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谱我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支的
李氏宗谱永字号 卷之七
字派
文运从知传上世
如斯家瑞庆常均
其中惟德兴隆道
裕后相承福泽臻
高绍贻谋频会萃
先声清明永昌纯
英才化育连绵起
云发春元代有人
出一个地方旅游,除了吃喝玩乐住宿交通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那就是购物啦。不买点东西回去,怎么知道自己来过这里!腾冲有什么好的特产可以买回去当伴手礼呢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吧。
腾冲购物和顺古镇呢,没有所谓的购物一条街,也没有什么“小商品批发市场”的称号,也不像丽江、大理
那样满大街的叫卖声,怎么讲呢,很多东西还是买的到啦,你慢慢的逛一下,自己去寻找属于你的菜吧。
翡翠
说到逛,你会发现,这里最多的店铺就是翡翠铺子。”玉出腾越“的说法恰恰道出了这个道理,缅甸的翡翠矿区主要分布在帕敢地区,也就是密支那西,那里离腾冲
只有短短150公里多路程,所以翡翠就是从腾冲口岸走近国内的。而在明清时,翡翠则是从和顺
这个地方流入国内的,多半都以贡品的方式流入宫中,为一些达官贵族所收藏。一直到现在,和顺
人仍然沿袭着祖宗的习惯,继承着翡翠的生意,所以你会发现随便的街道里,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位置,你都会发现有人在售卖玉石,就是这样,这就是和顺。
和顺
的翡翠各种成色的都有,特别的齐全,有倾国倾城的绝世珍品,也有流入平常百姓家的普通小艺术品,总之总有属于你的,价格上要比内地便宜很多呢。另外你也不妨买一点儿回去送给朋友啊,还是很不错的,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到了
和顺不买些翡翠感觉就没来过”,哈哈。
腾冲翡翠市场管控非常严格,基本不会出现假货、B货、C货等,而且市场管理井然有序,不用担心买到假货了。同样是翡翠市场,腾冲要比瑞丽好太多,瑞丽
也是一个翡翠集散地,但是市场混乱,鱼龙混杂,再加上缅甸商人弄虚作假成风,所以不是内行最好不要去瑞丽淘货了。
赌石
”一刀穷来,一刀富“,说的就是和顺赌石。在过去,最早的和顺
人用这种方法来经营翡翠,在谁也不知道这块儿翡翠好坏的情况下,便是一赌为快,或许一夜暴富,或许一夜倾家荡产,这种压力的作用下,也成就了一大批颇具经验的翡翠商人。为了缅怀祖先的丰功伟业,还在延续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来到
和顺,你也不妨试一试自己的手气哦,这种方式还是蛮有意思的。
爆料一下:赌石就是赌运气,外行当心。
保山南红
喜好文玩的朋友都会知道,南红,全名“云南红玛瑙”,顾名思义,南红是玛瑙的一种,而保山
是世界上产顶级玛瑙的唯一产区,多柿子红和锦红,也深受南红爱好者的青睐,今年保山料越来越少,而且被政府封矿,导致保山南红价格一路飙升。
腾冲原属于保山市管辖,那和顺自然流通着大量的保山南红,在和顺的巷子里,你也会发现很多的南红店铺,可以淘货哦。
高山乌龙茶
这里的乌龙茶属于高海拔茶,分布于高黎贡山山区,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品质很不错,最有名的、最地道的要算“极边乌龙茶”,来腾冲
,基本都会有机会喝到的,不管是客栈还是餐馆,都会有提供吧;客栈里一般都会有提供免费的一些功夫茶,但是好一点的茶还是要自己带或者是在前台购买哦,然后才能品尝到一杯香茶,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吧,
和顺是一个可以让你身心静下来去品茶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也是,茶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乡愁。
关于交通到腾冲最便利的是飞机,因为年前有点贵,我从广州转昆明到腾冲要1900+,但因为除夕那天回成都,所以比较便宜,600+就拿下,而且可能机长为了赶年夜饭,提前45分钟降落成都。市内交通还是挺方便的,可以滴滴,基本六七块钱。远一点的话建议包车。
这边滴滴和移动支付都很方便,让人产生错觉好像这里不是偏远,跟自己生活的城市差不多,其实看一看地图,这里真是个极边之城呐,航线没开通之前,大巴要七八个小时的。
关于住宿一般人都选择住市区或和顺古镇,我们都住过,市区的话去景点比较方便,但如果主要呆在和顺,可以多住几天,体验慢生活。市区酒店恒邦天悦酒店距离闹市区近,吃和交通都方便
