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APS)
中国情绪系统(Chinese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CAPS)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编制的一套标准化的情绪刺激系统。它包含852张,以中国文化和特点为背景,包括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例如人物面孔、动物、静物等。这套系统是经过心理学研究和艺术理论分析后得出的,旨在提供一个用于研究人类情感反应的工具。
你说的是心理学上的"双关图"
第二幅图呢?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还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妇?或许这些东西你都看出来了。上面这些图称为是“双关图”,就是既可以看成是这样,也可以看成是那样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人的知觉选择性有关。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进行反映,而是选择一个或几个刺激。这些被选择的刺激就是知觉对象,其他没有被选择的就成了知觉背景。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此时的知觉对象可以成为彼时的知觉对象,而此时的知觉背景也可以成为彼时的知觉对象,它们之间是可以不断发生对换的。当然,这种选择性会受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的影响。
看图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每天我们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兴奋的,自豪的,平凡的,受挫的,悲伤的,不堪回首的,等等。面对这些刺激,我们究竟是选择哪些作为我们进行加工处理的对象呢?我们是用何种眼光去看待它们呢?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积极的、光明的、充满灿烂前景的;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却是消极的、暗淡的、看不到希望所在。同样是夕阳,李商隐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言“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不同的感叹,不同的感受,而这一切的关键,只在于我们究竟是选择积极还是消极的眼光去看待。自信乐观的人,他享受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时光,他不仅能感受到万物的生长,更能看到自己生命的丰茂。他用成功给自己喝彩,他在挫折中寻求宝藏,幸福是自信的砝码,而磨难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消极自卑的人,他们的眼光总是一成不变地固定在别人的成功、自己的失败上,总是看到事情消极不利、充满困难的一面。成功对他们而言,要么是遥不可及,要么是自己碰巧;失败与挫折则是命中注定。他们在成功中看不到喜悦,却容易在苦难中掉进深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多彩的人生,只要我们愿意转换我们的视角
情境的构成
由于对目标活动的影响不同,情境里的一切因素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空间因素,也就是活动者身处其中的物理环境,你在拥护的公交车里能展开的活动,肯定不同于你在体育场上能展开的活动。你在办公室里的活动,也不同于你在野外面对高山大河时的活动。当你站在一段楼梯上时,你能做的只有上去、下来和停着不动。
空间因素不仅包括你身处其中的那个空间,还包括阳光、温度、噪声等因素。这些因素和这个空间一样,它影响你,而你无法影响它们,只能被动地适应。
二是器具,即活动者操作的各种物体。之所以不叫工具,是因为一些目标物体也包括在里面。比如我们拿起一只熟鸡腿并把上面的肉啃光,这只可怜的鸡腿不是工具,而是器具。如果我们用筷子挟起一只鸡腿送到嘴边,通常情况上筷子被叫作工具,但在这里,我们把它和鸡腿一样称为器具。
器具与空间都是物理存在,不过空间围绕着活动者,器具则被活动者所掌握。活动者必须适应空间变化,但可以支配器具。你不能随手拿起一座礼堂,但可以把一只笔拿起或放下。
一般来说,由于尺寸的明显不同,空间和器具分得比较清楚。只有一些特殊物体比如汽车,有时候是器具(当你驾驶时),有时候是空间(当你在里面小睡时)。
情境的第三种成分最重要,也最不容易理解,那就是他人活动。通常人们会说,张三受了李四的影响。其实,影响一个人活动的不是他人,而是他人的活动。比如,不管你面前是父母也好,是你的老板也好,如果他正在睡觉,或者他并未注意到你,显然对你的活动影响就小得多。
当我们考查一个目标活动时,如果周围正有其他人也在活动,那些活动就构成了情境因素。它们对目标活动分别构成了三种关系。有时候,他人活动与目标活动争夺空间与器具资源,形成竞争关系。比如在一辆公车上,大家之所以挤来挤去,只是因为车厢空间不足。这时候,他人的推挤活动就构成了某人活动的情境。
