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朝鲜同学说他们朝鲜也是"五千年文明"?
v 朝鲜古代历史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灭商,纣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鲜,击败当地诸韩土著的各部落首领, 当上了朝鲜国王,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过这个王朝是汉族建立的不是朝鲜族建立的。不知道箕 子
为什么没有把甲骨文汉字带到朝鲜?
前194年,中国西汉时期,燕国贵族卫满反汉,东逃到朝鲜,推翻箕 子第40代孙,建立卫氏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汉族政权。
前108年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设立了乐 浪(平壤)、带方、真蕃、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听说郡首都是当地的土著而根本不是来自长安-洛阳的汉族 流官),统治着朝鲜半岛中北部。
南部的诸韩民族仍然处于部落时代。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自此中国文言 文长期是朝鲜唯一的书写文字。
勿吉人(族的祖先)是挹娄人的后代,以强悍著称,向西驱逐扶余,扶 余只得苟延残喘。
扶余金蛙王(其王宫据说就是现在的君安证券吉林营业部)喜欢义子邹蒙,而不喜欢太子 大索,大索联合其他六个王子合伙谋杀邹蒙,邹蒙逃到今吉林集安,建立高句丽王国(后来迁都平壤)。
邹蒙 的儿子是琉璃,琉璃的儿子大武神王继承高句丽王位,击败扶余王大索,灭掉扶余。
邹蒙建立高句丽后不 久占有了真蕃、临屯,前82年,汉昭帝刘弗陵废弃真蕃、临屯两郡。
同时,朝鲜半岛南端出现三个小国 ——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朝鲜族的祖先)。
“han”在古朝鲜语中是“大”的意思,当时三韩还 没有汉字,后来汉字传入朝鲜,朝鲜人就将“han”写作“韩”字。
除三韩外,朝鲜半岛上还存在伽椰等国 家政权。
北部的则乐浪、带方一直稳定地属于中国的汉、魏、晋管辖。
中国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度割 据称侯,控制乐浪郡,乐浪成为东北亚各族的交通中心。
204年,度子公孙康割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统 辖中日朝交往事宜。
238年,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自称燕王,联络孙权反魏,阻断各族交通。
238年魏国司马 懿灭公孙渊,魏国控制朝鲜半岛中北部,乐浪和带方重新成为交通枢纽。
239年,日本邪马台国派使者到带 方郡,要求向魏国“朝献”。
此后,中日两国多次通过带方等郡来往,形成密切关系。
285年中国西晋时 期,朝鲜人王仁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赠给倭人,可见朝鲜半岛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当时邪 马台国军事力量较强,多次对朝鲜南部用兵。朝鲜往往成为日本的侵略对象。
二、三足鼎立时期的朝鲜半 岛 313年,高句丽趁西晋的混乱和衰落,吞并了带方、乐浪,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
过了三年,西晋灭亡。
337年,慕容光在辽宁建立前燕,首都义县,352年灭掉汉族冉魏政权,370年被前秦灭亡。
384年,慕 容垂在定州建立后燕,398年慕容宝被北魏战败,逃到老家义县,407年,后燕高句丽族大将高云处死慕容熙 建立北燕,
后来汉族人冯跋成了北燕皇帝,统治着整个辽宁省。
就这么一个小政权,高句丽居然怕他,大概 是仰慕汉族文化,高句丽对北燕称臣。
346年和356年,马韩中的一个小部落统一马韩诸部,建立了百济国, 国王姓扶馀,系从北方南迁的高句丽人;
另一弁韩中的小部落则统一了弁韩、辰韩诸部,建立了新罗国,国王姓金,系本地人士。
朝鲜半岛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300年,日本大和国(倭)建立。
随着日本的统一和 强大,加强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366年倭派使者到百济。而百济为了对抗高句丽,和中国东晋-南朝通好, 又和倭结盟。
而高句丽与中国北方政权关系密切。
369年,倭侵占弁韩(今韩国庆尚南道釜山),建立任那 地方,设“ 日本府”统治之。
百济也成为倭的朝贡国。
384年,佛教由东晋僧侣传入百济。
391年,倭渡海大 破百济、新罗。
396年高句丽好太王征伐百济,百济臣服。
但是,399年,百济又勾结倭,进攻新罗,倭军一 时遍布新罗。
400年高句丽派兵支援新罗,追至任那和加罗。
404年,倭军侵入带方,又被高句丽打败。
413 年,倭改变策略,主动和中国南朝汉族政权修好,想借中国南朝的权威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剩余势力。
438 年,倭王要求南朝宋武帝封他为“使持节、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 军、倭国王”,
妄图取得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被宋武帝拒绝。
420年,南朝宋顺帝为了牵制强大的高句 丽,将百济王封为“镇东大将军”,但新罗与南朝宋没有联系。
出于同样目的,封倭王为“使持节、都督 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439年,鲜卑族的北魏灭掉汉族 的北燕,统一中国北方。
亡国的北燕皇帝冯弘跑到高句丽居然继续在高句丽国王面前作威作福,被高句丽干 掉。
五世纪下半叶,倭在朝鲜半岛势力衰退,而以平壤为中心的高句丽势力逐步强大。
后来甚至乘北魏内 乱,占领北魏领土(今辽宁省和河北北部)。
这就是现在的韩国人声称辽宁和河北省都是韩国领土的历史渊 源。
436年,475年,高句丽攻破百济首都汉城, 百济迁都熊津,力求在南方扩大疆土。
479年,倭出兵新 罗,虾夷族士兵起义,不战自乱。
512年,百济要求倭割让任那四郡,倭被迫答应。
562年,任那政权被新罗 所灭亡。这对倭是沉重的打击。
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新罗也逐步强大起来。
600年,倭为恢复在任那的统治,远征新罗,虽然取胜,但没有达到目的。隋朝也多次进攻高句丽。
618年,高句丽派使者到倭联络通 好。同年,唐朝建立。
645年 ,唐太宗也派兵进攻高句丽,同时与新罗保持良好关系。
660年,百济受新罗 和唐朝的夹攻,首都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倭求救,倭乘机出兵朝鲜。
