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年 莫言 教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过去的年 莫言 教案,第1张

过去的年

莫言

授课课时:第1、2课时

授课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

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莫言;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

4、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5、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教学难点: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年,连同中国许多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气、风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一直是中国文学写作的常见题材。说白了,这里面是有文化内涵的。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各民族、各地区、各家庭的过年习俗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习俗有着它特有的来历和讲究,我们不可能完全知晓。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中国来说,在这个传统节日的氛围中,人们的欢乐情感、团圆意识还是比较统一的。2012年是壬辰龙年,我们中国人又自称为“龙的传人”,所以从生肖上来说,今年可是很吉祥的一年。春节也刚刚过去没多久,大家能否回忆一下,自己的这个年是怎么过的,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和我们一起分享交流一下。请1—2位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人都感觉“年味”不浓了,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跟随作者的叙述,一起去感受感受过去年的年味。板书:课题、作者

先来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

二、教授新课

1、简单介绍作者

请学生朗读书P12页注解①,勾画文章的出处,作者的代表作品。

教师结合补充资料,介绍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 “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板书要点:原名管谟业,“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红高粱》,长篇小说《蛙》等。

文章虽仅有10小节,但内容较多,一起来解决文中的字词。

2、解决字词音、形、义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请学生完成书P15页“思考与练习1”,教师板书字词,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注音,师生一起纠正。

奢侈(shē)(chǐ) 拮据(jié) 黏稠(nián) 烟熏火燎(xūn)(liǎo)

吝啬(lìn)(sè) 名讳(huì) 骡马(luó) 冠冕堂皇(miǎn)

斟酌(zhēn)(zhuó) 神祇(qí) 富庶(shù) 三绺(liǔ)

咀嚼(jǔ)(jué) 拙劣(zhuō) 轴子(zhóu) 刽子手(guì)

豆秸(jiē) 扑棱(lēng) 祭祀(sì)

请学生齐读字词2遍。

板书重要词语,请学生根据书上注解回答意思。

(1)拮据:形容缺少钱,境况窘迫。

(2)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3)名讳:应该避讳的尊长的名字。

(4)斟酌:反复考虑推敲。

(5)神祇:“神”是天神,“祇”是地神,泛指神灵。

(6)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了解结构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刚刚强调过的字词读音。

课文的题目是“过去的年”,可见,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叙写了自己童年时所过的“年”的具体情形。提问:文章哪一小节开始具体写“我”小时候怎样过年,又到哪一小节结束,这部分毫无疑问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此为界,文章的思路也就梳理出来了。

明确并板书: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文章的总起,说年与春节的关系以及春节的意义。

第二部分(3—9节):文章的主体,写“过去的年”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第10节):文章的结尾,在今昔对比的情境下对回忆的内容发出感慨。

我们都知道,春节并非是一天,就我们现在的“年”而言,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除夕、正月初一这样的日子,依据时间往后类推,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其实,在除夕之前的某几天也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在文中就为我们叙述了这几个特殊日子里的习俗。

提问:文中写到了过年前后的几个日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并板书:腊八——辞灶日——除夕——春节

提问:每个日子对应的内容分别是哪些段落?这其实是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

明确并板书:主体部分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

第一层(第3节):大人、孩子对待过年的不同态度。

第二层(第4节):写腊八的情形。

第三层(5—6节)写辞灶日的情形。

第四层(7—8节):写除夕的情形。

第五层(第9节):写春节的情形。

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这些众多材料的?为什么?

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去的年。因为“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也与现在的年有些差别,要想把过去的年写清楚,时间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这个节日说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节日客观的进程。

所以,文章的结构虽然简单朴素,却很好地表达了应该表达的内容,这也是本文结构上的最大特色。

既然,作者回忆了过年期间的几个重要日子,我们就一起仔细看看文章的这部分内容。

4、研读课文,熟悉年的习俗

请学生仔细认真阅读书P12—15页的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2”。

课文的第3节提到大人和孩子对待过年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可直接用原文语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喜欢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过年的日子里心态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过年了,则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还可以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迈进;大人们对于过年是不喜欢,甚至是惧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虽然大人们惧怕过年,但还是会很认真地准备着一切与过年有关的事宜,按照当地的习俗操办着具体事项,首先从腊八这天开始。

请学生齐读第4节,思考:腊八这一天的最重要习俗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作者在详略安排上是如何处理的?