有时候,他人活动直接阻止目标活动。有一个常见的例子:武术运动员练习套路时可以耍得很漂亮。但他几乎不可能在实战中也打得这么漂亮。因为练习套路是一个人自己活动,实际打斗中,对手的活动时时在限制他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人活动与目标活动构成了对立关系。
竞争关系和对立关系同样影响目标活动,但其中还有区别。互为竞争的两个目标,他们的直接对象 只是空间和器具因素。如果一辆公车上空间很大,那么谁也不需要推挤他人。但拳击运动员只要站到拳台上,就要以阻止对手活动为目标,直到对手或自己输掉比赛为止。
有时候,他人活动对我们要考察的某个活动起到促进作用。比如一个人在聚会上唱歌,如果有人喝彩,他会发挥得更好。在一些情境里,他人活动对于目标活动来说必不可少。比如张三去购物,售货员把他需要的货物给了他,售货员的活动就对张三的活动起了促进作用。如果现场没有售货员,张三不能自己拿走货物。
这样你也你就知道了,人人都在争取他人的活动有助于自己,避免他人的活动干扰自己的活动,或者反对自己的活动。
这个规律还能帮助你改换看待他人的眼光——对你有害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他的某些活动。对你有益的也不是某个人,而是他的某些活动。象萨特那样把他人当成地狱,那是他自己没吃透这个规律。
情境中他人活动造成的最简单影响就是观察者效果,既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一个人的活动会有很大不同。不少情境里面是没有人的,至少活动者认为他没有被别人观察到。
如果你观看过英国幽默小品**《憨豆先生》,你会发现其中主要的笑料就是憨豆先生自认为无人注意时做的一些离谱行为。有时候他自认为没人看到,其他的人已经注意到他了。有时候确实没人看到,但会被镜头后面的观众看到。《憨豆先生》是一部体现“观察者效应”的典型**。
如今大城市里遍布摄像头,许多人都不注意它们,并会在它面前做出自认为绝无旁观者时的举动,如异性亲呢,随地小便等。甚至,警察曾经用视频录像轻而易举找到杀人凶手,因为凶手就在某个摄像头下面作案。行凶杀人是一种典型的无旁观者的活动,通常凶手只有确认周围没人看到时才进行。
虽然我们分析了情境里的诸因素,但必须要明确,情境是诸多因素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不是情境里面单个物体的拼凑。一般提倡情境概念的心理学家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比如“心理场”就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如何把情境的整体性说清楚却不容易。什么叫有机结合?为什么会有机结合?
情境中的诸因素有结构,但它们完全是被活动本身所结构的。不管在特定时间点上那个情境里有多少种因素,一个人只能展开一个活动。比如夏日街头上很炎热,屋子里有空调(情境中的空间因素)。但人们往往出门时穿一些体面的衣服,在家里反而穿得少。又比如我们走进一个娱乐场所,里面有好多熟人,但我们只能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
概念产生过程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对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在康德的认识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因此,在康德那里,图式是一种先验的范畴当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把图式看作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他反对行为主义S→R公式,提出S→(AT)→R的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作出反应(R)个体所以能对各种刺激作出这样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些刺激的某种图式这种图式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建立新的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虽然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但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他用图式、同化、顺化、平衡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个体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形成他具有自己特色的建构理论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正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在这种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充分活动的机会,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是极为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编辑本段图式主要特点
