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追查一下李氏这一支的完整族谱 望有知者告知一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收藏

想追查一下李氏这一支的完整族谱 望有知者告知一下?,第1张

===林州家谱目录===

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正题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责任者李修德

撰修时间2010年

摘要始祖于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中州彰德府林县西诸翟镇(村)入户,立茔村东南半里许。本族始祖同林州市横水镇铁炉村李氏始祖李全为兄弟。族谱分八支,传24世。一支李自新后裔,二支东姚李家厂李首都后裔,三支后寨村李连财后裔,四支东头村李辅荣后裔,五支后寨村李福后裔,六支、七支、八支。

谱涉地河南省林州市

版本精装印本

数量1册

馆藏地河南省林州市

登记人李刚毅

先祖名人

六世李汉,山西绛县县丞(正八品)。

十世李璋,修职郎(正八品)

十五世李崇儒,浙江宣平、缙云知事。

十五世李崇修,九品职员。

统一续修李氏族谱序

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标志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这里可读到祖先所处历史变革中的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人生观、价值观,可读到吾氏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为尊卑分明、亲疏明析,增进凝聚力,为促进团结,发扬传统美德,以传亲亲之念,为促进社会和谐,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奉献族人之力,而统续修族谱。

本族始祖和横水镇铁炉村始祖李全同根、同祖、同源是同胞兄弟,明洪武初年同地、同时、同路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老槐树下迁原林县城东分居西诸翟、铁炉两村,至今已六百二十余年,繁衍二十多代,已族众丁繁,迁徙广布。

本族原有家谱被族人李雨因故焚毁,致使族系紊乱。直到清雍正年后,各支系才据先人历代传承及茔地碑碣考证,分别修谱。因时局变迁,多不完整。几经隔代、口碑流失资料难祥,续编已成难事,如再不统修续,为我李氏最大憾事,难慰祖先,愧对后人。吾虽才疏学浅,阅历不深,决尽所能。仗多数族人鼎力相助,奔各地搜集谱牒、手抄本、碑碣、分单、契约、长辈口传等,统续修族谱,编辑成书,印发各支。

族谱编撰之道时近则宜,时远则难。近者二、三十年,此时长者尚存,年少者得闻其祥,时远者皆亡,得其祥难也。切望后人及时续修,别步我艰苦难愿之思。

始祖十八世孙修德讳传文谨序

公元二〇一〇年菊月吉日

  一、姓氏源流

  汤(Tāng 汤)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黄帝后裔夏朝未商汤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又称成汤,尊称帝乙,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而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成汤见其形势,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夏的属国葛,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的三个重要的同盟国韦、顾、昆吾,成为当时强国。随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成汤的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字“汤”为姓氏,就是汤氏。

  2、出自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简改为汤氏。据《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

  3、出自子姓,为商末宋国君主偃之后,因避祸改为汤氏。据《史记·殷本纪》载,周初,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偃,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联合攻灭,子孙大多以国名为氏,姓宋。偃的弟弟昌之子隆,改子姓,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畏祸,又改子姓为汤姓。

  4、出自改姓及他族中有汤姓:

  ① 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

  ② 另满、侗、蒙、土等族均有汤姓。

  得姓始祖:商汤。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商汤于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盟,娶其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拥护,以致于周围诸多小国家也慕名归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省境。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唐末五代时,从黄巢起义始,中原汤姓再度南迁,其路线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上述诸多次南迁使得源于北方的汤姓遂成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汤姓名人零星见于史册,宋代以后,大批汤姓名人涌现,且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见,后世汤姓是称盛于这些地区的。宋代汤姓有宰相汤悦和汤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成当地名门望族。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出安徽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另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间,广东汤姓陆续有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东南亚一带。今日汤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汤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三、历史名人

  汤 王:陕西省始平人,周任亳国国王,为诸羌始祖。汤王在历史上又称为成汤,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肉袒投诚,周公旦二此克商后,对子启于宋(河南省商丘),治理部分商朝遗民。传至公稽、丁公、乃至公偃,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昌,昌生隆,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其祸及,改子姓为汤。

