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氏族谱的问题?不知道的不要乱说!我家在湖北郧县叶大乡。我能这里的曾家族谱是:先 守 荣 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收藏

关于曾氏族谱的问题?不知道的不要乱说!我家在湖北郧县叶大乡。我能这里的曾家族谱是:先 守 荣 国,第1张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

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苔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电子版》

简介:《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电子版历时十余年,版面完全保留“族谱”原有欧阳格式风格,实现互动目录对接、动感性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等特点,是符合现代人阅读需要,体现了古老的族谱与时俱进,亦为推广曾子思想与曾氏家族文化为主要目的。

世系

世祖华胥氏

世祖伏羲(配女娲)

世祖少典

世祖黄帝(姬轩辕)

世祖昌意

世祖颛顼(又名乾荒)

世祖鲧曾(鲧的曾祖父)

世祖鲧祖(鲧的祖父)

世祖鲧父(鲧的父亲)

世祖鲧(颛顼的玄孙)

世祖禹(世称大禹或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其间世系,待考)

四世祖(高祖)鄫国(缯国)太子巫

三世祖(曾祖)太子巫之子:其名失考

二世祖(祖父)太子巫之孙:其名失考

一世祖(父亲)曾点:即曾皙,他是太子巫的曾孙,配上官氏,生曾参

1世曾参(前505年-前435年):东周时期鲁国人,尊称“宗圣”“曾子”,字子舆,卒年71岁,葬于济宁州嘉祥县南四十里武山西南玄寨山之麓;妣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华

2世曾元:字子元,仕于鲁国,配高阳氏生长子曾西,二人同葬嘉祥县南武山;侧室侯氏生次子曾中

3世曾西(前444年-前369年):字子照,从曾申学《诗经》,仕于鲁国,周威烈王元年,见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于魏国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长子曾钦;侧室诸葛氏生二子:曾铎、曾锡;后世追封镇江侯

4世 曾钦:字子敬,官都检大夫(都检吏),配谷梁氏生长子曾旦;继室周氏生二子:曾庄、曾筐;葬嘉祥县富春坪

5世 曾旦:字若得,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配卜氏生长子曾羡;继室欧阳氏生次子曾美;葬富山

6世 曾羡:字学余,娶缪氏生曾遐,任抚州都提点、平阳徐州刺史,葬嘉祥县武山

7世 曾遐:字子盛,官陜邑太守、扬州刺史;娶言氏生二子曾炜、曾盈;葬嘉祥县武山西侧

8世曾炜(前274年-前189年):字子美,官至汉尚书,配郯氏生一子:曾乐;葬嘉祥县南武城祖山

9世曾乐:字训韶,官至山阴县令,因功封都乡侯,配周氏生长子曾浼,继娶洪氏生次子曾况,葬东山麓

10世 曾浼:官东阳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生二子:曾旃、曾光(曾光裔子曾枋徙居长沙);葬东山麓

11世曾旃:字仲劝(伸勤、仲功),官至中垒校尉、冀州太守、太子东宫使,配鄢氏生一子:曾嘉;葬武山西

12世 曾嘉:官安县主簿,配郑氏生二子:曾宝、曾顼;继娶欧阳氏;葬武山西

13世曾宝: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车骑侍郎,配欧阳氏生长子曾琰,继室王氏生二子:曾璜、曾景;葬武山西

14世 曾琰:官提举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车骑侍郎,封都乡亭侯;配邬氏生二子:曾据、曾援;葬武山西

15世曾据(前42年-公元年):娶陈、刘二氏,刘氏为汉宗室;官冀州御史,汉平帝封他为都乡侯,有功加关内侯;因耻事王莽,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东南下渡长江,避于豫章郡,家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市永丰县)吉阳乡,复迁至莺迁乡,卒葬于吉水仁寿乡;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阳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阳郡主,刘氏封吉阳郡一品夫人;他是江右吉阳房祖,为蕉岭曾氏第一迁;有二子:曾阐、曾瑒

16世 曾阐:配文氏生长子曾植,侧室王氏生三子:曾横、曾茂(懋)、曾楫,葬庐陵县吉阳乡

17世 曾植:官谏议大夫,配李氏生长子曾耀,继室箫氏生二子:曾炯、曾柄;葬仁寿乡

18世 曾耀(曜):一作“曾万”,东汉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谏议大夫,配胡氏生长子曾培,继室文氏生次子曾城;葬吉阳乡祖山趾南

