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家谱的编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收藏

王姓家谱的编修,第1张

江西省莲花县白渡村王氏:

王皋是离我们最近的远祖,白渡王氏始祖关三公直属皋公九世孙,据家谱(三槐王氏白渡族谱)记载:  皋九世孙关三公 [允和三子] 字信顕,号海藩,大明指挥都监使司。明洪武间自南京应天府即江苏省江宁府,当属镇江漂阳县东乡青石桥井[羲]景楼以百户职调守永新城,即住东门龙王庙井边。永乐二年[1404]下屯莲花白渡村,发迹成白渡王氏。清朝中期兴建白渡王氏宗祠,祠内前梁有克绍前烈,中梁有槐萌千秋,后梁有“惇叙堂”等匾额,左右配有侧房共十六间,祠堂坐西向东,一直三栋,至今保存完好,其结构独特,气派非凡,古典而文雅,雄伟且壮观。 关三公生洪武二年[1369]己酉岁三月二十五日午时,殁宣德元年[1426]丙午岁九月十七日寅时。配爱氏珍娘,生洪武四年[1371]辛亥岁七月十九日已时,殁宣德五年戌庚岁[1430]四月二十六日亥时,夫妻合葬永新南乡渴虎饮泉形。子二:子明,子彰[回原籍南京廷献公谱,影有云传子彰未知的否]。长子子明公为隐居之仕于白渡,截至2012年足六百余载,已传二十三代孙,现有四百八十余丁,总人口一千有余。据载,金八公六代孙琰檠公徙居湖南攸县漕泊。金六公七代孙仁驿公徙居湖南攸县柏树下。十七世孙礼全公清光绪年间1885年由八房出徙居本县坪里潭湖。

听建凤说王氏家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连接上了之前所没有的部分。据祖上流传下来的说辞,我们祖先原本是山西太原人氏,有四兄弟,后落难到了江苏南京,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后,其中老大,老二,老三离开南京,来到了江西永新。而老四还呆在南京,而来我们白度的先祖也就是老三,名为:王关三。

