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为赵德昭的后代,他们之间经历了几代?分别是谁,被封为什么王?
赵德昭(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次子,赵德芳兄,先后被封为魏王、武功郡王、燕王、吴王、越王。其十世孙为宋理宗,十一世孙为宋度宗,十二世孙为宋末三幼主。赵德昭亦是朝鲜半岛白川赵氏的始祖。赵惟吉是北宋的宗室,封冀王。他是赵德昭的次子、宋太祖的孙子、宋仁宗堂兄。他的儿子赵天赫是朝鲜半岛林川赵氏的开派始祖,但亦有人奉他为始祖。赵守度,是北宋的宗室。他是冀王赵惟吉的第四子、燕王赵德昭的孙子、宋太祖的曾孙、宋英宗的兄弟辈。官拜广州观察使、封卢江侯。他的八世孙赵昀是宋理宗。赵世括,是北宋的宗室。他是卢江侯赵守度的儿子、燕王赵德昭的曾孙、宋太祖的玄孙、宋神宗的兄弟辈。封嘉国公。他的七世孙赵昀是宋理宗。赵令稼,是北宋的宗室。他是嘉国公赵世括的儿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宋太祖的五世孙、宋徽宗的同辈堂兄弟。封房国公。他的六世孙赵昀是宋理宗。赵子奭,是南宋的宗室。他是房国公赵令稼的儿子、燕王赵德昭的五世孙、宋太祖的六世孙、宋高宗的兄弟辈。封吴国公。他的玄孙赵昀是宋理宗。赵伯旿,是南宋的宗室。他是吴国公赵子奭的儿子、燕王赵德昭的六世孙、宋太祖的七世孙、宋孝宗的兄弟辈。他的曾孙赵昀即位为宋理宗后,追封曾祖父为益国公。赵师意,是南宋的宗室。他是益国公赵伯旿的儿子、燕王赵德昭的七世孙、宋太祖的九世孙、宋光宗的兄弟辈。他的孙子赵昀即位为宋理宗后,追封爷爷为赵国公。赵希瓐,南宋宗室,燕王赵德昭的八世孙,赵师意之子,封荣王。宋理宗赵昀(1205年-1264年),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
朱棣一脉还有后人。朱棣一脉还有后人,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朱棣的后代
明太祖朱元璋,自1368年建立大明朝起,到1644年灭亡,明朝共享国276年。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有276年的时间,进行繁衍生息。有人曾大胆推测,在明朝灭亡前,朱元璋的实际后裔人数,最多可达百万之巨。
即使是保守估计,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明代皇家玉牒上记载的宗室人数是8万多人。明代徐光启根据当时明朝宗室已有的繁衍速度,总结出了规律,即30年左右增加一倍。以此推测,到1634年,明朝宗室人数大概在16万余人。
到了1644年,即使最保守的估计,前十年仅增加了4万余人,朱元璋此时后裔的人数也已经多达20余万了。
朱元璋有这么多的后裔,从概率上来说,不管怎么搜捕,屠杀,也是很难被斩尽杀绝的。更不要说,还有非常多的因为没钱贿赂明朝户部官员,根本就上不了玉牒宗谱的朱元璋后裔了。虽然这一部分,被饿死了不少。
因此,朱元璋的后裔,虽然历经了李自成、张献忠和满清的数次大清洗,还是有人顽强地将血脉传承了下来。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考虑到子孙繁衍,为了防止名字重复,专门制定了取名、名字的规定。他给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三字姓名,姓都是朱;中间的那个字,就从世系表规定的20个字中取;而最后一个字,则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顺序来定偏旁。
比如,燕王朱棣一脉,燕王朱棣的儿子就分别取名朱高炽、朱高煦(繁体字是火字旁)、朱高燧、朱高燨等。
朱元璋后裔,除了一部分确信被杀,大部分都失踪,没有了记录。这一部分失踪的朱氏后人,应该是隐姓埋名,隐居山林、田园了。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史书上有记载,传承下来的朱元璋后人。
国姓爷郑成功占领台湾之后,一部分朱氏宗室投奔了台湾。台湾失陷后,宁靖王朱术桂不愿做亡国奴,自尽殉国。朱术桂无子,经过清朝廷允许,过继了益王朱怡镐之子朱俨珍为嗣子。史书记载,朱俨珍被遣回大陆,并在1693年被清廷安置在了河南开封杞县。朱俨珍的后裔也就定居于此。
宁靖王朱术桂有了嗣子,而益王朱怡镐,应该还是有其他儿子在世的,只是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
另外,宁王的一部分后裔,在明朝灭亡后,避居江西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清末之时,他们还修订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并被妥善的保管至今。
