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临死前做了一个什么决定,让康熙帝顺利除掉鳌拜?
公元1661年,24岁的顺治皇帝病逝,顺治临死前立三子玄烨(康熙)为帝,当时的康熙帝年仅8岁,年幼的皇帝不能处理政事,于是顺治又给康熙找了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这种辅政安排在清朝第一次出现,在顺治之前的清朝,朝政大多由皇亲国戚把持,都是皇族成员中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人辅佐参政,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没有一人是皇族,全部是外姓功臣。
所以才会有四辅臣拿着顺治皇帝的遗诏跑到诸王、诸贝勒跟前说:
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务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
实际上四辅臣要的就是一个安心,怕引发了清室皇族的抵制,但是顺治皇帝的遗诏在此,皇室成员也不能说什么,只能从命,顺治皇帝的这种辅政人员安排是故意为之,为的就是防止宗室夺权或者篡位,因为顺治皇帝可是深受多尔衮胁迫,有过感同身受,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索尼是正黄旗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遏必隆与鳌拜都是镶黄旗人,这三旗是清朝的上三旗,这三个旗是由皇帝直接统领的,相当于皇帝的近卫军,旗主一般是皇帝兼任,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其实是有地位排名的,索尼第一,苏克萨哈第二,遏必隆第三,鳌拜第四。
四辅臣都是从跟随皇太极作战开始,经多尔衮掌权再到顺治亲政的功臣,都是因为军功升为贵族的,在清朝初年的南征北战中,这四人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也对清朝忠心耿耿,所以才会成为顺治的托孤大臣。
与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一样,不管弄多少人托孤,到最后也会变成一个人专权,比如汉武帝托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到最后就变成了霍光专权,再比如清朝的咸丰皇帝托孤了八大臣,结果被慈禧太后给废了,还是形成专权局面,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力斗争,更何况是面对清朝最高权力。
所以顺治的托孤四辅臣同样也有政治斗争,最主要的政治斗争就是苏克萨哈与鳌拜之间的,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他的父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婿,苏克萨哈最初
是多尔衮旗下的,后来因为向顺治皇帝告发多尔衮有功,于是得到顺治的重用。
鳌拜是镶黄旗人,出身满洲八大姓氏之一的瓜尔佳氏,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鳌拜虽然出身是贵族,但他作战骁勇善战,号称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完全是靠军功升上来的,他是四辅臣中军功最多的人。
四辅臣之中地位最高的是索尼,出身满洲八大姓氏之一的赫舍里氏,担任着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相当于首席宰相,他的孙女赫舍里氏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同样军功显著。
遏必隆是镶黄旗人,出身满洲八大姓之一的纽祐禄氏,他的父亲也是清朝开国五功臣之一的额亦都,同样也是军功赫赫,顺治时期担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
为什么是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与排名第四的鳌拜之间爆发了权力斗争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索尼为人谨慎,身为四辅臣之首,表现过于软弱,不愿意参与苏克萨哈与鳌拜之间的争斗,又不能平息两人之间的争斗,他选择了观望,这在外人看来,就是软弱。
排名第三的遏必隆与鳌拜同为镶黄旗人,同为功臣之后,他选择了表面上中立,暗中支持鳌拜的做法,选择与鳌拜同一阵线,遏必隆其实与索尼是一类人,为人谨慎,明哲保身。
四辅臣中的苏克萨哈与鳌拜两人性格强势,所以他俩先斗争起来了,最主要的斗争体现在镶黄旗与正白旗之间的土地置换,鳌拜一定要换旗地,苏克萨哈阻止鳌拜,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三人上书反对鳌拜,鳌拜利用职权将三人下了监狱,还要杀了三人。
当年年仅13岁的康熙皇帝召集四辅臣商议这件事,结果索尼与遏必隆置身事外,不反对鳌拜,而苏克萨哈沉默不语,因此康熙皇帝没有批准鳌拜的意见,但是鳌拜居然胆大包天,矫昭将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三人诛杀,然后强行换地,没人敢阻止。
历史上所谓的辅政大臣所做的事就是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等到皇帝亲政后再归还权力,可是权力一旦拥有了,极少有人会归还的,何况还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呢?
