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姓的起源与家谱
路姓的由来共有8种说法,其中之一是源于姬姓(高辛氏),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史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路姓的起源与家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布地区
河北大名县,河南襄城县,河南开封,河南洛阳市
历史来源
路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路」源出
路(Lù)路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省长治一带),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其后以封地为氏,后去三点水为路姓。
3、出自妘姓,为陆终后裔(其实亦为黄帝后裔)。据《困学纪闻》与《姓考》所载,黄帝裔孙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郐子),受封于路,子孙以路为姓。
4、以县名得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6、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没路真氏后改为路姓;今满、侗、景颇等民族亦有此姓。
7、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
得姓始祖
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
路皋: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画家。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路淑媛:南朝宋丹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选宋文帝后宫。生刘骏(孝武帝),拜淑媛。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拓展相关: 怎么取路姓宝宝的名字
路谷贞 路邦茹 路俊紫 路侑松 路皓威 路江行 路玲凡 路必行 路宜年 路颖映 路恒桦
路萱州 路皓玮 路吉季 路皇坚 路慈瑞 路台善 路妤松 路骏白 路姗光 路祥轩 路亮行
路火发 路少念 路为舜 路丞臻 路杰凯 路幼伸 路俞以 路秀杰 路华法 路玮依 路奇春
路月霖 路中绿 路钰麟 路娇亨 路娇军 路湖舜 路汝人 路洁富 路劭盈 路允政 路屏梅
路德容 路新意 路劭毓 路财强 路燕睿 路光玟 路睿玮 路宸忠 路志达 路妏财 路思智
路依莲 路泰生 路政刚 路泓维 路吉香 路合娟 路屏航 路良博 路江泰 路育杰 路盛来
路恬龙 路昆轩 路皓福 路克琳 路儒容 路汉舜 路东桦 路长贞 路小惠 路建迪 路纯能
路任升 路松贞 路育茂 路孝岳 路原利 路春雯 路泓玮 路琦行 路新书 路松雄 路为昆
路东洋 路瑶尧 路幸妤 路茵雪 路睿伦 路映惠 路以恩 路正天 路豪幸 路少纶 路宪定
路纹虹 路胤祥 路幸玫 路婷美 路初睿 路雨任 路贤威 路亦峰 路佩意 路欢伸 路惠任
路睿诚 路如能 路姗福 路辰辉 路儒龙 路弘廷 路登文 路群齐 路志仲 路竹昀 路亚雨
路音屏 路欣卿 路东瑄 路家纬 路凡茂 路峻盈 路舜芸 路儒怡 路伟念 路妏泉 路阳希
路汝合 路函劭 路昱俊 路谷全 路坚轩 路鑫来 路岳帆 路欣纬 路绮凌 路佑喜 路允夫
路韵祥 路克玉 路阳彦 路萱雅 路育荣 路延善 路克心 路右映 路之绮 路雅芳 路均俐
路泓强 路吟昌 路慧彦 路惠惟 路紫沛 路冠全 路坤莹 路易萍 路美夫 路贞谷 路颖利
路兰凡 路钰亦 路介治 路妏侑 路倩谷 路信霖 路依乔 路爱升 路水夫 路元正 路华侑
路季绮 路容忠 路哲梦 路柏民 路定凯 路伸娟 路坤星 路勇毓 路轩善 路恩秋 路婷桦
路礼男 路尚孝 路芷恭 路琬茜 路聿一 路财柏 路玄南 路火妹 路原亚 路禾琴 路诚宸
路颖刚 路大绿 路冠中 路成慈 路宪雅 路岳妮 路亦升 路凯花 路昕政 路春坤 路宏仁
路石羽 路屏元 路琇霞 路尧嘉 路洁羽 路佐佩 路恭廷 路秉伶 路仪靖 路伸育 路乃紫
路玲辛 路宗良 路名倩 路礼祥 路山宇 路白吉 路季伯 路甫筠 路长行 路平恩 路薇梦
路白盛 路泰伸 路俊秋 路瑶侑 路沛甫 路贤希 路英舜 路海恬 路幼云 路平瑄 路尧麟
路恒宏 路钰亨 路芳麟 路甫芳 路雪圣 路妙名 路山茂 路然慧 路思春 路志芸 路柏成
路人洁 路美勇 路千康 路富竹 路依治 路玟南 路金玟 路旭倩 路年柏 路杰怡 路仁圣
路长亨 路展谷 路妮智 路琇海 路柔江 路芳琴 路贵哲 路良帆 路世名 路恒云
■眭姓读音小考
镇江地区,眭姓较多,分布在镇江市区、丹阳市,两地虽然不属于一个方言区,但眭姓人士几乎都不愿意称他们Sui 先生、Sui 同志。他们自称姓Xu,还说不是“言午许”,而是“目圭xu”,周边群众也只好改口。眭氏世代相传,保存了古音。又如佴姓,江苏有几个县市都有。句容市陈武有佴池,那里的佴姓人士都按词典上称“姓 Nai” 。而江北的江都市昌松波斯庄,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那里的佴姓人都自称“姓 Ni ”,说是祖先从江南苏州迁徙过来,苏州话里“耳朵”发音作 ni duo 。后来我又遇到一位佴姓官员,他不愿意别人叫他Nai 处长,自称姓Mi。听说写《人到中年》的作家谌容,在许多场合都强调自己叫“Shen Rong ”。镇江西南乡的谌姓人口,祖籍河南。也自称姓“Shen”。谌在《新华字典》里注音为Chen
查宋本《广韵》“眭”字有下列读音:
平声五支:
许规切,眭盱健皃。
息为切,姓也。出赵郡。
平声六脂:
许维切,眭盱健皃。
平声十二齐:
户圭切,目深恶视。
另,据《淮南子 原道训》:“眭然能视,■然能听”。(■,上 下目,读营)。汉高诱注:“眭读曰桂”。
根据上述记载,“眭”字的历史读音共有五个。按照古音学家的分类,这些读音的韵母上古都在支部合口四等,按王力先生的拟测,加上合口呼的介音,韵母可以拟为[ue]。中古支脂二韵为三等韵,一般音韵学家认为,三等韵的语音特点是带有介音[j]。而这个介音[j]则是在於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属於后起的语音特徵。这个介音的产生可能是由於声母的演变造成的。美国汉学家蒲立本在《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一书中注意到,喉音的颚化会产生介音[j]。从《广韵》纪录的四个读音中,“户圭切”中古声母为匣纽,喉音。“许规切”“ 许维切”为晓纽,舌根音。高诱音桂,属见纽,也是舌根音。从音变规律看,喉音发展成舌根音是很自然的。匣纽的前化,导致介音的产生。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字的异读反映出来,如“许规切”九个字中(实际上是七个字),眭,觿,鑴,又读“户圭切”。此两切中的字多拥有共同的谐声偏旁,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应该说,“许规切”重大部分字读是从“户圭切”而来的。而脂韵中的“许维切”,和“许规切”的也仅在韵尾上略有差异。
