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2收藏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翻译,第1张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翻译

 卷三·论封建

 作者:吴兢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 并为第一等, 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安州都督吴王恪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宋州刺史房玄龄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曰:

 臣闻经国庇民,王者之常制;尊主安上,人情之大方。思阐治定之规,以弘长世之业,万古不易,百虑同归。然命历有赊促之殊,邦家有治乱之异,遐观载籍,论之详矣。咸云周过其数,秦不及期,存亡之理,在于郡国。周氏以鉴夏、殷之长久,遵皇王之并建,维城磐石,深根固本,虽王纲弛废,而枝干相持,故使逆节不生,宗祀不绝。秦氏背师古之训,弃先王之道,践华恃险,罢侯置守,子弟无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忧,故一夫号呼而七庙隳圯。

 臣以为自古皇王,君临宇内,莫不受命上玄,册名帝录,缔构遇兴王之运,殷忧属启圣之期。虽魏武携养之资,汉高徒役之贱,非止意有觊觎,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狱讼不归,菁华已竭,虽帝尧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齐七政,非止情存揖让,守之亦不可焉。以放勋、重华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长短,必在于天时,政或兴衰,有关于人事。隆周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虽沦胥之道斯极,而文、武之器尚存,斯龟鼎之祚,已悬定于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东迁避逼,祀阙如,郊畿不守,此乃陵夷之渐,有累于封建焉。暴秦运距闰余,数终百六,受命之主,德异禹、汤,继世之君,才非启、诵,借使李斯、王绾之辈盛开四履,将闾、子婴之徒俱启千乘,岂能逆帝子之勃兴,抗龙颜之基命者也!

 然则得失成败,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辙,莫不情忘今古,理蔽浇淳,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内,尽封诸侯,王畿千里之间,俱为采地。是则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纪纲弛紊,断可知焉。锲船求剑,未见其可;胶柱成文,弥多所惑。徒知问鼎请隧,有惧霸王之师;白马素车,无复藩维之援。不悟望夷之衅,未堪羿、浞之灾;既罹高贵之殃,宁异申、缯之酷。此乃钦明昏乱,自革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兴废。且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家殊俗,国异政,强陵弱,众暴寡,疆场彼此,干戈侵伐。狐骀之役,女子尽;崤陵之师,只轮不反。斯盖略举一隅,其余不可胜数。陆士衡方规规然云:“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天邑,天下晏然,以治待乱。”何斯言之谬也!而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共治之寄,刺举分竹,何世无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爱宝,民称父母,政比神明。曹元首方区区然称:“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岂容以为侯伯则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则殊其忧乐何斯言之妄也!

 封君列国,藉其门资,忘其先业之艰难,轻其自然之崇贵,莫不世增 ,代益骄侈。离宫别馆,切汉凌云,或刑人力而将尽,或召诸侯而共乐。陈灵则君臣悖礼,共侮征舒;卫宣则父子聚,终诛寿、朔。乃云为己思治,岂若是乎内外群官,选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镜以鉴之,年劳优其阶品,考绩明其黜陟。进取事切,砥砺情深,或俸禄不入私门,妻子不之官舍。班条之贵,食不举火;剖符之重,居惟饮水。南阳太守,弊布裹身;莱芜县长,凝尘生甑。专云为利图物,何其爽欤!总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至如灭国弑君,乱常干纪,春秋二百年间,略无宁岁。次睢咸秩,遂用玉帛之君;鲁道有荡,每等衣裳之会。纵使西汉哀、平之际,东洛桓、灵之时,下吏*暴,必不至此。为政之理,可以一言蔽焉。

 伏惟陛下握纪御天,膺期启圣,救亿兆之焚溺,扫氛于寰区。创业垂统,配二仪以立德;发号施令,妙万物而为言。独照神衷,永怀前古,将复五等而修旧制,建万国以亲诸侯。窃以汉、魏以还,余风之弊未尽;勋、华既往,至公之道斯乖。况晋氏失驭,宇县崩离;后魏乘时,华夷杂处。重以关河分阻,吴、楚悬隔,习文者学长短纵横之术,习武者尽干戈战争之心,毕为狙诈之阶,弥长浇浮之俗。开皇在运,因藉外家。驱御群英,任雄猜之数;坐移明运,非克定之功。年逾二纪,民不见德。及大业嗣立,世道交丧,一时一物,扫地将尽,虽天纵神武,削平寇虐,兵威不息,劳止未康。

 自陛下仰顺圣慈,嗣膺宝历,情深致治,综核前王。虽至道无名,言象所纪,略陈梗概,安所庶几。爱敬,劳而不倦,大舜之孝也。访安内竖,亲尝御膳,文王之德也。每宪司谳罪,尚书奏狱,大小必察,枉直咸举,以断趾之法,易大辟之刑,仁心隐恻,贯彻幽显,大禹之泣辜也。正色直言,虚心受纳,不简鄙讷,无弃刍荛,帝尧之求谏也。弘奖名教,劝励学徒,既擢明经于青紫,将升硕儒于卿相,圣人之善诱也。群臣以宫中暑湿,寝膳或乖,请移御高明,营一小阁,遂惜十家之产,竟抑子来之愿,不吝阴阳之感,以安卑陋之居。顷岁霜俭,普天饥馑,丧乱甫尔,仓廪空虚。圣情矜愍,勤加赈恤,竟无一人流离道路,犹且食惟藜藿,乐彻,言必凄动,貌成癯瘦。公旦喜于重译,文命矜其即叙。陛下每见四夷款附,万里归仁,必退思进省,凝神动虑,恐妄劳中国,以求远方,不藉万古之英声,以存一时之茂实。心切忧劳,志绝游幸,每旦视朝,听受无倦,智周于万物,道济于天下。罢朝之后,引进名臣,讨论是非,备尽肝膈,惟及政事,更无异辞。才日昃,必命才学之士,赐以清闲,高谈典籍,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此之四道,独迈往初,斯实生民以来,一人而已。弘兹风化,昭示四方,信可以期月之间,弥纶天壤。而淳粹尚阻,浮诡未移,此由习之久,难以卒变。请待斫雕成器,以质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礼云毕,然后定疆理之制,议山河之赏,未为晚焉。《易》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况于人乎”美哉斯言也。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曰:

