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夫公族谱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4收藏

宽夫公族谱序,第1张

凡人之族,初则亲,久则疏。亲则聚而合,疏则涣而离。非资谱以明之,将寝传寝远,视至亲为路人者矣。甚哉!人世之重谱也。吾祖国栋公随宋帝播迁,讳赵为我黄氏,叮咛子孙奕世勿泄,合居浦东,祭则同堂、户则同籍,置产甲乙方。居无何,赵氏移积美,仍冒黄氏。独吾族惨罹倭祸,阖门受及。惟余年方十二,贼不加戮、系置于舟,至西江黄港屿外,舟重载,抛余丢于水。幸天未绝我黄氏后,余推木板身漂至大担外,遇嵩屿恩人林世英,有舟由广商贩而来,见而拾我,携至其家,备得根由详细,从而怜我,爱若已子。及年十八,乃以其次女林二姐配焉,送我归家。斯时也,不见宗室之一二,只见彼黍之离离,号天大恸,孰为我怜惜之?输租供税者虽极一时之盛,而今竟人亡契佚,占没人手者,亦有何凭?乃寻姑之适许氏者,从而依焉。姑见我且泣且欢,以为火之灭而复炽、真无异天仙之降下也。乃就近所可识者,指示其产也之一二而掌管焉,约计田园一时虽未能尽复祖宗之旧,然亦足以自立。经理颇定,乃卜地於岭之西,名曰浦西,垦殖而居焉。时思林岳父暨我姑之恩难酬,即将青洋田一段约种四十余石,带民米一十五付林岳父掌管。又将许乾溪田约种三十余石,带民米四石并西江黄港笆泥泊抽一半付姑收利,各答前恩。身事稍明,痛思我祖起居之实绩,族属绵延之远近,与夫上世生卒之日时,嫁娶之姓氏,坟墓之坐址,兄弟子孙之漂泊,於东西者全无所考。独侍臣公在日建置吉祥院,舍租三百石、果树二百株为香灯。厥后,僧思其德,刻我公遗像,背书其功德,享其时祭,与祖父文忠公、婆赵氏俱葬於院东西这坟三首,此可据者也。於是姑述所闻,与夫身所经历者纪而录之。今继我后而生者,自是而一世,自世而千世、万世,族属有千亿之丽,子孙克圭爵之荣者,要当知本吾今日一身始之也。富勿骄贫,贵勿轻贱,强勿凌弱,昭穆以序,劝惩以彰。支分之近者,固联而为属。派别之远者,亦合而为一。使名分正,观感生,脉络贯而恩洽可也。至祠宇之立,丧服之制,悉遵文忠公家礼。五世以外,不拘远近,必共为缌麻,以示宗亲。然则传虽远,而祖不失,人虽众,而心不疏,宗派亦因以一矣,此固余志谱之本意也。若夫赵氏孤者,吾先公之托也,公效程婴(1),又以留俟,以冀后人也,可轻泄乎?宜各体之。

至正六年丙戌春吉旦宋勋臣四世裔孙宽夫手制谱序(2)

录自《浦西黄氏族谱》

(1)程婴:春秋晋国人,与赵朔友善,权臣屠岸贾杀赵朔并灭其族,婴冒死匿朔之遗腹子赵武于山中,抚武长复仇。

(2)至正六年为公元1346年,宽夫公50岁时所述,记载了元朝前期浦西黄氏家族惨遭倭寇杀惊,几至灭族之史事。经考证,宽夫公被掳抛海的时间为1309年。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白营庵山黄氏有一块祖公墓(图一),墓碑刻字“清考肃斋黄公,皇恩三锡”。那么,肃斋公究竟是庵山黄氏的哪位祖公呢?