1、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2、图式决定着人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 3、可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来图示的基础上,新的内容会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认识 4、可以预测事件的发展 5、可激发性图式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
1
第二次参加单面镜观摩,与第一次相比,感受与收获是不一样的。有上次参加过的朋友,这次没有见到;还有些新朋友加入。这是观摩学习沙龙,非结构式封闭成长小组,成员的稳定性无法保持,会影响到对单面镜体验的完整性。相信坚持参加的朋友,在观摩过程中,内心的感悟是最多的。
说是个沙龙,我感觉更象个成长团体,它的主题很明确,就是《存在主义家庭治疗》,个案是连续性的,武主任带领的很专业也很深入,我对个案更多的是感谢与敬佩,把自己敞开在这个场域里面,是需要勇气与很多信任感存在的。
在我的理解里面,存在主义心理学一种是非结构化的、行云流水般的治疗方式,它反对过多地依赖技巧。如果不依赖技巧,怎么去做治疗呢?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另一个特点:它是一种关系的治疗,说它是关系的治疗,是因为在治疗中会一直谈论关系。
上周的观摩,停留在家谱图带来的背景里面,尚记得个案流泪的样子,整个个案过程在精彩之处嘎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我就被留在那个结尾之处,以为本次的个案观摩会从结束的地方开始。我甚至做了些设想,想象武主任这次会从哪里开始,会以什么样子的方式开始,又会有怎么样的呈现。
2
整个沙龙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新老成员之间相互介绍彼此认识,再是进入个案观摩,然后是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三个部分相辅相成,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如果你全然的存在于这个场域,带着一颗心全然的临在于这个场域,你会发现,其实,从进门的那一刻,你就存在于这个场域里面,你遇到的每个人,每句对话,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次开场,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也许,我平时也太爱想象了,有时,会跟自己想象出来的人、事、物生气。学会让自己真实地存在于当下的现实世界,也是一种本领。
武主任从存在的最初形态开始讲起,石头、植物、动物都是一种存在形态,但人类的存在,是高级的存在,有思想、有意识、有语言交流能力、有自由自主行为的能力的生命体,那么我们如何让这个生命力活出自我呢?地球上的人类上亿,但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就象我们身体内的细胞,也各不相同,功能不同,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存在的作用,我们又何必妄自菲薄,又何必枉自尊大?
武主任把我们置于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中。
大家带着这样的前奏进入了观摩。
也许我还兀自沉浸于这个宏大中,思维早已飘飞出了千万里,所以,感觉前二十分钟有些平淡无奇,我有些昏昏欲睡,从单面镜里,看到两个人都是开心的,相谈甚欢的样子。谈得也是些平时的感受啊,一直没有进入到我想象中的家谱图里。那个画着家谱图的白板蒙着白布,我很想上前,掀开它,让他们进入到这里面。
单面镜的那面,进入到了个案自己的婚姻里,谈到他们的相识,甚至武主任会问:你们谁先向谁求的婚啊?是你想象的浪漫吗?
个案说:是他主动的,我觉得终于有人认可我了,我就嫁了吧。
我在想,这好象跟上次没有什么关系哦。
在回来整理感受的时候,回味道,个案咨询,是跟随个案,陪伴个案去到那自己没有勇气去的地方,看看发生了什么,咨询师不能主观的以个人的思维引导个案。存在主义心理学一种是非结构化的、行云流水般的治疗方式,它反对过多地依赖技巧,在这一点上,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开始由衷的敬佩武主任的功力了。
武主任形容心理变化的过程,象是剥洋葱。
武主任问个案:你看过洋葱多少层吗?心理咨询过程就是在剥洋葱,最后,才是真正的我们。
个案说:没有。
我也没数过洋葱多少层,我于沙龙归家后,找了个紫色洋葱,切开来细数,边数边流泪,我拿的这个洋葱共十层,最中间的,是个嫩黄的小小的蕊,看着那个小小的嫩黄,我的泪流的很凶,我对自己说,这个洋葱很熏人,其实,我知道,我内在亦有个嫩黄的、本真的自我,存在,等我勇敢的剥去层层,看到它,我的泪,是为了曾经挣扎的自己而流,也为了要继续剥下去而要拥有更大更多的勇气而流,真得是很不容易!个人成长,是一生都在继续的过程,我们都在过程中。
我做精神分析的个人体验已有近五百小时,各种团体集训近200小时,接受各种专业督导,也同时在一个网校做临床咨询工作,在自我成长这条路上,我理解,其中的艰辛。
有句话是,别把自己当根葱,哈,原来是这样说的啊。
4
从这次沙龙回来,我把自己当根葱,而且是洋葱!咨询师真得只是,镜子,让你看到,你是一根葱,你真的是一根葱,就是别人不认为你是一根葱,你也真得是一根葱。你把自己当根葱,别人才会把根葱。
但是别人哪知道,你有多少层?