 伏见诏书令宗室勋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臣窃惟陛下封植之者,诚爱之重之,欲其绪裔承守,与国无疆。何则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况下此以还,而欲以父取儿,恐失之远矣。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逸,则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政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政欲留之也,而栾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之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则翰翮非强,亦可以获免尤累。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由得其术也。愿陛下深思其宜,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译文

 作者:佚名

 贞观元年,唐太宗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官品都列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户的俸禄。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举义旗时,我便带兵首先赶来响应,现在房玄龄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却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太宗说:“国家大事,只在赏罚。所赏的人和他的功劳相当,无功的人自然退避不争;所罚的人和他的恶行相当,做坏事时人们才会感到畏惧。可知赏罚不能轻率施行。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就像汉代的萧何一样,虽没有汗马战功,但能制定策略、推荐贤能,所以应该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至亲,要封赏我当然无所吝惜,但不能因为亲私关系就随意与功勋大臣同样封赏!”因此功臣们相互之间说:“陛下秉公封赏,不偏袒亲眷,我们怎么可以胡乱申诉猜疑呢”当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三代之内的旁系弟侄分封为王的有几十人。太宗对臣下们说:“从两汉以来,只封子和兄弟,宗室中疏远的,除非有大功如汉代的刘贾、刘泽那样,否则一律不得受封。如果所有的宗室都封王,就会劳苦万民。”于是把郡王宗室中没有功劳的都降封为县公。

 贞观十一年,太宗认为周朝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执掌江山八百余年,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度,只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汉代吕后想篡夺汉室天下,最后靠刘姓宗室的力量获得安定。分封子弟的方法应该是子孙保全江山的最好办法。于是定下制度,分封子弟荆王元景、吴王恪等二十一人为都督,功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人为刺史,并且世袭爵位。礼部侍郎李百药上书表示反对说:

 我听说治理国家造福百姓,是历代帝王的一贯做法。尊重皇上使他高枕无忧,这是人之常情。考虑安定国家的方策,以开辟未来大业,这是所有帝王万古不变的想法。然而,王朝的命运有长有短,国家有治有乱,认真考察历代的典籍,对这个问题讲述得很详细。人们都说周朝的统治超过了其命数,秦的统治还没达到其应该享有的期限,国家存亡的原因,是由于是否分封诸侯。周朝借鉴夏殷统治长久的经验,遵循前代的统治经验,实行皇帝与诸侯并存的制度,加强统治力量,注意保全根本,即使王道废弛,可是各个朝代统治祭祀却没有断绝。秦朝违背先王的遗训,舍弃先王的统治方法;倚仗华山一带地形险要,废除诸侯,只设置郡守。结果子孙没有一寸土地的封邑,百姓很难与之共处,所以陈涉揭竿起义,秦朝就迅速灭亡了。

 我认为自古以来帝王统治天下,没有哪一个不是受命于天的。建邦立国是天命转移的缘故,心忧百姓是有道明君的高贵品德。即使资质像曹操这样的养子,身份像汉高祖那样的役徒,他们也不是有意夺取天下,即使想逃脱也逃脱不掉的。相反,如果是百姓民心不归,精华已尽,像尧、舜这样的皇帝,像放勋、重华这样的德行,他们也守不住基业,不能永保国家兴隆。从这里可以看出,国统的长短,在于天时,政治的兴衰,在于人事。周代的统治卜算起来,已经历三十余代七百多年。虽然历经浮沉兴衰,但周代开国的宏大气象还存在,这些通过卜筮所展示的祥瑞的法果,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至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祸患,那是由于国运渐衰,灭亡的日子将至的缘故,与当时的分封没有太大关系。暴秦的运数,算起来有一百六十多年,是受命于天的君主,他的才德与禹、汤相去甚远,后来的继承者,才能也远远比不上启、诵。即使有李斯、王绾等功臣,将闾、子婴诸子弟广受封土,列为诸侯,又怎能抗拒汉朝的兴起,阻止汉高祖称帝呢

