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姓古的有多少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2收藏

中国大陆姓古的有多少人,第1张

古氏族谱概述

作者 古小彬

〔摘 要〕族谱与正史、方志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氏肇姓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世人对古氏族谱的了解并不多。 〔关键词〕氏族谱;古氏;论述 族谱,又称谱牒、家谱、家乘、宗谱、世谱、统宗谱、会通谱等,是一个家族之中的生命史,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荣衰、升沉、婚姻、文化的全过程,都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它与正史、方志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谱牒之词,初见于司马迁名著《史记·三代世表》,文章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族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它的创建起源很早,随着《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的考古发现,译其所记载的是远在商朝时期的“家谱刻辞”。 唐代以前的族谱,归属官修。族谱官修,还为上层人物“门当户对”联姻方式提供查询服务。特别是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族谱也成了世族间婚姻与仕宦的主事依据,并得以迅速发展。宋代以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私家修谱才盛行起来,族谱、家谱亦进入寻常百姓家门。 古氏自古公亶父肇姓以来,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在数千年中,究竟编修过多少次族谱呢?目前无法了解。官修时期的族谱,亦未见流传。 l 收藏 要对古氏家族谱牒的了解,必须知道收藏古氏谱牒的情况。 一般来讲,旧时族谱在续修好之后,由族长、房长保管,至每年春节和清明时才恭放于祖堂以祭拜,嗣后将新出生的男丁增录于“鸿丁谱”,并将已故者填明殁时葬所。而这些都是本地族谱,且数量不多,属地方性藏谱。 若大量收藏且能供交流的藏谱者,当推图书馆。据笔者所知,收藏有古氏谱牒的单位和个人,计有: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台湾苗栗县古氏宗亲会古氏文献室、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江西瑞金市古小彬等,尤以台湾苗栗县古氏宗亲会和江西古小彬所收藏族谱最多。 l 内容与结构 从目前流传的古氏族谱来看,其基本内容与结构,大致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世系谱、迁徙图、源流考、人物传、恩荣录、艺文志、遗像、坟茔祠庙图、五服图、族产、契约、字辈谱、族规、家训、卷次、领谱字号等,尤以世系谱和人物传为主要核心。 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谱名、谱序、艺文。 1、谱名 随着人口的增多,居域渐广,同是记载古氏家族的谱牒,冠名方式不一。如清代江西《宁都横塘古氏六修族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广东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标明堂号、姓氏;《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有地名、姓氏;《古氏二拾五府君派谱》,有姓氏、始祖;《新安古氏八修谱》,有郡望、姓氏、几修。由此可见,谱名一般是由姓氏、郡望、堂号、地名、几修、始祖等组成。 2、谱序 古氏肇姓已有数千年,唐代以前的谱序已失记。在南方以唐末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古云应为南迁始祖的族谱中,要数江西省宁都县、广东省梅县和五华县的《古氏族谱》记载较为完整、全面。从五华县《古氏族谱》序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古姓第一次修谱时间是在宋仁宗皇祐至嘉祐七年间(1049—1062),由时任殿中丞、勋都骑尉的古宗悦所修,但这次修谱时的序文已失。到了宋代绍兴十四年(1144),古革、古堇、古巩在梅州分了家后,各自修谱、各撰序文,是次以后的序文方见谱传。 谱序一般延请那些取得一定功名或有很高誉望的本族士子、或外姓社会贤达撰写,从而提高氏族声望,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如明代洪武年间,广东梅县在第三次修谱时,请原任五军都督府参议、后任程乡县知县的樊思明和洪武五年壬子科解元、任职程乡县儒学训导的刘德海分别撰写《古氏宗谱引》和《新安古氏家乘记》。到了万历年间第五次续修时,则请广东省潮阳县人林大春撰序。林大春是一名进士,两奉敕谕总理两浙学政、参与预修《世宗皇帝实录》、任职浙江等处按察司副使,他撰的序文,议人叙事,文笔精炼,深受世人好评。与福建省长汀县毗邻的江西省瑞金县古姓,虽在明初拓基,却以忠厚传家,耕读为本,至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续修族谱时,因族中没有显赫人物,只得硬着头皮请县中望姓杨氏家族的杨以兼撰写序文。杨以兼在县中是知名学者,进士出身,还担任过康熙庚午科河南同考官,更主要的一点是因为他系古家亲戚,不请他写哪有更好人选? 不管在哪个时期写的谱序,其内容都谈及姓氏来源、家族人文状况、迁徙路线、倡修者谁及修谱的经过,昭示后人应引起重视,“家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功用与国史相提并论。 3、艺文 艺文在古氏族谱中较为普遍,通常将家族源流考、人物传、恩荣录、像赞、族产、契约、字派、族规、家训等编辑一册,在卷中署“艺文”字样。 艺文类多见于刊本,如广东河源、重庆梁平、江西兴国、湖南浏阳等地古氏族谱,最为突出,且对族规、家训之类,不惜篇幅地记载,从这里可以看出旧社会时族权统治之深刻。 当然家规族约是先祖对后辈的训诲,教导该如何去做人。“每年于清明会中,或于家常往来之际,详细宣讲,俾我族人人恪守礼让,不犯国法。” l 其他 古氏族谱编修的年限,刊本一般都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手抄本则表现在每年或每几年陆续誊录完成。 而族谱的版本有木活字、石印、手抄、铅印、影印等刊本,也有大幅的挂谱(如山东莘县古氏挂谱)。 木活字和石印本多出现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和四川诸省。如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编的《新安堂古氏族谱》、光绪十九年(1893)古耀金主编江西龙泉《古氏续修族谱》。 手抄谱在全国各省均普遍存有。如清代乾隆年间手稿后裔历次手抄增续的广西贺县《古氏族谱》、咸丰四年(1854)广东南海人古硕元修撰的《西村古氏家乘》、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西宜川人古丽中编、后裔历次续录的《古氏渊源纪实》。 随着影印机的问世,影印谱牒应运而生,图书馆和个人收藏者比比皆是。如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收藏的《绘图古氏宗谱历代书》、《新安堂古氏宗谱》。 至于铅印本,在民国15年(1926)就刊印有广东梅县《古氏族谱》、1956年刊印有台湾美浓《古氏简谱》。当代刊印的族谱,铅印本是最为常见的。 参考文献: 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⑵古军喜、古小彬编著《古姓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东源村隶属于高楼镇平阳坑社区,位于飞云江畔浙南名胜圣井山脚下,南接南山村,西接晚_头村。全村面积342平方公里,全村常住人口460户,1890人,外来人口6人,山林面积1073亩,耕地面积699亩。

