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丰顺
历史沿革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当时,两广总督鄂尔达巡视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邻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地方开设县治。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
“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建县后,始属广东省巡抚、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治由丰良迁汤坑。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属汕头专署。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隍、黄金、潭江划入大埔县。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1956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
地理概况
丰顺县地处东经115° 30’ -116° 41' ,北纬23° 36' -24° 13' 。位于广东省东部,梅州市南端,东毗潮州,南邻揭阳,西连五华、兴宁 ,北接梅县、大埔 。是梅州市和赣南、闽西地区通往潮汕沿海的必经之地。全县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丰顺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县城年平均气温214°C ,年日照时数19388小时,全年无霜期322天。县城平均降雨量为17761毫米。
行政区划
全县辖16个镇和1个国营农场,263个村民委员会和14个居民委员会。县城设在汤坑镇。
交通运输
县城西距广州475公里,北距梅州111公里,南距汕头78公里,距揭阳海关31公里。全县水陆交通便利,客货运输快捷,广梅汕铁路 、梅汕高速公路和国道206线贯通南北,县城南端有火车货运站 、客运站。省道1940线、1935线及韩江水流横贯东西。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县城到各镇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
区域人口
全县总人口65万,其中畲族360多人,其余为汉族。居民主要操客家话和潮州话。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尤以泰国为多。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同时又是著名的温泉之乡和旅游之乡。
优势资源
丰顺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县内主要自然资源有:
(1)水力资源: 丰顺县河流分属韩江及榕江两大水系,河川径流主要受降水补给。该县降水量多,相对湿度大,蒸发量较少,形成地表水资源丰富。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27356亿立方米(不包括韩江过境水量),单位面积产水量101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耕地亩均水量为9326立方米,人均水量为5049立方米,均大于全国、广东省及梅州市的平均水平。 丰顺县水能资源也较丰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为205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12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40千瓦,人均拥有量02千瓦,均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02千瓦/平方公里和010千瓦/人)。�
(2)地热资源: 丰顺县是广东省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素有“九汤十八 ”之称。全县共有水热活动区16处,地下温泉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药用疗效高,自然出露点多,除应用于地热发电与水产养殖外,富含氡元素的温泉还广泛用于旅游、疗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全国第一座地热试验电站就建在县城南端,1993年还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
(3)矿产资源: 丰顺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钨矿、铅锌矿、锡矿、辉钼矿、铜矿、伴生金、银、砂金、叶腊石,高岭土、陶瓷土、钾长石、石英石及稀土等矿产;还有遍布全县的花岗岩,种类达20多种,其中黑色辉绿岩和翡翠红花岗岩藏量可观,是具有极大开采价值的高级建筑装饰材料。
(4)旅游资源: 丰顺风景秀丽,名胜颇多。主要人文景观有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龙鲸河漂流、冰臼奇观、龙归飞瀑、揭岭飞泉、铜鼓峰观日出、八乡山风情游、相思河生态游、济公殿、太平古寺、地热发电、温泉浴池、畲族风情、埔寨火龙、丰良斜塔、普济船桥、金日温泉度假村以及宋末皇帝赵 在留隍万江的美好传说、以及清代政治革新家丁日昌和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坚真等革命前辈的珍贵史迹。
