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氏的来源?
原以为咱姓毕的不多,今天上网一查,中国几千个姓氏中,姓毕的居然还排在125位,1000个汉族人中就有1个咱姓毕的。
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寻根溯源 毕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于毕(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北),其子毕万事晋,乃封于魏,居于毕者以国为氏。2、据《世本》所载,系自任姓所改。3、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鲜卑族出连氏为单姓毕;西域毕姓,本毕国胡人,以国为氏;匈奴屠各族亦有毕姓;达斡尔族毕力夹氏,汉姓为毕、杨;赫哲族毕拉氏,汉姓为毕;今彝、满、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后人有一支以国为氏,称毕姓。他们尊毕公高为毕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三千多年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说渭水的南北两岸乃毕姓之发祥地。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仕晋,因功封于魏,到其曾孙魏文侯时,三家分晋,因此有毕姓改成魏姓者。虽如此,毕姓此际在山西扎根却是不争的事实。战国时,滕国(今山东滕州)有毕战,说明此际毕姓已进入山东。先秦时期,毕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汉时,南越将军毕取降汉,被封为 侯。并有涿(今河北涿州)人毕野白,这些史实表明,毕姓在北方已扩展于今河北,南方的广西也有了毕姓人。此际,一支毕姓远徙山东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姓繁衍日盛,可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此际见诸史册之毕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缘关系者。另外,毕姓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壮大,北魏出连氏改毕姓后,入迁洛阳,使毕姓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唐安史之乱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毕宏入蜀,偃师人毕构裔孙一支迁居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毕姓南及两湖一带。北宋时,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毕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后,避居江东。与此同时,有毕姓因仁宦或避难之故迁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毕姓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间以后,河南、山东的毕姓人,伴随闯关东的风潮,通过海路,入迁东北三省。此际亦有沿海之毕姓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者。如今,毕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毕姓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郡望堂号 毕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2、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3、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4、东平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
堂号:“廉介”、“河内”、“经训”等。
宗族特征 1、毕姓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两代山东进士及第者为各省中最多,共有二十名,分布于淄川(五名)、新城(四名)、单县、文登、益都、平阴(均为两名)等地。另外,江西贵溪、河南罗山、山西高平、广东番禺、安徽歙县、云南昆明均最少有两名,以此可以看出明清两代毕姓分布之一斑。2、毕姓派生出了魏姓。已详述,不赘。
名人精粹 毕构:河南偃师人,唐代大臣。六岁能文,擢进士第,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与河南尹李杰,皆一时选,世谓毕李。为政清严,官至太子詹事卒。毕炕:毕构子。玄宗天宝末为广平太守。时安禄山叛乱,攻城急,炕坚守不下,城陷死,谥忠。毕讠咸: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唐代大臣。文宗大和六年举进士。懿宗时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终河中节度。通经史,工辞章,善书法。毕士安:代州云中人,北宋大臣、学者。乾德四年进士,真宗登位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景德初拜同平章事,美风采、善谈吐,年耆目目毛,读书不辍,又精于词翰,书法欧虞。毕仲衍、毕仲游:毕士安曾孙,郑州人,宋代官吏。兄弟俩同登进士第。兄仲衍,历官至官制局检讨,擢起居郎。有《中书备对》。弟仲游曾任河东路提点刑狱,为官清廉,累官至吏部郎中。为文雄健博辩,多切事理。有《西台集》。毕渐:江陵潜江(今属湖北)人,宋代官吏。哲宗绍圣元年中状元。历太常、鸿胪少卿,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为时所称。毕升:北宋人。仁宗庆历时布衣,活字印刷术发明者。一改过去雕板印刷之弊病,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推进举足轻重。毕再遇:衮州(今属山东)人,南宋名将。以荫补官,隶侍卫马军司。武艺绝人。宁宗开禧间与金人战,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智勇立奇功,时称名将。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毕昌:杭州府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官吏,永乐年间进士。官吏部主事,历郎中,居官清慎有雅度。官至南京左通政。毕振姬:山西高平人,清代大臣、学者。顺治三年进士,授平阳府教授,官至湖广布政使。在山东赈灾有方。公余苦读不怠,时称“有官僧”。有《尚书注》、《西河遗教》、《西北文集》等。毕沅:江苏镇洋(今太仓)人,清代大臣、学者。乾隆二十五年中状元,授修撰,官至湖广总督。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好著书。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其弟毕泷,善画山水竹石,苍浑而秀。精鉴赏,亦工诗。其女毕慧,善丹青,有恽寿平之风。亦工诗,有《远香阁诗草》。毕道远:山东淄川人,清道光年间进士,授都御史,历官至礼部尚书。书法米芾,名重一时。
