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有后代吗?有哪些说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1收藏

韩信有后代吗?有哪些说法?,第1张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淮阴侯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与相国萧何遂设计诱杀之,并“夷信三族”。韩信既然被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那么,他还有后人吗?据史料所载,韩信还真有后人传世。

前196年正月,吕后同相国萧何诱捕了淮阴侯韩信,杀之于长乐宫钟室,并夷灭其三族。韩信门客冒死将韩信遗孤藏匿起来,然后悄悄去谒见相国萧何,请求相国大人帮忙救孤。萧何虽然参与谋杀韩信,但那是为自保而表忠心,二人毕竟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旧情。萧何大概是出于愧疚,决定出手救下韩氏孤儿。他觉得孩子留在帝京长安终难幸免,而且中土亦不可久居,越远才越安全,于是他想到了南粤王赵佗,遂急忙修书转托远在边陲的赵佗援手。

赵佗祖籍为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原为秦南海郡(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仓边街附近)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县令,秦二世时接任南海尉。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之机,据南海而自立,自称南粤武王。前196年,赵佗接受汉高祖的招抚,受封南粤王,成为大汉的藩臣。赵佗归汉没几天,便接到了萧何拜托救孤的书信。他阅信后,感慨道:“淮阴侯当初不听蒯彻(背汉自立,与楚汉鼎足而王)之言,人臣之义固然;只是未能如留侯张良那样,托言跟随赤松子游而离去,被杀也不意外,可实在是太冤枉了!”山高皇帝远的赵佗很是仗义,毅然收养了韩氏孤儿。韩儿成人后,赵佗担心其遭祸,遂让他去其“韩”姓之半而为“韦”氏。托赵佗之福,韩信总算是留下了一丝血脉。

淮阴侯韩信剧照

后世史家一般都认为韩信子嗣绝断,然而根据明朝遗老来集之所撰的《倘湖樵书》,人们却赫然发现韩信幼子韩修却逃过一劫。在韩信被吕雉骗至宫中时,一位门客发觉事有蹊跷,感念于韩信平时的厚待,便乔装带着三岁的韩修出逃。待事件平息后,该门客将韩修秘密送至丞相萧何府上。对萧何而言,自从与吕后骗杀韩信后,他一直愧疚不已,如今得知其还有子嗣留存,于是主动安排心腹将其送至南越赵佗处抚养。

《倘湖樵书》乾隆年间重刻版

不得不说,这是最正确的选择。毕竟在西汉初年,只有赵佗统治下的南越地区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这样才能为韩修生存下去提供便利。等到萧何使者说明来意后,赵佗当即答应下来,毕竟他对韩信的事迹仰慕不已,如今有机会照顾其幼子自然不会推辞。赵佗为避免韩修被人暗害,特意准许其在宫中居住。

成年后,赵佗又亲自安排韩修迎娶当地女子,使韩氏血脉开枝散叶,一代代流传下来。为避免被人告发,韩修将子孙的姓氏由 “韩”姓改为“韦”姓,因此如今两广地区有很多韦氏族人自称是韩信后裔。在这些韦氏宗祠中,基本都会在先祖韩修身旁供奉南越武帝赵佗的塑像或是神位,以纪念其当年搭救之恩。

南越武王赵佗雕像

到隋唐时期,广东的韦氏家族逐渐繁盛起来,隋炀帝杨广加封韦氏子弟为当地刺史,由于岭南地区和中原路程遥远,刺史几乎相当于土皇帝,还能家族世袭,权利极大。唐朝时,韦氏族人继续为官,后来虽曾遭遇过重大打击,但所幸未株连全族,剩下的人继续做官,慢慢又繁衍开来。从这里不难看出,韦氏族人能够长期受到朝廷重用,说明他们的确能力突出,而能够在受打击后快速恢复,则说明他们在当地根深蒂固,实力不容小觑。