663年,新罗和唐朝 在白江村(今朝鲜锦江)大败倭军队,灭了百济。
三、统一的古代朝鲜半岛
665年,高句丽发生内乱,668 年,高句丽被唐朝灭亡。
但高句丽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对今天的朝鲜族的形成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句丽在迁都后改称,国亡后,其国民扶余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 入汉族和满族,进入朝鲜半岛的只是极少数;
今天的朝鲜族的主体来源於半岛的土著三韩族;
因此之对 於朝鲜族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血缘上,这与拓跋鲜卑人对汉族的影响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缘颇有些 类似之处]。
唐朝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
朝鲜半岛仅剩下新罗和唐朝势力。
倭又很快和新罗恢复了国家关 系。
907年,唐朝灭亡。
935年,王建推翻新罗王朝,建立王朝(王氏朝鲜)。
936年,乘中国的分裂, 统一朝鲜半岛。英语中korea就是“”的译音。
和倭的官方关系不好。
977年,海盗还大 举进攻日本。
1216年,中国北方的契丹大举进攻。相继臣服契丹和金。
1259年,蒙古征服。
1274年,元朝镇压了的一切反抗力量以后,强征25000人进攻日本,但是失败了。
13世纪上半叶, 倭寇第一次兴起,他们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
1223年,倭寇大举侵入金州。
1323年—1422 年,倭寇共计侵略382次,不仅蹂躏沿海各处,而且深入内地,成为的心腹大患。
同时倭寇不断抢 掠中国沿海。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朝建立李氏朝鲜,明太祖朱元璋同意 “朝鲜”作为李氏政权的国号,这是“朝鲜” 作为国号的开始。
李氏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直到 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为止。
李成桂一方面加强防倭,一方面谋求与倭官方发展关系。
倭满足了朝鲜 的要求,命令禁绝贼船。
1401年,倭派使者到朝鲜。
但是倭寇没有得到根治。
于是朝鲜决定以武力解决倭寇 问题。
1419年,朝鲜发动已亥东征,大举进攻日本的对马,清剿倭寇。
倭国朝野震动。但朝倭关系仍然保持 友好。
1433年倭接见朝鲜使者。
1481年,倭向朝鲜求《大藏经》。
十五世纪中叶,朝鲜出现了拼音式的谚 文,从此汉、韩两种文字并存。
1593年,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进而梦想统治朝鲜和中国。
早在1595 年,他就写信给朝鲜国王,声称准备统治明朝疆土,要求朝鲜臣服,遭到拒绝。
1592年,丰臣秀吉派军入 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倭陆军节节进逼。1592年,倭将小西行长攻陷朝鲜京城。
古朝鲜
中国史籍中有“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遍布于满洲、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朝鲜半岛具有五千年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但其实早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於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从公元前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古朝鲜。半岛南部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濊、马韩、辰韩、弁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称辰国。
檀君朝鲜
相传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於《三国遗事》之内。
箕子朝鲜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
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鲜韩国学者对此段历史的存在有一定争议,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卫氏朝鲜
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汉四郡与三韩时代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三国演义》中有公孙瓒)在乐浪郡南部又设带方郡,南迁的古朝鲜人,包括了卫氏朝鲜的遗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同时存在伽倻等小国。
三国时代
由于汉朝解体,无力北顾,前1世纪中叶,辰国开始解体。新罗、百济日渐强盛,公元4世纪,朝鲜形成 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
在公元前后(《三国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中),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三大政权:新罗(前57年-935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在半岛南端还有伽倻等政权。各国互相攻伐,同时也出现了朝鲜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百济是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百济依靠中国南朝各代,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
关于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学者认为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弁韩(今庆尚南道)地区的伽倻等政权是当时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岛三国中的百济为抵御高句丽和新罗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借由日本牵制两国。日本则企图利用此一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势力。由此导致了四世纪时大和朝廷出兵新罗,占领弁韩,设置日本府进行统治。
