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辈漫谈散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字辈漫谈散文,第1张

  本来我对字辈没有什么研究,可是,广西高福恒宗亲却给我出了道题:“贵州老高宗亲:你对那个字辈有比较深的理解,能不能就此写些简要的总结和说明或专门研究一下?比如有的地方的字辈是十代一循环,有的是单双名交叉,我觉得在资料比较少的情况下,字辈是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尊敬宗亲,当然只有从命了!

 我在拙文《寻根问祖不要拘泥于现有的字辈》中谈到:字辈在宗族中寻找近亲支系是很重要的依据之一,但在寻根问祖中又不能拘泥于现有字辈。何也?字辈是在不断衍变着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字辈的起源:字辈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足见字辈是由各姓氏民间自由自主自订的,不需哪级官方批准。

 自订字辈若干代后,人们因战争、灾荒、就业、求生、婚姻或突发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各自逃荒躲难到异地,父子难相顾,兄地各一方,发展之后,一些人已记不起以前的字辈了,原来就没有家的不用说,即使原有家谱的也找不到了,但还得有个字辈来区分本族人的老小,这就只有重新修谱,另改字辈。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故有某姓入某地始祖为XX之说。例如我们明兴公支系修谱,就以从江西迁到贵州的明兴公为我们这个支系的入黔始祖,字辈就从他的下一代另外改写了;没过多少代,明兴公的后裔中的字辈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版本。为什么呢?明兴公所生三子:张刘(荫祖)、应(荫)龙、荫发。兵荒马乱年代,逃荒躲难,天各一方。应(荫)发公一支不知去向,他的后裔肯定另改字辈了。连同在大定(今大方)境内的长房、二房两支的字辈也变得大同小异。就我们应龙祖这一支,十代之内就出现了不同的字辈,甚而有不同的民族,但又确系应龙公后裔,这就是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后经族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拟谱,大多数才统一了字辈。之所以说大多数,是族人众多,分布较广,重新修谱不可能联系到本支系的所有族人,漏谱难免,且漏谱者不在少数!这就说明同支系中的字辈不尽相同,故寻宗问祖不要仅仅局限于字辈的是否相同这一项上,不能将字辈作为认亲支的唯一条件,更不能作为认宗亲的条件。

 公元2005(岁次乙酉)年,我们重新编修了贵州省大方县·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在原有老谱字辈40代的基础上,将字辈重新统一顺延为100个字,即100代。新谱将字辈统一了,但漏谱的人未必知道,而且诸多原因,谱书不可能发到一家一本,更不可能人手一册,即使现在得到谱书的人家,若干年后,一旦遭到变故离散,他们的后代子孙还能完全记住这一百字的字辈吗?加之青少年对字辈观念的`淡漠,现在许多人取名已不用字辈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变迁,一些人会慢慢淡忘字辈。

 那么,没有统一字辈怎么认亲支呢?确切地说,认亲支就是认分支!如我们目前只认到我们的入赣始祖高崇文,凡属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辈合不合(也不能久合),就是亲支。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始祖高明兴,在贵州我们就是明兴公分支,只要是明兴公后裔,不管字辈合不合,就是亲支。那又怎么来判断辈分?以是明兴公的第多少代孙来衡量辈分老小。这就不会乱了!

 然而,家谱是人修的,修谱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工作态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上其它原因,这就不可能保证家谱所录的完全正确。例如渤海堂的高治民宗亲在介绍家谱资料影印件时说:“可能(他们的)族谱有误,历史上高怀德是高行周之子,而我家的族谱记载是行周的孙子 ,中间隔了一代高锡 。我们一带的谱错误较多。”

 他分析成因说:“不过也难怪:高姓族谱,和其他族谱一样,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

 “直至唐代,此风不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太宗曾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明朝官修少了,民间尚未发动。

 “清朝大兴修谱,资料又没,自上出现拉名人的情况,自下一般还是准确的。所以,自上,不要求一代一代……搞准了好。但难。我以为,从始迁祖开始。1、准确挂靠世数;2、准确搞清下面发展。”

 高治民的认识是很深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认真领会其之史实与道理。高福恒出题让我谈字辈,我却谈了大半天谱书。这是不是离题了?愚以为字辈在谱书中字数虽少,可它却是修谱的核心内容,叙述一代代祖宗,也是为了说明字辈。凡谱书皆有字辈,字辈常常独立于谱书之外流传于民间,谱书中没有字辈就不成为谱书了!谱书中的字辈有写10代的、28代的,100代的不等,多少字结束没有规定。结束后另改,另改不是循环。循环便重复了,福恒宗亲说的“十代一循环”不准确,应将“循环”变为“另改”。