比较难以解释的是“息为切”的来源。这个问题暂且搁一搁,先说说“眭”姓在方言中的读法。在江苏镇江、丹阳等眭姓比较集中的地区,一般读念成“许”。如果这个音是从中古音“息为切”而来的,那麽,就意味著作为舌尖擦音的心纽变成了舌叶擦音。这在和北京话一样存在著舌尖擦音和舌叶擦音对立的镇江话中,这种变化是没有理由的。相反,舌根音晓纽三等字,变成舌尖擦音,在北方方言倒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我猜测,江苏地区眭字的读音,并非由“息为切”而来,而恰恰来源於“许规切”。中古音拟为 [hjue]。由於介音[j]的作用,韵母进一步高化,直至最终失落,同时,声母也开始由舌尖擦音向舌叶擦音过渡,而这时圆唇介音[u]得到强化,最终成为韵母。再说“息为切”,令人疑惑的是,这个反切,在《广韵》中只此一字。《广韵》所本为隋末陆法言《切韵》,其所记读音,皆经过萧该、颜之推多人审核,未可遽断其谬误。我个人臆测,在当时北方眭姓所聚居地区的方言中,可能眭字的读音上已开始向舌叶擦音演变。而按照切韵语言系统,并没有舌叶擦音的位置,因此萧、颜等人将此字列入发音相近的心纽。陆法言《切韵序》云:“燕赵则多伤重浊”。据此可推,隋末唐初,燕赵地区汉语的浊声可能已经呈现弱化趋势,而“户圭切”的眭字正是这类浊声字,而燕赵地区也正是北朝以来眭姓繁盛之地。
关於“息为切”的来源,还可以做另外一个假设。那就是,我们假设眭字上古音的声母是一个s + 喉音的形式。由於前缀 s 的脱落,喉音转变为舌根音,有可能还引起声调的变化,如出现去声“桂”音。而姓氏多能保存古音,因而,脱落的不是前缀,而是喉音声母。由於同音字太少,要证明这种假设,难度很大。
眭姓是否出於白狄,要从传世文献中找到确证似乎很难。但是,眭氏家族的活动和白狄民族的昌盛繁衍之地一直有著不解之缘。眭姓地望为赵郡,实为今河北高邑、赵县一代。这里恰恰是先秦时期鲜虞国和中山国的疆土。案《左传》,肥、鼓二国,皆为鲜虞附属,同为白狄之别种。所谓别种,我看是针对活动在西河地区的白狄而言的,这一地区的白狄主要和秦国接触,所以后世隗姓的先祖多出於雍州。可见,狄民族在中国北方的分布非常广泛,部落众多,互不统属。狄民族内部不仅有赤狄、白狄之分,而且分别有姬、隗等多种姓氏。口头传说中,眭姓出於肥子国后裔,然肥字姓氏,文献失载。考虑到肥子国为鲜虞属国,虽同为白狄别种,姓氏或许不同。鲜虞,史载为姬姓在狄者。那麽,肥子国或可推定为隗姓。春秋时期,狄民族与夏民族各国相互征伐,但也相互通婚。《左传僖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据杨伯骏注,隗氏,金文皆作愧,从女。观眭、隗二字,皆合口呼,分以圭、鬼谐声,皆合口呼并舌根音字,上古分属支微韵,或可互通。因此,眭姓出於隗姓推测,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
但是,为何隗姓一定要改成眭呢?查《广韵》,齐韵户圭切,另有和眭同音的姓氏四个。这四个姓氏,非常冷僻,但无一例外以圭为声旁。除其中一字,指明为梁四公子之后,其他皆未说明来源。据此,或可以推测,肥子国后裔改姓一开始可能只是随声取字。但是,如果再因声求义的话,或许可以得出一些更有意思的推论。
《说文》云:“赤狄本犬种。从犬亦省声”。因此,狄民族和史籍的犬戎、犬夷等应该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犬戎中的白犬和白狄,不一定是因其尚白而得名,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肤色白皙的缘故。狄民族有以隗为姓者,《玉篇》:“隗,高也”,可能指体形高大。《说文》“鬼部”:“象鬼头也”,亦指面貌特徵而言。《广韵》:“眭,目深恶视”,可能指深目而言。余太山先生在《古族新考》中,发现《大戴礼记》中陆终氏娶於鬼方氏胁生的传说具有印欧语系民族神话化特徵。根据现存典籍中人名和地名看,狄民族曾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但是后来不相统属的各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华夏民族以及其他各民族融合了。
附:
七律 题凤鸣先生《眭氏历史考证》
典坟草昧费钩沈,野语求真显见深。
寻古族迁源白狄,述先祖德重黄金。
两河烽燧争雄长,断柳虫文推帝心。
流裔於今遍华夏,琴操遥揖响愔愔。
自注:
(一)野语句:礼失求诸野。由於传世文献的缺失,某些史实必须有甄别地求助於民间口头传说,此为社会学研究之通则。凤鸣先生从山西昔阳县民间流传之肥子国传说,求证出眭氏与白狄民族之渊源关系,诚符合此通则。
(二)两河句:春秋鲜虞国,战国时称中山国,白狄民族所建,与华夏诸国争雄数百载,两河为南河与东河,南河为古黄河故道,东河於今秦晋二省之界,此区域大致为今河北省中部。
(三)断柳句:《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载:“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眭)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 (眭)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眭姓起源一说
眭姓起源,史籍旷如,而民间口头传说中众说纷纭,且不少具有地域性特点。山西昔阳县东冶头乡人眭喜良所述,与同乡长者《眭氏历史考证》撰者已故凤鸣先生所述又不同,兹录如下,聊备一说,以待暇日详考。
山西昔阳县东冶头乡当地有不少姓眭的。在老家眭字读“sui”和字典音同。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小王朝叫“圭(读gui)王朝”,因事要满门抄斩,很多人跪在河边,执法官问谁姓“圭”,有智者目视河水急中生智说自己姓“sui”,因山西昔阳人把“水shui”读作“sui”。目视水故在“圭”字前面加目,目视水故取“sui”音,很多人从之,躲过一劫。据当地老人讲,现在东冶头乡还有一处废墟,名叫“殿圪台”是“圭王朝”古宫殿旧址,听说还有石碑出土,是否确切,没有考证。也算是“眭”起源的一种说法。估计眭氏一族是北方少数民族,因当地有七月十五吃“面杨”的习俗,说宋朝杨六郎扫北,所到之处屠杀颇多,故当地人对杨家狠之入骨,用白面作成人的模样,蒸熟食之。这一传说和习俗与中国传统的对杨家持褒奖态度不同,恐怕事出有因。而杨六郎屠杀的多是北方民族,由此推断眭姓一族来自北方一说倒也成立。
■眭姓起源一说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录此姓,然其成姓已久。据《元和姓纂》所载:“眭,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另有一说谓战国时,肥子国(山西省太原以东)国君姓圭,其子孙因怕受侵轧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可见眭姓早在2500年之前即已形成。