历史名人
吴六奇(1607—1665)字鉴伯,号葛如,绰号吴钩,丰顺县丰良镇南厢大衙人。幼读诗书,广涉经史。嗜酒好赌,荡尽家产而充为邮卒。后浪迹粤闽江浙。在浙江海宁,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赠资遗归,并荐入伍。纠集乡勇,称雄乡里,镇压义军,成了地方军阀,为明廷赏识。万历帝封他为总兵。1650年率部降清,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赏赐,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殁后赠少师兼太子太师,赐谥顺恪。御赐一品典式营造。其墓于大埔县湖寮虎山下,御制碑文、祭文、遣官祭葬。馀暇读书,工书法。著有《忠孝堂文集》。
吴逸志(1896—1962)名福胜,字锡祺、学行,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柏林大学。北伐战争时任第四军团长、支队长,第八路军总参谋。广东国防设计委员,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1937年4月1日任少将。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九战区前敌参谋长。1939年7月12日任中将。曾任教育部部员、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兼治海航政局局长。193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代表。1949年2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去台湾后,于1958年前后任“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在台湾去世。军事著作尤多,诗文甚佳。新《丰顺县志》有传。
郑国翰,南宋进士,揭阳县蓝田都六图(即今丰顺)人,曾辞官归里,在飞泉岭下筑“蓝田书庄”,招集生徒讲学,又在岩侧建“揽胜亭”,以观瀑景。与郑国翰同榜进士的朱熹,江西婺源人,曾任秘阁修撰,与郑交往密切,常游揭阳,寓于蓝田书庄,偕游飞泉岭。题写“落汉鸣泉”四字,后刻于石壁,并赋诗云:“梯云石磴羊肠绕,转壑飞泉碧玉斜。一路风烟春淡薄,数声鸡犬野人家。”800多年来,不少贤达高士结伴到此登临怀古,留下了墨迹和诗文。揭岭飞泉胜景绚丽多姿,诸如“秦皇驿站”、“白鹤仙神坛”、牛汶溪中的“犀牛望月”、泰国丰顺会馆兴建的丰华亭等,都足以令游人流连忘返。距县城13公里,还有一处“龙归飞瀑”胜景,是粤东最大的瀑布,宽46米,落差56米,其声如雷,气势如虹,水雾弥漫整个景区,周围植被茂密,风景秀丽,到此一游,当能吸纳浩然之气。
丁日昌,晚清政治家、洋务运动实干家,1823年生于丰顺汤坑。早年因为熟悉洋务而被曾国藩、李鸿章等赏识重用,历任江西万安知县、苏松太道、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在江苏任上,短短三年便处理积案27万多宗,曾两次巡察台湾,亲录丘逢甲为童试第一名。他积极倡导与主持洋务运动,1863年,李鸿章委派他在上海创办制炮局,1865年协助李鸿章创办我国第一家最大军用工业——江南制造总局,任总办。筹划创建了中国轮船航运事业,并继沈葆桢主持福州船政局。主持驾设我国首条电报线,倡建首条自己设计建筑的铁路。在外交事务上能全力维护民族尊严,抵御外侮,为保护华侨而倡议设立使馆。热心新学,大力促成了我国首批公费留学生的派遣。他体察民情,宽恤民力,深得人民爱载,1877年退休还乡时,福建百姓高呼“留中丞,活百姓”。丁日昌是我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达10余万卷。文史著作很多,《持静斋书目》、《百兰山馆政书》、《百兰山馆诗钞》、《海道图志》和《抚吴公牍》等依然流行于世,为后人所推崇。因积劳成疾,1882年在故里病逝,终年59岁。
丁惠康(1868--1909617)字叔雅,号惺庵,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丁日昌之子。幼随父居揭阳,受父教诲,博览家藏群书,常作诗文。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忧国伤时,研讨方略。广东总督岑春煊派其赴日本考察学校,后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辞职后在北京闲居,郁度晚年,逝于京。有《丁征君遗集》。
李坚真(1907114—1992330)女,丰顺县小胜镇东叶村人。婴儿时被卖至黄金镇白溪蕉头窝村。青年时期从事革命活动。参加红军 两万五千里长征。任职至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曾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和中顾委委员。出版有《李坚真山歌三百首》、《李坚真回忆录》等书。《丰顺县志》有传。
