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白氏溯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7收藏

望京白氏溯源,第1张

概 述

中华白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在上古时期就已有白姓出现。据《姓氏考略》和《姓氏寻源》等古籍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时期,炎帝之臣白阜就已成为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

中华白姓是一个伟大的姓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根据《史记》、《左传》、《元和姓纂》等典籍记载,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白公胜是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而楚王的先祖则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颛顼高阳;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是白姓的另一得姓始祖,其先祖也是帝颛顼的裔孙。

中华白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据考证,白姓的来源大致有五个方面:黄帝后裔、秦大夫白乙丙之后、炎帝大臣白阜之后、以地名为姓和来自改姓或赐姓。

在先秦时期,白姓主要活动在陕西、湖北、河南等地区,随着白姓的不断移民迁徙,至元、明时期,白姓就已分布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据统计,目前白姓的人口总数已逾400万,成为全国第七十三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2%,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等省份,形成了豫冀、秦晋两大白姓聚集区域,其中河南省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16%,为白姓第一大省。

白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及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目前,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都有白姓分布,中华白姓己遍布于世界各地。

望京白氏是中华白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代久远和谱牒失传等原因,望京白氏得姓于何支已无史料可考。望京白氏始祖白桂林于明初自麻城孝感乡高干(街)堰入川,至今已时近700年,脉衍二十七代,人口逾两万。望京白氏除以望京为主要聚居区域外,还迁徙分布到周边的镇龙、喜神、界牌、笔山、龙岗、通江以及全国各地和部分海外地区。

中华白姓历来人才辈出,忠臣良将、文人墨客不绝于世,主要有被称为“诗王 ”、“诗魔”的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有史称元曲四大家的著名戏曲家白朴,有《商经》作者、被天下商人尊为“祖师爷”的战国著名商圣白圭,有唐时一代名相白敏中,有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封为武安君的一代战神白起,等等。

白姓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先后成为山西太原、河南南阳等地的名门旺族,形成了太原郡、南阳郡等郡望和治生堂、香山堂、南阳堂等堂号。

第一节 白姓起源

白姓是中华姓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白姓的起源则较为复杂,据考证,中华白姓主要起源于五个方面:

一、黄帝后裔

1、得姓于楚国王室。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左传》、《元和姓纂》、《尚龙录》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是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官,因能光融天下,被帝喾赐予祝融称号。共工氏发动内乱后,重黎因诛杀作乱者未尽而被帝喾所杀,其弟吴回接任火正之职,仍称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都是母亲裂腹而生:长子昆吾,次子参胡,三子彭祖,四子会人,五子曹姓,六子季连。后来吴回的后代分成八姓,分别是曹、彭、秃、董、妘、斟、己、芈姓,即“祝融八姓”。季连为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周成王时,成王将季连的后代熊绎封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湖北秭归),这便是楚国的开始。

周夷王时,周王室衰微,楚国首领熊渠借口身在蛮夷不必囿于中原封号称谓,而僭封其子为王。

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因受奸臣费无忌谗言,平王让太子建到城父戍边,杀死太子太傅伍奢,继而欲召回并杀死太子。太子建闻风而逃至宋国,因宋国发生内乱,又逃至郑国,后被郑定公所杀,太子建之子公子胜在伍奢之子伍子胥的帮助下逃至吴国。

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令尹子西将公子胜从吴国接回楚国,以为巢大夫,封白邑(今河南息县,一说为安徽巢县境内),号白公。白公胜好军事而礼遇士人,一心为父报仇。楚惠王六年(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国,子西口头应答却未派兵,白公胜遂心生忌恨;楚平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助,令尹子西受贿后与郑盟伐晋,白公胜大怒,遣部将石乞发动政变袭杀令尹子西于朝,劫持惠王,并踞郢都自立为楚王。随后,被叶公(子高,楚大臣左司马沈尹戎之子)率军打败,白公胜自缢身亡,石乞葬之,享年五十五岁。

白公胜有五子,名乙、丙、已、降、张,四子奔秦,皆为名将,后世子孙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唐宰相白敏中皆自称为白公胜之后裔。

2、得姓于秦国王室。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有功,舜帝为表彰其功劳而赐姓嬴。至周孝王时,因大费的后代非子驯养繁殖马匹有功,遂赐予秦地为其封邑,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非子死后,其子秦侯继任秦国国君之位。

