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氏-姓巩的名人-巩姓起名字-巩姓的起源与家谱
根据历来姓氏学古籍的考证,巩姓是周朝的世家公卿,发祥于现在河南省的巩县地方。巩县位于洛水的东岸,本是周朝时的诸侯之一,叫巩伯国,秦汉统一,便把巩伯国的`原址,置为巩县。望族居于山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巩氏后人奉巩简公为巩姓的得姓始祖。
「巩」源出:起源有三: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收封于巩(今河南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引起的。于是他便录用从各诸侯来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这项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满。后来王子朝作乱,将他杀害了。他的子孙便原封邑名"巩"命姓,称巩氏。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如巩廉玉。3、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巩朔的后代。
郡望分布
《郡望百家姓》以及《姓氏略考》中记载:巩氏望出山阳郡。其详地有二处:1、汉景帝中元六年(约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它所处的位置就相当于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的地区。2、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他所在的位置是今江苏省怀安县。
堂号"厚斋堂"
宋代巩荣,官至大理寺卿,先作过严州知州,而后又直秘阁,升迁为司谏郎。他为人沉静、处事公平、刚正不阿、学识广博,从来没有因人谋事,并且推行用办文化教育和对待知识分子的方法管理官吏和执行政策。因此,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的人们都对他称赞不已。著有《厚斋集》。
云深不知处
一、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想起写这个题目,起源于刘子健先生的一篇短文《“岳飞的部将和幕僚”读后》。在文中,刘先生提了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
“战时混乱,私人关系更加重要。例如,杨再兴原是曹成部将,杀了岳飞胞弟。但被俘之后,岳飞并不计较杀弟之仇,反而收为副将。除了赏识他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他也是相州人。似乎岳飞也感到和他有社会关系的将官不够多,收留一些好。
张宪不知什么出身,待考。但他自始至终是岳飞的左右手。岳飞的儿子岳云从军,就跟张宪。岳飞冤案,这两人公开处死。是不是他们在军中并没有培植多少私人的团结力量?而秦桧他们也看透这情况。只要剪除这最核心的两人,就不难分散驾驭其他的将领?”
应当说,由于史料的缺乏,这些问题今人已经无法回答。然而,如刘先生所言,所谓学问“一面在学,一面在问”,顺着这个思路倒是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刘先生的问题中,最令我觉得震惊的应该是“只要剪除这最核心的两人(岳云张宪),就不难分散驾驭其他的将领?”的提问了,索性从此谈起。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应该是云中曦写的吧,里面罗列了岳飞替岳云辞免官职的奏疏,似乎还罗列了岳云的升官经过。结论是岳飞亏待岳云,故意隐瞒儿子战功云云。当时看了就觉得没有多大意义,历史不是这样研究的。至少,要把岳云所立的战功和其他军人所立的与之相仿的战功相比较,探讨一下他们所受的封赏是否相同,这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没有比较的话,就算岳云随州第一个登城,赏赐他正五品的官衔,也会有人觉得不公正的。云中曦的文章,很像是小女孩为心目中的大英雄打抱不平之作。
如今,刘先生的疑问再次令我想起了这件事情。如果刘先生的推论成立,岳云竟然是岳家军的核心人物之一了。以他之青春年华,竟然能超越王贵。真是令人吃惊。偏偏又流传着岳飞隐匿岳云战功不重视岳云,岳云忍辱负重的说法。完全对立的判断,提起了我翻书的兴致。希望能够理清这位少年英雄的生平事迹,顺带澈清加诸于其的种种不实猜测。不过,后来写着才发现,涉及岳云的史料严重不足,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质疑而已,答案却是没有的。
