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收藏

孙姓的来源,第1张

孙姓主要有姬姓、芈姓、妫姓、子姓、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春秋时期的周文王之后的卫武公之子惠孙,用先祖的名字作为氏,如此来源于姬姓。春秋时期的齐景公赐予将军田书用孙作为姓,这属于帝王赐予的姓氏。春秋_贾之子_艾腊,也叫做孙叔敖,出任楚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孙字作为氏。

扩展资料:

当今的姓氏为孙的人口达到1800多万,成为全国的第12位大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省等地区,孙氏的家谱在国家图书馆以及山东、山西等多地的图书馆均有收藏。

以下内容供参考:-孙姓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读易大旨》孙云球: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

“孙”氏寻根旅游

游线一:

姬姓孙氏发源地——汲郡

孙氏的始祖武仲,用祖父姬惠孙的名字作姓,形成了最早的孙氏。但现在濮阳市已找不到与孙氏始祖有关的遗迹。

孙叔敖诞生地 孙姓发源地之一(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

淮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被称做为“清官第一人”的楚国名相和孙姓始祖之一孙叔敖就诞生于此,这里也是孙姓的发源地。除了近年来县城里新建的一处孙叔敖像之外,这里和孙姓发源有关的遗迹早已灰飞烟灭了

药王山(陕西省铜川市耀县)

药王山本名五台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后人纷纷在此修庙,树碑来纪念孙思邈,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点。

游线二:

孙武祠(山东省淄博市广饶县)

孙武,战国时齐国人,以兵法见长。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被后世的军事家视为攻城掠地的法宝,流传于世界各地,其各地,其战略战术还被应用于现代高战之中。孙武祠建在孙武故里山东省广饶县城的西北隅。这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式北方院落,城府套作森严整饬,存放有孙武的生平资料。孙武祠最北面那座建于南宋(1128年)的关帝庙大殿,是山东省现存的惟一宋代木构建筑。

梅花山孙权墓(江苏省南京市)

梅花山原名孙陵岗,也叫吴王坟,因东吴的孙权葬于此地而得名。后因其漫山遍野的梅花闻名天下,改名梅花山。据查孙权与孙中山先生均源于富春孙氏,都是孙武的后代。有了这层关系,孙中山选择梅花山附近的紫金山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也就不难解释了。

龙门镇——孙权后裔聚居地、王洲孙权故里(浙江省富阳市)

富阳为孙氏郡望,古名富春。据富春孙氏宗谱记载,富春孙氏乃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为江南望族。周元王时,孙武的长孙孙明被封为富春侯,成为富春孙氏宗族之始祖。东汉末年,孙武的第20代后人孙钟隐居于富春的孙洲,以种瓜为业,后经其后人孙坚和孙策,孙权父子三人的艰苦创业,终于崛起江东,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吴国。

富阳市区龙门镇是东吴帝王孙权后裔的聚居地。目前,镇上1600多户人家,90%以上都是孙氏族人。镇上的大部分建筑还较好地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江南罕见。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而扩建的厅堂,院落,廊房,层层相连,犹如迷宫。孙氏宗祠余庆堂更是见证了百年来富春孙氏的兴衰。无论是生产,信仰还是婚姻,礼仪,发俗,现今的龙门镇都还多少保留着东吴的遗风。

邻近龙门镇西南的王洲是孙权故里。王洲原叫孙洲,因出了吴帝孙权改称为王洲。孙权的祖父孙钟曾在此以种瓜为业。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传说中的十亩“雄瓜地”和记述孙权轶事的碑记,以及孙权后代修造的祠庙和世代延续的《孙氏宗谱》。宗谱的第一页就是孙权的画像。

回答者:KBWANGJIE001 - 童生 一级 10-27 15:48

先有姓祖的,然后有姓父的,再之后是姓躬的,再次是姓儿的,最后就有了姓孙的,再之后还有姓曾的呢

回答者:ls6837538 - 试用期 一级 10-29 15:45

古代周朝有个叫姬和的王族,生了个儿子取名叫惠孙。惠孙受封,亨用“戚”那个地方的物产,戚就在现今的河南省濮阳市。惠孙的后辈崇敬惠孙,就取他的名字“孙”作为姓,世代相传,成为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 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孙姓图腾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联谊会),

