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后代都改了什么姓氏了?
司马懿现在仍然有后代,在东晋许多后人都改了姓氏: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程氏等,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西晋和东晋政权,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但是由于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姓的贵族为免被迫害,很多改换他姓。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程氏等,亦有维持司马氏复姓者。
如今,司马氏仍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温县,陕西省的韩城县,山西省的涑水县,安徽省的宿松县,湖南省的湘潭市、湘乡市、湘阴市,山东省的兰陵县,江苏省的金坛市指前镇,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司马氏族人分布。
扩展资料
刘裕掌权后,紧接着收复淮北,平定各地叛乱,消灭了南燕、西蜀、后秦等割据政权,权力更进一步。此时的刘裕依靠着巨大的军功,在朝堂上的地位显赫无比,因此急于篡夺皇位。当时的东晋皇帝为司马德宗,据《晋书·帝纪十》记载,司马德宗属于弱智,甚至连冬天和夏天也区别不出来。按说这样的帝王对于刘裕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威胁,但刘裕毫不留情的缢死了他。
司马德文继位后,非常明白自己只是刘裕的傀儡,为了保命,他积极的配合刘裕改朝换代的工作,并且说:“桓玄篡位时,司马氏已经失去了江山,正是因为刘公的扶持,晋朝才能再延续20年,所以我今天禅让给刘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公元420年,司马德文禅让给刘裕,刘裕改朝换代,建国号为“宋”。而司马德文退位后被封为零陵王,整日闭门不出,生怕刘裕杀死自己,就连吃的饭食也是自己亲自动手烹饪。不过即便如此,刘裕还是派人用棉被将司马德文闷死。
刘裕继位后,也下令屠杀刘宋境内的东晋皇族。原因在于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为皇室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因此造成了皇权不振,国内政治斗争不断。为了稳定刘宋的江山,刘裕大肆任用寒门子弟掌政,以此消除士族门阀对皇权的影响。
在刘裕改朝换代的路上,刘裕依靠皇帝的名义提升寒门子弟的政治地位。然而当刘裕篡位成君后,摆在自己面前最大的士族门阀就变成了皇族司马氏,因此司马氏成为刘宋政权内最不安定的因素。况且刘裕篡位时已经年迈,太子刘义符年幼,所以刘裕最需要的就是消灭司马氏。
--司马姓
司马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门阀。“司马”是古代官名,指调遣武装部队的武官,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古帝少昊时期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先秦时期,司马氏族人已分布于郑(今河南新郑)、晋(今山西)、卫(今河南濮阳)、程(今陕西咸阳)等地。《姓氏考略》载,司氏最早繁衍发展中心是古代顿丘。就是现在河南清丰、浚县之间一带,该地名曾出现于《诗经》中的《卫风·氓》中,是一个与中华民族有深厚渊源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个地方在春秋时代是属于卫国的一个邑,到了战国时代又改隶魏国。
两汉时期,司马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一直是司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国曹魏时期,河内温地(今河南温县)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后其孙司马炎废魏建晋,都于洛阳。从此,河内郡成为司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西晋和东晋政权,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但是由于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姓的贵族为免被迫害,很多改换他姓。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等,亦有维持司马氏复姓者。
