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轩和姓轩辕有什么区别
这就看你的意愿了,轩姓和轩辕姓本来就是一家
《姓解·六三》中解释:“《姓苑》中轩氏、辕氏、轩辕氏,皆黄帝之后也。”“黄帝之后以号为姓,轩辕即黄帝,姓公孙,或言姓姬。”
著名东汉后期思想家、政治家王符在所著的《潜夫论·志士姓》中记载:“轩氏、丰氏、驷氏、游氏、国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为姓。”
轩氏、轩辕氏、辕氏、轩丘氏皆黄帝之后裔,各有各的支系,乃四种姓氏
《姓氏急就篇》中也说到,轩辕是黄帝的号,因为黄帝当年“居轩辕丘,号轩辕”,因此证明,目前设在新郑市西北的黄帝故里,正是当年黄帝居住的地方。在研究中发现,轩姓、辕姓、轩辕姓都是黄帝的后代,在明代洪武年间,因为当时官府不允许民间有复姓,所以复姓者不得不改姓,“后来轩辕氏有人改了回来,也有些人没有改,所以说,凡是姓轩、姓辕、复姓轩辕的,都是轩辕一族”。
读过各种各样的关于炎帝与黄帝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按照国语中的记载,认为少典氏娶了有蟜氏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老大叫炎帝,老二交黄帝。司马迁在史记里都没敢这么说。他开篇先讲黄帝,于是黄帝的祖辈只字未讲,联盟首领神农氏也是只字概括。最近,我找来了一些世族传世家谱做了对比,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是我对炎帝和黄帝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就花了一天的时间整理,
炎帝石年父亲少典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部落联盟首领还是燧人氏,据说少典作为有熊国(部落)首领140年(我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最有可能的是绳结加口述把之前的几个少典氏〈有熊国首领的称号〉和炎帝的父亲少典混在一起了)少典作为首领136年的时候,石年继承了伏羲氏(燧人氏的火徳也来源于伏羲氏)的火徳,成为联盟首领,使华夏民族进入农耕时代。他于是被人尊成为神农氏。他的继任者分为两支,一支继任炎帝部落首领,一支继任神农氏作为部落联盟首领。
神农氏以及他的继位者共八代,历时524年,少典氏也传了十一代,到了第十二代少典氏伯荼的时候,炎帝后裔榆罔作为神农氏已经徳衰,各个部落都想脱离联盟,于是诸侯相互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神农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征讨诸侯。于是有熊氏部落的少典氏伯荼整训武备,并扬言谁脱离联盟就讨伐谁,于是诸侯都来向伯荼朝贡。诸侯中最能征善战的就是蚩尤的部落,没人敢去征讨他。等到炎帝部落有足够兵力征讨诸侯的时候,诸侯都归顺了伯荼。伯荼励精图治,分别训练了五支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军队,随后与炎帝部落在阪泉进行了多次大战,最终吞并了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瓦解以后,蚩尤继承了神农氏的联盟首领职务,尊称为蚩尤大帝,与伯荼进行了长达九年的战争,双方久攻不下,在逐鹿对峙,伯荼通过各种方法使依附蚩尤的部落倒戈相向,最终在逐鹿城外杀死了蚩尤(曾经看过关于寻找蚩尤墓的纪录片,蚩尤墓已经找到了,据他的守墓人的后裔讲述蚩尤身中五六十箭,与众部下骑马至某地因失血过多而崩,被众部下就地掩埋,并由一位部下隐居于此地世代守墓)。
蚩尤死后伯荼被诸侯尊为天子,继承了神农氏的权利,成为天下共主。随即率兵进入九黎地区,在泰山之巅,会盟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人们说他彰显的是土德,颜色尚黄,便尊称他为黄帝。
黄帝在位一百年。那一年,地裂,帝陟。他是怎么死的,已经没人知道了。他的尸首也被人弄丢了。而后得七年时间里,竟然没有人即帝位。七年以后继位的不是儿子,而是孙子。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政变,内讧还是战乱,这些已不得而知。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来说,那些有为的帝王往往晚节不保或是不得善终,春秋五霸哪有一个善终或是保住晚节的、秦始皇死而地分、汉武帝唐太宗晚节不保、宋太祖烛影斧声不得善终,或许是过去杀戮太多,这些孽债最终还是要还的吧。