 然而,得失成败各有其本身的原因,而写书的人大多墨守成规,分辨不出古今的差别,弄不明白时代风气虚伪与淳厚的区别。想在众多朝代之后,实行夏、商、周三代的办法,将天下五服之内的国土全部分封给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给卿大夫做采地。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时代实行上古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在汉魏时代推行远古象刑法典,这样的做法,必定造成纪纲松弛、社会混乱。刻舟求剑是行不通的,胶柱鼓瑟更是弹不出乐章。大家只知道楚庄王问鼎的蛮横和晋文公想得到王者葬礼的野心,惧怕霸王的军队,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汉高祖时,没有诸侯出来援助。未能从望夷宫秦二世被弑事件中有所领悟:像夏朝后羿推翻太康、寒浞杀害后羿所带来的灾难,更是不堪回首;魏朝的高贵乡公遭遇的杀身之祸,与周幽王被申侯与缯勾结犬戎所杀那样悲惨的遭遇,是谁也不愿碰上的。这都是帝王自己昏乱,自己把自己由太平引向覆亡,与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没有关系。皇室一旦建立,几代之后,逐渐衰微,原来作为屏障的诸侯,都变成仇敌,以至于各诸侯家庭传统不一样,国家政治各自不同,以强凌弱,以众侵寡,彼此互相攻城夺地,干戈相见。狐骀之战使邾国妇女全部用麻束发送葬;崤陵之战,秦军全军覆没,连一只车轮也未能返回秦国。这里只略举数例,其余的不可胜数。陆士衡却一本正经地写道:“继位的国君虽然抛弃九鼎而出逃,凶恶的外族占据了京城,但天下却太平无事,终究会扭转乾坤,化乱世为太平。”这话真是荒谬透顶。实行郡县制,设官分职,任用贤能,用贤良的人才,担负起共同治理国家的重任,分别担任刺史、太守。哪个朝代没有贤良的人才任用这些贤才做官,就会使土地呈现祥瑞、上天赐予宝物,百姓就会称颂国君为人民的父母,把朝廷奉为神明。而曹元首却说什么:“与人(指诸侯)能共享其乐的,人必为他(指君主)分忧;与人能共享安逸的,人必能为他解难。”怎能说分封诸侯就能共同承担安危,而任命刺史、县官,他们就不能与国君同忧共乐这是何等荒谬啊!

 被封的皇亲国戚,无不凭借门第,忘掉祖先创业的艰辛,自以为生下来就应享荣华富贵,一代比一代更骄奢*逸。他们修筑别馆,驱使民力为其效劳,召诸侯共同玩乐。夏朝大臣陈灵违背君臣之礼,和臣下一起侮辱皇子徵舒。卫宣公违背父子之道,纳子之妻,最终将两个儿子杀死,还说自己想使国家安定,难道就这个样子吗朝廷百官,都是经过选拔的,他们的政绩,应该通过审核才能决定。那么人们的进取之心就会日益迫切,并经常自我激励,有的计日受俸,其余分文不取;有的只身赴任,不带妻儿。有的因为珍惜柴薪,索性就吃干饭;有的感激朝廷的信任,只饮当地之水。羊续官为南阳太守,却布衣裹身,范丹身为莱芜县令却家贫如洗。如果说做官都是为了贪图利禄,为什么他们就这样清廉呢总而言之,只要爵位俸禄不是世袭,任用贤才的路子就会很宽广;百姓要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君,他们就人心惶惶。这个道理是聪明的人和愚昧的人都懂得的,怎么会迷惑不解呢至于像灭国弑君、败坏纲纪一类的事,在春秋二百年间从来就没有断过。到睢水祭祀,就杀掉小国国君做祭品;鲁国无道,庄公夫人姜氏私自与齐侯幽会。纵然是西汉哀帝、平帝年间,东汉桓帝、灵帝之时,也不至于荒*无道到这种程度。为政的道理可以用这句话加以概括。

 陛下手握纲纪、掌管天下,开创帝业,拯救亿万百姓于水火之中,扫除邪气凶灾于四海之内。开创大业,传承子孙,媲美天地以立德;发布号召,施行政令,言行顺应万物之理。圣心独察,永远缅怀古代先贤。如今将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分封子弟、封赏诸侯。我认为自从汉、魏以来,流弊未歇,从尧、舜时代以后,至公之道就已经背离很远了。晋代失去权柄,国家分崩离析,后魏趁机兴起,致使华夏民族与异族杂居。纵然南北分治,相隔遥远,文人还在学习经国之术,武将仍是壮心不已,这些都是实现其政治野心的阶梯,滋长了虚假不淳朴的风气。隋文帝是后周外戚,他驾驭群英,玩弄权术,篡周自立,坐享其成,不是打来的天下。他的统治持续了二纪,百姓没有感受到他的恩德。等到隋炀帝即位,世道败坏、道德沦丧,当时的人物,几乎全都被摧毁。虽然陛下用自己天赋的神勇,平定了四方祸乱,然而战争的创伤并未愈合,百姓的疲弊也尚未安宁。

 自从陛下顺应太上皇的旨意,继承大统,将全部精力用于治理国家,统观前代君王的经验得失。虽然您的至善之道难以名状,但就某些方面的具体表现来说,也可以粗略地陈述出梗概。陛下爱敬敦厚,对待父母操劳侍奉不知疲倦,这是大舜一样的孝道。陛下亲自进宫询问太上皇起居,亲自为太上皇品尝饭菜,这是周文王的德行。陛下每有官司,必定亲自审查,以免产生冤情。用断趾的刑法代替斩刑,可见陛下的恻隐之心,这是大禹见罪人而流泪的襟怀。陛下表情庄重、言行率直,虚怀若谷、肯于纳谏,对鄙俗之言不怠慢,对山野之人不忽视,像帝尧一样乐于接受意见。陛下推崇教化,鼓励求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并将大儒任命为卿相,像圣人一样地循循善诱。由于夏天宫中湿热,不利于食宿,臣子们请陛下换个宽敞明亮的地方居住,陛下却害怕浪费钱财,违背了臣民的心愿,不顾及自身的寒暑,安于简陋的居所。最近几年又遇霜灾歉收,饥荒四起,仓库空虚。陛下怜惜百姓,开粮仓拯济灾民,使全国没有一个人流离失所,而您自己却只吃粗淡的饮食,停止钟鼓之乐不听,时刻想着百姓疾苦,容貌日渐消瘦。吉时周公因为远方有人前来朝贡而欣喜,夏禹也因为四方安定而感到自豪。陛下即位后,四方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万里迢迢归顺仁德之君,但陛下依然谨慎小心,没有驱使百姓开拓疆土。陛下心怀贤德,不图千古英名,只求为百姓赢得安宁的生活。陛下因为天下的忧患劳苦而心急如焚,而杜绝自身的巡行玩乐。每次上朝听政,听取接纳百官的诤谏却毫无倦意,智慧遍及万物,道义惠及天下。罢朝之后,还要与亲近的大臣讨论政教得失,言谈出于肺腑,只涉及政事,其余一概不谈。午后太阳偏西,必定下令才学之士进宫,赐予闲职,与其畅谈典籍,或作诗谈玄,以至深夜,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这四个方面,您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圣贤,当居首位了。弘扬这样的风气教化,昭示四方百姓,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换天地。而现在淳朴的德行之所以没有推行开来,浮夸诡诈的风气之所以没有去除,是因为积习太久,难以一下子改变的缘故。请耐心等待移风易俗,质朴取代浮华,刑法不再使用、教化大行天下,登上泰山、举行封禅的大典进行完毕,然后再去制定划分疆域、治理天下的制度,讨论诸侯土地的分封问题,也为时不晚。《周易》有言:“天地浩大,充满了四季更替变化的规律,更何况人事呢”这句话说得多好啊!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说:

 我见陛下下诏让王公贵族和有功的大臣都做镇藩统帅,并且可以传位给子孙,使他们世袭刺史的职位,没有大的变故,不被罢免。我认为陛下分封皇族,是爱护重视他们,让他们的王位得到世袭,与大唐的政权一样万寿无疆。(但这样很不妥,)为什么呢像尧、舜这样圣明的君王,尚且有丹朱、商均这样无能的儿子,更何况普通的君王呢还要像对待他们的父辈那样对待他们,恐怕会造成很大的失误。如果后辈继承父业,万一骄奢放纵,那么不仅百姓遭殃,也会连累国家。如果取消他的封国,而其先祖的功业还在;如果保留他的封国,而他本人已经罪恶昭彰。与其像这样危害百姓,还不如割爱一个已故的功臣,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如此一来,过去的所谓爱重,恰恰成了伤害。所以,我认为应该对宗亲和功臣只分封土地、犒赏封邑就足够了;确实有才能的,就根据其特长授予官职,那么就算其能力不强也可以免除过失。过去汉光武帝不让功臣担任官职,所以忠臣得以保全名节性命,实在是因为方法得当。望陛下深思,使宗亲和功臣能够蒙受大恩,同时使其后代也能终生享受福禄。

 太宗皇帝非常赞许并接纳了这些意见,于是下令废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的制度。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辜[辜,读音作gū(ㄍㄨ)]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时期江南道观察使林正,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之十三世裔孙林孝诚(字允谦)之孙。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里(今福建莆田尊贤里北螺村)。

林正在二十二岁中举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进士及第,授江南道观察使(辖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兴学校、除苛政、廉正爱民,是应贞观之治。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悯民饥苦,不及禀奏朝廷,便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

当地豪绅乘机构陷,事闻于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江西百姓闻讯,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联名上万民表与朝廷,代其辩冤。

唐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真的是个清官,是坏人对他罗织构陷,便即下诏放林正出狱,并传他上京陛见。陛见之后,唐太宗先对林正进行一番抚慰,又自我检讨,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唐太宗虽然贤明,但仍脱不了动不动就给臣属赐姓的习惯,不过以往都是对有功之臣赐以李姓以表示亲近。这一次,因为林正差一点无辜丧命,因此就赐他以辜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为一,是为“辜”氏,是为该支林氏辜姓的始祖。

在起初,大家还是以“辜林”称呼这个新生的姓氏,对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称呼之,后来就干脆把林字去掉了。林正成为辜正,成为辜氏得姓始祖。帝王赐姓,全族荣耀,因此该支林氏家族皆改为辜氏,世代相传至今。

辜正告老后没有回莆田老家,继续定居于江西。他逝世后,当地百姓为其建嘉德祠以表怀念。关于辜正的事迹,福建地方志书和《南昌府志》中均有记载。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宋朝时期福建厦门同安陈氏渔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辜氏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捕鱼为生。

到陈敦源时,因酒醉失手伤人,为避官府缉拿,携带家眷远渡南洋,最后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落户,成为伐榛辟莽、开垦这块蛮荒之地的华人前驱,旅居时间比英国人还早。

事过境迁,陈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难以释怀,于是干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其后裔中有清朝末期著名的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

二迁徙分布:

据潮州市金石镇辜厝村村史记载,辜氏先租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从福建莆田迁徙入广东潮州。先居于桑浦山工埔肚,建村立寨,称辜厝村。后因嫌桑浦山地解人稀,不利子孙今后发展,乃迁移至海阳之隆津都,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海阳辜氏是同姓中最先由福建迁徙人潮者。此系村中口碑相传,未见族谱记载,是否直接迁自莆田?值得商榷。

据福建辜氏谱及其它文章资料参考:

辜(林)正传至四世,有辜源、辜澜两兄弟,均为唐朝开元年间进士。兄弟皆曾赴福建为官,以闽中乃其祖籍,相约回闽定居。

辜源居福建南安罗溪,辜澜居福建漳州磁窑乡。

辜源传子辜桓,逝世后葬于福建同安县白礁文圃山。

辜桓有子四人,分四个房系,统称白礁辜。二房、三房先后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迁,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台湾。

迁泉州的是辜桓二房派下,辜正第十五世裔孙辜志明,南宋初期居泉州打锡巷。其族谱记载:其后子孙向潮州、台湾彰化等地播迁。

宋朝时期,莆田并无辜氏迁入记载,也无辜姓聚居村落,至今仍人口数甚少。而福建泉州却是辜姓人的主要居住地,许多辜姓名人都是从泉州走出去的。

如清末民初北京大学的著名怪教授辜鸿铭、现在仍在台湾政坛和商界十分活跃的辜振甫、辜伟甫兄弟的祖籍就皆是福建泉州,辜振甫曾任台湾海基会主席,辜伟甫是台湾数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辜氏兄弟是辜正的第三十一代裔孙。

所以,潮汕辜氏应该是迁自泉州而非迁自莆田。潮汕辜氏与台湾辜氏是同根同源,因为天下就只有这一支辜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辜振甫、辜伟甫、辜敏宽兄弟对自己的籍贯含糊其辞,自称“台湾彰化”,有危险的“ ”倾向!