鳌拜敢矫诏诛杀朝廷重臣,等于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擅用皇权,这可是灭族的重罪,但是鳌拜仍然这么做了,而且还成功,最终连苏克萨哈也被鳌拜陷害所杀。鳌拜的擅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索尼的默认,索尼完全有能力阻止鳌拜肆意妄为,但是他没有,索尼目睹所有鳌拜的罪行,却没有做出任何举动。
但是,索尼在临死前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对康熙皇帝铲除鳌拜势力非常重要,没有索尼的这个决定,后来的康熙就不可能这么容易铲除鳌拜。
这件事就是索尼上奏让康熙皇帝14岁亲政。
14岁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初中生的水平,但在当时已经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年龄了,索尼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是为了自己,为了明哲保身。
索尼不愿意与鳌拜产生冲突,但是他能看到鳌拜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苏克萨哈已经被杀,其家族也受到打击,如果鳌拜继续专权下去,将会成为清朝皇帝的大敌,到时候就是身死族灭,如果索尼不做点什么的话,将来康熙皇帝扳倒了鳌拜,那索尼岂不是成了鳌拜的同党会遭到清算。
索尼很聪明,他上书请康熙亲政,康熙起初还不同意,但索尼三番五次奏请康熙亲政,并举出顺治皇帝也是14岁亲政的例子来说服康熙,最终康熙同意了,但鳌拜显然不能同意,索尼这一次站在了鳌拜的对立面,身为首席辅政大臣,索尼的话还是让鳌拜顾忌的,鳌拜也无法反对不让皇帝亲政,因为你找不出理由来,辅政大臣本来就是要把权力还给皇帝的。
几个月后,索尼去世,四辅政大臣只有两个了,就是鳌拜和遏必隆,实际上就是鳌拜一个人专权了,这个时候的鳌拜更飞扬跋扈,做了太多僭越的事,完全不把十几岁的康熙皇帝放在眼中,而且这一时期,鳌拜大力培养党羽,遍布朝廷及地方,鳌拜成为康熙朝一手遮天的权臣了。
康熙皇帝只有亲政,才能除掉鳌拜。因为不亲政的话,所有的政事与人事任免都是辅政大臣说了算,皇帝没有权力过问政事,就连保卫皇宫与京城的军队将领都是鳌拜的人,想要除掉鳌拜根本不可能。
康熙亲政的那一年只有14岁,在鳌拜眼中就是个孩子,但是康熙虽然年幼,智商、能力、胆识都非同一般,为了铲除鳌拜,康熙作了很多准备,众所周知的就是:康熙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中训练,然后把鳌拜召入宫中,让这群少年把鳌拜抓了起来,然后宣布鳌拜的罪状,铲除鳌拜集团。
实际上,康熙做得远远不止这些,鳌拜能够专权说明他已经结党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鳌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一个集团,要消灭这样的政治集团,常规的做法就是先翦除鳌拜的党羽,把鳌拜的亲信调离中枢,还要控制皇宫与京城兵权,将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最终成功,没有兵权的政变是不能成功的。
康熙能做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亲政了,有皇帝的权力了,能够参与政事了,能够任免官员了,能够掌控兵权了,而这就是索尼生前最大的功劳。
苏克萨哈(?—1667年),纳喇氏,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历官议政大臣,巴牙喇纛章京,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被追黜。后率军镇湖南,屡败刘文秀军于岳州、武昌、常德。
康熙初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与鳌拜不合,常不得志。康熙帝六年,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以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有现代小说和史籍记载。
基本介绍 本名 :纳喇·苏克萨哈 别称 :苏克沙哈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1667年 官职 :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 旗籍 :满洲正白旗 人物生平,上台背景,内部斗争,死局已定,历史评价,家族成员,史籍记载, 人物生平 上台背景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世祖福临谢世。8岁的三阿哥玄烨登基,一年后改元康熙。世祖遗诏命上三旗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佐理政务。直至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擒拿鳌拜,玄烨正式亲政,凡八年零五个月,史称“四辅政时期”。 清世祖死后,索尼等手奉诏 ,跪告诸王、贝勒等说:“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务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诸王、贝勒答道:“大行皇帝深知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国家政务,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勿让。”