清朝入关之后,对明宗室实行了血性的屠杀政策,直到康熙七年,即1668年,圣祖玄烨才下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
阴谋、阳谋用太多,就会没人信了,朱元璋的后裔根本没几个应声的,还是安心过自己的日子。因此,康熙查访了很久,也没找到一个朱元璋的后人。
一直到了雍正二年,即1724年,世宗胤禛才正式在汉八旗旗人中,查访出了一名叫做朱之琏的明朝宗室后裔。朱之琏的祖父在明朝灭亡时,投降了清朝。
传到朱之琏时,已经做了三代旗人,而清朝大局已定,雍正为了收买人心,削弱反清复明的势力,加封朱之琏为世袭一等延恩侯,并正式加入了汉白旗旗籍,负责奉祀明孝陵。
这位一等延恩侯朱之琏的爵位,共传成了十二代。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在清朝灭亡后,还继续领着溥仪的俸禄,直到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之后,延恩侯朱煜勋也不知所踪。
很多人都说如果太子朱标在世,燕王朱棣是不会发动靖难之役的,但是我们看了《明史》相关记载,就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即使朱标在世,朱棣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当他的燕王。
翅膀硬了就要起飞,燕子长成老鹰,必然要攫取猎物——朱棣的猎物,就是南京城里的九龙宝座,不管上面坐的是哥哥朱标还是侄子朱允炆。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杀起贪腐的功臣们毫不手软,但是对自己的儿子,却是好得没法说:“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诚意伯刘基只有二百四十石,县令只有八十七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千人(李善长想借汤和三百士兵修房子,就成了谋反)。”
虽然皇子们俸禄多权力大,但那毕竟是皇帝赐予的,总不如自己赏赐别人来得痛快。人心不足蛇吞象,皇子们的心,自然是异乎寻常的,比如七岁才拥有名字的燕王朱棣——就被刘基看出了“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朱元璋实在是太忙了,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才想起自己还有七个儿子没取名,于是大笔一挥:老四叫朱棣,老五叫朱橚、老六叫朱桢。
除了给所有的儿子命名,朱元璋还想了一个高招,这个高招就记载于《大明会典·卷之一·宗人府》之中:为了区分嫡长子与嫡子、庶子后裔,明朝的宗室同辈不同字,太子朱标的二十代子孙谱系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四子朱棣的二十代子孙谱系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于是朱标的儿子叫允炆、允熥、允熞,孙子叫文奎、文圭,而朱棣的儿子叫高炽、高煦,孙子叫瞻基——从后世子孙的名字,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太子嫡传,谁是燕王后裔。
这份字义不同的家谱,显示了诸子后裔的身份不同,也能看出朱元璋的真实想法:皇位只能从我大儿子朱标这一脉产生,其他皇子的后裔,只能打辅助。
出于对太子朱标的偏爱,朱元璋在朱标薨逝后,没有在诸子中挑选继承人,而是直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在此之前,燕王朱棣已经对皇位垂涎三尺跃跃欲试了——确切地说,朱棣的问鼎之心产生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姚广孝被分配到燕王府那一年,那一年,燕王朱棣三十二岁。
姚广孝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而且在当时也基本得到了公认:“姚广孝,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刘秉忠是把元世祖忽必烈推上皇位的“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姚广孝以神似刘秉忠而大喜,可见其存志高远,并不甘愿以燕王府门客的身份了此一生。