《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 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孙姓渊源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王侯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晋书》记载前燕孙氏,鲜卑族。羯族有孙氏。

⑴新 罗初期,高丽汉文学家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 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五代时期契丹和大贺氏结盟时候,契丹审密氏被赐姓孙。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 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 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部分得姓始祖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武仲乙,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孙乙是姬姓孙氏得姓始祖。

比干摘心处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

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妫姓和姚姓孙氏得始祖。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田完后代田无宇有二子,分别为田恒、田书,其中田书由于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而孙武则为田书之孙。

孙姓的部分得姓始祖还有孙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孙姓的由来简短介绍,孙姓的由来和来源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孙 一、来源有三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孙姓的由来简短介绍,孙姓的由来和来源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孙 一、来源有三 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

2、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

3、因此他又叫孙仲。

4、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5、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

6、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7、 3、出自妫姓。

8、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

9、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

10、吴将孙武,其后也。

11、是为山东孙氏。

12、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

13、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

14、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

15、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

16、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

17、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

18、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

19、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

20、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1、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

22、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23、 三、郡望堂号 堂号"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24、"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25、"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

26、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

27、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28、"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29、 郡望 汲 郡:晋置郡。

30、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31、 陈留郡:西汉置郡。

32、治所在陈留。

33、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

34、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35、 乐安郡:东汉置郡。

36、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37、 富春郡:秦置郡。

38、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39、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40、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

41、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42、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43、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44、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45、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

46、著有《读易大旨》孙云球: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

47、 “孙”氏寻根旅游 游线一: 姬姓孙氏发源地——汲郡 孙氏的始祖武仲,用祖父姬惠孙的名字作姓,形成了最早的孙氏。

48、但现在濮阳市已找不到与孙氏始祖有关的遗迹。

49、 孙叔敖诞生地 孙姓发源地之一(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 淮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50、历史上被称做为“清官第一人”的楚国名相和孙姓始祖之一孙叔敖就诞生于此,这里也是孙姓的发源地。

51、除了近年来县城里新建的一处孙叔敖像之外,这里和孙姓发源有关的遗迹早已灰飞烟灭了 药王山(陕西省铜川市耀县) 药王山本名五台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52、后人纷纷在此修庙,树碑来纪念孙思邈,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点。

53、 游线二: 孙武祠(山东省淄博市广饶县) 孙武,战国时齐国人,以兵法见长。

54、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被后世的军事家视为攻城掠地的法宝,流传于世界各地,其各地,其战略战术还被应用于现代高战之中。

55、孙武祠建在孙武故里山东省广饶县城的西北隅。

56、这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式北方院落,城府套作森严整饬,存放有孙武的生平资料。

57、孙武祠最北面那座建于南宋(1128年)的关帝庙大殿,是山东省现存的惟一宋代木构建筑。

58、 梅花山孙权墓(江苏省南京市) 梅花山原名孙陵岗,也叫吴王坟,因东吴的孙权葬于此地而得名。

59、后因其漫山遍野的梅花闻名天下,改名梅花山。

60、据查孙权与孙中山先生均源于富春孙氏,都是孙武的后代。

61、有了这层关系,孙中山选择梅花山附近的紫金山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也就不难解释了。

62、 龙门镇——孙权后裔聚居地、王洲孙权故里(浙江省富阳市) 富阳为孙氏郡望,古名富春。

63、据富春孙氏宗谱记载,富春孙氏乃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为江南望族。

64、周元王时,孙武的长孙孙明被封为富春侯,成为富春孙氏宗族之始祖。

65、东汉末年,孙武的第20代后人孙钟隐居于富春的孙洲,以种瓜为业,后经其后人孙坚和孙策,孙权父子三人的艰苦创业,终于崛起江东,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吴国。

66、 富阳市区龙门镇是东吴帝王孙权后裔的聚居地。

67、目前,镇上1600多户人家,90%以上都是孙氏族人。

68、镇上的大部分建筑还较好地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江南罕见。

69、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而扩建的厅堂,院落,廊房,层层相连,犹如迷宫。

70、孙氏宗祠余庆堂更是见证了百年来富春孙氏的兴衰。

71、无论是生产,信仰还是婚姻,礼仪,发俗,现今的龙门镇都还多少保留着东吴的遗风。

72、 邻近龙门镇西南的王洲是孙权故里。

73、王洲原叫孙洲,因出了吴帝孙权改称为王洲。

74、孙权的祖父孙钟曾在此以种瓜为业。

75、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传说中的十亩“雄瓜地”和记述孙权轶事的碑记,以及孙权后代修造的祠庙和世代延续的《孙氏宗谱》。