东源村三面环山,静卧在飞云江下游南岸、东岙山西麓山岙,平畴千亩,绿野十里。一条小溪从大山走来,穿过村前淌向飞云江。连接瑞安与文成、景宁等县的交通大动脉———56省道横亘在小溪上、云江边。几十幢高高矮矮的民房等建筑井然有序地分布在沃野之中、稻田之间,竹树婆娑,小桥流水,乡村风味浓厚。村民有王姓、吴姓、潘姓、许姓等,多达18姓。目前东源谱师有几十个,其中有40多位会“东源谱法”的全部“十九般武艺”。在胶印、影印等现代印刷品种遍布全球的今天,东源谱师仍大有天地,古老的“东源谱法”(下文正名为“梓辑”)仍大行其道,令人惊叹。

《中国姓氏谱》云:族谱即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变迁的特殊图书,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独特记录。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们的先人就有了修家谱的制度。近百年来,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家谱刻辞就证明了这一点。据《周礼》记载,周时已有专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谱系的史官。到了汉、晋代,修谱之风遍及华夏。早期仅王公贵族有谱,渐而各地各族普遍修谱,甚至山村海疆、海外华人,莫不有谱。宗谱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源制作的印刷品有两大特色: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体,字形古拙。从明朝以来,老宋体作为官方字体,长期垄断文告、公报等庄严场合,如今却极少见。二是刻印、装订做工很考究。刻字有要点:反手,先横、次竖、后撇;用材有讲究:须用又韧又硬的棠梨木;检字有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等158个字的祖传歌诀,囊括了汉字的绝大部分部首,极为入韵,用方言诵读,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正文每页五大格,寓五代同堂之意;下刷有讲究:阴雨天只要刷一次,干燥天要一会儿刷一次,一天刷几次。用墨量不能太多或太少,用力要均匀。总之,十几道工序每道都要真功夫,最要紧的是刻字、检字、排版。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拍的专题片《深埋的物证》说:“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祯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

