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特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3收藏

北京人的特点,第1张

我是北京本地人,我家祖上世代居住北京郊区外公小时候出生于北京外城,外婆也出生于北京郊区,但是祖上是从北京城里迁居过去的,我可以这样告诉你:现在北京市人口1700多万,祖辈三代往上居住在北京的不到三百万人口,你所见到的全是解放初期外地移民到北京的,有很多种情况,比如说军人家属,工作调配到北京,还有种种情况,这种情况的人都不能称之为北京人!他们的祖辈根本没有受到过北京文化的熏陶,他们的后代也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北京文化,真正的老北京人,不管是老北京旗人还是老北京民人其实他们为人都是很和蔼的,做人比较端正,老北京旗人的缺点就是比较懒散,苟安,比较自大,但是心底比较善良,并不是坏人,老北京民人大多数人属于比较精明,靠手艺赚钱的人居多,从来不偷不抢,为人是比较正直的希望你以后可以遇到一个老北京人,不管是老北京旗人或者是民人,你就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民俗丰富,特别是一到过年,每一天几乎都有讲究,那初六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呢?

打扫祭厕

在中国过大年的民俗中,过年到初五是不能往外打扫垃圾的,到了初六,家里就开始大扫除,往外丢垃圾。

因为初六日是厕神紫姑检查厕所的日子,故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厕所卫生,可是现在的家庭都讲究卫生,图个干净,扫地都用扫地机器人了,再说厕所都是新式的卫浴,收拾厕所,更是无从谈起,故此,打扫祭厕的习俗基本已经不存在了。

商家门板要贴上大红对联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送穷神

把大年初六专门说成送“穷神”,其仪式实际上跟昨天差不多,我怀疑的老北京旗人的在初五的迎财神和送“穷神”合二为一。而按中原的传统,迎接财神和送“穷神”是分开的。今天的仪式据说是:中原男尊女卑严重,男的不管倒垃圾,这里点名要家庭主妇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院子,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

抢财神

在初六这一日,12岁的男孩(预示着六六顺),会被打扮成“刘海”的形象上街,他的身后背着5个用彩纸或者白纸剪成的小人,谁抢到这个小孩身后背着的小人,就预示着自己抢到了财神,而被抢夺者等于是扔掉了穷神。

外出游玩

按照“三六九,朝外走”的传统习俗,大年初六应该去公园,广场或者是商城等人多的地方,而且在游玩的时候,还需要将出行、游玩和回家的路程,设置成一个圆圈,圆圈在国人的思想里,就有团圆美满的意思。

同时,也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办事能够有始有终,求财能够全部到手,人们用这个轨迹圈子,希望能够完美地圈住幸福、美满和吉祥。

摆桔子

商家为了讨一个好口彩,档口要放一个盆,或者是多个盆,盆中装满大橘子,一个是取义红红火火的意思,第二个是取义为“吉”多的意思。可是现在这个习俗,基本已经看不到了。

正月初六也是清水祖师诞辰。在这天,人们要供奉素饼、水果等。祈求清水祖师来年,能带来风调雨顺。虽然这一习俗被人们遗忘,但是依旧有些农村地方,拜祭清水祖师,祈福新的一年里,能够保证风调雨顺。今年的庄稼能保证有个不错的收获。

一、清明节

今天4月4日清明节,西方有一节日复活节和清明节的日子有点接近,复活节日期不固定,是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清明节主要内容是纪念先人或是纪念先祖,上坟立碑。简单明确说,每个人有生就有死,这是一个纪念死去的人的活动。而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受死后第三日复活的节日。其中包含人们对死亡事件有反思,期待复活。所以单从节日的意义讲,清明节只停留在死去的人的层面,而复活节给了人们更多希望,就是生命死亡终了后,仍然充满希望,期待未来的日子里的复活!

每年的清明节,很多地方的满洲家族会举办家祭或祭祖活动,满族文化网在往年的清明节期间做过多次报道。但要说历史,这清明节祭祖或上坟,真的不是咱们满洲人习俗,是完完全全的汉族习俗。而满洲人不会过清明节的。

满族文化网认为,因为满洲地区和中原不同,中原清明是万物复苏,气候开始变暖。而满洲地区的气候要比中原寒冷很多。到清明,也就是冬天刚结束,渔猎民族开始上山打猎或采集人参。如果是满洲的农业,清明期间,在农村生活的满洲人正忙农耕,过去流行一句顺口溜:“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就是二月清明,在清明前开种,三月清明,在清明后开种。清明前后的忙于种麦子,所以不会在清明祭祖和上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民族形成的习俗自然也不同,满洲人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也是有选择学习,学习先进的和适合自己的,而清明节作为纪念先人节日,满洲人有自己纪念先人的节日,而不是在清明节。

进入民国后,满洲人所谓的汉化,只是表明层次上让外人分辨不出是满洲人,如把满洲老姓改为汉姓,民族登记可能也填写汉族,那是怕被歧视。而深层次的民俗不可能完全汉化。所以,即使是在民国时期,满洲人也没有清明节祭祖和上坟的习俗。