于是,索尼等奏知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宣誓就职于福临神位前。誓词曰: 兹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觉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为身谋,有讳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从上述史事中可窥知,在宗室诸王、贝勒健在的情况下,四异姓臣荣膺辅政使命,索尼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考察清初的历史就会发觉,四异姓臣出任辅政决非偶然。这是清廷经过一场萧墙皇嗣之争后,孝庄文皇后汲取叔王摄政权力过大,对皇帝构成威胁,为了强化皇权,所采取的决断措施。 世祖福临青年病故,玄烨亦是幼龄即位,皇权又面临如何行使的同样问题。两者不同之处,此时开国功高诸王贬死殆尽,余下承袭各王政绩平庸,而孝庄文皇后“殷大启圣”,操持国柄,可以从容左右局势。时人对此已有洞察,顺治十八年三月,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诣阙条奏”十款,未款呈请孝庄太后“垂帘以盛治之隆”。她以与祖制相左,拒绝垂帘听政。同时,孝庄又亲身经历了太宗谢世皇位承袭的激烈之争,深感皇权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来自宗室内部功高盖世而大权在握的诸王。亲王摄政体制不终止,玄烨的帝位也难稳固,不若用异姓大臣辅政,报效朝廷,也便于控制。于是,异姓臣子辅政的决策应运而生。她以福临“遗诏”的名义,宣布索尼、 苏克萨哈 、遏必隆、鳌拜辅佐幼主。正月初六日,福临病逝前一日,召原任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至养心殿,降旨自责,立皇太子。定四大臣辅政,草拟遗诏。命麻勒吉和侍卫贾卜嘉“拜诏奏知太后”,宣示王贝勒大臣。这份“遗诏”显系在孝庄文皇后的授意下,四辅大臣精心炮制的。 孝庄文皇后为何会相中索尼等四人呢?这同满洲八旗旗籍制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努尔哈赤死后,八旗的旗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皇太极做了一次重要的改旗,将自己领的两白旗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黄旗对换,亲领两黄旗。从此埋下八旗之间的矛盾根源。天聪九年(1635年)十二月,皇太极治罪了莽古尔泰,兼并了正蓝旗,从此自领三旗。八旗的分治是巩固皇权的重要举措。多尔衮摄政,强化自将的正白旗,成为满洲八旗的精锐之师。福临治其罪后,又收缴正白旗,连同两黄旗构成了八旗的核心、体制最高贵的“上三旗”,成为国家军事力量的柱石。而“下五旗”则渐成诸王、贝勒的宗藩封地,逐步脱离了国家的军政和行政。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上三旗臣属自然成为皇帝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辅臣人选也必然出自上三旗,索尼为正黄旗,苏克萨哈系正白旗,遏必隆、鳌拜皆镶黄旗,并且,他们又都是典掌侍卫亲军的内大臣,“有军国重事,在禁中与满洲学士,尚书等杂议”。所以,他们四人中选,是预料之中的事。 其次,索尼等四人在拥戴福临及同多尔衮的抗争中,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地站在孝庄文皇后那边,深得她的赏识。这亦是他们能出任辅臣的重要因素。在皇位继承上,立豪格有碍,索尼主张皇子“必立其一”,这使多尔衮预谋大位的企图受阻。多尔衮擅政,在与索尼“誓辅幼主”的六人中,谭泰、巩阿岱、锡翰均违背盟约,心归摄政王,遂逼鳌拜等悔弃前誓。“公(索尼)终不附睿亲王(多尔衮),于政事多以理争,王由是恶之”。以致索尼、鳌拜俱被问罪降革,又远发索尼于盛京。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近侍,正白旗骨干之臣。多尔衮死后,未出三个月,他与詹岱、穆济伦首讦多尔衮私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阴谋篡逆”。苏克萨哈投靠了孝庄,立即被提拔为巴牙喇纛章京(汉名护军统领)。遏必隆、鳌拜屡建殊勋,鳌拜攻讦谭泰附睿亲王营私揽政诸状。此时对多尔衮的态度则成为孝庄考察官僚的试金石。福临亲政后,将索尼等官复其职,委以重任。索尼等更加感恩德德,仰报皇上。在孝庄圈定的四辅臣就职誓词上有“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等语,对四大臣加以种种限制。这样,在中央就形成一个以孝庄文皇后为主,四位异姓大臣为辅的统治核心。《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四辅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孝庄)。”任用异姓大臣掌权,迫使爱新觉罗宗室子孙不得干预朝政,保障皇权的稳定与持久。 辅政大臣与摄政王执政相比,更有利于幼主皇位的稳定。其一,两者政治地位差别大。摄政叔王皆为宗室近亲,皇帝叔伯长辈,又为一旗之主,军政地位极其特殊。