切开洋葱,数数有多少层,直到看到那嫩黄,那一刀,得你自己切。在治疗关系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个案自己啊。
身体发肤,各种心理感受,都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有权利切,也只有你自己,才有能力切。
在饭店里吃饭时,紫色洋葱用来生吃,我于是拿来吃吃看,这个过程,我的泪是一直在流。
最外面一层,是老的,越往里越嫩,到第三层,我已经感受到,有饭店的口感了,甜了。但是,我已经被熏得眼睛疼了,我没有拿到蕊,就去擦眼泪了,好疼。真正做到看到自己,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耐心啊。尤其是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对自己无法做到耐心,又如何做到对个案耐心呢?
个案的婚姻,就在这个平淡无奇的谈话中,展开了。
渐入佳境。
个案流泪了,她说到他的红颜,她说到她自己难过,她说到她妈妈对老公的态度,我感觉个案很愤怒,她有几次是发怒来着,但是她没有表达,她很委屈。
但这个个案看似懦弱,内在很坚强,我感觉,个案其实,心里早有答案了,她有答案了,但她需要支持。
武主任随后让个案去看父母的婚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清晰的看到了命运锁链的复制。个
象上次一样,50分钟很快过去,在最精彩之处,嘎然而止。小D感叹了一句:“为什么总是精彩的时候停止呢?”
我说:我也有同感。
进入大家探讨环节的时候,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很专业,也很到位。A老师提到了分离-个体化,武主任结合个案做了更详细的解读。我第一次感觉,分离,亦是件开心的事,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第二次参加单面镜,我学着面对分离,学着放下对人、事、物的期待,放下主观臆想,存在在真实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是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这样一个场域里面,所有参加沙龙的人,都会有同频疗愈的效果,静待下周三的沙龙,继续呈现。
通过画一棵树,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内心世界或人格特征。
在绘画心理学中,这一方法被称为“树木人格测量法”。
“树木” 象征着人的原始 本能 或 内在情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画者的 自我 投影和象征。
初步简要解释:
树木画的上半区域:代表精神、意识(能察觉的部分)等;
树木画的下半区域:代表物质、无意识(无法察觉的部分)等;
树木画的左半部分:代表母性(或者与母亲的关系),并对过去的日子有所依恋;
树木画的右半部分:代表了父性(或者与父亲的关系)和对于未来的求知欲;
(一)树干——代表现实生活。
呈两端大中间窄的花瓶状,是多数人的画法,说明咱们比较擅长具体思维,对真实世界把握较好。
如果树干过细,说明咱们体会到不稳定感,生命力弱,或者缺乏支持。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咱们看到枯瘦树,也会觉得它弱不禁风。
如果树干是曲线,说明咱们活泼。
如果线条不连续,说明咱们敏感、易激惹。
如果是两条平行直线,说明咱们缺乏想象力、固执刻板、重逻辑。
(二)树冠——代表精神、意识和理想、表现力。
如果树冠茂盛,说明你表现力较强。反之,说明缺乏表现力,有衰竭感。
但是,如果树冠相对于树干而言过于大,有自恋倾向。
(三)树根——代表本能、生存和发展等
无树根表示人生尚未扎根;树根完美者表示精神的成熟;
注意:中国人的树木画一般很少画树根,可能和咱们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有关系
(四)树枝——树枝的多少:代表精神分泌力的强弱;
树枝缩于一角:代表自信力不足;
(五)树叶——如果对每一片叶子都精细描画,咱们可能是个完美主义的人。
如果画的是阔叶,咱们可能愿意与人交往。
如果是针叶,说明咱们体会不到足够的关爱。
(六)果实——代表成就或期望。
如果树上没有画出果实,说明咱没有体会到强的成就感或者目前没有太大的期望。
如果有果实但太多,说明咱们可能期望太高了,要注意调整。
落下来的果实代表过去的创伤体验。(还有一种说法是落下了几个果实代表咱们在几岁的时候受到过心理创伤或冲击)
(七)树的对称性——代表对过去和未来的关注及内外向区别。
通常认为左边代表过去,右边代表未来。
如果所画的树左边部分大于右边,说明咱们相对关注过去。反之,关注未来。
如果左侧有阴影,说明咱们偏内向;右侧有阴影,偏外向。
(八)树所在的季节——代表心情或生命力。
如果在春夏:说明心情开朗、生命力旺盛。
如果在秋天(倾向于强调收获、果实),则说明有成就感或者有希望。
冬季:说明心情压抑,生命力淡薄。
(九)地平线——代表控制力、心理稳定性、与他人关系。
如果没有画地平线,使得整个树悬空,则缺乏控制力和现实感。
如果地平线水平,说明行动规律有控制力。
如果地平线不水平,表明可能和他人孤立。