 不同姓氏的字辈中有许多相同的字,这是因为字辈以诗的形式入谱,人们都选择音色铿锵,字义美好的字为字辈所致,连同一姓人中不同谱书的字辈也有一些相同的字,但相同字为辈的未必是同一代人。

 字辈在人名中的使用上也不尽一致。一般说来,三个字及其以上字数的姓名中,都含有字辈,多数名字结构为:姓+字辈+名字=姓名。也有将字辈排在姓名最后一个字的。使用单名的,多不用字辈了。如何定字辈、用字辈没有政府规定,全系民众自主行为!故同族人中的字辈也不可能统一。

 致贤答题于此,福恒宗亲以为如何?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怎样才能做到续好家谱

什么叫续谱?说白了就是找人,把一个家族所有的人全都能找到,然后写在家谱上。

“文革”以后,还有一些没有被烧的家谱,近几年来,有的家族开始做了续谱的工作。

但现在仍有一些还没有进行续谱。

有一些老旧家谱上不接老祖,下不接后人,或上接老祖,但下又不接后人。

研究家谱申民风老人说,这叫断代谱。

失去了现在的作用和今后长久存在的意义。

据了解有的老家谱现在已有七八十年没有续谱了,时间长的有近百年没有续谱了。

时间长不续谱,这样下去就会使有的家谱失去应有的作用。

据说上海第一大博物馆现藏存家谱档案八万余册,比其他国家都多,是世界之最。

有人花高价出买,给多少钱也不卖,作为国家文物长期保留。

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

有的家族想要续谱,但由于脱离历史时间长,困难多,找人不好找,所以有的家族放弃了续谱的工作。

有的想续谱但困难多,又在困难之中。

本人曾也做过一个阶段的续谱工作,遇到的问题不少,困难也很多,也曾有过灰心不想再继续续下去了,但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在家族人的帮助下,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找到了家族人378人,应找到的都已经找到,终于完成了续谱的任务。

在续谱工作中,我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也学习到了一点经验,续谱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长久性。

这次续谱用了15年的时间,下次再续谱可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能够节省时间,节省人力和物力,并能做到保证家谱的长久存在。

一、为什么要续家谱,家谱的用处和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现在续家谱没有用了,有家谱也用不着了。

世上没有绝对有用的东西,但也没有绝对没有用的东西,有用和没有用都是相对的,这才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我们说家谱是有一定用处的。

(一)起源和血缘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庭的起源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人员的发展和变化。

是一个家族血缘的记载,是证明一个家族血缘的依据。

惟有家谱才能证明一个家族人员的血缘关系,能够找到血缘,知道了血缘关系才能够防止近亲结婚,对提高人的素质和健康,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好处。

(二)《家谱》是一种传统文化

《家谱》是一个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家谱才能够反映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人们的思想。

家谱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申老说,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谱的遗失将给文化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家谱》是纪念先祖,敬重前人,尊敬长辈,团结家族人,祭祖祭祀,最简便,最好的一种形式。

一个家谱就象征一个家族的团结,便于沟通、往来,互相交流,可以继承和传代,具有历史深远的意义。

(四)《家谱》是一个家族最大、最好、最全的人事档案库。

可以查找某人人,供人们查找资料。

(五)《家谱》最大的用处就是能够维系一个家族的完整和长久的存在。

用长远的观点看, 没有家谱,便没有一个家族的永久存在。

有人说没有家谱也会照样有家族,家族是永远存在的。

这不一定,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了, 这个家谱没有人继承了,这个家族也便不存在了,这是一。

还有家族人就是有,你到哪里去找你的家族人?你依据什么为凭证说是你的家族人。

同姓不等于一个家族人,因为同姓家族人太多。

家谱证明家族如同证明一个家族人血缘一样,所以说没有家谱便没有家族。

世界上过去的历史事物都是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给人们提供了认

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完美世界,这是人类的根本任务。

世界是美丽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家谱就是一个家族人类生活中多彩的篇章。

只有这样的去看才能爱你的家谱。

二、如何做到克服在续谱中遇到的困难

我在续谱中遇到有五难。

(一)不知情的人多,知情的人太少。

我的《家谱》(族谱)是在清朝前半期时立的《家谱》。

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有十二代人。

前六代是老家谱,在“文革”期间也被烧了。

是一位有心的族弟当时他用笔偷偷地把老祖宗的名字抄写记下来,又保管起来了。

“文革”后,我才知道,并取得了联系。

我的祖父杨喜清是杨家第七代人,1870年生人,同年随同父母和三位亲叔叔一起从河北省河间府(现河间市)宁静县大杨家庄逃荒来到东北,落脚在吉林省怀德县朝阳坡镇西八家子屯开荒种地。