以下是从传世的一些氏族家谱中找到的一些资料,司马迁左丘明都没有机会看到,很多都是先前靠口述一代一代传下来并被整理保存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少典(第一代少典氏),有熊国第一代首领,姓公孙。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生两子。长子石年(炎帝),次子勖其。石年长育于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初都城于陈(今开封陈州),复君于曲阜(今山曲阜),在位140年而崩,葬于长沙乡茶。生子二十五人,生勖其于轩辕之丘,继少典之嗣,故以公孙为姓。又娶任姒为妃,有娠生叔子、季安。
勗其(第二代少典氏),少典次子,嗣父少典之位,任有熊国首领,世为诸侯,故以公孙为姓。娶妃扶胥氏,生子二,长子臣駓、次子箕文,夙沙君臣,夙沙欲入都于陈,箕直谏被杀。
臣駓(第三代少典氏),勖其长子,娶妃蜀山氏,生子芒昧。
芒昧(第四代少典氏),臣駓之子,娶妃逿伊氏,生子夷粟。
夷粟(第五代少典氏),芒昧之子,娶妃女仪氏,生子柏坚。
柏坚(第六代少典氏),夷粟之子,娶妃赤水氏,生子讳节。
节(第七代少典氏),柏坚之子,娶妃钜间氏,生子赫明。
赫胡(第八代少典氏),讳节之子,娶妃廔利氏,生子封胥。
封胥(第九代少典氏),赫明之子,娶妃女娥氏,生子依卢。
依卢(第十代少典氏),封胥之子,娶妃九方氏,生两子,,长子启昆、次子桓。
启昆(十一代少典氏),依卢长子,娶有蟜氏之女附宝为妃,德性幽闲,有熊君启昆出游,必与偕行。尝南至衡山拜炎帝之陵,复访古圣之迹,闻太昊陵在嶓冢,同附宝往谒,是文中祁野。见中天一道金色电光,旋于绕北斗枢星之旁,感而有孕,怀二十四月,紫气充房,而生伯荼于有熊国之南古轩辕之丘,遂号曰轩辕。轩辕十二岁,启昆崩,即嗣位。
黄帝,原姓公孙,有熊国少典氏启昆之子,名伯荼,字玄律。称帝后以姬水为姓,改公孙为姬姓,生于轩辕丘号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有熊国十二代首领,后取代神农氏榆罔成为天下之主。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居五帝之首。神农氏榆罔四十五年癸丑(前2506)二月初二日,生于有熊国之南古轩辕之丘。十二岁君崩,即嗣少典位,始建黄帝元年甲子(前2495年),在位一百年,逝于黄帝百年癸卯(前2396年)三月初三日,享年一百一十一岁,葬桥山(今陕西黄陵)。
炎帝,第一代神农氏。有熊国首领少典长子,名石年,姜姓,号烈山氏,又号厉山氏。生于癸卯年四月廿六日,代伏羲承火德,以德王天下,因号火帝。后被举为天下之主,故曰炎帝,继号神农氏,是为地皇,以姜水为姓,改公孙为姜姓,时年二十岁。在位百四十五年,寿百六十八岁,葬湖南酃城西。娶莾水氏之女曰听谈为妃,生子十三人,长子帝临魁、次子堇龙,居于伊水,三子权父、四子不浩,居于陈仓,后裔有回禄为蚩尤大将、五子端共,居于筑水,六子厉农,能殖百谷。生女三,长女、次女瑶姬、少女女娃,名精卫,学道于赤松。复纳尊卢氏之女为妾,生子三人,长子邛金,居耆田、次子帝柱、三子起我、四子奉养。
临魁,第二代神农氏。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承,第三代神农氏。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明,第四代神农氏。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宜,第五代神农氏。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来(厘),第六代神农氏。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裹(克),第七代神农氏。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榆罔,第八代神农氏。名克,在位55年;因德
我们常言,中华儿女都是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炎”指的是炎帝,神农氏;“黄”指的是黄帝,轩辕氏。炎帝掌管今山西关中地区的部落,而黄帝则掌管中原地区的部落,他们二人被合称为中华始祖,并被认为是“华夏”种族的先祖,故此中国人常常会以“炎黄子孙”自居,以表达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在上古时期,华夏大地上并不只有炎帝领导的姜姓部落,和黄帝领导的中原部落族群,还有由被称为“上古战神”的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蚩尤本是炎帝的手下,但其尚武,且好战,炎帝不喜,便将他逐出部落。后来他独立出去,成为了九黎部落的首领,常常兴兵作战,与其他部落发生冲突。由他带领的九黎部落也毫不逊色,作战勇猛,所过之地如同蝗虫过境,不少小部落都没能幸免于他们的侵略和压迫。
