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庄村位于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窦庄村位于哪里,第1张

窦庄古堡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部沁河河畔,西距沁水约50公里,西依_山,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文化深厚,是晋东南地区明代中后期名重一时的大型古堡建筑群。

窦庄古村落,西依_山,三面环水,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于崇祯二年( 1629 年)历时九年告成。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作。窦庄古城堡开启了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它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 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

沁水县嘉丰镇窦庄村,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庄。

窦庄的故事总是和女人缠绕在一起。从东汉的沁水公主、窦皇后,到宋朝时期的肃穆夫人、明朝末年的霍氏夫人,窦庄无不被女性的色彩渲染着、萦绕着。“夫人城”的称谓也因此而更加悠远、神秘。

窦庄村历史悠久。窦庄最早的主人是窦氏。《后汉书》上记载的与沁水公主、窦皇后密切相关的“窦宪还田”的典故就发生在窦庄。窦庄村《窦氏家谱》记载:“吾氏家乘,自汉讳广国至宋讳_,始祖而上,原祖贯本扶风平陵韩所,谱者,皆扶风平陵人也。自不为无考,然而远矣。即所载汉(沂)国公,因宦不返流,寓河东泽州端氏县窦庄村。讳贞固者,今亦无考,唯村西及卧牛山下碑碣翁仲等岿然而存者,为三大将军墓,则吾氏奉讳_祖为始祖,固于礼为甚洽也”。

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北宋之前,窦氏已迁入沁水端氏。窦庄村西窦将军墓,存有清代康熙年间窦斯在撰写的《窦将军墓碑》记载:窦庄“始祖讳_,字廷玉,宋哲宗朝以女肃穆夫人贵,赠左屯卫大将,配祖妣罗氏,赠宜春郡太君。初居本县端氏镇,后赐葬于此,子孙依冢而居,遂家焉。”由此可知端氏窦_有女被宋哲宗纳为妃子。窦氏因此兴盛荣耀,在朝为官者几十人,逐渐成为当地显贵。窦_死后,宋哲宗亲赐墓地于沁水卧牛山下,窦家为守墓而筑庐,世代居住了下来,便形成了窦庄。据光绪《沁水县志》,在仕途方面,窦氏甲科绵延至清不绝。宋代以来窦氏共有2人中进士,12人中举人,另有1人中武举。

窦氏是窦庄最早的主人,然而真正使窦庄扬名天下的,却是窦庄的张氏家族。在宋朝时,张家只是当地的土族庶民,是窦家的守墓人。斗转星移,世代更迭,到了明代,张氏家族自万历二十年(1592年)张五典中进士入仕后,书香传家,一时人才辈出,十代不衰,其势力已经超过了窦氏家族。据光绪《沁水县志》,明清两代窦庄张氏有6人中进士,15人中举人。

窦庄是沁河流域现存古堡中最早的一座。有史可考的窦庄城,最初修建于北宋末年。现存的窦庄古城,为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天启年间大理寺卿、兵部尚书张五典所修。《明史·传》说“五典度海内将乱,筑所居窦庄为堡,甚坚”。窦庄从明朝天启三年 (1623 年)开始修建,到崇祯三年(1630)竣工,共用了7年时间才完成。当时的窦氏内外两城,九门九关,留下了“天下庄,数窦庄,窦庄是个小北京”的民谣。

就在窦庄城建好的第二年,明崇祯四年5月,张献忠与王嘉胤率农民起义军从陕西杀入山西。此时的窦庄,张五典已经去世,儿子张铨殉国。儿孙们在外为官,家里只有张铨的妻子霍氏当家。族人请霍氏远走避难。霍氏夫人说:“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更不保。不如盍死于家。”夫人将庄中男女组织起来,组成护庄兵丁,日夜习武,看守庄园。6月,王自用率起义军攻打窦庄。霍氏夫人率僮仆家丁坚守城池,抗击流寇。农民军攻打四昼夜,终于不克而去。第二年农民军又两次攻打窦庄,均未遂。《明史》记载:泽潞各州县除了窦庄小小的城堡外,俱为义军攻下。《明史·烈女传》记载:明兵备道王肇生上疏褒扬“窦庄城”为“夫人城”。皇帝还亲赐玉笔“燕桂传芳”。