(十)伤疤——如果树干或树枝上有伤疤,说明曾经有过创伤经历。
如果枝丫是被锯断的,或者枯死了,说明有过创伤经历或者对某事失望(锯断的说明创伤由人为引起;自然枯死或者老死,说明创伤不是人为的)。
如果枝丫是新生的,说明从之前的某件创伤事件中逐渐恢复。
(十一)附加物——
如果在树上画了小鸟,说明渴望自由。
如果画了鸟巢,说明恋家。
如果画了树洞和树洞里的动物,说明需要保护,需要依赖他人的感觉。
如果画了云朵,说明是个浪漫的人。
如果画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在右边说明你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左边说明你有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
如果太阳被云彩遮住了,说明你可能遇到了困难。
附加成分:
山代表了所依附的事物;
路是通道和途径;
家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
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
如果出现人物,常表示作画者与家庭的关系,或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联状态。
下面来介绍一个案例,通过绘画来看我们的内心
背景简要介绍:
10岁,男孩,父母是医护工作者
整体看,是一棵枯树,没有生命力,幼年缺乏母爱,7-8的时候缺乏父爱,家庭关系紧张。
从比例看,树冠和树根相对比较大,孩子画树根代表缺爱。很有想法的孩子,缺少行动力。
从线条看,孩子内心不安,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纠结自控力差,但是孩子渴望成长的。
心理学认为,内心的种种想法均可以绘制成曼陀罗,实际上就是“投射”。可以是焦虑、抑郁的投射,也可以是摆脱焦虑抑郁过程的投射。可以是精神分裂的投射,也可以是精神整合的投射。
曼陀罗历程荣格心理之曼陀罗,荣格研究过多种神秘现象,发现在某些印度教和西藏佛教神秘仪式中,信徒使用一个圆圈内置复杂的象征图案以帮助冥想。这种“魔术圈”通常都是用十字结构分成四个部分的圆形符号。 荣格认为这些可以将世界化约为一个根本形式的几何投影。他给它取了一个印度名字,叫做“曼陀罗”。
曼陀罗(Mandala),源自梵文,本指圆形之物。荣格认为,太阳是曼陀罗,飞碟也是,佛教的莲花、中国的太极,以及车轮、铜钱,统统都是曼陀罗。 曼陀罗原是藏传佛教关于宇宙形式的要领,是指宇宙对称、统一、整体化的构造或境界。做法事时,法场也按照特殊的格局布置,以求自身与宇宙相谐融。荣格认为,这就是人的自我原型。 荣格在生活中最没有方向的时候,他便开始绘制曼陀罗。 曼陀罗是“自性(self)”的象征,自性的特点就是统一、完整、自足、和谐。
荣格在圆的象征里也提及“不论圆的象征出现在原始人的太阳崇拜还是现代宗教里,在神话还是在梦里,在西藏僧侣绘制的曼陀罗还是在城市的平面图里,或者是在早期天文学家绘制的天体概念里,圆的象征都指向生命最重要的一个向度--生命的终极圆满。
曼陀罗是全体的象征,补偿性地绘制全体之象在于寻求凝聚心灵系统的完整。对中心的回归是一种最高的自觉能力,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微型宇宙,会体认到非我是自我设限的幻象。 荣格认为,圆象征人的心灵追求圆满的需要,追求一个自由永恒的境界,象征着人追求统一、和谐与完美。心灵中各种敌对力量趋于统一的象征,也是心灵的象征。他还用中国的道家太极图案来印证其意识与潜意识中的“双性”特质理论,如内外倾、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
我是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也是一名绘画心理分析师,专注于儿童绘画的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
这些年来,我听过上千人的故事,累计咨询时间超过5000小时,相关的课件字数超过20万。
现在,我在牛娃宝开设专栏课程《儿童绘画心理学》课,希望能通过孩子的一幅画,让每个父母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工作中我遇到最多的就是孩子和家长。每周我都会接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进行心理咨询,其中很多问题,可能很有普遍性。
比如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做父母的用了很多方法却一点都没有效果;
也有些家长说孩子缺乏自主性,动作慢,作业磨蹭,怎么说怎么骂还是慢;
也有说自己的孩子脾气大,是个熊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每天都和他说道理可是根本没用;
还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自己已经使劲在鼓励肯定他了,可效果并不明显。