  汤 悦:安徽贵池人,文采极佳,由此扬名。初为南唐宰相,独揽李家皇室的书檄教诏。后归宋,赵匡胤封其为光禄卿,颇为重用,撰有《江西录》十卷。

  汤 汉:南宋末期著名理学家。字伯纪,号东涧,江西省余江县崇义乡(今画桥)人。淳佑四年(1244年)甲辰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封安仁(余江)开国子,南宋儒学旗手、理学宗师。卒谥号文清,追赠正奉大夫、饶国公。

  汤 鹏:清代芜湖人,时为一心灵手巧之铁匠。其邻为画家,鹏深羡,遂闭门构思,以锻铁做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因作品精妙生动,来人争相抢购,世称“铁画”。

  汤 厘:江苏省淮安人,元代书画理论家,精于古物及书画鉴赏,主要谈及书画鉴别方法、所见名家画迹,论述名家擅长、画法特点,多从笔墨气韵方面辨别真伪,鉴赏要领甚为精到。曾著《画鉴》一卷。

  汤 和: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明代开国功臣,封将军,进信国公。洪武十八年,自请解除兵权,免遭太祖猜疑之祸。后又曾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以御倭寇。

  汤 球:字伯玕(1804-1881),安徽省黟县人。自幼勤奋学习,兴趣广泛,博闻强记,“星纬推步,研究其奥”,尤通天文历法之妙。但是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把精力转移到治经论史方面。他与同乡俞正燮、汪文台等人,交往频繁,互相切磋。汤球的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前人的说法,一定要依据经典,考核真伪,比较异同因而很少有穿凿附会。他在俞正燮、汪文台的帮助和鼓励下,在考据学上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修订补辑的古书有郑康成逸书九种,刘熙《孟子注》、《孝经、论语注》、刘珍等《东观汉纪》、皇甫谧《帝王世纪》、谯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等。

  汤惠休:南朝宋时诗人。字文海,山东省临沂人,齐梁间任余杭令、中散大夫等职。官至扬州刺史,诗学谢灵运,与鲍照并称为“休鲍”。

  汤王寿: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宋代进士,官至大理少卿。曾上书请召朱熹,忤权相意,名声大闻于时。

  汤思退: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龙泉(今丽水)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考取进士,任龙泉邻县——建州政和县令 ,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高宗、孝宗时两度为相。

  汤正仲:字叔雅,号闲庵,扬补之甥。江西省南昌人,宋代著名画家。善画梅、竹、松、石,清雅如傅粉之色。自来墨梅,类以白黑相形,汤正仲的舅氏遗法,始创新意,为倒晕素质以反之,青出于蓝。其作品别具新意,享誉画坛。

  汤克宽: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江苏省邳州(今邳县)人,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汤庆,做过防守长江的江防总兵官。汤克宽骁勇善战,原已做到副总兵,驻扎金山卫,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台州北上,流窜各地,汤克宽作战失利,被参革职。王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保他为浙西参将,受命于危难之际,屡败倭寇,敌甚畏,因功迁广东总兵。

  汤宾尹:安徽省宣城人,明代官吏。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至左谕德,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睡庵集》等。

  汤文琼:池州府石埭(今安徽省石台东北),明代爱国学者,时京师被攻陷,文琼书衣襟“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后投缳绚国,传为美谈。

  汤显祖: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官历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其创作讲求声律对应,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牡丹亭》为其代表作,另有《紫钗记》、《南柯记》及诗文多种。

  汤贻汾:江苏省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笔法雅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与戴熙并称“汤戴”。

  汤右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诗人,官至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其诗才大而能恢张,帝赐之“诗公”,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著《怀清堂集》。

  汤世树:江苏省武进人,清代诗书画家。书学米芾,题识精美,写生鲜丽,为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时称“三绝”。

