然是不适合的,这也是改变的原因之一。
除了习惯同化外,还就是文化或者习俗的同化,上面就说了咱们华夏文化历史悠久,是有很多东西值得他们去学的,这学习久了,这思想就会慢慢被影响,时间一长这思想难免就会彻底改变,思想被同化那么其实这些人也就是中原人了。
还有一点原因,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从现在的版图来看,这两者都是属于咱们中华的土地,所以说这两者从本质上来说就不属于外来政权。
清朝家谱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清穆宗
同治皇帝载淳
清穆宗,名爱新觉罗· 载淳(公元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谥号为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乘 皇室从热河回北京之机,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炘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 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 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 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 妃,却还要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 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公 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 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同治命人拿 镜子,皇后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言,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 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 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 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
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光绪皇帝载湉
清德宗,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 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 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 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 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 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雅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 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 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 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把 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谭嗣同走 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 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 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 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 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 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 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 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 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 “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 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色结,打算废 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 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 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
(好了,就这些,希望您能满意)
那英是满族什么旗的人
那英是满族现代人,没有旗属之说。
旗属是清代满族人工作的地方,属于某一个人。不能继承,不能世袭。 那英的儿子是亲生的吗这位知友,据悉,那英曾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与著名足球运动员高峰轰轰烈烈的十年姐弟恋,并于2004年为高峰生下了儿子,取名为高兴,但后来因高峰和另一名歌手爆出私生子的新闻,令那英心灰意冷,两人2005年分手,儿子归那英抚养。后来,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那英与北京某酒吧老板孟桐相识,并很快坠入爱河,走过风雨飘摇感情路的那英也在孟桐身上找到归宿,两人于2006年12月在加拿大注册结婚。2007年8月2日,已近40岁的那英为孟桐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孟小桐,因两人都喜欢拿着苹果逗女儿,所以还给她起了个英文的小名——APPLE。
那英是如何成名的?“山沟沟”时代