江西省莲花县白渡王氏二十世孙:王敏仁 王伙仔

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自黄帝子孙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汲郡(河南卫辉)等地;其二是妫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后,居于陈留(河南)、北海(山东)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后,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是为王氏,居于京兆(西安)、河间(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居于太原(山西)、琅琊(山东)、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这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属于这一派。所以,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现存的私修族谱,是自宋代开始按照欧阳修(1007至1072)和苏洵(1009至1066)创立的“欧苏体例”编修的,绝大多数王氏族谱都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据统计,在一百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涌现出的名人总数,居于各姓氏之首。 早在西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经学名家王吉,就为琅琊王氏的显贵奠定了基业。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到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东晋初,由于王导功勋卓著,担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琅琊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 太原王氏也是特别显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镂王家”之称。由于太原王氏名声显赫,历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后代,也将自己的家世归系于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说。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王霸长子名殷,后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是为祁县王氏。殷五世孙王允,汉献帝时任司徒、守尚书令。王允兄子王凌,显贵于三国曹魏之时。王玄谟在南朝宋孝武帝时,官至顾命大臣,其后家世相传,显于南朝。在北朝,祁县王氏有历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庆父子,王庆父王因,魏州刺史。王庆,隋上柱国,封平昌郡公。隋代还有著名儒学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学有王绩、王勃等。太原王氏晋阳支,在东汉灵帝时,王柔、王泽兄弟,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晋阳王氏显贵的基业。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泽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晋时,王柔之孙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浑,官至司徒。王浑子王济,被晋武帝招为附马,官至骠骑将军。西晋时期是太原王氏晋阳支的黄金时代。东晋时,晋阳王氏依然是名门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王坦之,官至中书令;王蕴,官至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王恭,官至中书令,领太子詹事,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等等。在唐代,太宗时,有宰相王珪;玄宗时,有宰相王晙;代宗时,有宰相王缙;宪宗时,有宰相王涯;文宗时,有宰相王播;僖宗时,有宰相王铎;昭宗时,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军副都指挥王信,秘书监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书王琼,等等。 开闽王氏,是闽粤、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东南巨族。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王审知当权期间,为开发闽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后,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认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后,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不论王氏宗祠还是私人宅第,所悬门灯,都写“开闽第一”。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东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先祖。 三槐王氏,是以堂号闻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王彻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祖时,王祐任监察御史。太祖委派他查处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后升任宰相。王祐经过认真调查后,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宋太宗即位后,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中华族谱集成》收入具有代表性的王氏族谱二十种,编为二十册,兹简介如下:王氏第一册,收录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太原王杨氏支谱》首一卷至九卷。《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明王应斗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原装五册。该谱以璧以为一世祖。璧公,字大献,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为祁门新安王氏始迁祖。璧公乃晋丞相王导之后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徙居他乡。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名门望族,多属其后裔。江左王氏自导公始,而王导又是琅琊王氏之后裔,所以该谱取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太原王杨氏支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本册收录首一卷及第一至第九卷。该谱由清代王际春等修,同治五年(1866年)敦睦堂刻本,原装二十八册。该谱以富春公为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之后裔。隋文帝时,富春公先祖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称“王”者,不忘其祖;称“杨”者,不背其君。王杰之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鄱阳瓦屑霸。富春生昌国,昌国生自戌、得戌,从此鄱阳王杨氏遂分为两支。