旅游小贴士1、腾冲和顺古镇海拔1540米,属云贵高原,紫外线较强,需注意防晒。
2、和顺
雨旱分明,5月-9月属雨季,最高温为29度,午后多太阳雨,请随身携带雨具;10月-次年4月属旱季,天气晴朗,温度适中,冬天气温8-25度,可谓四季如春。
3、出行建议拼车或者包车,经济实惠又安全,节省时间。
4、物价较便宜,气候宜人,适合家庭度假观光。
5、饮食方面多以地方饮食为主,主食大米、米线,地方炒菜馆可以提供各种家庭小炒
6、民族基本全为汉族,没有过多需注意事项,此地治安条件良好,无用担心顾虑。
可媲美和顺古镇!云南腾冲发现一个同样美丽的侨乡,至今默默无闻_百度
1、腾冲,这座云南的“极边第一城”,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几乎每一个去过腾冲的旅客,都会想着有一天再去。
2、当年的旅游博主徐霞客都曾来腾冲打卡,美景自然是很多。火山热海、和顺古镇、北海湿地,高黎贡山,银杏村、云峰山不同的季节都很美。
3、和顺侨乡和这个和顺古镇说的是同一个地方,景区名称是叫这个和顺侨乡又是和顺古镇,但是在这个当地这个地方是叫阳温暾村。这个和顺侨乡位于腾冲县城3公里左右的地方,这里总共住着有这个1300多户人家。
4、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5、和顺翡翠大王就有三个,其中张宝庭获得过英国女王勋章。和顺古镇是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和顺人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至今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顺”。
6、和顺古镇-白墙灰瓦的边陲小镇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西4公里处,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也是茶马古道的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座古镇建在群山周围。祠堂、牌坊、明清古宅遍布全镇。
云南哪座豪宅,宅子以寸尊福命名,主人曾是云南翡翠大王1、寸氏家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除了宗祠,和顺古镇上还保留了缅甸归侨翡翠大王寸尊福的故居福盛隆,与寸老先生当年在缅甸曼德勒创建的著名商号同名,这座100多年历史的老宅是典型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格,据说是为了防地震。
2、景点介绍福盛隆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翡翠大王寸尊福1885在曼德勒(瓦城)创办的商号,以玉石业为主,集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兼营其他。地点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是寸尊福的故居,也是当时的著名商号“福盛隆”的所在地。
3、寸尊福姓寸,名尊福,字如东,号海亭。生于1855年,卒于1929年,享年74岁。中国近代翡翠大王,著名革命先驱,教育家。
4、年初时唐先生和几位朋友一起到云南腾冲旅游。参观“翡翠大王”寸尊福故居“福盛隆”时,在朋友的提议下,对“赌石”一知半解的唐先生抱着好玩的心态,花800元买下了一块毛石。“毛石买回来以后,收在柜子里一直没去管。
5、清代,腾冲的华侨规模化地经营玉石厂,涌现出了毛应德、寸尊福、张宝廷等多位翡翠大王,历史上腾冲的段家玉、绮罗玉、官四玉、振坤玉、王家玉、马家玉等美玉、名玉竞美争奇,翡翠大王享誉中外。
为什么说玉出云南,腾冲是翡翠城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很早以前就因翡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地缘效应和区位效应。由珠宝玉石行业引申的翡翠文化效应起源于腾冲。
而腾冲,因此也成了翡翠加工业的发祥地,玉雕则是腾冲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块奠基石。腾冲玉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内涵之丰富、功用之广泛、工艺之精美,在全国玉雕行业中极负盛名。
