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姓的谱系
关于黄县石良镇修家村的谱系
(一)修氏迁黄一世:修旺
(二)传至七世黄县修家村有三人自黄县到了莱阳县,他们是:修自清、修自香、修自礼。莱阳县这三位修姓祖先传到11世,其中有修顺、修敬、修延、修硕弟兄五个来到了莱阳东北乡的上蒲格庄,此时大约为清朝顺治年间。后来大哥修顺去了绪家疃,老三修德无子,老年时迁往莱阳的龙旺庄女儿处。老四修延,迁往莱阳城东的中旺村。后代颇多,剩下老二修敬,老五修硕在上蒲格庄留了下来,繁衍至今上蒲格庄已有200余户修姓。
(三)从修旺一世算起,并没有规定下修姓世系用字规定。
到了清道光七年正月(公元1827年)上蒲格庄修姓有三位代表赴黄县东莹(现名龙口市石良镇修家村)祭祖认宗。经过考证,证明莱阳县上蒲格庄修氏与黄县东莹修氏同宗,是从东莹迁出的。并写了文字证明。同时他们还共同议定了十个字,作为共同的世系统一使用。这十个字是:“人思先祖德,善述振家声。”后来又共同修改为“人思先世德,善述振宗声。”并共同确定下来,从十七世开始使用“人”字。
到1946年,黄县东莹修姓的修人栋又在“人思先世德,善述振宗声。”之后议定了四十个字作为黄县修姓后代共同使用。这四十个字是:
学好能增福,贤良相纪生。
作为有大志,发达立鸿功。
安乐可常保,和平恒献明。
敬义文智林,兴顺永魁元。
以上四十个字可用千年。只要按此顺序起名字的人,便可知道自己是山东黄县东莹修氏的第几代子孙了。
关于安徽亳州地区的家谱系
族谱:“修家祖佛皆,上可大文母,尊凤良月功,忠孝传嘉宝”,是由修常庄在祭祖时续的家谱系,到目前为止,修老家,修小庄,修楼,辈分最高的为凤字辈,辈分最小的已为宝字辈。
由于历史的原因,每一个姓氏的迁徙都不一样,但是按照过去老谱传承下来的很少。据统计全国各地同一姓氏的字辈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造成这种原因很多,战争、灾荒导致的人口迁徙,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致使原有的字辈断档,无法正常延续。出现了各家支脉在续修自己的家谱时,重立字辈,使字辈无法统一。如果您再续修家谱时,无法与古谱相续,不妨也可以重新创建自己的家族字辈。借助寻源家谱平台录入信息,然后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实现同一姓氏合并族谱的可能。
天下修姓是一家
--寻根拜祖是中国人的传统
我叫修树邦,今年74岁,1932年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县止凤村,16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队工作30年,后转业到了淄博,现在离休。
止凤村在莱阳县东30里,全村以前400多户,均系修姓。据说是明朝由云南移民来此建村的。村中有修氏家庙,民国初年重修祖谱,首位高祖修顶,其有二子即修养性、修见性。养性住源水夼,见性住止凤村。见性有四子即修湖、修章、修范、修璞。传至我辈为十四代。祖谱上注明,修顶以上六代祖名叫修福,因修福至修顶六代考查不清,故家谱就由修顶开始。每年终都将本年去世者添入祖谱,很详细。可惜这个综合性的祖谱在文革时期当“四旧”烧了。
据我所知,莱阳有修姓的村庄很多,但人口基本没有超过止凤村的。止凤村周围的源水夼、赵仙庄、张夼、接家庄及海阳东村的修姓多由止凤分出。修家沟、铺格庄是否由止凤分出不详。
止凤村是一小山村,抗战前较兴旺。村中建有面粉坊、油坊、烧酒坊等小作坊。不少人家过上了小康生活。清朝晚期和民国初年村中最大的富户是修振邦,他在烟台经商,家中有五百多亩土地,地其本人也穿七品官服。村中读书识字的人较少,晚清只考取过秀才。民国初年修召堂曾在莱阳乡师教过书,算是有文化的人。据我所知,在旧军队最大的官就是个营长。在革命队伍里也只有几个县团级干部。近几年据说出了不少的人才,硕士、博士、师团干部都有了。
我估计对村中历史较熟悉的有修树春(青岛)、修长廉(浙江)、修鹏声、修钟声、修维坤、修维邦(福建)、修学坤、修学宾(台湾)、修学诚、修学芳(上海)等人,望你们在网上告知为盼!在此我也向修氏家人问好!
