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第1张

问题一:基因和遗传有什么关系?怎样改变基因和遗传 遗传基因(Gene,Mendelianfactor),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像血液分不同血型一样,人体中正常基因也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即基因多态型。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另外,异常基因可以直接引起疾病,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疾病为遗传病。

可以说,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有三种:

(1)基因的后天突变;

(2)正常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遗传的基因缺陷。

绝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基因中发现病因。

基因通过其对蛋白质合成的指导,决定我们吸收食物,从身体中排除毒物和应对感染的效率。

第一类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有四千多种,通过基因由父亲或母亲遗传获得。

第二类疾病是常见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多种癌症等,是多种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是人类遗传信息的化学载体,决定我们与前辈的相似和不相似之处。在基因“工作”正常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能够发育正常,功能正常。如果一个基因不正常,甚至基因中一个非常小的片断不正常,则可以引起发育异常、疾病,甚至死亡。

健康的身体依赖身体不断的更新,保证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正常,这些蛋白质互相配合保证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执行。每一种蛋白质都是一种相应的基因的产物。

基因可以发生变化,有些变化不引起蛋白质数量或质量的改变,有些则引起。基因的这种改变叫做基因突变。蛋白质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变化,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不正常以致造成疾病。

问题二:孩子的学习与遗传基因有关系么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这一点已成共识。在正常人群中,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据科学家综合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遗传结构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其智商仍极为一致。就遗传而言,父亲与母亲的影响力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的,就如萧伯纳说的,母亲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力更大。  母亲的智力在遗传因素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是因为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则有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同时母亲的X染色体基因决定着孩子大脑皮质的发育程度,而父亲的基因则对塑造后代的情感和性格的影响力要更大一些。因此,母亲的智力在遗传因素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据相关数据显示,父亲智力低下而母亲智力正常,子女出现智力低下的机会小于10%;如果母亲智力低下,父亲智力正常,则下一代出现智力低下的机会大于10%。可见聪明妈妈生聪明孩子的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母亲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法国著名遗传学家米歇尔・杜依姆认为“虽然对于大脑细胞神经发育及运转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某种基因是遗传而来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智力完全与遗传有关,因为智力的发展要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母亲怀孕及分娩时的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不同,也可能造成儿童在智力发育上的差别,从而导致智商各不相同,而且即使孩子继承了父母某些聪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会因为后天环境的不同而被完全改变。”  文化素质高的母亲对胎儿的保护意识更高。

在后天的这种影响中,由于母亲承担着孕育的重任,所以母亲对胎儿的保护意识也影响着孩子将来的智力。而女性是否对胎儿有保护意识,则于女性的文化素质有关。

一般文盲或半文盲的女性早婚早育率高。由于过早生育,自身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等尚未发育成熟,怀孕期又承担着营养胎儿的任务,极易导致孕妇营养缺乏、贫血、浮肿、软骨病等疾患临身,并可连带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婴儿先天不足,体质衰弱,先天愚型患儿的出生机率也因此增加了1倍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孕妇,有积极保护胎儿意识的占713%,而文盲和半文盲孕妇仅占457%。  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孩子出生后,由于母亲往往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比父亲更重要的角色,所以母亲的文化程度也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展。我国儿保专家几年来通过调研家庭环境对小儿智能发育的影口向,结果表明:在语言方面,环境总分与智商偏高的,大部分母亲文化修养较高。她们不仅自己要求学习,也重视小儿教育,肯花时间为小儿讲故事,并耐心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

综合这样几点,母亲对孩子智力的影响显然要大于父亲。看来,想要生一个聪明的孩子,男人一定要聚一个聪明的妻子,而女人则不一定非要嫁一个聪明的丈夫。

专家提示:有研究表明女性长寿可以遗传给子女,而男性长寿却只“传男不传女”。有关科学家指出,人类寿命的长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遗传因素,有长寿家族史的子女更容易从父母处“世袭”长寿基因。但是,爸爸的长寿基因只传给儿子,而妈妈长寿的基因却能够遗传给所有的孩子。