例如,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是皇叔,正白旗主;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儿,镶蓝旗主,皆为“四小贝勒”之一。而辅政大臣,皆为异姓臣子,与皇上除君臣关系之外,八旗中尚有严格的主仆名分。由于叔王和辅臣同皇帝的关系不一样,叔王权势大,容易揽政,而辅政大臣会受到太皇太后和诸王的双层制约,不敢轻视太皇太后和幼主。 其二,两者许可权各异。摄政即替君执政,代行皇权。摄政王能独自处理军国大政,并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谕旨,体现自己的意愿。辅政大臣职能仅为佐理政务,受皇太后的制约。四大臣不得擅自决定朝政,必须共同协商,呈请皇太后恩准,以皇帝谕旨或太后懿旨发布,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太后和皇帝的旨意。总之,摄政诸王位高权重,极易排斥皇太后和幼主,而辅政大臣则可以维护皇权,有效地防止叔王干政。可见,四大臣辅政体制取代亲王摄政,这是孝庄文皇后的殚精毕智之举。 内部斗争 四辅政大臣皆为勋旧,可谓功铭钟鼎。索尼,赫舍里氏,满洲“着姓”,正黄旗人。其父硕色巴克什,叔父为大学士希福。他兼通“满汉蒙古文字”,在文馆办事,历任头等侍卫、吏部启心郎,因屡建战功,累进一等伯,任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 苏克萨哈,其父为额驸苏纳。他初授牛录额真,世祖时擢为议政大臣,讦告多尔衮有功,又晋内大臣。 遏必隆,纽祐禄氏,镶黄旗人。其父为清开国功勋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母为和硕公主。初授牛录章京世职,袭一等公,擢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着姓”,镶黄旗人。为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初授巴牙喇壮达,因骁勇善战,授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晋三等昂邦章京,又升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四辅臣之间相互关系如何?《清史稿·苏克萨哈传》作了概括:“时索尼为四朝旧臣,遏必隆、鳌拜皆以公爵先苏克萨哈为内大臣,鳌拜尤功多,意气凌轹,人多惮之。苏克萨哈以额驸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亚索尼,与鳌拜有姻连,而论事辄龃龉,寖以成隙。”这段记载为分析四大臣在辅政中纠纷及鳌拜的擅政专权提供了线索。 八年中,四辅臣间的争斗日益激化,主要是鳌拜与苏克萨哈为垒相抗,问题集中在镶黄旗与正白旗圈换土地上。康熙五年正月,鳌拜执意更换旗地,在社会上激起了轩然 。苏克萨哈力阻,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疏言不可为。鳌拜恼羞成怒,利用职权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下狱议罪。玄烨特召辅臣询问。鳌拜请将苏纳海等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争,独苏克萨哈缄默不语。玄烨故不允其请。而鳌拜却矫昭,将三人诛杀弃市。 死局已定 鳌拜也时常讲述苏克萨哈坏话,在资格最老的大臣索尼旁挑拨离间,因此很多人不想相信大臣苏克萨哈,因此鳌拜也日益骄恣,渐渐日增排挤苏克萨哈,又老臣索尼在康熙六年(1667)6月多病死亡,因此鳌拜的行径更加狂妄和肆无忌惮。遏必隆因此也凡事附和鳌拜。苏克萨哈威望尚浅“心非鳌拜所为而不能力争”。在四辅臣的讧斗中,鲜明地形成两黄旗对一白旗,三比一的局面。这亦是鳌拜敢于背叛“誓词”,独揽朝政的重要缘由。苏克萨哈势孤力单,怏怏不快,康熙六年,乞请驻守先帝福临的孝陵。鳌拜借机罗织苏克萨哈二十四大罪状,拟将苏克萨哈与长子查克旦磔死,余下子孙处斩,籍没家产。玄烨洞见鳌拜等素怨苏克萨哈,积以成仇,而不准奏。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再次矫旨,剪除苏克萨哈,为他全面擅权扫清道路。应当指出,鳌拜与苏克萨哈为儿女姻亲,他们之间这场殊死的较量,决非个人之间恩怨,而是长期以来满洲八旗之间的抗争在新的形势下的暴露。多尔衮在位时,扶植两白旗,压制两黄旗。“于驻防沧州两白旗兵丁,则给饷不绝,于驻河间两黄旗兵丁,则屡请不发饷”。[22]顺治五年,遏必隆兄子侍卫科普索“讦其与白旗诸王有隙”,设兵护门。同年三月,贝子屯齐等讦告两黄旗大臣谋立豪格,济尔哈朗“知尔不举”。诸种矛盾与冲突促使鳌拜当权后执意圈换旗地,压抑苏克萨哈,打击正白旗,抬高两黄旗的地位。这就是鳌拜与苏克萨哈长期争斗不已的实质。 历史评价 《清史稿》: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 家族成员 父亲:苏纳,叶赫贝勒金台石的同族。 儿子:苏常寿。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九·列传三十六》 电视剧陈小春版(鹿鼎记)陈中坚饰苏克萨哈 电视剧(康熙王朝)张光正饰苏克萨哈 电视剧(康熙秘史)王旭峰饰演苏克萨哈 电视剧(多情江山)杨洪武饰苏克萨哈 电视剧(一代皇后大玉儿)薛汉饰苏克萨哈
索尼临死前做了一个什么决定,让康熙帝顺利除掉鳌拜?
本文2023-12-03 16:36: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