二、胧胧树里月,飘飘水上云
这位至今为许多mm爱戴的少年英雄诞生于宣和元年六月,不过,英雄的身世颇有些离奇。一直就有岳云是岳飞养子的传言流传于身前身后。以至于在冤狱平反时,岳云的未亡人巩氏要一本正经的申诉:“故夫云见有男二人,甫二十五岁,申二十二岁,女大娘二十四岁,……见在潭州同居,并系阿翁枢密亲孙。”(据《金佗续编》卷一三《先兄甫等复官省札》)想必巩氏写此状时,是一脸的怨妇貌。不过,虽然巩氏如此努力的辟谣,依旧止不住养子的说法在空气中扩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八中一本正经的记载:「(绍兴三年九月庚申)飞养子云年尚少,上亦以战袍、戎器赐之。」这本《要录》可是李一生心血凝结,增删六载的史学杰作,居然依旧堂皇的出现此种说法,呜呼,岳云是养子的说法可见是深入民心了。还真是幸亏岳珂写了一部《金佗粹编》,问世以后才部分澄清了岳云身世的谜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较《金佗》一书为后出,李工部就在里面说岳云是亲子了。
对此,王曾瑜先生认为,岳云“应为刘氏所生,故或误为「养子」。”这也是一个相当奇特的解释。因为依据王先生的考证,岳雷也是刘夫人所生,倒是没有岳雷是养子的说法为世人所传扬。两人差异何以如此之大,令后人不解只有存疑。
按照《金佗稡编》的记载,岳云的家庭不算富有,在其出生不久父亲岳飞就离别妻儿远赴安阳做佃农了。之后,关于岳云的记载一片空白,想必是过着农村人家的普通生活。
然而靖康元年十一月,一切有所不同了。金兵攻破开封,二帝及文武百官尽皆被俘押解北方。一个皇朝的轰然崩塌,成就了整个民族难以磨灭的耻辱记忆。不过,靖康之难对岳飞一家而言,更像是一个契机。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开始往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前进。岳飞再次从军,抛下了母亲、妻儿,只身上路。自然,虽说保家卫国是男儿本色,家小的安全也是令人无法割舍的念念在心,所以,岳飞特意嘱咐自己的妻子刘氏照看全家。意料之外的是,其家乡汤阴在离去之后一个月便即陷落,从此,岳云开始了流亡者的生涯。
关于这段生活,有关岳云的史料依旧一切空白。但是,我们能找到关于岳家的零星记载,展现了沦陷区严酷生活的一鳞半爪。
已知岳云的祖母,由于惊悸以至病体缠绵。而这位老人家,在岳飞从军之日曾经亲自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在儿子身上,作为激励。在沦陷生活的初期,又曾千方百计托人转告岳飞,勉励其子一心从戎,勿以老妪为念。这些似乎都显示了此位老人的英勇无畏,她竟然因为惊惶害怕而倒下,大概是遇到了一些异常残忍的事情吧。还已知岳云的母亲在此期间两次改嫁,岳飞日后上书“切骨恨之”,不知道这件事和岳飞母亲的疾病是否有所关联。另外,还知道岳飞曾经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十八次派人潜入故乡,寻找自己的至亲骨肉。次数之多,实在令人咋舌。大概,如果沦陷区的生活无比美妙,岳飞不会如此着急吧。
虽然关于岳家此段生活的记载过于简略,所幸,靖康之耻对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从史籍的描述中,还是可以给我们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的。最概括的莫如:“井里萧然,无复烟爨。”“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稍微详细的还有许多。
比如,《会编卷七十》载靖康破城之日,金兵的表现为:
金人三五成群下城劫掠,或不逞之徒为之前导,亦有溃兵披发伪装番人者,大抵后族贵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贾之家皆遭其害。
这尚且是在金兵因两国讲和,申明军纪之后的情景。而个别人为了活命或者渔利甘心为金虏所驱驰,亦是千古颠扑不变的人性。
同为《会编卷七十》有一段记述了城破之后百姓的惊惶:
士卒皆奔走,城东徙于城西,城西徙于城东,征行交互,莫知所适。父子夫妇不相保守,至有全家自缢自杀者。……汴蔡两河遗弃老幼尸骸堆聚,哀号之声所不忍闻。公卿大夫皆布袍草履混迹尘世,虽贵戚之家皆泥土满面而不洗拭,……类丐者。
两相对照,当时的景况仿佛历历在目。固然,这是开封府的情景,然而金兵攻陷的他处城池,尤其是抵抗过的城池,基本可以类推。
其实,当时的难民所面临的不止是金兵的威胁,还有溃兵军贼的追杀。《会编卷七十一》载相州富户避难林虑县天平山,即:
有军贼常景有众号四千人,围劫天平山,杀戮殆尽,掠取子女玉帛。
纵是幸免于兵火,亦要面对物价腾涨的威胁,《会编卷七十六》描写了历经劫波之后开封人民的悲惨生活:
自帝蒙尘以来,雨雪不止,物价日翔。米斗一千二百,麦斗一千,驴肉一斤五百,羊肉一斤四千,猪肉一斤三千,人户不复得有也。小民于池中取鱼藻五味,茅之以卖。城中猫犬几尽,游手冻饿死者十五六,遗骸所在枕籍。
《会编卷六七》亦载靖康元年闰十一月知淮宁府赵子崧牒檄顺昌等处勤王奏:
虏骑所至,惟务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虏妇女,焚毁仓库产业。意欲尽使中国之人父子兄弟夫妇不能相保,狼狈冻馁归于死地。
其实,此奏并未洞悉金兵用意。金兵是一石二鸟之计,既可补充军粮,又可达到陷大宋百姓于“狼狈冻馁归于死地”的目的。参考此奏时间,恰恰是冬季,劫掠存粮相当于断绝了沦陷区居民的生路,饥饿,无止境的饥饿才是惨遭战火蹂躏的居民生活之真实写照,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
即使幸免于兵火饥饿,还要剃头辫发,易衣冠之制。青壮男子被强迫签军,冲冒矢石枉遭杀戮;差一些的作为奴隶,发卖到西夏蒙古等地以交换战马。
基本上,在沦陷区岳云的生活环境就是如此之糟糕。其实千里江山,已无一处净土。所区分的只是沦陷之早晚而已。这种灾难会给人的心灵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哪?真是个很有意思值得研究的问题。
(1119─1142年),南宋抗金将领, 在民间传说中一直是白马银锤、英俊小生的形象。《说岳全传》里关于岳云出世、牛头山投军、结拜关铃、大战金弹子、结拜韩彦直、八锤大闹朱仙镇都有着详细的描写。> 《宋史》记载为 养子,但是还有史料说他不是养子,而是 的亲生儿子。> 一。岳云是「养子」>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八:「(绍兴三年九月庚申)飞养子云尚年少,上亦已战袍、戎器赐之。「> 2。《宋史》卷三六五《岳云传》:「云,飞养子。」岳云是「养子」的记载。> 3。辞海的「岳云」条,载:「岳云, 养子。」> 4。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如《说岳全传》> 二。岳云是亲子>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三:「飞长子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提举礼泉观云坐与宪书,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为传报朝廷机密事。」此处又称岳云为长子。> 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一二《岳少保诬证断案》:「岳飞次男岳雷系同岳飞一处送下。」据此刑案原件,岳云亦应为「长男」。>>> 3。《金佗粹编》卷一三《先兄甫等复官札》:「据故枢密岳飞男云妻巩氏状:『伏睹(绍兴三十二年)十月十三日同奉圣旨指挥,故岳飞与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氏故夫云见有男二人:甫二十五岁,申二十二岁,女大娘二十四岁。。。。见在潭州同居,并系枢密(岳飞)亲孙。。。」 岳云妻巩氏意思岳云是岳飞亲子。岳飞的家人被流放,岳雷及妻温氏早亡,其子是由岳云妻巩氏抚养。岳飞平反时,巩氏带着岳云和岳雷的子女以及云、雷生母刘氏另嫁后的子女生活,与岳飞妻李氏没有生活在一起。 巩氏上书宋廷时称岳云的两个儿子都是岳飞亲孙。> 4。1980年,云南安宁县禄腾公社中村生产队农民岳万才、岳万云向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献出《岳氏宗谱》。这部家谱刊印于清道光十九年,以岳飞的父亲岳和为第一代,到岳万才的孙子,已历34代,800多年。有意义的是,《岳氏宗谱》载岳云是岳飞的「长子」,与新版《辞海》所说「养子」不同,这给研究岳飞家族与宋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修订版《辞海》遂修订为「岳飞养子(一说长子)」。> 5。《岳庙志略》:「元至元六年杭州李全初重兴复之。」除庙门、正殿、后堂外>增修两庑。正殿祀岳飞>右庑祀岳云>左庑祀张宪>后堂祀岳飞父母与五子、五媳>均有塑像。> 6。《忠烈庙志》:「祠东庑为五侯祠,祀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五子及孙岳珂"> 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记载岳云为养子的《宋史》和《金佗宗谱》,是出自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岳珂写的《金佗粹编续编》。注意这个时间差别,《金佗粹编》最早的前二十五卷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刊修了毕」,而岳云妻巩氏提及「并系枢密亲孙」写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为什么岳珂要撒谎呢当然是为了树立和维护岳飞的形象。