丁家骏(1909-1997)被称为泰国的石油巨子。广东丰顺县人。丁为清代名臣丁日昌的后人,1952年,前赴泰国定居,设立泰油贸易有限公司、亚洲石油公司等公司,并获美国钟标(宾赛)润滑油及西雅图巴达油精公司产品在泰国及香港总代理权。1983年设立了润滑油及油脂调和厂,并成为泰国最大的油脂供应商。估计家族财产约有3亿美元。 曾任泰国中华总商会秘书长、泰中友协副会长。着名侨领、实业家、慈善家。为慈善公益事业及泰中友谊和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李国平(1910—1996)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同年任广西大学讲师。1934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1937年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后又选送法国巴黎庞加莱研究所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是中国函数论、数学物理学与系统科学等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与倡导人之一。为数学计算技术运用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已出版的专著18部。他博学多才,文理兼长,爱好书法绘画,长于诗词歌赋。1996年2月病逝,享年86岁。
丰顺起义
1927年4月21日和5月15日,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丰顺县农民自卫军与农民群众曾先后发动了围攻县城的起义。第2次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的农军退到九龙嶂等地区,并于10月间在九龙嶂成立了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0团。1928年2月2日,根据中共东江特委关于举行年关大暴动的指示,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0团委和团党部发出《告丰顺县吴姓的工农革命书》,号召吴姓工农群众团结起来,集中在土地革命的旗帜之下,同其他个姓群众一道向反动派发起进攻。2月11日,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0团和农民自卫军2000多人,以及6000多名农会会员在团长郑兴指挥下,高举党旗、工农革命军军旗和犁头旗,兵分四路乡县城进发,并在良乡河岸筑起碉堡与县城对峙。当晚7时,各路农军分别由张之翰、张雪山、张百荣、张其坤、张弼伦等带领,配合郑兴、张泰元、蔡若愚、黎凤翔指挥的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0团开始攻城。夜9时许,农军摧毁了河对岸敌人的防御工事,然后向城内的敌人发起10多次冲锋。城内的敌人谎成一团,国民党县长冯熙周向汕头国民党政府求救。接着,冯熙周急调汤坑黄夺标率“工军”和田贝、张坡、桥背等乡吴姓保安队前来解围。12日,农军在良乡的火药库不慎爆炸,县城保安队乘机进攻暴动队伍在良乡的大本营,双方展开巷战。敌人放火烧毁农军营房,迫使农军向大湛等地撤退。13日,工农革命军和农军北路、西路负责人召开占地会议,调集兵力于14日向县城反攻。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0团分别从县城的西路、北路组织进攻,并从各乡组织了500名“敢死队员”,从双螺口乡县城反攻。农军虽毙、伤敌10余人,但攻城未果。此时,国民党汤坑区长黄夺标已带领保安队、“工军”等反动武装数百人来援。国民党军第13军第2师副师长兼第5团团长周济民,于15日也从梅县带领第5团赶到丰顺。国民党援军分头进攻各处农军据点。时逢县城一代流行鼠疫,人灾天祸一并降临。为了保留实力,郑兴召集各路***研究形势,决定分散撤退。
1929年4月4日,中共广东丰顺县为遵照东江特委的指示,率工农革命军东路军第10团、第12团和农民赤卫队数千人发动了武转起义。
1929年1月1日,中共丰顺县第二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新的县委,黎凤翔为书记。之后新的县委在全县发展组织,建立工农武转。不久,丰顺汤坑的反动武装“进剿”八乡山革命根据地,被古大存部击败。敌复于4月5日纠合反动势力围困八乡山。为解八乡山之围和在全县开展土地革命扫清障碍,县委决定:继和工农革命军东路第10团、第12团和权限的农民赤卫队,在全县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前,丰顺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丰顺军事委员会组成联合指挥部,由丰顺赤卫队总队长刘春任总指挥。共分5个暴动区:第1暴动区为东北片,分别攻打国民党区政府所在地黄金和留隍;第2暴动区为丰顺附城地区,各乡同时动作,攻打各乡国民党政权;第3暴动区为汤坑区,以游击斗争牵制八乡山的敌人不来增援;第4暴动区为潭江区,配合第1暴动区作战。4月6日,中共丰顺县委书记黎凤翔率领第12团和第4区赤卫队和革命群众二三百人在潘田的铁坑集合。次日晨,即向黄金市发起攻击。起义队伍包围了国民党第4区治安会和警署,活抓国民党治安会主席、联防主任刘钦堂和3名警兵,缴长短枪20余支。与此同时,县军委负责人陈仕珍带领红军和赤卫队200余人,从潘田和黄金市出发,向留隍推进。12时抵达留隍,与敌激战半小时,即占领制高点留隍中学。分头搜索街道,守敌溃散。战斗中俘敌10名,缴枪20余支,镇压反动分子1名。在第2暴动区,下汤、马图、上林、过桥、叶畲等乡均同时暴动。7日晚,农军和群众1000多人攻进下汤国民党百美警卫队驻地,俘警卫队队长等9人,缴枪20余支。接着,起义队伍围攻国民党双溪警卫队,击毙警卫队队长张声。在马图,工农革命军派两名携驳壳枪的队员率农军和群众数百人,攻下向治安会和警卫队,击毙警卫队员1名,俘治安主席和警卫队教官个1名,缴枪10余支。工农革命军第10团9名战士率农军和群众围攻上林乡治安会和警卫队,俘治安会主席朱介之和警卫队长朱华等9人,缴枪10余支。丰顺县城附近各乡农军向建桥发起攻击,复活反动分子10余人,缴枪10余支。叶舍的农军和群众于6日晚,攻打乡治安会,毙敌1名,收缴枪80余支。马图像的赤卫队在军队的配合下,打下了顽固的银窟据点,缴枪30余支。在第3暴动区,工农革命军第7团和第3区农军击退了国民党对八乡山的进攻,毙俘敌6人,缴枪20余支。