        笔者查询庵山黄氏古谱,在古谱末页(图二)有载“六世祖,讳名世吉,☐肃斋,皇恩三锡,男☐☐☐,卒于乾隆甲寅年八月十五日,风水葬在本☐土名山斗内穴,坐甲向庚兼卯酉,八月十五日忌辰。妈郑氏葬在本乡伯罗头埔前穴,坐癸向丁兼丑未,十月十七日忌辰,内亦有造。"由此,可以得出相关结论:1该墓确为庵山黄氏祖公墓,且为庵山黄氏六世祖墓;2确有“皇恩三锡”之事迹,缘由待考;3墓主人讳名“世吉”,谥号“肃斋”。

        查询古人关于谥号“肃”的解释:“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好德不怠曰肃;貌敬行祗曰肃;刚德克服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摄下有礼曰肃;貌恭心敬曰肃:达礼蔽乐曰素。可见肃斋公克己齐人、德高望重也。

        又根据族谱世美公世系表(图三):“六世,第二男,吉,字世美……妻郑氏癸酉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葬在伯罗头埔前穴坐癸向丁兼丑未……”,该记载与图二关于郑氏妈的记载相同,由此可以断定:“皇恩三锡肃斋黄公”即为世美公,名吉,字世美,讳名世吉,谥号肃斋。

        又查《南安县志》载(图四):“二十七都黄吉淑,菴山人,寿九十七,乾隆朝皇恩三锡。”古二十七都菴山即为今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白营庵山,又同载“皇恩三锡”事迹,乾隆朝庵山同时出两个皇恩三锡公概率为零,则“黄吉淑”亦应指肃斋公。这样黄吉,字世美,讳名世吉,谥号肃斋,又名吉淑。

        《南安县志》载黄吉淑“寿九十七”,与据庵山古谱载测算出的世美公“九十二岁”的年龄不符。

        庵山谱载(图五):“大清国时(编谱时年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世美年初度六十,生康熙癸未年(公元1703年)六月廿一子时……”,又图二载:“肃斋(即世美公)……卒于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八月十五日……”,1762年减去1703年,等于59,虚岁60,与“年初度六十”一致,说明世美公确实生于1703年。而其卒于1794年,则世美公寿实为九十二岁。这样与《南安县志》记载的九十七岁不同。但是由于南安县志载“九十七”正有可能是乾隆朝“皇恩三锡”的理由,如果九十二岁谎称九十七岁则是“欺君之罪”。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县志错载。

        “皇恩三锡”据介绍:“恩即皇恩,锡,是赐的意思。古代帝王尊礼臣子送的三种器物。”而根据上述南安县志的记载,黄吉淑寿九十七(或为九十二),乾隆朝皇恩三锡,可能是因为黄吉淑高寿而受到乾隆皇帝赏赐三种器物。但是同页古南安县人亦有更高寿者并未获此宠锡,则肃斋公之事迹还有待考证。

        根据庵山黄氏乾隆二十七年古谱记载,世美公即为庵山谱撰谱者,可见肃斋公不仅高寿、克己齐人、德高望重,得乾隆朝“皇恩三锡”,且能断文识字,有较大成就。

        最后,更多有关肃斋公的事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秀聪/撰

一、思明区:

1、中山路“定安广场”附近,聚居来自漳州地区的黄氏,形成著名的“户部黄”,原有“黄氏宗祠”。一百年前在此地建“厦门江夏堂”,“厦门江夏堂”不分支系、不分地区,是所有黄氏宗亲的总宗祠。

2、曾厝垵仓里社,这里背靠龙虎山,面朝厦门湾,远眺南太武,与厦门大学相邻。聚居数百人黄氏宗亲,支系不详,从其宗祠对联看,可能有峭山、紫云、浦西等支系汇集成族。

3、梧村文灶社,位于万寿文屏山下,现为厦门繁华的商业街区。解放前“文灶黄”赫赫有名,黑白两道,威名远扬。根据文灶宗亲提供族谱看,本支系应属于紫云黄金柄房,与漳州角美锦宅黄很接近,或为兄弟关系。

4、观音山塔埔社(含黄头、下堡),位于厦门岛东部沿海,隔金厦海域与金门、翔安等地遥遥相望。据本地族谱和宗祠楹联文字,塔埔黄氏属于紫云金柄支系和莆田金墩支系。

5、鼓浪屿黄氏,主要为漳州角美锦宅黄氏分支,部分来自漳浦铜山、平和、南安等地。

6、环岛路黄厝,以前这里应是黄氏聚居地,可惜只有几户黄姓,而且是后来才迁入。

二、湖里区:

1、禾山祥店社(含后埔),位于厦门岛中偏北地方,仙岳路、成功大道交集处,祥店黄氏应属于紫云金柄黄。清朝民国间,祥店黄氏移民吕宋岛,成为著名侨乡。祥店闽南风格古厝整齐有序、蔚为壮观,禾山本地曾流行一句话“有祥店富,没祥店厝”,可见这里曾是禾山乡最富足的村落。