公元316年,西晋末代皇帝司马晔带领失去亲人的臣民走向饥民,把抵达长安的匈奴大将刘友的肉送给饥民。不久,他像他的前任怀帝司马驰一样,被“清伊诺酒”羞辱致死。这时,西晋灭亡了。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司马燕兴高采烈地指出了这个国家的辉煌时刻。“王下益州,皇族之魂在南京憔悴。”但短短37年,统一的喜剧迅速变成了崩溃的悲剧。死的速度堪比秦和隋。然而秦隋乱世之后,汉唐盛世开始,西晋的崩溃,让中国这个刚刚结束了汉朝最后一百年的土地开始走向统一,又重新陷入了比以前更加惨烈动荡的混乱深渊。中国历史也陷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期。几百年来,汉朝灭亡,一代又一代人流泪。后来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西晋的喜剧是怎么演变成悲剧的,为什么悲剧的后果会这么痛苦?让我们一起翻过历史沉重的一页,从前人的血泪中寻找历史的真相。
低效的运气和名声
东汉由有实力的地主建立,逐渐形成所谓的“穿衣服的房子”或者一个有名的姓氏,分散在各个郡县。在反对宦官的斗争中,他们交换意见,互相支持。宦官失败后,士绅之间的矛盾加剧。在士绅内部,官员的分配是根据宗族、上下门所期望的等级,也就是根据权力的大小来分配的。魏文帝对九品官法的运用就是对这一既成事实的法律确认。因此,他们赢得了士绅对曹魏政权的支持。司马师要想夺取曹植的权力,当然要争取士族的支持。司马懿出生在河内的一个贵族家庭。起初曹操怀疑他是因为他“狼吞虎咽”。直到曹丕篡夺汉位,才逐渐得到重用。曹睿和明帝因“公孙在北平,诸葛在西方”而逐渐执掌军权,积累战功,最终成为魏的重要大臣和士绅利益的代言人。他以优厚的待遇收买士族,逐渐形成司马氏集团。虽然明帝想照顾一个孤儿,但他是空的,因为他多次被怀疑在高镇工作。于是,老人装傻,耐心等待。终于在249年,他伺机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的权力。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氏和,比你更耀眼,蓝,演曹魏皇帝。魏武帝曹茂愤怒地喊出了著名的口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那时候,波澜壮阔、激情四射的三国时代即将结束,曾经统治天下的英雄们都老了。这是“天下无英雄,一子成名”的时代。司马昭和他的儿子玩得很开心,他们完全有理由照顾好自己。魏是寡妇孤儿,人可欺,不言而喻;蜀国的君主是连诸葛亮都帮不了的阿逗。雪上加霜的是,“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吴就更不幸了。君主孙皓是典型的虐待狂。他高兴或者不高兴的时候,就会把人的眼睛挖出来,把人的皮剥了。可惜他只敢辱骂自己的子民,这让人民和上帝愤怒而叛逆。
2063年,乘蜀国内乱之机,派邓艾、诸葛绪、钟会攻打蜀国,名将被活捉到洛阳,死于洛阳。两年后,司马燕又步曹丕的后尘,重蹈“退位”的覆辙,废了魏帝曹桓,自己当了皇帝,史称晋、洛阳、西晋。公元280年,统一战争开始,20万大军水陆并进。王灏、杜预领兵渡过江北,横扫江面,消灭前来接应的吴。当时王率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出了长江三峡,顺流而下。"千寻电缆沉到河底,一部分从石头上掉了下来"接下来,江南
此时三属金。司马燕作为西晋的开国君主,开创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然而,司马燕,一个富人,既没有野心也没有野心。他完全依靠继承祖父的遗产,毫无悬念,所以他站在了历史的高起点上。作为一个天生的主角,你只需要表演一场早在传说中的姚舜禹时代就写好的、不久前由曹丕演示过的“秋天”的闹剧,你就会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先驱。统一从来都是艰难的,但现在却在一战中决定了世界,如此顺利。此外,出身贵族的司马燕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貌,聪明的神武,长发及膝。按照当时的标准,他绝对是一个能让偶像女生尖叫喷血的帅哥。他只是上帝的宠儿。总之,司马燕完全有理由沾沾自喜,自我陶醉,但他却没有一个半分裂君主应有的危机意识和远见卓识,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笑的开国君主,也为西晋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任何复姓,当下的人数都不算多,司马一姓虽然曾是晋朝国姓,也是如此。做为国姓,司马姓曾经在屡次变乱中遭到过大屠杀,再加上各种原因的改姓,因此如今人数很少。
一、传说,司马姓本是上古天地之官重、黎之后,三个最著名的司马(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本是同源
天地之官实际有神官性质,在上古属于最高的上公。传到西周末年,重黎之后程伯休父成为司马姓的开姓始祖,因此司马与程二姓也属同源。后为逃难,司马姓分为三支,一支逃到卫地,一支逃到赵地,一支逃到秦地。秦地这一支,出了秦国大将司马错,为秦国拿下蜀地,便是司马迁的祖先。赵地这一支,到秦末出了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殷王司马卬,这便是司马懿和司马光的祖先。
二、从司马卬开始,河内司马家世代为汉朝郡国以上的高官,良好的家教,让司马懿文武俱能,曹魏末年发动政变,奠定了晋朝的基础
应该说,司马一姓在战国、秦汉时期比较常见,而且出现在历史书中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司马氏,无论在赵、在秦,还是在卫,都出了相邦(相国)、将军、乃至诸侯级的人物。但司马成为国姓,起源在于司马懿在垂暮之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天下。经过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其孙子司马炎时期,终于废魏帝而自立,司马成为国姓。