现在窦庄保存较完好的建筑有尚书府、上下宅、九宅院、旗杆院、武魁院、常家大院、古公堂等十多个明清院落和佛庙、观音堂、三圣阁、五凤楼、耕读院和南花园等。这些院落建筑成为承载窦庄历史的重要标志。

窦庄村附近有赵树理故居、湘峪古堡、沁水历山国家森林公园、柳氏民居、沁水示范牧场等旅游景点,有沁水黄小米、沁水刺槐蜂蜜、沁水黑山羊、沁水黑木耳、七须黄花菜等特产。

陜西扶风郡,河北观津郡,据《风俗通》记载:“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氏焉”。望出扶风、清河、河南。扶风郡:后汉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治所现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国曹魏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河南郡:汉市帝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清河郡: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

「窦」源出

得姓始祖

少康。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窦姓出自姒姓,相传夏后氏帝相失国后,他的妃子(原为有仍氏人),逃出自窦,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为窦氏。关于此事,在《风俗通》和《尚友录》上也有记载。窦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窦氏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古时的国名,这个地方在今山西省的济宁县一带。故窦氏后人奉少康为窦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国君相被杀后,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来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窦姓。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发展和演变: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也有以窦为姓的。在汉朝时,清河观津的窦氏出了一个皇后,窦太后,她是文帝刘恒的`妻子,景帝刘启的母亲,她一直执政到汉武帝时,清河窦氏也因此大兴,逐渐形成望族。此外,窦姓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扶风,河南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窦姓世称扶风望(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河南望(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清河望(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堂号

窦姓的主要堂号有:“世和堂”、“承恩堂”等。

窦姓宗祠通用对联

〖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姒姓;望居扶风。——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窦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门传四相;名冠三君。——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初大臣窦威,下联典指东汉扶负平陵人窦武。

清惟饮水;利赖穿渠。——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窦炽,下联说唐代长安人窦琰。

系承少康;源起有仍。——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夏帝相之妃遭杀害时正怀孕,从窦(孔穴)逃回娘家有仍(今山东省济宁东南),生少康,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其子孙以窦为氏。

河西世泽;章武家声。——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汉代河西人窦广国,封章武侯事。

燕山五桂;隋世六儒。——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五代窦·禹钧,有义方,教五子,俱登科,时称燕山窦氏五桂。下联典指隋·窦士荣与马光等并授太学博士,时号六儒。

织锦夫感;投床后奇。——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窦滔妻苏蕙,因思夫而织回文璇玑图诗以寄。隋薛道衡有诗云:“织锦窦家妻。”下联典指隋·窦毅,其次女数岁,闻其舅隋文帝受北周禅帝位,女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难。”后代嫁李渊,为唐高祖皇后。

〖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海上神山绿;溪边杏树红。——窦巩撰窦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元和进十窦巩《游仙洞》诗句联。

〖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才俊名传四海;夏王威播九州。——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初史官窦俨,下联典指隋末河北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

〖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广平子声大学士;张掖都尉安丰侯。——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元代医学家窦默。下联典指东汉大臣窦融(公元前16-62)。

建隆编敕垂青史;针经指南耀禹域。——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五代、宋初时大臣窦仪。下联典指元代医学家窦默,著有《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等。

毫芒映日千重树;涓滴垂空万丈泉。——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窦叔向《青阳馆望九子山》诗句联。

织锦寄若兰之感;投床见皇后之奇。——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窦氏宗祠通用堂联。

守祖宗义方教泽;愿让孙世代书香。——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云南省师宗县淑基村窦氏宗祠联。