元末战乱,陈友谅肆毒翻阳,遂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置潜山县,清属安徽安庆府),祖二公徙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侄子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其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 王氏第二册,接前册收录《太原王杨氏支谱》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一卷。 王氏第三册,收录清道光《王氏家谱》六卷、清嘉庆《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乾隆《王氏族谱》二十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道隆、王道彰等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抄本,原装六册。该谱以奎公为一世祖。王奎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迁居寿阳上谷村(后改上峪镇),生有三子:长曰义、次曰和、三曰顺。后长子义公复归原郡,和公、顺公世居上谷。历三世而修坟建塔,刻碑立石,世系宗图,俱刻于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修家谱。道光年间,王道隆、王道彰兄弟复聚宗人,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等编修,嘉庆二年(1797年)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子文公为一世祖。子文公于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该谱据旧谱而续修。而旧谱由十世祖维垣公所修,十一世祖懋公增而刊之。王楷苏采辑先人轶事及世系图,参阅史籍加以考订,数易其稿,始成此谱。灵石《王氏家谱》二十卷,清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存厚堂刻本。该谱以诚斋公为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年)迁本邑静升村。宗支蕃衍,渐成巨族,遂尊诚斋公为一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三世孙王尔康始修其谱。乾隆十九年十五世孙王梦鹏以康熙本为兰本,编修族谱,并令其子王中极抄录。不幸谱未竣,梦鹏病逝。中极继承父业,详加考订,乾隆五十年刻印问世。从康熙时王尔康始修到乾隆末王中极定稿刻印,历时一百余年。 王氏第四册,收录明天启《王谢世家谱》六册、民国《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一至第十二册。《王谢世家谱》六册,明韩昌箕纂,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该谱以人物传记为主,系据多种史籍辑录而成。王谢两族是六朝时代的名门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具存国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牛皋岭下王氏宗谱》二十六册,本册收录第一至十二册。民国王念学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刻本。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开宗立姓之始祖,以汉五公为牛皋岭下王氏一世祖。明永乐年间,汉五公奉太夫人由梓里迁居牛皋岭,其时此地荒无人烟,不通舟楫。经数代开垦,始成沃土。该谱为第八次续修宗谱。谱序、传记、行述、墓志、祭文、杂记等占了很大部分,资料丰富,内容翔实。 王氏第五册,除收录《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十三至二十六册外,还收录了清宣统《黄县太原王氏族谱》。《黄县太原王氏族谱》六册,清王基鸿、王慕增等修,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原装八册。该谱以二公(失名)为一世祖。二公乃太原王氏后裔,徙居直隶长芦。元朝末年,二公与胞兄大公同迁黄县,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居黄县创业。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子。该谱即以友、信、忠、诚为四大支,分别编修。明中叶始修传抄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付梓,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同治间再修中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基鸿等续修,越二年谱成,宣统元年刻印。 王氏第六册,收录清光绪《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道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王佐柳、王佐基等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仕魁公为一世祖。仕魁公乃三槐王氏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唐末宋初时人,历事后晋、后周和北宋。 祜公曾亲植三槐于庭院,象征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时宰相;其孙王素为宋仁宗时工部尚书;其曾孙王巩,文采风流,为时尚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遂作《三槐堂铭》,自此“三槐王氏”,扬名天下。仕魁公生于元末,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徙居高仓,其后子繁衍,星居而为五族。清乾隆年间,始草修宗谱,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印,光绪时续修,是为刻谱。《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以镜等修,咸丰六年(1856年)王嵩龄增补、刻印。该谱以王审知为一世祖。王审知,字信通,其先世为琅琊人,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王审知高祖晔公,因做官徙居光州固始,三传至恁公,生三子,长曰潮、次曰审邽、再次曰审知。唐末,审知公随其兄入闽,他在开发和治理福建期间,贡献突出,被尊为“开闽第一”。其后,审知公子孙先后称闽国皇帝,并追谥审知公为开国之君,故后人尊审知公为开闽王氏之祖。其后裔遍布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王氏宗族。 王氏第七册,收录清光绪《廷政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庆洪等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装二十七册。该谱以希古公为一世祖。希古公,名贤,字希古。时值元末战乱,隐居不仕。明洪武初,以布衣献太平策,被器重,命入应天府儒学,授安东知县。希古系三槐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有三子:长曰懿、字文德,知袁州,有政绩;次曰旦,字子明,宋真宗时宰相;三曰旭,字仲明,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旭之后裔随宋高宗南渡,路经常州武进,喜该地民风醇厚,遂定居武进县延政郑墅里。王希古,即旭公之后裔。《延政王氏宗谱》即三槐堂旭公派之宗谱。该谱对三槐名人,记载甚详。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世孙王忱首次编修,其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万历十年(1582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及光绪十九年,又先后九次重修。该谱保存了历次修谱的珍贵资料。 王氏第八册,收录民国《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清宣统《凤林王氏宗谱》九卷。《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春校等修,民国五年(1916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八册。该谱以混公为暨阳王氏一世祖。混公是世居琅琊历封嘉国公王融之后裔。王融,字子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混公官江东大将军,自山阴徙居暨阳,是为暨阳一世祖。