三家乘谱牒:

福建辜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福建泉州市惠安县档案馆。

彰化辜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省彰化县鹿港辜氏宗祠。

四历史名人:

辜 甫:(生卒年待考),福建泉州人。宋嘉佑年间登科进士。

辜朝荐:(公元1598~1668年),字端敬,号在公;海阳大寨人(今广东潮州金石辜厝村)。著名明末清初明朝、南明大臣。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授安徽柚城县知县,后任山东道御史、户科给事中、礼部给事中等职。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40年),辜朝荐因督饷有功,受明崇祯皇帝赐御宴七次。

北京被清兵攻陷后,辜朝荐潜回故里。后闻郑成功在厦门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他前往投奔郑氏。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渡台,命辜朝荐留守厦门。郑成功逝世后,他渡海到了台湾,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在在台湾彰化病故,终年七十岁。

辜朝荐是积极的反清复明份子,他辞却南明永历帝委以的御史高官,毅然投奔坚决反清的郑成功。郑成功率师出发渡海 ,他被委以留守重任,可见郑氏对他是十分信任的。

在郑成功逝世后,辜朝荐渡海来到台湾,在台湾居住多年。如今在台湾有一种说法,说辜朝荐在台湾彰化留有后代。

辜鸿铭:(公元1857~1928年),著名清末民初北京大学“怪教授”。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

辜振甫:(公元1917~今),字公亮;台湾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著名台湾海基会主席。台湾最大水泥企业集团及中国信托企业集团核心人物。

辜伟甫:(公元1918~1982年),台湾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著名台湾资本家。

辜伟甫为辜显荣六子,台湾数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毕业于台中一中、台北帝国大学农林专门部,后留学日本东京。其后,任职于父亲经营之大和拓殖株式会社、株式会社集大成材木商行取缔役兼社长;大和兴业株式会社等职。

辜伟甫热爱文化事业,曾创办荣星合唱团,后又于1968年创办颇有影响的荣星花园。“荣星”取字父亲辜显荣字“耀星”而来。“荣星”取字父亲辜显荣字“耀星”而来。

随后,他也一直活跃于商场,更多的是支持五哥辜振甫的事业,较少在外露面。随后,他也一直活跃于商场,更多的是支援五哥辜振甫的事业,较少在外露面。

1982年9月,辜伟甫去世。但他生前主持掌管的荣星花园与隆昌企业竟负有大量债务,一个曾显赫的大家族成为大众的债务人,让债权人大感意外。

辜宽敏:(出生于1926年),台湾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著名资本家、狂热的 分子。

其父辜显荣是日据时代政商亨通的社会名流,也是一个被称为“汉奸”的有争议性人物。 他的幺子辜宽敏早期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分子,也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幺子辜宽敏早期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分子,也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人物。辜显荣去世时,辜宽敏才十二岁。

辜宽敏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大家庭,少年时代是个有名的“ ”,但一直热衷于政治活动,特别是“ ”活动。

在台湾大学读书时,他就曾任学生自治会会长。台湾光复后不久,他继承家族的红糖事业,到日本进行红糖外销,并定居日本,结识了不少日本政要与商界名流,包括曾活跃于日本外交界的牛场信彦等人。

辜显荣在日本留下不少遗产,特别是房地产,也由辜宽敏继承,后来房产因开发工业区而被日本 征收,辜宽敏一夜之间成为巨富。这些钱成为他在日本从事“ ”活动的本钱,也因此成为在日本搞“ ”活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并曾出任“ 联盟”委员长。

后经台湾“调查局”局长沈之岳长期地下情报工作的积极争取,1972年,辜宽敏一度回到台湾向蒋介石“投诚”。1978年,辜宽敏还从日本回台参加台湾第六任“总统”就职大典。此后,他经常往来于台湾与日本之间,从事生意业务。他代理“日产”公司参与台湾大众车厂投资计划失败后,在台北市仁爱路百龄大厦设立私人事务所。

1981年,辜宽敏创办《台湾春秋》月刊,但因发行量太小不久停刊,也赔了不少。目前辜宽敏的事业有荣星花园与隆昌企业,还有荣晟建设与耀星投资公司,以经营房地产为主。

但辜宽敏始终没有放弃“ ”的理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活动开始公开化、并日益猖獗后,辜宽敏又重新投入“ ”活动。他几乎把所有分得的家产与经营事业赚到的钱都花在搞“ ”上。他认为“ ”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对台湾人民的一种“回报”。他曾说:“过去‘ ’,现在‘ ’,将来也‘ ’。”

他一直支持具有“ ”性质的台湾最大的反对党 ,并于1995年加入 。1996年初进行的台湾“总统”大选中,他慷慨捐助,大力支持 正、副“总统”候选人彭明敏与谢长廷。同年底,他进而成为刚从 中分裂出来的“ 党”、“建国党”的顾问。

一、姬·子一脉

黄帝姓姬,又说姓公孙,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至比干公。比干公乃商纣王之叔父,姓子,见世系表。

世系表(黄帝-比干公)