〖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士荣膺,共仰六儒佳誉;巍科高掇,争夸五桂馨香。——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隋代学士窦士荣,为世人所重。下联典出宋代有窦仪、俨、侃、洅、僖五人登科。

窦太后:名漪(公元前205-公元前135),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後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建德:隋朝漳南人。聚众起事,据河北诸郡,称夏王,建号五凤。隋大业十四年炀帝南游江都,为字文化及所杀,时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王,奉越王侗为帝,建德亦奉朝命。世充旋杀侗自称帝,建德亦称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击世充。建德出兵救世充。四年,战败被俘,斩于长安。享年48岁。

窦燕山: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有5子,齐登科甲,寿添89岁”。此后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来,果然连生仪、严、侃、偶、傅五子,由于他教子有方,5子勤奋学习,先后登科。

窦叔向:字遗直,京兆(今陕西省扶风)人。唐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代宗时,常衮为相,引为左拾遗、内供奉。衮贬,出为溧水令,复迁工部尚书。诗法谨严,有诗传世。五子群、常、牟、庠、巩,皆工词章,著有《联珠集》行于时。

窦汉卿:金代有医学家。名默。广平肥乡人,曾官居太师,故世称窦太师,,精针灸八脉穴法,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为是书主体内容,因行文典雅,论理精湛,元明诸名家皆宗之。

全族大谱集序

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周衷奏而叹曰:“兴姬振公,初仕执戟,食采于鄚州鹿台,而始于鄚姓。”后受汉赐,去邑为莫,官至钜鹿侯。递至莫藏用公比部员外郎,家有万乘。至振公三十七传莫建川公,日精舆术,游粤至广宁县石牌尾,有真龙之穴,故建居广宁县, 又往端州至封川县金缕村,建居开族焉。然后窦氏生子让仁,媳梁氏宜人生宣卿公,于唐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及第,官至台州别驾。以上祖名、世代,难徵靡考,录莫氏始于振公。传至三十九世孙大魁公,今者乃奉宣卿公为始祖也。备详衍派,传历宗支,纪其秩序,里居来历而弥长,蛰蛰绳绳糜有艾焉。因以建川公为入粤之太始祖,全族大谱云集序。

————宋徽宗大观戊子年(1108年)春二月,八世孙王府直讲仕广书序

述谱识

予于大观丁亥(1107),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上舍存养省察,不敢少懈,得授常州路教,迁王府直讲,晓夕惕励虑坠。前绪先祖讳宣卿,开建金井村人,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是为一世祖。至六世大父建山公,以宋景佑进士,令闽之莆田,迁南雄路,始徙广州。严恃(慈)以广城繁杂,复迁番禺之苇涌定宅焉。吾虑后世忘其派之所由自出,谨按大父遗笔,谱自状元始,及广之身为八世,子汝言为九世。中四世五世有缺,传者是大父。建山公久宦于外,因迁广州城,于记不能无遗忘。且鲁、钝二叔自少迁居,予以宦游久别,谱亦未能详,休乃足耳。谨书之,使后世有所本云。

时大宋徽宗政和七年,岁在丁酉(1117年)春正月,嗣孙仕广识于官邸之冰玉轩。

莫庆隆 宋嘉定壬子科(1192年)举人,特奏进士

始祖唐诰封崇祀、孝肃公大宗谱序

余族系出周宣王次子之裔,厥后奕业皆列清班。至祖振扬仕汉,历官执戈,功在汉室,食采古钜鹿郡地,受汉赐姓莫氏。莫姓实始於此。迨傅至莫藏用,唐大历间官比部员外郎,占藉肇庆封川金缕村珠玑里。数傅至祖让仁,有隐德,生祖宣卿。卿少孤,七岁能文,唐大中五年辛未状元及第,授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居金缕村。上赐其乡日:锦衣里;额其书室日:片玉亭;北有莲池,时号龙吟水。唐懿宗特加崇祀,谥孝肃,蠲去其本支租税,充为庙祀蒸偿。正配夫人陈氏,合葬於麒麟白马山。生三子。自祖振扬受姓,数傅至宣卿公,约计一百三十余世矣。世系远而难徵,今奉宣卿祖为始祖,厥后宗支绵绵,皆为莫氏谱系云。

