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朱元璋的家谱,第1张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有的皇帝。不仅是他治理天下,他的方法、策略少有。他的出身奇特,也是少有的。他是从赤贫,社会最底层,成功地登上帝座,建立一个辉煌的皇朝。延续了二百余年。这样一个大明皇朝的皇帝。以前也有出身底层的皇帝:刘邦。刘邦是亭长,也是地方的小官吏。朱元璋不同,没有尺寸之地。他的出身十分奇特,为什么这样一个赤贫的,出身的普通人,能够最后登上帝座呢?他的身世有什么暗藏的秘密吗?

我们先讲他的出身地之谜, 大家知道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民谣,这民谣写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花鼓》。第三句就说了朱元璋的出生地,出身之地。自从出了朱皇帝,那就是凤阳出了朱皇帝,他的出身之地没有争议,但是有的朋友就问,我可看到一些材料说,朱元璋不是生在凤阳,是生在泗州盱眙,江苏苏北。这个地方还有朱元璋的祖陵在那里。为什么朱元璋的出生地,会有这样的争论呢?我们查一下最早的记录,按照朱元璋本人,最早的说法,我生在濠州之钟离,就是安徽凤阳,没错啊,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到了清朝以后,就出现了泗州盱眙的说法,为什么呢,怎么这么容易就混淆了,这两个地方,我们在往前推,查一查《元史》,《元史》上记载,泗州盱眙是属于安丰路,《元史》的,《地理志》上写的,安徽的濠州钟离呢,在元朝的时候属于淮安路,所以在朱元璋的时候,这两个地方,根本不能混淆,为什么到了中后期,就混淆了,后来就混淆了呢?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提高了他老家的地位,他把他的老家,建立成了中都,而且称为凤阳府,这个凤阳府,不仅包括钟离,濠州钟离,而且把泗州盱眙,也纳进来了,所以这一大片都是凤阳,而泗州盱眙,又有朱元璋的祖陵,所以就容易造成混淆,我们怎么判断呢?我们根据朱元璋自己的回忆判断,朱元璋说,他的父亲从泗州盱眙,迁到濠州钟离之东乡,在五十岁的时候,“而眹生焉”,有没有盱眙这一说呢?有,当时他父亲,是从泗州盱眙迁过来的,迁到了濠州之钟离,就是安徽凤阳,在五十岁的时候,生了朱元璋,后人把这两条,这两个地方弄混了,但是我们以朱元璋,自己的说法为准,确认他生在安徽的凤阳。

今天,国内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谱极多,其中,仅北京图书馆所藏朱姓族谱就72部之多,其族谱数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见载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中的朱姓族谱更多,达88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据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家谱目录》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谱也有60部计771册71652页之多。

朱姓字辈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朱元璋为秦愍王朱樉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朱棡后裔,以: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20字为派语。

楚王朱桢后裔,以: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为本族派语。

代王朱桂后裔,以: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等20字为派语。

庆王朱椭后裔,以: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衍,骘眷发需昆”等20字为本支派语,以分昭穆。

朱撼后裔以: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等20字为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沈王朱模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佶幼诠勋胤,恬理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等20字为本系派语。

唐王朱柽的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等20字为本系派语。

伊王朱(木彝)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

“禺页勉諟讦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等20字为本系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

朱元璋在元朝末年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此时就是朱元璋的初次登上历史舞台。在朱元璋时期,老百姓可以将贪官绑到京师受审。这完全恶化了官僚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不论官员是否曾经贪污过。整个官僚阶层,都与百姓对立。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整体的农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没有超过宋代水平,元朝末年的时候更是朝政腐败,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完善军备,国力大增。他不为自己谋私利,心忧天下。他一生韬经纬略,深谋远虑,招贤纳士,严于律己,朱有徐达常遇春蓝玉之类,而朱元璋小有成就时面临的局面,南有拥兵百万的陈友谅,西有强大的张士诚,北有不可一世的蒙元朝廷,可谓前狼后虎,四面楚歌。