艺术道路上漫长的等待 那英从小就喜欢唱歌,在学校的少年广播合唱团当童声领唱,上课时心里还总想着排练,所以成绩一直在六七十分左右。但语文不错,写作文,编词,灵着呢。那英在成名前经历过一段比较艰辛的历程。她儿时的玩伴说:“她在山沟沟里呆过,那段时间她情绪很低,也很少跟我们这些朋友联络。”说来也巧,正是一首《山沟沟》让她在歌坛迈出了第一步。这首《山沟沟》后来伴随她在舞台上度过了许多岁月,这个来自沈阳的东北歌手,也经历了艺术人生中漫长的等待和寻觅。 模仿时代 所唱歌曲被老师用在教学上 别看那英总是大大咧咧的样子,但对于考沈阳歌舞团这件事,她可一点都不含糊,前后考了三次。 到了沈阳歌舞团以后,那英就开始唱苏芮的歌,不光能在台上演出,而且还出过磁带,唱的是苏芮的新歌《不变的心》,用的名字是苏苒,而且是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正式发行的。当时居然被一位音乐学院的老师用在了教学上。 伴唱时代 衣着和发型上老是张冠李戴 到了沈阳歌舞团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那英是在合唱团里给别人伴唱,但她觉得已经很光荣了。她的好友激动地讲着,“有一次,当时沈阳一个特别有名的演员重感冒发烧没来,于是她从伴唱变成了主唱。”而那时的歌手很多,为了能与众不同,那英不得不在穿衣打扮和发型上下工夫,但老是张冠李戴的。 谷建芬时代 老师以后您就偷着乐吧 1988年,对那英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那英的好友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在“阳光杯青年歌手大赛”中,那英凭着苏芮的《一样的月光》和《我找到自己》获得了第三名。“那时那英的普通话里带着浓重的东北味,一张口台下的听众就乐了。”那英本打算参加完大奖赛后就回沈阳去,没想到在参加决赛的时候,谷建芬老师到后台来找她,问那英愿不愿意留在北京发展,在她的学习班好好学习。 比赛歌手成名型 代表人物:那英 成名经过: 1988年,对那英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那一年她在“阳光杯青年歌手大赛”中脱颖而出,凭着苏芮的《一样的月光》和《我找到自己》获得了第三名。谷建芬对那英的印象很深,问那英愿不愿意留在北京发展。比赛结束后,那英的爸爸和姐姐一起来到北京把那英交给了谷建芬。 成名优势: 通过比赛而出来的歌星,一般都是通过层层考验,实力是不容置疑的,既受观众的青睐,也受专业人士的首肯。 成名劣势: 很多歌手大赛被揭黑幕,证明有暗箱操作的成分,于是也有很多有才华的人就这样被埋没,不是所有的比赛都能做到公平、公正的。 爱新觉罗后代那英是真的吗那英是满族,但是非皇族。那英是叶赫那拉家族的后代。 并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代,那英跟慈禧皇太后是一个家族的。
八卦命理,那英的八字命理还能走红多久那英出生时间是1967年11月27日0时0分(阳历),生辰八字:丁未年 辛亥月 乙未日 丙子时
最近总是在今日头条看有人骂那英,看到你的问题,说明也是有别人关心这个事,我就从命理的角度算一下。她的八字水木旺为忌,喜火土, 现在正行火土大运,所以她的运势不会受大的影响,不会到身败名裂的地步,后期的运势又是一路旺运,想看她的笑话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那英的作品有哪些那英,1967年11月27日出生于辽宁,演员、歌手。1991年,演唱电视剧《山不转水转》的主题曲。1993年,签约台湾福茂唱片公司。1994年,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为你朝思暮想》。2001年,凭借专辑《心酸的浪漫》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演唱人奖、最佳作词人奖。2002年,获得MTV亚洲音乐大奖“中国内地最受欢迎歌手奖”;同年10月发行专辑《如今》,再次入围台湾金曲奖多个奖项。2009年,底正式复出歌坛。2011年,推出专辑《那又怎样》。2012~2015年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2015年10月7日,那英学员张磊获得《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冠军,第三度成为《好声音》的冠军导师。2016年3月28日,那英的歌曲《默》获第23届东方风云榜音乐盛典十大金曲奖;6月,歌曲《默》获得第九届城市至尊音乐榜年度影视金曲奖、年度20大金曲奖。 2018年10月19日,参加综艺节目《幻乐之城》。
谁能帮我找一下那氏的家谱?满族人《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清代叶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丰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绪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纳喇氏,与叶赫贝勒金台石同族,为兄弟,太宗诸舅也。太祖灭叶赫,阿什达尔汉率所属来归,授牛录额真,隶满洲正白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叙功,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为清初四辅政大臣之一。诏晋三等精奇尼哈番,赐祭葬,谥忠勇。 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古琴家叶诗梦:琴人叶鹤伏,潜号诗梦居士,为清叶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号师孟,鼎革后始易今名。叶氏遗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均未刊。 此外还有叶赫部大汗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前锋统领、一等男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 当代叶赫氏人物简述: 叶嘉莹: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叶广芩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 “德艺双馨”称号。 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满族(57)的人(175)