翡翠文化源于中原玉文化,但又有着独特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的色彩。不管是谁,在腾冲一段时间,你必定会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这种文化深深的、浓浓的地方气息。自古以来,腾越人便崇玉、爱玉。
腾冲,西南边陲名城!远在清朝,产翡翠的矿区属中国辖地;但到清晚期,由于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翡翠矿区划归缅甸境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玉出云南”之说。
但是从历史上来讲,翡翠与云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滇海虞衡志》中记载:“玉出南金沙江,昔为腾越所属”,即翡翠的矿产地缅甸雾露河流域一带在明朝万历年间曾属云南永昌府管辖。
翡翠保有量这么大,到处都是货,为什么还什么贵1、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在花岗岩脉和淡色辉长岩类岩脉在12~14kPa压力下,在钠的化学势高的热水溶液作用下发生交代而成。
2、投资收藏需求大,高货供应少:尽管前些年翡翠被市场炒作,价格高企,现在市场行情不好,但是高品质的“高货”翡翠仍然供不应求,行家、收藏家投资踊跃,特别是那些用料好,工艺好、构思佳的玉雕大师作品。
3、在缅甸大多数的还是原石,也可以称为赌石。另外翡翠品质和加工工艺有很大关系。高水平的工艺才能把翡翠高端气质彰显出来,缅甸很难看到精美细腻的雕刻,无法达到国内消费者审美要求,粗糙翡翠没有任何买点。
4、反之就是靠赌了,还有一些是被开窗了,基本上能判断出这块翡翠的价值,就看翡翠的品质来定价了。翡翠原石的价格要比翡翠饰品的价格低多了,毕竟是原料,还没经过雕刻抛光等,这些环节都要钱。所以等做成饰品就更贵了。
5、同样都是翡翠,价格差距这么大,真正的区别在于综合素质!翡翠的价格,由种水,颜色,雕工和器形综合决定。透度越高,净度越好,色泽越明艳,器形越规整,雕工越精湛,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
云南哪里产玉1、云南产玉石。云南玉石市场的火暴与缅甸有着密切关系,好多太石来自缅甸,但是像南红玛瑙、黄龙玉、祖母绿等云南都有产出。云南宝玉石资源储量大、品种丰富,是业内人士公认的“翡翠之乡”。
2、黄龙玉主要产自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苏帕河流域,距离缅甸翡翠产区非常近,同属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而成的滇缅宝玉石成矿带。黄龙玉是2004年在云南龙陵被发现的一种新玉种。
3、黄龙玉云南龙陵县镇安镇产出的黄龙玉玉料有黄、橙、红、白等色。
国内著名玉石翡翠集散地,你知道几个1、深圳水贝深圳水贝珠宝集散地也是聚集了不少的国内外、商人,学者。
2、四会玉器市场,这是中国最大的玉石翡翠批发市场,地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所属县级市四会市。这是中国最大的翡翠基地。主要是做翡翠批发。价格比珠宝店便宜。
3、NO1广东平洲——中国产值最大的玉器市场要属平洲玉器街!平洲玉器街在业内相当出名,手镯是平洲的最大特色。街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玉器街、玉器大楼和翠宝园。
4、广州翡翠市场广州翡翠批发市场非常成熟,有玉器批发一条街,在广州长寿路,也叫玉器街。也是我国玉器零集的中心。广东的四会,坪州,揭阳等地的翡翠玉石,都汇集在这里。
5、天光市场,是全国唯一一个农贸集市型的地摊玉器市场,以批发翡翠小件和未抛光的毛坯货为主,价格便宜。镇平石佛寺位于河南南阳镇平县城西北八公里处,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玉器加工销售集散地。
永昌腾冲白族先民聚居考
关健词永昌;腾冲;白族;聚居
史籍和出土文物证明,永昌、腾冲一带,唐至元代有白族先民聚居,并且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主体民族之一。
《保山地区志》下卷载:“据1990年普查,全区有白族人口34168人,占总人口的163%”;“其中保山市(古永昌今隆阳区)30821人,腾冲县1824人,昌宁649人”。“永昌(明、清‘永昌’曾辖腾冲),是白人的主要聚居区。明代洪武年间随着大批汉族人口的迁入,白族分布区域向山区周边地区收缩,或与汉、彝等民族融合。至今白族在保山的集中分布只剩下保山市(今隆阳区)北部和西部的瓦窑、杨柳、瓦马三个乡,其它白族人口大多为清末及民国年间从大理、鹤庆、剑川、云龙等地经商、做木活、教书等迁入的。解放初,边纵七支队部分白族指战员随军进入保山各县,后转业在当地工作,成为解放后迁入保山地区的白族群体”[1]p487---488。据此志说明,古代保山,曾是白人的主要聚居区,而笔者考证,唐至元代在永昌、腾冲一带,白族还一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主体民族。