2、高林黄厝社,这里位于现在的万达广场附近,可惜近十年来的旧城改造,已难见古迹了。黄氏散居附近安置房。支系不详。

3、薛厝黄氏,位于厦门岛西北部,与悦华酒店毗邻,三十年多前,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伊始,这里就有外商建厂房。薛厝黄氏与祥店黄氏有较深渊源。

与福、莆、泉三地科举状元动辄十几、二十余人的壮举不同,同处福建沿海的漳州历史上仅出过一位科举状元。正因为少才显得珍贵,状元林震的典故在漳州可谓人尽皆知,甚至坊间还衍生出基于林震高第的恩荣才使得漳州立府这般滑稽的传说。然而,除去林震这正儿八经的科举状元,漳州历史上还有一位过三关斩六将的钦赐状元,名为黄思永,却鲜为人知,甚至其“及第”的年代都未曾被清晰记录,本文拟以漳州现存史料考证状元黄思永的名与实。

状元,科举时代的巅峰荣耀

一、宋元科举制度略

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唐,盛于宋。按宋代科举制,可分成三大类:制举、贡举和学选。前者是汉晋时期朝廷取士的主要方式,以举荐的形式从地方征辟人才;贡举,则为开设考试科目广征天下读书人,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进士科之外,还有九经、五经、通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和明法等诸科;学选,即由官办太学中选拔学子,其选人方式也多采用考试。以上三类,除了进士科会产生我们习惯认知的状元之外,贡举的其他科目和学选也都能选出第一名,当时亦可称为状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过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大提升了学选的地位,甚至一度取代贡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改革后不久,进士科又重新被重视,但学选和进士科仍基本处于平行的地位,而漳州第一位状元黄思永,便来自学选,时称“释褐状元”。

江南贡院,福建士子明代赶考的地方

宋代学选的方式,主要为王安石创立的“三舍升试法”,当时太学设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国学生等级。学生经考试或荫荣进入太学先为外舍生,外舍生在年试中考得一、二等,经校定合格者准予升入内舍;内舍生两年一试,得优、平两等,经校定合格再升入上舍;上舍生两年一试,方式同科举考试,如成绩为优等,校定亦优等,则可在化原堂行“释褐礼”,此即脱下民服,穿上赐予的官服,从此开启从仕之门的仪式,两个优等考绩的获得者,称“两优释褐”,其中位列第一名者,即“释褐状元”。

黄思永作为释褐状元,其待遇尽管不能完全与明清时期的贡举状元相比,但至少在宋元两代仍是荣耀至极,如可立状元坊,直接授官等。只是,较为尴尬的是,黄思永的释褐状元,到底是宋还是元,竟然莫衷一是。

二、黄思永状元年代考

嘉庆、光绪两部《漳州府志》的卷十六选举志载,“帝昺祥兴年,黄思永,释褐状元,龙溪人”。如按此说,黄思永乃南宋皇帝南逃途中,于漳州选拔的人才,因当时随行人员多为宋廷官员,想必国学生当寥寥无几,要在此时选人任用,只能算是征辟,而不能称作释褐,更何况状元之说。另查乾隆《龙溪县志》卷十三选举志,黄思永位列元代“释褐”,下注“第一人”,具体年份不详;于稍早的康熙《长泰县志》卷九艺文志中,也收录了黄思永的《天柱山》一文,作者之下则注为“宋状元,龙溪人”,而同期的康熙《漳州府志》卷十三选举志的“元选举”则记为“黄思永,龙溪人,释褐状元”;再往上溯源,万历《漳州府志》卷十五选举志的元科目中则写作“释褐一人,黄思永,状元”。

从以上府县志的记载,黄思永作为释褐状元当是明确的,惟其年代有宋元两朝之争,而要确定何者更“真”,需从黄思永现存作品中找到答案。

黄思永在《江东丁氏世谱序》中称“余舍近柳江,去丁氏分海洋上下里”,丁氏所居为今杨厝村丁厝社,旧时属龙溪县二十九三十都或更早的龙溪县海洋下里,按《白石丁氏古谱》注记,黄思永为“邻都文甲人”,即原龙溪县二十八都或更早的龙溪县海洋上里的文甲社,今东美村的南园社。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乃黄思永与丁氏相关的个人履历,“余又长而补邑庠生,吾师丁亩中掌教之秋,诲我、翼我,未几又奖擢我升之国学,俾得沐天朝休教,进大廷为诸士冠”,由此知黄思永先是由龙溪县学生,升为国学生,最后为释褐状元,而其师丁亩中便是考证黄思永及第年代最好的标尺。

