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姓分布
彭姓在全国各地的分布
江西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有十八个彭姓村落,人口约5000人。
江西省九江市柘林镇,横山村有200于人为彭姓,基本来源河南信阳。
江西省南昌安义县,龙津镇,凤山仕桥村周围散布十个彭姓村落,有人口共约4000人。
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红星村,全村约3000人为彭姓。
江西省鄱阳县双港镇,有10个彭姓村落,人口约5000人,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彭家村。
江西省抚州罗湖镇丁村彭氏约200人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竹坪乡彭家 约200人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双彭村(彭姓占全村人口80%)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上彭家、下彭家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四店里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沙洲、永和洲、廖家场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双港镇二房里村(大概有1800多人)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双港镇彭家村 (大概有8000多人)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谢家滩镇剑楼村、幕丰村、福渊村、大田村(陇西彭氏大约有2000多人)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石圹镇石塘村 彭姓分布密度
[1]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石圹镇彭村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邓家大队自然村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潢溪镇丁山村彭家补充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夏埠乡虎岭彭家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夏埠乡毛源彭家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藕湖彭家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毛院彭家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镇菰塘村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263大队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苦竹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阜田镇彭家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官田乡彭家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登龙乡有七彭,近万人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北源乡老下里家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北源乡新下里家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北源乡北源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北源乡丰塘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北源乡墨溪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桐坪乡坑背村
江西省吉安市长塘乡田心村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鹅公镇水帮村3000人为彭姓,由广东省兴宁市迁来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东坑村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水塅村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市横寨乡寨坑村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西江镇红星村有彭姓2,3千人 江西省樟树市观上镇上彭村、中彭村、下彭村(1000人左右)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洪塘镇五百里村、秋头下村 土岭村 宣塘村 西塘村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辽市乡丰林村
江西省南昌市彭家桥社区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流佳源村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竹亭乡池溪
江西省宜春市官园街道官园社区彭家组
江西省宜春市水江乡仓十村
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彭源村
江西省萍乡市腊市镇凤凰村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浯一村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桐木镇枧冲村
江西省乐平市塔前镇彭家村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罗村
江西省景德镇市涌山镇长松岗村
江西省乐平市涌山镇张家店村
湖南
湖南省株洲市西塘镇彭家村有好几百彭氏家族。 湖南省醴陵市贺家桥镇水口山村和妙泉村均有1个村落彭氏人口 约500人,建有彭家祠堂,来源不详。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雷公塔镇(原彭家厂乡),多个村庄均有彭姓,约2000人以上。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石羔甫口彭家,分为上彭家和下彭家。分支出新田彭姓(彭梓城)和蓝山彭姓 。有一万多人。
湖南省岳阳市西塘镇彭家村有好几百彭氏家族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流沙河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格塘乡三桥村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檀江乡里的三个村子合起来有两千余人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马头山村有彭姓约1千人
湖南邵东县流泽镇阳合村有几百人,彭姓为当地大姓 湖南省龙山县彭姓有5万人左右
湖南省茶陵县秩堂乡约有彭姓5000人
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黄峰村也有几百人,原来还有一个彭家祠堂。其中黄峰村同胜村民组就有100来人
湖南省双峰县走马街镇姓彭的不下三千还有个彭家祠堂,另外双峰县杏子铺镇和梓门桥镇也有
湖南省湘乡市栗山镇永安村罗家冲。合头行,青阑祠堂。上几代双峰迁入湘乡。“中华先赐美,壹训永功臣”80后“壹”字辈。
湖南省溆浦县油洋乡油洋村、来溪村有聚集的彭家院落
湖南省常宁市烟洲镇大众村有彭性自然村落5个,人数约600人。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石塘乡彭家村有姓彭人氏几百人还有个彭家国小
湖南省祁东县双桥镇全镇至少有15个村都是姓彭(人数至少3万)祁东县的其他乡镇也均有彭姓
湖南省永顺县也有姓彭的人士上千
湖南省临湘市源潭镇同德村有部分彭姓人士
湖南衡阳县渣江镇盐田乡
湖南省湘乡市月山镇石矶村有几百名彭姓居住
湖南省永州市梳子铺乡江边彭家
湖南湘潭县彭氏有几百人
湖南省嘉禾县广发黄家岭和雾云里有彭姓约1千人
彭氏在湖南邵东县流泽镇都是大姓,其中阳合村有几百人。
湖南省衡山县东阳村有彭姓族人约几百人。
湖南省道县四马桥镇彭家村、罗家山村、格洞村、周塘营村有彭姓村民约五千人,先祖系唐朝时从长沙一带迁入。
湖南桃源县有彭姓人几千人,是明永乐二年从江西吉安迁往桃源
湖南省平江县三墩乡有好几百彭姓人,祖先是陇西堂。
湖北
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代河村(全村四千人皆姓彭)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永进村(全村三千人皆姓彭),亦有彭氏祖碑。
湖北省应城汉川交界老鹳湖边(隶属应城市陈河镇)四个村彭姓子孙5千余人
湖北省天门彭市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镇泉湖村
湖北省天门市干驿
湖北天门市马湾郭咀村(6000人左右)
湖北天门市马湾大台村(3000人左右)
湖北麻洋茯苓村(4000人左右)
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古城山村八组坳上彭埦(200人左右)
湖北省鄂州市涂镇县七堂彭村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解放村七组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解放村六组所有彭姓人氏
湖北省云梦县南乡彭氏(护镇,下辛店辖区)六个村有8000人左右
湖北省孝感市三汊镇高河村彭家咀有近200人,传说是江西迁来的,族谱遗失
湖北省孝昌县彭店乡彭店村有数百人
湖北荆门大竹村(现在不到100人了)
湖北荆门京山县宋河镇岔河村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觅儿寺,桐柏均有,为同一宗。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彭家坡村,全村约数千人姓彭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院岗村大部分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石屋山村彭家湾(约500人,系江西迁入)
湖北省蔡甸区(原汉阳县)薛峰彭湾
湖北恩施巴东县白泉寺和石板村以及全县彭氏有几千人。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中心村“彭家油坊”有近300人,传说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迁来的
湖北省安陆市巡店镇彭河村(相传从湖北麻城迁来的)
重庆
重庆市忠县丰收乡(大部分都姓彭)。
重庆市合川区云门镇阳彪村(渠嘉)。
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龙吟街道江岗村有彭姓500余人
重庆市荣昌县千秋乡有上百人分散居住,应是陇西迁到该地
重庆市酉阳县大溪镇各村社分布有彭姓,接近上万人。