到1930年第六代4位老爷子先后去世,家族分成四大股份。

我祖父是第一大股长房人,有两个弟弟。

四股排行也是老大,有堂弟七人,共有兄弟10人,妯娌10人,亲堂姐妹11人,第七代共有31人。

我是从第七代人续谱的,时间是1990年开始的,距离上次续谱已有60多年,当我开始调查时,第七代人早已全部去世。

第八代有69人,调查时,在世的只有15人,有的人连自己父母的名字都忘了,调查时知情的人少,非常的困难。

(二)面积大、路线长

在东北有吉林省怀德县、公主岭、朝阳坡、清水沟子、玉川、八家子、长春等地。

在黑龙江省有佳木斯、黑河等地。

沈阳、大连、河南省郑州、上海、河北、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

(三)调查需要时间,需要人力、物力和经费,无有人出,没有人纳。

(四)有阻力,有人反对,不赞成,不拥护,不支持,不配合。

(五)不会写,没有写过,不知怎么写。

除了五难,还有干扰、讽言和讽语。

如有人说纯属是吃饱饭撑的,是没有什么事情干了。

也有人说是为了搞虚名堂,为了虚荣心等等。

对以上的这些困难,我们的做法是:

确定目标不动摇,面对困难顶着干。

讽言讽语任去说,需要经费自掏包。

详信依多数人,续成家谱是真的。

三、续家谱老传统保留不能丢,同时也要有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的家族素有历史悠久,勤劳俭朴,忠厚仁义,财产富有,勤俭节约,诗书门第,勤于学习,互为友好,全家族人一家亲的光荣传统。

(一)突破了旧礼教的三个规定,树立新观念。

我的家族在封建旧礼教时期有三个不上家谱的规定。

1、活着的人不能上家谱。

2、家中出生女性不能上家谱。

3、出嫁的姑 不能上家谱。

新续家谱打破了这三个规定。

活着的人上家谱没有任何妨碍,有好处没有坏处。

家中只有出生男人上家谱,女人不上家谱是不平等的,出嫁女上家谱是因为血缘不能变,当今的社会是男女平等的社会,男女平等从家谱上也要体现出来,也是为了全家族的团结,这对研究家史是有其必要的。

对出嫁女的男方和社会并无有影响。

(二)续家谱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的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做法是实行四定:

1、定点。

就是定一个指定的地方。

要选择比较中心地带人员多又比较集中,后继有人,居住能长久,有变化也小,交通方便,通信便利的地方为最好。

定点处设有长期总负责人。

2、定人。

为了防止没有人问,无有人管,没有人抓的问题,根据已往长期以来的情况看定人是需要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尽管定人也不十分保险,但总比不定人要好,人是第一因素。

定人就是明确有人负责。

定人要按家族股份有多少和股份大小而定,每个股份最少定一个人,股份大的人口多的定二个人最多不超过三个人。

人员要由各股份推选和志愿者承担。

3、定任务。

1)每个续谱负责人要明确自己承担的义务,平时要把婚丧嫁娶,新出生的婴儿时间,名字都要记好,典型的人,典型的事,好人好事,如见义勇为者,凡是受到社会上表彰的好人好事都要记上,平时记平时积累,用时不难。

用时就有现成的材料,不用再去调查,这样记的人和事又真实可,可性强。

2)要防止新出生的婴儿重名。

关于重名问题,现在国家是做不到不叫重名的。

作为一个家族现在是能够做到不叫重名的。

重名在历史上就有,是一个大老难,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新出生婴儿起名之前,先要和续谱处联系,现在有多少新生婴儿,都叫什么名字,了解知道后,再给新出生婴儿起名,这样做就不会有重名的。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电话几乎城市、农村家家都有,打一个电话又快,省时省力,不用走路就可解决,事在人为,就看做不做。