存志高远的姚广孝遇到吞吐天地之志的燕王朱棣,自然是一拍即合:“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读者诸君都知道,太子朱标一直活到洪武二十五年,这就是说,在朱标活着的时候,姚广孝已经跟朱棣密谋了十年了,他们就是在等待一个起兵的时机和借口——即使朱标继位,朱棣也可以声称朱元璋“死因蹊跷”而“起兵靖难”。
有一心想当“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的姚广孝谋划,燕王朱棣想不造反都难,更何况他本来就有这个意思,于是姚广孝得偿所愿,被已经当上皇帝的朱棣封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可以跟刘秉忠肩膀头齐论弟兄了。
姚广孝就是要推翻一个皇帝立起一个皇帝,这也是朱棣不能不反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朱棣有心,姚广孝有意,不反是不可能的。
朱棣必反,因为他已经上了姚广孝的船,就再也下不来了,而且他也未必想下来。
因为有了姚广孝,所以朱棣不能不反,如果朱棣起兵的时候,龙椅上坐的是朱标,结果又会如何呢这里面我们也要考虑两件事:其一,朱标对兄弟们的态度以及兄弟们对朱标的态度;其二,功臣宿将的下场以及他们是支持朱棣还是支持朱标。
按照《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朱允炆给朱标上的谥号庙号,后来被朱棣取消了)》的记载,很多亲王都欠太子朱标的人情,偏偏是燕王朱棣不欠:“太子为人友爱。秦(朱樉)、周(朱橚)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朱棡)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通过上面一段记载,我们就完全可以断定:朱标继位,并不会削藩,如果朱棣敢闹事,一定会被二哥三哥五弟六弟等人带着护卫按在地上摩擦,即使有姚广孝出谋划策,朱棣也不是众兄弟的对手,朱标只需咳嗽一声,有一大票兄弟愿意替大哥修理老四。
至于功臣宿将,那就有些问题了:朱棣的岳父徐达、朱标的岳父常遇春已经辞世,他们的儿子也不是一条心,仅以徐达为例,他的长子徐辉祖支持皇帝,次子徐膺绪是中间派,三子徐添福早已辞世,四子徐增寿暗通燕王,四个儿子尚且分成两帮,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朱标继位,朱棣会不会起兵;朱棣起兵,亲王们会帮谁;朱家兄弟打架,功臣宿将会站在哪边这三件事都不能不考虑,笔者考虑的结果,是朱棣将会被捉到京城好吃好喝养起来,其他兄弟会主动交出兵权,回到京城陪大哥喝酒。
朱棣起兵,无果而终,这是笔者从善良的一面想象出的最好结果,但是皇家无亲,皇权诱惑,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展现出来。比如宁王朱权,就是被朱棣忽悠上船后,又一脚踹到了当时还很贫瘠的南昌。如果朱棣像忽悠朱权一样,给诸王和武将们开出极其丰厚的条件,能有多少人跟着他“起兵靖难”朱棣起兵打朱标,能有几成胜算
自己判断
胡大海后人家谱
始祖胡大海,帮助明太祖,一举克帝业,功高盖日月,宦居第一品。太祖赐府第,南京建应天,子孙世世袭,永远不更变。始祖大海建奇功于明朝,皇上太祖赐南京应天府做合家祖业,吾祖感皇上恩德,定南京籍应天府为祖籍。传至六代时,因奸阉专权,排斥旧臣后代,始祖之玄孙胡侃荣带领家小五百余口逃到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避乱。历时四代,人口发展到千余口,分做四支:胡理富一支迁四川广元;胡理荣一支迁贵州毕节;胡理元迁江西吉安;胡理恩迁云南曲靖胡家屯。地名是理恩先祖到后才起。
在曲靖历时八代传到献字时,逢明朝末代永历帝在李定国等护送下,从贵州去昆明,称昆明为滇都。经过曲靖时,胡献堂老先祖领家人迎永历于村旁,献给皇上金、银、粮食。………
永历帝感恩献堂老先祖忠厚,请老先祖去昆明共商反清复明大计,先祖得封号于昆明,先祖受封于明永历岁次已亥年三月,封号济国公,至今封印尚在。
后来吴三桂带领清军进入昆明,永历帝逃入缅甸,从此滇都失败。永历臣民各奔前程,皇封胡家屯基业被外族分占。国公先祖逝世于曲靖胡家屯,葬于曲靖府小花巷,时值五世,生计无着,又才迁往以下各处:大支胡腾龙、胡腾柱领八弟兄迁金沙江边绞西。胡腾恩、胡腾弼六弟兄迁腾冲。胡腾尚、胡腾启迁永仁府。胡腾备、胡腾项迁大理府。胡腾景、胡腾芳迁宣威府。胡腾瑜、胡腾荣迁四川。胡腾飞领五弟兄迁广西。此迁于清乾隆五十八岁次甲寅冬月。
宋理宗为赵德昭的后代,他们之间经历了几代?分别是谁,被封为什么王?
本文2023-12-03 21:10: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