512年,百济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让任那四县以补偿被高句丽占领的北部领土。当时的大和朝廷因无力继续统治朝鲜南部地区,不得不答应百济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
而在朝鲜和韩国方面,很多学者否认当时在朝鲜半岛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们认为在日本列岛上存在着许多被百济,伽倻和新罗统治的小国,在半岛各国相互争雄之时也曾竞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岛各属国的力量。
日朝韩三国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还没有一个可以为各方接受的结论,某一年的微软百科全书即因为此一问题而招致部分韩国学者的抗议。同样的三国关于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读也存在很多争论,甚至有朝鲜学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旧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篡改。
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则和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于公元660年和唐朝联合灭百济,于668年和唐朝联合灭高句丽,但唐朝却派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由於当地人民反抗,以及当时唐朝还要防御西突厥的威胁,676年唐军撤退,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定都庆州,采取唐朝的国家制度。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时期。
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某些朝鲜学者将渤海国也纳入本国史范畴,故将此时代称为南北国时代。
高丽王朝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跨台,国王投降蒙古。成为元朝属国,达鲁花赤驻开城监督国政。1280年,成为元朝一个行省(征东行省)。
李氏朝鲜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城。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创立朝鲜语字母“训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明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出兵援助,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为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 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克扣军饷,因而发生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清朝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6月6日清军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立即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城,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
1894年日本和驻朝鲜的清军展开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清军失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日本暗杀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
1896年高宗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为韩国。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
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被日本至此,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
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统治时期
日韩合并
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韩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让高宗退位,拥立顺宗。
临时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子在今日汉城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引起国民的反抗,并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中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朝鲜***武装
从1932年起,朝鲜***人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镇,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现代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双方爆发朝鲜战争,中国和美国分别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於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目前美国仍有部分军队驻扎在韩国。
文化
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影响。13世纪时,朝鲜人在中国的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144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
