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谢”的历史由来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收藏

百家姓“谢”的历史由来是?,第1张

  谢,本意是引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思。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近900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谢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陈留、陈郡、下邳。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 谢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4%,A型占292%,B型占264%,AB型占8%。

  汉族谢姓的姐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

  第一支出自任姓

  史书中记载黄帝时代已有12个重要的姓氏,任姓为其一,谢姓为任姓的分支。据史籍《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的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见,谢氏的一部份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当今谢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宋朝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古籍《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氏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夏朝时,谢国处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北,虽为伯爵诸候,但国小势弱,历经夏、商、周三朝,至春秋初为周宣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任姓谢氏,这支谢姓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

  第二支出自姜姓

  春秋初周宣王灭谢后,让召公重建谢城,隆重地封给了元舅申伯,谢成了申国的都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吞谢邑,居于谢邑的申伯后裔遂以邑为氏,此为姜姓谢氏。姜姓谢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姜姓谢氏是组成当代谢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谢姓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有南北朝时匈奴高车部人的直勒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谢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

  得姓始祖

  伯夷、申伯、谢孝政(直勒·孝政)。

  斗门十大姓

  第四姓:谢

  谢姓:陈留郡,周宣王封舅申伯于谢,友子以地为氏本文摘自百家姓考略第15页34姓, 东汉钜鹿太寺谢夷吾三十三世孙谢中行,宋末由会稽荷花塘(今无考)隐于石瀃(今石泗),偏性嗜菖蒲,宅周遍植之,弋阳谢枋得过访,作菖蒲歌赠之,因名其他为菖蒲溇(今分为南星,菖中,菖二三村),其族为菖蒲溇谢氏斗门其他村谢姓,多以菖蒲溇迁出

  其分布于下列几个村: 菖二 262户 南星 222户 菖中 200户 钟家甲 32户 石泗 24户 前璜 21户 寺东 14户 杨望 14户 泽江 11户 袍渎 10户 盐仓溇 10户

  斗门谢姓共814户。

  更加详细的在这本书里:

  书 名: 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

  究 作 者:周淑舫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ISBN: 9787308071666 开本: 16开 定价: 3500 元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究》内容简介:这部著作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究》的结题成果。江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十分深厚,家族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社会始终处于对峙、争战之中,夏商周所开辟的“庠序”之教,两汉所设立的“太学”之育,官学于板荡之际虽时有发展的趋势,但兴废交错,难现成就。“与时舒卷”,入主中枢的世族大姓权柄朝政,视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于是乎,与门阀政治相适应的私学焕发出异彩,学术文化不是呈现于殿宇朝堂,而是显现于郡邑世族大姓。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谢衡儒学为官 第二章 谢鲲转儒为玄 家族人物连线 谢裒 谢广 第三章 谢尚庙堂方镇 第四章 谢安曲水流觞 第五章 谢安东山再起 第六章 谢安决胜淝水 家族人物连线 谢真石 谢奕 谢据 谢万 谢石 谢铁 第七章 谢玄本志难遂 第八章 谢琰殒命会稽 家族人物连线 谢寄奴 谢探远 谢泉 谢攸 谢 靖 谢豁 谢康 谢道韫 谢道荣 谢道粲 谢道辉 谢朗 谢允 谢瑶 谢韶 谢汪 谢邈 谢冲 第九章 谢混江左风华第 家族人物连线 谢琬 谢玛 谢球 谢令芬 谢令和 谢令范 谢令爱 谢玩 谢虔 谢瑍 谢重 谢裕 谢纯 谢甝 谢述 谢该 谢模 谢澹 谢璞 谢肇 谢峻 谢恩 谢喻复 谢明惠 谢方明 第十章 谢晦死非其所 第十一章 谢灵运江左才名独振 家族人物连线 谢宁 谢道休 谢温 谢奉 谢雅 谢简 谢绚 谢瞻 谢嚼 谢遯 谢恂 谢忱 谢综 谢约 谢纬 谢伯承 谢曜 谢轶 谢惠连 谢惠宣 第十二章 谢庄“兰田玉生” 第十三章 谢朓奇葩独秀 家族人物连线 谢凤 谢世基 谢世绍 谢世猷 谢世休 谢世平 谢儒子 第十四章 风月景山水“吾家千金” 家族人物连线: 谢超宗 谢谟 第十五章 谢览、谢举“二少名家” 家族人物连线: 谢才卿 谢几卿 谢微 谢谖 谢譓 第十六章 谢贞灵根慧心 第十七章 谢氏家族的亮丽风景——谢氏女性 第十八章 六朝东山谢氏家族显赫所张扬的文化活力 第十九章 山水清音——六朝东山谢氏家族的文学创作 第二十章 考古新论——地下出土实物对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史研究的价值 附:谢安墓之存疑 附录一 六朝东山谢氏世系表 附录二 六朝东山谢氏公侯表 附录三 六朝东山谢氏文学家表 附录四 六朝东山谢氏大事年表 附录五 谢氏家谱 附录六 历代吟咏东山谢氏诗词 参考文献 后记