三、司马姓如今为什么这样少?大部分应该是改姓的原因,但晋朝的司马做为国姓,经历过数度屠杀的劫难
改姓的,多半改为司、马、冯、同、程等姓。这些姓里面,马、冯、程等姓在如今的人数很多,其中应该有一些司马改姓的。他们改姓的原因,多半是为了躲避战乱、仇杀,也和复姓为了简便改单姓有关。
而曾经的晋朝国姓,经历过数度的劫难,仅仅大家所熟知的就有:
1、西晋的八王之乱。实际上是司马家王爷们互相残杀的战争,司马懿的儿孙们大量卷入其中,都是自相残杀,正好给五胡的壮大留下机会。
2、五胡的残杀。西晋行将灭亡时和灭亡之时,西晋皇室被五胡政权大量屠杀。最出名的应该是汉赵政权和后赵政权对西晋皇室的屠杀。连西晋皇帝都被俘虏,青衣行酒后被杀死,留下了“永世不生帝王家”的浩叹,何况司马皇室其他人。而后,北方一带长期被五胡政权占领,洛阳、长安一带屡屡成为战地,不知道司马皇室在这其中到底死了多少人。总之,到东晋时期,晋武帝那么多儿子,经过八王之乱和五胡屠杀,以及病死的,已经没有活下来的。建立东晋的晋元帝,实际是司马家的旁支,司马懿的庶子之后。
司马氏既然是汉代以来的著名世家大族,他们建立起来的西晋王朝又是以世家大族为其统治核心,就必然要维护世家大族的封建特权。为了巩固和加强司马氏的皇权统治,保护和扩大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西晋王朝在官爵制度方面,实行了“六等之封”的分封制。
史载周代的官爵制度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制。西晋时又发展为六等分封制,史称“晋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
一、西晋的世家大族“六等之封”,是西晋官爵制度的一个特点。它适应了世家大族政治发展的需要。东汉、曹魏以来,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在封建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名豪大侠,富室强族”的阶层,也就是官僚大地主阶层。他们一般是历代书香,累世仕宦,姓名族望,门第显耀,称为世族大家,或门阀士族,或简称为世族、势族、士族。他们世代把持封建政权的重要官职,率领宗族宾客、部曲徒附聚族而居,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坞堡庄园,形成一股股武装割据的势力。他们往往“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形成自己独霸一方的独立小王国,把周代实行过的五等爵位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要求。
曹魏时期的司马氏,当是他们主要的政治代表。如在曹操统治年间,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担任曹操的丞相主簿官职时,就“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主张恢复周代的五等之封,五等之封恢复不起来,也必须使州郡领兵。
曹氏宗室也有这一要求。如曹爽专政时,曾上《六代论》,从六代历史经验论述分封的重要。到了司马昭牢固地执掌曹魏政权、准备以晋代魏时,为了自己以名正言顺的法定手续称王称帝,便满足一些世族大家的封爵要求。264年3月,他自封为晋王,同时让世族大家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裴秀议官制,开始“分土画疆,建爵五等”,实行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对骑督以上的六百多官吏封以爵号。
二、司马昭的“建爵五等”当时,司马昭名为晋王,有封地二十郡,实是晋帝,他的王女、王孙“爵命之号皆如帝者之仪”。受封为公、侯、伯、子、男的官吏,都有大小不等的封邑、封地。如他的叔父司马平封为安平郡公,封邑万户。郡公之外,又有县公,封邑一千八百户。公之下的侯、伯、子、男又分为大国、次国。大国侯,封邑一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封邑一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大国伯,封邑一千二百户,地方六十里,次国伯,封邑一千户,地方五十五里。大国子,封邑八百户,地方五十里,次国子,封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大国男,封邑四百户,地方四十或三十里;次国男,封邑二百户,地方二十五里。
三、司马炎时期的“六等之封”司马昭时期的“建爵五等”,到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发展为“六等之封”。265年(泰始元年),西晋王朝初建,“朝延草创”,司马炎就决定“使同姓必王”,一下子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277年(咸宁三年),对王、公、候、伯、子、男六等的分封制度又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西晋王朝的“六等之封”制度。这种分封制度的具体情况是:
1、王分为以郡为国的郡王和以县为国的县王。郡王以分封户邑的多少分为大国、次国、小国三等。最初是邑二万户为大国,一万户为次国,五千户为小国。后来又增加封户,大国增至四万户,甚至增至五万户、八万户或十万户。不满一万户的小国,都增满一万户。县王最初封邑一千户,后来增邑为三千户。
2、公、侯也有以郡为国的郡公、郡侯和以县为国的县公、县侯。郡公、郡侯邑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户以上为次国,不满五千户为小国。
3、诸王、郡公、郡侯都设置军队。大国王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中军,兵二千人,上下两军各有兵一千五百人。次国王置上、下两军,兵三千人:上军,兵二千人下军,兵一千人。小国王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公的军制同五千户的小国王,侯的军制同不满五千户小国王,置一军,兵一千一百人或千人。县王军制同于郡侯,也置一军。所有王、公、候的军队,都设中尉领兵。
4、诸王公最初大多在京城做官,不去封国,后来一般要去封国为帅,都督封国及各州军事。没有去封国的诸王,大国置守土兵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也和小国王一样置守土兵六十人。
5、从277年以后,非皇子不得为王。诸王的支庶子孙只能受封为公、侯、伯、子、男。如大国、次国始封王之支子受封为公,承封王之支子则受封为侯,继承封王之支子受封为伯。五千户以上的小国,始封王之支子受封为子,不满五千户的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都受封为男。其他不得受封。伯、子、男国都不置军。
6、各封国可以设置文武官吏,由各国自行选用。
7、各封国以封国中民户的户调为“诸侯秩”,以民户的田租为“侯奉”。一般是“三分食一”,即毎一民户的户调和田租以三分之二交给西晋王朝,其余的三分之一则交给受封的王公。
四、“皆录旧勋”分封司马氏的同姓贵族西晋王朝在实行分封制时,还保留了曹魏时期原有的一些封爵名号。如司马昭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封时,也仍然有乡侯、亭侯、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之类的封号。司马炎称晋帝实行“六等之封”以后,对县侯以下的传封次子也还给予亭侯、乡侯等名号。
他在泰始元年大封同姓诸王的同时,曾下诏说:“五等之封,皆录旧勋。本为县侯者,传封次子为亭侯,乡侯为关内侯,亭侯为关中侯,皆食本户十分之一。”这些亭侯、乡侯、关内侯、关中侯等,都是“五等之封”以外的封号。他们“皆食本户十分之一”,就是只享用封户十分之一的户调和田租。
从司马昭的“五等之封”到司马炎的“六等之封”,基本是“皆录旧勋”,主要是分封司马氏的同姓贵族,也分封拥护司马氏以晋代魏和灭蜀、灭吴有功的异姓世家大族。“六等之封”中的王的封号,主要是封给司马氏皇族。如西晋所封的同姓王国共有五十七个,而异姓封王的只有被废的魏元帝曹奂一人,而且还是虚封,只有王之名而无其实。王之外的公、侯、伯、子、男等封国多至五百余,司马氏同姓也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拥护司马氏的异姓功臣。
五、西晋王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西晋王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藩卫司马氏帝室。在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斗争中,司马氏认为曹氏宗室“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等)于匹夫”,无力藩卫曹魏帝室,以致曹魏帝室孤立无援而灭亡。
鉴于这一历史教训,司马昭建立晋国时,“深鉴经远之统”,实行“五等之封”,想依靠司马氏和支持司马氏的公、侯、伯、子、男等保卫晋王室。司马炎维承和发展司马昭的分封制,想使司马氏的晋朝“建久安于万载,垂长统于无穷”,行“六等之封”,大封、实封同姓诸王,赋予他们强大的军政大权,让他们出镇州郡封国,“并拥强力,各据一方”,成为藩卫司马氏帝室的“藩王”、“藩国”。
与此同时,也对异姓功臣增封进爵,成为晋室的公侯。这样的分封,目的是使同姓诸王与异姓公侯相互牵制又相互协力,共同拥戴司马氏皇权。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晋武帝死后,就形成了“八王之乱”。而在“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纂夺晋惠帝的帝位时又滥封王侯。他的儿子都封为王,帮助他纂位的孙秀等诸党“皆登卿将,并列大封”,文武官封侯者数千人,连奴卒厮役也“加以爵位”。封的结果是“金银治铸不给于印,故有白版之侯”,只是一个空名。
到了西晋末年,司马氏帝室,企图维护晋室统治,也曾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封以王号。如封鲜卑族的一些首领为“亲晋王”或“代王”,封羌、氐族的一些首领为“晋归义羌王”、 “亲晋王羌”或“亲晋氏王”,等等。