纳兰姓起源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 满洲叶赫地区的纳兰氏,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来,灭了女真的纳兰部,占其领地,遂以纳兰为姓。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后举族迁至叶赫河岸,号"叶赫国",地处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镇一带,后人称此支纳兰氏为叶赫那拉氏。 明初时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叶赫部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领金台什,继兄之后成为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生子皇太极,即其后的清太宗。因而,纳兰氏族与清皇室有姻戚关系。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攻伐叶赫,金台什战败后自焚未成,被绞杀,其子降,后授三等副将,其族世袭佐领,为后金及清王朝屡立战功,为满洲八大贵族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进士,时年二十二岁,后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武官正三品。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患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葬于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清词三大家"。
在短暂的三十一载生涯中,纳兰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而今流传最广的是其词。24岁时,纳兰性德将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再后世将逸散在其友人著作中的纳兰作品汇整,纳兰词现存世349首。
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伉俪情深,不期婚后三年妻子亡故,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继娶官氏,赐淑人。其有妾颜氏,后又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纳兰明珠:
个人魅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满汉文化,做事干练,对人热情,能言善辩、正直不阿(早年),不惟权贵而又忠贞不虞,所以才能在康熙如此一代名君下仍有如此作为,历任刑部、兵部、吏部、礼部尚书,而后在“相位”二十载。
纳兰明珠,是满洲正黄旗人,家族虽为清之望族叶赫氏,却几乎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叶赫氏在康熙年间益以没落,明珠也仅仅从其父继承到侍卫名而以,从此靠其双手打下一片天地。明珠之岳父乃多尔衮亲弟英亲王阿济格,此人战功无数,但狂妄自大,自多尔衮死后继续无法无天,顺治为除此大患,将其与已得亲王爵的三子赐死,得公爵位的二子削爵,其余人一律扁为庶民。明珠与其女的婚姻,非但没有给他丝毫好处,还给他的前途带来了那么一些黑暗。但纳兰明珠始终是个璀璨的明珠,黑暗终究是掩盖不住光芒的。
明珠之罪名虽为朋党,但其的忠心却是可鉴的,他对清王朝付出了几乎一切,但在位及人臣之时,却为了家族复兴留下了永久的骂名,也成为了他永久的痛。他在三藩做大,毫不顾及自身,毅然上书议撤三藩,为收复台湾更以身入虎口,为抗击外敌,深入敌区,做为一位文官,是不易的,做为臣子,是尽忠的。而其能力还不仅仅在此。
纳兰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而后更赐三眼花翎,在“相位”二十载,其能力可见一斑。
纳兰世家
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 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其子尼雅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在满洲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 录章京(骑都尉)。尼雅韩妻墨尔齐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卫,従銮仪卫治仪 正迁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 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 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 女。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17岁入太学读 书,18岁中举,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三等侍卫,以后升二等侍卫,再升为一 等侍卫。他作为乾清宫侍卫,于皇帝左右,随侍扈従,由于才华出众,为皇上看重,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纳兰性德17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关氏。纳兰性德有三子,长子富格为侧室颜氏所出,次子富尔敦为卢氏所出,三子富森为沈宛出。其孙名瞻岱。
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复。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生耿氏。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従“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 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纳兰
永寿于十六岁任佐领、侍卫,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寿娶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来做了乾隆弘历的舒妃。
纳兰永福与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内务府总管。他因与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亲缘关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谋取皇位,结怨于皇四子胤祯,成为雍正的政敌,为其所恶,被革职。后任盛京户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纳兰瞻岱为纳兰性德之孙,官至乾隆朝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提督直隶总兵都督同 知。并追赠其父福格为光禄大夫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又晋赠光禄大夫提督直隶总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卢氏,生母颜氏也“并诰赠一品夫人”。