眭氏族中,曾有“明经知数,却诏出关”一联,褒扬的是汉代眭弘,以明经出任议郎。北魏的眭夸义却诏书而暗潜出关,保持其高洁的节操。
丹阳之有眭姓,始于南唐。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记载,丹阳眭姓第一人(亦即始迁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赵州高邑(河北高邑县)人。为南唐进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间任常州刺史。他胆识过人,为政宽简,治绩显著。至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称藩于周,令昭符为南唐进奏使,置邸大梁(开封市)。后主李煜嗣位,又屡次委昭符为进奏使,斡旋于金陵、大梁之间。作为使节之臣,眭昭符尽忠职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禄,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惧,始终不辱使命,北人甚为敬重。南唐亡后,他怀念故国,耻作宋臣,挈家下来到丹阳,卜居于城南的董庄(横塘镇眭巷村东),开辟了丹阳眭氏一脉。通过长期的繁衍发展,逐渐跻身于本邑望族之列。目前,眭氏宗人在丹阳阵容庞大,仅以“眭”字命名的村庄就多达8个,不带“眭”字而实际上为眭氏族居的村庄更多,主要分布在横塘、延陵、开发区、里庄、吕城、陵口、麦溪、珥陵和云阳等镇。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阳眭氏修订了《眭氏宗谱》,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续修。
千百年来,眭氏族中贤人颇多,汉代有符节令眭弘,三国时有农民义军首领眭固、北魏有中郎将眭夸等知名于世。《中国人名大辞典》共录眭姓名人4个,竟有2个是丹阳人。《江苏艺文志镇江卷》录眭姓8人,全是丹阳籍。《丹阳县志》(光绪版)中载眭姓进士、贡士、举人等竟达40余名。明代有户部员外郎眭纮、翰林院检讨眭石、武略将军眭宪、武毅将军眭嘏;清代有监察御史眭朝栋、画家眭石亭等。丹阳城内燕子巷旧有一座规模颇大的眭氏宗祠,厅柱上挂有一副楹联:“西汉家声远,南唐世泽长”,对眭姓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两个人物:西汉符节令眭弘和南唐进奏使眭昭符作了褒扬。
■迁徙分布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录此姓,然其成姓已久。眭氏家族的活动和白狄民族的昌盛繁衍之地一直有着不解之缘。眭姓地望为赵郡,实为今河北高邑、赵县一带。这里恰恰是先秦时期鲜虞国和中山国的疆土。据《左传》,肥、鼓二国,皆为鲜虞附属,同为白狄之别种。所谓别种,是针对活动在西河地区的白狄而言的,这一地区的白狄主要和秦国接触,所以后世隗姓的先祖多出于雍州。可见,狄民族在中国北方的分布非常广泛,部落众多,互不统属。狄民族内部不仅有赤狄、白狄之分,而且分别有姬、隗等多种姓氏。口头传说中,眭姓出于肥子国后裔,然肥字姓氏,文献失载。考虑到肥子国为鲜虞属国,虽同为白狄别种,姓氏或许不同。鲜虞,史载为姬姓在狄者。那么,肥子国或可推定为隗姓。春秋时期,狄民族与夏民族各国相互征伐,但也相互通婚。《左传僖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据杨伯骏注,隗氏,金文皆作媿,从女。观眭、隗二字,皆合口呼,分以圭、鬼谐声,皆合口呼并舌根音字,上古分属支微韵,或可互通。因此,眭姓出于隗姓推测,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但是,为何隗姓一定要改成眭呢?查《广韵》,齐韵户圭切,另有和眭同音的姓氏四个。这四个姓氏,非常冷僻,但无一例外以圭为声旁。除其中一字,指明为梁四公子之后,其他皆未说明来源。据此,或可以推测,肥子国后裔改姓一开始可能只是随声取字。江苏省丹阳之眭姓,始于南唐。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记载,丹阳眭姓第一人(亦即始迁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赵州高邑(河北高邑县)人。为南唐进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间任常州刺史。他胆识过人,为政宽简,治绩显著。至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称藩于周,令昭符为南唐进奏使,置邸大梁(开封市)。后主李煜嗣位,又屡次委昭符为进奏使,斡旋于金陵、大梁之间。作为使节之臣,眭昭符尽忠职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禄,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惧,始终不辱使命,北人甚为敬重。南唐亡后,他怀念故国,耻作宋臣,挈家下来到丹阳,卜居于城南的董庄(横塘镇眭巷村东),开辟了丹阳眭氏一脉。通过长期的繁衍发展,逐渐跻身于本邑望族之列。目前,眭氏宗人在丹阳阵容庞大,仅以“眭”字命名的村庄就多达8个,不带“眭”字而实际上为眭氏族居的村庄更多,主要分布在横塘、延陵、开发区、里庄、吕城、陵口、麦溪、珥陵和云阳等镇。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阳眭氏修订了《眭氏宗谱》,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续修。千百年来,眭氏族中贤人颇多,汉代有符节令眭弘,三国时有农民义军首领眭固、北魏有中郎将眭夸等知名于世。《中国人名大辞典》共录眭姓名人4个,竟有2个是丹阳人。《江苏艺文志•镇江卷》录眭姓8人,全是丹阳籍。《丹阳县志》(光绪版)中载眭姓进士、贡士、举人等竟达40余名。明代有户部员外郎眭纮、翰林院检讨眭石、武略将军眭宪、武毅将军眭嘏;清代有监察御史眭朝栋、画家眭石亭等。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余略)
■历史名人
眭 弘:汉代官符节令,是董仲舒的学生。秦亡以后,在汉朝,儒生从尊孔复古观念出发,更是积极倡导禅让制,据《汉书·眭弘传》,眭弘颇学了点天人感应的东西,于是上书昭帝:“我的老师董仲舒说了,做皇帝也要讲究天命的,没天命的人,就算继承皇位,也是坐不稳的。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但根据异象的显示,看起来也该交给别人了。建议您号令天下,寻找一个适合代替您的人,把皇位让给他,您呢,就找块小地方养老,不是很好吗?”当时昭帝年幼,主持政务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一听,这还了得,于是眭弘被霍光所杀,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眭弘被杀,而是他的胆子——连公孙是谁都没闹清楚,就敢叫皇帝退位,可见谶纬给了他多大的勇气。儒生们倡导直接禅让的策略行不通,他们便采取变通手段,《汉书·哀帝纪》载夏贺良以赤 之谶,认为汉运已衰,当再受命,哀帝行之。此方法虽不是禅让,但多少还有点禅让的味道,可惜后哀帝觉悟,知道一旦推行再受命学说,禅让就不可避免,家天下就受到威胁,所以,仍然杀了夏贺良。