元祖:黄帝(轩辕) 二世:玄嚣 三世:蟜极 四世:帝喾(高辛氏)

五世:契(商之祖) 六世:昭明 七世:相土 八世:昌若

九世:曹圉 十世:冥 十一世:振 十二世:报甲

十三世:报丁 十四世:报乙 十五世:报丙 十六世:主壬

十七世:主癸 十八世:天乙(成汤)十九世:太丁 二十世:太甲(太宗)

二十一世:太庚 二十二世:太戊 二十三世:仲丁 二十四世:祖乙(中宗)

二十五世:祖辛 二十六世:祖丁 二十七世:小乙 二十八世:武丁(高宗)

二十九世:祖甲 三十世:康丁(庚丁)三十一世:武丁 三十二世:文丁(太丁)

三十三世:帝乙 三十四世:帝辛(商纣王)

比干 林坚(泉,字长恩)林氏始祖

箕子

二、子·林同根

比干公,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相传纣王无道,比干公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公生于公元前一一一一年五月六日,于公元前一O四八年遇害,终年六十三岁。比干公,商都毫邑人(今河南省安阳市),是商汤后裔,商帝文丁之子,商乙之弟,纣王之叔父。子姓,因封地在比(今山东淄博一带),故称比干。比干有两妃,正妃妫氏[1],次妃黄氏。

比干公被杀害后,纣王下令满门抄斩。当时妫氏、黄氏都怀孕在身。黄氏被捕,纣王下令剖腹取胎视之,并将尸体火焚。妫氏为了保住比干公一脉后代,放弃殉节,忍辱负重,被同情比干公的士兵放走,妫氏在四名婢女陪同下星夜逃出朝歌,隐居于长林石室中,后生下了遗腹子,成为林始始祖。(按:又说其子坚逃于长林山以林为姓)。

世系表如下:比干公--林坚(名泉)公

注释:[1]妫:音同“归”,《辞源》载:妫,姓。舜之后,春秋时,陈国为妫姓,故陈国之女皆曰“妫”

三、林·梅渊源

林坚公,名泉,字长恩,比干之子。

殷少师比干因忠谏被纣王杀害,累及全家。时比干公正妃妫氏甫孕三月,星夜逃出朝歌(今河南淇县),在京郊南边的牧野一处山林里,隐居于长林石室中,公元前一O四七年生下一子,取名泉,字长恩。公元前一O四六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武王派人整修比干墓,又派人寻找比干公后裔。妫氏闻讯,将子献于武王。武王赐林泉公姓林,改泉名为坚,封清河公,命为三监,食采博陵二千户。自此,林坚公成为林姓始祖。博陵邑是林姓始祖的发祥地。

自坚公生祛闵、祛纶公后,历周、秦、汉、晋传六十四世林禄公扈从元帝渡江,由散骑常侍迁晋安太守,遂家焉,成为开闽林氏始祖,寿终追封晋安王,故禄公后裔各支堂号多为“晋安堂”

从林姓禄公衍传至十三世,到了林效诚公。效诚公,字允谦,赘于梅定夫之家,配梅氏,又以梅为姓,至二世宗子(见:“有关‘宗子’的说明”)责之,乃复归姓林。林、梅渊源只于此也。

世系表:林坚(泉)公-林禄公(晋安始祖)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林坚(泉字长恩)--磋公(祛纶)--虎公--光公--相公--玄公--凤公--翊公--苌公--材公--壬公--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贞公――英公―-乾公――保公――宏公――标公――繇公――雍公――放公--楚公―――通公-----

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 二十五世 二十六世 二十七世 二十八世 二十九世 三十世 三十一世

不狃――-抚公―――欣公―――鸾公―――皋公―――士元―――宣公―――芳公―――伯葛------

三十二世 三十三世 三十四世 三十五世 三十六世 三十七世 三十八世 三十九世 四十世 四十一世

玮公―――韶公―――亮公―――挚公―――纂公―――别公―――告公―――述公―――良公――功公

四十二世 四十三世 四十四世 四十五世 四十六世 四十七世 四十八世 四十九世 五十世 五十一世

车公―――尊公―――高公―――苗公―――金公―――袭公―――时公―――丞公―――谟公――就公

五十二世 五十三世 五十四世 五十五世 五十六世 五十七世 五十八世 五十九世 六十世 六十一世

邈公―――道公―――封公―――农公―――只公―――豫公―――道固―――冠公―――逢勲――显公

六十二世 六十三世 六十四世

礼公―――颖公(字元从)―――禄公(字世荫)开闽林氏姓祖

懋公

四、辜林同宗

林氏始祖林坚公之六十四世林禄公,字世阴,下邳人,原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随晋元帝渡江,由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累迁晋安太守,卒于官,追封晋安郡王,遂全家入闽定居晋安,是晋安林氏入闽之始祖。

禄公之十三世孙林效诚公,字允谦,乃莆田长城金紫林氏先祖既公(字汝静)之四世孙。既公长子辜公之孙,辜公次子广公之子。入赘梅氏,生宜民、宜国,宜国回宗后,生林正公,居高官南昌,唐太宗赐姓,即辜氏始祖。下面有《莆田长城金紫林氏族谱源流简介》一段节录,可知“辜林同宗”之渊源:

“入闽始祖禄公九世孙原显、原周、原次三兄弟,原周居梨岭。原次公,字有仲,亦字子聪,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四八O年),任功曹、入梁,任建安令,夫人方氏、陈氏、何氏,生三子:既、茂、诜。既公后裔称金紫林派,茂公后裔分称阙下孝子林派、九牧林派、莆林三支派共祖原次公,诜公后裔居钱塘,其后裔分徙漳浦、龙溪、仙游等地。