纳兰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 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 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明朝凉州杨家将家训!常闻大道生育天地,乃生人物,其生生不已之理,万劫无断,但脱尘凡之人少,贪名利之情多,皆愿子孙绵延,世世相传,有能喜施舍,善根深厚者,必生贤能子孙。修身正心,位及公卿,孝亲忠君,超越等夷者,世承宗祧,光前裕后耳。如有奸巧作伪,造业甚者,定生愚痴子孙,狂诈恣肆,流为凶徒,毁尊逆亲,败家废产者,人人耻詈,玷辱门风。嘉谟愿生子孙,良善智慧,善继先人之志,克尽人道,勤读诗书,博览群籍,能上进者。又愿子孙,寻访名师,亲近贤士,有品有德,通国之人,莫不倾服。反是,则祖宗含泪于地下矣。子孙必当惺剔,勿忽慢以为具文。吾杨氏所遗家谱多残缺,今略叙行辈,其远年莫考,无从补缀。先祖相传为宋将业之后,宋亡入蜀,居重庆府长寿县 。迨后祖斌以凉州所掌印,居凉州,投葬凉州城东十三里堡北唐洪寨。——明朝上柱国,光禄大夫,骠骑将军,甘肃镇总兵,蓟镇总兵,山海关总兵杨嘉谟書
明朝军屯还原 由于卫所制度崩坏,边境卫所的特殊社会生态是内地人所不理解的。范文程家族同时还存在很复杂难辨的家族史背景,因此对其反明动机不能简单化处理。范氏是著名望族,但范文程在明清易代之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身世背景和对明朝的心理认知,就是绕不过去的因素,可以做一番客观的分析。 范文程家族的复杂背景 范文程家族的背景非常复杂难辨。正史如《明史·范鏓传》和《清史稿·范文程传》,仅提到范鏓祖上迁徙至沈阳,时间大概在明初。明清家谱多有疑点和虚美之词,故不能完全采信,但网传范文程家族有一块明代墓志《明兵部尚书沈溪范公墓志铭》,题为万历二年刻,陕西省凤翔府扶风县知县陈子需撰。该碑文提到这支沈阳范氏的始祖名为范岳,曾为云梦县丞和北平隆庆仓大使,后因失火延焚卷籍而被发配到沈阳卫,充编小旗。建文初年被赦回乡,但其子范孝文留在了沈阳,从此开枝散叶。 辽东马市 泥人塑像 也就说,范氏最初是作为罪人充军的,在「 ”沈阳卫后所”。沈阳卫在历史上屡经变迁,只有沈阳中卫隶属于辽东都司,一直都比较稳定;其「 ”后所”,应该是在抚顺千户所之内,至于其始祖所在的小旗,当相当偏僻,因为每个小旗只有10人。虽然范鏓得以回乡,其后代却仍是军籍,一直在这个所里从军,一直到了第二代的范俊,于明永乐五年获功升实授总旗操俻。 总旗下辖5个小旗,总共管着50人。这时候日子开始好过一点。虽然总旗操俻并不是「 ”世官”,但是其子范福仍然得以「 ”承役”,按照《明史·选举志》,最低级的世袭武官是「 ”所镇抚”。故所谓的「 ”承役”当是卫所里基层小军官的一种潜规则福利。范福的儿子范镇承役之后,于正德15年因斩获贼首升百户,嘉靖元年四月于抚顺斩获贼首升副千户。这个时候就进入了「 ”世官九等”之列,其后代可以合法世袭。这时候就算是熬出来了。 《明史·兵志》:世官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皆有袭职,有替职。其幼也,有优给。其不得世也,有减革,有通革。 明朝仪仗 但范家最大的人才范鏓却不是出在长房,而是范孝文次子范杰一门。范鏓中了进士,并与贤臣为伍,多有政声,名望很大。范鏓更幸运的是娶了盖州卫指挥使张勋之女。盖州卫就在沈阳中卫旁边。根据族谱及其他传说,此后范氏有两人分别担任沈阳卫指挥同知、沈阳卫指挥使。这里就出现了疑问——范鏓的儿子范沈竟然担任了沈阳卫指挥同知,而范沈的儿子范栅袭职时,得到的竟然是更高一级的沈阳卫指挥使。这种事情在明朝后期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即便是真的,也说明卫所制度的崩坏确实触目惊心。 泥人塑像 辽东马市局部 这块网传的碑文未见全文,说范鏓是兵部尚书,恐怕也有问题,按照《明史·范鏓传》,嘉靖帝命范鏓代为兵部尚书(嘉靖28年/公元1549),但是范鏓固辞不受,嘉靖于是将其削籍,后来范鏓便老死了。一直到了19年后的隆庆二年,才「 ”复其官”,但复的是什么官呢?只能是最后一个高级官职兵部左侍郎。范鏓的儿子范沈、孙子范栅何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官职?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是徐阶一党的班底,稍后又被张居正通过李成梁提携,到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万历十年)可能就失去职务了。因为范文程生于万历二十五年,他投靠努尔哈赤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如果其伯父范栅仍然在担任沈阳卫指挥使的话,他是不方便投靠的,且沈阳卫指挥使的名字一定会频繁地出现在史册之中。那就有这种可能性:其伯父任职沈阳卫指挥使最多就到了万历十年以后不久,以后就被撤办了。范氏各种族谱显示,范栅的孙辈后来也已经是汉八旗了。 《明史·范鏓传》:范鏓,字平甫,其先江西乐平人,迁沈阳。鏓登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迁员外郎。嘉靖三年,伏阙争「 ”大礼”,下狱廷杖…………寻召为兵部右侍郎,转左。……帝才鏓甚。会兵部尚书赵廷瑞罢,即命鏓入代。鏓以老辞,且言随事通变,乏将顺之宜。帝怒,责鏓不恭,削其籍。时严嵩当国,而鏓本由徐阶荐,天下推为长者,惜其去,不以罪。然鏓罢,帝召翁万达,甫至以忧去,丁汝夔代之。明年,俺答逼都城,汝夔遂诛死。而鏓归久之乃卒。隆庆元年复官。《清史稿·范文程传》:范文程,字宪斗,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曾祖鏓,正德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明史有传。 辽东马市 卫所制度败坏后的生态 明朝卫所制度败坏后,在战争地区立刻就形成了军阀世袭统治。就辽东来说,始作俑者就是李成梁。他本是铁岭卫指挥佥事,该官职属于世袭武官。辽东地区本来没有特别大的军事压力,一些争战只能说是九边都很常见的低烈度、小 。但是嘉靖中期开始,察哈尔蒙古东迁西辽河地区,就引发了特别大的变化。明史称之为「 ”土蛮”,又有人称之为左翼蒙古东迁。由于土蛮的介入,辽东的博弈格局就因此改变,变成了世袭卫军、女真诸部、 移民、土蛮诸部、旧蒙古诸部、朝鲜军民之间的大混战状态。当地世袭卫军出身的李成梁,于是「 ”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等于是以明朝的旗号广收各类势力、自建部曲,组成了半官方、半私人性质的军团。 