混公九世孙文炳,字伍四,宋宝佑进士,任潼州刺史,致仕归家,览胜九江,卜居中段,是为梓里王氏之祖。文炳公兄弟七人,该谱所载仅文炳公和文焴公两派之后裔。《凤林王氏宗谱》十卷,清王宅心、王纲华等修,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彦超公为一世祖。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长子棣居凤林,六传而徙沙溪,十四传至南陵公时,彦超公后裔已析为八派,南陵派为八派之长。南陵公,名炎泽,字威仲,号南陵。仕元,为书院山长,后弃官而归。据沙溪谱系及所辑资料,修为谱图一卷。此即凤林王氏宗谱编修之始。其后,明清西代,多次重修。宣统《凤林王氏宗谱》,集历次修谱之大成,分类甚详,计有谱序类、封诰类、像赞类、祝吊类、铭记类、疏议类、诗赋类、约札类、杂著类、祭产类、墓图类等。 王氏第九册至十三册,收录清光绪《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承烈、王锡骥等编修,光绪五年(1879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一二二册。该谱以皋公为一世祖。王皋(1081年—1146年),字子高,宋宰相王旦之曾孙,懿敏公王素之孙,诗人王巩之第四子。世居汴东开封府。建炎初,王皋扈宋高宗南渡有功,拜殿帅府太尉。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之获扁,是为南迁第一世祖。皋公三子:长曰易,字吾置,袭授殿帅府太尉,徙居昆山沙头,是为东沙王氏始祖,子孙散居海虞、太仓、澄江等处,旧谱称公有启圣开灵之德,耕钓不求闻达,坦然有肥遁之风;次曰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守太傅公遗业,居苏获川,为中沙王氏始祖;三曰胤,亦作允,字吾曾,官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徙居无锡沙头,是为西沙王氏始祖。东沙、中沙、西沙,合称三沙王氏。故该谱名曰《王氏三沙统谱》,亦称《王氏三沙全谱》。该谱始修于咸丰五年(1855年),历时二十余年,光绪五年告成。该谱规模宏大,取材广泛,支系繁多,内容翔实。其要目有谱序、世宝、名贤、凡例、谱跋、像赞、祠堂图、坟图、诰敕、家传、史传、支谱序、支系表、世表总目、支派目录、东沙记派、中沙记派、西沙记派等,其中,载有东沙王氏五十一支,中沙王氏二十七支,西沙王氏一百五十二支。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册,收录民国《润东苦竹王氏族谱》三十二卷,民国初王振泽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宗德堂铅印本,原装三十二册。该谱以六一公为润东苦竹一世祖。六一公,乃唐末王璧(字大献)之十世孙。王璧世居徽州祁门苦竹港,迄宋高宗南渡,六一公迁居京江润东,但仍用旧居原名苦竹,是为润东苦竹王氏一世祖。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自晋公至五十六世以上即六一公以上,列为外纪,并有世系图及谱传;自六一公始,列为内纪。其后,子孙繁衍,支派增多,遂以“勤学扬名力田务本”八字分为八派,各题一字,记载宗谱,世系分明,序次井然。第十四册收录卷之一至卷之十五,第十五册收录卷之十六至三十二。 王氏第十六册及第十七册前部,收录清宣统题名《太原家谱》实为《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清末王熙桂、叶耀元等修,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原装三十册。该谱以百八公为洞庭王氏一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卜居洞庭东山,是为洞庭王氏始祖。溯其渊源,乃太原王氏后裔,故谱名曰《太原家谱》。百八公十传至王鏊。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明成化进士,正德初,官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时刘瑾用事,大学士焦芳趋附,乃去官。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博学有识,尚经术,文章明畅,使弘治、正德向文体为之一变。嘉靖三年(1542年)卒,赠太傅,谥文恪。其父名琬,字朝用,官湖广光化县尹,始倡修其家谱,王鏊继之。《洞庭王氏家谱》,即是王氏鏊之后裔以王鏊为轴心编修的,王鏊之曾祖伯英、祖父惟道、父亲朝用,皆以王鏊显贵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等头衔。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还为该谱撰序。第十六册收录该谱卷首及卷一至卷十七,第十七收录卷十八至卷二十八及卷末。 王氏第十七册后半部,收录民国《晋陵夹城王氏五修宗谱》八卷,民国王家璞、黄绮等同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继序堂刻本,原装六册。该谱以东岭公为一世祖,东岭公,名有亨,字世伯,号东岭,宋高宗南渡,东岭公徙居常州,是为迁常始祖。东岭公十三传,至思莱公。思莱公,名准,字思莱,由垂虹徙居东郊之夹城,是为迁夹城之祖。思莱公有三子:长曰模,次曰柬,三曰棠,是为夹城王氏之三派。其后,又以居地分为五大支:即后卷、下塘、上塘、前卷、杏圩,该谱即是按此五大支编修的。该谱卷一为谱序,卷二为始迁祖世系图、表,卷三为后卷世系图、表,卷四为下塘世系图、表及上塘世系图、表,卷五为前卷世系图、表,卷六为杏圩世系图、表,卷七为祠事志,卷八为杂录。层次分明,纲目清晰。 王氏第十八册,收录民国《双杉王氏支谱》二十卷,民国王申农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六册。该谱以双杉公为婺邑王氏一世祖。双杉公,名瑜,字信之,号双杉居士,唐左散骑常侍、江南西道观察使王仲舒之孙,郎中知制诰贞公之子,双杉公自幼从祖父宦游江南,与江南诗人结为社友。唐末,双杉公由宣州徙居婺邑,是为迁婺始祖。双杉公四传,分为四派,其后又各分为若干支。该谱按世系,分支派进行编修。卷一为序和凡例,卷二为始祖迁婺本末,卷三为世派祖源及一世至二十世,卷四为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卷五、卷六、卷七、卷八,为二十六世至三十世,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为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卷十五为三十六世至四十世,卷十六为祠规,卷十七为文汇总览,卷十八为敕谕,卷十九为像赞、神道碑、墓志铭等,卷二十为茔墓图等。 王氏第十九册及二十册前部,收录清光绪《留田王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王序畲、王序敏等修,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原装三十四册。该谱以子名公为中湘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名祥,字子名,吉安府太和县人。明洪武间,徙居湖广长沙府湘潭留田,是为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有一子,名俊,字远万。俊生四子:长曰景铭,做官四川,遂徙居四川;次曰景章,字明表,居留田;三曰景春,徙居南京;四曰景华,字祝康,居留田。留田王氏,实系景章、景华两房之后裔。五世之后,生齿曰繁,人才辈出,成为湘潭之望族。该谱卷一为序、目录、条例、宗祠图、留田全图、燕子巌图、寿考、科名、义举、庙宇等,卷二为溯源记及一至十二派齿录,卷三至卷三十三,为十二世以下各房世系齿录,卷三十四为宗祠、契据、跋。 王氏第二十册之后半部,收录民国《王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民国王家宾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传宗公为一世祖。王传宗,三槐堂王氏后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末战乱,传宗公由江西迁楚北汉川,是为楚北汉川三槐王一世祖。传宗公有三子:长曰瀛洲,次曰洋宝,三曰允槐。洋宝居官湖广,居兴家村;瀛洲徙居养鱼铺;允槐徙居曾家泾,鼎足分居。其后,子孙蕃衍,支派日多。瀛洲公后裔由养鱼铺有迁赵家山者,有迁前河岭者,有迁小湾与喝城者,此即大房之分支;洋宝公后裔有迁郭家岭者,有迁三屋湾者;有迁七屋湾与涢口者,此即二房之分支;允槐公后裔历十四传自恩公分支,迁居高岭村。该谱卷首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备载谱序、凡例、宗约、宗派、家传、修祠、纂谱、服制、艺文等项,卷一至卷七,备载各房世系。 信息来源:三槐王氏网 作者:林丽 登录 三槐王氏网 可查看更多详细资料。