四川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张公镇跃龙村(彭—家—祠)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张公镇黄莲村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张公镇大门村(以上由彭亮编辑)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复兴镇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双岗村9组
四川省简阳市清风乡盘湾村
四川省大英县河边镇(约有60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元通村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大划镇德寿村
四川省三台县八洞镇
四川省三台县百顷镇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洪川镇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符场乡彭坝镇(约有1500人)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飞仙关镇
四川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龙兴村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彭家湾(因这一带村民大多姓彭而得名吧)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黄龙乡石马山村(听祖辈说,原从湖广迁来)
四川省营山县城附乡6村9组(听祖辈说,原从湖广迁来)
四川省中江县太安镇福寨村2组(院子有3家,都是亲戚,听爷爷说是祖辈填川迁过来的)
云南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卫国村委会二铺地有彭氏一门三百多人。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南涧镇,据祖上说来自明南京应天府,随军。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普淜镇、云南驿镇、沙龙镇、禾甸镇,据祖上说来自明南京应天府,随军。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富乐镇天水村,彭姓为该村大姓,现已传至第七代,清末祖上从贵州迁移而来。
贵州
贵州省盘县红果镇彭家口村800人姓彭,为江西的一分支。
贵州省大方县,金沙县安洛乡、新化,彭姓现有几百人,为江西一分支,首次迁移至大方县在迁移至金沙县。
贵州省纳雍县以角镇,彭姓几百人,有族谱。
广西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泉江村(全村两千人皆姓,系福建省迁入)。
广西合浦县公馆镇陂塍村由十多条村子组成,百分之九十五为彭姓,人口上万。由福建陇西迁入。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宏德彭屋有三百多人,也是民国时期由陂塍迁来的。
广东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全村5000多人都是姓彭的)
广东省茂名信宜市钱排云开村彭可柏
广东省茂名化州市新安镇(约7000人)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沥办事处大沥表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办事处沥紫水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办事处官窑村委会新北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办事处新和村委会彭边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石(石肯)村委会
广东省台山市台城镇沙坑村委会辖下的九条自然村均为彭氏人(俗称彭沙坑)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民主村 村里有彭姓700余人,来源不详。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嘉禾街道办事处彭西社区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光明巷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上朔村(族谱上说是一千多年前从江西吉水那里搬过来的,现在大概有两千多人)
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砂松村(全村上千人全都姓彭)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云镇约六万人(陆河县彭姓也由五云迁出)
广东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仙洞镇,黄金镇三镇有多数彭姓分布(入粤始祖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 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后的部分传承)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鹅地村,全村八千余人皆姓彭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楼脚彭,有"天官第"一祠为彭延年公后人。广东省陆丰市八万镇长坑水村及石溪管区部份村人,为彭延年公后人。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县中有近一半彭氏,并立有彭祖祠,名“商贤”,人口达到15万,全部为客家人)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云镇(除了下埔村姓黄)其他村都姓彭,均为客家人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白莲管理区茅坪村,白坭坌村(由茅坪分出亦分出多个村,现村的人口不多,但是分支较多,迁出人口也比较多,保持有完善的族谱和字辈,)古溪彭屋,横岭村。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桂头镇小江(由白坭坌分出)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西岸村(由白坭坌分出)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县村(由白坭坌分出)
广东省连州市星子镇上彭村,以及下彭村,两村人均姓彭,人口共约6000人。
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青龙村(由江西迁入广东,全村姓彭约1000人)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宝珠镇庞寨村(全村姓彭约500人)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观音阁镇彭村(由江西迁入广东,共分老彭村和新彭村,人口约1万人以上,是当地的一大姓,保存有完成的族谱,现迁入已有25代。)
广东省肇庆市广利镇约有1万多人。
广东省高要市禄步镇樟路村约有1000多人,由广利镇迁入
福建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有123万人口,其中90%以上姓彭。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港西村北厝从明朝起有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港利村有彭姓居住。
福建省宁德市虎贝乡南洋村和彭家村两村都姓彭共有800人
福建省古田县鹤塘镇南阳村和铁寮乡,大约有几千人。
浙江
浙江温州泰顺县赤坑村全村半数姓彭。
浙江省温州瑞安市飞云镇潭头村、鹿木乡彭埠村、平阳坑镇上马前村、平阳坑镇彭宅村。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彭家村,全村姓彭大约600多人。
浙江省乐清市翁垟镇前西门村半数以上为彭姓,距今30余代,千余人,建有祠堂
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有800多彭姓人口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山北村,大概几百人
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有彭姓,都是民国以后从河南光山县老家逃荒而来,现大约有人口一两百人。
江苏
江苏省丰县有彭庄,西彭庄,尹彭庄,庄上大多数人姓彭。在以前也有彭家祠堂。有说来自山西,有说来自河南。辈份有汝罗如玉,秉义为德,万方敬仁,起运建国……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四合墩社区大山彭、南耿庄、槽坊,共有彭姓百户,均为同一祖先。字辈排行为“廷自永献家道其昌敬承祖业再锡之光”。
江苏省溧阳市有近万彭姓人口。据说是八百年从四川逃难而来。在现在的老辈人口中 经常说:“城南彭不姓彭。”原因是 古代,溧阳城南有个彭姓女,夫家被抄家,生2个孩子。娘家为了救那两孩子,将其偷偷救出改姓彭! 因此,在溧阳有“城南彭,不姓彭”之说。
江苏镇江丹阳彭庄现有500人,全姓彭,来源不详,有皇帝封赏的99座山,土改时根据记载虽坐落在其他乡镇但登记为彭庄产权,有祠堂,占地2000平米左右,有丹阳县志记载的500年的罗汉松。
江苏省赣榆县金山镇周庄村 有彭姓人家百余名。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赵墩镇彭湖村,有小彭庄,前彭,后彭,彭东,彭西等十几个庄落,近万人。 江苏省睢宁县官山镇龙山村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汪洼村和渔钩镇彭堆村 总共百户彭姓人家 祖先为一宗,源流未知。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南集镇彭滩村,全村姓彭,有1000人。
山东
山东省临清市松林镇,由集村,全村700多户,约有1000余人彭姓。1410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此地,现已传至二十三世——“华”字辈。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柴胡店镇龙山头村有彭姓500多人。辈份从修、士、守为止,因找不到族谱,在上世纪60年代由本村及邻村北辛村、三山头村彭氏族人共议又重新后续了16字为后氏所用,自守"字"辈以后分别是:承、明、宝、发、会、严、中,以下的不记得了。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柳编彭村,全村六百余人均彭姓。
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后石龙村、毛家庄、大屯村均有彭姓。
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大彭家村,全村500多户,1500余人,大多彭姓,祖先彭子千,于明洪武二年从 四川省陇西县。
山东省平度市万家镇,彭家坊村,全村400多人,均彭姓,来源不详。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彭家庄