《明史·李成梁传》: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军赀、马价、盐课、市赏,岁干没不赀,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每一奏捷,内自阁部,外自督抚而下,大者进官荫子,小亦增俸赉金。恩施优渥,震耀当世。而其战功率在塞外,易为缘饰。若敌入内地,则以坚壁清野为词,拥兵观望;甚或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阁部共为蒙蔽,督抚、监司稍忤意,辄排去之,不得举其法。先后巡按陈登云、许守恩廉得其杀降冒功状,拟论奏之,为巡抚李松、顾养谦所沮止。既而物议沸腾,御史朱应毂、给事中任应征、佥事李琯交章抨击。事颇有迹,卒赖奥援,反诘责言者。及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相继谢政,成梁失内主,遂以去位。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又转相掊克,士马萧耗。迨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 明朝庙宇壁画 在范文程出身的万历二十五年之前,这种格局就基本形成了,以后无论谁去经略辽东,都要面对如此格局。这种格局对明朝极其不利,因为明朝官方所招募的军队在如此的战争大熔炉里根本不堪一击,只有军阀长年 的军队才堪一战。但问题是,哪个统帅在李成梁之后还敢公开自建部曲呢?而没有坚强的部曲后盾,又如何驾驭各种大小军阀?如何对付各种狡猾剽急的势力?明朝最缺乏的是领导力,因此辽东局势日益崩坏。在如此局势中, 移民的处境也非常糟糕,因为他们历来没有很好的组织性,在各种如狼似虎的势力之间,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就是命运,后人很难指责已经失去官职保护的范文程家族。 范文程为何选择后金? 正如上文所揭,范文程家族大概在张居正被清算后也倒了大霉,最晚在李成梁罢职之后,必定就陷入了低落状态。很大可能,当时是张居正授意李成梁,给了范鏓的儿孙以卫军指挥同知和指挥使的职务,虽然这种职务在当时已经是空壳了。但它能给一个家族在如此乱世中一个身份保护,毕竟世袭卫军群体也是各方都要争取的势力。这就会给一个人带来重要的转机。 明代壁画 1618年(万历四十六),范文程以21岁之身谒见后金努尔哈赤。很多观点认为这是不存在的情节,断定《清史稿》是为了刻意褒扬范氏家族而窜入的,认为当时更可能发生的是:失势已久的范家很可能成了降虏,仅仅因为范鏓有一定的名望,且范文程本人生得魁梧高大,而免于为奴。但看范家在当地的名声,谒见努尔哈赤的可能性肯定是有的。皇太极三年,范文程就能够带兵打仗,这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待遇,没有一定的前期铺垫是不可能发生的。 《明史·范文程传》: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采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采、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 ”此名臣后也,善遇之!”上伐明,取辽阳,度三岔攻西平,下广甯,文程皆在行间。 明代皇宫复原 范文程肯定是积极地靠拢和支持了女真人,并且殚精竭虑为其谋划。所以世人都认为他大节有亏。但考察其背后的动机,也无非是人在乱世中的常理常情。但有一点肯定是成立的,那就是他对明朝不会有好感: 一,因为这个家族最大的名人范鏓的仕宦经历并不理想,传承了一种抗直的家风。他会认为明朝并不是一个正直人能够施展抱负的地方; 二、因为卫所制度的黑暗。这个家族最早是最底层的军户,当受尽了卫所军官的压迫。后来虽然侥幸混出来,却也看透了卫所制度的种种阴暗面。范文程博通经史,对这种弊端当有清晰的认识,对明朝的命运自然会有一种客观判断。 三、他家族很可能在万历十年以后倒霉了,这种落差在他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谭纶(1520-1577) 字子理,号二华。宜黄人。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谭纶自幼饱览诗书,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登进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礼部主事。不久,补兵部郎中。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谭纶请命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以能用兵闻于朝廷。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他募乡兵千人,“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严格训练,成为劲旅。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扰台州一带,谭纶率兵大挫倭犯。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数万人窜扰台、温、福、泉、漳等州,谭纶亲率精兵与寇大战。三战三捷,军威大振。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转右参政使,兼治兵事。此时,他与浙江佥都司、参将戚继光、浙江总兵官俞大猷等联合,转战于浙江沿海,屡战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谭纶改任福建参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又在广东、福建沿海大肆劫掠。三月倭陷兴化,朝廷命谭纶为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福建军务。谭纶日夜兼程,急赴平海卫。命浙江副总兵官戚继光火速从广东、江西一带回闽;令福建总兵官俞大猷,整饬营内,疏通河道,扼守海口,断敌退路;着广东总兵官刘显速率军驰赴兴化,对倭寇实行重围。四月上旬,各路进剿军先后入闽。谭纶召俞、戚、刘商讨破敌之策,自任总指挥,戚继光率中路军直捣倭贼大本营平海卫,刘显率左路军侧翼迂回,俞大猷率水师为右路,断敌退路。各路军分头进击,一举歼敌2200余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余人,随即收复兴化城。以军功升右副都御史。次年二月,2万余倭寇又围攻仙游等地,谭纶亲率戚继光部驰援,攻下仙游,斩敌千余,又追歼逃倭数千名,残余倭寇抢夺渔舟入海逃遁。谭纶迁陕西督抚。四十四年十二月,改调四川。不久,即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隆庆元年(1567),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共同负责练兵。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修筑边墙2000余里,构筑御敌台3000座,造战车700乘,佛郎机(大炮)5000架,使京师东、北沿边防御得到大大加强,敌不敢犯。隆庆六年七月,升任兵部尚书,兼理京中军务。万历元年(1573)加太子少保衔。五年四月,卒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著有《谭襄敏公奏议》、《睹物寓武》等。