王师北伐,复中原二百年失地,幽燕四百年失地,河西六百年失地。立纪陈纲,散胡人之风气,兴中夏之礼仪。中华文明之延续,其功甚矣!使天下英雄寒心,这也就是明亡为什么官无气节,无人愿意卖命。以上两点互为制约,限制了明朝续存年限,如果不是朱棣,明朝就是第二个大怂朝。

设立可以相互牵制的三司机构(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避免地方集权化。在重要县府设置巡检司,他的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朱元璋灭元朝消灭不各个占地为王的小朝庭,结束不各地百姓因连年战乱的生活之苦。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不很大贡献。

朱元璋、朱棣、朱祁钰对明朝的贡献都很大,朱祁钰能力比朱祁镇强。朱祁钰在明朝出现危机的时候力挽狂澜,避免了明朝变成第二个宋朝。

朱元璋、朱棣的贡献毋庸置疑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帝王,他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他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一片繁荣昌盛,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朱棣则多次打击蒙古势力,明朝边境的安宁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他还下令疏通运河,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朱祁钰为朱祁镇收拾烂摊子

朱祁镇在位前期任用宦官,听信宦官的谗言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活捉。朝堂一片恐慌,朱祁镇的儿子年纪尚小,难当大任,只有推举一位有威望的人出来主持大局。此时身为摄政王的朱祁钰乃是众望所归,于是朱祁钰被朝中大臣拥立为新皇,而身在瓦剌的朱祁镇则被尊为太上皇,这也意味着瓦剌人再也无法拿着朱祁镇当枪使。

朱祁钰登基之后,没有选择南迁,而是重用于谦,最终击退了瓦剌大军。瓦剌见讨不到好处,便将朱祁镇放了回来,就是想让他们两兄弟窝里斗。朱祁钰并没有将皇位归还给朱祁镇,而是将朱祁镇囚禁起来,并且找机会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也成为了朱祁钰的一个黑点,不过我认为朱祁钰对明朝的功劳很大,大到可以忽视这个黑点。

朱祁钰的命不好,如果从一开始就让他继承皇位,相信他一定会是比朱祁镇更优秀的帝王。朱祁镇复辟之后,对朱祁钰以及支持朱祁钰的人展开了报复。他唯一做的被人称道的一件事情便是废除了殉葬制度,造福了不少后人。

近日看热播的《山河月明》,再次感叹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大明王朝统治中国276年,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十分的深远。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非常的不简单。朱元璋在位时的行政措施,和制定的许多制度,对中国的贡献巨大。

一:大明王朝统治时期,是一个没有采取和亲政策的王朝。汉唐时期的几个朝代,为了缓和中央政权,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汉族公主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政策。

这项政策被民间和后世广为批判,被称作用牺牲女人换来短暂的和平,甚至是没有底线的忍让。大明王朝统治时期,没有继续执行这样怀柔的政策。对于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挑衅,大明王朝采取的都是强硬战争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甚至为了巩固北部边疆,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这些有魄力的行为,值得称赞。

朱元璋时期为了巩固边疆,开始分封自己为亲王,让皇子们带头守边疆。这项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大明王朝移民实边的政策,从公元1370年至公元1417年,共实施了十几批移民100多万人口,对后世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移民百万,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财力支持。

大明王朝这样的气魄确实值得后世称赞。朱元璋分封亲王当时有很大的阻力,许多的大臣认为会带来隐患。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为了巩固边境的安定。必须让自己的皇子们带头就藩。

二,对于国土和民族的重新整合重塑。

(1)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自唐朝末年到明初,摆脱中央统治近600年时间。明朝重新收复甘肃,青海,宁夏后,发现青海省,甘肃河西走廊,宁夏等地区,竟然找不到一个汉人。凉州(武威)在西汉时期可是全国第三大城市。

明朝收复河西时,这些地区的人口几乎全部是元朝从西域地区带回来的色目人的后代。他们都书写阿拉伯文,说着河西土话。可以说经历了回鹘,西夏,蒙元近600年的统治。明朝收复这些地区时,华夏文明在当时,已经在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宁夏这些地区已经断根了。

