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姓首的人吗
姓氏由来:
梦溪笔谈:天竺四姓有首氏。张澍撰姓氏五书注:当出于首阳、首止,或即以首为氏;如腹氏、肝氏。姓苑载:明弘治时有汀州推官首德仁;湖南长沙人。按,湖南省郴县白露塘镇首家洞与鸦市坪,及浏阳县社港镇,均有首姓人家。
郡望堂号:
天竺郡
姓氏家谱:
首氏重修族谱
首 5634 首氏族谱五卷 (民国)何有谟重修 民国三十年(1941)印刷本 湖南江永县档
历史名人:
首德仁, 首焕正, 首启彬
据湖南浏阳社港镇首姓家谱记载:故蜀主封其弟葭(读“家”)萌于汉中,为首侯,后以为“首”氏称,葭萌后第76代曾孙是“辛公”。辛公生一子,名“孟桂”。孟桂生有六子,这六子以后分别安家在各地。分别为:一、谦 公:长沙高桥;二、端然公:长沙善化;三、德仁公:湖南郴州;四、成 公:四川省;五、祥凤公:湖南平邑,后又迁回南昌江右;六、仁声公:湖南浏阳社港市。 从第78代开始,浏阳社港市的首姓后代有详细记载,已繁衍了27代。故可以推算出来,首姓共计繁殖了104代(至2005年6月止)。
2001年5月查阅社港市首姓家谱,首姓派语共有60个字(从第78代开始),一字代表一辈,记录如下: 仁义崇先志 修培启后芳 福廷欣奉正 永载太安常 德厚逢时盛 书香应运昌 禅联科甲地 才学发文章 智勇双全立 家兴兆吉详 华章传万代 富贵与天长 这六十个字中,后二十个字是一九九六年十月重续家谱时增加上去的。
浏阳社港的老祖宗是仁声公。他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省江右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郡上迁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平江县,后再迁浏阳县社港市,落户边山浏家园(即现在的社港村首家)。 仁声公生于公元1296年农历(下同)10月20日,逝于1368年12月初10日,终年72岁。其妻名寻迟贞,生于1299年8月初10日,逝于1363年6月初6日,终年65岁。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原郴县)白露塘镇和塘溪乡聚居了约2万首姓后代,分布在首家洞、雅市坪、香山坪、坪田、麻田、板桥、山合等地,字辈:永启焕成章、联第招云瀚。
据说下列地方也有首姓村落:湖南衡阳东阳渡,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白芒营镇洞背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桂林临桂县宛田乡瓮洲村,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允山镇东田村\首家村\源口乡,四川大竹县双溪乡山青村有200多户,陕西汉中南郑(其字辈与郴州相同)。
据江永县的家谱记载首姓由来为:先祖孟知祥建立后蜀(五代十国),育有四子,帝位传给三子孟昶,后孟昶降于宋朝沿长江坐船前往杭州,至洞庭湖时,另三子因惧怕逃亡,改变姓氏以逃避追捕,路遇盘查便低头伸手以示姓首,因手首谐音,首孟形近。
湖南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有20多户人家、石洲乡有一户。
岛[岛,读音作dǎo(ㄉㄠ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秦国。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汉朝时期有太守名先丼,音胆,有丼春,今误作井春。近在部,见爰书,有妙姓、岛姓、盘姓、民姓、缠姓、杵姓、侴姓、律姓、茶姓、烟姓、穰姓、首姓、卑姓、威姓、冰姓、坎姓、榻姓、揽姓、慈姓。”
据史籍《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灭州国,湖北洪湖地区遂为楚国地域。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取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郢城),秦昭襄王在郢城建置南郡,辖竟陵(今湖北天门)、洞庭(今湖南洞庭)一带,洪湖境域属南郡地域。第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国夺回了秦国占领的江旁十五邑,今洞庭、洪湖境域又归属楚国地域。
再据史籍《后汉书·郡国四》记载,至公元前262年,楚国势力已弱,被迫将长江中游沿江一带的地区割让予秦国,以便求和,洞庭、洪湖一带地区又属南郡地域。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仍属南郡地域。今洪湖市螺山镇出土的古钱币秦半两可资佐证。
先秦至汉晋时期,洞庭湖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隔的湖群。洞庭湖面积达四千余平方公里。而今天的洪湖面积约三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左右,但在两千多年前,洪湖的面积约为今天的四倍,即一千四百平方公里左右,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天然湖泊。
秦国占据原楚国丰饶的长江中游地区后,曾强迁楚人至关中地区劳役,其中即有生活在洞庭、洪湖水域的渔民,秦人称之为“岛人”。
显然,岛氏族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但各类史籍中对其源流没有任何详细说明,由于秦国为嬴姓国,本书暂将其列为源出嬴姓,或源出其故籍楚国,则可列入芈姓。详实待考。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明朝初期的大移民过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明朝时期分封诸王,屏藩王室和实行移民政策的过程中,各地的 大量迁入山西,故形成了“太原 十大姓”,其中便有岛氏。
岛氏 人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太原地区。
二迁徙分布:
岛氏 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
三郡望:
辽西郡: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汉两朝沿袭。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乐亭东部、辽宁省大凌河西部地区。
南 郡: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被废黜。
姓氏由来:
1溪笔谈:天竺四姓有首氏。张澍撰姓氏五书注:当出于首阳、首止,或即以首为氏;如腹氏、肝氏。
2载:明弘治时有汀州推官首德仁;湖南长沙人。
按,湖南省郴县白露塘镇首家洞与鸦市坪,及浏阳县社港镇,均有首姓人家。
郡望堂号:
天竺郡
历史名人:首德仁, 首焕正, 首启彬