魏姓血缘可上溯至轩辕黄帝
本房家谱记载 (以下简称谱载) : “黄帝生少昊,少昊生娇极,
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后稷生不窟,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喻,毁喻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古公之子曰季历,孙曰文王,曾孙曰武王,是以传流,昭然可考。如我魏姓,文王之庶子,武王之弟,名高,封于毕,姓毕,毕公高之裔曰毕万。”这段记载与国史记载基本一致,说明我魏姓与轩辕黄帝是一脉相传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段谱系是断断续续的谱系,毕高公至毕万公之间断代达十二或者十三代,而轩辕黄帝至周文王远不止十九代,原因有二,其一,代间距特长,达七八十岁;其二,夏,商,周王一室均为轩辕黄帝之后裔,帝喾四妃,姜源生稷,稷乃周王室之祖先;夏禹为轩辕黄帝之玄孙,周文王与商纣王为同时代人,按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年表计算,夏朝计二十代王朝,商朝计三十一代王朝,自轩辕黄帝至商纣王为五十四代,而同时段的轩辕黄帝至周文王却仅十九代,笔者认为轩辕黄帝至周文王应五十至六十代之间。
魏姓始祖万公比孔姓始祖孔子早一百多年
谱载:六世祖魏舒,晋平公时为正卿,昭公时为司马,赏举弥牟,贾辛,赵朝,韩固,知徐吾,司马巫,孟丙,乐宵,僚安九人为大夫,并举戌(笔者注:戊即魏戊,舒公三子,因是魏氏家谱故省略魏字)为梗阳大夫,共举十人,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宜其长有后於晋乎。”
仲尼即孔仲尼也;魏子是孔仲尼对我六世祖魏舒公的敬称,春秋战国时期,对有学问的人敬称某子,如孔子,墨子,孙子等等。上述记载说明孔仲尼与我六世祖魏舒为同时代人。孔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而我魏姓始祖毕万公受封于魏是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0年,如三十岁受封于魏则毕万公诞生应是公元前690年,我魏姓始祖毕万比孔仲尼还早五代约一百三十九年。
魏姓诞生应为晋献公十六年
魏姓诞生何时?有两种观点,一为晋献公十六年,二为秦代。持秦代观点的依据是秦兼并魏国,灭魏假一族,后旁系子孙奔巨鹿,于后以魏国为姓。秦代以前有无魏姓,答案是肯定的,现举一二例为证。大名鼎鼎的信陵君,秦以后的史家均称魏无忌,未见毕无忌,王无忌的记载,这是其一;其二,本文前面提到的孔子称我六世祖魏舒公为魏子,治学严谨的孔子是不会将姓氏弄错的。
晋献公时,原属晋国的三个小国霍、耿、魏叛乱,毕万公带兵平息了叛乱,鉴于万公功勋卓著,晋献公将魏地封与他,时值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万公一生二姓,晋献公十六年前姓毕,其后姓魏,在周代,以封地为姓司空见惯,如我毕姓始祖毕公高原姓姬,其兄周武王封毕地与他就改姓毕了。毕万公改姓魏后曰魏万,晋国当时有一个专司预测的官员卜偃对魏万二字进行了折字曰: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便是明证。晋献公十六年笔者推算岁次为庚申,距今已2666年矣
1、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2、四川成都、江西安源:满贵府宗文奇史四国自德卫贤潮善君享荣,轩府左盛朝芳名满德,祖府余英豪远少极秋业。
3、四川一:明安其文化乡永俊良学中先泽Denshi远孝友一个家的遗产。
4、湖北长阳:七时镇应长毛万年兴宗开大仙山远连科登,正大奇仙得永兴昌。
扩展资料:
魏姓源流:
1、源流一
魏姓魏。夏商时期,一个西北部落联名的魏部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即魏。卫卫国被毁,其后裔到国,姓卫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源流程二
魏的姓是吉的姓。商朝末年,周文王取代了冀国,封住了他的人民。武王灭了商朝后,赐给他的弟弟毕公为毕国,现在在陕西咸阳的北边。
魏被迁到山西芮城的东北部。春秋时期,毕功高的后代毕万辅佐晋献公。公元前661年,他灭了庚、霍、魏等小国,姓吉。晋献公赐比万为卫国,并建立另一个国家,姓冀。
从公元前445年到公元12年孙维,他分裂了晋国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他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帝之一。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灭了魏国,他的子孙以魏国为家。魏记家族已有3100年的历史,史称魏政宗。
唐山毕氏集团家族成员有毕胜友、毕经安等。
北毕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2年的唐山永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集团公司下设六个子公司:唐山市丰南区钱家营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有限公司、唐山市丰南区经安钢铁有限公司、唐山北阳洗煤炼焦有限公司、唐山国义特钢有限公司、内蒙古托克托县蒙丰特钢有限公司(股份制)、青龙满族自治县安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本公司是目前最大的民营选矿企业)。
集团公司是一家集发电、洗煤、炼焦、炼铁、炼钢、轧钢、选矿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10亿元,员工18000人,年产钢500万吨,炼焦300万吨,年发电量3亿度,年选矿360万吨,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0亿元。
毕氏集团与唐山市人民同心抗疫:
河北毕氏集团下设6个子公司,在丰南、青龙、内蒙和印尼等都有公司。主要经营电力、钢铁、化工、矿山和房地产等行业。日前,该集团旗下唐山市丰南区经安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扛起社会责任,已于2月4日向丰南区红十字会捐款1000万元作为丰南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费用,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力量。