明确:腊月初八作为盼年的第一站,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熬腊八粥。作者在文中没有提及腊八粥的由来及具体做法,仅是一笔带过,而根据解放前腊八施粥的善事想象详细描绘了一个大场面——施粥盛典。

提问:你认为施粥是一场盛典吗?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说法?

参考: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

补充“腊八粥”的相关知识: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传自印度。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清朝为盛。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北方尤其讲究。搀在白米中的食物一般有:红枣、莲子、核桃、桂圆、红豆、白果、花生、杏仁、松仁、榛子等。腊八粥熬好后,要先祭神敬祖,然后赠送亲友,最后全家一起食用。

归纳:对孩子们而言,在腊八这天的乐趣也许更多的是来自美食的诱惑。

板书:腊八——熬腊八粥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那么,在辞灶日这天,又要做哪些事情,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看5、6两节内容。

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节。

提问:请根据作者的描述,概括一下辞灶日的习俗。

明确并板书:辞灶日——下饺子,祭灶,贴灶马头

辞灶日这天的习俗比腊八要复杂一些,对孩子们而言,美食的诱惑来自平日不常吃到的饺子,而祭灶、贴灶马头的习俗则为“年”营造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这种神秘来自人对鬼神的敬畏,对宗教世界的不可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辞灶的仪式。

参考:“辞灶”,顾名思义,就是告别灶王爷。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在他上天之前,这家人就要举行送灶王仪式,摆上祭祀的贡品,如饺子、关东糖、红枣、糕点等。然后家庭主妇带领全家焚香祷告,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上天朝玉皇。进宫言好事,回家现吉祥”。然后,将灶王爷像和黄表纸一同在大门口烧掉,再贴上新的灶马头儿,整个仪式才算完成。

教师可补充“辞灶”(又称“小年”)这一习俗的由来。

过了辞灶日,再熬七天,就迎来最重要的除夕了。课文的第7、8节写的都是关于除夕那天的习俗和仪式,一起来看看这部分内容。

提问:除夕这天从下午开始一直到下半夜,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明确并板书:除夕——包饺子,上坟,在挂起的家堂轴子前摆上香炉、蜡烛、供品,三更时起来穿新衣,开始做年夜饭,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给长辈磕头,吃饺子。

提问:在这些习俗中,哪些是你们家过年时也会做的,哪些没有?请学生自由回答。

很明显,除夕这天的习俗要比腊八、辞灶都繁琐,那么,提问:在这些习俗中哪些表达了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理?请一一找出来。

明确并板书:上坟——邀请祖先回家过年

拜家堂轴子——祭祀祖先

放拦门棍——拦住祖宗的缧马

不高声说话,不说不吉利的话——与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密切相关

做年夜饭不拉风箱——会破坏神秘感

烧花柴、豆秸等——孩子长大后会有出息

放鞭炮、盛饺子、烧纸、磕头——祭祀天地神灵

如果说,在之前的腊八及辞灶日,都有美食的诱惑,那么在除夕的所有习俗中,作者描述的内容则更多地体现出过去年的神秘气氛。农历腊月三十的除夕是旧年中的最后一天,人们在隆重、繁琐的习俗中告别了旧年,紧接着当然要用愉快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了,也就是所谓的辞旧迎新。那么,提问:新年的第一天又有哪些有趣的事要做呢?文章的第9节给我们作了说明,来看这节内容。

明确并板书:春节——装财神、接财神

正月初一时,一家人欢聚团圆吃饺子时,叫花子会扮上财神,到各家门口说些吉祥如意的话,乞讨饺子,而各家各户为图个吉利,是不能吝啬饺子的。“我”想扮财神的想法充分体现出孩子纯洁的童心。

小结:过去的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大家在作者详尽的描述中都有了了解。在腊八、辞灶、除夕、春节这样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作者写的有事情,有场面,有人们的行动,有人们的观念,有细节描写,有气氛概述,各个方面都写得细致入微,把读者带回到过去的年中。

5、对比今昔,体会情感

过去的年有它的过法,现在的年也有它的过法。本文是作者对童年时过年场景的回忆,但在行文中也会把思绪收回到现在。请大家找找看,文章将过去和现在的年放在一起比较的语句有哪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课文第10节的若干语句。如:“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再如:“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又如:“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在这样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表露无遗:过去的年虽然穷,但是有希望,有期待,有与平时的差异,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的诗意,许多的故事,显出了年的不平凡和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而这一切在现在都失落了,现在人们富了,但却少了情趣,少了诗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过去年的过法,知晓了一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过年习俗。其实,过年的习俗有或者是没有,多或者是少,并不是最主要的。或许,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述,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熟悉过去的年的风俗习惯,可能也是借此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文章学习中我们重点强调的字词较多,请大家好好巩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3遍;