2008年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村也因此闻名遐迩。以此为契机村里建起了著名的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完整再现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场景,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最好的实物证明。同年东源村被列为四星级旅游村,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全面提升全面的经济水平。

东源村附近有玉海楼、曹村、青云谷、浙南特委机关驻地暨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成立旧址群、梅山游击根据地暨中共浙南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旧址等旅游景点,有高楼杨梅、瑞安白毛茶、瑞安清明早、温郁金、李大同双炊糕等特产。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 法    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春[春、萅、、旾、,读音作chūn(ㄔㄨㄣ)]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少昊帝属下春扈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少昊氏,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他设置有九农之官,负责掌管农业。农从春起,因此又称“春扈氏农正”,简称“农正”、踳官。

在春扈氏农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春扈氏、春氏、踳氏、扈氏、舛氏等。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春官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中国古代,常以春夏秋冬四季名设官。唐朝时期贾公彦在《周礼正义序》中引《左传》记载:“颛顼以来,春官为木正。”在西周时期,以“宗伯”为“春官”,为六官之一,掌管邦礼。

春官,亦称作春卿、春官正。在周王朝,春、夏、秋、冬四官被称作“四辅”。

在春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春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八卦,出自古代方位之称,属于以方位称谓为氏。

中国古人在天文星图上发现,北斗七星在立春时节,斗柄指向东方日出之处,形如“旾”字。

“旾”字即古“春”字,因此古人以东方为春,后世遂以“春”指代东方,故而有春方(东方)、春路(向东方的道路)、春溟(东海)等称谓。如今天著名的武汉东湖,仍有人称其为春湖。

在春秋时期,即有人以所居方位为姓氏,如居城之东边、邑之东方、国之东部之人就有以向称氏者。到汉朝时期,著名的复姓十三氏中就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其后代中有人省文简化改为单姓东氏,亦称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之后裔,属于以先祖爵位名称为氏。

据文献《何氏姓苑》记载:“春姓,春申君黄歇之后。”

春申君,黄歇,公元前?~前238年,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国相。

黄歇少年时便游学,他博闻、善辩、明智、忠信,他宽厚爱人、礼贤下士、招致宾客,以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魏两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当时形势危急,楚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黄歇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

后楚顷襄王病重,黄歇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在楚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在秦军围攻邯郸时,黄歇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黄歇深以此为忧。后来,黄歇娶赵国女子李园之妹,在李园之妹有身孕后,将她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楚幽王),而李园之妹则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他怕这件事情会败露,遂蓄养死士,欲杀黄歇。

在楚考烈王病逝后,李园令刺客埋伏于棘门之内,然后招黄歇来做客。黄歇欣然而来,结果被李园杀死,然后还要戮杀其全家,致使黄歇族人四散逃逸。

在黄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黄歇之爵“春申君”为姓氏者,称春申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春氏、申氏者,亦有仍以复姓承传至今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官制春官府都上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魏恭帝元廓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为大司马,后封晋国公。他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周,不久就在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杀了元廓。同年,宇文护扶持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政权,是为北周孝闵帝。

两年后的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宇文护废黜了宇文觉,然后毒死了他,又立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仿周礼,设置了春官府,通令为大宗伯卿,称都上士,官秩正三命,司职一如西周时期的春官,负责掌管邦礼。该官职后成为历朝历代的礼部员外郎。

在北周春官府都上士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春官氏,后汉化省文简化为单姓春氏、都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制春官正兼夏官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元朝时期,在太史院设有“春官正兼夏官正”之官职,由通晓天文历算的学者担当,其中历有西域人、 、波斯人等,定员一人,掌管观测天象,计算历法,官秩正五品,辖下有南北日官等属员。