毕姓辈分---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省武陟县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将秦朝三川郡改为河南郡 。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
2、堂号
经训堂:毕沅沅幼年就失去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著有《培远堂集》。毕沅在她的调教下,6岁能读《诗经》、《离骚》,10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随后,张藻又亲自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54句270言《训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张藻病故后,乾隆皇帝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此外,毕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廉介堂”、“河内堂”等。
#能力训练# 导语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毕姓。欢迎阅读参考!
源流发展
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关于姬姓毕氏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一样。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毕公高之后”;在史籍《万姓统谱》上亦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按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他负责处理那些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被称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渭水南北岸一带),他建立了毕国,为公爵,故而史书多称其为“毕公高”。三千多年前的毕国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西周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毕原。姬高是周王朝初期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后,他为顾命大臣之一,与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后来事仕于晋国,乃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改姓为魏氏者,在战国时期成为姓氏。仍居于毕国者,遂以国名为姓,称毕氏。在两周的八百七十多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并且历代相传,一直相传至今。毕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北部一带,史称毕氏正宗。到了汉朝时期,有一支毕氏族人远迁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源于任姓
山东万家村毕公高碑亭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系自任姓所改。”任姓毕氏远早于姬姓毕氏,为任奚氏同祖。任姓的始祖,许多史籍皆考证位夏王朝时期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地(今山东济宁),故为任姓。禺阳的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称奚仲,出任夏王朝时期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工匠),后又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一度还迁于邳(山东徽山)。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有分迁居于毕原(今陕西咸阳)者,这个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匈奴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汉元狩二年,霍去病以骠骑将军率万骑出陇西,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千余里,斩首虏近九百级,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季,霍去病再出陇西、北地两千余里,越过居延泽,进军祁连山,捕斩首虏三万余级。西汉王朝发动的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逼迫得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四万余人归汉。汉武帝分徙其众于边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属国,又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由此沟通了自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对西汉和匈奴势力的消长也发生了显著的影响。东汉初期,原南匈奴休屠王所部分析出屠各部,名出匈奴休屠王子日磾(金日磾),在浑邪王杀休屠王之前,他原先的称号就是“休屠各王太子”。屠各部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曾一度强大,后世的铁弗部、高车部、敕勒部、丁零部等等,皆出自屠各部,本部还曾建立其强大一时的前赵政权。前赵政权灭亡后,匈奴屠各部的少部分族人归附于石勒创建的后赵政权,而大部分则都分崩离析,四散而去。其部族主体后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执政时期归附于鲜卑拓拔部,成为拓拔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史书中又称其为“鲜卑屠各部”。
在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所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鲜卑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为单字汉姓毕氏者,后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1]