大宋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吉日立

莫进义 东莞蕉利人,赐进士

修谱序说

古者族必有《谱》,以明世系宗法,序之以昭穆,辨之以礼义,尊尊亲亲长长之义于思乎明矣。唐宋以来,故家右族往往数百年来传系不绝者,则其所为崇本厚始之道,亦未偿不赖于《谱》。或不存,则少长亲疏不特不能纪远,且不能纪近。于是仁人孝子木本水源之思,有忘乎不得其所寄者,此《谱》所以不可待于久而修也。余族之世居于封川金缕,太祖孝肃公四传至青州别驾讳怀者,占藉南雄保昌之凌水乡;六传讳永昌,宋景佑进士,任广州学训,驻广之清风桥,生三子。季子讳钝,生我曾祖讳遗号肖叟,自南雄凌水来莞邑。公厌城市嚣尘,卜居于邑之蕉利,是为蕉利始迁一世祖也。以献策纳粟,受奉政大夫,配宜人陈氏,合葬于圣娘岗槎岭。举七子传七派,长我祖念一,居蕉利;念二公居大洲;念三公居后街;念四念五念六念七诸公或麻涌或白石或蟠溪水或英村,各择地安居迁徙不一。自肖叟公至进义,今历四传,缙绅文物彬彬郁郁,家庙维新,祀田略置。着为《族谱》,列世系以联宗支,老幼尊卑秩然有序,喜有庆凶有唁,岁时朔望,会耆硕亲贤,有燕其乖国法辱祖先者,有罚祖庙堂垣时以酒扫春秋祀典不懈,合处则先王之法宗具是矣。百世而后子孙日:崇敦厚而诗书之泽不衰,或亦由此乎?

宋淳佑己巳年(1269年)仲春既望日立

张养浩 西元台御史中丞,赠功臣后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子引历任南台御史,山东济南府人

封川金井莫氏族谱序

国家一理,齐治一机。治国以齐家为本,齐家以修身为本。圣人一,天下通,万古大道也。鹤汀子其熟於是,勤於克治,力为存省,由是而登进士,身修矣。专志谱牒,维宗淑族,家齐矣。职翰林,司教柄,治国之道如是渐推矣。是以鹤汀之谱其族也,以修诸身者,行诸家寝,而及国焉耳。浩啻以谏疏入朝,论修身齐治,旋未及餐。君携谱顾以序见属。浩以鹤汀素厚,且以是格君,岂敢有辞焉。遂焚香启牒,始末备览,再拜言曰:大哉莫氏之宗!荡荡乎其有余庆也。世系自唐迄吾大元,载傅五百,启源於金井状元莫宣卿;再傅而剌史晋;三傅学士如松,县尹如杞;四傅而别驾怀公团练使;六傅而路判永昌。由此北宋熙宁间,自雄迁广,而广州之派所由演也。八傅而王府直讲愚仕广;十三傅而路教必敬;十四傅而解元进士甲乙;十五傅而鹤汀恭与,登张起岩榜进士(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拜翰林宣教,柄居九载,行诸家,补前职。推诸国,恒张光弼,皇仁以治。昭前烈,则知岭南玮器,钜鹿俾多贤而未艾也。云乃相承,将见龙吟之复振矣!浩故日:荡荡乎其有余庆也。日升月恒,松柏之茂,莫氏似之。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合,自求多福。后昌者,世守靡艾,则浩所谓余庆,万代一日也。庶乎焉,奕乎斯谱。而亦不辱乎予之序。

大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戊辰秋九月望日,鉴察御史改翰林院侍制,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事,济南张养浩序