大明王朝沿长城设立卫所制度,大量地在这些地区实行“寓兵于民,实边屯垦”的政策。同时,大量地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充实边疆地区的人口。从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的人口从山西,移民至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在内的全国十八个省。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量的增加,这些地方再次被中原政权牢牢的控制。

(2)云贵地区也好不到那里去。自秦,汉,唐时期,云贵地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臣服中央,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并不强。到了宋朝时期,南诏,大理,前元政权近700年时间的统治,云贵地区已经严重的蛮化了。华夏文明已经在这个地区彻底的断层了,尤其是大理段氏,已经在当地统治了几百年。

大明派傅友德,沐英平定西南,25万大军就地驻扎。中原再次开始在云贵地区统治,并设立军政合一的实土卫所和宣慰司。仅云南省从内地移入的军属就达80万人口。大明王朝在云贵地区大力地推广汉学教育。大明彻底地以文化上和行政上实现了对云贵地区的彻底控制。

(3)东北地区也是如此:东北地区自开开元二年时始,中央就失去了对辽东地区的联系。自大唐王朝开元二年,契丹速反占领了辽东地区。大唐只得在北京设立了范阳节度使,对抗契丹和奚人。辽东就被少数民族完全地占领整整600年。

明代收复辽东后,设立辽东总兵府和大量的卫所。至明末李成梁任总兵时,辽东地区的汉族人口已经达到了200多万人。

三,民族共同记忆的恢复。北方的燕云十六州自公元938年石敬瑭,做了儿皇帝后。燕云十六州被少数民族统治开始,至1369年徐达驱逐元顺帝于漠北,攻占元大都为止,整整南北分离431年。

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南北方汉人,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和民族融合,已经失去了共同的文化记性。风俗习惯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别。甚至在金,蒙元统治时期,南北方地区的汉人出现了互相仇恨的现象。

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南北榜的科举制度,大力地录取北方学子到南方朝廷任职。洪武16年朱元璋下诏,鼓励在民间大规模地建立社学:“民间自立社学,延师儒以教弟子,有司不得干涉”。南北方人都读四书五经,都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逐渐的南北方汉人的文化差距消除,文化完全统一,民族认同感加强。曾经数百年的南北方仇视也烟消云散。

可以说大明王朝再次从文化上统一了中华民族,避免汉族出现像今天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就是这样的局面出现。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贫穷的农民之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后来因为父母双亡,家境更加困难,没有粮食吃,因此去寺庙当和尚讨饭吃,在讨饭的过程中受尽冷眼,但这些都没有打垮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并且练就了他后来的心狠手辣。从一个平平无奇的老百姓摇身一变成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可见他的实力与计谋非常厉害。但你可能不相信,对建立国家在行的朱元璋竟然还是个宝藏男孩,跟化学竟然还有联系。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初一,名字是不是很有趣。这是因为元朝时期,如果你没上学或者没做官,是没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名字的,只能用自己的出生日期或者父母年龄的总和来当名字。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朱家的后代子孙梳理出严格的辈分顺序,但是随着子孙越来越多,辈分的统计逐渐变得困难,仅仅是名字就很容易混淆。

于是朱元璋规定按照五行顺序即“木火土金水”来取名字,第三个字必须带有五行的偏旁。如果儿子的第三个字以“木”为偏旁,则他的下一代以“火”为偏旁,以此类推。这样一来,只看名字就可以知道辈分关系,比之前方便的多。但是汉字毕竟是有限的,而子孙却在不断增加,为了名字不重复,朱元璋创造了不少汉字,其中就有与化学的元素周期表重合的。例如:朱元璋的后代中有个叫朱在钠的,这个钠就和元素周期表中的“钠”是一个字。

我国的化学启蒙家徐寿将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引入中国时,如何翻译那些元素名称成为问题。有人说是徐寿参照了朱元璋后代中的名字来确定的,因为其中的“金”字旁汉字正好符合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既能反映元素的性质,又与元素同音,是个很好的借鉴材料。