丰顺全县起义,共攻陷国民党区公所两个,以及13个乡公所,毙敌11人,俘敌174人,缴枪341支。至次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农村的斗争由抗租发展到没收分配土地,推翻豪绅地主政权。
文物考古
地处莲花山脉深处的丰顺县建桥镇发现一座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古城,至今已逾600年。
这座被当地人称为“建桥围”的古城占地面积近1平方公里,城内占地157万平方米,整座建筑外形像一座城堡,呈长方形,外圆内方,古城四周有护城河水环绕,远眺整座城像浮在水面的一条大船。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及古城四周数千米既当城墙又当屋墙的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并非常坚固。城门外墙高而厚,城门内架设木楼棚和内宽外狭枪眼孔,结构紧凑,并设封火墙不露桁桷,利于群居和防贼御敌。
元末建桥围的创建者目前已无据可查,但据当地史料记载,建桥地属丘陵山区,土地肥沃,有利农耕,地处山岭均属莲花山脉,南北两面高山屹然对峙,有利于林业开发。建桥围古城最后形成的建设者为明代中期梅州州牧张德达。他原居福建上杭,在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州牧时,遭战火纷争难归故里,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在此创基。
如今城内约有上千间房屋。这里既留存有元末古巷,更多的房屋是明代飞檐式的四合院建筑,也有清代防火山墙式建筑混杂其中,它是目前梅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有元、明、清三朝古建筑的古城。
从小在古城长大的丰顺县供电局张局长告诉记者,建桥围古城遵循外圆内方的理论,建造椭圆外廓,内围属方形。古城内商铺俱全,冷兵器时代抵御外来强敌时,四座城门一关派人防御,古城便固若金汤,城中居民一两个月不出城门仍可过平时一样的正常生活。
古城设计还有几个奇特之处:一是城内街道和古巷里看不到一条排水渠。但不管下多大的雨,城内从不会淹水;二是城内建筑物的通风采光设计令人叫绝,大大小小24幢四合院式建筑,每幢建筑物的通风采光都恰到好处,冬暖夏凉;三是防火设计非常先进,除古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外,房与房之间还建有防火山墙,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水井与厨房相近,井水长年不枯,既便于生活,也利于防火,数百年来城内从没有发生过大的火灾。
岁月悠悠,600多年来,战火兵燹不断,外面世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建桥围古城却固若金汤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得益于古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古城居民家中,张贴在厅墙上用毛笔正楷书写的《朱子治家格言》仍触目可见。在这里,历史沉淀了先人们的优良传统:重孝、崇文、安贫乐道,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古城人的生活。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省丰顺县人。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
是清代丁日昌所写。
丁日昌革职以后回汤坑故乡,再过郎中生活。当回程至九江时,见大江南北人才荟萃。原来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此招揽各方人才,欲图与太平军抗衡。丁日昌大喜,即寻一旅馆住下,根据自己这几个月流浪生涯中对太平军的考察了解,着意制订了一份进军安庆的方略,然后到总督衙门投呈。
时曾国藩正思进取安庆,见丁日昌呈文计划周详,别有见解,不禁心喜,即召丁日昌晋见。丁日昌侃侃而谈,对太平军军力和长江沿线布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曾国藩见丁日昌诸事留心,思维周密,不知他文才如何,便又邀入公馆花园散步。
询问惠嘉潮各地风土民情后,两人来到一株灿放的梅花树边。曾国藩指着梅花道:“丁县令能否以此为题,作诗一首?”丁日昌道:“勉力为之。”略作思考后,落笔写道:“江南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石岩;花发石岩流水响,石岩流水响潺潺。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春汛到,半山春汛到江南。”
曾国藩看后赞道:“诗绝妙,书法亦上佳。”当日,曾国藩即委丁日昌为九江关卡卡员,并奏请朝庭,于清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开复了丁日昌原来的官职。
这首诗的意思是:村南有一座被云雾笼罩的高山,山间有一条潺潺流水河流,沿河边望去山上的岩石间长着一株盛开鲜花的梅树。经过岩石的流水发出潺潺的声音,泛起云雾,足有半山之高,以至于春季江河水位上涨,一直到江南地区。
扩展资料
这副回文诗描述丁日昌阔别故乡,游子归隐,重游旧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抒发联家衣锦还乡、思恩报本之情怀。词语精练,言简意赅,善于运用对比及联想手法,事后,被制成金漆木雕楹联,悬挂于大雄宝殿两侧之楹上。