在“春官正兼夏官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春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唐朝时期酿酒官衙春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唐朝,人们皆呼酒为“春”,如春杯(酒杯)、春台(饭桌)、春酎(春酒)等。因此,酿酒官衙即作“春司”,掌管酿酒之官吏、工匠俗称春官、春师,甚至许多酿酒家族多称为“春长世家”、“春涌酎世”、“永春人家”等。

在春官、春师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春氏,或酒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实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实哷氏,亦称什勒氏,世居乌叶尔拜柴(今内蒙古郭尔罗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e Hala。

蒙古族、满族实哷氏,在清朝晚期多冠汉姓为春氏、石氏、郭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出自明朝时期赫哲族禄叶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属于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宁安)、松花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 Hala。

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陆氏、芦氏、春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富察氏,满语为Fuca Hala,属于满族、锡伯族、蒙古族共有姓氏。今日满族中的富氏、傅氏、春氏等,为同一原始满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富、傅二者之间,只是在冠用汉字时所出现的同音异字。满族富察氏是清朝道光末年仿效汉族文化习俗,取其满族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个音节“富”、“傅”而冠用的汉姓。早在明朝中叶以前,富(傅、春)氏的先人在迁徙中,曾经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富察氏族众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查寻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迁徙足迹,他们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氏族在随着历史上女真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而逐步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迁徙途中遗留下多处氏族居住过的遗址,在宗族谱书中所记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处。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传》中记载了十数位蒲察氏族中成员的传记。据史籍《金史,国语》的注释,蒲察氏在金国时期汉译为李氏。今日满族富(傅)的姓氏演变,从金国时期起即产生音移变化,而没有产生译意上的变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变过程。到清朝末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有傅吉凯为镶红旗副都统,率军在北京应用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壮烈牺牲。其妻为免遭侵略军侮辱,令女儿、女婿自缢,然后举烛焚家。其子傅春祥、傅春寿后因家谱焚毁,令后裔皆以“春”为姓氏,世代相延至今。

②满族洪鄂春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黑龙江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春氏。

③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④满族诺罗氏,亦称诺落氏,满语为Nolo Hala,世居舍楞阿河(今地待考),所冠汉姓为春氏。

二得姓始祖:

春申君

三当代名人:

春良会:(公元?~1357年待考),亦称东良会;巩昌人(今陕西陇西)。著名元朝末期将领。

春良会个性耿直,事亲孝顺,教子爱国。

春良会很重视文教,并且培养儿子继承他的事业。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来东良会和他两个儿子治理的地方,人们都知书识礼,尊重文化。

元朝末期,春良会出任商州(今陕西商洛商州区)总兵,适遇红巾军大起义,他让长子携眷属前往华州(今陕西华县)居住,次子携眷属前往朝色居住,临行前他对两个儿子说:“朝廷把一方土地交由我管理,义当死守。”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7年),当红巾军在李武、崔德再的率领下,经襄樊大举进攻商州城时,春良会指挥全城将士奋勇死守,直至战死。部属将士们在他的忠勇行为感召下,个个奋不顾身,虽死伤众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为摇摇欲坠的元朝陕西的各州、郡地方官员树立了忠臣之榜样,陕西的各州、郡因此拼死抵抗红巾军,并向元朝廷告急。

元朝 派遣悍将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领兵入关围剿。元至正十六年夏天,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又派李喜喜、白不信、大刀敖等将领率军进陕增援。红巾军援军入陕后,攻占了兴元路(今陕西汉中)、秦州(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等地,又合兵围攻凤翔,但最终皆遭到了察罕帖木儿的凶猛打击,损失重大。