有几百人的一个家族,在一代有二代人没有重名的(指是男的)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大成绩,说明这个家族是沟通的,有联系的,是团结的,否则做不到。

4、定时间。

每10年续一次谱,50年一大续。

下次续谱订2017年1月2月为续谱时间,两个月完成。

各个股份续谱负责人要在2017年的1月完成,将2006年1月1日到2016年底,所记收到的情况写成汇表,邮给或送给定点处。

二月份定点处负责人要把各个股份邮送的报表进行汇总,然后再回给各个股份。

这样得到每个股份以少换多,邮出一份材料,可以得到多份材料,每个股都可以自己进行续谱,不用再去调查。

(三)建立规章制度

没有规章制度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不成规则。

规章和制度是规范人们的正确行为,引导人们走上正路,使要做的事情得到保证和实现。

对多数人是一个借鉴,对少数人是一个强制。

我们的规章制度是

1、各股续谱的负责人一定要负起责任,一定要按时完成本股自己所担当的任务,不能马马虎虎,上要对起祖宗,下要对起后人,要为家族负责,要为后人负责,完不成任务的责任要自负。

2、各股负责人的权利,有代表权,有参与权,有提出意见和建议权,有提出家谱修订和修改权,但要经过多数人的同意。

3、各股续谱负责人不能无故缺席,因个人有事脱离不开,一定要找一个人代替自己,不能空位,不能没有人管,一定要完成任务。

4、一定要保证时间,时间确定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时间,谁打乱时间,要由谁负责任。

5、各股向定点邮汇报表,邮取材料来回邮资费用,要由自己承担。

6、续谱方案发给续谱负责人每人一份。

对其他人要进行宣传,要使人人都知道。

龙山园丁回答

家谱该怎么写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一般来说,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是最全的,他的后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这完全得益于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谱,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错,再往前的就不一定有说服力了。

我认为作为一个族谱,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我曾看过几本家谱,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如果写家谱!

有了上面家谱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写了,很多人都想写,但感觉自己对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看看,80%的都是从某个时期开始记录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几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现在不写,你的孙子还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孙、玄孙恐怕就很难说了。因此,对于家谱,如果你想写,马上要做的就是:Just do it。

决定了做,就是怎么做了,说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首先是赶快问你的爷爷或爸爸,一般来说,每个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爷爷、爸爸、儿子、孙子这几代,而你的爷爷自然能帮你把祖先提高两代。1949年建国新,真正在城市里长大的并不多,所以到你的故乡里找找,是第二步要做的事。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坟,通过墓碑碑文也能查到一些资料。

如前所述,编族谱最忌讳的就是乱写祖先,乱写祖先既没什么意义,也会使后人信以为真。我认为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谁,还不如把现代的优秀的人好好写写,让后人知道自己。当然写现在人是很难的,众口难调,不管怎么写,通常总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

  其实,我早就盼着这样一个电话了,这个电话是我一个堂叔——成叔打来的。

 我这个堂叔和我父亲是亲叔伯兄弟,他在我们院里(族里一支)既不是辈分最高的,也不是年龄最大的,但他在我们家族里威望很高。成叔早年便在外闯荡,最后在城关镇医院副院长的任上退休,在院里算是经历过世面,见多识广的人了。虽然他常年在外工作,但如果院里有事,无论大事小情,他都热心参与,勉力帮衬,所以院里人都很敬服他,把他视为没定名的族长了。谁家孩子结婚啦,谁家老人去世啦,谁家不孝顺老人啦,谁家和院里人闹矛盾啦都会有成叔忙碌的身影。他即是院里的长辈,又是矛盾的和事佬;既是各种事情的参与人,又是事情的组织人;既是血缘很近的族亲,又是胜似兄弟的挚友。一般遇到大事,院里人都愿找成叔商量,因为他热心,公正,不厌其烦。

 我们这一院,成叔这一辈亲叔伯老兄弟18个,我这一辈堂叔伯兄弟32个,在村里是最大的一支,也是最旺的一支。院里户多人杂,红白事、过节过年需院里人参聚的,各种杂事不断,从没见成叔缺席过。近几年,老一辈伯叔年龄渐大,由成叔建议,推举一个堂兄主持院里的红白大事,成叔也省心不少。