岳飞有两个老婆,其中一个和别人私奔了。> 大约在1118年,岳飞在家乡汤阴程岗村娶刘氏女为妻,建炎元年(1127年)岳飞留妻在汤阴侍母养子,自己随高宗赵构度河,因为不清楚的原因,岳飞这个老婆却和别人跑了。这个事是岳家的耻辱,岳飞也非常痛恨他的这个妻子,岳飞的孙子岳珂为了掩盖这段「家丑」,当然在其写的《金佗粹编》等书中不提他刘氏了,而只记载在建炎二、三年间岳飞在宜兴娶的李氏,并在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生子岳霖。岳飞五子:云、雷、霖、震、霆中,自霖开始,都为李氏生养,而岳云和岳雷则是刘氏所生。> 记载刘氏的史料有:> 《高宗日历》:「八年六月十三日丁卯,飞有奏,『臣始从陛下至北京,留妻刘氏侍臣老母』云云」,>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七载:「飞执兵权之日,遗侍臣王忠臣往楚州韩世忠军中下书,得回书,欲归。世忠嘱之曰:『传语岳宣抚,宣抚有结发之妻,见在此中,嫁作一拥押之妻,可差人来取』。忠臣回,密报飞以世忠语,飞不答。世忠上闻,飞奏言:「履冰渡河之日,留臣妻待老母,不期妻两经重嫁,臣切骨恨之。巳差人送钱五百贯,以助其不足。恐天下不知其由也。』上令报行」。>>> 岳飞对自己老婆「妻两经重嫁」,「切骨恨之」。于是,他孙子就编造出岳云是养子,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尽管也曾经记载岳云是养子,是不足信的,因为这个作者没有任何道德修养,他曾经编造出秦桧一家三个状元的谎言,实际上秦桧一家一个状元也没有,作为南宋史家如此的疏忽是不思议的,只能是他故意造谣以攻击秦桧。在岳云是养子的问题上,他再次符合岳珂的谎言,以给世人一个完美的岳飞形象,也是情理之中的。> 从「岳云是养子」这个事情看出,中国的古代历史并不是「科学」,写历史的人只是把其当成「工具」或者「武器」,因此,读历史书的时候要小心上当,白纸黑子上撒谎的很多。比如,岳珂尽管在岳云是养子问题上撒谎,但在其事迹上也撒谎,但不是贬低,而是夸大,请看:> 岳珂《金佗粹编》卷九载:「云,年十二,从张宪战,宪得其力,大捷。号曰『赢官人』,军中皆呼焉。先臣(指岳飞)征伐,未尝不与。京西之役,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攻下邓州,又攻破随州。死之日,年二十三,赠安远军承宣使。」> 《宋史》: 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 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死年二十三。> 从上面的两个记载,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宋史》的内容出自岳珂的《金佗粹编》,岳云12岁的孩子竟然在战争中数次立「奇功」,奇功不同于一般的功劳,他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么办到的是在那次战斗中有这个表现最妙的是,岳珂不说是哪次战斗大大的帮助了张宪,只是模模糊糊语焉不详的大吹特吹。张宪的大捷,真是笑话,张宪的哪次大捷呀岳珂更是不提供什么证据,这种「史料」怎么可以看成信史但是,近千年来,儒教弟子们就是把岳珂的胡言乱语当成了信史。真要比较,就应该将岳云的功劳和所得封赏,与同期岳家军将领作横向比较,是否岳云真的「第一」。相反,有史料表明,岳飞参见皇帝时,为岳云辞官,有岳云寸功未立的评价,岳云当时16岁。此外,参见我的「岳飞北伐失败的5。5个原因」,什么岳飞500破10万,都是岳珂编造的,有的岳家军战绩则是在夸大。> 岳飞的臭事还有很多,比如,抗金将士付庆不过改换门庭,岳飞就把他杀了,而岳飞自己却曾经私自脱离战场和另投他人。才杀掉人家金兵500人,就欺骗皇帝说杀的金人横尸遍野,岳飞镇压农民起义杨么。韩世忠,岳飞,杨家将等等,整个宋朝就是靠欺骗过日子。当然,秦桧奸臣也是岳珂这些儒教弟子制造出来的。> 再看看宋史专家邓广铭怎么说的,他曾经是宋史协会主席,《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 序言》,「岳珂之生上距岳飞之死已及四十余年,而其执笔写此传记之时,上距岳飞之死则已近六十年。不论岳飞的部属或友辈,全不会犹有存者,调查访问自无可能。特别是岳飞渡江南下的一段历史,更莫可踪迹。然而岳珂却充分驰骋其孝子慈孙的用心,全凭想像而把这一大段空白进行了详细的填补。但他对其祖父早年之因家境贫寒而曾一度到邻县安阳的大户韩家作庄客,却讳莫如深;对于岳飞早年曾娶妻刘氏,并曾先后生了岳云,岳雷二子,在岳飞离乡南渡以后不久,刘氏却又改嫁了别人等事,岳珂必都知悉,而他却也引以为家门之耻,同样讳莫如深……尽管岳珂所作传状有很多不尽不实之处,千百年来的读史者却把它奉为信史而加以尊信。」