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彭家庄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柳汪村彭家街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尚岩镇彭家后院村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彭家盂埠全村彭姓2000人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张家湾大约彭姓1000人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彭庄村
山东省郓城县张营乡彭河口村;
山东省郓城县郭屯镇前辛村。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大辛村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义和庄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王格庄镇彭家村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彭家庄
山东省曲阜市南泉村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大张楼镇彭营 河南省杞县东关村
山东省泗水县苗馆村 有彭姓 最高可查的一辈是 井 目前有人的是宝连传万年 五个辈分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的彭堂、彭拐、威振庄、彭庄村以及河东彭堂(属于佃户屯街道办事处)有彭姓几千人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大彭庄村有几百人。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柴胡店镇有部分姓彭及邵庄 沙岗村 官桥镇北辛村 有彭姓
安徽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塔畈乡彭湾,彭湾周边三个村子(新建、彭湾、燕屋)全姓彭,来源不详。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桃岭村。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小彭村,全村半数姓彭,周边还有三个村子有姓的分布,四个村子祠堂辈分一样,据说是元末从江西迁移过来。
安徽省临泉县黄岭镇彭寨行政村五个村约为2000户,来源不详。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镇彭渡口村二千人。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泗城镇南郊的孙湾村及城西的彭浦。
安徽省宣城地区也有部分彭姓,据说是两湖填江南时从湖北阴山等地迁过去的。
河南
河南省淮阳县王店乡彭老家(全村三千人皆姓彭)
河南省淮阳县许湾乡彭楼村(全村三千人皆姓彭,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阳县彭庄村(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阳县王店村
河南省淮阳县彭打鸡园(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阳县彭瓦房庄(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光山县马畈彭洼村
河南省光山县晏河乡有彭畈村民组和彭洼村民组(此两地好像来源不同,共有三百多人吧)。去年曾进行过大别山区彭姓联宗并派。
河南省柘城县大彭庄村(全村一千人皆姓彭)
河南省杞县苏木乡西店村有彭姓人居住(570人左右)
河南省杞县邢口乡王寺寨有彭姓人居住
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东王固村有彭姓居住
河南省泌阳县彭庄村和南彭庄村
河南郑州市商城路
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梅山村十组彭庄村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汪汴村(大概有2700多人)
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何营乡史庄村全村都为彭姓大约30多户。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虹桥乡 彭庄 (人口在千人左右)
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袁店村及郝沟村,彭姓为一大姓。
河南省长葛市增福庙乡彭庄村,彭姓也有几百人。
河南省社旗县下洼镇杨庄,全村约95%以上为彭姓。
河北
河北省青县金牛镇朱庄子韩庄子仓上村皆有彭氏约千余人。
河北省藁城市廉州镇彭家庄村。
河北省河间市米各庄镇张兴屯村彭氏家族数百人。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彭(常)家沟村。
河北省定州市庞村镇北只东村有彭氏五百人左右
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协神乡店上村有彭姓约200人。
山西
山西省忻州原平市大牛店镇大牛堡村彭姓族人1000余人,有历史碑记考证在此地居住有一千多年,系北宋年间自四川迁往此处,先祖为宫廷御医躲避祸乱而来。
陕西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城关镇中渡村。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及安康市宁陕县。
陕西省周至县尚村镇西风头村。
陕西省周至县尚村镇新范村。(清末民初时由湖北十堰市郧西县迁入)
陕西省扶风县西官村
陕西省洋县四红村。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封村。
陕西省兴平市汤坊乡王堡村千余人。
陕西省凤翔县彪角镇冯家村四、五、六组全部为彭姓,大约有500多户,来历不详。
陕西省岚皋县佐龙镇有一彭姓系清从江西南昌府清江县(清地名)迁入,人口不多!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双水磨村有彭姓近百人。
甘肃
甘肃省西和县姜席镇彭寺村,该村总人口1000余人,其中彭姓800多人。据说是从甘肃礼县(今礼县县城)迁来,最早来自于四川大槐树,具体年代无确切史料,结合村中老人的讲述,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统治初期。村中东南方位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普光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香火旺盛,香客众多,建寺年代无考。
甘肃省玉门市黄闸湾乡泽湖村大户彭家j据说做小买卖从湖南某地迁过来的,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湖镇冬固村
内蒙古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关镇远景村(祖籍在甘肃省民勤县冬固村)
黑龙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依安县上游乡有彭姓居住,据说为“山东”或“江苏迁居”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他拉哈镇北地房子。
历史来源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大彭为商代的诸侯,大彭国在江苏徐州氏。其后有彭氏。一说大彭即为「彭祖」。
二: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晋书》所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据《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清朝衡阳人,禀性刚介,能作诗,善于画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他跟随曾国藩,统领水师,沿长江各地作战,战功最大,升为兵部尚书,卒谥刚直。他画的梅花至今任由艺术收藏家视为珍品收藏。 [编辑本段]地望分布 甘肃陇西郡,江西宜春郡。 江西省萍乡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龙津镇,凤山仕桥村周围散布十个彭姓村落,有人口共约4000人。
江苏省溧阳市有近万彭姓人口。据说是八百年从四川逃难而来。 [编辑本段]彭氏与武夷 提起彭姓始祖,人们自然联想到寿高800的彭祖。几千年来,彭姓子孙都认为自己出自这位亘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钱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擅长养生之术,尧帝时,因铿向尧进献长寿之羹,获得尧的赏识,被封为大彭,故称彭祖。从此以后,彭祖的子孙后代皆“以国为姓”,开始了彭姓。
现在的徐州,历史上叫彭城。彭城是尧帝赐封的,赐封的是因为彭祖的贡献,所以封为彭城。
商末时,纣王为求长生不老,派人窃取了彭祖的长生秘诀,为独占此术,阴谋害死彭祖。为躲避灾祸,彭祖只好离开彭城,云游天下。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彭祖晚年不得志,所以带领两个小儿子跋山涉水来到现在的武夷山。彭祖从徐州来了之后,当时的年代,这个地方洪水泛滥、野兽出没,荒无人烟,彭祖和他的两个小儿子彭武、彭夷首先疏浚河道,拓宽河床,让洪水顺流而下。随之开荒造田,发展农业文明。
由于彭祖父子三人诛草拓荒,开发武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倍受后人的崇敬。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现在的武夷山为什么叫武夷山呢?是因为我们当地人为了纪念彭祖和他两个儿子开山有功,所以用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彭武,彭夷各取一个字,称为武夷山。
因为历史久远,有关彭祖父子隐居幔亭,开发武夷的种种说法已难以考证,但武夷山的彭氏后裔都乐于接受这些美丽的传说。显然,他们希望借助彭祖这位长寿之神寄托宗族繁衍,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用彭武、彭夷开辟武夷的大无畏精神激励本族子弟进取向上。
根据崇安的史志,彭氏从中原迁入武夷山有文字的记载,始于唐代的彭迁。祖籍江苏镇江的彭迁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青年时曾辅佐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末之乱,建立了赫赫战功。彭迁年迈退休后,不图个人的安逸享受,来到武夷山的吴屯定居。彭迁为人豪爽,他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钱财,金帛捐献出来,募集大批流民拓荒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吴屯一带阡陌纵横,沃野连片。自彭迁定居吴屯之后,彭氏宗族繁衍,人才辈出。在1400年间,仅地方志记载的有功名者就达近百人。如北宋的特科状元彭路,南宋的诗词名家彭奕;清代杰出的外交官彭光誉等人。明末,武夷山的彭氏后裔开始迁居台湾和海外。目前彭姓在台湾属于第31大姓,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新竹和苗栗两县。
河南省杞县东关村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泉江村(全村两千人皆姓,系福建省迁入)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桃岭村