问题三:基因、dna、染色体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DNA上有基因,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问题四:一个人的思想与习惯和基因遗传有关吗 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问题五:人的智商跟遗传有关系么 智商的遗传基因ZT 智商的遗传基因 满有意思的^^ 据说决定智商的八对基因全部都是位于X 染色体上面,然后男生是XY, X 是来自母亲, Y 是来自父亲。 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来自母亲的遗传。 然后女生是X 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亲跟母亲各有一半影响。 然后说,因为女生的智商是父亲母亲都有影响,所以会有中和的效应。 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会呈现自然分布( normaldistribution ),就是倒钟状,中间最 多,两边较少。 然后男生因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响,所以男生智商分布会呈现在偏向在两个极端。 也就是说,男生天才比较多,但是同时,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别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你要判断一个男生聪不聪明,看他妈妈就知道了。」 2、 然后我们用机率来算:生男孩的机率= 1 / 2,生女孩的机率=1 / 2。 生男孩的时候,母亲对于男孩智商的影响力= 1。 生女孩的时候,母亲对于女孩智商的影响力= 1 / 2。 所以说母亲跟父亲对于下一代智商的影响力( 期望值) 的比例是: 11/2 + 1/21/2 :01/2+ 1/21/2 =075:025 = 3 :1 =母:父 所以说, 如果你: 1 、是男生,如果你觉得你很笨的话。你千万要娶一个聪明的女生来! 这样你小孩翻盘的机率还有七成五,人生还是充满了希望。 2、是女生,如果你觉得你很笨的话,糟糕了~ 因为,你翻人家盘的机率有七成五 3 、当你看到一个男生很聪明的时候,则,他父亲很聪明的机率是0% ( 应该说,就算他父亲很聪明,也对他是没有影响的),可是他母亲很聪明的几率是 100%。 所以说,如果你在考虑要嫁给一个很聪明的男生时,你就要小心他妈妈,可能会是一 个很会算计的婆婆。 反之,当你看到一个男生很笨的时候,没错,他通常会很有钱,这是上帝的安排,上 帝为了不让人类灭亡,所以他会让很笨的人很有钱,这样他才能娶到聪明的女生。 总之,当你看到有钱但很笨的男生的时候,不要犹豫,嫁给他!!! 不要觉得你是为了他的钱,你要跟自己说,你是为了要改善人类未来的基因。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聪明实际上是来于勤奋,来于家庭环境,来于后天培养和锻炼的,智商高决不是遗传的; 从小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其实小孩子哪一个不是探险家、发明家和好奇心最强的人呢?做父母的对孩子小时候做过多限制,无形中扼杀了宝贵的天才气质。相反,启发式的教育他,给予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环境,这个世界就可能有更多的高智商的孩子了。

遗传分为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两大部分。细胞核遗传就是精子(几乎没有细胞质,遗传信息全部都在精子头所在的细胞核中)和卵细胞(细胞核和细胞质都有)结合以后融合成的那个细胞核所遗传的性状,包含了父母双方一些重要的遗传性状,最终可以通过孩子的染色体中的信息体现出来的,特点是集合性、信息关键但量少,体现为内在性,说一个人遗传了父系某某特征就是指这个;细胞质遗传只体现母系特征,因为精子几乎没有细胞质,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几乎都来自母亲一方,其特点是量大,特征明显,表现为外在性,民间说“孩子长得像妈妈”原因即是如此。所以综合来看,孩子的基因主要是继承母亲,自然是和母亲关系最大了。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意思是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这种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若生出患病的女儿,则这种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患病为常显”。意思是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这种遗传病是显性遗传病;若生出无病的女儿,则这种遗传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通过这两个口诀可以将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剔出来。

至于伴性遗传也有口诀:

在伴X隐性遗传中,“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原因是,母亲患病,其2条X染色体都携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并且肯定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随着一条X染色体遗传给她的儿子(基因型为XY),其儿子的Y染色体上没有相对等的作为,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就使男性表现出患病。同样道理,女儿患病,其2条X染色体都携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并且肯定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随着一条X染色体遗由她的父亲(基因型为XY)传给她。总体说来, 在伴X隐性遗传系谱中,一个女性患伴X隐性遗传病,她的父亲和她的儿子都应该是患者。且 在伴X隐性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是男性多于女性。