春 柳:(公元1937~今),本名柳春青;内蒙古人。著名教育家、书画家。

文化部特聘书画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金紫荆荣誉勋章获得者,文化部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研究员,世界汉诗优秀艺术家,中国优秀作家,世界优秀专家,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中国评论》特邀评论员, 中央党校《市县领导月刊》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研究》特邀撰稿人,《华人艺术》特邀编委,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书法作品在美国纽约华埠孔子大厦、中国艺术中心大厦、美国休斯顿大学、日本东京美术馆、日本东京银座、日本大阪美术馆、韩国汉城、首尔、泰国曼谷、巴西圣保罗、比利时布鲁塞尔、加拿大温哥华、澳大利亚悉尼、澳洲新西兰、法国巴黎、古莱姆国家博物馆、奥地利维纳,、俄罗斯中央美术家之家、香港大会堂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作品经文化部艺术品质部审定,经中 宝艺术品中心认定,收入《中 宝——书画艺术大典》销售于中国嘉德、荣宝、翰海、中商盛佳等各大拍卖公司,亚洲酒店易站,欧美和马来西亚网站,销售于《世界艺术网·中国杰出艺术家作品拍卖库》获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当代中国书画最具收藏价值的书画艺术家,书法作品印制“当代中华文化名家专题邮票,由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和中国艺术报,各以四分一版面刊登宣传,与国际接轨,使书画艺术走向国际市场。

书法作品和论文《从美国高考作文看问题》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发出邀请,以国家顶级艺术珍品由国家博物馆收藏,并收于《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典藏》。

论著颇丰,号称其至今对人类有五大贡献:

①关于从根本理论上指导中小学生作文的理论,将人类从作文的误区里解放出来;

②关于书法之妙和传统与创新理论;

③美于全力培养人类社会竞争佼佼者的理论;

④关于撰写原始创新理论的理论;

⑤关于现代社会及其艺术表现的理论。

其《素质论》出席泰国曼谷国际教育论坛大会作专题学术报告。其《当今书法的弊病及其医治》由《中国书画研究》刊发后,由人民大会堂管理局赠发给全国十届人大和政协三次会议“两会”的文化艺术代表们阅读,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其《“外师造化”不能丢》和《书法创新论——略论传统入与传统出》双获国际金奖。《书法创新论——略论传统入与传统出》评为国家自主创新,中华爱国十大文化领袖人才特别提名奖。其《再论全力培养人类社会竞争的佼佼者》收入《中国专家、学者十年贡献人物业绩与文论》,其《问题不能混淆》刊发于《国际学术交流》和《中国新时期学术论文经典》;其《现代论》由《国际学术交流》刊发,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被誉为“学科带头人”,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优异贡献。

以上由国家八大部委相关组织组建的中国记录年鉴汇编委员会和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评为“华夏精英”金奖,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从二十余万优秀人物中评为“改革先锋”金奖,为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由中国人才战略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前进中国杂志社和新世纪兴国人才信息汇编编委员,从近十万余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各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代表中评为“新世纪兴国人才”金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迁徙分布:

根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统计,我国大陆春氏人口数为28323人以上,主要分布在云南、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五个省份,其他省份春氏户籍人口数均不足一千。北京市内春氏人数为228人以上。

注:

中国大陆夏氏人口数为4254549人以上,秋氏人口数为22707人以上,冬氏人口数为15661人以上。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光 州:即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古称弋阳郡、定城、光州、南郢州、淮南郡。潢川在古时称光国,西周初期为黄国,是中华黄氏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故里。以流经境内的潢河而名,其水因流经黄国故土,春秋时期名为黄水,后来在“黄”旁加水,为“潢”。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黄地置弋阳县,为潢川建县之始。东汉初期以弋阳为弋阳候国。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置弋阳郡,辖弋阳、期思、轪和西阳四县,隶豫州,始系郡、县同治。南北朝时期更名为定城。宋、齐、北魏、北齐、北周,曾改为南郢州、淮南郡,仍隶豫州。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淮南郡,复弋阳郡,统定城、光山、殷城、固始、期恩、乐安六县,隶杨州。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治光山),以定城名为弘州(隶光州),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徙光州治定城(潢川名光州之始),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五县,隶淮南道。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光州为光山军,领属依故;高宗改光州为蒋州,未几即复;宁宗建州为两城,南城为县治、北城为州治。明朝时期,将南北城统称光州。清雍正年间升光州为直隶州,隶河南布政使司,辖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四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光州直隶州为潢川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为第三行政区治所,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正阳八县;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为河南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信阳、罗山、经扶(今新县)八县。1949年1月中国人民 解放潢川,中央人民 设潢川专署,1952年并入信阳至今。潢川文化源远流长,汉末陈酆、晋代陈冲、元化大文豪马祖常、明朝刘绘、刘黄裳等文坛巨匠,都曾留下不朽的宏著名篇。境内文化古迹众多,黄国故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多件被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2堂号:

玉林堂:明朝春升(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有四子,其中三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信姓出自姬姓,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的后代。无忌系魏昭王之子,封于信陵,人称信陵君。礼贤下士,曾用侯生计,窃符救赵,又率五国君败秦于函谷关,威震天下。后魏国君中秦离间计,罢无忌职,无忌日夜*乐,忧郁而死。其后代子孙以其封号之信字为姓,乃成信氏。见《风俗通》,参见《左传》。信姓也是满族姓氏。

信姓迁徙分布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信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南、湖北、黑龙江、新疆、内蒙、山西等地。

信姓郡望

信姓的郡望主要有魏郡。魏郡:汉高祖置,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信姓历史名人

信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赵国有信期,南北朝时,北齐有信都芳,河间人,数学家,宋代有信世昌,东平人,山水画师,明代有信恭,任主薄。

信都芳

信都芳:北齐人河间人,精通数学,且构思精巧,撰泾勾股等类书籍不少。

信世昌

信世昌:宋人,东平人,画家,善于山水。

信煜文

信煜文:(亦名信玉文),高级工程师。1937年12月出生,湖南邵阳人。 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英、俄语能听、说、写。1959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历任县林业局营林股股长、县林业局副局长、县速生产林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县政协副主席、县绿委副主任等职。兼任过绥宁县林学会理事长,邵阳市林学会理事。现是湖南省林学会会员,邵阳市总工程师协会理事,绥宁县人民 科技顾问,林业委员会科技兴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林业科技工作40年,造诣较深。善林业工程勘测设计和园林绿化规划,懂森林经营和林业企业管理。曾参加绥宁县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国家南方第一个社队机械化采育场的设计等重要工作,受到林业部表彰。1988年,在部办第四期工程师进修班学习了线性规划、系统工程与系统诊断、电子计算机原理与操作技术等高新科技,考察了沿海各省林业,尽职敬业,为绥宁县成为“全国林政管理百强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全省高效林业试点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主持《林业区划》,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六五”、“八五”森林资源调查和资料汇编,获省林业厅优秀成果奖;推广《杉木集约经营丰产林》和《运用区划成果、集约经营速生丰产林》,分别获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杉木速生丰产综合技术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提高毛竹母竹造林成活率、发笋率、成竹率综合技术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绥宁县山区综合开发“九五”总体规划,成果上报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办公室,被核准实施。撰有《黄桑草山资源考察报告》、《生态平衡与林业》、《论绥宁县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走高产优质高效林业的路了》等20余篇论文,分别在县、市、省林学年会的学术交流会上宣读发表。当前研究林业的“两大体系”建设和“科技兴林”项目,以及参与国际林业研究中心“森林资源分数管理项目研究”。

信伯仙

信伯仙:1925年1月生,河北无极人。1950年毕业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原黄委会黄河水利技工学校基建组长,工程师。吉林省辰星文化艺术中心高级书画师(书法),《全国著名书画家精华作品析览》副主编,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成果:硬笔书法作品1991年参加长沙马年中国硬笔书法精华大展并入选《中国当代硬笔书法精革》,1993年获国际“正大林”中国书法篆刻大赛特别奖,并被亚细亚艺术研究院收藏。1996年被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等艺术团体联合审定授予世界硬笔书法家名人资格证书。事迹被收入《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当代亚洲硬笔书法家经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现代中日美术通鉴》、《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