有三种说法

1、南北朝徐世谱发明说

《陈书》卷13《徐世谱传》说:“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此处文字太简单,但“水车”决不是作为灌溉用具的水车,应是无疑的,因为灌溉用具是不可能“益军势”的,南北朝时的水车可能即是后世的车船。

2、车船唐朝李皋发明说

南宋李纲认为车船的发明人是唐人李皋,他在《梁溪全集》卷103《与宰相论捍贼札子》说:“荆湖间车船乃唐嗣曹王皋遗制,其大有至三、四十车者,挟以双轮,鼓蹈而进,驶于阵马。”《旧唐书》卷131《李皋传》有以下记录:“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两段记载的共同点是车船有双轮,用人力“蹈之”,使船前进。

3、车船祖冲之发明说

有说大科学家祖冲之所造千里船即为车船,按《南齐书》卷52《祖冲之传》说:“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馀里。”由于记载未涉及此船之动力,无法确认。

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自黄帝子孙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汲郡(河南卫辉)等地;其二是妫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后,居于陈留(河南)、北海(山东)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后,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是为王氏,居于京兆(西安)、河间(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居于太原(山西)、琅琊(山东)、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这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属于这一派。所以,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现存的私修族谱,是自宋代开始按照欧阳修(1007至1072)和苏洵(1009至1066)创立的“欧苏体例”编修的,绝大多数王氏族谱都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据统计,在一百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涌现出的名人总数,居于各姓氏之首。

早在西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经学名家王吉,就为琅琊王氏的显贵奠定了基业。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到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东晋初,由于王导功勋卓著,担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琅琊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

太原王氏也是特别显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镂王家”之称。由于太原王氏名声显赫,历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后代,也将自己的家世归系于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说。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王霸长子名殷,后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是为祁县王氏。殷五世孙王允,汉献帝时任司徒、守尚书令。王允兄子王凌,显贵于三国曹魏之时。王玄谟在南朝宋孝武帝时,官至顾命大臣,其后家世相传,显于南朝。在北朝,祁县王氏有历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庆父子,王庆父王因,魏州刺史。王庆,隋上柱国,封平昌郡公。隋代还有著名儒学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学有王绩、王勃等。太原王氏晋阳支,在东汉灵帝时,王柔、王泽兄弟,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晋阳王氏显贵的基业。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泽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晋时,王柔之孙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浑,官至司徒。王浑子王济,被晋武帝招为附马,官至骠骑将军。西晋时期是太原王氏晋阳支的黄金时代。东晋时,晋阳王氏依然是名门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王坦之,官至中书令;王蕴,官至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王恭,官至中书令,领太子詹事,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等等。在唐代,太宗时,有宰相王珪;玄宗时,有宰相王晙;代宗时,有宰相王缙;宪宗时,有宰相王涯;文宗时,有宰相王播;僖宗时,有宰相王铎;昭宗时,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军副都指挥王信,秘书监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书王琼,等等。

开闽王氏,是闽粤、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东南巨族。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王审知当权期间,为开发闽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后,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认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后,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不论王氏宗祠还是私人宅第,所悬门灯,都写“开闽第一”。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东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先祖。

三槐王氏,是以堂号闻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王彻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祖时,王祐任监察御史。太祖委派他查处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后升任宰相。王祐经过认真调查后,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宋太宗即位后,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中华族谱集成》收入具有代表性的王氏族谱二十种,编为二十册,兹简介如下:王氏第一册,收录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太原王杨氏支谱》首一卷至九卷。《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明王应斗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原装五册。该谱以璧以为一世祖。璧公,字大献,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为祁门新安王氏始迁祖。璧公乃晋丞相王导之后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徙居他乡。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名门望族,多属其后裔。江左王氏自导公始,而王导又是琅琊王氏之后裔,所以该谱取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太原王杨氏支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本册收录首一卷及第一至第九卷。该谱由清代王际春等修,同治五年(1866年)敦睦堂刻本,原装二十八册。该谱以富春公为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之后裔。隋文帝时,富春公先祖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称“王”者,不忘其祖;称“杨”者,不背其君。王杰之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鄱阳瓦屑霸。富春生昌国,昌国生自戌、得戌,从此鄱阳王杨氏遂分为两支。元末战乱,陈友谅肆毒翻阳,遂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置潜山县,清属安徽安庆府),祖二公徙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侄子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其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

王氏第二册,接前册收录《太原王杨氏支谱》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一卷。

王氏第三册,收录清道光《王氏家谱》六卷、清嘉庆《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乾隆《王氏族谱》二十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道隆、王道彰等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抄本,原装六册。该谱以奎公为一世祖。王奎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迁居寿阳上谷村(后改上峪镇),生有三子:长曰义、次曰和、三曰顺。后长子义公复归原郡,和公、顺公世居上谷。历三世而修坟建塔,刻碑立石,世系宗图,俱刻于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修家谱。道光年间,王道隆、王道彰兄弟复聚宗人,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等编修,嘉庆二年(1797年)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子文公为一世祖。子文公于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该谱据旧谱而续修。而旧谱由十世祖维垣公所修,十一世祖懋公增而刊之。王楷苏采辑先人轶事及世系图,参阅史籍加以考订,数易其稿,始成此谱。灵石《王氏家谱》二十卷,清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存厚堂刻本。该谱以诚斋公为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年)迁本邑静升村。宗支蕃衍,渐成巨族,遂尊诚斋公为一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三世孙王尔康始修其谱。乾隆十九年十五世孙王梦鹏以康熙本为兰本,编修族谱,并令其子王中极抄录。不幸谱未竣,梦鹏病逝。中极继承父业,详加考订,乾隆五十年刻印问世。从康熙时王尔康始修到乾隆末王中极定稿刻印,历时一百余年。