至秦武公死后(公元前678年),其嗣子公子白因同母兄弟夺走君位而未能继位,被封于平阳。公子白死后,其后人就以白为氏。据《新唐书》载,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国将军白起就是公子白的裔孙(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称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

二、白乙丙之后

据《史记·秦本纪》、《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先秦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秦国右相、辅佐秦穆公成就春秋五霸功绩的名臣蹇叔(约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10年)有二子,一为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一为西乞术,均为秦将。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在秦将孟明视的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因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郑有备,顺道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帅均被俘,后被晋襄公之母文嬴(即怀嬴,晋文公之妻、秦穆公之女)解救释放,回国后受到秦穆公的继续重用,三将知耻后勇,砥砺不懈,于公元前624年将兵伐晋,大获全胜,周襄王派大臣召公赏秦穆公十二铜鼓,承认其为西方霸主地位。

白乙丙后积功擢升为秦大夫,成为秦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名将。其后人以之为荣,遂以其字为姓,称白乙姓,或简化为白姓,成为白姓家族重要的一支,白乙丙也因此成为白姓的得姓始祖之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称:“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故称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但《史记·秦本纪》却载:“… …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史记》不但是公认的信史,而且其创作年代比《新唐书》早一千年,作者应能读到许多在后世由于战乱等原因失传的史料,因此其记载应该更为准确,当予采信)。

三、白阜之后

据西汉《春秋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皆赞同此说法。传说白阜出生后,白眉、白发、白皮肤,众人以其长相名之为白阜(肤)。白阜精通水脉,是炎帝的通水脉官,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其得姓历史已超过五千年。

四、以地名为姓

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记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名为氏,称为白姓。

五、来自赐姓或改姓

据《五代史》、《续通志 · 氏族略》、《明孝宗实录》等著作记载,回、满、蒙古、犹太、突厥、鄂伦春、佤、苗等民族及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中的白姓,皆为因功受赐姓白、或由其他姓改而姓白,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繁衍生息和发展历程中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这些白姓均非汉族,出现的时间也很晚,不能作为汉族白姓的起源。

白姓的起源虽然有上述五个方面,但影响最大、后世子孙覆盖最广的则是白公胜之后和白乙丙之后。

由于河南息县是白公胜的封地,一些白姓后人遂将息县作为寻根所在地,历史上这里曾建有白公城、太子建庙和白亭等,以纪念白姓的始祖;白姓历史上最杰出的名人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其晚年定居洛阳,在任河南尹时将白公胜墓从湖北荆山迁至洛阳龙门西山南麓与白公胜妻姬氏合葬,因此,近年来的白姓寻根者多把洛阳或白居易故乡及其家族先茔所在地的陕西渭南作为寻根目的地;也有白姓寻根者将白姓历史上的郡望南阳作为目的地;而认同白乙丙为白姓始祖的,又将陕西凤翔或咸阳视为寻根之所(秦穆公时秦国建都于雍城,即今陕西凤翔东南,至秦孝公时迁都咸阳)。这些地方都曾是白姓先祖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和书写辉煌历史的圣地,是中华白姓的发祥源头,中华白姓的血脉从这些地方源起,随同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一路流淌到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流向世界华人所在的每一个地方,而繁衍蕃茂,生生不息。

第二节  入川始祖白桂林

望京白氏始祖白桂林,经考约生于十四世纪初(元朝后期)。祖籍河南南阳,后迁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干堰(俗叫高阶檐)避乱随“湖广填四川”大潮迁入四川望京。