76、宗谱的第一页就是孙权的画像。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台湾的孙氏,人数也不算少,名列五十,多散居在台湾各地,较多的是嘉义县。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孙氏又来自河南光州。迁居台湾的孙氏先人,是唐朝末年五胡乱华时,由世居河南光州的孙姓,南徙迁闽,移居福建泉州东涑门。以后,孙氏子孙一部分迁居艮邑的嘉禾,一部移居台湾。目前,台湾的孙姓,皆是这支河南光州孙氏的后代。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姓氏起源:孙,吴,郑,冯,陈,储,卫

姓氏:孙

祖宗:惠孙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郡望:

1、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2、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3、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4、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5、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大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姓氏:吴

祖宗:泰伯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舜帝有虞氏。

2、是颛顼帝的名臣吴权的后裔。

3、《通志·氏族略》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氏。”即吴国始祖泰伯、仲雍的后代。

4、出自夏代著名弓箭手吴贺。这其中又以第1支的影响最大。传说泰伯兄弟本该在古公禀父去世后继承王位,但是,他们认为弟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君王之材,就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逃到偏远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与当地人一起生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泰伯来到荆蛮,自号“句吴‘和“攻吴”。荆蛮人被他的义举感动,纷纷前来投靠,有千余家之多。吴国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由此还可知,吴姓与周姓原本是一家。从泰伯开始,传到19世孙寿梦时,开始称王,国势日渐强盛,领土不断扩张,直至浙江嘉湖和安徽等地。古代的吴国即是吴姓的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中被越王勾践攻灭的吴王夫差,正是泰伯的后裔。吴国当时的属地范围,在今江苏无锡一带,并由此不断向四处延伸,发源于江、浙一带的吴氏,此后很快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扩散到山东境内,据《元和姓篡》载,凡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第4子季札的后代。另有一种说法指出舜的妻子被封在虞地,而虞与吴音相近,其子孙因此得姓。(《姓氏急就篇》)如果照这样来说,则吴姓的起源就还要早于周代了。

郡望:

1、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2、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3、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4、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

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姓氏:郑

祖宗:郑桓公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郡望:

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2、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

3、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4、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5、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6、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7、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姓氏:冯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郡望:

1、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2、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3、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4、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5、长乐郡:后魏置郡。

6、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7、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8、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姓氏:陈

祖宗:妫完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郡望:

1、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2、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3、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4、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之后。

5、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6、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后裔陈忠之后。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姓氏:诸

祖宗:闽越王

分类:以人名为氏

姓氏起源:

1、来源于越王的后裔。西汉初期,有人名为无诸,他是战国时期 越王勾践的后代。秦朝末期,他率领着部将帮助刘邦取得了战争的胜 利,汉朝建立以后,他被封为闽越王。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 ,形成诸姓。

2、来源于诸葛氏。五代的时候,后周有诸葛十朋,赵匡胤发动陈 桥兵变建立宋朝后,诸葛十朋改姓单姓诸,隐居在会稽山中,他的后 代于是改姓诸。

3、来源于食邑。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诸邑,鲁国大夫就在这里生活,他的人民采食于此。他的后代便以诸为姓。

郡望:

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诸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未知

姓氏:卫

祖宗:康叔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广韵》记载的“周文王子原(康叔)封于卫,后因氏焉。”武王伐纣之后大封天下之时,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于卫,卫国延续了七百多年之后,公元前254年被魏吞并,成为魏的附庸,后来又被秦国消灭,后代为了纪念先祖而以国为姓氏。当年的卫国在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

2、五胡乱华之际,昌黎的鲜卑族与汉杂居,被同化而改为卫姓。(见《后燕录》)

郡望:

1、据《广韵》记载:“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后因氏焉。望出河东、陈留。”

2、秦置河东郡,现在山西省夏县。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不详。

孙姓的来源

孙姓主要有姬姓、芈姓、妫姓、子姓、源于其他赐姓、改姓。春秋时期的周文王之后的卫武公之子惠孙,用先祖的名字作为氏,如此来源于姬姓。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