王氏第四册,收录明天启《王谢世家谱》六册、民国《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一至第十二册。《王谢世家谱》六册,明韩昌箕纂,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该谱以人物传记为主,系据多种史籍辑录而成。王谢两族是六朝时代的名门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具存国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牛皋岭下王氏宗谱》二十六册,本册收录第一至十二册。民国王念学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刻本。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开宗立姓之始祖,以汉五公为牛皋岭下王氏一世祖。明永乐年间,汉五公奉太夫人由梓里迁居牛皋岭,其时此地荒无人烟,不通舟楫。经数代开垦,始成沃土。该谱为第八次续修宗谱。谱序、传记、行述、墓志、祭文、杂记等占了很大部分,资料丰富,内容翔实。

王氏第五册,除收录《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十三至二十六册外,还收录了清宣统《黄县太原王氏族谱》。《黄县太原王氏族谱》六册,清王基鸿、王慕增等修,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原装八册。该谱以二公(失名)为一世祖。二公乃太原王氏后裔,徙居直隶长芦。元朝末年,二公与胞兄大公同迁黄县,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居黄县创业。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子。该谱即以友、信、忠、诚为四大支,分别编修。明中叶始修传抄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付梓,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同治间再修中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基鸿等续修,越二年谱成,宣统元年刻印。

王氏第六册,收录清光绪《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道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王佐柳、王佐基等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仕魁公为一世祖。仕魁公乃三槐王氏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唐末宋初时人,历事后晋、后周和北宋。 祜公曾亲植三槐于庭院,象征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时宰相;其孙王素为宋仁宗时工部尚书;其曾孙王巩,文采风流,为时尚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遂作《三槐堂铭》,自此“三槐王氏”,扬名天下。仕魁公生于元末,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徙居高仓,其后子繁衍,星居而为五族。清乾隆年间,始草修宗谱,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印,光绪时续修,是为刻谱。《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以镜等修,咸丰六年(1856年)王嵩龄增补、刻印。该谱以王审知为一世祖。王审知,字信通,其先世为琅琊人,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王审知高祖晔公,因做官徙居光州固始,三传至恁公,生三子,长曰潮、次曰审邽、再次曰审知。唐末,审知公随其兄入闽,他在开发和治理福建期间,贡献突出,被尊为“开闽第一”。其后,审知公子孙先后称闽国皇帝,并追谥审知公为开国之君,故后人尊审知公为开闽王氏之祖。其后裔遍布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王氏宗族。

王氏第七册,收录清光绪《廷政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庆洪等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装二十七册。该谱以希古公为一世祖。希古公,名贤,字希古。时值元末战乱,隐居不仕。明洪武初,以布衣献太平策,被器重,命入应天府儒学,授安东知县。希古系三槐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有三子:长曰懿、字文德,知袁州,有政绩;次曰旦,字子明,宋真宗时宰相;三曰旭,字仲明,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旭之后裔随宋高宗南渡,路经常州武进,喜该地民风醇厚,遂定居武进县延政郑墅里。王希古,即旭公之后裔。《延政王氏宗谱》即三槐堂旭公派之宗谱。该谱对三槐名人,记载甚详。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世孙王忱首次编修,其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万历十年(1582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及光绪十九年,又先后九次重修。该谱保存了历次修谱的珍贵资料。

王氏第八册,收录民国《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清宣统《凤林王氏宗谱》九卷。《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春校等修,民国五年(1916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八册。该谱以混公为暨阳王氏一世祖。混公是世居琅琊历封嘉国公王融之后裔。王融,字子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混公官江东大将军,自山阴徙居暨阳,是为暨阳一世祖。混公九世孙文炳,字伍四,宋宝佑进士,任潼州刺史,致仕归家,览胜九江,卜居中段,是为梓里王氏之祖。文炳公兄弟七人,该谱所载仅文炳公和文焴公两派之后裔。《凤林王氏宗谱》十卷,清王宅心、王纲华等修,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彦超公为一世祖。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长子棣居凤林,六传而徙沙溪,十四传至南陵公时,彦超公后裔已析为八派,南陵派为八派之长。南陵公,名炎泽,字威仲,号南陵。仕元,为书院山长,后弃官而归。据沙溪谱系及所辑资料,修为谱图一卷。此即凤林王氏宗谱编修之始。其后,明清西代,多次重修。宣统《凤林王氏宗谱》,集历次修谱之大成,分类甚详,计有谱序类、封诰类、像赞类、祝吊类、铭记类、疏议类、诗赋类、约札类、杂著类、祭产类、墓图类等。

