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商周后期成为荣誉职衔的除了三公三孤外,还有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收藏

起源于商周后期成为荣誉职衔的除了三公三孤外,还有什么?,第1张

三公三孤和太子的三师三少均为勋戚文武大臣的加官、赠官。其起源很早,但后期则变成了荣誉头衔。

三公三孤

三公三孤,简称公孤。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太师,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太傅,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 ,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太保,太保是古代官职名。明代为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西周始置,最初由召公奭但任太保,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在汉代又重新设立,世代延续,位列三公之一。明代时位居正一品,也为辅导太子之官,是治国兴邦的重要官职。

《明史·职官志》云:“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 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秦与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秩禄同丞相,各自立府,辟僚属,三分相权。东汉改名太尉、司徒、司空,同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亦称三司。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罢太尉、司徒、司空,改以太师、太傅、太保号三公,为论道顾问之官,不置府僚。隋复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初仍有僚佐,名义上参议大政,但其位多旷,祭祀时常以他官代摄。唐用作亲王、大臣的加官、荣衔,无职掌,位次三师。晚唐、五代以加藩镇,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作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亦不预政事,除授颇严。

政和二年(1112年),罢太尉、司徒、司空,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真宰相之任,执掌朝政。南宋复为加官。辽代亦有三公之号。金多作为大臣加官、赠官。元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衔。

公孤均为古官名。《旧典备征·三公三孤》条说:“公孤之设,肇自成周,汉晋以来,建置靡定,唐以后则有官无职,专以加大臣之位望重者。”公孤作为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职,仅见于洪武、洪熙、宣德三朝。洪武时候,公孤为朝廷的兼官和赠官。

如洪武二年(1369年),左副将军常遇春卒,赠太保。洪武三年(1370年),授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太师,右丞相徐达太傅。前者是赠官,后者是兼官。建文、永乐两朝不设公孤官。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授张辅太师,沐晟太傅,陈懋太保;进蹇义少师,杨士奇少傅,夏原吉少保,于是公孤之员完备。

宜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敕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各辍所务,朝夕左右侍奉,讨论治理。此时,公孤近于专职。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十年(1435年),夏原吉、蹇义先后去世,杨士奇等也还领内阁事务。

自此,公孤不再是一种职称,而成为一种荣誉官衔,与太子三师三少一样,俱为勋戚文武大臣的加官、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

太子三师三少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由于太子是皇储,未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保证其在学识、品格和能力等方面能继承大统,治理天下,所以特设师傅之官,以尽辅翼、教导之责。《通典》记载:“太子师、保二傅,殷、周已有。逮乎列国、秦亦有之。汉高帝以叔孙通为太子太傅,位次太常后,亦有少傅。”

秦王朝虽早有太子师、傅的设置,但因秦始皇未预立太子,这一制度显然是不够健全的。西汉时期因预立太了形成制度,所以太于太傅和少傅也就成为常设的官职。不过,西汉之世,太傅与少傅的职责和秩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体上说,在汉武帝以前,做太子师傅的,除叔孙通为文学博士这种特例外,其他人并不以学问见长。如周勃的孙子周建德以及石奋、卫绾、卜式等人,都是一批老成忠厚,“无文学”、“不习文章”的耆翁旧臣,威望有余而学问不足。

刘彻

这些人对年少的太子可以起到保育、辅翼的作用,作为教师使之增长学问显然难以胜任。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成为进身之阶。因而对太傅、少傅的选任日渐注重学问,名儒硕彦、通才经师之类入选者渐多。

如疏广“少好学,明《春秋》”,元帝为太子时被任为太傅,为之讲授《论语》和《孝经》。又如萧望之、韦玄成、丙吉、夏侯胜、匡衡、师丹、王臧、黄霸等做过太傅和少傅的人,都在学问上有名于当时。同时,在武帝以前,太子太傅、少傅虽然地位重要,但并不十分尊崇,仅“位次太常”,由此而升任三公者甚少。

昭宣以后,则迥然不同了。不少担任过此职的人都顺利地升至三公。如韦玄成升任丞相,丙吉升任御史大夫,萧望之升任前将军,匡衡升任丞相,师丹升任左将军、领尚书事,黄霸亦升至丞柑。这说明师傅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另外,除正式的太傅、少傅外,太子还有一些随时任命的待业师傅。

如成帝为太子时,博士郑宽为之授《尚书》,博士张禹为之授《论语》,太中大夫孔霸亦曾为做太子的元帝讲经。太傅和少傅对太子从学习到生活几乎各方面都负有责任。

西汉确立的太子太傅、少傅制度,东汉基本上继承下来。《后汉书·桓荣传》记载了光武帝亲自召集百官为太子选太傅、少傅的情形:“建武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土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东汉时经学大盛,对于太傅和少傅的选用似乎更重学问,因而东汉一代任此职者多是“名经笃行有名称”者。

在明朝,三师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三少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都是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三师三少都位于六部尚书之上。

明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也称为三公,秩皆正一品。以少师、少传、少保为三少,也称三孤,从一品。三公坐而论道,不任以职事,但却位望尊宠,礼冠群僚。换句话说,这只是一种荣誉。有明一代,除了嘉靖年间的严嵩和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之外,貌似没有其他哪位成为三公的官员能够完全掌握实权的。