做家长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很爱孩子,却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
其实,这些年来做了那么多儿童心理咨询,我发现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追根溯源,出在家长身上,或者说,做家长的,你是否真的了解你的孩子?
许多父母会想,我跟孩子朝夕相处,我还会不了解我的孩子?
其实陪伴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父母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
著名的“冰山一角”理论指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而父母许多时候都是关注到孩子的意识层面,缺乏心理学知识,让他们难以触及到孩子的潜意识,了解到孩子的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就好像一句诗所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就是你在我的面前,却不明白我心里想什么?”
就好像是一个信号不好的电台,孩子在那头大声向我们呼唤,我们却总是感知到模糊的声音,片段的字句,这样自然造成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偏差。
为了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我在与孩子的个案咨询中,总是会让孩子画画。很多孩子会用画告诉我,他们多么 需要被理解,被看见。
孩子的画总是能给我的咨询带来很多启发和惊喜,甚至会直接告诉我问题的答案。
当我把这些发现告诉家长时,家长总会有恍然大悟,还会惊叹原来我一点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也许会说,一幅画有那么神奇吗?
让我从我咨询的一个孩子的案例说起……
前段时间,一个妈妈带着十岁的女儿来咨询。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她女儿看着非常腼腆内向,说话声音很轻几乎听不到,跟人说话也没有目光的交流。
据她妈妈说,她女儿最近这半年,沉迷上了IPAD,一回到家就玩,不写作业,家里的大人都要骂了才肯做作业,而且每次作业都特别慢,一做完作业,又拿起了IPAD。
女儿一两年级成绩还算可以,自从迷上IPAD,成绩也直线下滑,从班里前几名下滑到班里三十多名,妈妈很着急,带着她来找我。
我让她女儿先画一幅画,画的内容是她记忆里最快乐的时刻,然后她花了十几分钟,画了这样一幅画。(听音频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文稿看大图)
这幅画,她取了个名字叫《最幸福的时刻》。她告诉我这是参加一年级歌唱比赛获得冠军,走上颁奖台的那一刻。说这话的时候,小姑娘脸上满是追忆和骄傲。
那么从绘画心理学的角度,这幅画有几个点值得我们注意:
1、这幅画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出现的成双成对的物体。一对的树,花、甚至云,从绘画心理学角度来说,成双成对事物的出现,很多时候表明绘画者内心渴望陪伴。
2、我们会发现,孩子把自己画得很小,放在左下角,但又回忆强调了自己获得冠军的回忆。
从绘画心理学来说,把自己画得很小,而且放在左下角,(这个位置从专业角度上看,是一个潜意识里不认可的位置),这也说明,孩子内心对自己是缺乏自信的。
3、画面中有一个风筝,而且风筝是没有线的,这说明绘画者的内心缺乏安全感。
4、绘画者画了自己,但没有画鼻子,在绘画心理学中,鼻子代表自主的意识,这也说明她可能缺乏自我的认可。
当然,绘画心理学里所有这些细节,并不是说像数学公式一样生搬硬套的,比如“不画鼻子”就一定与“缺乏主见”画等号。
但通过这幅画中主要的明显的特征,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孩子心理层面一些问题的端倪——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渴望一种陪伴。渴望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为此,我特意跟她的妈妈进行了沟通了解家庭背景,女孩的爸爸是做工程的,常年出差;女孩的妈妈做会计,最近一段时间换了工作地点,早出晚归,平时也更少与孩子交流了。
女儿平时都是奶奶照顾起居,偶尔有时间也是监督她的作业,关于孩子的内心感受,确实很少留意。
咨询以后,爸爸和妈妈商量,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利用我教给他们的方式,有质量地陪伴孩子。(关于如何有质量的陪伴,可以关注后面的课程。)
慢慢地,孩子的成绩竟然也开始稳步上升,最近已经排到班里11名,而对于IPAD,也没有那么迷恋了。
相对语言的表达,孩子们似乎更多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孩子很多时候把答案都画在画里了,作为家长的我们却不能解码。