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代河村(全村四千人皆姓彭)
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永进村(全村三千人皆姓彭),亦有彭氏祖碑。
河南省淮阳县王店乡彭老家(全村三千人皆姓彭)
河南省淮阳县许湾乡彭楼村(全村三千人皆姓彭,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阳县彭庄村(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阳县王店村
河南省淮阳县彭打鸡园(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淮阳县彭瓦房庄(彭老家分支)
河南省杞县邢口乡王寺寨有彭姓人居住
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东王固村有彭姓居住
河南省泌阳县彭庄村和南彭庄村
河南郑州市商城路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汪汴村(大概有2700多人)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邓家大队自然村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263大队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苦竹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官田乡彭家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北源乡丰塘村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桐坪乡坑背村
江西省j吉安市长塘乡田心村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东坑村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市横寨乡寨坑村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洪塘镇五百里村、秋头下村 土岭村 宣塘村 西塘村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流佳源村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竹亭乡池溪
江西省宜春市官园街道官园社区彭家组江西省宜春市水江乡仓十村
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彭源村
江西省萍乡市腊市镇凤凰村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浯一村
江西省乐平市塔前镇彭家村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罗村 江西省景德镇市涌山镇长松岗村 江西省乐平市涌山镇张家店村
江西省九江市彭家河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石圹镇石塘村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石圹镇彭村村
广东省湛江信宜市钱排云开村彭可柏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沥办事处大沥表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办事处沥紫水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办事处官窑村委会新北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官窑办事处新和村委会彭边村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石(石肯)村委会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嘉禾街道办事处彭西社区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光明巷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上朔村(族谱上说是一千多年前从江西吉水那里搬过来的,现在大概有两千多人)
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砂松村(全村上千人全都姓彭)
广东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仙洞镇,黄金镇三镇有多数彭姓分布(入粤始祖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 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后的部分传承)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县中有近一半彭氏,并立有彭祖祠,名“商贤”,人口达到15万,全部为客家人)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白莲管理区茅坪村,白坭坌村(由茅坪分出亦分出多个村,现村的人口不多,但是分支较多,迁出人口也比较多,保持有完善的族谱和字辈,)古溪彭屋,横岭村。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桂头镇小江(由白坭坌分出)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西岸村(由白坭坌分出)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县村(由白坭坌分出)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彭家庄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柳汪村彭家街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彭庄村
山东省郓城县张营乡彭河口村;
山东省郓城县郭屯镇前辛村。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义和庄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王格庄镇彭家村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彭家庄
山东省曲阜市南泉村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大张楼镇彭营
陕西省周至县西风头村;
浙江省温州瑞安市飞云镇潭头村、鹿木乡彭埠村、平阳坑镇上马前村、平阳坑镇彭宅村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彭
云南省曲靖市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卫国村委会二铺地
湖北省应城汉川交界老鹳湖边(隶属应城市陈河镇)四个村彭姓子孙5千余人
湖北省天门彭市
湖北省天门市干驿
湖北天门市马湾郭咀村(6000人左右)
湖北天门市马湾大台村(3000人左右)
湖北麻洋茯苓村(4000人左右)
湖北省鄂州市涂镇县七堂彭村
湖北省蔡甸区(原汉阳县)薛峰彭湾
重庆市北碚区
重庆市合川区云门镇阳彪村(渠嘉)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双岗村9组
四川省简阳市清风乡盘湾村
四川省大英县河边镇(约有60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元通村
四川省三台县百顷镇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洪川镇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符场乡彭坝镇(约有1500人)
四川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龙兴村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彭家湾(因这一带村民大多姓彭而得名吧)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黄龙乡石马山村(听祖辈说,原从湖广迁来)
四川省营山县城附乡6村9组(听祖辈说,原从湖广迁来)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解放村七组
河北省青县金牛镇朱庄子韩庄子仓上村皆有彭氏约千余人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院岗村大部分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流沙河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檀江乡里的三个村子合起来有两千余人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马头山村有彭姓约1千人
湖南省浏阳市
湖南省龙山县也有
湖南省邵阳县
湖南省攸县
湖南省茶陵县秩堂乡约有彭姓5000人
湖南省双峰县走马街镇姓彭的不下三千还有个彭家祠堂,另外双峰县梓门桥镇也有还有井字镇三石村有几百人。
湖南省溆浦县油洋乡油洋村、来溪村有聚集的彭家院落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泗城镇南郊的孙湾村及城西的彭浦
河北省藁城市廉州镇彭家庄村
陕西省兴平市汤坊乡王堡村3万于人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解放村六组所有彭姓人氏
河北省河间市米各庄镇张兴屯村彭氏家族数百人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彭(常)家沟村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石塘乡彭家村有姓彭人氏几百人还有个彭家小学
湖北省大悟县彭店乡彭店村有数百人
湖北荆门大竹村(现在不到100人了)
湖南省祁东县双桥镇全镇至少有15个村都是姓彭(人数至少3万)祁东县的其他乡镇也均有彭姓
湖南省永顺县也有姓彭的人士,上千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觅儿寺,桐柏均有,为同一宗。
上海市闸北区
湖南省临湘市源潭镇同德村有部分彭姓人士
湖南衡阳县渣江镇盐田乡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港西村北厝从明朝起有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港利村有彭姓居住
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金安村有几百名彭姓居住
江苏省溧阳市有近万彭姓人口。据说是八百年前从四川移居过来的。在现在的老辈人口中 经常说:“城南彭不姓彭。”原因是 古代,溧阳城南有个彭姓女 夫家被抄家。生2个孩子。娘家为了救那两孩子,将其偷偷救出改姓 彭! 因此,在溧阳有“城南彭,不姓彭。”之说~
江苏睢宁县官山镇龙山村
湖南省永州市梳子铺乡江边彭家
甘肃省玉门市黄闸湾乡泽湖村二队大户彭家不知祖籍从何处迁来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汪洼村和渔钩镇彭堆村 总共百户彭姓人家 祖先为一宗,不知祖籍何处而来。
注:凡今后有彭姓人氏见到此信息均往上加现居住地,以便今后有利于相关部门的工作。谢谢!