王氏第九册至十三册,收录清光绪《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承烈、王锡骥等编修,光绪五年(1879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一二二册。该谱以皋公为一世祖。王皋(1081年—1146年),字子高,宋宰相王旦之曾孙,懿敏公王素之孙,诗人王巩之第四子。世居汴东开封府。建炎初,王皋扈宋高宗南渡有功,拜殿帅府太尉。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之获扁,是为南迁第一世祖。皋公三子:长曰易,字吾置,袭授殿帅府太尉,徙居昆山沙头,是为东沙王氏始祖,子孙散居海虞、太仓、澄江等处,旧谱称公有启圣开灵之德,耕钓不求闻达,坦然有肥遁之风;次曰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守太傅公遗业,居苏获川,为中沙王氏始祖;三曰胤,亦作允,字吾曾,官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徙居无锡沙头,是为西沙王氏始祖。东沙、中沙、西沙,合称三沙王氏。故该谱名曰《王氏三沙统谱》,亦称《王氏三沙全谱》。该谱始修于咸丰五年(1855年),历时二十余年,光绪五年告成。该谱规模宏大,取材广泛,支系繁多,内容翔实。其要目有谱序、世宝、名贤、凡例、谱跋、像赞、祠堂图、坟图、诰敕、家传、史传、支谱序、支系表、世表总目、支派目录、东沙记派、中沙记派、西沙记派等,其中,载有东沙王氏五十一支,中沙王氏二十七支,西沙王氏一百五十二支。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册,收录民国《润东苦竹王氏族谱》三十二卷,民国初王振泽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宗德堂铅印本,原装三十二册。该谱以六一公为润东苦竹一世祖。六一公,乃唐末王璧(字大献)之十世孙。王璧世居徽州祁门苦竹港,迄宋高宗南渡,六一公迁居京江润东,但仍用旧居原名苦竹,是为润东苦竹王氏一世祖。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自晋公至五十六世以上即六一公以上,列为外纪,并有世系图及谱传;自六一公始,列为内纪。其后,子孙繁衍,支派增多,遂以“勤学扬名力田务本”八字分为八派,各题一字,记载宗谱,世系分明,序次井然。第十四册收录卷之一至卷之十五,第十五册收录卷之十六至三十二。

王氏第十六册及第十七册前部,收录清宣统题名《太原家谱》实为《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清末王熙桂、叶耀元等修,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原装三十册。该谱以百八公为洞庭王氏一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卜居洞庭东山,是为洞庭王氏始祖。溯其渊源,乃太原王氏后裔,故谱名曰《太原家谱》。百八公十传至王鏊。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明成化进士,正德初,官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时刘瑾用事,大学士焦芳趋附,乃去官。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博学有识,尚经术,文章明畅,使弘治、正德向文体为之一变。嘉靖三年(1542年)卒,赠太傅,谥文恪。其父名琬,字朝用,官湖广光化县尹,始倡修其家谱,王鏊继之。《洞庭王氏家谱》,即是王氏鏊之后裔以王鏊为轴心编修的,王鏊之曾祖伯英、祖父惟道、父亲朝用,皆以王鏊显贵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等头衔。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还为该谱撰序。第十六册收录该谱卷首及卷一至卷十七,第十七收录卷十八至卷二十八及卷末。

王氏第十七册后半部,收录民国《晋陵夹城王氏五修宗谱》八卷,民国王家璞、黄绮等同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继序堂刻本,原装六册。该谱以东岭公为一世祖,东岭公,名有亨,字世伯,号东岭,宋高宗南渡,东岭公徙居常州,是为迁常始祖。东岭公十三传,至思莱公。思莱公,名准,字思莱,由垂虹徙居东郊之夹城,是为迁夹城之祖。思莱公有三子:长曰模,次曰柬,三曰棠,是为夹城王氏之三派。其后,又以居地分为五大支:即后卷、下塘、上塘、前卷、杏圩,该谱即是按此五大支编修的。该谱卷一为谱序,卷二为始迁祖世系图、表,卷三为后卷世系图、表,卷四为下塘世系图、表及上塘世系图、表,卷五为前卷世系图、表,卷六为杏圩世系图、表,卷七为祠事志,卷八为杂录。层次分明,纲目清晰。

王氏第十八册,收录民国《双杉王氏支谱》二十卷,民国王申农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六册。该谱以双杉公为婺邑王氏一世祖。双杉公,名瑜,字信之,号双杉居士,唐左散骑常侍、江南西道观察使王仲舒之孙,郎中知制诰贞公之子,双杉公自幼从祖父宦游江南,与江南诗人结为社友。唐末,双杉公由宣州徙居婺邑,是为迁婺始祖。双杉公四传,分为四派,其后又各分为若干支。该谱按世系,分支派进行编修。卷一为序和凡例,卷二为始祖迁婺本末,卷三为世派祖源及一世至二十世,卷四为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卷五、卷六、卷七、卷八,为二十六世至三十世,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为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卷十五为三十六世至四十世,卷十六为祠规,卷十七为文汇总览,卷十八为敕谕,卷十九为像赞、神道碑、墓志铭等,卷二十为茔墓图等。