丁日昌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六月初一,少负异才,8岁时便学得满腹经纶,落笔成文,超群拔众。
9月9日重阳节,陈秀才带学生到明末进士罗万杰隐居地“逸老庵”郊游,回来后叫学生作文,雨生作《七律》。陈秀才大为赞赏,问雨生能否再作一首,雨生又吟了一首。陈秀才道:“真神童也!”由是雨生神童之名不胫而走,为当地文人所颂扬。
道光十年冬,丁日昌因父亲病重辍学,不久父亲去世。此后丁日昌得出洋谋生的大兄日蒸资助,回太平寺再读了两年书,然后回到家里精研医术,采集草药,开了一间医药店。由于他勤恳好学,努力攻读医药书籍,积极挖掘民间医学秘籍,并经常向老中医请教,不久即成了小有名气郎中,治愈了不少病人。
在行医的同时,丁日昌仍抽暇攻读诗书,学问日进。道光二十二年,丁日昌到县城应考。得中秀才;其后,曾三次赴广州乡试,却均未中式,但他壮志未消,凡历史地理诗文经济战策兵书无不涉猎精研,俨成饱学宿儒。
道光二十七年,他感于埔河文庙破败,学子就学无所,倡建汤坑蓝田书院,不几年而功成,为兴学育才作出了不小贡献。
清咸丰四年(1854),海阳三合会会首吴忠恕率众围攻潮州府城,其时丰顺隶属潮州,丁日昌为邑绅所推,率乡勇千人往援,与吴忠恕军激战于潮州城下,擒获吴军百余人。余众败退,城围顿解。丁日昌由此而名声大噪,奠定了其以后出仕的基础。
兴华日报--龙兴华夏 第四百七十一章 新造舰计划
古代姓丁的名人有: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氏(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48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著名人物有东汉经学家丁鸿、丁恭、明朝画家丁云鹏、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等。
1、林大春
林大春生于1523年12月9日(明嘉靖二年十一月三日),字井丹、邦阳,号石洲,潮州府潮阳县县廓都(今汕头市潮阳区)人。 [1-2]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中嘉靖庚戌科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晚年归老,于1588年(明隆庆二十二年)2月12日离世。
林大春官不显赫但文名颇著。为人操守高洁,为官廉洁刚正,晚年作为潮州府最为著名的乡贤之一,积极参与乡梓事务,对当地社会具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阳县志》等。《明史》“艺文四”收有《井丹集》目。
2、翁万达
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人。翁万达出身寒门,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
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曾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抗击蒙古俺答汗侵扰,统边五六年间,屡立战功。
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于回乡途中。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
3、王大宝
王大宝(1094年-1170年),又名王元龟、二龟、二王,海阳县汤头村人(今广东省潮安县归湖镇),宋朝名臣 。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中进士 ,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
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 ,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后人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
4、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省丰顺县人。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
5、郑大进
郑大进(1709(己丑年)~1782),清代人,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生于广东潮州府揭阳县梅岗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少时有神童之称。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任政期间,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
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时,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主要著作有《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参考资料:
10位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1 林大钦: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试策》切中时弊,且具有苏文风格,被嘉靖帝亲擢为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洁身自娱,富有文才。