三国末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掌管魏国大权;其孙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政权灭亡,司马氏从此开始其统治: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原;
西晋统一37年,于公元316年被汉化的匈奴人刘渊所灭;
但司马氏并没有从此失去统治,公元317年,皇室司马睿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称帝,国号仍为晋,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也结束了司马氏的统治。
若回答问题,统一全国的时间为37年,统治江山的时间则为154年。(不将司马懿掌权算在内)
就个人能力和成就来说,司马懿其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但后人对于司马懿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品行不太好。不过历史上,司马氏的巅峰的确是由司马懿带起来的,虽然晋朝并不是一个强盛的朝代,甚至还给天下百姓带来很多痛苦,但这其实和司马懿关系不大。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司马懿的祖先是谁呢?有兴趣的话,可以通过下文进行了解。
司马懿祖先
三国后期,曹魏重臣司马懿强势崛起,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经营,到了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皇位,建立西晋政权,并且实现了天下的一统。其实早在秦朝末年,司马懿的祖上就已经非常显赫了,只不过运气太差,被项羽杀死。
根据史书的记载,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个儿子名叫重黎,他在帝喾时期担任夏官祝融,也被称为火正。之后重黎的后裔一直担任这个官职,历经唐尧、虞舜、夏朝、商朝。到了周朝时期,将夏官改称为司马。周宣王在位时期,程伯休父领兵作战有功,受到了周宣王的嘉奖,锡以官族,因而为氏,自此就改为司马氏。
到了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陈胜派武臣率领三千人去攻略赵国故地。武臣在张耳、陈余的辅佐下进展非常顺利,队伍迅速扩展到数万人,攻克十多座城池。此后,武臣又采纳蒯通的计策,收降了三十多座城池。在这个过程中,程伯休父的后裔司马卬也投靠了武臣。
司马卬率军占领了朝歌,立下了战功,成为赵国的将领。后来武臣被杀,但司马卬依然效忠于赵国,为赵王歇效力。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大军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一举歼灭了秦军主力。司马卬作为赵国的将领,之后跟随项羽与秦军作战,他甚至差点抢在刘邦前面入关,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
司马氏崛起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大军入关,在关中分封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而司马卬因定河内,数有功,也受到了加封,被封为殷王。不过司马卬的地盘不大,只有一个河内郡,都城为朝歌。原本楚怀王约定,谁先进入关中,就是可以在关中称王。刘邦本应封在关中,可是却遭到了项羽的排挤,对此他心怀不满。
这年年底,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突然杀入关中,击败了章邯,迫降了司马欣、董翳。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大军出关,收服了魏王豹,接着就占领了河内郡,俘虏了司马卬。不过,刘邦并没有加害司马卬,而是带领他们去攻打彭城。这一年五月,项羽率军驰援,与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大军展开激战。
结果刘邦的联军遭到惨败,他本人狼狈而逃,甚至差点被俘。在交战过程中,这些诸侯王或跑或降,比如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他们投降了项羽,而殷王司马卬死于乱军之中,被项羽的军队斩杀。司马卬虽然死了,但还有后裔子孙,他们定居在河内温县。司马卬的八世孙名叫司马钧,在东汉时期担任过征西将军。
司马钧的儿子是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的儿子是颍川太守司马儁,司马儁的儿子是京兆伊司马防。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人称司马八达,其中第二个儿子字仲达,名叫司马懿!虽然西晋、东晋统治的时间比较短,但司马家族对中国历史还是具有一定影响的,比如说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也是司马卬的后裔。
司马懿的后代都改了什么姓氏了?
本文2023-12-03 15:26: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