 我97年买第一栋楼时,成叔也帮衬过我。20年前,一万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妻常说:咱不能忘了成叔的恩情,过年过节得常去看望看望人家。我自然很以为是,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小时候成叔在老家居住时,我和成叔家的两个哥哥感情较好。那时候,成叔家境好,每次去他家,墙上几个放满照片的大镜框,雕花案几上各种装饰性小物件,如座钟、小瓷人、鸡蛋壳彩绘等,都让我惊羡不已。成叔家大哥还经常带着我攮业(方言惹事),趁家里没人时,偷吃成叔孝敬二奶奶(成叔的娘)的蜂蜜吃呢。二哥虽然也比我大,在院里平时也是交往较多的。二哥十几岁就闯荡经商,混社会,无论县城内,还是周围县市,甚至毗邻的河北诸县,二哥朋友遍天下,社会活动能力极强。每逢宴聚,遇到陌生人,一交流,十有八九都认识二哥,我们也因此迅速熟络起来。成叔年龄渐大,院里的事二哥就带着子侄们跑前跑后。成叔常说,不管到什么地步,咱不能冷了院里的人,荒了院里的事。我们院里人虽多,但在县城工作定居的人并不多,在上一辈只有成叔一人,在下一辈只有我一家。我算是院里第一个考学出来的秀才,这也是院里,乃至村里人高看一眼的原因。所以,这么多年,我每年都到成叔家专门去看望他。年轻时,还有晚辈见长辈的拘谨,然而,岁月如流,似乎转眼间,我已经奔五十的人了,成叔也七十多岁了,我对他少了一份敬畏,多了一种像待父亲一样的感情了。

 成叔打电话来,果然是为了续家谱的事。关于续家谱的事,前段日子回家,父亲曾经给我说过。父亲给我说续家谱一家出一个人参加,核报各家具体情况。我家自然是哥哥参与,然而父亲没有提续家谱让我帮忙的事,我问是谁组织的,父亲说是成叔。我心里怅怅的,就像做了一个美美的梦,醒来不过是一场虚幻。在我上师范那年冬天,村里续过一次家谱的,我作为新科秀才也参与了,这一次成叔认为我工作忙不愿打扰我,还是嫌我能力不够,不堪其任这期间,哥哥只问过我一些家人的生辰年月之类的琐事,我也因工作忙而渐渐忘却了续家谱的事。前日成叔一打电话,说让我去他家一趟,有事找我商量,我先是感到一丝意外,继而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成叔家,恶犬不相认,狂吠不已,颇费了一番周折,成婶子才将它驱出门外。进屋看到成叔,还有二哥都在,成叔倒还健壮,招呼我坐下,开门见山告诉我事情。这次续家谱,要写一篇新增的谱序,一篇族训,还打算立一块碑,需写一篇碑文。我心里有一丝莫名的激动。成叔说,本打算让xx(一位村里的老人,有文化,曾做过县里某局的局长的)写的,可他推辞年纪大了,也久不读书写字,弄不了了,推荐我来写。然后,成叔问我的意见。其实,我心里很愿意帮这个忙的,也算这些年有机会报答成叔,何况院里的事我也理应帮忙,但嘴里还得虚以谦推一下。什么也没写过,怕写不好;人微言轻,怕遗人笑柄等等。实际上,对续家谱这些事情,我是了解的,前段时间还帮一位老师修改过谱序。成叔说,没事,大家都说就你文凭高,又是教高中语文的。我不再推辞,说好吧,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我做候补就行。然后,成叔又说,族训他已经起了一个草稿,让我修改一下,还增了一个凡例。我拿过来一看,都是白话,且重复赘余较多。成叔文化水平不高,能写成这样,也殊为不易了。我说,我拿回去看吧。成叔说好,尽快吧,续家谱等着用。看成叔认真急切的样子,我心里暗暗决心,一定把这几件事做好,以慰成叔的一片热诚。

 现在虽然不似旧社会对家族那么重视了,但家族文化,家族传承还得延续下去,这就需要成叔这样的热心人来主持,维护。我看过一些家谱的资料,一个家族就是一部微历史。正是这些微历史,组成了国家、民族这部大历史,没有家族史的稳定,优化,发展,传承,国家这个大家族又如何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呢成叔做的这件事看似不大,在一些人眼里来说,甚或还被视为闲事,但我认为兹事体大,不可忽也!现在每逢年节祭祖,成叔还勉力参加,常告诫小辈,老祖宗不能忘,老事不能忘。一些小辈后生请送爷爷奶奶时不愿磕头,成叔就会训他们两句:给爷爷奶奶磕头,这些老坟都得记牢了,以后我们没有了,你们不会弄不清楚自己的祖坟在哪儿,自己的根儿在哪儿!