《世说新语》中华书局影印版,下册有很详细的琅琊王氏的族谱,书中还有谢氏,陆氏,羊氏,孙氏等族谱

三联书店出的“中华文库”丛书中的《簪缨世家——两晋南朝琅琊王氏传奇》一书中也有

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这是太原、琅琊、江左、咸阳、固始、三槐、余姚等王氏后裔一致公认的。至八世孙王错,自宗敬之后,琅琊、临沂的王氏家谱按次序分别列为:王森--王斌-王升-王昱-王硕-王错,而笔者所见的某太原王氏家谱分别列为:王仕蠲--王智-王恙--王亢-王颖-王荣--王错。该谱的主修者曾致信庐陵欧阳修,连这位文学大师也答复“山城无史籍资料”。所以也难以考证和确定。在欧阳修和宋祁编修的《唐书》中,欧阳文忠只能从八世孙王错述起,由此可见,欧阳修对文字是十分严谨的,不知道就不写,而不能滥写而延误后人

山东省莘县政协副主席杨巨源先生,浩然大作《三槐王氏源流初探》,他列举了《琅琊王氏家谱》,是这样记载的:第九世:王渝(谕),王错之长子,仕秦,为上将军。而某地的《王氏家谱》记载:错,生绩(左足、下同),字子明,封大夫,拜待中,娶陆氏。十一世:绩,生愦;十二世:愦,生息;十三世:息,生恢。以下王翦、王贲、王离在《史记》中均有文字记载,这一点相信也是准确无误的。但是以上存疑的地方是以国史为准呢?还是以某一家谱为准,这有待于热心于研究的学者、专家、同宗同仁在今后的王氏家谱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关于谢姓传说中祖先的名字和世系,不少家谱都有记载,其间虽存在一些差别但大同小异。

八世祖考榆罔公,在位55年。蚩尤作乱,禅位黄帝,降为侯。妣伊耆氏,子帝柱。

九世祖考帝柱公,因父降为列侯,分封丁洛,世袭其职。妣伊耆氏,子庆甲。

十世祖考庆甲公,妣陈张氏,一作陈绛氏,子戏。

十一世祖考戏公,妣有邰氏,子器。

十二世祖考器公,妣风氏,子祝融。

十三世祖考祝融公,相黄帝而治天下,辩乎南方。妣挚氏,子垂。

十四世祖考垂公,妣蜀山氏,子伯益、伯夷。

十五世祖考伯益公,舜命为虞,佐禹治水有功,禹崩以天下授之,公不受,乃避居箕山之阳。妣虞氏,一作有娥氏,子若木。

十六世祖考若木公,妣石费氏,子费昌。

十七世祖考费昌公,妣祝绛氏,子房。

十八世祖考房公,妣视山氏,一作蜀山氏,子仁昌。

十九世祖考仁昌公,一作仁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天英。

二十世祖考天英公,妣蜀山氏,子硅。

二十一世祖考硅公,妣扈氏,一作有扈氏,子敏。

二十二世祖考敏公,妣嫩訾氏,一作(女取)紫氏,子豹。

二十三世祖考豹公,妣鬼方氏,子谦。

二十四世祖考谦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澄。

二十五世祖考澄公,妣挚氏,子晔。

二十六世祖考晔公,妣风氏,子宇。

二十七世祖考宇公,妣己氏,子清。

二十八世祖考清公,妣伊耆氏,子宝。

二十九世祖考宝公,妣鬼方氏,子宽。

三十世祖考宽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典。

三十一世祖考典公,一作兴公。妣有娇氏,一作蟜子明。

三十二世祖考明公,妣有娇氏,一作蟜氏,子车。

三十三世祖考车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能。

三十四世祖考能公,妣蜀山氏,子宏。

三十五世祖考宏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瑞。

三十六世祖考瑞公,妣风氏,子倚。

三十七世祖考倚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拜。

三十八世祖考拜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世长。

三十九世祖考世长公,妣景仆氏,子恭。

四十世祖考恭公,妣鬼方氏,子祥若。

四十一世祖考祥若公,妣有邰氏,一作邵氏,子范。

四十二世祖考范公,妣陈绛氏,子箨。

四十三世祖考箨公,妣有娇氏,一作娇氏,子安世。

四十四世祖考安世公,妣伊耆氏,子忠贞。

四十五世祖考忠贞公,妣挚氏,子绍良。

四十六世祖考绍良公,妣风氏,子庵年。

四十七世祖考庵年公,妣蜀山氏,子卿。

四十八世祖考卿公,妣景仆氏,子(讠合艹)。

四十九世祖考(讠合艹)公,妣风氏,子彦。五十世祖考彦公,妣姬氏、鬼方氏,子绥章、筠生绥章,一作绂章。

五十一世祖考筠生公,一作虺筠公。妣姬氏,子吕尚。

五十二世祖考吕尚公,字子牙,号飞熊,一称姜太公。年八十遇周文王,相武王而治天下,周尊为师尚父,封齐侯,子孙世袭。妣马氏,子丁、王、年、彦、柯、绍、骆、铎、青、易、尚、其、佐。