桂林祖生平因无谱乏载,事迹终难考明。唯后裔残碑星载及数传片言只字推究而得概貌。

十三世裔孙白念纯,白忠纯兄弟合葬碑(在白家岭上)载曰:“先世桂林公避元乱,聚族巴郡。数传多堂世名人,官……。”元朝末年,湖北民众为避灾,避难、舍危就安,弃近图远,竞相挈家迁往四川,其中以来自麻城孝感乡居多。(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两说不谋而合。根据史书记载,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江西袁州和尚彭莹玉利用宗教与麻城的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他们利用蕲州布贩徐寿辉“状貌”奇特,便于号召的特点,推他为首领,很快在蕲水建都称帝,国号“天完”。邹普胜因此被封为“太师”(《元史》卷四十二《顺帝纪》及《明史》卷123《陈友谅传》)。正因为邹普胜是麻城人的关系,所以,麻城自然成为当时湖广农民革命的中心,“天完”红巾军征集兵源的基地。一些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离家出走,从麻城逃亡到了四川。这就是文献上所谓的“避地入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的情况。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徐寿辉自立为帝,湖北红巾军内部发生分裂。此时随州人明玉珍正率湖北籍红巾军将士入川作战。听说这一消息后,明玉珍遂断绝与“天完”政权的往来,在重庆自立为帝,建立了大夏政权。明玉珍入据四川后,本有割据一方的打算。所以,随军将士都携带家属,加上从湖广招募的移民,估计约有40万人进入四川。在望京白氏世代裔孙中口传“桂林祖携四子入川,宦游保宁(巴郡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桂林祖入川的。因麻城与随州相邻,加上此前有不少麻城人入蜀,所以,麻城人自然蜂拥而至。明玉珍在其辖境内“保境安民,开科取士,兴学校,制礼乐,境内不见兵革者凡十余年。”史称“蜀人悉便安之,”“一方咸赖小康焉”。于是,正处于战火中的湖北难民,包括不少麻城人,又凭借乡谊,襁负从者如归市。以故蜀人至今多湖北籍”。

因宋元战争后四川“地广人稀”,十分空虚,曾经结伴而行的方式向四川迁徙。《元史》记载,在元初,荣州(今四川荣县)“其地荒而废之”,至元顺帝时期,却被来自雍、梁、淮甸的20万户流民“开垦成业”。来此聚居的“襄汉流民”,“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却囚徒杀巡卒”。而这群“襄汉流民”中,也包括来自长江中游的湖北移民。

桂林祖由元末入川定居望京,据口传最早定居南坝染房,当时及后几代人把桂林祖落脚栖居地叫“桂花园”。桂林祖落居南坝,是因南坝很早定居的土著居民白可礼,古人讲“同姓相亲,同姓相依、同姓相携”。白可礼家产殷实,待人厚道,桂林祖知书识礼,见多识广,两人一见情笃。白可礼将南坝河(当时是一片草地)作为礼地送给桂林祖开垦,作生存繁衍依托。

桂林祖栖居南坝染房,且名曰“桂花园”。在此繁衍白氏子孙,至第三代子孙有白以仁、白以礼、白以志、白以信。人丁兴旺,家产日增,土地扩展,于是开始分家立户,繁衍子孙。明景泰四年(1453年)四子分家产,立有“南阳 堂”分家碑,至今尚存。(碑在南坝村染房右“桂花园”原址)

至于桂林祖晚年,栖居何地,何时寿终,因无文字记载及口传信息,引为憾事。念纯、忠纯兄弟墓碑记载说:“吾家自兵燹以后,谱牒残缺失次,宋元间率多荒略,不可修载。谨遡有明及今,自桂林祖历述的派……世子孙,共知源流焉耳。”说明我族缘何无谱无牒之原因。战乱年代,人们东逃西躲,离乡背井,终日惶惶,勉强维持生计,哪能静心修谱撰牒,能有一天的安全就心满意足了。

桂林祖子孙绵延至今,时跨700年左右,脉衍已至二十七代,人口总数已达二万余。真是一脉相承,十步芳草,百川归海,千帆竞发,万世鸿扬。

历史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世白华泉率家徙居南安二十八都(今翔云、英都、东田交界处)榜头(旧址,现兴建水库)。一说徙居南安十八都黄芩。其裔去向不明。

浙江温州、平阳白氏是安溪榜头白逸宇裔孙,昭穆辈序同编。据榜头、平阳《白氏家谱》记载:首徙浙江的是五世白祖胜(迪魁)和白尾奴。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静(讳慕贞),由坑墘徙居平阳龙尾的龙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讳弥炳,又名敦鲁)及其兄白明我(讳弥著)并侄白而挺(字学圣,谥保真),由宫兜徙居平阳腾蛟的湖窦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窦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派系四世白玄赐(文山)之裔,自七世起,全部徙居温州三十六都江南沙头上村。明末清初,坑内、下埔、坑墘等地白氏,又陆续徙居温平地区。

浙江的湖州、杭州、处州等地,江苏的宜兴,闽东北的霞浦牙城、福鼎沙埕、建阳水吉、建瓯七里街等地的白氏,均有自浙江温州、平阳白氏徙居的裔孙。此外,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十一世白廷相、白廷伍,由安溪依仁的榜头、赤岭山,徙居建阳水吉镇上排村。白廷法,徙居邵武。