  汤金钊:字敦甫,浙江省萧山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三年(1808年),入直上书房。金钊端谨自持,宣宗在潜邸,甚敬礼之。母忧服阕,擢侍讲,督湖南学政,累迁内阁学士。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阁拜副相。

  汤化龙:湖北省浠水人,民国开国元勋、清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创立湖北革命军政府任民政长、民国首任众议院议长。

  汤玉麟:辽宁省阜新人,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12军军长、热河省省长兼热河军区司令、第五军团总指挥、热河省驻防军总司令、上将。

  汤宗舜:1917年9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浙江湖州人。大学学历,职称为研究员,1979年3月—1994年10月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原任中国专利局顾问、国务院参事。著有《专利法教程》、《专利法解说》、《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等著作;合译著作分别为《巴黎公约解说》、《知识产权法教程》;译有《巴黎公约》、《Trips协定》、《欧洲专利公约》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国都顾(今河北省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省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2、堂号

  掬星堂:或吞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飞星入盘,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300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吞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此外,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临川堂”、“义士堂”、“叙睦堂”、“光裕堂”、“双桂堂”、“丹桂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汤姓源于北方,历经迁徙,渐演变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汤姓名人荟萃,所占行业众多,不乏有诗人、文学家、画家等。如南朝有诗人汤惠休,明代有文学家汤显祖、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清代有画家汤贻汾、史学家汤球等。

  3、汤姓字行辈份排列整齐,取字意深。如民国手抄残本《汤氏家谱》中,载江西余江汤姓一支字行为:“开明国钟安,宽济辉根植”。

  ============================================================

  汤姓宗祠通用对联

  〖汤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中山世泽;

  信国家声。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汤和为开国功臣,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省溧水县东。

  文庙从祀;

  孝感动天。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河南睢州人汤斌,字孔伯,号潜庵,顺治年间进士,官潼关兵备道,后辞官跟从孙奇逢学习,讲《孝经》等书;奏请减轻苏松田赋,救济江北水灾灾民。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从祀文庙。下联典指元代新建人汤霖,字伯雨,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母亲患热病,想要冰,当时正是热天,他整天在池边号哭,忽听池中有嘎嘎响声,一看是冰,急忙取来送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飞星应兆;

  治圃隐居。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汤悦尝见飞星坠盘中,掬吞之,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宋·汤岩辞官归治小圃,隐居自娱。

  -----------------------------------------------------------------

  〖汤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瓯王威德远;

  诗公美名传。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御史大夫汤和,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转战苏、浙、闽、蜀、屡有战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抵御倭寇。追封东瓯王。下联典指清代进士、诗人汤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帝重其文学,御制诗赐之,目为“诗公”。其诗才大而能恢张,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临川传四梦;

  武进誉三绝。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7),字义仍,号海若。临咱(今江西省临川)人。少即有文名。以拒绝张居正延揽,至历十一年(1583年)始第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归里。家居二十余年,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四川梦》。其中《还魂记》最负盛名,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另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联典指清代诗书画家汤世澍,字润之,武进人。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收学米芾,题识精美,时称“三绝”。

  -----------------------------------------------------------------

  〖汤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姓字高标鼎甲;

  文章雄列大家。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下联典指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字嘉宾,宣城人。万历中乡举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有《睡庵集》。

  -----------------------------------------------------------------

  〖汤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彭蠡毓浏阳之秀;

  长沙挹湘水之清。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省临川人,所居处称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绝首席大学士(宰相)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年间进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宰相申时行,降为广东省徐闻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县,后因不依附权贵被免官。曾跟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并与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传奇《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及《紫箫记》,诗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两代有戏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下联典指南宋长沙浏阳人汤寿,字君保,淳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为人刚直,多次被人中伤,朝廷有“清风峻节”的评语。

  东坡居士休题杖;

  南郭先生且滥竽。

  ——汤东谷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汤姓历史名人汤东谷自题联。(见《分类楹联宝库》)。