修树邦 2005。12。24
http://wwwxiushinet/xiushiweb/bbs/mopdispostaspBoardID=43&PostID=121&Page=0
重修巴氏家谱序
文|巴陇锋
开宗明义,家是小小国,国是众人家。国有史,地有志,则家有谱也。夫谱者,知姓氏之来源,明宗族之所出,记世代之续接,聚长辈兄弟齐点名者也。上可昭祖宗功德,下可勉子孙奋进,世泽流传,发扬光大。此亦吾巴氏家谱所由修也。
谚云:江之长必接其源,树之大必连其根,宗族之旺不可不深追其祖也。据本族九世孙陇锋公开发表的文章称:
巴塬 其所以为 巴塬 者,盖因普遍接受的“此地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缘故;可正本清源细究,巴姓乃黄帝支脉。作为黄帝25子之一的我的祖先,周代以前居甘肃南部,公元前11世纪与武王伐纣,因致敌倒戈而被西周封为巴国,以白虎为图腾 , 时为中等国 。后在汉水与重庆间活动,曾建都重庆数百年,与楚国长期争斗并败落,公元前316年于阆中为秦所灭。今所谓巴渝、巴蜀、镇巴、康巴乃至秦巴山、大巴山、阆中古城、重庆等,都是巴人文明的见证。巴人散落九州大地的各个角落,今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各个省区都有巴姓人,土家族为其后裔。明代,有巴姓从山西大槐树下来陕,相中巴家塬这块枫叶状的巴掌大地盘, 遂 定居。
自先祖定居巴家塬迄今,勤俭持家,人丁兴旺,查老谱载者,上溯十一代,已二百余年矣。或传有老影图为华池县元城同族者奉侍,显见族人并非固穷一地,亦有外出拓荒者矣。现存之谱,乃公元一九八一年正月六世孙富荣、富兴倡导,七世孙彦芳、彦清、应学操办、修撰。该谱存留珍贵,使吾辈膜拜两百年来巴姓人之大名,为大功一件。
岁月不居,祖训难忘。勤劳勇敢、憨厚质朴、耕读传家、自强上进,乃我巴塬巴氏之一十六字家风族训。适逢盛世,华夏复兴,我族后辈亦不甘落后,而以工农商学兵之身份,踏遍神州人未老。更有多数亲人犹自坚守耕耘于巴塬老家,此乃游子回望家园之岸,离家巴姓之至亲也。然在外在家,皆本于一根,根深则叶茂华灿树高。
时序代换,忽掩而逝,四十年转眼便过,人事变化不知几何矣。概昔日娃娃不识今之孩童,今之孩童未认前之少年也,长此以往,族人相隔万里、视为陌路,不惟不明祖属何支,亦难辨自家亲人,实一大憾也。为使我族后裔常念寻根问祖之懿德,正其伦而序其辈次,知其祖而怀其宗亲,以爱家恋土、秉德循礼为怀,无论贵贱远近、不分男女老幼和死生,爱我巴塬巴氏老户,达不忘我巴家根,穷难离我巴塬人,叶落归根;今特复修巴氏族谱,圆族人夙愿。
盛世治史,家旺修谱。时值辛丑岁末,观吾巴氏老户已达两百余丁,不独成县域之大户,亦且美名扬四海矣。今全族长幼咸集,齐心协力,续吾四十年未修之家谱,和其体例,共商善事,实祖之慰而族之幸也。
为推行美差,兹成立七世孙书劝、发勤、喜存,八世孙永华、永宁、永义、宽孝、永乾、宁孝、占宁,九世孙明房、宏宁为编撰委,延续老谱,重修影图。历数月,吾人克勤克俭,建言献策,联络调查,悉心备至,遂成善本。
家谱既成,我族子孙亦获木本水源之荣、归祖认宗之幸。若祖先英灵有知,当含笑九泉也。斯诚列祖列宗、后辈子孙之大事!望族人念先辈开创之艰辛,深追遗风,勤恳敬业,和亲睦邻,继往开来。
水平所限,遗漏实属难免,期来者补修。惟盼家人拜为至宝,善用妥存,珍而勿失,传之久远。
是为序。
陇锋辛丑腊月于西安
修姓的谱系
本文2023-12-03 11:49: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