《白石丁氏古谱》中字、号“亩中”共有两位,介于宋元之间且与黄思永相关的为丁氏第十二世,“讳惠开,字彦华,官名曰明,号亩中,元朝授龙溪县学教谕,称三教谕,生淳祐十年庚戌八月十三日申时,卒元泰定二年乙丑”。丁亩中出生时的淳祐十年(1250年),距离南宋都城沦陷(1276年)26年,距崖山陆秀夫抱小皇帝投海(1279年)29年,距其过世的元嘉定二年(1325年)75年。黄思永为丁氏作序,既有巧合也有必然,有一日黄思永前往拜访丁亩中,恰逢丁亩中与诸兄弟、子侄正在修谱,于是丁亩中便请黄思永作序,可见当时丁亩中尚健在,其中谈到丁亩中兄弟时,黄思永用了“前宋惠安丞”字眼,可见修谱已是元代之事。

漳州文庙也没有黄思永的记载

综合以上资料,黄思永释褐状元当是元朝1325年以前获得,绝非南宋之事。又按1999年《漳州市志》说法,黄思永为元至正年间释褐,即1341~1368年,较之元泰定三年晚了数十年,显然是错误的。按目前所能找到的诸多年代版本,或许元仁宗皇庆二年癸丑(1313年)最为可信。

除了为丁氏族谱作序外,黄思永亦曾为华安郭氏作《旌表孝子义重公序》,可见元代的漳州龙溪县,黄思永定然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是到了元明交替之际,八闽大地元军势力崩塌太快,各路纷纷举旗投降,惟有漳州路,忠于元朝的达鲁花赤迭里弥实坚守至最后一刻,算是为元朝尽了愚忠。也因此,漳州文献和百姓在当时大量流失,有关元朝的诸多典故更是荡然无存,大概是因为这样,黄思永释褐状元的名与实才在后世颠簸,竟无人得知。

浦西黄氏长洲谱载均禄公派下出元释褐状元。

浦西黄氏许平谱同载。

以下是一些黄氏家谱字辈的例子:

1 箭楼一支黄氏家谱字派:

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兴、鸿、业,衡、湘、显,骏、勋。

2 东石一支黄氏家谱字派:

昭、穆、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慎、行、修、身,忠、信、为、主,承、先、启、后,孝、友、当、遵。

3 诏安秀篆坝里炽堂一支黄氏家谱字派:

元、钦、万、国、定、封、强,亿、庶、超、郡、奕、世、昌,重、义、兴、仁、崇、政、教,荣、华、富、贵、耀、宗、坊,昭、明、日、月、乾、坤、春,珠、玉、田、财、大、发、芳,为、官、拜、相、朝,天、子、金、榜、标、名、永、代、扬。

4 明朝初期黄子澄后代入川字派:

玉、长、儒、泽、世,多、学、宗、有、光,道、崇、尚、守、政,兴、民、可、安、良,家、广、仁、必、重,廷、治、姚、应、祥,维、先、常、云、显。

以上所列的黄氏家谱字辈是广泛传播的,但具体的字辈可能会因不同的家族和地区而有所不同。如果您需要了解特定黄氏家族的字辈,建议咨询该家族的族谱或者联系相关的家族组织。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三)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江陵郡:西汉旧族,为黄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江夏郡:兴於汉之世,为黄香之族所建,今为全球黄姓郡望。 会稽郡:兴於东汉之世,为黄昌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零陵郡:兴於三国吴之世,为黄盖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巴东郡:兴於三国蜀之世,为黄权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西郡:兴於三国魏之世,为酒泉黄衍之后所建,西魏时废。 晋安郡(南安郡):晋安郡兴於西晋之世;南安郡兴於唐之世,为黄元方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洛阳郡:兴於南北朝东魏之世,为江夏分支,隋初已废。 濮阳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东阳郡:兴於唐之世,为黄苾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松阳郡(缙云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江夏黄氏义城堂源流考 一世 黄香 字文强 ,出世东汉,名列天下二十四孝之一, 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香公儒学入仕初任中书郎,后拜尚书令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任左丞相,两年后为尚书令和帝去世安帝即位出任魏郡太守后,不数年去世,葬于江夏云梦安陆源口香公夫人四位生八子长子琼乃郑夫人所生 二世 琼公 汉顺帝永建年间入官拜议郎,后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桓帝年间又任太尉,封为分乡侯役赠车骑将军,谥为忠侯享年七十九,葬江夏夫人三位生子十余四子储乃陈夫人所生 三世 储公 德配吴氏,生子三长子琬 四世 琬公(公元141年) 字子琰,才思敏捷,名于京师初任五官中郎将,后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董卓部李催等攻陷长安时殒命夫人五位生子十余长子松寿乃赵夫人所生 五世 寿公 字延年,德配刘氏生子远 六世 远公 德配李氏,长子文 七世 文公 德配严氏,生子期 八世 期公 德配杨氏,生子三,长子积 九世 积公 东晋三年任新安郡太守葬此郡之姚家墩(后改为黄家墩),德配张氏,生子二,次子芯 十世 芯公 徙居金华郡浦阳县(浙江金华),官至金陵安察金华之始祖德配吴氏,生子二,长子居中 十一世 居公 字畅外,官至侍讲学士原配赵氏继张氏生二子,长子梦祥 十二世 祥公 长子铨 十三世 铨公 子商英 十四世 英公 长子沦 十五世 沦公 生子四,长子文 十六世 文公 子知(黄门侍郎) 十七世 知公 子三,长子腱 十八世 腱公(黄门侍郎),八子均入仕为官长子畦 十九世 畦公 子二长子大正 二十世 大正(庐州太守),娶周氏夫人生二子 二十一世 福公 二十二世 瑚公 二十三世 说公 二十四世 亿公 官蕲州节度使生子荣 二十五世 荣公 后晋官任承事郎,娶董氏,生子二次之浩 二十六世 浩公 二十七世 汜公 二十八世 瞻公 子元绩 二十九世 绩公 生子三,中孚 中浼中宴 三十世 中孚公江夏义城堂始祖唐肃宗二年任兵马司副使,节度军头官因劾 奏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贬谪江西吉州,葬吉水县六十二都菰塘鹧鸪洞娶应氏夫人生子四:文、行、忠、信(行忠信不详) 三十一世 文公 字显升,娶王氏,从父避居庐陵县四十九都菰塘生子四:梗楠杞梓 三十二世 梗公 讳嵩字高仲,唐文宗太和壬子六年徙居四十四都菰塘黄家坊德配王氏生子整 三十三世 整公 字叔齐,又字绍泰葬四十九都菰塘德配张氏,生子璠 三十四世 璠公 字国琛后唐昭宗宝应年间,李义兴寇江南,乡邑骚动公倡议集兵筑城备御,民赖以安因德之遂以所居之城曰义城其时楚王马殷聘留麾下屡立战功后弃官求归,太祖嘉焉,特授本州团练使,老辞归殁赠卢水郡侯,将卢水封为义城,故名义城侯我宗后代立祠始有江夏义城堂之称也,并进荐中孚公乃吾族开基始祖 江夏义城堂新刻派字文 兆(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继志昭本 天佑新群 宪令功举 荣耀华英 同辉先烈 远振家声 本派序:谨承忠孝传家之人伦史,德能善行之人生观,以自尊自强爱国发家为宗旨而成立,望吾家族后昆钧遵之 义城堂三祠联宗理事会 一九九六年秋月 江夏黄氏各祠堂派序对照表 (均从东汉江夏黄香数起) 一 昌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二 典兆孝允若 业纪崇伦 三 植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四 景行先达仰 慕贤哲伦 五 兴朝治理茂 修纪立伦 六 昌吉可徽诗 礼克继善 七 明昌毓风文 发祥支友本 八 道进德必友 仁世文章 九 正宗秉国钧 谨言超齐家 十 明久道化城 诗书联甲 修定人QQ425015264 (二)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四)历史名人 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清元:马来西亚歌迷王子 黄纬纶:重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副秘书长 黄小康:当代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电脑行家、作家。

宽夫公族谱序

凡人之族,初则亲,久则疏。亲则聚而合,疏则涣而离。非资谱以明之,将寝传寝远,视至亲为路人者矣。甚哉!人世之重谱也。吾祖国栋公随宋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