王氏第十九册及二十册前部,收录清光绪《留田王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王序畲、王序敏等修,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原装三十四册。该谱以子名公为中湘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名祥,字子名,吉安府太和县人。明洪武间,徙居湖广长沙府湘潭留田,是为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有一子,名俊,字远万。俊生四子:长曰景铭,做官四川,遂徙居四川;次曰景章,字明表,居留田;三曰景春,徙居南京;四曰景华,字祝康,居留田。留田王氏,实系景章、景华两房之后裔。五世之后,生齿曰繁,人才辈出,成为湘潭之望族。该谱卷一为序、目录、条例、宗祠图、留田全图、燕子巌图、寿考、科名、义举、庙宇等,卷二为溯源记及一至十二派齿录,卷三至卷三十三,为十二世以下各房世系齿录,卷三十四为宗祠、契据、跋。

王氏第二十册之后半部,收录民国《王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民国王家宾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传宗公为一世祖。王传宗,三槐堂王氏后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末战乱,传宗公由江西迁楚北汉川,是为楚北汉川三槐王一世祖。传宗公有三子:长曰瀛洲,次曰洋宝,三曰允槐。洋宝居官湖广,居兴家村;瀛洲徙居养鱼铺;允槐徙居曾家泾,鼎足分居。其后,子孙蕃衍,支派日多。瀛洲公后裔由养鱼铺有迁赵家山者,有迁前河岭者,有迁小湾与喝城者,此即大房之分支;洋宝公后裔有迁郭家岭者,有迁三屋湾者;有迁七屋湾与涢口者,此即二房之分支;允槐公后裔历十四传自恩公分支,迁居高岭村。该谱卷首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备载谱序、凡例、宗约、宗派、家传、修祠、纂谱、服制、艺文等项,卷一至卷七,备载各房世系。

信息来源:三槐王氏网 作者:林丽

登录 三槐王氏网 可查看更多详细资料。

不久康王赵构在济州(今巨野县)聚集兵马,王皋闻讯后,立即告诉孟太后,下诏令康王赵构即位。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王皋高兴地告诉太后说:国家有主了!马上建议太后停止垂帘听政,并派御史带着太后的亲笔书信去应天。不久,宋高宗赵构在扬州集结兵马,派副都指挥使郭仲荀到汴京迎接太后,太后启驾赴扬州。路上兵马遍野,道路堵塞。王皋携全家随太后南下,与郭仲荀一起服侍太后,寸步不离。到扬州后,高宗亲自迎接慰问。王皋穿着军服晋见皇上,皇上早闻王皋大名,加上这次护驾有功,封他为殿帅府太尉。接着王皋就护送太后由扬州渡江到建康(南京)的临时住所,正式定名为隆裕太后。皇上还奖给王皋一处宅院,以示奖励。

建炎三年(1129),王皋护送皇上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扈从统制苗传和刘正彦叛乱,劫持皇上,逼迫皇上传位给尚在襁袍中的太子,并请求隆裕太后重新临朝听政。王皋气愤不异,急急赶往平江(今苏州),会同张俊、吕颐浩率军救驾,苗传、吕正彦力不能敌,向南逃窜,高宗重新夺得皇位。高宗复位后,以平叛救驾之功将王皋晋升为柱国太傅,准可世代承袭。王皋在建炎三年(1129)三月护送高宗驻跸平江府(苏州),经过益地乡荻扁村(今苏州市相城区太平镇王巷村)时,就感觉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王皋就将家安置在荻扁。随着王氏后人的繁衍发展,其地后称王巷、王家巷,今称旺巷。旺巷村历史比镇区历史还要久远,现存的南宋建筑凤凰桥,就是那时建造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到太平镇视察时,题下“太平盛世”四字,既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又赞扬了太平镇的蓬勃发展。《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王皋原配夫人赵氏,继室邢氏,都受朝廷封赠国夫人。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授太尉、次子王铎,字吾伍(一作护),尚书郎,均为赵氏所生,三子王胤(又作允、商),官显谟阁直学士,为邢氏所生。王皋忠孝两全,在国难当头时能履行尽忠报国,两次护驾拥立高宗即位;另一个方面很注重家谱的保存和修辞:还专门派儿子王铎拿着《王氏宗谱》去临安(杭州)岳飞家中请为题词和作跋,岳飞阅后深为感动,挥毫写出《王氏宗谱跋后》(见右图—上海嘉定江桥王天明提供)和王氏世宝的题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既有古民居、砖圆粮仓等明清建筑群,也有关于抗金英雄宋太尉王皋、王铎的三槐堂历史文化遗迹。王皋一生爱国,晚年在苏州北郊太平落脚,他的大儿子后移居昆山,被称为东沙支;二儿子留在太平,被称为中沙支;小儿子去了无锡,被称为西沙支。

王姓家谱的编修

江西省莲花县白渡村王氏:王皋是离我们最近的远祖,白渡王氏始祖关三公直属皋公九世孙,据家谱(三槐王氏白渡族谱)记载:  皋九世孙关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