好像有姓`彭,pan 3声的,,
广西合浦县公馆镇陂塍村公所由十多条村子组成,百分之九十五为彭姓,人口上万。白沙镇宏德彭屋有三百多人,也是民国时期由陂塍迁来的。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云镇约六万人(陆河县彭姓也由五云迁出)
补充:‘河北省定州市庞村镇北只东村有彭氏五百人左右’。
彭氏起源
姓氏起源:
一来源有二
1、为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
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
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彭为八姓之一。
二迁徙分布
春秋时彭氏已向西、向南迁徙。此后至晋代,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氏又有播迁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者。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迁居彭州宜春(今属江西)。彭构云5世孙彭玕居于庐陵吉水之山口村,其子孙分布于今吉安
市、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彭玕6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彭嗣元8世孙彭跃次子彭延年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氏入粤始祖,后分出漳州、泉州等支派。其中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氏始祖。自清代开始,闽、粤彭氏有部分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迁徙至东南亚及欧美。
聚集地:
堂号
"可祖堂"、"长寿堂":都是说的彭铿(即彭祖)的故事。彭铿封于彭,他的道值得后人学习(古典文学"其道可祖"),人称"彭祖"。彭祖活了800岁,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柱下史,所以又叫"长寿堂"。
彭姓又以"陇西"为其堂号。
历史名人:
彭 越:汉初诸侯王。曾先后在汉高祖刘邦收魏、定梁、灭楚的战事中建立奇功,后来被封为梁王。他与当时的韩信、英布被称为"三王"。
彭莹玉:元末红巾军领袖徐寿辉部将领。
彭绍升:学者,曾用禅学的精神解释儒书,企图调和儒、佛两家的思想。著有《二林居集。
彭德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彭孙贻::清诗画家,与同邑吴仲木同为名流,称"武原二仲"。
夏朝除了12个核心同姓方国之外,还有不少异姓方国,下面分别来介绍一下,当时方国很多,据说有上万个,要知道西周初年,参与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天下诸侯就有800多个,而在夏朝和商朝,天下诸侯国或者方国的数量更多。
1、涂山氏
涂山氏是大禹的妻族,大禹治水时期,娶了涂山氏的女子为妻,生下了启,大禹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涂山氏就独自承担起抚养启的重任。
涂山氏所在地一直有争议,有四个说法:一是浙江绍兴会稽,二是渝州,今重庆市,三是濠州,今安徽蚌埠,四是当涂,今安徽当涂,一般以安徽蚌埠说最为普遍。
在安徽蚌埠发现了双墩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遗址,对应着夏朝,蚌埠现在还有禹王庙会存在,这是文化流传的结果,这里还有很多与大禹有关的地名,比如禹会村、禹会区,所以安徽蚌埠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采用安徽蚌埠说,则涂山氏属于东夷集团,大禹娶涂山氏女子为妻,也是与东夷联姻的政治行为,涂山氏是当时势力比较强的方国,其首领是皋陶,大禹当政后,皋陶受到重用,担任夏朝的刑官。
大禹还在涂山召集了天下诸侯开会,史称涂山之盟,这次会议也是确定大禹为天下共主的会议,大禹与涂山氏联手打败了敌对政治力量共工氏,大禹在晚年还把皋陶选为自己的接班人,可惜皋陶去世得比大禹还早,这说明大禹与皋陶之间的特殊关系。之后的史书没有再记载涂山氏了,据说其后人以涂为姓。
2、有穷氏
有穷氏,妘姓,是东夷部落方国,太康时期,有穷氏首领后羿趁太康在外游玩打猎之际,强占了太康的王宫,并掌握了夏朝的政权,在夏后仲康、相时期,后羿作为权臣控制着夏朝的朝政,后来后羿被自己手下的寒浞所杀。
有穷氏所在地是今河南省滑县,滑县出土不少仰韶文化遗址,后羿控制夏朝后,天下一度不敢反对,这说明有穷氏的势力在当时也算强大,不过有穷氏在后羿被杀后,就被寒浞所灭亡。
3、寒氏
寒氏,妘姓,东夷部落方国,寒浞据说是黄帝车正伯明氏的后裔,这个人从小胡作非为,被驱逐出寒国,后来投靠了后羿,凭借能力成为后羿的相,又杀了后羿,霸占了后羿的妻妾,掌控了夏朝的政权,也成为寒国的首领。
寒氏的封地在今山东潍坊市一带,后来寒浞的儿子浇杀死了相,相的遗腹子少康联合夏朝遗臣与妻族、母族一起攻打寒浞,寒浞战败被杀,两个儿子也被杀,寒氏灭亡。
4、有仍氏
有仍氏是夏后氏的联姻部落,这个部落据说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他们建立的国家被称为“任国”,其位置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
夏朝第五任帝王,仲康之中相就娶了有仍氏的女子后缗为妻,寒浞派儿子浇杀死了相,怀有身孕的后缗逃走了,逃回了她的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少康在有仍氏部落长大,还担任过主管畜牧的官员,后来少康联合了有仍氏部落的力量攻杀了寒浞,恢复了夏朝。
有仍氏以任国的形式一直在夏朝存在,到了夏朝晚期,夏桀还曾在有仍氏的地方召集诸侯大会,但没有成功,夏朝灭亡后,任国作为方国仍然存在,经商朝一直到周朝还是存在,任国在战国时期并入鲁国,鲁国后来又被楚国所灭,有仍氏的后人以任姓流传下去。
5、有虞氏
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黄帝的曾孙穷蝉,舜也出自这个部落,这个部落最早在今山西运城一带,后来禹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也就是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
少康时期,由于受到寒浞之子的打击,他从有仍氏逃到了有虞氏,有虞氏首领虞思让姒少康担任掌管饮食的官员,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并给了少康一块方圆十里的封地和五百名士兵,可见有虞氏与夏后氏的关系非常好。
有虞氏对少康的帮助是最大的,给了他创业的资本,少康从此之后就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后来又联合了夏朝的遗老遗少以及母族(有仍氏)、妻族(有虞氏)一起打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