宗教
在韩国,人们信仰各种各样的宗教。其中既有朝鲜本土产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又有外来宗教。
萨满教
萨满教是韩国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鲜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信奉泛灵论,认为山川、天体、岩石、树木等自然界万物皆有灵魂。而且他们认为人类也有灵魂,并且永不消亡。他们想念善良的神灵会给予人带来吉祥,而邪恶的神灵则会带来恶运。至今,萨满教仍是韩国人的基础宗教,部分人仍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而对现代人来说,萨满教仪式中富有表现力的驱妖降魔的内容,则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等现代艺术中一个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纪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佛教作为韩国历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对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现在韩国佛教共有26个宗派,9,200多座寺庙和1,100多万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纪孔子创立的伦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伦理思想为仁、义、礼、智,是用于齐家治国的一种伦理体系。
公元初期儒教传入朝鲜半岛。千百年来,儒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学一直影响着韩国。时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经渗透、扎根于韩国社会之中,这尤其体现在教育、礼仪等方面。同时,它在韩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胶东于氏
于姓在中国姓氏中列第28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6%,而于姓分布又以山东省为多,约占于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斥山作为于氏家族中的一个大的分支,于氏子孙散布胶东,有的甚至飘洋过海,斥山也成为胶东于氏的发源地。
斥山又称赤山,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离石岛仅6公里,是胶东著名古村。元代于钦所著《齐乘·尔雅·释地》中:“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于钦笔下的斥山是:盖以海滨广斥得名,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
于氏是斥山最初的建村者。迁到斥山的于姓是汉西平侯于定国之后,史称“东海于氏"。资料显示: 于氏第一代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于姓一支由河南沁阳迁至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迁至斥山,至第七十代迁出赤山。 光绪版《文登县志》载:斥山在城东南100里。金、元为镇,设斥山寨巡检于此。
于氏在斥山落户建村以后,以姓氏为村名,于家庄的村名叫了近百年。村子南有一座山,因山石呈红色,当地人称之为赤山。于氏祖先想借“赤"字的红火之意求得氏族兴旺,便将于家庄改名为赤山村。但是于氏家族并没有出现人旺财旺的红火局面,于氏祖先又认为“赤”字是火的意思,而“于”又与“鱼”谐音,鱼近火是不吉利的,于是同音的“斥”字替换了“赤”字,斥山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但于氏家族仍然不见兴旺发达。于氏祖先请来了风水先生,勘查后的结论是:斥山村的地理位置不利于于氏生存发展,得另选吉地,才能兴旺发达。于是,斥山村于氏开始了向周边迁徙,有的干脆远迁县外、省外。
唐朝末年,斥山于氏第一次外迁,迁到今威海经区崮山镇,于氏宗谱也被带到崮山,使这里成为于氏宗族新的大本营 。随后先后有北宋元丰年间、元末几次大规模的外迁,于氏宗族绝大部分迁出斥山。明弘治年间,时任文登县幕僚的河南人王璋入住斥山,王氏家族开始在斥山繁衍生息并逐步强大,于氏在斥山成为“小姓”, 到清嘉庆年间,于氏最后一户迁出斥山。 至此,于氏结束了在斥山一千多年的居住历史,散布于胶东各地。翻阅荣成、文登、乳山、海阳、牟平等地方志,很多村庄都明确标明:由斥山村迁此建村。
于氏从斥山迁至崮山,历经数代,家族仍然不见兴旺, 北宋中期于氏家族部分迁往洪水澜村(今草庙子镇驻地南六公里),在洪水澜村经三代后,又迁往大水泊村。
说起来有些神奇,于氏自迁入大水泊后数年,人丁兴旺,财运亨通,更加上出了几位大官,使得于氏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元末于氏开始在大水泊修建家庙,并将崮山的于氏宗谱请来供于庙中,谱上供奉着斥山一世祖至后代世祖名讳。每逢大年除夕,于氏家族众人包括外村分支都到大水泊家庙祭祖,大水泊自此成为于氏大本营,各地于氏都习惯称大水泊于氏,但是谈到起源时,遍布胶东的于氏绝大多数会说是“斥山”。所以在大水泊于氏支谱序文中出现这样的文字:“缅稽我祖,图腾斥山。而崮山后,而洪水澜。至大水泊,是曰三迁……”
后来大水泊于氏又有部分于氏族人外迁,他们没有忘记斥山是自己的“根”。北京通州于氏祠堂的对联是:“东海宗址传燕冀,斥山家世壮宏图。”而乳山司马庄于氏则表明“系出赤山锦世泽,名传司马振家声。”
现在从一些民间传说、史料、方志、谱牒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想见当年于氏在斥山曾经的经历,斥山这个胶东半岛的古村落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探讨。
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于姓是周文王、周武王、于叔、于定国的后裔。周武王第三子姬叔受封于邘国,称为邘叔,其后去邑旁为于,有于氏。斥山于系出郯城,为西汉西平候于定国之后,故以于定国公为始祖。于氏第一代(于叔)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代表人物于劂第九代;于乾、于坤第十代;第十一代至第二十六代也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迁至山东郯城;二十六代至三十五代在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东省荣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礼)在洪水澜,七十二代(于坚)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兴旺陆续迁到全国各地。