眭 夸:赵郡高邑人,其祖眭迈曾为晋司马越谈军谋掾,后为石勒所用,官至徐州刺史;其父眭邃在后燕末官至中书令,拓跋珪进攻后燕时,眭邃劝慕容宝坚壁清野以相拒击;眭夸本人娶“当时名达之士”钜鹿魏攀女为妻,“少与司徒崔浩为莫逆之交”,赵郡眭氏当然合于礼聘士人诏书所定的“贤俊之胄、冠冕州邦”的标准。“浩为司徒,奏征其为从事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事。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眭夸后来竟“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
■郡望堂号
1、郡望
赵 郡:汉赵国在今河北省邯郸一带。魏赵郡在今河北省赵县一带,不包括邯郸等地。以后北魏赵郡、隋栾州赵郡、唐赵州赵郡均同。
2、堂号(缺)
============================================================
眭姓宗祠通用对联
〖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经知数;
却诏出关。
——佚名撰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鲁国蕃人眭弘,字孟,少年时游历各地,任侠仗义。后跟从嬴公学《公羊春秋》,以明经任议郎、符节令。元凤年间,泰山有大石自立,上林苑有枯柳复活,他根据《春秋》推断:当从民间出天子。大臣霍光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把他杀了。后来,宣帝果然起自民间,征眭弘的儿子为郎。下典指说南北朝时北魏高邑人眭夸,又名昶,少年时与崔浩为莫逆之交。崔浩任司徒后,征召他为郎中,人京见了崔浩,只谈琐事,不涉及世利。崔浩很想说服他,却根本插不上话;给他诏书时,他竟潜出关外逃走了。著有《朋友篇》、《知命论》。
-----------------------------------------------------------------
〖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西汉家声远;
南唐世泽长。
——佚名撰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符节令眭弘事典。下联典指南唐进奏使眭昭符事典。
1 夸夸我的姓二年级作文姓钱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对了排在百家姓中第二位的”钱“就是我的姓。
钱姓是“黄帝------颛顼------吴回(中国历史上掌管火种的火神)-------陆终------篯铿”支系的族称。钱姓图腾由“天俞”和两个“戈”组成。
因为篯铿崇尚武功,以武力征战壮大了自己的氏族,并取得了祭天权,所以以戈为图腾,并立天俞。右边的“天俞”代表冶炼金属,是由于篯铿祖父吴回的声望为火正一职,所以图腾为火。
元宵钱王祭活动是吴越钱氏后裔的一种祭祖形式,已成为钱氏后人绍续优良家风家训、加强品德修养的践行,是中华民族尚德重节优良传统的一个缩影,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钱学森(1911-2009):中国导弹之父、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为钱姓而骄傲。
2 我们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自己姓氏的作文我姓刘,谁能告诉我关于刘
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
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洋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老挝、印支三国;又如南北朝鲜、日本;其次则是北美、澳大利亚;再其次是欧洲和南美,非洲则是世界上刘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在中国本土,据不完全的统计,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刘姓与李、王、张3姓一同为中国北方大姓,约排在第4位;而在中国东南,刘姓的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在于在北方与中南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也排在前20位之内。
目录刘姓刘姓名人其他历史名人刘姓 刘姓名人 其他历史名人展开 编辑本段刘姓 姓氏起源: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之后。 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
其子孙以国为姓,自夏朝刘累时名显于世。历史史称刘氏正宗。
二、出自姬姓,为东周王室的后裔。刘康公,名季子,为东周诸侯国刘国开国君主,他为周顷王的儿子、周匡王、周定王的弟弟,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2年),又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其后裔以邑为氏。
三、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1、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
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这部分宗室女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2、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3、北魏时,原匈奴中部帅刘猛的后裔刘路孤率独孤氏部落归附鲜卑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复姓独孤氏一部分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八大贵姓之一。
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郡望: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
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 郡:西汉置郡,治所在相县。