 成叔的思想还是很与时俱进的,这体现在他起草的族训和凡例上。一般族训大都把敬祖崇宗放在首位,而成叔把遵纪守法放在了第一条,要求族人谨记恪行。是啊,任何时候也不能因家害国,因私废公。族训中还有一条和宗睦邻,这也正暗契了墨子《兼爱》上的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不知孝悌友之义,家故不和,邻故不睦,国又如何能安再如凡例上有一条:增添女儿的出生年、月、日、时,病故年、月、日、时及生平大略情况。不再如一般家谱重男轻女,认为女儿是人家的,不能入族谱。咦,有成叔其人,应是吴氏族人的幸事!

 把成叔起草的族训重新规整,语言尽量文雅,整齐,内容上还不能大变,文末落上丙申年冬日吴氏第二十五世孙吴公钦成撰的款,想来,成叔会接受并可在族人面前光耀一番吧。把族训给成叔发过去,隔了一天,成叔又打电话来,说族训语言改动较大,一是难懂,一是署他的名字不妥。我给他解释,家谱上的东西尽量文正,显得庄重,我看过一些家谱,都是这样;因是他起草的,自然署他的名字;他是主要发起人,署他的名字也示以威望。电话那头,成叔谦讪着答应了。挂掉电话,我长吁了一口气,心里似乎轻松,熨帖了许多。

我祖籍绍兴,又加上姓周,便经常被人问到:你跟周总理、鲁迅是不是同宗啊?每当此时,心里有点高兴,也不无遗憾。同是姓周,五百年前一家人,也未可知。然而,听我几位能找到的长辈说,我家与两位名人,好像还真没有什么关联。

说是没有关联,但要是从几竿子都打不到的关系中去抠,也还是可以找到一点点影子的。我说的是与鲁迅家。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原配夫人是日本人,后来因不合分了手,遂与一位叫王蕴如的女子缔结秦晋之好。王蕴如女士有位内侄,娶妻马氏,正是祖母的胞妹马巧英,也就是我姨婆。不过,我们与王家似乎一直没有联系,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我甚至还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门亲戚。80年代初,王家突然与我们联系上了,一度还很是热络。巧英姨婆的小儿子承烈表叔曾特地从省城赶来看过我们。当时我正自学英语,表叔还为我买了不少英语读物。只是,又有多年没有消息了。

因《新人口论》而闻名并罹祸的马寅初,是祖母的堂兄弟。考上大学时,家境贫困,险些不能成行,祖母的妈妈卖了自己心爱的珠花为其凑学费。80年代初,我另一位姨婆马秀英曾写信给马寅初先生,然而,马的女儿回信却说无此记忆。

对于周氏家族,其实我所知甚少,仅从父母那儿零星听到过一些。妈妈嫁到周家后,因学历水平相对比较高些,颇得曾祖父赏识。常与她谈些诗文经书之类。后来,曾祖父还把一部《周氏家谱》托付给了妈妈。父母因工作关系离开了绍兴后,《周氏家谱》理所当然地留在了老家。我在绍兴读初中时,倒是看到过楼上有一箱又一箱的书。除了曾祖父的吃饭家伙中医古籍而外,想来,家谱应该也在其内。倘若家谱如今还在,对我的叙述一定会有很大帮助。可惜的是,文革初期,那些书全被抄没了。

记忆中,最高长辈是曾祖父。曾祖父名周彬轩,出生于1871年,属羊。曾祖父是医生,那时叫“郎中”。爸爸告诉过我,曾祖父为病家开方时,特别喜欢用一味叫“吴茱萸”的'药。据我所知,吴茱萸是一种比较普通的中药,温中散寒、开郁止痛。可我却不明白他老人家这种“爱好”出于何因。曾祖父的医术也许并不那么高明,否则,周家应该会很富庶。可事实上,听父母说,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先辈们,只属于勉强度日的阶层。

曾祖父在我出生两个多月后去世,当时,老人家正好八十高龄。曾祖父与我祖母关系处得不好,父母结婚后,他执意搬来与他的孙儿孙媳、也就是我父母同住。当时,父母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曾祖父却毫无怨言,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息。