2 刘允:历任循州(今龙川)户曹、程乡(今梅县)知县、化州知州。
体恤民苦,减免赋税,革除弊政。
3 萧端蒙:历任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巡按江西等。
查处龚滩敲诈案,惩办江西藩王部属并弹劾江西藩王。
4 郑大进:历任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湖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
革弊兴利,兴修水利,力解民困,惩办邪教,重视文教。
5 翁万达:明嘉靖年间,历任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
招抚莫登庸,保卫祖国南疆;抵御俺答汗,保卫北边安全;善文能诗,著述甚丰。
6 丁日昌:历任江西万安县令、苏松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
积极参与办洋务,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支持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洋务派著名人物) 7 陈梦龙: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动请求参加抗元,散家财招兵抗元,协助文天祥在潮阳讨伐陈懿、刘兴,前往赣、闽参加抗元战斗,为营救文天祥而战死潮阳古埕沙堤。
8 翁照垣:1931年任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第一五六旅旅长,在“一二八”事变时率所部3000多名官兵誓死保卫阵地,并组织敢死队和大刀队,与敌浴血肉搏,重创日本侵略军,被当时新闻界誉为“抗日英雄”。
其后又于1933年在长城古北口及滦河以东一带率官兵与日军鏖战,于1937年在津浦线一带抗日,于1938~1944年回潮汕率领抗日自卫队抗击日本侵略军。
9 杨石魂:1925年3月,创建 汕头特别支部,1926年任汕头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带领部分武装赴普宁参加“四·二三”武装暴动,接着汇合海丰农民武装于陆丰成立惠潮梅革命武装队伍。
“八·一”南昌起义军进发汕头时,他奉彭湃指示,率领工农军策应,其后随起义军撤至流沙,护送周恩来、叶挺等安全抵香港。
1929年奉 中央指示,赴武汉参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同年4月5日在武汉被捕牺牲。
10 冯铿:1930年参加“左联”,作品有诗集《春宵》、随笔《一团肉》、中篇小说《最后的出路》等。
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2月7日被反动派秘密杀害,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11 林墉(1942年生) ,潮州人。
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擅人物、花鸟画。
曾在北京、南京、哈尔滨、沈阳、青岛、长沙、南宁、深圳、汕头、广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
作品曾在法国、日本、泰国、巴基斯坦、葡萄牙、保加利亚、澳大利亚等国展出。
1983牛获巴基斯坦总统齐植·哈克授予的“卓越勋章”。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林墉作品选》、《林墉插图选》、《巴基斯坦写生》、《访问巴基斯坦画集》和《南蛮语画》等。
(多写一个,让你选选啦,^_^) 5处名胜古迹及其相关历史由来 1南昌起义军贺部三师司令部旧址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潮州古城西北的西湖 公园内涵碧楼,始建于1922年,是一座宽三间、高两层的小洋楼。
楼依山傍湖,轩窗开 豁,楼外老树参天,流水奇石,错落其间,为潮人游湖燕集之所。
1927年9月23日,南昌 起义军二十军第三师驻潮州,司令部设在涵碧楼。
抗日战争时期,涵碧楼毁于日寇之手 。
1964年在原地按原貌重建,并将其辟为革命历史陈列馆。
2北关窑址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潮州古城北郊,包括田东园、瓮片山、北堤头 、竹竿山、象鼻山、窑上埔等处,面积约25万平方米。
窑灶有马蹄形窑和龙窑两种。
马 蹄形窑为唐代窑址,窑灶用耐火土夯筑而成,极为坚硬,主要遗物有半陶瓷器、建筑材 料及窑具。
龙窑为宋代窑灶,出土器物的釉色有白、影青、黑、酱褐等。
23绪年间重修。
三进建筑,斗拱抬梁式木结构,所内环壁镶嵌清代碑记7块,分别记录历次 捐资重修梨园公所的戏班及梨园子弟的名字,是研究潮州戏剧发展史的重要物证,也是 广东省现存唯一一处古代戏剧艺人活动的场所。
4从熙公祠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潮安县彩塘镇金一管理区。
旅居马来西亚华 侨陈旭年所建。
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完工于光绪九年(1883)。
祠坐东向西,面宽3 722米,进深4225米,两进建筑,四厅相向格局,厅前有抱厦,并有后包及从厝,斗拱 抬梁式木结构。
整座建筑构筑严谨,用料上乘,技艺精湛。
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更使 建筑物显得富丽堂皇,凹肚门楼的屋架为精致的镂空石雕,门楼肚镶嵌的四幅石雕更是 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石雕分别以"渔樵耕读"、"士农工商"及"花鸟虫鱼"为题材。