源于突厥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属于以国名或官爵称谓为氏。史书记载:西域毕国胡人有毕氏。毕国,为突厥阿史那部族人建立的一个西域小国,在唐朝学者裴矩所撰著的《西域图记》中有记载:“安国之西百余里有毕国”,也就是从毕国到安国王治的行程。毕国当时在西突厥阿史那部的掌控之下,为其属国之一,实际上仅为一城一部落。六年后的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也病逝了。这位一生飘零的突厥王子终于实现了长伴他最崇敬的唐皇之愿:在众多陪葬的功勋显赫之大唐开国武将当中,他的墓葬离唐太宗的昭陵最近!从此,阿史那·社尔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爵号“毕国公”为姓氏者,称毕氏、国公氏;;亦有称社氏者。其中的毕氏被史书称作“西域毕国胡人毕氏”,而国公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国氏,皆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毕氏、国氏、社氏与阿氏、史氏同宗同源,身貌特征是身材高大,眉骨突高,双眼睑纹,瞳孔微黄,鼻梁高耸,男子皆山羊胡须,十指指纹箕多斗少,甚至十指皆箕。
源于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尔虎毕喇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蒙古族都讷亨氏,亦称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部毕喇尔部落,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neheng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都讷亨氏多冠汉姓为毕氏、祁氏等。
源于满族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毕力扬氏,亦称别兰氏、必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黑龙江与乌苏里汇合口)、长白山地区。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达斡尔族称毕力夹氏,赫哲族称毕拉氏。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毕力扬氏、达斡尔族毕力夹氏、赫哲族毕拉氏多冠汉姓为毕氏、何氏、杨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毕公高
奚仲(任仲、姬仲)、毕公高(姬高)、刘曜、阿史那·社尔。周初政治家。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后人有一支以国为氏,称毕姓。他们尊毕公高为毕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演化
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
三千多年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说渭水的南北两岸乃毕姓之发祥地。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仕晋,因功封于魏,到其曾孙魏文侯时,三家分晋,因此有毕姓改成魏姓者。虽如此,毕姓此际在山西扎根却是不争的事实。战国时,滕国(今山东滕州)有毕战,说明此际毕姓已进入山东。先秦时期,毕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汉时,南越将军毕取降汉,被封为侯。并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毕野白,这些史实表明,毕姓在北方已扩展于今河北,南方的广西也有了毕姓人。此际,一支毕姓远徙山东省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姓繁衍日盛,可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此际见诸史册之毕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缘关系者。另外,毕姓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壮大,北魏出连氏改毕姓后,入迁洛阳,使毕姓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唐安史之乱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毕宏入蜀,偃师人毕构裔孙一支迁居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毕姓南及两湖一带。北宋时,代州云中(今山西省大同)人毕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后,避居江东。与此同时,有毕姓因仁宦或避难之故迁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毕姓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间以后,河南、山东的毕姓人,伴随闯关东的风潮,通过海路,入迁东北三省。此际亦有沿海之毕姓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者。如今,毕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毕姓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人口分布
书
毕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沧州、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汶上、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重庆之云阳等地均有不少。毕姓在全国汉族人口中约占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1]
郡望堂号
郡望
毕姓的望郡在扶风郡(今陕西兴平)、东平郡(今山东东平)、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经训堂:清朝时期,毕沅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还著有《培远堂集》。毕沅在她的调教下,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十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随后,张藻又亲自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了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训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当张藻病故后,清乾隆大帝还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家族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培远堂:同经训堂,是毕沅的庶支子孙以先祖母张藻所著《培远堂集》为堂号,与经训堂并重。