五十三世祖考佐公,封于申。妣景仆氏,子汲。

五十四世祖考汲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陵高。

五十五世祖考陵高公,妣姬氏,子嵩。

五十六世祖考嵩公,妣温氏,子谋。

五十七世祖考谋公,一作某公。妣顾氏,子成。

五十八世祖考成公,妣马氏,子胡。

五十九世祖考胡公,妣温氏,子献。

六十世祖考献公,妣有施氏,子宁。

六十一世祖考宁公,妣顾氏,子恩。

六十二世祖考恩公,字宏道,妣孟氏女适周厉王。子诚、申甫。

六十三世祖诚公,号申伯。辅宣王中兴,宣王赐封于谢,子孙因以为氏,遂为谢氏受姓始祖。妣王、高、张氏,子弘、猛。

请问你是哪里人,我也姓谢,湖南耒阳罗渡村的,我们家谱《罗渡谢氏续谱(福昌房)》中有必字辈的。

福房班行:致永 仲昌必文惟 思廷友天才 正道良世大 启承立朝阶 高扬先德茂 芝(旧班行诗,福房至此停用,从吉字起用联谱新班行诗)吉祥 丰功铭简册 祀事肃蒸尝 系统西京溯 枝分北宋强 茅茹连众棠 根叶谱群芳 收族循姻睦 同伦敦纪纲 士能勤诵读 农勉务耕桑 慈让人归厚 中庸典守常 丁繁乔梓衍 赓续枣梨香…………

谢姓源流有多种,以炎帝姜姓后裔为多,称为“正宗”。

1、炎帝后裔(主流)

谢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代,即姜姓谢氏。

周宣王命召穆公灭古谢国,封舅父申伯于古谢国领土(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称为“申国”,又称“谢国”。后子孙以“谢”为氏。魏晋时,谢缵迁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号称“陈郡谢氏”。

2、黄帝后裔

谢氏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代。

一支出自任姓,相传黄帝之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禹阳”为任姓。任姓后人分居十个小国,其中第一为谢国,后人改谢氏。

出自姬姓,周朝宗室居于谢国者,以国为氏。

出自子姓,商朝宗室居于谢国者,以国为氏。

3、少数民族后裔

为他姓改谢姓。

如卫州(今河南卫辉)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称“卫州谢氏”,后人迁居洛阳,亦称为“洛阳谢氏”、“河南谢氏”。

另有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谢姓的。

扩展资料:

姓谢人口约占中国大陆总人口的079%,在中国姓氏人数中排第23位。谢姓人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各省。以及台湾、马来西亚、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

谢姓名人:

1、谢夷吾:东汉荆州刺史

2、谢瑀:东汉御史中丞大夫

3、谢鲲:晋朝名士,亦是谢安之伯父

4、谢尚:晋朝名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

5、谢安:东晋名臣,淝水之战运筹帷幄者

-谢姓

家族辈份大小是用"字"来决定的,比如"天字辈","元字辈",这样由高到低排列的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种姓氏(例如:同样姓 谢)的辈份他们所用的"字"也会有差异但是"字"只能代表某一个地方的同种姓氏辈份排序,如果想知道具体的排列,建议查"族谱"或者询问家族年长的长辈望采纳

谢姓起源 谢姓图腾一、源于后羿氏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姓,是同类人群所尊奉的同一个图腾所称谓的字。氏,是有血统关系所称谓的字。姓氏,是俱有姓与氏两个层次的称谓。谢姓人是由多个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谢氏,是谢姓中有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谢姓人起源于远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猎为生,尊奉弓箭为图腾。‘饮血茹毛’。发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树叶吃野果息巢穴’进入‘狩猎’,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称“白羽城”,至今尚有遗迹存世。延至炎帝神农氏,发现火的用途,告别‘饮血茹毛’进入‘火耕刀种’。史称“伏羲(xi)氏”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称伏牺。生活在甘肃省的天水陇南一带。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八卦,开创象形文字的最早开端,结束“结绳纪事”的历史。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发明瑟,创作《驾辨》乐曲,鲍厨,祭祀等,开创中华文明。发明制作木耒、木耜,创造农耕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制定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史称神农氏,以火德王,也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据《姓谱》、《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长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商王朝,隐避於首阳山,周成王继位后,封伯夷后裔为申侯,史称申伯,佐宣王中兴被宣王封于谢。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灭谢国。其子孙以谢国为氏,史称谢氏,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三、他姓改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四、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谢氏家谱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655190html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3722htm

百家姓“谢”的历史由来是?

  谢,本意是引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思。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