有虞氏在夏朝、商朝和周朝一直以方国形式存在,夏朝、商朝灭亡后,有虞氏投靠了周朝,其国君虞阏父还担任过周王室管理工匠的官员,周武王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虞阏父的儿子虞满,双方是政治联姻的关系,虞满被周武王封在陈国,他也被称为陈胡公,其封地在今河南淮阳,所以春秋时期的陈国是有虞氏的后裔。
陈国在西周时期算是大国了,其地位仅次于姬姓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陈国开始衰弱,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公子完逃离陈国到齐国,改为田姓,这一支田姓有虞氏后人在齐国发展壮大,后来成功地取代了姜齐,建立了田氏齐国,田氏齐国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所灭亡,其末代国君田建被饿死,其王族流落民间。
而原来的陈国则在公元前47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人以陈为姓流传下去,综合来看,有虞氏分裂出了三个大姓,分别是:虞、田、陈,再加上原来舜帝的姓是姚,有虞氏也是一个较大的部族。
6、有鬲氏
有鬲氏是少昊的后裔,其先祖帮助过大禹治水,仲康时期,封他的弟弟鬲能在河洛之间,也就是今河南偃师一带,太康失国期间,夏朝大臣靡逃到了有鬲氏,这个时候有鬲氏已经迁到了山东德州一带。
少康复国期间,有鬲氏出兵帮助靡与少康,一起灭亡了寒浞,成为少康复国的功臣之一,有鬲氏在夏朝与商朝时期,一直以方国形式存在,到了周朝初期,有鬲氏参与了三监之乱,反叛周朝,被周公率军平定,有鬲氏方国灭亡,其族人一部分被罚为奴隶,一部分被周王室迁到了都城镐京附近的临潼居住,其后人以鬲为姓。
7、有缗氏
有缗氏也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其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这里出土了缗城堌堆遗址,时间从龙山文化到周朝,以及后来的汉朝都有,这里是有缗国的都城所在地。
夏朝末年,夏桀召集诸侯在有仍开会,商议讨论如何灭商,但有缗氏在会议上公开反对夏桀,夏桀大怒,打败并灭亡了有缗氏,其族人流散各地。
8、有施氏
《国语 晋语》记载了夏桀在位时,曾经攻打有施氏,有施氏投降,并把自己部族一个叫妺喜的美女献给了夏桀,妺喜也成为夏桀的王妃,夏桀非常喜欢妺喜,对她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妺喜喜欢女扮男装,喜欢听撕裂绢帛的声音,夏桀都一一满足。
两人经常一起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后来夏桀又有了岷山氏的两个美女琬和琰,就冷落了妺喜,妺喜不能接受,就与伊尹联合起来,把夏朝的情报出卖给商朝,商汤灭亡夏朝后,妺喜与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巢湖),后来死在了那里。
有施氏是东夷部落方国,其地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蒙阴县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吕家庄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址,而黄帝到夏朝就是对应这一时期。
根据《国语 晋语四》的记载,有施氏的姓是喜,也是僖,这个姓的始祖来自黄帝的儿子,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14人有姓,其中就有僖姓,所以有施氏应该是黄帝之后,僖姓到了今天在山东一些地区还有人姓,应该是黄帝之后。
史书没有记载后来有施氏的历史,夏朝灭亡后,有施氏可能继续以方国形式存在,其后在某一时期灭亡,其后裔以僖姓流传下去。
9、昆吾氏
昆吾氏是一支古老的氏族,其始祖是黄帝孙子颛顼的曾孙陆终的长子,陆终娶了鬼方的女子,剖腹产生下了六个儿子,长子的名字叫樊,姓是已,其最初封地在今山西安邑一带,也就是山西夏县,当时夏县叫昆吾,所以称为昆吾氏。
到了夏朝时期,昆吾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国,仲康帝在位时期,昆吾氏是夏朝的伯爵,也就是诸侯之长,随后迁到了河南濮阳,夏朝晚期,昆吾氏迁到了河南许昌。
商汤灭夏后,昆吾氏作为夏朝最重要的方国也被灭亡,但其子孙后代却一直流传下去,衍生出很多后裔,比如卫国的卫氏是其后裔,商鞅就是卫国王族,卫国一直存在到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都没有灭亡卫国,卫国是被秦二世灭亡的。
《世本》:昆吾者,卫氏。再比如顾国的顾氏,也是昆吾氏的后人,其地在山东省鄄城县,昆吾氏的后裔演变出子、顾、温、苏、董等姓氏,一直流传下去。
10、豕韦氏
豕韦氏本姓彭,其来历比较复杂,帝舜时期,董父善于养龙(有人认为是鳄鱼),被舜赐为豢龙氏,其封地在鬷川,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或者山西闻喜县,夏朝时期,帝孔甲封陶唐氏后裔,善于养龙的刘累为御龙氏,并让刘累代替彭姓豕韦氏,其封地在河南滑县。
后来刘累没有龙给孔甲吃,于是逃到了鲁地(今河南鲁山县),这时彭姓的豕韦氏又复国,就同时存在了刘姓与彭姓两个豕韦氏,到了商朝时期,彭姓豕韦氏被商王武丁所灭亡,这个时候刘姓豕韦氏再一次取代彭姓豕韦氏。
彭姓是大宗,刘姓是小宗,彭姓两次被刘姓所取代,豕韦氏在夏朝与商朝也是多次灭亡并复国,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大夫范氏的祖先就是豕韦氏,范氏为晋国六卿之一,其在晋国权力斗争中失败,逃到了齐国。
其后代演化为范、士、刘三个姓,据说刘邦是晋国范氏的后人,以刘为姓。
11、岷山氏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了夏桀在位时,曾经攻伐岷山氏,岷山氏战败,于是献了两个美女给夏桀,一个叫琬,一个叫琰,这两人没能为夏桀生育子女,但夏桀仍然非常喜欢,还把她俩的名字刻在美玉上。
岷山氏在今四川岷山一带,可见夏朝的势力在当时已经扩张到了蜀地,后来的事迹史书就没有再记载了。
12、葛氏
葛氏的始祖是皋陶的儿子伯益的长子,名字叫大廉,皋陶是黄帝的长子,伯益则是黄帝的孙子,同时还是大禹治水的助手,禹继帝位后,曾想把帝位禅让给伯益,伯益推辞,而禹的儿子启则夺取帝位。
为了表示招抚,启封伯益的长子大廉在葛地,建立葛国,所以叫葛氏,赐姓嬴姓,其封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这里出土了葛城遗址,据说是当年葛国的遗址,葛国是夏朝的方伯。
到了夏朝晚期,因为葛国与商人的都城亳离得很近,葛国被商汤所灭亡,到了西周时期,重新分封了葛国,是鲁国的附庸,后来被宋国所灭亡,其后裔以葛、嬴为姓,流传下去。
除了这12个方国之外,夏朝还有很多很多的方国,但是史书大多没有记载,并不表示不存在,关于夏朝的考古研究也不断发现了众多的遗址,只是不能把这些遗址与史书记载的方国对应上,还需进一步考古研究,这只是时间问题。
源于黄帝后代,出自黄帝裔孙籛(彭祖)之后籛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籛,为黄帝世系。据史籍《氏族典》的记载:“籛字铿,封于彭,是为彭祖,以养性事尧,历夏、商两朝,寿七百六十七年。夏封其元孙哲于韦,是为豕韦,而秃、暨、诸、稽、舟、人,皆出彭姓也。”韦迁于夏朝,其后代所建的暨国、诸国、稽国,皆灭于商朝。而秃国、舟国、人国,则皆灭于周朝。籛铿的直系后代裔孙叫籛谬,公元852~932年,字具美,小字婆留;钱塘临安人(今浙江临安),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著名的吴越国。吴越国历百年后而入于北宋王朝。其后裔分衍出籛氏、钱氏、彭祖氏、秃氏、舟氏、韦氏、豕韦氏、伯氏、霸氏、览氏、寿氏、名氏、诸氏、诸稽氏、暨氏、周氏(后周赐暨佐时为周)、既氏等。霸氏,即为籛谬之裔孙,是正宗的姬姓后代,源出钱镠出使中原进贡之途的霸州(今河北霸州)。