在伴X显性遗传中,“子病母必病,父病女必病”。道理差不多,在伴X显性遗传系谱中,一个男性患伴X显性遗传病,他的母亲和他的女儿都应该是患者。且 在伴X显性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是女性多于男性。

在Y染色体遗传病中,是表现为只有男性患病,且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姓氏基因”理论

■“姓氏基因”理论:以姓氏为钥匙,打开人类遗传奥秘之门

当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初次带入中国时,拥有五千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没意识到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位国际最著名的群体遗传学权威提议与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联合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方面的研究,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遗传所的袁义达得以加入到研究中,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姓氏基因”研究生涯,也从此在中国开创了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姓氏基因”理论力图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姓氏通常被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但把姓氏作为生物学的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世纪开始至今,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经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但还远远不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许多国家,姓氏的传递历史不够长久且不够连贯。

在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有些地区直到20世纪,姓的使用尚未普遍,如土耳其到1935年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犹太人由于历史上的处境,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尤其是在德意奥地区,故也很晚才使用姓。而且在许多国家,姓的形成与血缘、宗族等关系不大。与我国一水相隔的日本,在公元5世纪晚期产生了姓,但仅仅是代表社会政治结构中地位和职务的世袭称号,直到明治维新时期,187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法令,实施户籍登记,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有姓,日本人才急匆匆地为自己找姓,多以居地名为姓,因此多为两字姓,这不同于中国人的复姓,日本人一下子涌现出三万多个姓,真正普及了姓,到今天,日本的姓已达12万多个。但此种背景下形成的姓氏传递,很难寻找到与遗传基因的关联。

中国人的姓氏却完全不同。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受宗法制度的持续影响,几千年历史中,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国姓氏父传子的方式垂直而稳定,再加上中国目前保存有大量血样统计资料,有关姓氏的准确记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这一切,无疑使得中国人的姓氏成为“姓氏基因”研究的一大宝库。

记录近五千年男性遗传Y染色体的进化史

■中国的姓氏:记录近五千年男性遗传Y染色体的进化史

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基因之间有着密切而奇妙的关系,姓氏会影响到基因的遗传。

生物学研究证明,人体的23对染色体中的第23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分X、Y两种,男性精子中带有X、Y两种染色体,女性卵子中只带有X染色体。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受孕结果是男性;而带X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结合,受孕结果则是女性。故Y种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只能由男性遗传。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姓氏以父系方式传递,故姓氏形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为证实这一点,研究者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劳动。

袁义达和同事们将收集的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计算机聚类系统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说明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姓氏基因”可能存在。

一个更令袁义达惊喜的发现是,中国人的姓氏分布在过去的一千年中竟没有多大的变化!他查阅了从上千种文集和年谱中收集到宋朝和明朝的人物姓名,统计出人物的籍贯和居住地,并按今天的行政区划一一作了归并,将之与全国第3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进行比较,着重研究100个常见姓氏。他发现,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曲线吻合一致,这说明一千年里中国人的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姓氏基因”是存在的。这一切表明,姓氏是探讨同源Y染色体人群分布状况的一种理想研究模式,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用标记,具有持续的研究前景。

袁义达特别补充一点,除了姓氏的父系传递,中国人还存在改姓现象,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避难改姓、少数民族改汉姓等,但比例很低,而且不管是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被称为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父系遗传的功能。即使在当代,人口流动较多,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广大农村同姓聚居的习俗变化不大,加上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仍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染色体群体。

研究显露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

■“姓氏基因”研究显露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

大量在今天看来异常生动的生命信息也从“姓氏基因”的研究中显露出来。袁义达发现,宋、明、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虽然吻合一致,但也有细微变化,如明朝7大最常见姓氏占人口的比率比宋朝和当代都低1%以上,反映出宋朝到明朝时期中国人口曾经大幅度降低过。