谭纶主持兵事近30年,抗倭、戍边,屡建奇功,与戚继光齐名,号称“谭戚”。他善于用人。戚继光、俞大猷、刘显、李梁、李超、陈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战将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称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者。
此外,他任浙江台州知府回乡时,带回海盐腔戏班,教习本地艺人,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汤显祖对宜黄腔极为欣赏,其著名的《临川四梦》,均由宜黄艺人首次演出以至流传。宜黄腔后经艺人不断探索和改进,不仅在省内广泛流行,在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广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传。一些曲调还融入京剧,
叶赫那拉氏
摘要: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叶赫那拉氏;族谱;满族
中图分类号:K820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1)04-0052-05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追溯历史,叶赫那拉氏及金朝贵族姓氏,原在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吞并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合流地区)的纳喇氏部落后,改姓纳喇氏,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风俗之中。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纳喇氏始祖,即叶赫那拉氏。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扎库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在努尔哈赤征服与招抚下迁居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境内)。以后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占四方,为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创造了必备条件。顺治元年(1644年)纳喇氏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驻防。而叶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人甚多,包拉明珠、苏克萨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计其人口在满族中也是较多的一姓,因此被称为八大姓之一。
现在散居世界各地均有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所以研究及探讨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史,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事业都有很大意义。下面笔者对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不确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叶赫那拉氏族谱概况
1.修谱缘由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如:《叶赫纳兰氏族谱》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淹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2.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收藏地及修谱时间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图书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目前笔者所能查到与听到的叶赫那拉氏族谱大约有十几部,现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谱时间等情况列一简表说明:
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情况一览表
二、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简介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是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修谱资金由族人募捐。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分析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
(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纳喇地方人氏》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问,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二)《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是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三)《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
元朝和清朝明明是外来政权殖民统治,为啥当做了中国的朝代?
本文2023-12-04 02:06: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