九世白文高、白治仔,徙居广东潮州;九世白妈阴、白妈弟,徙居广东海丰。十世白应旋、白应韬、白应仕、白应智,徙居江西;十三世白应璧,徙居江西垟下章。

清雍正、乾隆年间,十二世白进益、白拱照和十三世白玩,徙居厦门。抗日战争前夕,白如玉、白锡平(福地),由日本回厦门开办全市第一家铁工厂。抗战后和解放前后,均有榜头白氏宗贤徙居厦门。现厦门市聚居白氏之裔6000多人。

在香港观山白增棋于抗战前后徙港经商,大多数人则是近二十年来获准抵港的白氏宗亲。二十一世白炳文、白木柯,由坑内徙居澳门。其中宗亲白子为、白圻甫、白玉环、白植活、白水清等在港均事业有成。

榜头白姓入台最早者有“两说”:一是明末;二是清顺治、康熙间。《台湾通志》(1969年6月版)载:“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县志》(1994年4月版)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龙门榜头裔孙白圭,移住台湾旗后(今高雄市)盖寮捕鱼。”安溪榜头《白氏族谱》(1989年12月版)载:“最早迁居台湾的,是九世的福海宗亲白家节,约当顺治末康熙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家节即徙迁台湾的鹿港。”此后,榜头白氏纷纷迁台。《安溪县志》等书载:“清代,安溪人迁台开垦者不少,仅龙门榜头白逸宇派系迁台达200多人。”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带。目前,此三县(市)白氏人口约占台湾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白姓在台湾“百家姓”排序名列第64位。在台榜头白氏裔孙达3万多人。

据《安溪县志》和《新加坡白氏公会五十周年(1933~1983)纪念特刊》、《安溪榜头白氏族谱》等书载:安溪榜头白氏族人,最早南徙者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缅甸最早南徙者是十五世白天注,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旅居缅甸赛羌,与缅女结婚生六男,繁衍白氏裔孙。清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白雁塔、白锡豹往缅甸;白湖往仰光;十七世白香、白慈仁、白文港徙居缅甸。

印度尼西亚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五世白光沛、白光国,十六世白旁、白宣往印尼;白成章(友明)、白茂林于民国24年(1935年)移居印尼泗水;十九世白瑞裕、白水龙、白拱辰和二十世白春土,徙居印尼。

马来西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十六世白新衙、白进宗,十七世白双宾和十八世白熟目、白文简,徙居槟城;十七世白深澳、白文德、白文兴、白文良、白来珠、白来玉,徙居吉隆坡;十八世白金榜、白得意、白旺狮、白契弟、白朝水,徙居马来亚。

泰国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十六世白绿竹,十七世白永邻,十八世白青云、白辉煌、白清火、白玉桂,徙居泰国。白招福往暹罗;白招治于1980年带五男三女,徙居泰国。

越南

十九世白琼棠,徙居越南。

新加坡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六世白乌籴徙居新加坡。十五世白新佑及其五子,十六世白宜、白昌、白俾,徙居星洲。其中,白那、白心正、白办、白振华等在新加坡事业有成。

日本、美国

民国17年(1928年),白东荣随父从台湾徙居日本神户,曾任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主席。白招治,在柬战期间,携眷移居泰国难民营,再徙居美国,分别定居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及芝加哥。白秋水,民国12年(1923年)往缅甸经商,曾任缅甸安溪会馆理事长。1975年随子白宗荧(内科肾脏专家、医学博士)徙居美国南加州,担任该州福建同乡会理事,白宗荧则任该会顾问。