霸州,在秦朝时期称上谷郡,唐朝时期改置霸州,五代时期的后周曾一度攺称莫州。由于霸州地处古益津,北依燕京、东牵渤海,西揽太行,“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至此望燕山”,当时以“晴波遥映、菡萏飘香”的水乡风情享誉遐迩,钱镠非常喜欢霸州之地,遂在霸州设置了由王族亲信负责的贡品中转运输站,世袭惘替,其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以地名为姓氏,称霸氏,世代相传至今。钱镠在少年时曾贩私盐。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浙西镇遏使王郢起兵反抗朝廷,临安石镜镇将董昌招募乡兵,钱镠投充偏将,从破王郢。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南下到临安,钱镠领兵狙击。淮南(今江苏扬州)节度使高骈赞赏之,遂即推荐董昌为杭州(今浙江杭州)刺史,以钱镠为都知兵马使。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后,浙东(今浙江杭州)观察使刘汉宏谋取浙西,与董昌互攻数年。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董昌采纳钱镠建议,全军渡江进击,消灭了刘汉宏之众,占领越州(今浙江绍兴),平定浙东。唐光启三年,唐朝政府以董昌为越州观察使,钱镠为杭州刺史。自此,董昌和钱镠分据浙东、西。当时,孙儒、杨行密与钱镠争夺润州(今江苏镇江)、常州(今江苏常州)、苏州(今江苏苏州)诸州,使这一带地区长期处于混战状态。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钱镠、杨行密联合起来,由钱镠占领了苏州一带。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者再次合兵,击败孙儒于宣州(今安徽宣城)。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唐朝政府以董昌为威胜军(越州军号)节度使,钱镠为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使。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董昌自称罗平国皇帝,改元“顺天”。钱镠恼之,发兵进攻,在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钱镠攻占了越州,杀了董昌。唐朝政府嘉奖钱镠,封为镇海、镇东(威胜改名)两镇节度使,兼有浙东、西之地。钱镠在势力强大时,占地有十一州之多。其子孙后来又占据了福州(今福建福州),置秀州(今浙江嘉兴),使后来的吴越国辖地共有十三州。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朝政府封钱镠为越王。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又封他为吴王。唐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政权又封钱镠为吴越国王。自唐朝末期起,钱镠便一直绕道向中原政权贡奉无缺。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吴越国取得了虔州(今江西赣州),之后,钱镠便改由海路入贡汴、洛。
钱镠在晚年敬礼文士,吴越境内的文化有所发展。他在位期间,筑捍海石塘,置龙山、浙江两闸,以遏潮水内灌。在太湖流域兴修水利,境内河浦,都造有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境内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开拓杭州城郭,大兴土木,悉起台榭,有“地上天宫”之称。钱镠在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逝世。 源于吐蕃族,出自西夏王朝同盟部落吐蕃史委部八思巴的后代,属于以尊号汉化为氏。古羌族有八个主要的部落分支,其中的党项部落为势力较强的部落,后来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西夏王朝。在西夏国的同盟部落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出自吐蕃民族雅隆部的分支史委部(室韦部),传承了密宗佛教萨迦派,其五世祖为罗哲坚赞,尊号为“八思巴”。密宗萨迦派,得名于该教派的主寺萨迦寺,并因该派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图案,故又俗称其为藏传佛教中的“花教”,是西藏地区密宗佛教之祖。
北宋神宗熙宁赵顼六年(公元1073年),昆·贡却杰布(公元1034~1102年)于后藏萨迦地方(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建成了萨迦寺,从这里发展出著名的萨迦派。昆·贡却杰布的先祖昆·鲁旺布,传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三年(吐蕃赤松德赞时期,公元742~797年)藏族人中最早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从昆·鲁旺布起,至贡却杰布之兄喜饶崔臣,昆氏家族世代信佛,主要信奉宁玛派(旧教,即红教),至贡却杰布起改学新派密乘(新教,格鲁巴教),他向卓弥译师释迦益希(公元993~1074年)学习道果教授,其后世代相传,成为该派在见修方面的根本法门。萨迦寺建成后,采取寺主由家族家传的血统传承方法。贡却杰布圆寂后,其子衮噶宁布(公元1092~1158年)住持萨迦寺。他佛学造成诣颇深,使该派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系统化,确立了该派体系,把萨迦派真正发展起来,因此被称为“萨钦”(萨迦派大师),尊为“萨迦五祖”的首祖。衮噶宁布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贡噶拔,因学经死于印度摩揭陀国。次子叫索南则摩(公元1142~1182年),汉名译作“福顶”,除向其父学习萨迦派法要外,还向噶丹派名僧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却吉僧格(法狮子)学习显密专教法十一年,是为萨迦二祖。三子叫扎巴坚赞(公元1147~1216年),汉名译作“称幢”,十三岁时被其史委为萨迦寺座主,是为萨迦第三祖。四子叫贝钦沃布,娶妻延嗣,生有二子,长子衮噶坚赞(公元1182~1251年),汉名译作“遍喜幢”,学富五明,精通显密,于克什米尔大班,在乔达释迦师利尊前受比且戒,一般通称其为“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
