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第1张

1、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2、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3、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4、节庆 :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七种物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跳黑足马(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来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历史: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不能简单地说哈萨克人是蒙古人的分支,这种说法不妥。哈萨克人就是哈萨克人,蒙古人就是蒙古人,这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哈萨克族的形成确实与蒙古族有很大的渊源,是蒙古族与中亚、西亚的诸多民族混血而成的一个新民族,血缘构成非常复杂,众多民族数百年杂处,早已混血混得一踏糊涂。

一、哈萨克是突厥,就是人们整天说的突厥,哈萨克民族比蒙古人早多了,唐朝的时候就有了。

哈萨克就是历史上来自中亚和西亚民族和蒙古人通婚形成的,蒙古血统占了很大部分,达到40%,为第一大血统,但是说哈萨克语,哈萨克是一种标准的突厥语,哈萨克和蒙古人是邻居,所以二个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通婚是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哈萨克开始比蒙古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所以大部分人和哈萨克人通婚以后就说哈萨克语了,不过有一段时间,哈萨克民族突然从历史上消声灭迹了,缺乏历史记载,然后在蒙古帝国崛起以后又衰弱出现在历史上面,看起来似乎是蒙古人建立的,但是从这个民族的人数看,哈萨克民族至少形成与500年前和1000年前的,因为你要那么多蒙古人说哈萨克语,需要很长时间的。

二、哈萨克的非蒙古族缘。

主要来源于土库曼和一部分欧洲血统,也有很少部分汉族血统,汉族血统大部分也是各种原因历史上通过蒙古民族进入哈萨克的。比较精确的基因分析,蒙古血统占哈萨克民族34%,欧洲和中亚血统占哈萨克40%,汉族血统占9%。

三、许多人很顽劣,整天胡说八道,唐朝的时候蒙古高原也是被突厥控制的,所以中国史书只见突厥没有蒙古这个说法的。

蒙古部落当时是突厥的一个小部落,只是后来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的以后,由他的部落的名字称呼蒙古高原了。

族名:

哈萨克族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

民族概况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 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250458人。

主要从事畜牧业。

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新疆 尔自治区,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

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

教传入后,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及一些原苏联国家,以俄文字母记录语言哈萨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亚草原。

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

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

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

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

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脱离者”。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 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民族历史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

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

随着汗国的壮大,周邻民族的加入,到15世纪末,哈萨克民族最后形成。

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

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

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

但是准噶尔汗封建贵族烧杀抢掠使哈萨克人民遭到灾难。

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喝尔的威胁。

哈萨克三玉兹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中国,并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1864~1883年,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 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

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

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千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

划界后,又有了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

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大多数。

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勒泰区(1919)。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清朝对哈萨克人民的专制统治。

文化艺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

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

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

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

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

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彩。

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

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

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

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

民间乐器有“冬不拉”。

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

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

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

他们制做的马 是名贵的饮料。

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缝制大衣,不挂布面。

妇女夏天穿长的花布连衣裙,冬季外罩对襟棉大衣。

牧民冬季戴三叶帽,热天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

妇女头戴白布盖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上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

哈萨克族人民热情好客。

对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给以殷勤招待。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

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

哈萨克族大多信仰 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

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

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

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

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 ,特别喜欢马 ,马 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

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

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 ,奶疙瘩,等等。

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

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

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社会经济

1949年以前,哈萨克族还处于宗法封建社会阶段。

哈萨克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山麓、河谷、盆地。

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天山山麓和阿尔泰山南坡还是我国五大牧场之一。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哈萨克早已总结出一整套基本生计模式。

他们逐水草而居,视季节变化,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牧场,分冬夏牧营地。

也有部分哈萨克族人兼营农业。

打猎也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来源的一种补充手段,猎获物由参加打猎者平均分配。

哈萨克牧民放牧的牲畜主要有马、绵羊、山羊。

哈萨克骑马、食马肉、喝马奶。

用马皮制品,马在哈萨克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交通工具除马外,还有骆驼、牛等。

哈萨克人民用于生产中的牧羊犬和猎鹰也特别广泛,它们是生产中的好帮手。

牧区贫富分化悬殊,少数大牧主拥有数千头牲畜,而大多数贫苦牧民只有少量或没有牲畜。

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占人口10%的牧主占有50%的牲畜,而占90%的牧民仅占有50%的牲畜。

牧场名义上为部落所有,实际为大牧主所占有。

由部落头人、宗教上层和牧主所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对贫苦牧民进行残酷剥削。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哈萨克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中国 的领导下,进入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1954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同年先后成立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该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于1984年迁回新疆巴里坤地区)、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地区相继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哈萨克的畜牧业在建国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实现合作化以后,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改变了畜牧业的旧面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

在“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建国后,中国 和人民 在哈萨克族地区大力发展工业,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和独山子油田、伊犁榨油厂、布尔津面粉厂、塔城和阿勒泰的面粉厂、阿勒泰的水电厂等,都是由国家投资在短期内建成的。

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拉山口出境。

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在向西开放中处于前缘阵地。

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不可缺少的人物

萨合木努尔哈力(据资料表明此人人生活在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区)

哈萨克族最伟大的英雄,是哈萨克族人称为神仙的伟大人物!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其余在河南、广东和甘肃三省。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65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哈萨克族的人口数为1562518人。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哈萨克族的建筑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冬季,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林区则在木房里过冬,其它季节住毡房,几户人家称作一个阿吾勒。阿吾勒由有血亲关系的人家组成,居住的地方草场相连,协作生产,一同转场迁徙。

毡房是春夏秋从一个栖息地搬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简便的活动房屋。毡房日遮阳,夜隔潮,防风挡雨,通气透亮,移动方便,一般30分钟内就可支撑拆除装卸完毕。

富裕家庭的毡房很讲究,里面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种图案,围毡都加以修饰。格栏四周挂着壁毡和花色毡子。地上铺满花毡,绣花毡、地毯。富有的人家毡房格栏、辐柱上漆,镶上镂刻的骨饰和银饰。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

1、习俗: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
点击下载
上一篇:任氏的始祖是谁下一篇:关于常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