温州白氏分布

(总计人口50000人) 长房月溪派 养浩 祖胜、尾奴养湛 汉成岐山 标拔、标第            三房碧溪派 坪山 宪升 标廷 汉宗 汉石 居洛 萃卿 汉和 汉炎 汉畅 汉鼎 汉选 主器、迪吉、士允 文玑 文静梧山 学鸿 文祉 汉择 汉赤 标起 元享 汉秉              仁山 燝位寿山 凤腾、凤朝、凤起 良聚、良养 良知、良盛福山 学圣 敦鲁 学高、学潘 文介 学彦 祖法 四房雪溪派 文肇 居期 汉昂 学恕 可观三兄弟                                                  派系 徙瓯始祖 徙瓯时间 后裔分布长房月溪派 养浩 五世祖胜、尾奴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失考养湛 九世汉成及次子振玉、四子标兰五子赞玉、六子继孚 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 初至瑞安,转徙北港,初居水头溪头对岸,再徙水头麻园面前山。现有190人,其中转徙福鼎沙埕的标兰后裔160人,俱水头麻园的继孚后裔30人,其余不详,据说有转徙玉环象山等地,无通谱。岐山 十世标拔标第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东门外杨梅山坎头(今属苍南),现有100人。标第后人失考。  九世宪升 崇祯壬申(1632) 平阳,失考。  十世标廷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浦亭张家腰(今属苍南),330人,其中张家腰280人,蒲门王孙阙50人。 三房碧溪派 坪山 九世汉宗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南彩头,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石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油树下,始祖汉石不详,据传入赘张家,今该支系尊其子标坤为迁瓯始迁祖。840人,其中龙尾及平阳各地720人,宁波鄞县40人,杭州30人,瓯海白象10人,瑞安竹排头20人,福建霞浦10人,江苏宜兴10人。  十世居洛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八世萃卿(超凡)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九世汉和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炎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棋盘石,至十三世转徙杭州,失联系,无通谱。  九世汉畅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三十五都小亭(今属苍南),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鼎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四十二都墓庵山(今腾蛟镇腾带村),后入赘瑞安石龙潘家之陈氏,越数年,偕妣返回平阳,居杨山下(今属凤巢乡),730人,其中杨山下80人,洞桥头十八“土盾”130人,瑞安方门60人,平阳坑东岙100人,福鼎秦屿王子山170人,杭州杨梅山90人,松阳孔马堂50人湖州长兴50人。  九世汉选 崇祯壬申(1362) 湖窦。2100人。其中湖窦50人,水头镇林坑150人,瑞安大坑底100人,青田王“土贡”坑竹叶350人,杭州150人,苍南金乡湖里400人,炎亭100人,江西洋下章100人,泰顺南院300人,瑞安凤翔岙100人,文成100人,宁波象山200人。  十二世主器、迪吉、士允三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失考。  七世文玑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不详。  七世文静 万历辛丑(160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驷马双溪口,火灾后长玉田居四十四都樟阳(今属凤卧镇),后转徙龙潭坝(今龙尾乡龙岙村)。次,无传。三振田,后定居黄施岙。四爱田四十四都凤林庵基(今属凤卧镇)。12350人。其中平阳龙尾2000人,腾蛟镇650人,水头镇500人,凤卧镇100人,山门镇100人,晓坑乡1000人,怀溪乡100人,维新乡100人,南雁镇70人,鳌江镇900人,昆阳镇50人,鹿城100人,瓯海500人,龙湾50人,瑞安350人,文成150人,苍南300人,永嘉50人,丽水50人,青田100人,龙泉100人,遂昌400人,吴兴400人,安吉300人,德清700人,长兴500人,余杭450人,武康1000人,富阳200人,舟山50人,江苏宜兴150人,溧阳200人,溧水230人,福建霞浦300人,武夷山50人,建瓯100人。梧山 八世学鸿平阳,失考。  七世文祉及子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失考。  九世汉择 崇祯或顺治年间(1628-1661) 平阳岭门,后转徙永嘉徐岙小叶山,再徙永嘉桥下、温州等地,110人。  九世汉赤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岭门后卜居墩头。2350人。其中驷马250人梅亭220人,岭门80人,文成樟台乡山坑村320人,里阳乡郑“土贡”头220人,山茶花70人,瑞安牛桥430人,杭州古城130人,苍南龙港沙坡80人,福鼎岭头30人,泰顺新浦乡白牛坑50人,霞浦120人,松阳200人,温州鹿城150人。  十世标起(三英) 康熙年间(1662-1722) 迁福鼎一都下屿木里(今福鼎前岐双屿乡),150人。  十一世元享 康熙五十一年(1712) 青田八都石庄外洋(今属文成),120人。  九世汉秉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原住墩头,后转徙何处不详。仁山 十一世燝位 不详 平阳,凤巢乡。300人。其中凤巢200人,瑞安蕉石100人。寿山 九世凤腾、凤朝、凤起三兄弟 不详 温州,不详  八世良聚、良养两兄弟 不详 平阳,失考。  八世良知、良盛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良知不详。良盛次子汉理定居平阳亲仁乡二十五都芙蓉桥(今属苍南),传三世,长燝艺之裔转徙乐清和象山定山区大坭洋蒲白墩,次燝文、三燝徽后裔聚平阳芙蓉桥小云兜(今属苍南),350人。其中苍南宜山芙蓉桥120人,石塘青山30人,乐清双港渡70人,象山蒲白墩130人。福山 八世学圣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失考。  七世敦鲁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11280人,其中平阳腾蛟2500人,龙尾乡350人,鹤溪镇100人,水头镇200人,凤卧镇5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300人,瑞安200人,乐清120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丽水350人,松阳100人,青田50人,吴兴550人,安吉600人,德清700人,平湖250人,嘉善300人,嘉兴100人,余杭1300人,富阳200人,杭州市区80人,江苏宜兴1300人,福建福鼎100人。  八世学高、学潘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崇祯间携父骨殖随叔敦鲁一起徙居湖窦,今该支派尊明我为始迁祖,10480人。其中平阳腾蛟2000人,龙尾乡300人,鹤溪镇20人,水头镇400人,凤卧镇50人,山门镇800人,晓坑乡750人,怀溪乡20人,闹村乡10人,南雁镇6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700人,瓯海300人,泰顺100人,瑞安132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永嘉350人,松阳200人,景宁300人,吴兴200人,德清700人,长兴200人,余杭200人,杭州市区120人,江苏宜兴600人,福建霞浦200人,政和50人,建瓯70人,建阳70人,顺昌60人,安徽芜湖30人。  七世文介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学彦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祖法 不详 温州,失考。 四房雪溪派七世文肇、子学执、孙汉福 不详 平阳四十七都状元内,今状元内已无该支系后裔。  八世居期、子汉告、汉中 康熙廿五年(1686) 徙居永嘉三十六都江南上村(今属鹿城),900人,其中江南上村800人,温州市区100人。  九世汉昂、子标法 不详 始居瑞安、平阳等地,后长子燝建从瑞安转徙玉环,再徙象山,现住碶头上白家。次子燝魁、三子燝位、四子燝邦,由平阳迁玉环,后移象山,现魁裔住外洋,位裔住小太平,邦裔住黄盘岙,部分通谱。  九世学恕 顺治甲申(1644) 携汉景、汉卜、招英、汉辅、汉挺五子入徙平阳,初居墩头,后,长汉景失传,次汉卜转徙慕贤西乡十三都钱仓小山洋(今属钱仓镇),1150人,其中小山洋380人,钱仓150人,下河100人,鳌江70人,鳌江鹳巢100人,西塘30人,昆阳10人,苍南宜山100人,龙港30人,老码道120人,温州鹿城30人,乐清30人。三招英,移居处州松阳,无通谱,不详。四汉辅,过继福山派下学潘为子。五汉 转徙金乡洪岭头(今属苍南),800人,其中洪岭头150人,象山上白家黄盘岙650人。  七世可观 不详 温州,失考