2、解释词语;

3、列举某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不少于3个。

4、完成《学习指导用书》该课习题。

喜欢就采纳吧。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夷维邑(今高密)人,公元前556年(齐灵公二十六年)任齐国国卿。先侍奉灵公3年,竭力建树新政,继之辅佐庄公,很受重用。后因谏阴伐晋,庄公不听,遂辞官耕于海滨。及庄公被杀,景公即位,又被起用,长任相国。他为国为民,直言敢谏。一年夏,齐国阴雨成灾,百姓墙倒屋塌,缺吃少穿,景公却充耳不闻,日夜酗酒。他再三请求发粟赈济,景公不允。他气愤难平,往见景公,曰“国家重灾,百姓饥寒,君不体恤,却恋酒色。婴身为相国,实感罪深。”言毕叩头辞职而去。景公愧悔,乘车追至其家,见其存粟已尽给百姓,深为感动,遂立即赈灾,并请他复职。他性机敏,善辞令,属尽职守。一次出使楚国,楚灵王欲加侮辱因他身材矮小,就在大门旁另辟小门“迎接”。他拒不进入,并说:“出使狗国,方入狗门,今臣出使楚国,不应从此门入。迎宾者只好请其从大门而入。见灵王,王口出不逊,他仄然邓以批驳。灵王讨得没趣,又设筵“招待”他。酒兴正浓时,有小吏两名缚一人来。灵王动问原由,小吏禀告:系齐国人,犯盗窃罪。王故意讥讽道:“原来齐人爱偷盗!”他立即起座,正色对曰:“吾闻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枝叶相似而果味截然不同,系水土不一所致。齐人在国内不为盗,至楚国则变为盗,岂非楚之水使其然乎!”王再次碰壁,只好自己解嘲。晏婴一生崇尚节俭,反对奢华,过着艰苦的生活,住的是低矮的房屋,吃的是粗茶淡饭,表现出很高的道德情操,孔子与司马迁都给于他很高的评价。

郑玄(128-200年),字康成,东汉经学家,高密县郑公村人。13岁时能诵读五经。21岁博览群书,精通历数、算术、图纬,被推为乡啬夫,管诉讼、收赋税。其家贫寒,仍自学不辍,常地请教于学官。因为署吏。后于公元157年(永寿三年)送入太学深造,先后随故刺史第五元、东郡张恭祖修业。公元160年,他西入函谷关,拜著名古文学经学家马融为师。公元168年,他回原籍。因家贫无依,即转去东莱(今掖县),一面种田,一面讲学,慕名登门求教者近千人。公元169年,汉朝廷宦官为与外戚争权,制造“党锢之祸”郑玄受株边被禁锢几十年。此间,他隐居山中,闭门不出专心致志,注释经书。特别是深入研究了何休的<公羊墨守>等名著,对其错谬一一批驳,何休钦服。他注解经书,以古文经学为主流,兼取各家精华,综合古今,融为一体。公元181年(共和四年),灵帝解除党锢,郑玄为官,州郡官员迫其前往,何对其礼遇优厚,但他不受朝服,坚持学士打份,仅过一夜,便寻机逃回。公元190年,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公卿举郑玄为赵相,他亦不受。公元196年返归故里高密。公元199年,袁绍举郑玄为茂才,并表奏为左中郎,他均谢绝不就。朝廷又派公车征为大司农,他却以患病为由辞官回乡。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作战,袁胁迫郑玄随军,至元城县,因病重不能前行,但仍注释周易,农历六月,含恨长逝。

刘统勋:(1698-1773),

字延清,号尔纯,山东高密人,是雍正年间进士,乾隆元年擢为内阁学士,谥号文正,是纪晓岚好友刘墉(石庵)的父亲。

刘墉(公元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清代著名书法家。乾隆时考取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谥号文清。他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文章、书法均享有盛名。他的书法尤擅小楷,其字用墨厚重, 貌丰骨劲,别具风格。他还著有<<石庵诗集>>等。刘墉32岁步入仕途,不久,其父在陕甘总督任上获罪革职,刚刚升入翰林院伴读的刘墉,也被株连入狱。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28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污库银,刘墉奉旨审理,发现库无短缺,但银色掺杂,十分可疑,经多方查问,始知国泰已事先闻讯,临时匆忙凑集银两,以图掩饰。刘墉又查明国泰贪赃勒索等罪状,按律绳之以法。山东人心大快,以至民间艺人编写了<<刘墉拿国泰>>的大鼓书,到处说唱,一时竟有“刘青天”之传于民间。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酒国》及《丰乳肥臀》等,不少的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也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的,也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无论故事的情境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莫言的丰富想像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诚如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所言:“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1955年2月 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 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小说家莫言诺贝尔得奖呼声随国际文坛注目同步攀高