隋炀帝杨广剧照

宋朝时,韦氏已经发展成为广东豪族,虽然远离中原但仍铭记先祖留下的家训,非常忠贞爱国,从没有过自立为王的想法,他们老老实实地接受册封,以大宋官员的身份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可谓是爱国英雄。为了避乱,他们逐渐迁徙至贵州,韦氏族人逐渐迁至广西,宋仁宗赵祯下诏封其为世袭东兰土司,该职务一共延续八百六十六年。

韦氏族人祭祖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壮大,韦氏族人已经遍布云、贵、滇及两广地区,甚至远达东南亚,不过基本都会说一口的“土广东话”。由于时代已经不同,越来越多的韦姓人氏又纷纷改回韩姓,还和韩氏互认宗亲。有人批其作秀,但韦氏族人却骄傲地表示自己确确实实是英雄后裔,家谱经得起查验。

参考文献:

《倘湖樵书》

《史记》上记载,韩信被萧何和吕后骗到长乐宫钟室杀害,韩信的族人也全部遭到诛灭。

按正史的说法,韩信是没有后代的了,可事实上有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韩信有后代。因为本人曾经听过韩信的后人讲起过,他们祖宗的 历史 ,并拿出族谱证明。

韩信的当年

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离不开韩信、萧何、张良三人。韩信当年是在项羽军队里做小喽啰的,后来在一次机会中,被伯乐萧何看中推荐给刘邦,自后追随刘邦打天下。

韩信展现出超人的军事才能,所向披靡,项羽就是败在他的“四面楚歌”战术中的,最后被迫自刎于东江边。

当年韩信是很年轻的,到死时才35岁左右。韩信因为年轻难免气盛,他给了刘邦一种不安全感,或者说胁迫感。当时打项羽就是他和刘邦讨价还价的去干的,所以等刘邦坐稳江山后,就拿他开刀了。

刘邦先是逐步削减韩信的兵权,最后让吕皇后出马去杀韩信,目的是规避天下人的闲话,说刘邦杀大功臣。

就这样,一代名将在萧何的召唤下,走进了吕后为他布置的陷阱。

后人曾经评论,以韩信的聪明为什么还会上当呢?其实我觉得,不是韩信笨而是他也知道是有去无回的,在刘邦对他一系列的降职压制中,他已经明确的知道刘邦要对他动手了。

他能被骗去长乐钟宫,完全是他自愿的,因为他想着皇帝有了杀心逃也是没什么意义,第二方面,这个召唤不是刘邦下达的,是自己的恩人、伯乐萧何下达的,萧何开了口,明知道死也要前往了。

后人逃脱

既然韩信知道刘邦要杀自己,知道自己有去无回,肯定也知道刘邦会动他家人的,所以我估计他去长乐宫之前,应该已经对家人有所交代的。

果然,韩信家人们看到韩信没有如约定的时间归来,立马行李都不带,快马奔逃!

刘邦动作也不慢,军队随后就赶来追杀了,那些没的及走的,或者走的慢的,全部被诛杀了。

据《倘湖樵书》记载,韩信的亲信家将带着韩信的儿子韩修逃脱了。

韩修一路逃,后面追兵一路追杀,最后被追到一条大河边,没有地方逃了。眼看追兵就到到达,韩信家将急中生智,立马脱下衣服扔在河边,躲进附近的竹林里。

当追兵赶来后,认为他们是往河里游泳逃走了,便往河里猛射箭,操作完毕后,追兵就回去交差去了。

改头换姓

逃过一劫的韩信后人,开始往广西方向继续逃生,据闻最后是在广西扎根下来,那时为了躲避追杀,他们把姓氏“韩”的一半去掉,改成了姓韦。

从此,以韦姓自称的韩信后人,开始开枝散叶,一直传承到福建、广东等地。

现代的韦氏很多都是祭拜韩信的,在广西的韦氏族谱里记载着,韩信就是他们的祖先。

他们祭祖时有一个明文规定,什么菜都可以吃,只有竹笋不允许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在竹子的庇护下才逃过一劫的,竹子对他们有恩。