明代三公,以太师最尊,太傅次之、太保再次,都是正一品。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名义上三公三孤都是皇帝的辅佐之臣,但并没有实际职责,只是虚衔,用于授予重臣。活着授予称“加”,死后授予称“赠”。有明一代,获得死后赠送三公的还是很多的,活着得到的寥寥无几。

后来各朝也都有活着授予三公的,但基本都是世袭的勋臣中的优秀。以太师为例:英国公张辅 永乐二十二年加、英国公张懋 弘治四年加、保国公朱永河 弘治四年加、定国公徐光祚 嘉靖五年加、武定侯郭勋 嘉靖十五年加、成国公朱希忠 嘉靖四十二年加。寿宁侯张鹤龄 嘉靖元年加,他是个特例,属于外戚,孝宗张皇后的哥哥。但这些太师并非都是善终!

总的来看,三公最初是夏、商等权力运行结构比较简单的原始王朝用来表示尊贵身份的官职合称。其实进入秦汉后,三公就随着官制的改变也变了模样。出于国家机器复杂化的需要,三公所代表的官职之间出现了职能的分化和互相制约,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也体现了历史发展带来的变化。

此后,由于权力体系不断出现变数,三公也随之发生更改,直至更加先进和便于集权的三省六部制出现,原本拥有实权的三公才逐渐变得更倾向于一种荣誉。

说起明朝的名将,张辅可是非常有名的。张辅是朱棣手下大将张玉的儿子,张玉在靖难之役中战死之后,张辅继承父亲的军职,成为一名军事统帅。从此,他的军事生涯犹如开挂一般。在靖难之役中,张辅随朱棣南征北战,因战功显赫而被封为英国公。永乐年间,张辅曾两次率军平定安南,也曾承朱棣北伐蒙古,立下无数战功。张辅深受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代君王的信任,位极人臣。

王振

  可是,在正统年间时,年已约7旬的张辅居然被一名小小太监欺负,害怕地只能一味忍让。

《明实录》:庚午,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宁弟胜及其自净家奴毁辅佃户居室,殴辅家人妻堕孕死。辅诉之,宁得宥。法司鞫胜及其家奴俱当杖。上命胜赎罪,谪自净者戍广西南丹卫。胜言辅亦擅收自净奴,上宥辅罪亦谪自净者于南丹。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

喜宁

  这是发生在正统十二年的事情,太监喜宁侵占张辅的田宅,喜宁的弟弟打死张辅家人已怀孕的妻子,一尸两命。这事闹到皇帝那里,双方又相互检举对方窝藏自净者(即阉割后却当不了太监的人,古代只有皇室才能使用太监)。朱祁镇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了结此事,显然张辅吃亏了。此后张辅自知斗不过喜宁,多次被喜宁欺负,敢怒不敢言。

喜宁

  喜宁在土木堡之战中曾随军,兵败后还投靠了也先,被朱祁镇设计杀死。在正统十二时,喜宁应该是王振手下的小太监。即便是这么一个小太监,却可以骑到英国公张辅的头上。可想而知,张辅是多么委屈。喜宁只不过是王振手下的小太监,张辅未必会害怕,他害怕的应该是王振。 

  史料曾记载,王振专权时,大臣很害怕王振,唯有张辅可与王振对抗,王振也唯独尊重张辅,可见当时张辅并不惧怕王振。不过,这事应该是发生在正统年初,那时王振权势还没那么大。到了正统末年时,王振已权倾朝野,恐怕张辅也无法与之抗衡。

《明史·张辅传》: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朱祁镇北狞

  张辅被喜宁欺负时,王振并没有出面,明英宗朱祁镇却站在喜宁这一边,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这事发生在永乐朝,太监与国公之间发生冲突,朱棣肯定毫不犹豫地把太监杖毙,但在正统朝,朱祁镇却站在太监这一边,对付朝廷功臣。

朱高炽: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

诚孝张皇后: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朱睦〈木挈〉:予观定兴四履夷境,歼厥渠魁,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易榛莽田畴,变左衽冠晚,而又建立郡县,分画疆圻,一统之盛,古莫与比,定兴之功大矣哉!

陈建:张英国召还,而黎利孽作,交趾自兹杌捏矣。愚谓当时交趾既平,仍命英国公镇守之,方为得策。如洪武中沐英既平云南,即仍命沐英守之。英殁,仍命沐之子若孙世守之。然后诸夷率服而云南为吾中国有也。何也?西南夷之所畏服者惟沐氏。非他将所能镇压也。今交人所畏服孰有逾于英国者乎?交南三叛,非英总师弗平。英国三召还,而叛乱俱不旋踵复作。夫交人所畏惟英国,视他将固蔑如也。使英国久镇于兹焉,余威震乎殊俗,历二三纪后,庶几世变风移,而交南长为吾中国藩服,与云南齿矣。奈何失此一机,遂使二十二州郡士民复沦异域。不得与云南同沾圣化也,可胜惜哉!