又如,历史人口数据表明,由于连年战争和屠杀,在元朝,北方和四川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而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一带的人口却相对有所增加。姓氏分布记录与此吻合,北方地区主要姓氏王、李、张、刘和杨占人口的总比率,在明朝比宋朝和当代的都低1个百分点,尤其赵姓的比率降低了4个百分点,赵姓为宋朝的皇室之姓,自然受到更大的冲击。而浙江和江西地区的第一大姓陈姓的比率反而比明朝和当代增加了1个百分点,成为明朝的第四大姓。而到清朝,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至清末民初,全国人口已达4亿,南北人口比重趋于平衡,因此大姓人口迅速增加,以至恢复和超过了宋朝时期相应姓氏的比率。

“姓氏基因”研究还表明,同是汉族姓氏,却可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差异颇大,甚至比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异还要大。这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汉族只是文化上而并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整个汉族是在与少数民族的逐渐交融中形成的。

袁义达通过研究掌握了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密度和大致规律。他自编软件,制作了100个大姓分布的彩色图谱,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一目了然。他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宋、明、当代三个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呈现一个共同特征,即仅占姓氏总量不足5%的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姓氏总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这表明,研究中国人起源和历史离不开这100个常见姓氏的源流和史迹,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和地域人群间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表现出地域特色和相对隔离的现象。

研究蕴含不凡的价值和前景

■“姓氏基因”研究蕴含不凡的价值和前景

人们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姓氏基因”研究成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袁义达告诉记者,“姓氏基因”研究与人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有望找出疾病分布与人群的关系,可使疾病诊断少走弯路。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患疾病与其遗传基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高发易感人群。人们观察到,患同一种病的不同患者,即使服同一种药,疗效却迥然不同。有专家据此提出药物也有“百家姓”的观点,“姓氏基因”研究可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线索。

“姓氏基因”还与长寿问题研究有关。有调查表明,广东、广西等地长寿人口较多,同时该地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如果从姓氏入手,找出这些地区的大姓如“叶”、“黄”等人群进行研究,有可能会找到长寿、免疫力与某一姓氏遗传之间的关系。

“姓氏基因”研究还有益于划分同姓人群,帮助百姓寻根问祖。中国民间流行以修家谱来明示家族关系,如果掌握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查一查基因就可以辨别同姓人是否出自同一血脉。袁义达介绍,前不久他们在山西太原市郊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了很有意义的现象。有一个村子的居民都姓张,附近庙里也供奉着张氏家族的灵位,村民均自称是数千年前某名门之后。但研究人员从史书中了解到,正宗的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检验太原这支张姓是否同出一族,他们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作了测试,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并不一致,证明这些同姓人群并非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的祖先应是中途改姓加入。另一个例子,在河南开封至今仍有不少犹太人的后裔,因长期与汉族通婚,这些犹太人后代的外形与汉族人看不出差别,但他们的Y染色体仍有同犹太人相同的特征。

袁义达强调,“姓氏基因”课题现有成果告诉我们,中国的姓氏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国情,值得深入研究。“姓氏基因”研究前景相当广阔,为人类群体研究打开了一条新通道,对文明起源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可能产生帮助。

遗传图谱是一种研究基因或遗传标记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标记间的距离通常用减数分裂中的交换频率来表示,单位为厘摩(cM),每单位定义为百分之一的交换率。

遗传图谱通常用两点测交、三点测交及家谱分析等技术研究,通过数理统计可展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从而预测物种的发病率,基因的交换频率等,对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D

首先,色盲基因与该酶基因是X连锁关系,且均为隐形遗传

然后,分析基因型设色盲基因Aa,酶基因Bb

则2Ab,aB1aB,注意连锁关系

则4Ab,aB,且3完全正常

则理论上,不发生交换重组时,男孩必须患病,并且只患一种病

如图所示,7,9 与理论不符,所以7,9发生交换

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问题一:基因和遗传有什么关系?怎样改变基因和遗传 遗传基因(Gene,Mendelianfactor),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