一、“濮”、“僰”之变
白族属秦汉僰人,春秋前濮人(非两晋以后之濮),“濮”、僰、“白”一音之转。据《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载,黄帝正妃漯祖生二子:玄嚣、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濮,昌濮生高阳”,“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生启遂有夏朝。《竹书纪年》进一步说:“帝高阳氏即位,居濮”[2]p30。“濮”即濮水,在今濮阳为中心一带,《文献通考·舆地三》说:“实于濮州,颛顼与昆吾之墟也,故谓帝丘”[2]p30。可见颛顼与昆吾同在濮地,是昌濮之后的表亲两族。与昆吾、昌濮同为蜀山氏之后的柔濮,《山海经·大荒东经》又说:“有柔濮是雏赢土之国”;李正清解释《诗·商颂》“挞彼殷武,奋发荆楚”说:“柔濮之民和昆吾之国这两支夏人的远裔、盟友(因商人的讨伐)不得不逃到南方,一支流浪于汉水流域,被称荆楚”[2]p32。可见蜀山氏商时已分三支;昌濮后人为夏族,昆吾之后称荆楚,流于汉水者称濮(柔濮)。故白族颂歌与楚辞相同。《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家于西羌”,《诗·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所以夏、周、濮同祖于羌。因而《逸周书·伊尹朝献》:“臣请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逸周书·王会解》还说:“成周之会,卜(濮)人以丹砂(献)[3]p63。一个强制性的“令以······献”,一个是会中主动献,在周武王伐纣时,濮人也盟誓参加,而且诸多史家都解释濮与周都是羌人后裔,“他们是近亲”。
可见濮人与商周的关系。
“濮”称之为“僰”,史家多认为与濮人的不断迁徙有关。“濮”,有论者研究甲骨文的字形,认为是手捧葫芦祭天的象形,即“濮人”就是崇拜葫芦的“葫芦民族”,“自古以来,汉、壮、布依、侗、水、黎、仡佬、彝、白、苗、瑶、畲、德昂、佤等民族都有以葫芦为原始共祖的神话传说。”濮人分出上述如此多的支系,所以史称之“百濮”[4]p179。有论者联系上述“卜(濮)人以丹砂(献),”的说法,认为“濮”是人在制作东西的象形,濮人是擅长手工制作的部族,流动性很大,如《民族研究论文集》。其实甲骨卜辞中,“濮”多用“卜”代用,如“丁丑贞,卜又布”的卜辞,郭沫若就诠释为:“卜即卜子之卜,乃国族名”[4]p176。他们的流动实因外族的逼迫。汤伐夏桀,当然也伐柔濮和昆吾,于是昆吾奔楚,濮逃汉水。“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于濮,而少弟徇立,是为熊徇”;周恒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楚熊通······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五月,“楚舟师以伐濮”。这样“在荆楚的打击下,(濮人)沿长江而上至朱提江流域,在这里建立了僰侯国,被人称为僰人”;“战国末期,楚将庄蹻西征,通过僰侯国区域,许多濮人随楚军进入滇池、邛都、叶榆等广大地区,濮人成了覆盖西南最广的民族群体”[2]p28---34。公元前二世纪,僰侯国为秦所灭,濮人终于退出了朱提江流域,向滇西迁徙。这就是这个悲壮民族从“濮”到“僰”的历史。“僰”之族名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氏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夷裔考》:“僰人者,其先世本华人,有罪贬往远方”[3]p17—18。僰人、野(越)人,篇(编)竹为筏,一个筏接一个筏,像龙舟送人一样,男女老少站在筏上,一窝峰地冲向抢劫目标。这种无君长、无组织的大迁徙,必然侵犯土著利益,受到土著的仇恨和厌恶,所以《广韵》说:“僰、贱称,丑也”。《礼记·王制》说:“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汉郑玄注:“棘当为僰,僰之言逼。按《汉书》云‘西南有僰夷’,知非彼夷而读为逼者,以与‘寄’之相对、‘寄’非东方夷名,是寄旅之意,则僰亦非西方夷名,故以为逼近夷独也”[5]p84。