家谱序

莫违礼 字希周号丹泉新会人

吾莫氏先世,乃岭南封川人也。始祖讳宣卿,字仲节,唐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出为台州别驾,以母老乞归养,诏许之,表其乡曰:文德居;其里曰:长乐。南人大魁自公始。至六世孙之用,宋元佑六年登进士,擢南雄路判,奠居羊城清风桥。次子鲁迁南海西樵老村,至七世孙阿九偕其弟阿十,一居恩平,一居阳春大岗。后值元季兵焚,谱系遂亡,始祖之所从来几不可考。洪武七年,诏天下人各开户。自祖父赠武略将军、锦衣卫正千户,淳 公嗣后皆有讳号开户,而上则无载焉。吾谋修谱,伏见祖图、讳号与昔所闻于父兄者不侔。乃悉心究归西樵老村,搜于古谱,得其讳号以及生终芦墓,悉具无疑。正德五年,吾父锦衣卫正千户竹山公,偕侄锦衣卫正千户、封云南道监察御史玉泉公,同迁新会源清坊深涌居焉。伯父内官监大监白石公,居官忠尽,为宪宗孝宗三朝倚重,侄辈从侍,置第京师,在玉河桥之西,金包巷之东,东江米。今居京师新会则皆淳巷公之裔也。图系既成,肃纪其始末,以诏后之子孙。

嘉靖壬子(1522年)二月望日立

莫天粉 东莞人

重修家庙增修谱序

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犹人之有祖宗所自而生也。余族自肖叟公由南雄凌水来居东莞蕉利,逮今十有六傅。旧有祠、有谱,历世久远。自宋迄元,以兵燹 乱家庙,坏毁旧谱。犹存先人遗业,供蔬果之祭,先君会族之殷实,是贮积货利,欲宏劫厥祠以为亲睦之地,后竟以卜基未定,而沮至嘉靖己未。有命粉倡宗人再营其事,出己资及以己地充为祠址,经营数载,隆庆丁卯落成。庙貌维新,先君又以谱不修辑,祭祀之时或有昭穆紊乱之失,于是翻旧谱而从新之,分列世系始末,详述传状以警劝。或有沦 纲常、乖戾国法、辱先败家者,则名下直书其失,俾有所儆惩。则祀一举昭穆明明,四百年之子孙皆相亲睦于鼻祖之下。兹幸苟完,维我后人尚嗣而传之,则木本水源、千秋勿替,是在后贤之懋修者。

大明万历丁亥年(1587年)冬十月吉日

钜鹿家谱序

叶梦熊 归善人赐进士巡抚总督三边贵州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荫二子

《谱》,古未有也。始于苏氏父子,叙其宗族、世家,自鼻祖至曾、至玄、至来、至乃、至云,列孟、仲、叔、季、伯、叔、兄、弟而伦次之,使知尊卑有分,疏戚相联。亲其亲,长其长,族则系于嫡,家则统于尊。凡冠、婚、丧、祭,以至岁时伏腊,莫不秩然有条。因而教仁、教让,礼、义、忠、信、孝、弟、廉、节,罔不敦焉。捐赀建祠,每遇日至则集众以报本,追远履端亦然。春秋匪懈,享祀不二,故武功之族,子孙绳绳蛰蛰。载在简册,阅几易姓,而替缨蝉联三苏,鼎族为千古乔门,良有以也。嘉靖四十四年乙丑,余幸南宫一第,告沐过光泮姚年家别业,因见一册,披视之,适钜鹿家乘作述。相仍后,先井列挨之三苏,所叙均属仁孝之思。质姚所自来,姚谓:“封川砚友莫绍唐袖来上谱,欲求序于年兄。”余方筮仕观政,谢未遑也。姚亦且置,乃裘葛违易。宦成复叙姚子,姚子犹记忆当日委,叙余,不敢方命复。援,绍唐偕欢伯濡毫迫余搦管。余以田野老休,耄昧野浅,不复知吮墨操觚染翰为何物,然以叙族大义,且经委岁二三纪而复不比间间十亩,弃人亦何靳腕,而不为钜鹿扬盛哉?猗欤此谱埋蛇好修,贻系千古。宜其大魁唐朝为岭南人物之首倡也。由此回忆三苏,尔时事相仿佛,因详武功宗谱,敦睦报本以为钜鹿左券。愿尔钜鹿奕世多贤,冠裳接踵,迈乃祖而光前垂后也。