其实这只是人们猜测的,也许只是一个巧合而已,但正是这种意外的巧合,赋予“历史”这块厚重的土地一些有趣的能量。

朱元璋出身贫贱,原名叫朱重八,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大哥叫朱重五,二哥叫朱重六,恭喜你,也许你已经猜对了,重八还有个三哥,叫朱重七。名字之所以取得这么随意,是因为在元朝,出身贫贱的人家一般摘取出生的日期,或者将父母的名字加起来为名字。

朱元璋自贫贱中创业,登基成为皇帝之后,过去的艰辛依旧历历在目,尤其是17岁那年,仅一场饥荒就夺去了父母、长兄、侄子四个亲人的性命。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命运,朱元璋不光给自己改了名字,还把已经故去的父亲、三个兄长的名字全改了。逝去的仍可追,未来的自然更可待了。这位对功臣刻薄的太祖皇帝,对子孙后代可是相当疼爱,他把子孙几百年的名字都给安排好了。

朱元璋一共生了26个儿子,他把所有儿子的后代都安排了命名规则。除了早亡的幼子,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开枝散叶到全国各地。因为封地的原因,不同的儿子分成了不同的支派,千秋万世之后,他的儿子们是各宗派的祖先,那他就是太祖。所以,他给不同的儿子各自安排了不同的辈分,延续的辈分还组成了一个打油诗。

比如太子朱标家族的辈分: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老四朱棣家族的辈分: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镕基的祖先,排行十八的朱楩家族的辈分: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总理的辈分就是其中的镕字。

取名狂魔朱元璋,不光给后代定下了辈分,连名字的第三个字都给想好了。上面说了,朱元璋把二十六个儿子当成了自己的不同支派,儿子们是各支的祖先,所以他的儿子们是没有辈分的,辈分是从孙子辈开始算的。比如他的孙子朱允炆的太子家族“允”字辈,另一个孙子朱高炽的“高”字辈。老朱儿子们没有辈分之后,都是单独的两个字,比如朱棣。

其实细究可以发现,不管是提到的朱标、朱棣、朱楩,还是其他二十三个儿子,他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木字旁。老朱的疯狂之处就在于此,他按照五行相生的观点,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将后代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一律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定了下来。也就是说,孙子辈第三个字必须带“火”,重孙辈必须带“土”,以此类推无穷尽也。

子孙后代名字的三个字中,有两个半被老朱钦定了,后代们能够发挥的空间就最后那半个字。然而老朱没能料到的是,他低估了自己后代开枝散叶的能力,最后那半个字也编不下去了。老朱家开枝散叶的疯狂能力,来源于他们丰厚的待遇。朱元璋给大臣们开了历代最低的工资标准,极为苛刻的生活待遇,促使明朝腐败不断,发展到后期腐败俨然已经正义化,一个为了死谏屁股被皇帝打掉一块肉,都能晒干了回家挂起来作为荣耀的忠臣,但贪起来毫无道德负罪感。对大臣们虽然苛刻,但对于自己的后代,朱元璋生怕他们苦着了,定了丰厚的待遇。比如第一级亲王的俸禄,就是最高级官员的七倍。

不仅工资高,老朱还生怕繁衍过久,哪个后代成了庶民。比如汉代也有皇族,但是慢慢就会被边缘化,比如刘秀、刘备,除了名义和草民没什么区别。然而老朱家不一样,皇帝的儿子除了继承皇位全封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继承亲王位全封郡王,郡王的儿子除了继承郡王为全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后面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真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朱元璋规定他们不能参加科举,不能从事商人等职业,都由国家财政养活。优渥的生活,给国家财政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使得皇族数量迅速扩张。比如万历年间,仅河南的周王一支,皇族就达到了5000多人。

皇族的扩张,带来一个意料之外的后果就是,名字不好取了。姓和辈分是固定的,第三个字有一半也是规定下来的,由剩下的半个字和“木火土生金”组成一个字,还要尽量不重复,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呢?造字!对,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比如有一代轮到“金”了,那就金字旁,加一个字造字,比如朱同铬,朱成钴,朱成钯。大量的带五行偏旁的字就被这么硬生生造出来了。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近代西方的化学传入中国,尤其是元素周期表,突然冒出一百多个新元素,很多没有现成的中文名称,化学家们就发现老朱家的家谱是个宝库啊,大量的元素中文名就来自于此,比如钴、镉、钚、钛等等。朱元璋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又为中国的化学事业添了一把火。