这就是说,僰人,其先本是华人(与夏周有亲缘关系的柔濮),因为与当政者(商、楚)有矛盾,被迫迁入远方,他们与越人(野人)杂居,从江汉入川滇黔,虽有抢掠,实属被逼,寄于夷戎。故“僰”一直称为“羌僰”。杨雄《长杨赋》就说:“羌僰东驰”,《汉书·五被传》也说:“南越宾服,羌僰贡献,东瓯入朝”。颜师古注:“僰,西南夷也”。可见“濮”、“僰”一脉相承,并非越人,也非孟高棉语系的汉晋以后所称的“濮人”(上述德昂、佤等的先民)。《史记》、《汉书》对此民族只称“僰”而少用“濮”,东晋《华阳国志》以后,“濮”只专称孟高棉语系民族,其中缘由待研究。继秦灭僰侯国,汉武帝元封二年(109年)又派巴蜀兵击灭滇东北今曲靖一带的劳浸、靡莫(“僰”之对音);地皇五年(公元20年),王莽残酷镇压僰人的反抗,改胜休县为胜僰县。僰族大批逃亡,“僰”之名慢慢消失。如此,濮、僰之族在不断迁徙中不断发展,不断与周边民族融合,两汉以后从僰道往南折向滇西直到保山一带,与当地的部分昆明人融合,又吸收了屯守当地郡县的汉族人口,成为生产文化水平都很高,开放性、包容性很强的蜀汉夷帅大姓,隋唐时又称之“白蛮”;元代以后直称“白人”、“白族”了。尽管这样,他们都在自己的旅途中留有“熊耳”、“濮水”、“濮岩”、“濮人冢”的遗址,表明他们一脉相承的光辉历史。
二、永昌之“僰”
白族何时聚居永昌,史籍无载。虽新石器时期属氏羌文化的大理江川白羊村型文化遗址遍布保山五县区(旧石器时期至今仍未发现氏羌遗迹),但当时还未分化出今天具体的族属。西汉时,据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孝武时,通博南山,渡兰沧水,濝溪置巂唐(今漕涧)、不韦(今隆阳区金鸡村)二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恶”。班固《汉书·西南夷列传》说:“天子(孝武帝)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等人余辈间出西南夷······。四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大将军凤于是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牁太守。立者,临邛人,前为连然长、不韦令,蛮夷畏之”[6]p243—253。始知永昌始设郡县,并派有太守、县令等官员族人进入统治,同时募有豪民大族到永昌屯垦“入谷于外县,受钱于内府”,以巩固朝廷的统治。“汉族移民的活动,主要是在通往内地的交通道路沿线的平坝区,接触的土著民族是西南夷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僰族”;“汉晋时期先后进入西南夷中的汉族人口,后来都逐步融合入僰族之中”[3]p23-2
4。可知当时已有僰人(白族先民)定居于此。
东汉初年,哀牢王柳貌归汉,在此又设了博南(今永平)、“哀牢”(今保山城太和坊之东)二县,移入部分官族、军队、民众屯垦戌守。这些汉族逐渐“僰族化”,“因为当时云南的土著,只有僰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原始的氏族部落界线已经破坏,容许汉族人口迁入与之共居,并与僰族的奴隶主大族发展成南中大姓”(同上注)。这些大姓“恩信著于南土”,“为夷汉所服”。永昌的吕凯大族“凯恩威内著,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节”。“吕氏世官领郡,于今三世矣。大姓陈、赵、谢、杨氏”[6]p254。明万历《云南通志·永昌府》说:“诸葛营,在府城南十里,诸葛孔明南征屯兵之所。孔明既凯旋,汉人有遗于此者,聚庐世居,至今犹称为旧汉人。曹遇诗:‘孟获生擒雍闿平,永昌南下一屯营。僰人也解前朝事,立向斜阳说孔明’”。“直到明朝时期,仍然存在的诸葛营的‘旧汉人’,实际是僰人”[3]p31。即进入永昌府的汉族人口,明以前已融合变成“僰人”。据《永昌府志·戎事》载:“唐武后延载元年,永昌蛮酋董期率部落二万户(《资治通鉴》作‘20余万户’)内附”[7]p122;《永昌府文征》卷四载:“杨兴,永昌郡人。蒙氏时为布燮,天宝八年,率所部入附,玺书褒美,旌其门,子孙进为永昌酋长,历段氏、高氏”[8]p3136---3142。“董”、“杨”为白人大姓,而且唐初只有白人有姓氏,即董期、杨兴两氏应为“僰人”(白族),而且其内附的部落有2万——20万户之多,可见,唐初永昌已有“僰人”聚居。
三、白族的聚居