万历乙未(1595年)孟春吉旦

莫尔淮 字襄雷号亚大,顺天乙酉举人,宁海县知县

顺天莫氏家谱序

按余家谱,莫姓系周宣王次子一百一十一世孙姬振扬,建绩咸阳,功封执戈郎,食采钜鹿,赐姓为莫。莫之所自来矣。唐大历中,比部员外郎一百十七世孙莫藏用;大中五年状元及第,莫宣卿继而一百二十四世孙也;博学宏词科莫济,一百四十四世孙。晋说贼救脱百余命,其后莫宗尧莫宗舜俱登进士。一百四十七世孙莫之用,字永昌号建山,宋元佑六年成进士,官至司户参军。建炎元年从高宗南渡,擢南雄路判,居凌水,今之凌水驿是也。某年间又迁居羊城清风桥。嗣后子孙繁衍,散处于新会、恩平者不止数千余家。天顺五年,白石公讳英,十二岁值苗人叛,执公去。成化改元,官兵平苗。有司献公於朝,蒙恩选入内侍读书。公当幼年,无辜而伤体,于是博古通今,奋志为名宦,惩往代之故事,多所谏诤。官至内官监右少监,循升太监、赐蟒玉,禁中乘马,节拜金玉宝镪之赐,总督京通粮储。所进禄俸,咸济孤贫。好读书而不信佛事,有范怀、覃吉之风。仕三朝,享禄五十余年,卒葬于京师西山白石巷,有御赐碑文。高祖玉泉公,讳达仁,白石公之嫡侄也,以锦衣卫正千户覃恩受封,子五:长如爵,嘉靖辛丑进士,封云南道监察御史;次如齿,顺天府府学生;三如德,以寿官终;四如士,嘉靖丁未科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改御史,巡按上江等处,历任大理寺右少卿,有《栢台清暇》傅世,卒葬于沙窝门外八里荘,荘间有乔松古栢数百株。顺治初,尽被盗贼伐去,仅有石碑、二台、一马。祠堂中有“兄进士弟进士一天雨露,南御史北御史两地风霜”之句;五如学,新会县学生。如士公即余曾王父也,子三:长逾度顺天府学生,次逾范顺天府庠生,三逾章顺天府庠生。逾度公即余王父也,以子自录覃恩,受封文林郎,子三:长自宏太医院吏目;次自宗;三自录即余父也,以宿儒为太医院御医,熹宗皇帝三殿告成,覃恩诰封父母。子三,余不肖居二。长兄尔清,顺天府学附生;弟尔滤,顺天癸酉举人,以工部虞衡司郎中,出为延平府知府。从兄尔淳,太医院吏目,子一,以内办事出为沅陵县知县,再上高县知县,居京师,即白宗伯之孙也。从兄尔瀛,顺天丙子举人,授井陉县知县,以闯贼余氛死节。伯曾祖讳如善,嘉靖庚戍科进士,历官福建按察司提刑所,著有《辟异录》,子三:长逾中,顺天府学庠生;次逾文,顺天府学庠生;三逾常,锦衣卫指挥同知,俱住京师。如爵、如善、如士三公,至今崇祀顺天府学乡贤祠。其余载在家乘者鳞次栉比,班班可考。盖自始迁祖阿九公至淮辈,凡十一世矣。今就其南北大言之,在南者人文茂盛,在北者枝叶萎靡。余以解绶之后辛丑科得旋,新会祭扫,承青田叔父暨阖族诸父昆弟互相劝勉,且捐百金俾余挈家还南。日:汝沙滨公之房基仍在,祭田二顷可分种数年,汝来仍不失为旧业也。无何以他事羁迟不决,竟致蹉跎失此机会,悔恨无及。青田叔父忽作古人,回思面训,能不凄怆?余废怙之余,翻寻《家谱》,再为次序,使后之子孙知余流落中州之故,非得已也。所慨者,余赋性迟钝,见识昏愚。九岁而失恃,廿三岁而失怙,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固为终天之恨。而仅登贤书,得宰百里,或可少图君父之报。何意贝锦为厉,遂致飘流异地。晚年复以马堕伤股,既不能归北,复不能旋南,半途而废,其为不孝曷可胜道。倘有贤子孙振起家声,斡父之蛊复旋故里,庶不负青田叔父阖族之至意矣。