运用" 之"字形的构图,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画面,浓缩故事情节,表现最富戏 剧性的瞬间,令人叹为观止。
祠内的木雕也十分精美。
5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潮州古城中山路李厝祠。
清代 建筑,面宽三间,深两进,斗拱抬梁式木结构。
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至潮 州,在这里创办了黄埔军校潮州分校(1926年5月1日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
共办两期,1926年12月18日结束。
5个潮州民间传说及其寓意 1 仙佛造桥的传说在潮州可谓家喻户晓,说的是众仙和广济和尚帮助韩愈建造广济桥的故事。
2丁日昌计保方耀头 潮汕民间流传着“方耀的头颅是丁日昌保住的”这么一个故事。
清朝末年,潮州府普宁县人方耀做了潮州总兵,有一次,他得到慈禧太后的召见。
慈禧问他:“卿就是广西方耀么”方耀连忙回答:“不是不是,启奏太后,臣是广东人。”慈禧大怒,立即叱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幸遇同乡潮州府丰顺县人,官拜七省兵粮提督丁日昌上殿保奏,慈禧才下旨慢斩方耀。
丁日昌对方耀说:“太后从来不准任何人在她面前说个不字,你好大胆,竟敢如此唐突,当殿冲撞了她。”方耀说:“难道我该违背事实,硬说自己是广西人吗”丁日昌说:“不是如此。
枉你只有为臣之心,而无为人臣之术。
你应婉转一下嘛!”方耀顿开茅塞:“对哩!我本该说,臣是广西毗邻的广东方耀,那就好了!”丁日昌说:“倒也不必如此繁复,”接着就对方耀低语授计。
翌日,禧慈再次召见方耀,问:“卿就是广西方耀么”方耀大声回禀:“是!是!臣是广东方耀。” 3盛水才漏 农妇说:“师傅,我的水桶修理后,为什么照样漏水?” 木匠说:“啊!你是用桶盛水,桶才漏;不盛水,桶怎么会漏?”农妇说不出话来。
4 谁还敢冒名顶替 在触及灵魂又触及皮肉的批斗下,余锡渠同志伤病累身,骨瘦如柴。
一天,他到门诊部去看病。
医生按号叫名,只念到“余锡……”就停下来,原来这医生早先认识他。
但应声而来坐在面前的病号,却已面目全非,医生愣了一阵子,才小声地问:“你是余锡渠专……”余锡渠意味深长地淡淡一笑:“嗨,这个时候,还有谁敢来冒名顶替!” 5 "七姐妹"星的传说 秋天,太阳落了山,天还来不及黑透,东边便一齐跑出来六颗星星。
人们都管它叫“七姐妹”。
分明是六颗星星,怎么叫它七姐妹呢?他们早早跑出来做什么?她们中间的一个姐妹哪儿去了? 七姐妹星星原来是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
七姐妹是又美丽又聪明又活泼。
她们羡慕人间的生活。
每当傍晚。
总是结伴偷偷跑出天外,观赏人间万家灯火。
不料,此事传到王母娘娘耳朵里。
王母娘娘心一横,下令把七姐妹囚禁在天牢里。
七解密蹲在天牢里,饿了不吃饭,渴了不喝茶,没几天就掉了人样。
太白金星觉得七姐妹可怜。
就跑到王母娘娘那里说情,请求王母娘娘重新发落。
王母娘娘没有放七姐妹,只把禁令改了一下:夏天天气炎热。
就禁闭前半夜,秋冬天气寒冷,天黑以后,就把她们赶出来挨冻;每天只配给她们一粒米饭。
七姐妹虽说又冻又饿,也还是跌跌撞撞来到外面,看看人间夜景,解解愁。
七姐妹共吃一粒米饭,七妹实在太饿了。
当那粒米饭轮到她尝一尝时,便一口吞下肚里去了。
众姐妹责骂她,七妹后悔了,伤心地哭起来。
大嫁安慰她,七妹反而哭得更伤心了,觉得多不起六位姐姐,便悄悄离开了大家,跑到月亮婆婆那里当婢女了。
从此以后,人们都管她们叫“七姐妹”,其实就只有六颗星星。
5种风俗习惯及其简单程序 1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要清洗,谓之“采囤”。
2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糕品,以备过年之用。
3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让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夜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4 合婚 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
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三日好”。
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贴。
换了庚贴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定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5 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
这是请神仪式歌之一。
“请神”又叫“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
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
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
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
终于好了,累死我了-_-|||
记得采纳啊
梅州丰顺
本文2023-12-03 21:04: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