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2收藏

回族历史上有哪些名人,第1张

郑和(1371—1433),明初航海家。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但因当时几十年来开科举,难以步入仕途。为生计划内而长年奔波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时年五十六岁。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在职三年,颇有政绩。后调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为无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场险恶。供职期满,调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时,豪情勃发,立“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的誓言。后足迹河北廉访、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从元世祖到元惠宗(顺帝)县经11朝,历80余年,长期宦游,浪迹四方,日弄柔翰,创作极富。有诗780余首,词14首,因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熟悉民间疾苦,故常以诗表述政见,揭露统治者骄奢*逸。代表作有《寒夜闻角》、《伤思曲·哀燕将军》、《鬻女谣》、《征妇怨》等。擅书画。今存《严陵钓台图》、《梅雀》。有《雁门集》传世。

李贽(1527~1602),明朝思想家。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以76高龄,被加上异端的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狱中。

海瑞(1514~1587) ,明代大臣。生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和敢直谏而著称于后世,有“海青天”之誉。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初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相继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仕途坎坷,屡受排挤,曾因批评皇帝被执入狱。但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力主惩贪抑霸,整饬吏治,并平反了一些冤案。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清官。民间有许多关于他公平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行世。

马本斋 (1901—1944) ,抗日战争时回民支队的***,八路军指挥员。回族。河北献县人。早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团长。1935年弃官还乡。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率队参加了八路军,任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1939年7月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队连连给日军以有力打击。1942年6月任回民支队司令员兼八路军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多次打败日军扫荡,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活动。

杨静仁(1918— ) ,甘肃兰州人。回族。1937年秋加入中国***,1937—1941年在兰州参加中国***同情者小组,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任中共甘肃省委直属回民特别支部委员、书记,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常委、伊斯兰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回民青年救亡会常务干事,1941年起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并任党支部书记,陕甘宁边区回民骑兵团政治委员。1947年起任西北局统战部民族科科长,西北局机关游击队队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委委员。1949年起任全国政协筹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党组干事会干事,中央统战部四处处长,国家民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60年起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宁夏军区政治委员,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77年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政协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回答者:114967468 - 助理 二级 4-30 16:45

郑和(1371—1433),明初航海家。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但因当时几十年来开科举,难以步入仕途。为生计划内而长年奔波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时年五十六岁。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在职三年,颇有政绩。后调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为无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场险恶。供职期满,调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时,豪情勃发,立“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的誓言。后足迹河北廉访、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从元世祖到元惠宗(顺帝)县经11朝,历80余年,长期宦游,浪迹四方,日弄柔翰,创作极富。有诗780余首,词14首,因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熟悉民间疾苦,故常以诗表述政见,揭露统治者骄奢*逸。代表作有《寒夜闻角》、《伤思曲·哀燕将军》、《鬻女谣》、《征妇怨》等。擅书画。今存《严陵钓台图》、《梅雀》。有《雁门集》传世。

李贽(1527~1602),明朝思想家。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以76高龄,被加上异端的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狱中。

海瑞(1514~1587) ,明代大臣。生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和敢直谏而著称于后世,有“海青天”之誉。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初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相继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仕途坎坷,屡受排挤,曾因批评皇帝被执入狱。但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力主惩贪抑霸,整饬吏治,并平反了一些冤案。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清官。民间有许多关于他公平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行世。

马本斋 (1901—1944) ,抗日战争时回民支队的***,八路军指挥员。回族。河北献县人。早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团长。1935年弃官还乡。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率队参加了八路军,任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1939年7月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队连连给日军以有力打击。1942年6月任回民支队司令员兼八路军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多次打败日军扫荡,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活动。

杨静仁(1918— ) ,甘肃兰州人。回族。1937年秋加入中国***,1937—1941年在兰州参加中国***同情者小组,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任中共甘肃省委直属回民特别支部委员、书记,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常委、伊斯兰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回民青年救亡会常务干事,1941年起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并任党支部书记,陕甘宁边区回民骑兵团政治委员。1947年起任西北局统战部民族科科长,西北局机关游击队队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委委员。1949年起任全国政协筹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党组干事会干事,中央统战部四处处长,国家民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60年起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宁夏军区政治委员,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77年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政协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山东临邑: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

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山东郓城:殿兆景慎广祥之龙亭

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中夏氏

1、回族中的夏姓,山东德州北营夏姓、镇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镇江回回》。

2、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5、东北锡伯族中的夏氏,因满清历史原因,汉族夏氏流入锡伯族,後被满清征调入疆。故少量分布于东北和新疆。血统上属于汉族。

6、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属国西夏党项族有夏姓,然而党项族已被铁木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夏氏

回族白姓出自改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出自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不是的,有很多民族的,蒙古族女真等。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2]

杜陵杜氏

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当时,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晋国,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其子孙遂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汉宣帝筑陵于该地,遂改名

王氏谱~~万世永昌福禄寿喜(国正天兴)顺怀元传家本~~~~~~我也只知道这么多了。还有……胜、仁、秀、宗、得、金,景、单、世、守、良,立、心、化、家、邦,祖、先、传、德、厚,永、远、佐、朝、纲。大、本、为、忠、孝,谦、恭、名、益、彰,积、善、有、余、庆,兰、桂、满、庭、芳,贤、能、生、泽、润,文、彩、晖、映、长,襟、怀、千、秋、业,全、力、保、国、昌,清、正、民、安、定,功、高、自、易、扬,英、豪、成、继、述,三、槐、荫、玉、堂。孝、应、孔、文,龙、玉、宝、庭、成,世、德、聚、殿,仁、义、礼、智、信。壹、登、国、正、运,宗、芳、立、德、兴,文、明、官、百、世,永、远、辅、朝、庭。……你参考一下

渊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帝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逝世后,其子启抢位而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夏王朝立国四百多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终被商汤推翻,建立了商王朝。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夏姓

失去王权地位的夏王族便有以国号为姓氏者,称为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渊源二

源于妫姓,出自帝舜之后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法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地,他建立了陈国,建都于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期,陈国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一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氏至今。

渊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商、周时期官吏大司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夏,大禹时期音乐名称,代表了国祚,传说是大禹的儿子启从九天上偷来的天庭之乐。大夏后来演变为官职称谓,即大司乐。在典籍《周礼·春官》中就记载:“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著名的隋朝学者杜子春解释:“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宾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

在大司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大夏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夏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渊源四

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后裔杞简公之弟姒佗的封号,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杞国传至至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妫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便以其爵位为姓氏,称夏侯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夏氏者。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谱》等记载:“鲁悼公封夏禹后裔佗为侯,赐采邑,佗为纪念先祖,以夏为氏,后迁居沛地之谯郡(今安徽亳州)”,是为安徽夏氏。

渊源五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有以下几种: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回族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郑和(1371—1433),明初航海家。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