当然,韩信肯定是有子孙的。

史书中记载的内容虽然少,但该记载的终归还是记载了。

就比如有关韩信结局时所记载的内容:

这里虽然主要描述的是韩信最终怎么被吕后处死的事,但在韩信被杀后,却还是补录了这么一条“夷信三族”。

另外在《高帝纪》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因此可以明确的说,韩信不仅有他的妻子、小妾,还有他的孩子。

毕竟既然是要“夷三族”,那就首先要求韩信是要有“三族”的。

而所谓的“三族”,虽然说法比较多,但主流的说法依然是指的“父族、母族、妻族”,因此韩信必然是有同族亲人,也有母亲那边的亲人,更有自己的妻子。

所以韩信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孩子呢?事实上韩信该有的亲人都是有的,尤其是韩信在发达之后连仇人都愿报答的情况下,远方亲人又怎么会不来投奔他呢?

只是可惜,随着韩信晚年的凄惨结局,韩氏一族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根据《史记》记载,前196年,韩信因牵涉陈曦叛乱,被吕后诛杀长安长乐宫钟室,并夷三族。也就是说,韩信的后代被全部诛杀,没有留下后代。此后东汉班固的《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沿用了《史记》的说法,没有其后代的描述。

不过根据一些野史,以及广西韦姓家谱的记载,韩信被诛杀后,3岁的幼子被曾经的谋士蒯通藏匿,后交给萧何,萧何于心不忍将其幼子转送至南越王赵佗,其后世子孙以韩字的一半韦字为姓,开枝散叶。

以我判断,韩信没有后代,既然韩信被萧何诱骗而遭诛杀,可以说萧何是吕后诛杀韩信的帮凶,蒯通不可能将幼子交于萧何,妥当的办法应该是交给跟韩信有交情的张良。

另一点是在古代,叛乱之罪是最严重的罪行,夷三族还是轻的,严重的要夷九族,并验明正身。韩信生活在长安天子脚下,有3岁的儿子不可能不知道。

萧何受到刘邦的猜忌,以贪污、霸占田地自取污名来确保自身富贵和家族利益,他不可能因保护韩信的幼子引火上身。

那些认为韩信有后,只是美好愿望罢了。

有韩磊

说到这个广西的韦氏其实他们都还是比较出名的,话说他们好像是什么韩信的后代,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下面就着相关的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广西韦氏人口众多,属于壮族的大姓,所以大多韦氏以壮族居多。关于韦姓韩信后裔之说,我认为并不可靠。

1、据说韩信受害于吕后之时,其幼子被萧何秘密送至南海郡,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于是繁衍后代,后来为躲避仇家(这里没说官家)追杀,将韩字去一边留韦,这样就是大家去所熟知的韦姓。也是很多韦姓同胞耳熟能详的故事。目前几乎所有(绝大部分)的广西韦姓人认为韦出于韩。这点也是本人在生活当中遇到的,无论哪个地方,只要是韦姓,绝大多数必有这一说法。甚至很多人族谱上有记载。那么问题来了,也是绝大多数人和家谱声称,祖上时宋代随狄青或者杨文广来广西,南征而来。最出名的就是狄青南征侬智高一事。并且地名凿凿,从山东白马县而来。这里请读者注意,不光大部分韦姓人假如如是说,其他姓氏的广西人也这么说。如若不信,可回去自行翻阅族谱。这里主要的矛盾是韩信幼子来到南海郡,是西汉时期,距离现在两千多年了。而随狄青南征,是宋朝时期,很多族谱却坚称这两种来源,时间上不对。而且宋时并无山东省一说,行省制到了元朝才开始设立,所以当时并没有山东省。即便是当时有山东省,据考究也没有白马县这个地方。又说是河南滑县,可谓复纷繁杂。前些年据说曾有广西人去当地寻根问祖,人家并不认可。从时间、空间上有矛盾。除非可以穿越。