妈妈说,曾祖父是因泄泻不治而去世的。或者,病,于他的去世只是一种“借口”。那时候,“人生七十古来稀”,曾祖父谢世已是八十有余,不少人说,是很难得的“喜丧”了。

祖父周璧忱,生于1895年,也属羊。生前似乎一无所长,曾在税务局里当过几年小职员。祖父身体不好,因此,他比曾祖父还要早几年离世。

祖父的薪水加上曾祖父的诊金,根本无法维持一家子的开销。为此,祖母跑过单帮,摆过小摊,卖些烟杂以贴补家用。我的父辈也都很早出外闯荡,自谋生路。

祖母马瑞英,生于1898年,属狗。结婚时,祖母才14岁。翌年,生下我大姑周裕岚。随后,祖母又生了三儿三女。

大姑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后来又摔了一跤,成了驼背。大姑很内向,甚至可以说有点孤僻,几乎从不出门,更没有朋友。她终生未嫁,于1960年去世。

二姑叫周裕杲,生于1926年,属虎。为了“冲喜”,她于解放前夕结婚,然而,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她在花轿内吐了狂血。二姑患有肺痨(肺结核),颇受婆家嫌弃。这样,二姑很快就回了娘家,不久去世。

大伯周祖培字裕镰,父辈中的长子,1917年出生,属蛇。大伯大学肄业。解放后,大伯在郑州503厂工作,工程师。

二伯周世培字裕锟,生于1919年,属羊。是祖父的第三个孩子。二伯应该是父辈中最聪明的一位。他的人生道路,也因之更是大起大落。

爸爸是父辈中继二姑之后的第三个儿子。爸爸还有两位妹妹,即三姑周裕湘和小姑周裕瑾。

曾祖父有好几位兄弟去了哈尔滨发展,而且,相对来说,都很有成就。于是,我大伯、二伯也都在哈尔滨生活过。后来,还未成年的爸爸也去了哈尔滨当了银行练习生。

二伯在上海做生意发了财,1948年秋,回绍兴买了53亩田。恰恰是这些土地,让后来的我们吃足了苦头。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君不见古人云: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今新中国立之久矣,尔来六十又七年,公元二零一七,岁在丁酉,政清人和,国家富强有力,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虽有些许争端,亦是不足为患。国有力然后百姓安,百姓安然后知文化。君应见,国史方志日益充盈,各地各姓修谱之风逐渐盛行。

况且吾之赵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借此大势修订家乘。更可惜古来北方多战乱,先人流离失所,漂泊无定,族谱亦有失,每至清明中元,唯有孤坟可以祭拜,不知名姓,何其不幸,正如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故此更应重修家谱,故有此序。

天下诸多姓氏皆有来源并千年传承,此为中国之独有也。为恐后人不知赵家姓氏之源起,在此赘述一二,以望来者知之。吾之赵氏,本出于嬴姓,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为伯益,始祖当为造父。考之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帝赐以嬴姓,乃上古八姓之一。至于西周,造父于桃林得到八匹骏马,献于周穆王并为之驾车,可日行千里,于国有大功劳。周穆王为彰显造父之功,赐其赵城,其后则以赵氏称之。古之“赵”字,乃一人拜凤,盖以此为图腾,又为炎黄子孙,故赵氏实为龙凤之传人。

至于后来,不知几岁,历史变迁,沧海化桑田,赵姓由于各种原因迁徙各地,遍布天下,分支何其多也,不知凡几,各行各业皆有族人。每念吾之泱泱大族,历经数朝数代,繁衍迁徙,族谱虽不为少也。旅于南方,更是多见宗祠林立家谱无数,徒有羡慕之情。盖因吾家居北方历来争霸之地,故北方者多为飘零之家,呜呼哀哉,至今已经不知所来,何谈宗祠族谱,后辈不知家族谱系,何其可惜可叹又可哀。况且吾听闻: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而今吾家居于亳州蒙城,族谱有失,每当祭祖之时,心有遗憾,更愈建宗祠修族谱。至于今日,族中长者议之,于是重修族谱。族中长者不辞辛苦,领其后辈赴之远方以求续修家谱,如若修谱有所成,不失为一大功德。

修吾之家谱,可以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家训族规以教育后代,使其明德知理,勿犯国家法规,于过则可以为人,于家则可以为子。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修吾家乘,继传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字辈漫谈散文

  本来我对字辈没有什么研究,可是,广西高福恒宗亲却给我出了道题:“贵州老高宗亲:你对那个字辈有比较深的理解,能不能就此写些简要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