康熙甲子年(1684年)夏月,书于陈州旋马厅

钜鹿家谱序

范景修 云间人赐进士

余自辛酉寓陈,迄甲子凡四载,窃闻文定莫先生之高义而未能一觐颜色也。乙丑秋月始识荆,相见甚晚。退而郁居官署,自分谫陋,不敢屡渎逢山。越明年丙寅,小儿瑛来省。至秋七月,以先生孺子可教许之登龙,于是愚父子得时时坐春风聆玉屑矣。余有好古癖,先生之癖更甚。间常出数篇请正大方,竟蒙石而题玉也。未几,儿旋舍亲溥。宜贱子与先生有张陆之契,余因附骥,常造高斋,把盏快谈,殆无虚日。今春将告,归,先生频频酌我,情意恳测,真有执手踟蹰之感。既而酒酣,出家谱,属余一言为序。展阅数遍,宗支嘹然,如溯河源,如探渤海,自愧浅鄙不足以颂德门。顾长者之命,义不容辞,谨此笔为序。

曰君家得姓昉于振杨公,由公而上直溯周宣,可称遥遥华胄。然愚以为渊源尚远也。周宣之祖是维后稷,后稷是维轩辕,本姓公孙,长于姬水遂称姬氏。自金夭迨高辛,相传弗替,则是君家鼻祖,自轩辕昉矣。乃先生修谱上系于周宣者何居?盖轩辕生子二十有五,得姓十有四人,分为十二姓,相传祈已滕箴任荀嬉 还依二姬将来云耳相承,各分支派,渐如天上繁星之可不识,则莫如溯自周宣为近而可徵也。善哉!斯即狄武襄不附梁公之微意乎?且由钜鹿而封川,而凌水,而羊城,而新会、恩平,迁徙无常,支流各处,龙驹凤雏,殆满海内,乃先生独以岭表为南宗,以燕山为北宗,世系井然,不敢遗亦不敢滥,诚鉴夫!世之为谱者往往附会汾阳,通籍方相。安知百世之后,不有如太原琅琊之难辨者乎?此又先生之远虑也!夫谱者,普也!绍先泽,昌来叶也,故世代不可不详;谱者,布也!嗣徽音宣,令闻也,故功德不可不记。今试阅先生之家乘,昭穆绵绵,世代详矣!替缨奕奕,功德记矣!丰尚有遗憾吗?乃其自序一篇,犹以不克光裕为憾事,此又孝子慈孙之盛心也。夫以白石翁之忠谨,三御史之勋名,积功累德,望重燕山;先生克绍箕裘建三不朽,贤子芳孙,世济厥美。其光裕为何如,而(上刀下日,右加欠)然若有未足,知先生孝思愈无穷矣。行看鸾凤飞腾,琅玕照耀,淮阳侨寓之地又将远绍龙吟,增辉片玉。余当拭目待之。所恨鄙人缘浅,千里游陈,谨与先生神交四载,亲炙两年。今忽飘然渡江而归,人孰无情?谁能遣此?安得不因斯谱而并叙作合之缘哉?