据湖南浏阳社港镇首姓家谱记载:故蜀主封其弟葭(读“家”)萌于汉中,为首侯,后以为“首”氏称,葭萌后第76代曾孙是“辛公”。辛公生一子,名“孟桂”。孟桂生有六子,这六子以后分别安家在各地。分别为:
一、谦 公:长沙高桥;
二、端然公:长沙善化;
三、德仁公:湖南郴州;
四、成 公:四川省;
五、祥凤公:湖南平邑,后又迁回南昌江右;
六、仁声公:湖南浏阳社港市。
从第78代开始,浏阳社港市的首姓后代有详细记载,已繁衍了27代。故可以推算出来,首姓共计繁殖了104代(至2005年6月止)。
2001年5月查阅社港市首姓家谱,首姓派语共有60个字(从第78代开始),一字代表一辈,记录如下:
仁义崇先志 修培启后芳 福廷欣奉正 永载太安常 德厚逢时盛 书香应运昌
禅联科甲地 才学发文章 智勇双全立 家兴兆吉祥 华章传万代 富贵与天长
这六十个字中,后二十个字是一九九六年十月重续家谱时增加上去的。
浏阳社港的老祖宗是仁声公。他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省江右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郡上迁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平江县,后再迁浏阳县社港市,落户边山浏家园(即现在的社港村首家)。
仁声公生于公元1296年农历(下同)10月20日,逝于1368年12月初10日,终年72岁。其妻名寻迟贞,生于1299年8月初10日,逝于1363年6月初6日,终年65岁。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原郴县)白露塘镇和塘溪乡聚居了约2万首姓后代,分布在首家洞、雅市坪、香山坪、坪田、麻田、板桥、山合等地,字辈:永启焕成章、联第招云瀚。
据说下列地方也有首姓村落:湖南衡阳东阳渡,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白芒营镇洞背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桂林临桂县宛田乡瓮洲村,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允山镇车田村首家村源口乡,四川大竹县双溪乡山青村有200多户,陕西汉中南郑(其字辈与郴州相同)。
据江永县的家谱记载首姓由来为:先祖孟知祥建立后蜀(五代十国),育有四子,帝位传给三子孟昶,后孟昶降于宋朝沿长江坐船前往杭州,至洞庭湖时,另三子因惧怕逃亡,改变姓氏以逃避追捕,路遇盘查便低头伸手以示姓首,因手首谐音,首孟形近。
湖南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有20多户人家、石洲乡有一户。
通过调查研究,我整理出了以下详细的资料,并进行了分析。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赵姓的来源
据说,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历史书籍
历史上的赵姓名人
赵公明、赵宣子、赵盾、赵鞅、赵括、赵充国、赵晔、赵婕妤
上网
赵姓人口数量
当代赵姓人口大约在270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23%,即1000个中国人中姓赵的至少有23个。
一、问题的提出
“赵”是百家姓中第一大姓,可我们班只有一个人姓赵。我十分纳闷,想,姓赵的人数不多,但为什么是大姓呢?于是,我准备对赵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赵姓的来源和赵姓的名人及赵姓为何是百家姓中的大姓。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赵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网络,收集赵姓的名人故事和关于赵姓的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通过调查,我把整理好的资料绘成表格: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上网
赵姓的来源
造父是西周时的马车夫。一次,徐偃王造反,周穆王不在,造父便架车千里去接周穆王,平定叛乱。造父立功,周穆王把赵城给他,造父改姓为赵。
上网
赵姓名人
赵任好、赵佶、赵匡胤、赵普、赵雍
上网
赵姓人口数据统计
目前约有2977万人。
书籍、上网
赵姓为什么在百家姓中是大姓
在百家姓中,赵姓能排第一,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
四、结论
1、我国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顺序不是以人口多少,而是以政治地位为准的。赵姓能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是因为当时皇帝姓赵。
2、赵姓不但来源于造父,另外,战国时期,赵国为秦国所灭,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为赵氏。
3、姓赵的名人不但有宋朝的皇帝赵匡胤,革命烈士赵峰,还有当代名人演员赵本山,中国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赵剑华,女子跳伞运动员赵月英等等,赵姓的名人不计其数。
4、赵姓目前是我国第八大姓,人口众多,山西洪洞赵城镇一带分布密集。现在据不完全统计,赵姓人口2977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
仅供参考:
萧县陈八集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秉 怀 从 高 尚 力 为 思 念 功[现已到26世]
各分支现用辈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广 大 朝 钟 志 兆
十八世: 秉 兴 献 建 照 凤 开 玉
十九世: 怀 昭 名 鸿 万 玉
二十世: 从 淮 忠 景 福 广 乐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萧县甚少沟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经 崇 儒
萧县陈沟陈氏
十四世起字辈: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胜 洪 广 升
萧县演武陈氏
十五世起字辈: 大 怀 素 有 凌 云 志 圣 德 绵 延 百 世 同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台湾国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的超过7人。
太丘德望1;颖水渊源2。
注释:1东汉太丘长陈实,他“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年八十四卒,海内赴者三万余人。谥号文范先生。