  -----------------------------------------------------------------

  〖汤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

  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时南唐秋浦人汤悦(原名殷崇义,入宋后因避讳改姓名),博学能文章,李璟时官左仆射,朝中许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后主时升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年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太宗诏令修撰《江南录》,太祖开馆修《太平御览》,他都参与其事。相传曾在梦中见飞星堕入盘内,他掬来吞下,于是文思日进。下联典指宋代贵池人汤岩起,初任营道知县,以廉洁著称,官至徽州通判。后辞官归家治小圃,隐居自乐。著有《论语义》及诗集。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

  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汤氏宗祠联。

  ============================================================

  附录:汤姓典故、趣事

  〖汤王沐浴〗

  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关于成汤王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据说商朝建国不久,亳州连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卜一一卦,说应当人做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汤王就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过了一会儿,他断然说科:“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于是他选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汤王经过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接着由巫师搀扶着登上了一个个高高柴堆,参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点火的时候到了,巫师们用火把,把柴堆点着了,片刻间浓烟滚滚,把汤王围在焰火之中,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人们在欢呼中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

  成汤王在位13年,死后葬于亳州。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传,成汤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赞扬,为了纪念他特在安徽省亳州修建汤王陵公园。

  --------------------------------------------------------------------------------

  族谱信息

  汤 10966江苏常州汤氏宗谱八卷 (清)汤全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怀德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间,此为四修。 10967江苏武进汤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汤贻汾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10968江苏武进东载汤氏宗谱十二卷 (清)汤文杰主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0969江苏武进毗陵汤氏分谱八卷 (清)汤天狗 汤于全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毗陵汤氏怀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五年。 10970江苏武进孟河汤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清)汤芝杨等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敦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0971江苏武进毗陵汤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袁复堂等修 民国八年(1919)奕恩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972江苏溧阳城南汤氏宗谱八卷 (清)汤裕汶 汤仰发续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0973江苏无锡梁溪汤氏宗谱 (清)汤鹏举等修 清顺治十一年(1654)刊本 四册 美国 10974江苏江阴暨阳汤氏宗谱三十六卷附家藏集 选四卷 (清)汤琴青主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1)留馀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975江苏江阴暨阳汤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沈恒青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留馀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76江苏江阴暨阳全堂汤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汤献廷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光裕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10977江苏宜兴襄王汤氏宗谱首一卷末四卷 (清)汤载庚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报本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美国 10978浙江萧山孝汤氏家谱不分卷 (清)汤克敬修 毛观龄纂 清雍正间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79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 (清)汤金钊等撰 清道光四年(1824)修钞本 四册 北图 美国 10980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 (清)汤金钊等修 清咸丰三年(1853)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81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十卷 (民国)汤聘之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良善堂木活字本 十册 北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10982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汤氏宗谱 六卷 (清)俞士磷 汤志合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和堂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983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汤氏宗谱四卷 (民国)汤忠圣 汤云泰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和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984浙江象山丹城汤氏宗谱一卷 (民国)史翰章童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0985浙江兰溪汤氏宗谱十二卷 刻本 浙江兰溪县赤溪乡上汤村 10986浙江遂昌汤氏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六册 浙江遂昌县禁源乡下村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清)汤敦善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敦厚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10988安徽桐城汤氏宗谱十二卷 (清)汤志忠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汤氏掬星堂刻本 十六册 南京大学 10989安徽桐城汤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汤仲伊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10990福建东山汤氏族谱 民国间纂修本 福建东山县志办 10991江西萍乡东桥汤氏三修族谱 (民国)汤增璧纂 民国十九年(1930)刻本 六册 上海图 10992江西临川酉塘汤氏重修族谱 (清)汤阜珍纂 清光绪二年(1876)临川六都西塘汤氏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汤云峰清道光十七年初修。 10993江西临川西塘汤氏三修族谱 (民国)汤诞敷修纂 民国九年(1920)临川六都酉塘汤氏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汤云峰清道光十七年初修,清光绪二十九年 重修。 10994河南睢州汤氏家谱七卷 (民国)汤善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汤氏铅印本 河南图 注:乾隆四年汤沆首次整理。 10995湖南三湘汤氏七修族谱□□卷 清光绪五年(1879)紫林双桂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2)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10996湖南三湘汤氏七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汤期鹃 汤臣簧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二十一册 河北大学 10997湖南宁乡麻山汤氏五修族谱 清双桂堂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一册) 注:记事至清乾隆四十九年。 10998湖南宁乡麻山汤氏六修族谱□□卷 清嘉庆二十年(1815)双桂堂刻本 一册 湖南图 10999湖南宁乡麻山汤氏六修族谱八卷 (清)汤期瑛 汤子云等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双桂堂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二十四年汤茂始修。 11000湖南宁乡兜潭汤氏五修族谱 十一卷 清光绪三年(1879)敦本堂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 11001湖南湘潭大山汤氏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汤昌镇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丹桂堂木刻本 十一册 河北大学 11002湖南湘潭大山汤氏七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汤期箓 汤虎臣纂修 民国八年(1919)丹桂堂木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 11003湖南浏阳汤氏安惠堂志略二卷 (清)汤煊辑 清光绪十年(1885)刻本 陕西图 11004湖南益阳汤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汤文鬰 汤育才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华堂活字本 十一册 北图 上海图 湖南图 11005广东新会汤氏族谱 (清)汤晋等纂 清咸丰四年(1854)写本 一册 美国 11006四川成都汤氏族谱不分卷 (清)汤葆锟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川汤氏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11007 渴氏族谱一卷 (明)汤敬吾纂修 汤合昌重修 明崇祉间刻本 上海图 11008 汤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 (清)汤成烈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活字本 六册 北图 11009 茶坊汤氏宗谱三卷 (清)汤利恒 汤穹兴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8)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11010 汤氏续修宗谱二十七卷 (清)汤蓉镜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和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1011 汤氏家乘 (清)汤文求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忠义堂重刻本 二十册 北图 11012 汤氏家乘 (清)汤文求纂修 民国间忠义堂重刻本 十二册 北图 11013 汤氏续修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汤成基增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11014 中山汤氏宗谱□□卷 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五卷) 11015 汤氏宗谱五卷 (民国)汤养亭等续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日新堂武昌石印本 五册 北图 注:书名页题《家乘全书》。 11016 汤氏家乘 旧钞本 四册 北图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从广东到辽宁,按行政区域划分防区,计有下述主要卫、所(洪武二十年所定,永乐以后,有所增改):广东——有广州前、左、右、后卫,南海、潮州、雷州、海南、惠州、神电、广海和碣石等卫;以及高州、廉州、儋州、崖州、海安、海朗、大鹏、平海、靖海和大城等千户所。福建——有福州中、左、右,兴化、泉州、漳州、福宁、镇东、平海、永宁和镇海等卫;有铜山、金门、中左、高浦、崇武、万安、梅花;定海和大金等千户所。浙江——有杭州前、后卫,台州、宁波、绍兴、海宁、昌国、温州、临山、松门、金乡、海门、定海、盘石和观海等卫;有澉浦、乍浦、三江、沥海和三山等千户所。直隶(南)——有扬州、和州、镇海(今江苏太仓)、大仓、金山、苏州、仪征、安庆和江阴等卫;有南汇嘴中后所,宝山、刘和堡、崇明和东海等千户所。山东——有登州、莱州、宁海、安东、灵山、整山、大嵩、靖海、成山和威海等卫;有胶州、诸城、海阳和奇山等千户所。北平(京师)——有天津三卫,开平中屯、蓟州、永平、山海和抚宁等卫;有梁城等千户所。山东北部(即辽东)——有海州、盖州、金州、复州、义州、广宁左、右、前、后、中屯和宁远等卫以及定辽右卫等。