在做了这么多年的儿童教育中,我发现儿童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被问题呈现的表面现象迷惑,但是从根本上却缺乏了解孩子的途径和手段。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在做一件事,在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事情本源的情况下,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在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和孩子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
那怎么纠正这个错位呢?这些问题,我会在绘画心理学的课堂上给大家支支招。
那绘画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
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的内心世界,20世纪初,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
1926年,弗洛伦斯▪古德伊那伏(FlorenceGoodenough)尝试用画人的方法测试孩子的智力,这也是第一种标准化的绘画测验,它很快被传播开来,并被广泛使用。,对儿童的智力水平进行测量
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格特征,已经成为心理学业内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人心理状况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194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率先提出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后被许多国家引进广泛使用。
在心理咨询中与家长课堂里,我看过上万副画,经历了数以千计个家庭教育的故事,越来越发现,绘画心理学如果仅仅运用在心理咨询中,真的是太可惜太狭窄了。
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绘画心理学的家庭化的改良,让它可以为普通的每一个家长所用,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随身工具。
这一次我们在牛娃宝平台上的这一个小系列,将会从孩子最常见的一些问题着手,通过绘画心理学,来告诉你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通过这个系列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当下的情绪状况,知己知彼,方能在育儿的路上走得更远。
其次,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更加容易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有一句话,叫“有了关系一切都没关系,没有关系一切都有关系。”所以我们每一次课的最后,都会教给大家一个实用的绘画心理家用互动游戏,听完课就可以马上和孩子互动。
最后,以画为载体,分享心理学的育儿思路与方法,帮助你找到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了解心理学的家长都知道,真正的心理学从来不是你遇到问题,我给你答案。寻求答案的路上,需要我们同行!
这一次的儿童绘画心理学课程,共分六节课,我们会在每周抽出两天时间推出微课,同时在课程期间,我们还将推出线下的交流活动,期待您的参与。
如果你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许多困惑,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交流,我会选择比较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回答,如果你身边也有朋友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希望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
当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时,你会发现,原来他(她)曾经的一切行为,都是渴望自己的内心被看见,被发现,到那个时候,你会感慨,我从来没有那么真切地,理解我的孩子。
家长的知识高度与广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这次的微课是我们同行的开始,让我们开始这一趟绘画心理学的旅程。
心理学 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APS)
本文2023-09-22 13:11: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