19世曾培:字本固,配陈氏生长子曾德,同葬庐陵南籔坪;侧室张氏生二子:曾行、曾徵,张氏葬鱼山

20世曾德:配董氏生二子:曾珣、曾珍;葬仁寿乡

21世曾绚:字贵文,曹魏时任中郎将军,配宋氏生二子:曾焕、曾震;继娶朱氏,生一子:曾忽;葬仁寿乡

  曾

  开放分类: 百家姓、姓氏、字典、中华文化

  目录

  • 曾姓

  • 光辉家世源流

  • 南方巨姓大族

  • 曾子

  • 曾姓名人

  • “曾”字的解释

  曾姓

  [编辑本段]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现曾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湖北、福建等省为多。人口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湾排名第16。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鄫”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鄫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鄫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鄫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曾姓的更详细解释见“曾姓”词条。

  光辉家世源流

  [编辑本段]

  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鄫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在曾氏家族之间是一向被严格禁止的。

  古代的鄫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今苍山县向城镇曾城前村)。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省济宁市曲阜一带;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曾据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南方巨姓大族

  [编辑本段]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大约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威之下生活,就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的。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两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鄫,春秋时并莒,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曰:“鄫,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曾子

  [编辑本段]

  上面曾经一再提到过,曾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大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至高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由他们的无数杰出祖先,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而提起两千多年来曾氏的一连串光荣历史,头一位浮上大家脑际的,可能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人。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曾姓名人

  [编辑本段]

  古代:

   曾皙: 春秋时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称「曾子」。相传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

   曾万:汉代镇南将军。

   曾文辿(曾文迪): 唐代风水大师。

   曾巩: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会: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禅宗居士

   曾公亮: 北宋宰相、学者、军事家

   曾南仲: 北宋进士、天文学家、中国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设计者

   曾慥: 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

   曾铣: 明嘉靖年间任兵部侍郎,后因奸臣严嵩诬陷遭处斩。

   曾鲸: 明末画家。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天养、曾天浩:兄弟二人皆太平天国虎将,在与清军交锋中战死。

   曾纪泽: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国藩之子。

  现代名人:

  # 曾约农:东海大学首位校长,曾纪泽之孙

  # 曾中生: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军事家

  # 曾生: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 曾山: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长

  # 曾昭抡: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

  # 曾联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设计者

  # 曾宪梓: “领带大王”,前香港总商会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

  # 曾培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 曾宪林: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部长, 全国人大常委、财政委副主任

  # 曾庆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曾志伟:香港影视明星

  #曾宝仪:曾志伟之女,香港影视明星

  #曾子墨:凤凰卫视著名美女主持人

  “曾”字的解释

  [编辑本段]

  曾 #céng

  释义表示行为或情况以前发生过:似曾相识|几年前我曾见过她。

  曾经 #céngjīng 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例句〗多年前,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一星期,所以还有些印象。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曾 <副>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竟,竟然;尚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曾 <形>

  通“层”。重叠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

  曾 céng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他~来过。又见zēng。

  曾zēng

  ⒈重,指中间隔着两代的亲属:~祖。~孙。

  中四龙的图案发掘于曾侯乙墓中(仅作为一个符号,并非曾氏的图腾)

  http://www10000xingcn/x384/

不同时期,各个姓氏地位的高低不同,比如:

-----宋朝时,赵姓地位最高。根据当时编的《百家姓》和《千家姓》,都把赵姓派在最前面。

-------唐代,以李姓为荣。

-----曾经有“徽民多睿,黄姓满天下”,说明,黄姓在安徽曾经有过地位最高的时候。

-

------还有“王与马(司马)共天下”之说 ,是说王姓和司马姓地位最高;

至于曾氏资料,你可以参考网上“曾氏家谱”:

家谱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民国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

------顺便说一下,事实上,真正很出名的曾氏,有曾国藩、曾宪梓。

------曾国藩,洋务运道能够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大清“三杰”之一。

------曾宪梓,关注教育,设得有“曾宪梓奖”。

曾氏族谱:--------元、本、维、仲、吉、席、承、秀、明、法、兴、辉。共计12辈余下只能到泰兴清明会一个会首处,去会、会首代上去的人中午伙食费、那里有专人接待。

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曾姓人口

中国曾姓人口约七百七十余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曾氏是一个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

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在湘赣粤闽大部、台湾、广西东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3%以上。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

关于曾氏族谱的问题?不知道的不要乱说!我家在湖北郧县叶大乡。我能这里的曾家族谱是:先 守 荣 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