唐代,永腾属南诏重镇。“自澜沧江以西,越赕、朴子,其种并是望苴子。倘尚勇力,土又多马。开元以前,闭绝与六诏不通。盛罗皮始置柘俞城,阁罗凤以后,渐就柔服。通计南诏兵数三万,而永昌居其一”[9]p88。南诏第六代孙盛罗皮所置的柘俞城,即今天的保山城(疑哀牢废县旧址一带,南诏建城喜依山临水)。“柘俞”,为僰文“拓西”之意,即“明德圣君将开辟西边险阻无人的关隘之地”的意思,与40多年后,其孙凤迦异在善阐府(今昆明市平定乡)所建的柘东城“意义相承。既已置城,必派有官族军队镇守。尤中先生说:南诏王朝“其王虽然是蒙舍的‘乌蛮’,但大臣如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等等,几乎全部是‘白蛮’杨、赵、董、段等姓中的贵族分子充当。‘白蛮’在南诏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3]p93。这些军政首脑、官员部族应该是白族。这以明正德《云南志·名宦传》所载的保山城南的张罗疋碑为证;“张罗疋,南诏清平官,永昌郡都督,以破蛮功升大监军,故有碑在城南,称其义勇有度量”[10]p183。“大监军”已属朝臣却筑墓于永昌,可见族人已定居永昌。又据樊绰《云南志》载: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爨)崇道(南宁都督爨归王兄之子,两爨大鬼主)俄亦被杀,诸爨由是离弱。及归义卒,子阁罗凤立,守偶(被崇道所害死的归王之子)并妻(阁罗凤之妹)归河赕,从此与皇化隔绝。阿姹(守偶之母,归王之妻)自为乌蛮部落主,从京朝参,大蒙恩赏。阁罗凤遣昆川城使杨牟利(白族)以兵胁西爨徙二十余万户于永昌城。乌蛮以语言不通,多散林谷,故得不徙。是后自曲、靖州(今昭通地区)、石城(今曲靖市)、外麻川、昆川(今昆明市)南至龙和(今禄丰)以来,荡然兵荒矣。日用子孙今并在永昌城界内”。“西爨,白蛮也······。当天宝中(公元742——756年),东北自曲、靖州(今昭通市),西南至宣城(今元江),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在石城、昆川、曲轭(今马龙)、晋宁、喻献(今澄江、江川、玉溪、通海)、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9]p47-48。从今昭通、曲靖和整个昆明市至江川、玉溪、通海大片地区20万户的白族,迁到永昌城内(疑为永昌城辖区),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民族大迁徙。因而“乌蛮以言语不通”,“故得不徙”,可见永昌城界内(辖区)早已为白族聚居区,与这20万户白族是语言相通的。
至于腾冲白族的迁入,《元史·地理志》说:“腾冲府,在永昌之西,即越赕地。······蒙氏九世孙异牟寻取越赕,逐诸蛮,有其地,为化府,其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元宪宗三年,府酋高救内附”。尤中先生注释说:“如此,则南诏以前腾冲无‘白蛮’。至南诏重新统一越赕之后,设化府、腾冲府,迁一部分‘白蛮’驻守于府城之内,‘白蛮’的分布区便从过去的永昌(今保山)向西延伸到腾冲。元宪宗三年内附的‘府酋高救’的民族成分便是‘白蛮’”[3]p94。南诏以前,至今确实仍无实证和史籍证明有白族聚居,但阁罗凤刊木通道“西开寻传”以后,不仅在今隆阳区置永昌节度(永昌府),而且也在今盈江旧城设押西(白语义为“镇西”)城,在今密支那(金宝城)西南的蛮莫置摩零都督城,设丽水节度。押西城与摩零都督城双管伊洛瓦底江上淘金兴起的诸城。即樊绰所说的“南诏特于摩零山上筑城,置腹心,理寻传(即丽水城)、长傍(今拖角)、摩零(蛮莫)、金(金宝城)、弥(弥城在今盏西)城等五道事云”[9]p24。只是因为押西城、摩零都督城等气候炎热,烟瘴甚毒,“河赕人(今大理)至彼,中瘴者十有八九,阁罗凤尝使领军将于大赕中筑城,管制野蛮,不逾周岁,死者过半,逐罢去不复往来”(同上注)。而作为中转、控制押西城、摩零城的腾冲,也不可能没有南诏官员和军队驻守。唐代宗时宰相贾耽(736---803)的《皇华四达记》就载:“一路自诸葛亮城(今镇安古城山)西去腾充二百里”[8]p3138。又西至弥城百里。又西过山,二百里至丽水城。乃西渡丽水,龙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樊绰《云南志》也载:“从藤充过宝山城(今昔马),又过金宝城(今(密支那)北大赕,周回百余里,悉皆野蛮,无君长”[9]p21,腾冲作为“藤充”、“藤冲”的城名早已存在。“腾冲”、“藤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白汉词典》注为“De`wart:腾冲”音为“藤弯”,为唐前腾冲城(今西山坝西源城址)名,白语义是:“养马狂奔的坝子”。可见异牟寻取越赕以前,腾冲已是重镇,与阁罗凤所建诸城已有联系,交通,不可能没有官员和军队镇守,而南诏的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多为白族。这可以腾冲来凤山的杜光庭子墓为证。杜光庭父子投降南诏后,夷化为白族。杜光庭是阁罗凤的清平官,(应是阁罗凤“西开寻传”时,书《南诏德化碑》的杜光庭),其子分驻腾冲,死为永昌都督张罗疋所葬,清·腾冲知府屠述濂《腾越州志》评:“知腾冲南诏时有清平官也”(11)p51。张罗疋后因破蛮功升任大监军,说明至迟异牟寻取越赕之后,为取代押西城、摩零城管制伊洛瓦底江诸城及淘金诸族的职能,而设“软化府”(应为“ 化府”)之后,腾冲的政治、经济地位上升,使大批量地迁入白族到此屯垦驻守成为可能,因为既“逐诸蛮”,必然留下大批闲置耕地。