这话是明太祖明确说过的,《明太祖实录》确有记载,下文有摘录。朱元璋为什么会有如此言论呢?这就要从明朝的建立和明初的地缘政治格局说起。

明朝建立有赖于色目人军队

近年来网上有传言说明太祖本为色目人,此说自是荒谬。但朱元璋军中有大量的色目人,是有据可查的。红巾兴起之后的第一效应是“淮兵大乱”,这里的淮兵是泛指黄河以南的元朝驻军。朱元璋在实录里反复说起。真正给了元朝致命一击的并不是红巾,而是黄河以南的驻军反水。而这些军队有相当数量都是色目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玉里伯牙吾氏,率整个元朝内河水师集体投降朱元璋。

他们何以会反水呢?这就与元朝后期的政局有关了。天历之变(两都之战)后,钦察人基本上掌控了朝局,其龙翊卫、钦察卫加起来大约有20万人。这批人本来是内蒙赤峰一带的伯牙吾台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半游牧半农耕族群,西征时被派到钦察汗国,领有玉里伯里山一带草原。元朝后期,蒙古系宗室集团与色目系贵族集团斗争剧烈,色目系遂引入钦察人。这批人来到汗廷不久便掌握了局势,出了不花帖木尔、燕铁木儿、唐其势等权臣,直到元顺帝时期,蒙古系的伯颜才翻盘。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对色目系的大清洗。

在此背景下,色目人大量投降中原军阀是很合理的事情。不花帖木尔的后代俞氏即为其中著名者(有家谱自述),后世都说他家父子三人所领的都是巢湖水贼,实际上应该是元朝的正规水师。元朝为了征伐日本和爪哇,曾在这一带建有海军基地。有了俞氏的海军,朱元璋才得以打败陈友谅。除了俞氏之外,元朝在黄河以南的驻军也有相当数量投靠了朱元璋集团。

在此背景下,朱元璋焉能听从李文忠等人的极端民族主义主张?如果不善待色目人,朱元璋集团是不可能夺得天下的。他比其他竞争者厉害,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了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癸酉中书省以左副将军李文忠所奏捷音榜谕天下 上览之见其有侈大之词 深责宰相曰 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体妄 加诋诮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左副将军李文忠遣人送所获故元诸孙买的里八剌等及其宝册至京师省臣杨 宪等请以买的里八剌献俘于庙宝册令百官具朝服进 上曰宝册贮之库不必进也 古者虽有献俘之礼武王代殷曾用之乎宪曰武王事殆不可知唐太宗尝行之矣 上 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若遇隋之子孙恐不行此礼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只令服本俗衣以朝 朝毕赐以中国衣冠就令谢复谓宪曰故国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礼不必效之亦令依 本俗服于中宫朝见见毕赐之中国服亦令就谢明初的地缘形势

明朝初年的明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洪武五年,明军出塞作战,甚至想要攻占和林,被王保保打得惨败。至此,明朝才意识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哈拉和林是大蒙古帝国的旧都,直到忽必烈崛起,才转移到中国幽州。在北京的蒙古汗廷被驱逐之后,北元继续回到当年的旧都。这个时候,西藏、云南、西域、东北、两蒙、朝鲜都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实力仍然是强于明朝数倍的。当时四大汗国也都还存在,且已经全部伊斯兰化了,若非四大汗国历来不和,否则北元是存在很强烈的收复幽州的倾向的。

这个时候,明朝的色目人和蒙古人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在此背景下,朱元璋怎么可能完全否定元朝?他必须打压朝廷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否则一旦引起色目人集团的恐惧猜疑,明朝就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危机。

朱元璋的家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有的皇帝。不仅是他治理天下,他的方法、策略少有。他的出身奇特,也是少有的。他是从赤贫,社会最底层,成功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