进入新中国后,从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墓扫墓,悼念烈士。新一代满洲人上学也就形成了清明扫墓的认识。2008年国家把华夏族这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全国人都放假,加上各媒体的宣传。特别是有了放假,满洲人才开始跟随汉民族,形成在清明节这一天纪念先人、到坟地扫墓的习俗。

二、三月节

那么满洲人是否有类似清明节的节日呢?有。

满洲人的节日叫法有自己民族特点,满族文化网也在各种节日探讨历史来源,满洲的节日习俗称呼就常按月份来叫,如五月节、八月节等。这个类似清明节的节日,叫三月节。亦称“墓祭”,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五日举行。

在三月节,满洲人祭祖,可以在家中,还可以在祖先的墓地。

满洲人祭祀时,需要摆供品,一般包括蒸子孙饽饽、子孙饺子,制作上供用的方子肉,或者是猪头、猪腿,连头带尾的完整鱼一条,点心、水果等。

三月节,满洲人家做酸茶、喝酸茶。所谓酸茶是满洲地区叫法,就是老北京旗人叫的豆汁。

满洲人祭祀使用的香与汉族的香不同,所以被称为鞑子香。

到来大清时候,很多要讲等级了。

如等级不同,坟头高度就不一样。等级是一品官坟头高度是18尺,二品官高度是16尺高一天天,三品官坟头12尺高四品10高,四品官的高度10尺高,五品官是8尺高,平民百姓坟头高度不能高过六尺。

满洲人除了过三月节,还有几个日子可以上坟纪念先祖,一般是在七月十五日上坟,还有就是在腊月春节前上坟,也就是年三十当天或之前,一般选单日上坟。

年三十祭祖,晚上吃福肉。如果是当年有去世的老人,年三十晚上去上坟送灯。如果不是当年去世的,可去可不去。

过去还有年三十晚上给先人烧包袱,所谓烧包袱就类似今天的快递,这习俗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就有。意思是过年了,家里过得好,也给先人汇点款,让先人在另一世界也能过好生活。用烧纸糊个大信封,写上先人的地址名讳,随着烧纸钱一起把信封烧了就是满族人烧包袱。

三、插佛陀这是我们长期合作者、满族剪纸艺术家关淑梅提供的插佛托民俗歌曲,并表示这不是舞台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民俗文化,习俗,是真实的生活。

满洲人上坟,是不会跟汉族一样烧纸,而是插佛托。

佛陀是音译,可以选择不同汉字,是这音就可以。这是书面一个词汇,老满洲旗人口语叫佛头,本意是“插柳”的意思。佛头是用柳木棍、玉米棒子的骨和剪纸扎花组合而成,类似一个有头、有身子、有脚、有衣服的假人一样。柳木棍选用大手指粗,四尺长的直溜柳树枝,去皮,上面削尖。在柳木棍的上边尖上串上两个玉米棒子的骨,老堡子里叫苞米骨子,并列串在柳木棍顶上,这就是佛头的骨架。用草纸染色做佛头的头托,头托就是用纸卷扎成的托盘,圆形的,绑在佛头的苞米骨子上,用来做扎花的花托。佛头就是一朵用纸扎的大花,花也是草纸染色后的彩色花。大花扎在花托上,再用彩色的纸把苞米骨子包起来,做成一个漂亮的佛头的头。

满洲人插佛陀来历,因为古代满洲人经常迁徙,为了给坟墓做个记号,就插根棍子,上头栓个物件。后逐渐演变为插佛陀。

插佛陀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佛陀妈妈营救老罕王,佛陀妈妈被李总兵杀害时披头散发的样子,表示人们祭祖时不忘她舍己救汗王的恩德。玉米骨子上叠落的五色彩纸穗子象征佛陀妈妈的头发。

另有一说是,佛陀上叠落的钱状五色彩纸,意为财源,俗称“摇钱树”。

还有送灯,就送面灯,用白面蒸成灯碗,棉花捻豆油灯,不许用蜡烛代替,因为民间说用蜡烛对下辈人不好。现在一般用电池灯代替。

满洲人祭祖也有自己的礼仪和习俗。

满洲人祭祖时,带旗头的女性和披甲的战士不用磕头。

动作是右腿先曲,跪下后抬右手齐眉,称为:一叩手。

满洲祭祀男女分开,先男后女。

四、插柳枝

柳树繁殖力强,且喜欢在水边生长,古满洲人视柳为生命的象征。

满族神话中有柳星神,满语为佛托乌西哈,相当于柳宿,其形状如柳枝,是主管生育的女神。

满洲人自古代就有祭柳和用柳树祭水神的习俗。

前边说了插佛陀来源的神话是佛陀妈妈营救老罕王。实际佛陀妈妈很早就是满族祭祀的神灵。《清史稿》中记载“佛陀妈妈”全部尊称为“佛立佛多鄂谟锡妈妈”。

《满洲四礼集》中记载该神祭祀礼:“佛立佛多”汉译为“求福柳枝”,“鄂谟锡”译为众子孙。这位女神在满族家祭或野祭中都受到普遍的尊崇,甚至皇帝和皇后都要亲自祭拜。

可见插佛陀和插柳枝具有相通性,意义是一样的。

那为何旧坟和新坟要有区别呢?