四、白族成为主体民族
宋元时期,白族已成为永腾的主体民族之一。
在中原唐朝灭亡的五代十国纷争中,南诏王朝也分崩离析,先后出现了“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三个王朝。直到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73年12月),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高、董大族的内应下,联合“乌蛮”三十七部夺取了杨干贞义宁国的政权,改国号为“大理”,才使政局得到稳定。虽然收缩了西南边疆的领土,但也基本恢复南诏时期的范围,十六个府郡中,永昌腾冲建制基本无变:永昌府驻今隆阳区,辖今腾冲外的保山市、临沧地区和德宏东部;腾冲府驻今腾冲,辖今德宏州龙川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带,,永昌腾冲皆为段氏、高氏大族统治,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民族。其证据是史载从元宪宗三年内附的“府酋高救”,到明初降王真又构麓川兵“屠永昌城”,“俘指挥使王真”的“土府”高泰、高惠,都是统治腾冲的白族高氏大族。永昌则“宋乾德间,段氏仍置永昌府······封高明信为演习,世守其土”;“元丰间,高氏因之”[7]p38。“永昌府和腾冲府都不是‘金齿白夷’的主要居住地,而是南诏大理以来的白族官吏们的驻地,居民多白族和‘乌蛮罗罗’”[3]p207。永腾爨僰军(寸白军)史载明初仍存,洪武十六年腾冲归附后设腾冲守御千户所,因元代军制,设汉、土两军,土军即爨僰军,诸多家谱亦可证实。今存的孟观音庆墓(腾冲知府)、尹明墓碑(元腾冲府吏)、烈女史梅风墓碑等均可为证。遍布永腾的白族阿叱力教遗迹如隆阳区白塔、陶官,如腾冲来凤山、石牌、绮罗、顺江等地出土的大量火葬墓群;隆阳栖贤山报恩寺碑、观音山兰若碑的记载,腾冲金轮寺、黑塔寺、宝峰寺、护珠寺、天应寺的大量阿叱力遗物也可作证。腾冲绮罗、和顺、来凤山史载的“景帝庙”(有论认为正统间所建,其实70多年后的正德南京户部侍郎张志淳《南园漫录》已明确指出是祀南诏主世隆,世隆死后谥景庄,非汉人明时所建,《腾越州志》也如此说。我们认为也可以这样看,古汉语“景”有“大”的意思,“景帝”即“大帝,”多指广开疆域的君主,是白族普遍的本主神,是白族本主神的泛称,既可称专用的英雄,也可称抽象的神灵。据统计,大理白族地区的英雄本主庙近150座,其中景帝庙不下30座,有育物景帝、南诏主世隆、渔民之神、地方神、英雄人物等。白语多保留古汉语习惯,也可为“濮”“僰”之变的证据),腾冲小西的“娘娘庙”(祀大理总管段功及其阿盖公主),城西的西盟寺(元代与麓川等族会盟之所),吴邑的土主灵祠等的本主崇拜遗迹也可为之证据。(清)腾越知州屠述濂《腾越州志》所述,“腾冲所系守御千户所(明洪武时置),多土人(即原爨僰军子弟)”。其中,副指挥同知四人,有王胜、陈福是本卫人;指挥佥事十人,有冯睿、张善、刘睿、尹晟、明贵、黄谦、王敏、王文用8人系“本卫人”。“方言出之夷罗(白族、彝族)者,实难晓其义,如山川村落多用‘矣’(眉批注:方言蛮呼‘水’为‘矣’,然‘水’未有‘以’音,夷不知书、汉因书为‘矣’也)字打头。村哨谓之‘喧’,保甲谓之‘牛丛’,曰‘甸’、曰‘赕’、曰‘睑’,皆沿蒙段遗法”。其俗:“服礼教久矣······”。“火把节,即星回节。六月二十五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11]p122-247,显然系白族语言风俗。近年出土的,有的号称原籍南京的家族祖先的墓志铭上仍有“原籍土著”的字样。总之不少遗迹可证,白族曾是唐宋至元代,永昌腾冲的重要主体民族。只是后来白族大姓如高惠、高泰等的叛乱遭到镇压(“高氏始绝”);明王朝对爨僰军的“以夏变夷”政策和军费不投入而役战频增加,白族的大量逃亡和与汉族的融合,爨僰军的瓦解,大批的军屯、民屯、商屯,汉族的大批涌入,白族才终于从城坝消失。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保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山地区志》下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1。
[2]李正清,《僰人考》,赵怀仁主编《大量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1月。
[3]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
[4]黄懿陆,《滇国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5]《中华大字典》上册(缩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10月。
[6]耿德铭《哀牢国与哀牢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7](清)刘毓珂主编,徐鸿芹点校,《永昌府志》,昆明雅昌图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印,保新出(2007)准印字第65号。
[8]李根源辑,校本主编杨文虎、陆卫先,《永昌府文征》第四册,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
[9](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10]徐鸿芹,《永昌钩沉》,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春。
[11](清)屠述濂修,张志芳点校本主编,《腾越州志点校本》,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
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著名景点:陷河湿地、千手观音古树群、总兵府、酒吧街、元龙阁、洗衣亭。
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和顺自古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是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全镇人口6000余人,在外华侨就达1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日本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文化旅游景点有艾思奇故居、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和以弯楼子、刘家大院等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古民居。
和顺古镇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具体简介如下: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3千米,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
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
2006年10月23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和顺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和顺古镇的特色景点
1、文昌宫
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
2、洗衣亭
和顺古镇的河边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村妇会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有6座。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建于清道光年间)。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
-和顺古镇
李氏家谱我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支的
本文2023-12-04 01:59: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