2指陈姓望出颖川。
笔新墨奇避乱草3;光远正大铺山中4。
注释:3明代国子监生、著名画家陈洪缓的事典。陈洪缓,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书法遒逸,善画老莲、山水、尤工人物,与北平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誉。
4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少白(1869-1943)的事典。陈少白,又名闻绍,字夔石,广东新会人。与孙中山同学,共创兴中会香港总会。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任总统府顾问。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张楚开纪元5;文佳第一人6。
注释:5秦末阳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208),字涉。秦二世元年(前210),他被征屯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为大雨所阻,依秦法,失期当斩。遂与吴广发动同行戌卒九百余人揭竿起义,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连战连捷,至陈县(今河南淮阳),已有车六七百乘,绮千余,卒数万人。攻下陈县后,他被推为王,国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
6唐高宗时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组织农民起义,参加者数以万计,她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风雷驱大地;浩气贯长虹7。
注释:7集陈毅元帅句联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6�1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6�1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陈氏以“义门”精神代代相传,名人辈出。就丹阳陈氏而言,宗愈之7世孙名东,字少阳,太学生,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进忠言于宋钦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进谏,爱国忧民之壮举,名留史册。陈辅,字辅之,胸负才华,法身高行,深为时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誉之为:“丹阳陈辅,乃浙西佳士也”。司马光则赞之曰:“先生德业为士之望,先生才华为国之光”。时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孙景实,字学汉,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颇怀尊祖敬宗之德,筑庐于少阳陵墓之侧,岁时洒扫,勤加祭祀,以慰先贤在天之灵。景实成为桐村(陈巷)陈氏的始迁之祖。谱载,自宗愈至能平为38世。丹阳陈氏支系遍及丹阳和句容、宜兴、六合、南京等邻县。其丹阳族人现分布在珥陵的陈巷、陈家、花家渡、越塘,横塘大陈甲、小陈甲、留墅、陈巷里、陈家、行宫、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阳、访仙、麦溪、陵口、珥陵、导墅、蒋墅、窦庄、运河、吕城、界牌、埤城、新桥、后巷等镇的陈甲、陈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阳市在籍陈姓宗人达41892人。
义门陈氏重视族祠,热心谱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谱,至民国36年共修谱达12次之多。宗谱冠以“众仙同来庆祝,共唱霓裳之歌”。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分布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
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
各省情况详见下表:
省别 占本省人口比例(%) 本省姓氏排名 备注
福建 1401 2
台湾 1221 1
广东 1052 1 含海南
浙江 774 1
广西 595 3
贵州 553 4
云南 536 4
江苏 527 3 含上海
四川 48 4 含重庆
江西 475 3
湖北 469 5
新疆 418 5
甘肃 416 4
湖南 411 6
安徽 358 5
河南 315 7
辽宁 298 5
黑龙江 275 7
山东 257 7
陕西 224 7
吉林 215 8
河北 169 9 含北京、天津 山西
陈姓在本省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十,无数据:内蒙古,青海,宁夏
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 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计,详见袁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编辑本段]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姓氏由来:梦溪笔谈:天竺四姓有首氏。张澍撰姓氏五书注:当出于首阳、首止,或即以首为氏;如腹氏、肝氏。姓苑载:明弘治时有汀州推官首德仁;湖南长沙人。按,湖南省郴县白露塘镇首家洞与鸦市坪,及浏阳县社港镇,均有首姓人家。 郡望堂号:天竺郡 姓氏家谱:首氏重修族谱 历史名人:首德仁, 首焕正, 首启彬
据湖南浏阳社港镇首姓家谱记载:故蜀主封其弟葭(读“家”)萌于汉中,为首侯,后以为“首”氏称,葭萌后第76代曾孙是“辛公”。辛公生一子,名“孟桂”。孟桂生有六子,这六子以后分别安家在各地。分别为:
一、谦 公:长沙高桥;
二、端然公:长沙善化;
三、德仁公:湖南郴州;
四、成 公:四川省;
五、祥凤公:湖南平邑,后又迁回南昌江右;
六、仁声公:湖南浏阳社港市。
从第78代开始,浏阳社港市的首姓后代有详细记载,已繁衍了27代。故可以推算出来,首姓共计繁殖了104代(至2005年6月止)。
2001年5月查阅社港市首姓家谱,首姓派语共有60个字(从第78代开始),一字代表一辈,记录如下:
仁义崇先志 修培启后芳 福廷欣奉正 永载太安常 德厚逢时盛 书香应运昌
禅联科甲地 才学发文章 智勇双全立 家兴兆吉详 华章传万代 富贵与天长
这六十个字中,后二十个字是一九九六年十月重续家谱时增加上去的。