作者认为对新坟主要是祈求和祝愿刚故去的亲人在另一世界生活得更好一些。故插佛陀为摇钱树的意思。而对旧坟,则是以前的先人,更多是纪念祖先和祈求祖先保佑我们生人。

满洲人有向祖先求子的习俗,就是祖先坟墓前埋两个或几个用纸剪成的连子人,表示求子、求安的意思。连子人就是希望孩子一个接一个连着来。

满族有句老话叫“幔帐一放孩子一坑,幔帐一拎孩子成群”就是说在坟前埋连子人,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意思。

我想,插柳枝也是祈求祖先保佑我们生活繁荣昌盛之意。

满族家庭还有用柳木刻神偶、树柳求福祭以及小儿以榆柳为弓练习射箭、射柳等习俗。

五、其他习俗

满洲人祭祖,可以在家中,还可以在祖先的墓地。

满洲人祭祀时,需要摆供品,一般包括蒸子孙饽饽、子孙饺子,制作上供用的方子肉,或者是猪头、猪腿,连头带尾的完整鱼一条,点心、水果等。

满洲人祭祀使用的香与汉族的香不同,所以被称为鞑子香。

到来大清时候,很多要讲等级了。

如等级不同,坟头高度就不一样。等级是一品官坟头高度是18尺,二品官高度是16尺高一天天,三品官坟头12尺高四品10高,四品官的高度10尺高,五品官是8尺高,平民百姓坟头高度不能高过六尺。

清明期间,现在一些地区的满族人举办祭祖先或祭八旗英烈的

清明期间,满洲人还有放风筝、踏春、射柳等习俗。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社会场所名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形式出现的,时在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时。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业交往发达,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茶馆是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东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汪用民国时期,茶馆日趋发达,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乡镇、农村,都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

茶馆与茶摊都是专门用来喝茶的。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当今茶馆分类

(一)历史悠久的老茶馆,保存旧时风格;

(二)六十年代新建茶室,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室内有鲜花、字画,并有瓜子、糖果等;

(三)露天茶室、棋园茶座、音乐茶座等。

历史演变

(一)茶馆的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二)茶馆的兴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当是茶馆的雏形。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则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

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三)茶馆的兴盛

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而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四)茶馆的普及

到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五)茶馆的衰微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六)茶馆的复兴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悄然回复,茶馆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

主要衍生

书茶馆

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老乡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老少皆宜。

音乐茶座

音乐茶座是既品茶又娱乐的文化场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过其正式出现,却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著改革开放,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音乐茶座应运而生。

音乐茶座一般选择在幽雅的场所,并配以柔和多采的灯光,以饮茶品点,欣赏文艺为内容。音乐茶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人们可以品茶自娱,也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还可以在啜饮纳凉的同时,进行各种交流。

其他相关资料

四川的盖碗茶和茶馆

四川是茶的故乡,茶的品类繁多,饮茶风行,茶馆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饮的盖碗茶。盖碗茶不但选用茉莉花茶、龙井等上品茶叶,而且盖碗和铜壶也别有讲究。如盖碗用的茶盖,一是茶沏好盖上后,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飘浮的泡沫;三是可用来凉茶(即将茶盖反扣倒入茶汁),便于快饮解渴,还有“茶船”用来托茶、端茶。这样,茶碗、茶盖、茶船托三位一体,既实用又美观。另外烧水的壶选用铜壶,烧出来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强。

四川的茶馆多,且具特色。早晨进茶馆可一直坐到晚上关门,照样沏茶而不增加收费。一整天仅收一次的茶费。所以茶馆成天热闹,成了人们休息、娱乐、传通讯息、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在茶的热气、香味中进行的。

话剧茶馆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作者老舍

演出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剧情梗概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主要人物形象解读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对于话剧《茶馆》的纪念——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常四爷是一个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1、常四爷,一个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

2、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

3、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

4、他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但这种倔强的性格,也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他“只盼着国家象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

5、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

满族先民有祭日、月、星辰的习俗,由于满汉长期杂居,特别是满族入关主政以后,两族人民在文化习俗上彼此影响,互相渗透,满族的祭月活动,逐渐地与汉族的赏月习俗揉杂在一起,遂成八月节。东北有些满族人过中秋不叫赏月,而称供月,显然是祭月的遗风。

满族人在中秋节可以祭祖或祭月,供果摆放是有讲究的,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摆放的,如在摆供瓜果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所以老北京旗人人忌讳这个。西瓜不是整个放供桌上就可以的,要“瓣刻如莲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团圆之意。

北京人的特点

我是北京本地人,我家祖上世代居住北京郊区外公小时候出生于北京外城,外婆也出生于北京郊区,但是祖上是从北京城里迁居过去的,我可以这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