本支金紫派先祖既公,原次公长子,生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五一二年)字汝静,任彭城主簿,妣陈氏、黄氏生二子,辜、律,辜生二子,广、孝,后裔分布海内外,广公三世孙,唐太宗赐辜姓,因而称‘辜林同宗’”。

既公次子律公,字宗典,官朝列大夫、知化州事。其后裔亦是嫡传“莆田长城金紫林派”。

世系表:

开闽林氏始祖世系(公元二七四甲午年~六一O庚午年)林禄公——林正公。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林禄——景公——缓公——格 ——靖之——遂之——遁民——玉珍——元次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既公——辜——广公——效诚——宜民

——宜国——林正(辜氏始祖)

——律——莆田长城

金紫林氏

五、林辜同宗溯源纪行

二OO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华辜氏源流总汇》编辑部审稿会在广东潮州市潮安县辜厝村召开,参加会议有马来西亚、香港、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湖南、四川、安徽、河南、云南、湖北等辜氏宗亲代表,史学界人士、教授、学者共八十余人,会期八天。

福建莆田林氏委员会应邀派林文光、林金发、林鸟凤代表前往参加。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六点半到达广东汕头车站,辜氏宗亲备车迎接直至辜厝村会场已是晚上七点多,辜氏宗亲和我们拥抱一起,真是如久别重逢,宗情、族情、乡情难以言表。

寻根溯源,辜林同宗历经一千三百余年。我们在会上介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林氏先祖源流及分布情况,谈到入闽晋安林始祖禄公四世孙格公携子侄入莆,传至五世孙原次公生三子:长曰既、次曰茂、三曰诜,既公次子律公之后称长城林,茂公之后称九牧林、阙下林。莆林三大衍派共祖原次公。

既公长子辜公,生孝、广。孝公生三子:渐、怀、爰,其裔迁福建长乐县湾村,晋安晋溪。广公之后裔在莆田林氏谱无载,而在辜氏族谱承传,正是辜林同宗源由所在,我们高兴地在此证实林辜同宗共同祖先既公。会上掌声爆发,辜氏宗亲听了感到无比欣慰,心情万分激动。接着介绍既公居莆田北螺,避难迁居山里莒溪,复迁长城(今称张城)。既公祖祠已重建,于二OO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落成庆典。庆典及祭祖仪式实况录像,音碟在会长播放,荧幕上展现既公祖祠、既公遗像、《林辜同宗》匾悬挂祠堂中,代表们再一次掌声雷动。他们看到祖籍福建莆田,看到祖祠、祖先遗像,以掌声表达了同是炎黄子孙,同是比干后裔、同是一根藤上的瓜。

两姓谱牒载源同世合

林氏、辜氏互对族谱。据四川仁寿县辜氏谱卷首载:元祖比干公传一百零八代至赐姓辜氏之始祖,又载禄公生景公,景公先缓公,缓公生格公,格公生靖之公,靖之公生遂之公,遂之公生遯民公,遯民公生玉珍公,玉珍公生原次公,原次公生既公、茂公、诜公。既公字汝静,隋炀帝大业元年彭城主簿,生长子辜、次子律。律公为莆田定庄、长城、蚶山梨岭诸房祖,与莆田仙游两县既公后裔衍派族谱正合。历史上“林辜同宗”仅听于传闻,未见于史,打开两姓族谱记载相同,一千四百余年流传口碑始得证实。

明成化壬寅(一四八二年)辜彰廷公《礁山辜氏族谱》记:银同白礁有我一辜姓者……未有同安先有白礁,比干忠谏为纣剖心,其子逃于长林山遂以林为姓,蕃衍拓居莆田,以文章华国忠孝传家,及小祛五十三世孙效诚赘晋安梅定夫氏,生宜民、宜国,又以梅姓焉,传二世宗子数责之后归祖姓,继传正,举唐贞观进士,为江西观察使,有功,因苛政,奏除之,民始宁业,兴学校,励精图治,太宗嘉其贤而赐之氏,昭其辛苦之德,合二义而成一字,上古下辛取之辜焉。由是告林氏祖,更以辜为姓。永春县《桃源儒林辜氏族谱》载与白礁谱同。

大明万历癸未《存谱记》:我族之谱火于庙,宜旋公始集而记之,谱幸存之一也,彰廷公始续而修之,谱之幸存者二也;性温公珍而存之至倭寇焚劫,公独取谱而逃,今箧中是也,其谱之幸存者三也,道时公承父命,日不暇食,夜不遑寐,图记事迹,摘文集成一简,而为今日大修之祖,是又谱之幸存者四也。大明万历癸未乡荐知浙江处州府遂昌县事志会公《重修谱序》,清康熙乙巳志锐公《迁移后重修谱记》和《辜氏谱序后跋》,大明天启四年四川宗人监察御史辜延泰给湖北汉阳《辜氏族谱》写的“辜氏源流序”叙辜氏源流三伏三现,具详于谱序中。诸历代修谱作序、记、跋,都记述祖先或居官而播迁;因避难而流移,就谋生经商而定居,真是河源浩淼,万里奔腾,江注瀛海,无有止极者。

两姓两谱相同之处

一、祖先籍贯相同。林辜两谱同载祖先是殷少师后裔,南北朝时居莆田。据广东普宁市湖美村辜炳标先生祖祠内布字幕为字书: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口碑所传,族谱所载,祖祠所书,祖先籍贯,林辜同宗是无疑的。

二、两姓两谱同载既公字汝静,生子辜、律。辜公生孝、广。孝公生渐、怀、爰(远)。其裔迁长乐县湾村,晋安晋溪。广公其裔莆林谱没载,而辜氏承传记载。一是断口处,一是承接处,两处吻合。