山东王氏家谱查询

王氏家族家谱行辈是 王氏家族家谱原山西太原人 玺景廷道曰居 英宇德中赝(应) 国光咸宜继(玺景廷道曰) 家亨业自新 徽嗣常衍庆 宏绩底懋纯 永传惟守素 隆起在怀仁 孝友恩择广 芳铭美意增 居今已六百余年QQ269052206

山东王氏家谱字辈

如果是振的话……我祖父振字辈,父亲诗字辈,本人礼字辈,不过本人河南豫东人氏,诗礼传家远,(恪守志勇强),括号里的可能音对字不对,估计没渊源,不过聊胜于无吧

山东王氏家谱字辈

曹县王氏家谱

民国三十一年修,由十九世孙三维屏作谱序,家谱记载始祖王良,自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曹县,带来随手兵器一杆,庄名“一枪王”。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建阳宅于河北,卜阳宅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长幼之序,迁南徙北,四乡散处,如商与参。是以筮仕阙里者有人,入府者有人,芸其窗课读习学者,为县令则宰治一邑,入军队则统帅一旅。祖德宗功数百年簪缨不替,子孙凡二十世,衣冠争荣,宗族甚多,实有千家王之号。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多共称为“一千王”。田产盛而人才昭,有以传也。自维屏及三门一十九世,前因兵燹之乱,三门自二世至六世已失五世(后查三门八世范支谱已经补足),后世子孙虽有报本追源之思,不能补益会可如何。迄今已五百余年二十余世矣。 曹县大马王王氏合谱 修谱时间撰人不详,合谱记载:“始祖原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老鹳窝之民,居洪洞东二十里王家滩,门前置槐三株。由大明永乐二年兄弟二人东迁,兄(子贤)居直隶大名府东明县汉军营,将村改名大马王。弟(彩元)住河南考城县东四十五里杨桥集,路途距此三十余里。” 山东王氏家谱字辈

我们那也是山西洪洞县老鸹窝那边迁过来的,菏泽牡丹区王梨庄分支,现在我知道的辈分是 降序 如, 一 ,世 ,孝,连,方,正,军,事,和,平 我是方子辈 现存最大辈如子辈 续到军字呗了

王氏族谱德字辈下面是什么

你是山东淄博人吧?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黄县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山东新城王氏(王士祯系)世字辈谱为:之象与士启,兆祖宸允维,茂树毓锡履,克绍嘉宏文,振兴在继述,念德永承先,盛叶传百代,方宗奕昭祥,秉焕泽兰蕙,庆新衍荣长。 山东淄川昆仑王氏字辈谱从十三世为:“存宜慎斯文,勤乃庆方长,元善承先志,家传念祖贻,忠孝育新维,学科泽世春”。 山东淄川淄东王氏字辈谱从十五世为:“作思培永肇,维克世家长。树德宗先训,秉仁毓乃昌。承启宏远志,兴盛振发强”。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里? “德”字辈下面有“永”和“宗” 山东王氏家谱字辈

福山山北头王氏是较威望:该村人丁兴旺,四五百年间,迁出去若干个村庄。仕成选朝、自一有福、景永言璠、庭堂善德、世纪国学。。。。。

王氏字辈,山西那边,王氏家谱

1,山西太原: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2,山西太原: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3,浙江义乌: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4,四川夹江:国正成可守 斯启文长梦 方明升大有 贵和锡万春 立志宜希古 为人必合宗 行善多积德 永世复原红

5,四川古蔺:元德开宗正 兴朝启盛昌 文明光国远 万世庆槐堂

6,安徽绩溪: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7,安徽芜湖:学必启泰国之儒宗元裕继昌兆德厚志承贤景运开定邦强

8,湖北汉川:松有本新 玉发奇光 培以英哲 锡尔嘉祥 学士叶广 贤臣名扬 崇道必显 敦善启昌 安邦鼎志 立纪振纲 诗书传子 永远贻芳

9,湖南浏阳: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10,湖南长沙: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想追查一下李氏这一支的完整族谱 望有知者告知一下?

===林州家谱目录===林州西街李氏族谱正题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谱责任者李修德撰修时间2010年摘要始祖于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