相当于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堂号: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迁徙分布 传说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 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中原地区河南及江苏传播。
战国时晋大夫范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 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
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1。
刘累 Liú Lèi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所有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 纪念地在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伏牛山脉东麓的尧山,又名石人山。
2。刘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刘康公,名季子,为东周诸侯国刘国开国君主,他为周顷王的儿子、周匡王、周定王的弟弟,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2年),又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3、刘州鸠Liú Zhōu Jiū 又称作伶州鸠。东周景王时掌管音律的乐官,与老子同时期人物。
《左传》记载(伶州鸠所言):“六日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丁酉,杀献太子之傅庾皮之子过,杀瑕辛,于市及: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即老子)。 ”《国语·周语》记载刘州鸠答周景王问律的一段话:王曰:“七律者何?”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
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 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详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鹑及驷,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
凡神人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 3。
刘邦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 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
字季。 刘邦 沛县人,故人亦称沛公。
(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4。
刘彻Liú Chè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的第七代皇帝。 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5。
刘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
《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 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
3 二年级作文夸夸我的姓,我姓何郎改写时值八月末。
阵阵秋风赶走了夏日的炎热,天气不再那么闷热但是仍然是艳阳四射。快乐时光总是乍现就凋落,犹如这个暑假来得太晚又消逝地太快,一时间还无法适应那军训的严肃与劳累。那高空悬挂的太阳将把把毒箭射入我们的心弦,汗水陪伴了我难忘的数日——
当黎明咬破了夜的唇,将丝丝血迹留在天边是,我便会拖着还未恢复的身体,睡眼惺忪地去训练。不过紧张的训练气氛很快会将我的意志恢复,高亢的军号声和时时传来的步伐声融合成了最美的军旅之歌。当我们怀疑晴朗的天空下起太阳雨才发现是自己晶莹的汗珠在滴落,无助的我们将自己的汗水与泪水凝结成最美丽的珍珠放入青春纪念册中。或许在数年后,在我们两鬓斑白时取出纪念册回忆时才发现它们竟然是甜
4 用“余”这个姓氏为中心写一篇800字作文2、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商末有除侯,位与今山西太原市一带。商亡后去邑为余。
4、出自蒙古族,为成吉思汗子孙。
追问:
那这个于有是从和而来
回答:
于姓起源有四:
1、出自姬姓,
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
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
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追问:
那余的辈分从是怎么排列的
5 求一篇关于关姓氏的研究报告的小学5年级作文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张,名智利。我们班有许多姓张的同学,自从陈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文化,古代也有许多人对姓氏很有研究,便撰写了《百家姓》这本书。于是,我对张氏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张氏的来源和赵姓历史名人。
2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张氏人口和分布情况。
3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张氏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6 写自己的姓恪爱好化点缺点的作文三年级150字我爱好画画我爱好画画,两三岁时就爱在墙上或地上画燕子、小狗等小动物。
从5岁起,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画画至今。我画画时会先认真观察再动手画。
有一次,我画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画完后看着挺别扭,经过仔细观察后,发觉两手长短着,经过修改后再看就顺眼多了。我每次画画时总有一些奇特的想法,有一次,我画了一幅《我在太空当警察执勤》的画,画中各种各样的车辆驶过彩虹桥,我正站在一朵云上,手里拿着指挥牌,威武的指挥交通。
这幅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画出的画具有现实感。