> 邓广铭的说法大致正确,但依然有为岳珂开脱的嫌疑,「调查访问自无可能」是不符合事实的,岳珂做了大量的访问和调查,参见「岳飞孙子是个大贪官」。邓广铭的意思是相差六十年就不可考查了,有这种说法么>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后遭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淳熙五年(1178),追谥武穆。宁宗朝追封鄂王。宝庆元年(1225),改溢忠武。《宋史》有传。著有《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词《满江红》是千古绝唱的名词;“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是千古名言。
核心提示
黄梅县有“三宝”:黄梅戏、五祖寺、“岳坟”。
所谓“岳坟”,并非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飞墓,而是他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在黄梅县的人生归宿。
据史料记载,当年岳飞被害于风波亭之后,岳震、岳霆逃到黄梅县避难,并世代繁衍生息。民族英雄岳飞的血脉和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光大。
祭“岳坟”、拜“武穆古枫”、打“岳家拳”、赏“岳体”书法、吃“油炸桧”、唱《满江红》,这成了黄梅县三千多岳飞后裔的特殊“胎记”。
“岳坟”“精忠报国”,精神象征
10月22日,秋风阵阵,记者来到黄梅县苦竹乡养马村聂家湾,拜谒老树坡上的“岳坟”,凭吊忠魂。
大墓前有一块石碑,刻有“大宋敕封朝奉大夫岳震、朝散大夫岳霆之墓”。
中华岳飞思想研究会黄梅分会秘书长、岳飞第二十八代后裔岳和军说,古墓碑已于1958年被人抬去修水库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人把自己祖宗的墓碑搬去搞建设。岳和军曾悬赏1000元想找回古墓碑,但至今没有音讯。
现在的“岳坟”,已是黄冈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岳和军说,北京一个岳飞后裔巨商多次前来考察,想投巨资把“岳坟”打造成表现“精忠爱国”思想主题的纪念地。
岳震、岳霆为何不在西湖陪伴父亲,为何不落叶归根河南汤阴,却长眠于吴头楚尾的黄梅县?
据史料记载,公元12世纪初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金兵长驱直入,绵延鄂豫皖的大别山便成为南宋王朝长江以北的最后防线。
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军事位置突出,而该县五郎关(即今日的养马岭)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130年,岳飞带着年仅10岁的四子岳震,率军镇守五郎关,沉重打击金兵。
正当岳家军凯歌高奏之时,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鼓噪议和,昏君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岳飞不得不班师南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风波亭。
据清代《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记载,岳飞死后,秦桧密令追杀岳飞家族。岳霆、岳震为避灭门之祸,逃至五郎关下的聂家湾,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养马村71岁的村支书聂和发,带着记者寻找岳震、岳霆的遗迹。虽经800余年的沧桑,聂家湾的岳家居宅、岳家花园、岳家学堂的遗址,教拳习武的演武场、操练兵马的养马岭、伏马槽等场地,仍历历在目。
“岳家拳”《武穆遗书》,惊现天下
岳家拳以短小精悍、朴实无华、实战性强闻名。
黄梅是国家命名的“武术之乡”,获此殊荣就在于有岳家拳。当年,金兵被岳家拳打得闻风丧胆,不得不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岳飞一生有文武两部著作,但世人只见其慷慨激昂的诗词歌赋和散文(即逝后被辑成的《岳武穆遗文》),却不见那威猛无比的岳家拳谱(即后来被辑成的《武穆遗书》)。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许多侠士为争夺《武穆遗书》打得头破血流。可是,著名作家、“黄梅通”周濯街却通过考证得出结论:《武穆遗书》在黄梅。
据考证,岳飞逝前将拳谱传给岳震、岳霆,二人隐居于黄梅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练。