到了南理宗赵昀淳祐七年(蒙古库裕克汗孛儿只斤·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衮噶坚赞应库裕克汗之请,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与蒙古汗国的宗王孛儿只斤·阔端会面,劝导西藏僧俗上层各界归顺蒙古大汗,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萨迦派获得了在卫藏地区(即乌斯藏,前藏地区称卫,后藏地称藏,卫藏地区在历史上曾北起那曲地区的当雄县,南至山南地区的洛扎县,东达山南的加查县,西到日喀则地区的昂仁县,其区域涵括了现在的拉萨市,日喀则大部分地区及山南大部分地区)的政治、宗教领袖地位,是为萨迦第四祖。衮噶坚赞之弟桑擦索南坚赞,生子罗哲坚赞(公元1235~1280年),汉名译作“慧幢”,传说他“三岁能诵咒语,八岁能背《本生经》,九岁时能为人讲经,又生于名族”,故时人称他为“八思巴”,汉义为“圣者”,是为萨迦第五祖。罗哲坚赞与其弟恰那多吉后来随伯父衮噶坚赞去闵州(今甘肃武威),后来被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尊为帝师,领总制院事,统领天下释教,在西藏建立了萨迦派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奉命创制了蒙古新字,一度颁行全国。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萨迦派盛极一时,罗哲坚赞与衮噶坚赞、衮噶宁布、索南则摩、扎巴坚赞合称为“萨迦五祖”。在萨迦五祖中,衮噶宁布、索南则摩、扎巴坚赞三人仅受居士戒,未曾受过出家戒,因此身着白色俗装,故称“白衣三祖”;而萨班衮噶坚赞、罗哲坚赞二人则受了出家戒,管理政教,身着红色袈裟,故称“红衣二祖”。
罗哲坚赞后来与蒙古汗国缔结为联盟,在其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尊号“八思巴”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霸氏、巴氏、伯氏,后分别融入藏族、蒙古族、彝族、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武公之后,属于以王号称谓为氏。夏王朝少康执政时期,大彭氏国的支孙元哲受封在豕韦(今河南滑县万古镇),建有豕韦国,时称豕韦氏。豕韦国虽小,但霸势甚高,与大彭并称伯爵,后曾受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商王成汤灭夏之后,豕韦国公族四散出逃,约定以原国名韦或豕韦为姓氏。后来西汉初期著名诗人,楚元王刘交、楚夷王刘郢客、楚夷王刘戊的师傅韦孟在《讽谏》一诗中就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到了西周时期,豕韦国故地成为卫国之邑,而且是专门用为屯兵之所。到了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卫武公姬和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太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卫武公毅然率兵佐周抵戎,在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封爵为公。卫武公在位长达五十五年,“能自责,百采众谏,常与下臣共勉”,使得卫国十分强盛,成为当时屏蕃东周王朝的重要战略地理支柱。卫武公在九十五岁时曾作《抑》诗以自儆。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正如典籍《国语·楚语》中所记载的:“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尊谥为“武”。卫国人民感其德,赋有《淇澳》歌颂其高风亮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兮,赫兮嗄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在卫武公的支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赫兮嗄兮”之义即“威武霸气”为姓氏者,称霸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霸氏正宗。 源于王号,出自春秋至秦汉之际所称王者的后代,属于以王号称谓为氏。霸,就是伯,但是以控制其他诸侯为特征之伯者,这种“伯”是诸侯之长,称“伯王”。古人恐伯王的“伯”字与侯伯的“伯”字相混淆,便借用“霸”字代替,改称“霸王”。关于“霸王”的含义,在典籍《孟子》中解释:“以力假人者霸。”在史籍《左传·成二年》中解释:“五伯之霸也。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或曰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在典籍《疏》中解释:“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康成云: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敎,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这在典籍《毛氏》中解释得更明晰:“五伯之伯读曰霸。伯者,取牧伯长诸侯之义,后人恐与侯伯字相溷,故借用霸字以别之。”在中国的历史上,夏王朝时期的伯姒昆吾,商王朝时期的伯子大彭、伯子豕韦,周王朝时期的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1年称霸)、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公元前639年称霸,但未成功)、晋文公姬重耳(公元前632年称霸)、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23年称霸西戎)、楚庄王芈旅(熊侣,公元前606年称霸)、越王句践(公元前473年称霸),以及秦朝末期的西楚鲁公项羽(公元前207年称霸),都属于历史上众人所承认的霸王(伯王)。只不过古代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在这些霸王(伯王)中,只有项羽属于“自立为西楚霸王”,但也就是这位自立的“西楚霸王”在历史上的名号最响亮。
在这些霸王(伯王)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人以先祖辉煌一时的王号为姓氏者,称霸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霸氏姓源分别出自姒姓、子姓、姜姓、姬姓、芈姓这五大姓氏,应注意具体甄别。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秦川之河霸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霸水,原来叫作兹水,源出蓝田谷,向北流汇入渭河。在史籍《前汉·地理志注》中记载:“霸水,出蓝田谷,北入渭。
彭姓分布
本文2023-12-03 21:58: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0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