记得在8岁时,我县举办小学校园画画比赛,我画了一幅《院子里的运动会》画中是一场激烈的篮球赛,一个运球运动员运着球飞快的冲过来,一个对方球员迎上去防堵他,他的队友向他挥手示意,让他传球过来。其余队员和裁判的表情都画得栩栩如生,观众的热情场面也画得很火爆。
最终这幅画凭实力夺得了一等奖。现在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学习任务很重,时间很紧,但我每天都不忘画一幅画,因为我爱好画画,画画已经成为我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二小五(2)班。
7 说名道姓作文500字跟王雨露有关的作文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学五(5)班端木雅珺从小到大我就一直对自己的姓氏很好奇,因为除了自家人之外再没有接触过姓“端”的人,后来问了妈妈才知道是姓“端木”。原来我的姓是百家姓中的复姓,是不常见的姓。怪不得在整个支塘中心小学也只有我一个人姓端木,你们一下子就能猜到我是谁了吧?对了,我就是端木雅珺。这个名字是我妈妈取的,是希望我长大后又文雅,又像美玉一样漂亮。听妈妈说,给我取这个名字时,把字典都翻了好几遍,费尽苦心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说到这,你们就可能想我的爸爸一定是姓端木的吧,但我小声地告诉你们:“不,爸爸姓毛,妈妈才姓端木呢,因为爸爸是入赘的,所以我跟妈妈姓端木。”
说起这个名字,曾经还为我添了不少麻烦呢!记得在一年级时,刚开学,同学们都不认识我,一听。怪不得在整个支塘中心小学也只有我一个人姓端木?对了,曾经还为我添了不少麻烦呢,因为我名字笔画多。原来端木这个姓氏系出黄帝,谁都不能改的,妈妈才姓端木呢,心想:“不,并且有幸了解了百家姓,你们就可能想我的爸爸一定是姓端木的吧。说到这,知道了在南宋末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名了,可不能辱没了先祖的光辉形象呀,其他同学都开始做题目了,给我取这个名字时,爸爸姓毛。这个名字是我妈妈取的。后来我查看了《春秋后史》,我才不想当“日本人”呢,当时我是又气又恼,我还是不懂,后来问了妈妈才知道是姓“端木”,我时时提醒自己要认真学习,又像美玉一样漂亮。所以呀、三世祖……我已经是第三十三世了,我偷偷地告诉大家!记得在一年级时!对了,我家还有家谱呢,现端木姓多分布在江苏及长江三角地区!记载着从始祖开始。说不定我的祖上就是孔夫子的弟子呢,我就是端木雅珺,端木氏也从原居地迁往姑苏,是希望我长大后又文雅。可妈妈说,一听我的名字是四个字时。唉,在考试时:妈妈怎么给我取这样的名字,都说我是“日本人”,到二世祖。”
说起这个名字,费尽苦心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宋帝南迁。听妈妈说!也为此感到自豪!从此我就非常喜欢我的名字,三个字,为什么别人的名字只有二个字,于是回家后我吵着要妈妈给我换姓名呢。原来我的姓氏还大有学问呢:“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姓,把字典都翻了好几遍。原来我的姓是百家姓中的复姓,孔子就有个得意门徒叫端木赐,我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刚开学,因为爸爸是入赘的,我却要四个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都不认识我。”当时妈妈说了好多,所以我跟妈妈姓端木,真是的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学五(5)班端木雅珺从小到大我就一直对自己的姓氏很好奇,是不常见的姓!还有,可我还在写名字呢,你们一下子就能猜到我是谁了吧,但我小声地告诉你们,因为除了自家人之外再没有接触过姓“端”的人
8 初二上学期期末试卷(各科)二年级上册语文试题卷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Hi,展示自己的时候到啦,你可要冷静思考,沉着答题噢!祝你成功! 注意事项:答题内容务必写在答题卷的相应处,否则无效。
一、积累和运用。(30分) (一)根据拼音,写出语境中的汉字。
(2分) 1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qiàn( )在门框里。(1分) 2大殿廊下,鸣钟击qìnɡ( ),乐声悠扬。
(1分) (二)给加点字注音。(2分)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 )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1分) 4你学着听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冲奶粉的声音,爸爸打喷嚏( )的声音。(1分)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5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些尴尬( )的笑。(1分) 6他踌躇( )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1分) 7选词填空,请将相应词语的序号填写在下列相应的横线上。(2分) A颤巍巍 B孤零零 C笑嘻嘻 D 裸 ①他们手挽手, 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②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 的爱…… ③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 地走了。
④那个苏联人 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四)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4分) 8 ,阴阳割昏晓。(1分) 9烽火连三月, 。
(1分) 10 ,死者长已矣!(1分) 11 晨兴理荒秽, 。(1分) 12 ,长河落日圆。
(1分) 13山随平野尽, 。(1分) 14山重水复疑无路, 。
(1分) 15 ,老大徒伤悲。(1分) 16树树皆秋色, 。
(1分) 17 ?烟波江上使人愁。(1分) 18夜阑卧听风吹雨, 。
(1分) 19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善之善者也。(1分) 20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1分) 21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分) 22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上下文意连贯,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2分)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句:人生是 , 。