尽管大陆小说家莫言对写作者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平常心看待:「每个奖都有自己的评选标准,得不得奖不必在意。」但他的得奖呼声随国际文坛注目同步攀高,日前《时代》周刊报导莫言去年底问世的英译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推崇他是诺贝尔大奖遗珠;英美学界重量级文学评论期刊《今日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推荐七十五年来四十部顶尖文学名著,莫言代表作《红高粱》脱颖而出,成为榜上唯一华文创作。

据《时代》周刊撰稿人王蕤(Annie Wang)的观察,无论是北京高层,或是如大江健三郎等大师级名家,一致公认莫言是大陆当代最具得奖实力的首席人选。

报导中说,出身山东贫农家庭的莫言,写作声腔与高行健大异其趣,提笔涂涂写写的动机并非为了「社会责任」,纯粹只是想「一天吃三顿结实的饺子」。叙事风格深受马奎斯魔幻写实手法影响,使莫言跳脱丁玲、郭沫若等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框架。王蕤不讳言,相较充满张力、笔触淋漓生猛的《红高粱》,收录八、九0年代中短篇的《师傅越来越幽默》不免有些逊色,却也展示莫言多面向的写作才华:文体从寓言到写实,悲剧情调与黑色幽默的讽刺兼容并蓄,全难不倒「好谈鬼怪神魔」,上天下地开讲乡野传奇的山东汉子。

莫言说故事的神奇天分,早就令西方学界倾倒,一九九二年他的英译短篇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得到《今日世界文学》的青睐:「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去年底该期刊评选自一九二七至二00一年,七十五年间世界文学管领风骚的四十部顶尖名著,同样没有遗漏莫言。

这份由维吉尼亚吴尔芙《灯塔行》领衔的书单,俨然诺奖大师点将录,二0年代有叶慈《塔》、福克纳《声音与愤怒》,三0年代智利诗人聂鲁达《地上的居住》,四0年代卡缪《异乡人》、艾略特《四重奏》、川端康成《雪国》,五0年代最是众星云集,墨西哥诗人帕斯《孤独的迷宫》、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果陀》、海明威《老人与海》、埃及小说家马富兹史诗钜构《开罗三部曲》、澳洲小说巨擘怀特《沃斯》、葛拉斯《锡鼓》。

六0年代有自陪榜名单媳妇熬成婆的奈波尔《毕斯华士先生的屋子》、索忍尼辛《集中营的一天》、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英国诗人奥登《短诗选》以及马奎斯《百年孤寂》。七0年代睥睨同侪的有葛蒂玛《保护主义者》和米洛斯《冬之钟》(另一本是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这份「诺贝尔级」首选书单上还有同样与大奖错身的莱辛《金色笔记》;莫言《红高粱》格外引人注目,不单是仅有的中文创作名额,更是八0年代以降二十年中唯一入榜书。面对国际上纷至沓来的荣耀与实至名归的肯定,恐怕莫言还是会潇洒应对,一如《时代》周刊报导中,他自述的创作缘由:「我所以写作,不过是为了传达一个怕挨饿的孤单孩子,对过好日子的渴盼。

莫言旧居位于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平安庄村。从1955年到1976年 ,莫言从出生到从军离开,在这里生活了约22年 ,莫言从这里走进学堂,从这里步入社会,从这里踏进军旅,记录了莫言的成长过程,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地址: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平安庄村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高密汽车站进入朝阳大街,行驶19公里;左转,从朝阳大街到曙光路,行驶690米;请直行,进入曙光路,行驶880米;右转,进入康成大街,行驶45公里;左转,进入胶河大道,行驶61公里;右转,从胶河大道到旅游路,行驶51公里;请直行,进入旅游路,行驶29公里;请直行,进入红高粱大街,行驶28公里;右转,进入东北乡路,行驶150米;到达莫言旧居

高密市东北乡

高密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总面积1526平方千米。

高密市

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 “三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和剪纸,久负盛名。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中国当代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历史、传说和当代融合在一起。

过去的年 莫言 教案

过去的年 莫言授课课时:第1、2课时 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