王世贞:① 太师英公张辅,子懋复为太师,俱加阶特进,俱勋左柱国,俱再知经筵事,俱再监修国史,足称东第之冠。 ② 辅之雄武宏算,信威荒徼,儋爵九命,冠秩三台,赫赫具瞻者三十馀年,而不能抗握宪之竖,身膏草野,夫岂耄昏使然,抑亦居不赏之地,厕固宜尔。

严从简:按交趾之复陷为夷也,如唐河北再失。乃由于宰相失谋所致,而岂黎利之善用兵乎!使当时留张英公镇守其地,不使马骐监军,虽反侧无患;不召黄如锡还朝,遣张英公讨黎利,贼旦夕可平者。

黄道周:张辅封侯,命讨交趾。交贼堤防,亘九百里。即下桩杆,又刺濠底。辅但令攻,一切不理。去梯附城,火炬齐起。乘贼惊慌,遂入城里。列象拒人,画狮惊靡。统矢再加,半逃半死。生擒(阙)季,捷闻赐玺。再反再平,功已足纪。请立陈孙,圣心称美。遂令大功,不全终始。土木从亡,臣节尽矣。

林时对:一恨安龙之弃,杨文贞误引贾捐之弃珠崖,俾汉唐士宇,沦于卉服,令英公循黔国故事,世守滇南,则交趾布政司虽至今存可也。

张廷玉:①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 ② 尝考黄福与张辅书言:‘恶本未尽除,守兵不足用。驭之有道,可以渐安。守之无法,不免再变。’权交事之始终,盖惜张辅之不得为滇南之沐氏也。

《历代群英歌》:智略谨厚称张玉,讨服南安朱能是。张辅三平交趾地,姚广孝帷幄高僧。四人靖难功臣伟,太庙配享万年春。

蔡东藩:① 成国公张辅,颇有远图,不特三擒番酋,叠著奇功,即如建设郡县,主张殖民,实不愧为拓边胜算。假令长畀镇守,教养兼施,吾知南人当不复反矣,何至后日之屡服屡叛乎? ② 阿噜台、玛哈木等,叛服靡常,原为难驭之寇。然成祖一出,靡战不胜,其不足平可知矣。此后即有犯顺消息,可遣一智勇深沉之将,如英国公张辅者,出为战守,当亦足了此事。

《剑桥中国明代史》:另外一个体现了王朝延续性的有影响的人物是英国公张辅(1375—1449年),当时的一位资深军人。他是永乐帝一个妃子的弟兄(与太皇太后无亲戚关系)和永乐帝在篡夺皇位时的一个支持者之子,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的门第。他在1406至1408年曾率军入侵安南,在那里任职直至1416年,曾随永乐帝进行皇帝的最后三次远征蒙古的战役。永乐帝在遗诏中委以重任,要他确保皇太子继位;1426年他又是镇压朱高煦未遂的叛乱的关键人物。在15世纪30年代晚期和40年代的朝廷中,他虽然不过是一个挂名的头面人物,却是深受信赖和尊敬的元老政治家,一名幼帝的曾祖父的辉煌时代的活见证人,当时中国驱赶蒙古人和占领了安南。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后,有上疏请设三公府,俾之坐论燮理。上欲从之,而未定也。考宣德三年,敕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太子少傅、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荣。按:义等敕云:“卿等祗事祖宗,多历年所,嘉谟谠议,积勋勤诚。联嗣统以来,尤深赞辅,夙夜在念,图善始终。盖以卿春秋高,尚典繁剧,优老待贤,礼非攸当。况师保之重,寅亮为职,不烦庶政,乃副倚毗,可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相与讨论至理,共宁邦家,职名俸禄悉如旧。卿其专精神,审思虑,益致嘉猷,用称朕眷注老成至意。钦哉。”其辅敕云:“卿以亲以贤,祗事祖宗,多历年所,忠存社稷,功著国家。逮朕缵承大统,勤诚辅弼,元勋厚德,岿然于今。方当注倚之时,矧居燮理之任,不烦以政,乃理攸宜。可辍中军都督府事,职名傣禄悉如旧。朝夕在朕左右,相与究论军国重务,共安家邦。卿其专精神,明道德,益弘启沃之功,用臻治平之效。”盖真领公孤之职也。十年上崩,蹇、夏后先卒,而二杨还领阁务,寻复为虚衔,盖迄今云。又,永乐中,姚广孝以立东宫,自僧录左善世进太子少师,而无他兼职。又有敕云:卿资性笃实,学行老成,事朕藩邸,积有年岁。朕靖难之初,卿侍左右,谟谋弼赞,裨益良多。今建储嗣,简求良辅,以卿旧人,特授太子少师。夫太子,天下之本也,必赖启迪良正。辅成德器。仰尚勉尽厥职,副朕眷倚之重。钦哉。”以此考之,不兼它官,不领他职,亦真任也。

起源于商周后期成为荣誉职衔的除了三公三孤外,还有什么?

三公三孤和太子的三师三少均为勋戚文武大臣的加官、赠官。其起源很早,但后期则变成了荣誉头衔。三公三孤三公三孤,简称公孤。太师教文,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