23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王羲之 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 ”。
(2分) 24“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原苏联小说家 (作者)的小说 (书名)。
(2分) 25请在空格内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得超过12个字)(2分)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颠。
二、阅读和探究。(60分) 认真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目。
(一)(14分) 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
一般用于表示姓,或者作为地名使用。“隗”的基本含义为姓。在日常使用中,“隗”也常做形容词,表示高峻的样子。这一解释在《玉篇》里出现过,原文写的是“隗,高也”。隗姓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华夏族首领炎帝魁隗氏,其后人以隗为姓。
隗氏(Wěi音委),现也有被讹念成(Kuí音葵)。隗氏在湖北枣阳一带读音为yǔ,四川渠县三板一带读音也为yǔ。注:隗字在古代只有wěi一个读音,kuí音出现在清代以后系误读谐音所致。
相关组词
1、磊隗
亦作'磥魁'。
2、隗始
[wěi shǐ]
意思是指以礼招贤。
3、郭隗尊
燕昭王礼聘郭隗,筑宫台而尊事之。见《战国策.燕策一》。后因以'郭隗尊'指帝王招揽贤良之士的典实。
4、龚隗
喻生死相隔的知交。
赵(zhào) 钱(qián) 孙(sūn) 李(lǐ)
周(zhōu) 吴(wú) 郑(zhèng) 王(wáng)
冯(féng) 陈(chén) 褚(chǔ) 卫(wèi)
蒋(jiǎng) 沈(shěn) 韩(hán) 杨(yáng)
朱(zhū) 秦(qín) 尤(yóu) 许(xǔ)
何(hé) 吕(lǚ) 施(shī) 张(zhāng)
孔(kǒng) 曹(cáo) 严(yán) 华(huà)
金(jīn) 魏(wèi) 陶(táo) 姜(jiāng)
戚(qī) 谢(xiè) 邹(zōu) 喻(yù)
柏(bǎi) 水(shuǐ) 窦(dòu) 章(zhāng)
云(yún) 苏(sū) 潘(pān) 葛(gě)
奚(xī) 范(fàn) 彭(péng) 郎(láng)
鲁(lǔ) 韦(wéi) 昌(chāng) 马(mǎ)
苗(miáo) 凤(fèng) 花(huā) 方(fāng)
俞(yú) 任(rèn) 袁(yuán) 柳(liǔ)
酆(fēng) 鲍(bào) 史(shǐ) 唐(táng)
费(fèi) 廉(lián) 岑(cén) 薛(xuē)
雷(léi) 贺(hè) 倪(ní) 汤(tāng)
滕(téng) 殷(yīn) 罗(luó) 毕(bì)
郝(hǎo) 邬(wū) 安(ān) 常(cháng)
乐(yuè) 于(yú) 时(shí) 傅(fù)
皮(pí) 卞(biàn) 齐(qí) 康(kāng)
伍(wǔ) 余(yú) 元(yuán) 卜(bǔ)
顾(gù) 孟(mèng) 平(píng) 黄(huáng)
和(hé) 穆(mù) 萧(xiāo) 尹(yǐn)
姚(yáo) 邵(shào) 湛(zhàn) 汪(wāng)
祁(qí) 毛(máo) 禹(yǔ) 狄(dí)
米(mǐ) 贝(bèi) 明(míng) 臧(zāng)
计(jì) 伏(fú) 成(chéng) 戴(dài)
谈(tán) 宋(sòng) 茅(máo) 庞(páng)
熊(xióng) 纪(jì) 舒(shū) 屈(qū)
项(xiàng) 祝(zhù) 董(dǒng) 梁(liáng)
杜(dù) 阮(ruǎn) 蓝(lán) 闵(mǐn)
席(xí) 季(jì) 麻(má) 强(
隗作为一个姓氏可读kuí、wěi 和yǔ。隗姓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华夏族首领炎帝魁隗氏,其后人以隗为姓。另有一支大禹的后人以隗为姓,商周时大禹的后人建立隗国(姒姓,子爵。故址在今湖北秭归)
隗,kuí,出自炎帝魁隗氏,华夏族最古老的姓之一。按晋,魁隗氏是即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位炎帝。其后人又有大隗氏建都具茨之山,又称大隗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境内。隗姓望出西河。隗氏后人尊大隗为隗姓的得姓始祖。大隗。
隗,wěi,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在房山,许多百姓都知道这句流传已久的老话,说的是天下姓隗的,祖籍大都在芦子水村。至今,村里90%以上的村民都姓隗,在村西南的沟谷中,还留有“隗家老坟”。芦子水虽然地处深山,但是这个小村每年都会迎来千余名隗氏后代祭祖,尤其是每年清明节举行的祭祖大典,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隗氏族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扩展资料:
隗wěi氏家族的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如北京、内蒙、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市。隗氏家族的沿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辈份分明。
(1)北京房山隗氏的名姓排列顺序为:之士小通,元朝仲世,近门迎守廷,承学荣炳福,有永合功立,富贵庆满春;
(2)山东章丘隗氏的名姓排列顺序为:振开寿茂继,广传彦凤林;
(3)湖北红安隗氏的名姓排列顺序为:中均在学传,堂习良清金,万步连尚春,枝思定宽正,国胜敬宗义,家传孝友贤,克君先祖训,福禄永康绵等等。
2、隗姓家族不乱族纲,同姓人不能通婚,至今严守族规,成为佳话。
参考资料:
隗顺,生卒年不详,南宋首都临安的狱卒,因掩藏民族英雄岳飞的遗骨而闻名于世。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也就是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的那一年,隗顺正好在监狱当狱座,也就是狱卒,他为人忠义,对岳飞一向仰慕,在岳飞无辜被害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连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丛祠旁。