浏阳社港的老祖宗是仁声公。他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省江右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郡上迁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平江县,后再迁浏阳县社港市,落户边山浏家园(即现在的社港村首家)。
仁声公生于公元1296年农历(下同)10月20日,逝于1368年12月初10日,终年72岁。其妻名寻迟贞,生于1299年8月初10日,逝于1363年6月初6日,终年65岁。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原郴县)白露塘镇和塘溪乡聚居了约2万首姓后代,分布在首家洞、雅市坪、香山坪、坪田、麻田、板桥、山合等地,字辈:永启焕成章、联第招云瀚。
据说下列地方也有首姓村落:湖南衡阳东阳渡,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白芒营镇洞背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桂林临桂县宛田乡瓮洲村,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允山镇东田村\首家村\源口乡,四川大竹县双溪乡山青村有200多户,陕西汉中南郑(其字辈与郴州相同)。
据江永县的家谱记载首姓由来为:先祖孟知祥建立后蜀(五代十国),育有四子,帝位传给三子孟昶,后孟昶降于宋朝沿长江坐船前往杭州,至洞庭湖时,另三子因惧怕逃亡,改变姓氏以逃避追捕,路遇盘查便低头伸手以示姓首,因手首谐音,首孟形近。
湖南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有20多户人家、石洲乡有一户。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禹州)。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义门独著,百犬同牢”。据明代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记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自“义门”陈氏初创,至宋朝开宝年间,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达到3700余口。族人济济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无欺,老幼齐心,强弱安处,不存芥蒂。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纵越300多番春秋,这在古今家族繁衍发展史上确为罕见。宋仁宗曾为之赞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东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与蛮僚的矛盾,应当看作是定居农业民众与游动不定的蛮僚之间的矛盾,唐代设立漳州前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还有少数蛮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区。陈元光所率领的唐朝军队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定居农业民众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带,而蛮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对唐代漳州的开发程度,不可估计过高。实际上,直到北宋时期,漳州还是属于落后的地区。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唐代的漳州还不是很繁华,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第一个高潮。而漳州具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明代才有的。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陈氏以“义门”精神代代相传,名人辈出。就丹阳陈氏而言,宗愈之7世孙名东,字少阳,太学生,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进忠言于宋钦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进谏,爱国忧民之壮举,名留史册。陈辅,字辅之,胸负才华,法身高行,深为时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誉之为:“丹阳陈辅,乃浙西佳士也”。司马光则赞之曰:“先生德业为士之望,先生才华为国之光”。时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孙景实,字学汉,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颇怀尊祖敬宗之德,筑庐于少阳陵墓之侧,岁时洒扫,勤加祭祀,以慰先贤在天之灵。景实成为桐村(陈巷)陈氏的始迁之祖。谱载,自宗愈至能平为38世。丹阳陈氏支系遍及丹阳和句容、宜兴、六合、南京等邻县。其丹阳族人现分布在珥陵的陈巷、陈家、花家渡、越塘,横塘大陈甲、小陈甲、留墅、陈巷里、陈家、行宫、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阳、访仙、麦溪、陵口、珥陵、导墅、蒋墅、窦庄、运河、吕城、界牌、埤城、新桥、后巷等镇的陈甲、陈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阳市在籍陈姓宗人达41892人。
义门陈氏重视族祠,热心谱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谱,至民国36年共修谱达12次之多。宗谱冠以“众仙同来庆祝,共唱霓裳之歌”。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分布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
从省别来看,福建、台湾、广东、浙江等省是陈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陈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台湾、广东、浙江三省,陈姓均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陈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
有姓首的人吗
本文2023-12-04 00:58: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