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也有邹应龙状元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4收藏

唐朝也有邹应龙状元吗?,第1张

邹应龙虽家境贫寒,但胸怀大志,从小刻苦读书,少年时就已熟读诸子百家,能手抄经、传。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23岁的邹应龙考中状元,被任命为秘书郎出知南安军;不久召回为正字,迁校书郎、实录院检讨官,参与了修纂《孝宗实录》的工作。

关于唐朝“邹应龙”,在当朝及后朝几百年的正史中均没有相关的记载。最早有相关记载的是在七百五十年后明崇祯年间编纂的《汀州府志》:

  “唐元和壬辰及第,封鲁国侯。卒葬于此,乡人立庙祀之。祈祷辄应。宋绍兴、绍定间,戎马冲突,公神兵暗助,荆襄、虹县、两淮、南京、灵璧、江州皆以捷闻,封昭仁显烈威济广祐圣王。”

  其中有关资料的来源根据记载,1612年汀州知府陈以德途经四保时得知有邹应龙庙,于是让郝华庚作记。而郝华庚采信了当地的一些故老传闻并未详细加以考证。这从不同的《邹氏族谱》的记载可以看出来:

  明末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修的务各上祠《邹氏族谱》谱载“邹应龙由良田沙县迁居四保,唐末以来显灵受封……”这可能是《汀州府志》的资料来源之一。

  而明万历年间双泉《邹氏族谱》记载“宋状元邹应龙,子孙由泰宁迁居四保。”郝华庚却并未予以采信。

  后世清朝相关文献的唐“唐邹应龙”可能都是来源于明朝的《汀州府志》。

  我们再回顾一下“唐邹应龙”:

  第一,封侯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第二,出现时间晚(七百年后)。

  第三,《邹氏族谱》记载出入。

  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所谓“唐邹应龙”及其故事其实是宋邹应龙的误传。至于“状元”的事可能也是来源于宋邹应龙的经历。

梅拳始祖墓群(邹氏墓群)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拳始祖墓群(梅拳圣地)位于平乡县后马庄村。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

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根(《根源经》记载)。

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传拳四方不知所归)、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1993年7月,“邹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长王祖武为邹氏墓群题词:“梅拳圣地”。

景区地址: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后马庄村

乘车线路:平乡县城内乘开往后马庄的小巴可达。

自驾线路:从邢台市区出发沿S325东行,大约走40公里,路南有梅花拳墓地指示牌右拐,沿乡间公路大约走4公里,向左看就能看到墓地,在马庄村村北。

唐朝也有邹应龙状元吗?

邹应龙虽家境贫寒,但胸怀大志,从小刻苦读书,少年时就已熟读诸子百家,能手抄经、传。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23岁的邹应龙考中状元,被...
点击下载
上一篇:姓贺的来源下一篇:刘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