为了日后辩识,隗顺又把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20年后,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慎为顺应民意,特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并以500贯白银的高价征寻岳飞的遗体。隗顺的儿子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飞的遗骨才得以迁葬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让后世之人络绎不绝地于墓前凭吊。要不是隗顺,我们今天凭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遗体了。 在春秋历史上,有一个被周王封为王后的狄女,名叫隗氏,她的废立,引起了一次大的政治动乱。
隗氏为狄人首领之女。狄人是位于当时华夏北方的诸多部落,在夏、商、西周时期,经过中原王朝多次征伐,他们居于四裔之地。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狄人遂进入中原,散居于各国之间,洛邑周围也分布着众多的狄人。狄人以游牧狩猎为生,未有城邑,他们形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联盟的首领即君长居无定所,因此又称“行国”。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6年),滑国(国都在今偃师市东南)亲附卫国,背叛他的盟国郑国,郑国大为不满。郑国派军队进入滑国,滑国表示叛卫归郑。但郑国军队离开后,滑国再次背叛郑国。郑国大怒,郑公子土泄、堵俞弥决定率军伐滑。周襄王派伯服、游孙伯出使郑国,为滑请命。郑文公怨恨周襄王偏袒滑、卫两国,把两个使者拘押起来。
襄王大怒,决定借狄师伐郑。大臣富辰进谏说:“周、郑之争,乃兄弟之争,若用无忠义之心、昧顽奸诈的狄人伐郑,必导致外侮。”襄王不听,派颓叔、桃子见狄君,借狄师伐郑,占领了郑国的栎地。襄王于是感激狄人,将纳狄君之女隗氏为王后,富辰谏阻,襄王不听,于是废黜元妃,立隗氏为后。
隗氏虽有韶颜,素无闺德。她像其他狄女一样,专好驰马射箭,狄君每出行,必自愿随行,日与将士们驰逐原野,全无拘束。现在嫁与周王,居于深宫,如笼中之鸟、栏内之兽,甚不自在。于是,她频频狩猎,襄王国事繁忙,无暇相陪,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常为其护驾。
王子带精于骑射,隗氏与他迅速勾搭成奸,*乱于宫内外,秽声闻于朝野。
襄王闻隗氏与王子带私通,发布诏令废黜了隗氏。颓叔、桃子商议道:“当初是我们出使狄国迎聘的隗氏,今隗氏被废,必然仇恨我们。”于是与王子带逃到狄国,巧言令色,进谗于狄君,狄君闻其女被废,大怒。当年秋天,举兵伐周。谭伯率周师迎战,但敌众我寡,周师大败。富辰对其族人说:“当初,我劝谏大王不要纳狄女为后,大王不听,才有今日之难。如果我不出战,大王必认为我有怨气。”于是率族人迎敌,皆战死。周襄王仓促逃到郑国,郑国不计旧恶,接纳了襄王。
狄人遂入洛邑,王子带僭称王号,立隗氏为王后。但周人恶之,王子带与隗氏出居于温邑(今温县西),在那里修建了豪华的宫苑,日日宴乐,荒*无度。
明朝人有诗讽刺王子带、襄王道:“太叔无兄何有嫂?襄王爱弟不妨妻。一朝射猎成私会,始悔中宫女是夷。” 余杭郡:原为秦代会稽郡所辖之余杭县,隋代置余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
西河郡:战国时魏国初置,汉代沿之。相当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源自隗国;
望出余杭。
——佚名撰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隗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藏金待使;
涌石鉴诚。
——佚名撰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汝阴人隗熠,精通《周易》。临终前在一块板上写好字交给妻子说:“五年后的春季,有一位姓龚的送诏书使者要来,他欠我金子,到时候你拿这板去问他。”五年后,姓龚的使者果然来此地,隗妻持板向他索要金子。使者想了好久才明白,于是取。出蓍草,卜筮后对隗妻说:“我不欠你丈夫金子,他自己有。他知道你将会日益贫困,所以把金子藏起来。他又知道我也通《周易》,所以写在板上向我暗示:金有五百斤,装在青瓷瓮里,上面盖着铜盘。在屋东,离墙一丈,地下九尺。”隗妻照他的话去挖,果然找到了金子。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犍为人隗相,对母亲极为孝顺。母亲嫌江边的水不干净,一定要吃江心的水。他便划小船去江心取水,但水流很急,忽然水中涌出一块巨石,使小船得以依靠。人们以为这是他的孝心所感。
潜修讲易;
至孝格天。
——佚名撰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隗炤,善《易》,临终语妻曰,“后五年有龚姓使来,可往取金。”龚使筮之,叹曰:“汝夫自有金埋于屋东,知我善《易》,故欲我为汝取。下联典指三国魏·隗相,事母孝,母晋江边水不洁,必得江心水乃就饮食,相以舟汲之,患其流急,江心忽出一石,舟乃可依,人以为孝感所致。 姊妹二淑女;
叔侄两将军。
——佚名撰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廧咎如有二女,一名淑隗,一名季隗,她们姊妹二人的后人皆姓隗,成为隗姓一支。下联典指东汉上将军隗崔及其侄西州上将军隗嚣。 术士金藏乐地;
将军名震西州。
——佚名撰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术士隗炤,汝阴人。善易,临终书板授妻曰:“后五年春,当有诏使来,姓龚。此人负吾金。”至期,果有龚使至。取蓍筮之,曰:“吾不负金,汝夫自有金。知汝渐困,故藏金以待。金五百斤,盛以青饔,在屋东,去壁一丈,入地九尺。”如言掘之,果得金。下联典指东汉西州名将隗嚣,字季孟,成纪人。王莽末,据陇西,称西州上将军。
狄女曾分叔季;
乱世尚负经书。
——佚名撰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晋·重耳获二狄女叔隗、季隗。下联典指三国魏·隗禧逢三辅之乱,负经担书避居荆州。 饱学之士,文苑所仰;
孝亲之子,江石相帮。
——佚名撰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郎中隗禧,字子牙,京兆人。好学,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为当时学林所仰。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下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孝子隗相,母恶江边水不洁,必得江心水乃就饮。相以舟汲之,患其流急,后江心忽出一石,舟乃可依,人以为孝感。
路姓的起源与家谱
本文2023-09-22 00:07: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