信华堂

信华堂中医师,男,1938年10月生,安徽人。现在安徽省凤台县丁集中医诊所任职,兼安徽凤台县中药研究会秘书长。香港中华中医药学院研究员,香港传统医学研究会高级会员。主要业绩:出生于儒医世家,幼读经史,好诗词,尤喜先秦诸子哲学,授业于祖父(信耕轩)。长期从事农村基层中医临床工作,学术上崇尚经典,主张医文并茂,临床中知难而进,攻克疑难杂症,对肝癌、胃癌、 癌、淋巴癌等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先后在中国中医药等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夏枯蠲汤治颈淋巴结核》获《华夏中医研究者联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编入《当代中医必效奇方》。《中西医合壁治疗乳癌》获“华伦杯”优秀论文三等奖,《论心为五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被编入《亚洲医药》,受到香港医学界青睐。《赤黄化毒散治验录》获“98世界医药成果博览暨现代医学论坛大会”优秀论文奖,并颁发奖杯纪章等。《升葛石膏汤治三叉神经痛》、《南海救苦丹治狂犬病》,都获奖。业绩入编《中国名医一万家》、《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医学论文总庥》、《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

信景隆

信景隆:男,1936年2月25日生,辽宁省康平县人,山东华信审计师事务所任所长,高级审计师。1957年毕业于长春计划经济学校统计专业。曾就职于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任审计处长。国际内部审计协会会员、中国冶金审计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内审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冶金审计学会会长。主要研究内部审计、内控评价。主要论文:《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试点工作总结》,发表于《审计研究》1991年第6期,异于1991年11月中国审计学佬中国内审学会召开的理论研讨会上发表。《内部控制学统计评价步骤探讨》,发表于《中国审计》发表于《中国审计》1992年第3期,并被中国冶金审计学会评为优秀论文,载入《冶金审计论文集》第2集《内控评价与企业管理》发表于《中国审计》1995年第4期,并《河北经济论坛》评为一等奖,中国冶金审计学会优秀论文。《论审计证据》,被中国冶金审计学会班次为优秀论文载入的《冶金审计论文集》第3集。《再论控制点》被山东内审学会开展的《联大杯》评为二等奖。《浅谈审计健全性测试与评价》发表于《冶金财会》1999年第1期,并被山东内审学会《丝绸杯》评为鼓励奖。《浅议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与评价》发表于《冶金财会》2000年第一期,并被山东内审学会《海尔杯。评为鼓励奖。此外还有发表在《中国审计年鉴》、《前进中的山东审计》、《山东冶金审计》等刊物上的文章20多篇。

信全友

信全友:1939年生,河北省武安县人。任职于安阳市豫剧一团。

信秀萍

信秀萍:1955年生,女河北省巨鹿县人,自幼喜爱文学创作先后毕业于邯郸师范、北京中国工运学院、邯郸职工大学,获两个在专学历一个中专学历。1973年参加工作,曾在中学当过教师,后又长期从事妇联、工会群众团体的文化宣传教育及报刊发行工作。曾任邯郸市总工会宣教文体部、女工部部长。燕兼任《河北工人报》驻邯记者站副站长。邯郸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1989年创办《邯郸市工人报》任总编辑;1995年又创办《邯郸文化》杂志,任副总编辑;《求索》杂志编辑。擅长撰写人物通讯、评论、报告文学、调查报告,其作吕多次在市、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及内部刊物上发表。其中《一个男人用心和血圆了女人梦》、《劳模的妻子》、《正岗潮冲击婚姻基石》、《下岗女工再就业不容乐观》等作品曾在《当代工人》、《中国工人》、《河北工人报》、《女子世界》等报刊上发表,多次被评为省市工会系统优秀信息员、通讯员。现任邯郸市妇女联合会、市总工会常委,女工部部长。

信姓当代名人

信书勇,男,汉族1975年3月出生山东省庆云县诚信社区。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庆云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悠扬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大自然地板庆云旗舰店、华庆陶瓷营销中心经理。网名悠扬琴风,是庆云文苑、中华诗社吧主,为人大度,有包容心,谦虚好学,组织能力、凝聚力强,爱好文学,音乐,书法,摄影,热爱家乡庆云。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代表作有《庆云赋》、《儒商赋》、《夏雨秋云赋》;诗歌《梦里莲花开》;散文《生命的雕刻》等。

中国大陆姓古的有多少人

古 古氏族谱概述 作者 古小彬 〔摘 要〕族谱与正史、方志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