康熙丁卯(1687年)仲春下浣撰

火岗家谱序

莫卿云 字鸾翲号若霞别绚衢归善人

盖闻君亲有常尊,孝亲与忠君并重。家国无异,致国史与家谱同隆。所以行已,固要乎敦伦,持身莫先于立爱。极宇内之人,有不爱其父母祖宗者,谁乎?然有父母,则有父母之父母;有宗祖,则有宗祖之宗祖,由千百以上而追溯之,则又有始祖所由来。虽其间有大宗、小宗之不同,共房、各房之或异,而究其实,根深者茂叶,万千均属同核;源远者流长,千支悉由一本。岂可因服逾情尽之说而遂漫然置之乎?第祖宗无永存之日,孙子有易代之年。前人面目空怅,云山先世遗徽,徒劳梦想。迨夫支分派别,世远年洇,溯流则忘其源,数典则忘其祖,致使尊卑侧置;远近莫分;甚至邂逅仝言,不知孰叔孰侄;宴筵共饮,安识谁弟谁兄?于此而使昭穆序涣散。联萃子姓于一堂,长幼不失,娶夭潢于异地,等杀嘹然,俾功德无洇没之悲,同根无涂人之叹,则在夫族谱之修,然后世系可按而知也。余不敏,略知翰墨,谬附斯文。绮亭家大兄咸谓余曰:“吾族卜居此土亦历有年,世次所更未免残缺,族谱之修实惟汝一人是赖。”余闻竦然惧之,因思学愧淹通,识同蠡测,不足以成大事。况族谱所失不知数百年矣,从何而修辑之?然而责命难辞。于是癸未,偶因赴考惠城。试邸,适值正和宗叔邀饮,席间相与谈及祖宗之事,伊随即所藏旧谱付余参考。究谱系之渊源,观遗文之逸说而知吾莫姓始于“周宣王次子,110世孙姬振扬。建绩咸阳,功封执戟郎,食采于钜鹿,赐姓莫。氏所自来矣。唐大历中,北部员外郎110世孙藏用公(注:此处原文如此,据正确资料应为117世孙。);大中五年状元及第,孝肃莫宣卿公继而124世孙也。”厥后源远流长者为姓,其世次历历可考。然而自本国而散于殊异者,已不一处,至其迁于他郡他邑他州他省且不胜屈指所可恨者。余乡世居火岗,谱逸牒亡,漫无足考。余生今日亦不过观木主,考前人之墓,询老成之人而阙残者补之,失次者序之,珠联璧合以成一族之巨观耳。致于妄作之过,固所难辞。而殷勤修辑,亦庶可告无罪于先人也。愿我后世子孙云乃长发,瓜迭绵绵,以二十年为一修,是余之厚望也。是为序。

道光三年(1823年)岁次癸未三月十一日立

(备注:本文是据所收集《族谱》资料整理而成,部分可能前已发过。今按年代先后作一排列,重新刊发,更显族源年代流变脉络,以资族人寻根之用。文章经千百年传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各宗亲不吝赐教。)

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国君相被杀后,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来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窦姓。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发展和演变: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也有以窦为姓的。在汉朝时,清河观津的窦氏出了一个皇后,窦太后,她是文帝刘恒的妻子,景帝刘启的母亲,她一直执政到汉武帝时,清河窦氏也因此大兴,逐渐形成望族。此外,窦姓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扶风,河南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窦姓世称扶风望(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河南望(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清河望(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中国窦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团结、凝聚中华窦氏宗亲为己任,以完善全国各地的窦氏家谱为纽带,以为窦氏兴业育人为宗旨,积极开展和海外窦氏华人社团的联系,实现窦氏为中华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的目的。

窦庄村位于哪里

窦庄古堡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南部沁河河畔,西距沁水约50公里,西依_山,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文化深厚,是晋东南地区明代中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