于氏宗祠对联大全
“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于氏宗祠对联,供大家参考借鉴。
于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威隆节钺;德卜门高。
上联典指三国魏名将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加审慎之心,当时人说:“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救时宰相;当代清官。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于谦,字廷益,七岁时,有异僧称他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南犯,他猝亲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于谦率军击退进攻北京的也先,保卫了京师,迎回英宗。下联典指清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黄州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勤劳土木;妙选瀛州。
上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乐进士。历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举寇边,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从征,留他理部事。未几,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成王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经划京师防御。他拥立成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迎敌。而身自督战,也先挟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英宗。及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后以所谓“谋逆罪”被杀害。下联典指唐初大臣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省高陵)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廷尉门高。
上联典指唐初洛阳人于志宁,字仲谧,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历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师、华州刺史,封燕国公。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公,曾官廷尉,执法公平。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同为他重修,他让修得高大些,能容驷马车盖出入,并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让世泽;大傅家声。
全联典指唐·于义,北周闵帝时为安武太守。以家财分郡人之争讼者,讼者耻愧,移居他州。
于氏宗祠五言通用联
长歌昭日月;大笔撼乾坤。
此联为台湾政治大学挽于佑任联语节录。于佑任,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光绪举人。工诗词,精书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诗书》等。亦擅联语。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
此联为唐代诗人(唐末进士)于邺《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句联。
慎行大学士;曼倩西平侯。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字可远,东阿人。隆庆进士。万历初历修撰,后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以疾归。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竹及冯琦文学为一时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青晚标广德;红叶作良媒。
上联典指于志宁五世孙于琮,娶广德公主,后被害,公主亦自缢室中。下联典指于佑题诗红叶,宫女韩氏得之,后结为夫妻,“方知红叶是良媒”。
于氏宗祠六言通用联
红叶作良媒合;青史标广德贞。
上联典指唐僖宗时学士于佑,在御沟行一红叶,上有诗句,于佑也题一叶,放在上流,被宫女韩夫人得到。后来,僖宗放宫女,于佑娶了韩夫人,二人分别取出红叶相示,说:“可以答谢良媒了。”原来,韩夫人诗中有“方知红叶是良媒”的句子。下联典指唐代于琮,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擢进士第,历官左拾遗、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黄巢攻入京师长安,于琮被杀,公主自缢而死。
于氏宗祠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德及子孙,崇门容驷马;功高家国,泰代出贤臣。
上联典指汉代县狱吏于元公。决狱平。东海有孝妇,为太守冤杀,公争之不得,辞疾去。孝妇死。东海旱三年,后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公谓曰:“少高大,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为丞相,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
砥柱中流,独揽朱明残祚;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此联为魏源题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祠联。
;我的朝鲜同学说他们朝鲜也是"五千年文明"?
本文2023-12-03 19:57: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