鸟载曰飞行 与皇同义

图腾释义:白姓是以皇鸟为图腾的风姓分支,由“鸟”和“白”(曰出汤谷)组成,义为鸟载曰飞行,与皇同义。传说炎帝臣白阜为白氏之祖。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湖北白氏家族是江西抚州的。家族起源:明朝正德年间白沂所撰的抚州《侯桥白氏家谱》记载:始祖为白居易长子白龟年,“唐政中叶,兵寇扰攘,有会孙谦吉者,智勇过人,以乡豪保障长江,而浔阳一派赖以安全,至五季兵兴,江州之裔避乱而徙抚州。”抚州白氏的具体来源有待进一步考证。通过父系深度检测,可获得该家族共同祖先的年代、各地白姓的谱系关系以及和其他O-F809姓氏的谱系关系。

罗达莱克斯阀门选上海炯爵品牌代理商 现货供应

罗达莱克斯阀门,上海炯爵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是罗达莱克斯阀门品牌的代理商,质量保障,提供现货,欢迎来电咨询!为您提供专业的售后服务!

上海炯爵仪器仪表有广告

防爆电动滚筒厂家-买东西逛淘宝,榜单好物随心入!

防爆电动滚筒厂家-淘宝热卖,大牌集结,好物多多!划算又省心,品质好货,尽在淘宝,淘你满意!

淘宝热卖广告

更多专家

湖北白氏家族是江西哪个地方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为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

“平民王后”难当,苏提达阻止泰王新恋情,自己却成“金丝雀”,你怎么看?

关于幸福的探讨,歌德在曾写道:“难道事情总归如此:凡是使人幸福的,终究又会变成他幸福的源泉?”若是对

自由小坤坤

  回答于 2022-04-13

望京白氏溯源

概 述 中华白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在上古时期就已有白姓出现。据《姓氏考略》和《姓氏寻源》等古籍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