宗祠对联
四言
源自姬九;
望出河南。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毕姓源流和郡望。
绩嘉弼亮;
卦协公侯。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助武王灭殷商有功,受封于毕国,康王时曾受命保卫并治理东郊,作《尚书·毕命》,有句:“弼亮(辅佐)文、武、成、康四王,以正色率下,嘉绩多于先王。”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毕公高的后代,辅助晋献公灭霍、耿、魏有功,受封于魏。晋国大夫辛廖曾为毕万占卜说:“吉。毕万的后代一定会干大事,子孙会到公侯。”后来,魏与赵、韩果然三分晋国,均列为“战国七雄”。
持鳌醉酒;
杀贼报仇。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毕卓,性嗜酒,尝谓:“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便足了一生。”下联典指明毕著,字弢文,父战死,女率遗兵,攻杀敌甚众,夺父尸以归。
翰林谦介;
吏部清狂。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毕卓。下联典指北宋·毕士安。
五言
布衣创活字;
巾帼存韬文。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发明家华升(?-1051),布衣出身。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下联典指清代女名人毕著,字韬文,歙县人。其父守蓟丘,与贼战死。时著年二十,夜率精锐入敌营,杀其首领。工诗,有《韬文诗稿》。
祖孙皆进士;
父子俱使君。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毕士安(官至吏部侍郎)及其孙毕良史(绍兴进士书画家)。代州人。下联典指后魏豳州刺史毕祖晖及其子义云(充州刺史)。
莲汀工诗画;
子务擅琴棋。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女诗画家毕慧,字智珠,号莲汀,镇洋人。工诗画,有《远香阁诗草》。下联典指明代画家毕本,字子务,号昆山,淄人。善画山水人物,工诗嗜琴棋。
洪炉无久停;
日月速若飞。
——毕耀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监察御史、诗人毕耀《赠孤独常州》诗句联。
七言
杀贼报仇崇旧范;
持鳌把酒仰先型。
——毕耀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歙县女子毕著,字韬文。父亲镇守蓟州战死。当时二十岁的毕著率精兵夜入敌营,杀其首领,用车子把父亲的尸体拉回来。又能诗,有《韬文诗稿》。下联典指东晋鲷阳人毕卓,字茂世,旷达而嗜酒,曾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季美味放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浮游酒船中,便足以了却一生。”太兴末年任吏部郎。一天,邻居酿熟了酒,他因醉夜里到人家瓮下偷喝酒,被管酒的人抓住,次日天亮一看,原来是毕吏部。
毕吏部持鳌醉酒;
韬文女杀贼报仇。
——毕耀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毕卓。下联典指光天清·毕著。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胸富文章,美少年之登第;
德成隐逸,享耆老而挂冠。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益州长史毕构,字隆择,偃师人。六岁能文,第进士,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为政清严。官至太子詹事卒。下联典指宋代孝廉毕赞,长沙人。仕郡为引赞吏,性至孝,父母皆年八十余。转运使表其事,诏赞解职终养。竞争。
郡属河南,一脉流芳绳祖武;
堂开培德,四支奕叶结家声。
——佚名撰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长陔村毕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毕氏郡望。下联典指该祠偏殿名“培德”。
告白:各位宗亲,此次修订,我花了两年时间查阅了一些史籍及网上资料,参阅了山东文登毕庶金老先生编纂的《毕氏家谱》。请各位宗亲及方家指正。望大家齐心搜集我毕氏有关资料充实,尤其是我毕氏人口集中地如:山东胶东\潍坊\淄博,广东花县,云南昆明,江西贵溪,安徽歙县,河南安阳,陕西咸阳,山西太原\大同\高平,河北尚义\沧州\,江苏南通等地的宗亲,多多辛苦,拜托了!
历代名人
1、毕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当世。诗句。
2、毕升——北宋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还研究过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毕沅——字绍荡,号秋帆。清朝江南镇洋人。留心经史文学,旁及舆地金石之享。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谏水先生最长。”以好士知名,学人如钱大听、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先后在幕中。所著《续资治通鉴》220卷,集钱、邵、章等诸人之力而成。诗文有《灵岩山人诗集》、《文集》。
毕姓在历出了不少英才:古代有状元毕万初、毕子季、毕构、毕彦祯;进士毕炕、毕文进;丞相毕宪;御医毕中;护国将军毕贤臣;还有毕志安,和寇准一同辅佐宋朝皇帝;中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祖孙均进士的毕士安、毕良史;父子皆使君的毕祖晖、毕义云;诗画家毕慧、毕本;监察御史的毕曜;因尽孝,受皇上封赏的毕皆赞等等。
明代新城(桓台)工部尚书毕亨,万历淄川人户部尚书毕自严(毕际有之父),户部尚书安徽人毕锵等。清代大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坐馆的馆东南通州知府毕际有,海州知州新城人毕秀等。其中淄川在明清两代出了五个进士,新城出了四个进士,这些都是我毕氏同宗的知名人士,应当引以为荣。
毕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沧州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毕姓在全国汉族人口中约占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三省毕姓占全国毕姓人口的70。
毕氏的来源?
本文2023-12-03 16:16: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