2、韩信之前已有韦姓。韦盈之外也有韦姓。很多韦姓家谱尊韩信为祖,也尊韦大诗人韦应物、韦庄、唐朝韦后、京兆韦姓等等为先人。两系并无必然联系,自相矛盾。

3、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公园221年统一六国,开始进攻岭南,收到了当地土著人强烈抵抗,三年不敢卸甲松弩,浮尸流血无数,统帅屠睢被击毙,进攻岭南的难度甚至超过了灭六国的难度。最后开通灵渠,物资跟上,才开始扭转局面,收纳岭南。这足以见得广西当时土著人口不少,不然不足以组织并抵抗素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这么久。又根据史料记载,赵陀立国,依靠越人,随越俗。启用大量的越人土著,其宰相吕嘉就是越人。说明两广当时越人之盛。那么问题又来了,那些土著到现在都不见了,没有哪家的族谱承认自己祖上是越人蛮夷,个个都是从山东河南来的?个个都是韩信后裔?随便翻阅任何一家的族谱,都是名门望族之后。没有哪个的祖上是奴隶,没有哪家的祖上是蛮夷。说明当地土著已经改头换面,攀附别人的族谱了。谁能分辨谁是谁非!

4、族谱不可信。家谱的造假之风明清兴起。明之前朝廷规定百姓不能私修族谱,成为达官贵人的专利。洪武年间,朱元璋修家谱,为了撇开放牛娃的出身,将祖上攀附到理学大师朱熹身上,后经大臣反对作罢。此后家谱之风兴起,街头有很多以修订族谱为生的匠人,甚至有了很多固定的家谱模板,套用名人,攀龙附凤。家谱造假之风蔚然兴起,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查阅相关文献记载。最典型的就是土司首领,明明是蛮夷之身,却又掩耳盗铃,修订家谱攀附名门望族。可能是封建社会时期,歧视尚存,羞于承认罢了。

5、很多口口声声说是随狄青南征的韦氏,却祭奠和传颂他们的死敌侬智高,这很不合乎常理,至今仍有些地方祭祀他。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这些人故意隐藏了祖上的真实身份。

6、从语言、风俗、文化上来讲,可谓是十万八千里。既然是从山东来,既然是韩信的后裔,那么多多少少总留有那么痕迹吧。

综合来讲,也不能否定韩-韦的存在,只是不占多数而已。毕竟家谱、祖上来源等等都是很复杂的。很多东西经过几代人后就难以追寻了,何况两千多年。尽信书不如无书,别人不同见解也可以相容,不能看到不同说法就像被揭了逆鳞一样,用比较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可能会好一点。

1000多平方米。

根据查询知乎显示,该祠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体三进五间,左右有衬祠三间,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罗定市罗平镇平垌村的大宗祠,是韦氏大宗祠,又称“播迁厅”,是广东省内最大、最古老的韦氏大宗祠。该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韦氏一族分支众多,广西壮族韦氏起源 他们和江苏,广东的韦氏应属同宗。

经广西韦氏分部多年搜集、浏览、选辑有关史书、志书和姓氏通书、族谱等资料表明,广西韦氏有两支。第一支,也是最早最大的一支,即夏朝始祖元哲裔孙,秦、汉、唐、宋等朝从北方和中原大批南来,开发广西,繁衍后代,如今苗孙遍布八布桂东南西北中各市县。

史书、志书、族谱凡写有“士著”者,还应上朔至战国,春秋、西周、商朝,骆越、西瓯族从黄河下游游牧到岭南(广西)定居的韦氏。第二支,汉朝韩信儿子韩滢,因父被害而改韦氵营,密送南海,某朝始,其子孙西移,如今分居八桂一些市县。

扩展资料

韦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韦氏家谱》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

2、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

3、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韦氏家谱》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有韦姓。

4、出自赐姓而来。据《韦氏家谱》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韦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韦姓

韩信有后代吗?有哪些说法?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淮阴侯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与相国萧何遂设计诱杀之,并“夷信三族”。韩信既然被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