三、两姓各分天南地北,自禄公至既公世次合,迁移地合,房祖名合,实为难得的珍贵史料。

四、辜氏古谱卷首载:既公隋大业元年任彭城主簿,律公为定庄、长城,蚶山梨岭诸房祖。与莆林谱正合。

五、承传断线处相同。两姓两谱同载在唐初期。

六、互载历代遭劫相同。宁末抗元之难,明倭寇乱。

七、祖祠结构相同。我们参观辜厝村承启堂称“八贤门第,四俊家声”。辜氏子孙四千六百余人。湖美村辜姓人口七千二百余人,参观承德堂、世笃堂、承远堂等六座明清时期古建筑,族范、家训相同,诸多记载。七个方面相同相合,是祖先遗留珍贵的文史。

  上期所刊拙稿《辛苦忠诚皇赐姓一脉香烟百世承》,蒙读者惠顾,问及若干问题,现续貂略叙一二,聊供参考。  一、关于百家姓  这个问题长期困扰辜氏家族。一个通常的解释是,辜乃小姓,在筛选时未进入编者视线,何况未列入百家姓的姓氏还很多,不独辜姓。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武汉辜家贵、南昌辜理耕两位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辜氏宗亲,在全国范围大兴考证之风,并得到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同宗的热烈响应,包括央视在内的一些媒体也参与搜寻,不少珍贵史料得以陆续面世。

有史料记载,辜氏宗族始兴于盛唐,至宋初却首次遭遇挫折,以致失去在《百家姓》中地位,皆因辜家有人开罪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年初理耕前辈给我看一套家谱,乃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之《桃源儒林辜氏宗谱组》,经历代续订,传承至今。谱云:后周来世宗率兵南下,“我族(指辜氏家族)由江西集家丁统义兵挟十大姓抗来世宗之师”。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世宗旗下大将,力攻三月而不下,迁怒辜氏。匡胤登基,命修《百家姓》,辜氏等“十大姓”遂不得入编。后太祖恕罪,谓各为其主忠贞可谅,惜《百家姓》终未重修。

来世宗原名柴荣,为五代时期后周世宗皇帝,后世被称为柴世宗。柴在位十年,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收复大半中国,文治武功,名垂青史。没有柴世宗,就没有后来的北宋统一中国,赵匡胤时乃后周大将,攻契丹、征南唐、收后晋等均立下赫赫战功。这个家谱所记叙的就是匡胤攻打后晋时曾遭遇辜家军抵抗。匡胤被世宗重用,累迁至检校太傅、殿前都俭点。公元959年,世宗崩,年仅39岁。翌年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自称皇帝,立大宋王朝。匡胤称帝不久,就提议编修《百家姓》,并将自家姓氏排在首位。据说前八个姓氏的选择花了他不少精力,可见谁能入编及列为如何皇帝是有讲究的。辜姓等因前述过节而不能入编,也非空穴来风吧

二、关于辜氏分布

今年2月下旬,“中华辜氏海内外宗亲代表大会”在广东省潮州市金石镇辜厝村举行,时逢该村牵头当地10个村举行“灯首会”并祭拜辜氏祖先,村民和村委会集资200万元隆重操办。来自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四川、福建、安徽、海南、贵州等省的辜姓代表聚集一堂,台湾也发来贺信,甚至福建林姓宗亲也派代表前来捧场,可谓盛况空前。

笔者从这次活动申获悉,辜氏在上述省份及河南、山东、江苏均有较多的分布。东道主辜厝村数千村民95%以上姓辜,该村的干部也清一色辜氏后代。该村流出去的辜氏人口也在5000以上。更令人惊奇的是,四川仁寿县三十万人口,辜氏占去三分之一。据称该县历史上曾被称为“辜半县”,一说是因为该县辜氏人口曾经过半,一说是该县外出当官的辜氏人口曾经过半。总之十万辜姓,是笔者迄今听说到的最为稠密的辜氏人口。当地还有“羊家坝”,据称是四川辜氏家族发源地,每年有人前往祭拜。而笔者祖籍江苏涟水县,有辜氏村庄四座,其中笔者祖居地辜老底,大多数人已移居全国20多个省市,还有移民欧洲国家,如同一盘散沙。相信随着考据的深入和信息的不断汇集,辜氏源流及分布脉络会更加清晰,这也将为中华民族之变迁历史增添新的佐证资料。

3月10日

一,是指始祖郭方的父、祖、曾祖,即始祖是第四世。理由是排列在始祖的上边,要敬始祖,也要敬长辈。

二,是指开创姓氏的三代人。理由是,要敬始祖,但决不能忘记开创姓氏者,这是根。

三,是指始祖郭方的子、孙、曾孙。应该是最先创立家谱轴子的人的三代宗亲,创立此轴子后,后人续写的时候都这样写。这个创立此轴子的人应该是始祖的玄孙。他敬自己的父、祖、曾祖,当然要敬高祖即始祖。

四,是指始祖郭方的子、孙、曾孙。理由是:此轴子应是始祖的曾孙所创,三代宗亲当然是最近的父、祖、曾祖,曾祖即始祖。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认祖归宗”的说法,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于寻根溯源日趋渐热。宗亲会的存在,可以让更多的人溯源,并且可以通过彼此的线索,丰富家谱,甚至是重新恢复家谱,中华单氏宗亲联谊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民俗学专家曹保明说,宗亲会的陆续建立及对家谱的收集和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过程,这个过程能更好地凝聚一个民族的情感,是一个家族最好的文化记忆。这应该是需要强调的,不忘祖先。

-宗亲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原文及翻译  卷三·论封建  作者:吴兢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