在黄梅县小池镇,记者见到了岳飞第二十七代后裔岳进,他是闻名鄂赣皖的岳家拳传人。1986年,他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他的岳家拳技压群雄,荣获金奖。深藏于民间的“岳家拳”和《武穆遗书》于800年后,重新浮出水面。
作为忠烈之后,岳进深明大义,于1987年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国家,并获得300元奖金。
然而,让岳进感到苦恼的是,他的儿女都不愿学岳家拳。他的女儿学的是跆拳道,她嫌岳家拳不够“漂亮”,父亲告诉她,岳家拳不是花拳绣腿,打的就是实战。他的儿子牛高马大,却怕练拳吃苦,岳进自称当年练岳家拳,练得尿血。
著名作家周濯街对清代《黄梅县志》考证后发现,自南宋至清光绪年间的600多年里,黄梅县上了县志的武举人、武进士就有300余人之多。
今日之黄梅,“岳家拳”的拳师更是不胜枚举,武师雷杰挟“岳家拳”之雄风,曾获得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金奖。
“武穆古枫”五条刀痕,见证历史
黄梅县黄梅镇岳家湾村是岳家后裔的一个聚居地。
600年前,岳飞后裔中的一支从聂家湾搬迁至此。为了纪念岳震、岳霆两位先祖,他们在村头种下一棵两个枝丫的枫树。而今,“武穆古枫”已长成参天大树。
记者发现,大枫树上有5条明显的刀痕,岳飞的第二十八代后裔、78岁的村主任岳旭梅向记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
他说,5条刀痕,便是5次劫难。
1931年,侵华的日本鬼子修碉堡要砍枫树,被全村的岳家后裔团团围住。日本人将一岳家拳师的手臂砍断,也没能砍成大枫树。
此后,大枫树又分别经历了汉奸保安团和国民党军队的砍树风波,均被岳家后裔挡住。
1958年大炼钢铁,当地“砍树队”要砍大枫树;1959年,公社大办企业,也要砍树做榨筒,都被拦了下来。
岳老说:“人逢大难不死,必贵;树逢大难不死,必灵。”于是,岳飞后裔自发捐资,把“武穆古枫”打造成祭拜先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场所。
兴之所致,岳老给我们唱起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精忠报国”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灵魂所在,他的黄梅后裔禀承了这一精神特质。
著名作家周濯街告诉记者,他调查考证发现,抗战时期,黄梅县的岳飞后裔和“岳家拳”拳师等80余人,成立了一支“武术抗日锄奸队”。白天,他们是安分守纪的“良民”;夜里,他们是神出鬼没的武术高手,常常偷袭日军和汉奸,搅得他们鸡犬不宁,又无可奈何。
“油炸桧” 特殊民俗 永志不忘
黄梅岳飞思想研究会秘书长岳和军告诉记者,要辨别是否是岳飞后裔,你只要看他家中堂是否挂有岳飞像,或是“还我河山”字幅,是否会打“岳家拳”,是否为唱《满江红》,这些都是黄梅3000岳飞后裔的特殊“胎记”。
事实上,黄梅的岳飞后裔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岳飞遇害的日子,正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每逢岳飞的忌日,他的黄梅后裔都要吃素,以示悼念。
黄梅的岳飞后裔爱吃油条,且不把油条叫“油条”,而叫做“油炸桧”,以此来表达对卖国贼秦桧的痛恨。
岳和军说,黄梅的岳飞后裔没有给祖宗丢脸,在日军侵占时期,岳家没有出过汉奸,解放以后的半个世纪,岳家没人进过监狱。
岳飞是一个武将,他的后裔操练武艺自然不在话下,就是笔头工夫也禀承了先祖的灵气。
在黄梅县城走一下,你就会发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招牌几乎是一个字体,浑厚质朴,苍劲有力。一问,才知道是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后裔岳士杰独创的“岳体”书法。
黄梅是著名的“楹联之乡”,人们都爱贴对联,且以岳士杰的“岳体”对联为荣。每逢春节,岳士杰每天写春联要伏案十七八个小时。
据介绍,岳老生前最爱写的还是“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黄梅的岳飞后裔中,文才武将人才辈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岳家的大老板也是层出不穷,其中黄梅县岳飞思想研究会的会长岳祥、副会长岳学红都是当地颇有威望的亿万富翁。他们说,商品社会谈“精忠报国”,办企业是最直接的方式。(记者胡成 通讯员王政 孙中书)
巩氏-姓巩的名人-巩姓起名字-巩姓的起源与家谱
本文2023-12-03 15:09: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