为了能够获得适合用来放牧和耕作的肥沃的中原土地,蚩尤带领九黎部落先后向炎黄二帝挑起战争,以山东作为根据地,向西北方向的华北平原地区展开了进攻。随着凶残的九黎部落到来,严重威胁到了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华夏部落族群。
蚩尤被称为“上古战神”不无道理。由《初学记》的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可知,传说中的蚩尤有八只脚,甚至是三头六臂。他能呼风唤雨,且喜好用金做武器。同时他还十分富有头脑,并非一味蛮干。初入中原时,他思及就当时的九黎部落实力而言,并不能与发展稳定的黄帝部落相抗衡,便积极联合夸父部落,将战争的矛头指向炎帝的姜氏部落。《逸周书·尝麦篇》就记载,蚩炎之间的战争由炎帝战败,蚩尤占据其领地“九州”作为结果落幕。
为了部落的未来,炎帝无奈只能向黄帝请求援助,希望能共同对抗蚩尤。三帝之间的战争实在著名,史学家用地名为其命名——涿鹿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大约4600年以前,那时的史学记载不免还是带着神话的色彩。又有《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也就是说蚩尤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招来风伯和雨师制造风雨和大雾,以应对黄帝的应龙和军队。如此下来,九战九败的黄帝见况不妙,便请天上玄女下凡,请兵信神符,赢得了涿鹿战争。
不论战争的过程如何,蚩尤战败,黄帝为中原安定,便将其杀之,其统领的九黎部落也被黄帝一族容纳吸收。但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知蚩尤的统摄力,便画其形象用以威慑天下,如此一来动乱的部落都变得老实下来。因为黄帝没有将蚩尤统帅的部落赶尽杀绝,所以他们便在黄帝的庇护下得到了繁衍的可能,血脉流传至今,因此这四个姓氏极有可能会是蚩尤的后裔。
其一,“黎”姓。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有记载,“黎”氏是上古部落“九黎”的后裔,而蚩尤又有“九黎之君”的称号,不难联想,“黎”姓之人着实可能是蚩尤的后裔。蚩尤战败后,九黎部落四散,部分和炎黄的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则选择了南迁,不论如何,他们都固执的保留了自己最原始的姓氏“黎”。
但“黎”姓太过于古老,之后的历史中,不免有其他血脉也使用了“黎”姓。就如颛顼的孙子重黎的后裔和尧的后裔都是“黎”姓。
其二,“邹”姓。邹氏部落是当时少数的几个选择跟随蚩尤的部落之一。邹氏部落效忠于蚩尤,并且为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说,当时九黎部落族群里的“巫师”就有大多数人出生于邹氏部落,他们主要负责祭祀和医疗等活动,算是蚩尤部队中最积极的后勤部队了。即使蚩尤战败,邹氏部落也没有被黄帝拆散,而是在另一个地方继续衍生息。
但“邹”姓也不全是蚩尤的后裔,有一部分应该属于舜帝的后裔。因为舜名为“姚重华”,而邹的一个旁支又属于“姚”。
其三,“屠”姓。东晋王嘉编撰的《拾遗记》有记载: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蚩尤战败,黄帝给了九黎部落的人两个选择,如果依旧对中原抱有敌意,则流放到现如今的甘肃地区;如果愿意归顺中原,则可以选择迁移到现山东的部分地区,也就是古代记载的邹屠之地。定居在此的人部分选择是有居住的地名作为姓氏,则有了“屠”姓。
其四,“蚩”姓。“蚩”应是中国最罕见的姓氏之一。有史料《明伦汇编·氏族典》记录:“蚩氏,蚩尤氏之后也”。其他的姓氏可能还不能完全肯定其为蚩尤后裔,但“蚩”这个姓无疑与蚩尤最为密切相关。
蚩尤战败后,其后世子孙和九黎部落都因此四散,所以在历史中,还有多种对蚩尤后裔的说法。《后汉书·西羌传》也有写到,羌族就是九黎的后裔,而蚩尤便是羌族的祖先。同时,苗族也有类似的传说,可是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加之现代的苗族跟先前的三苗已经没什么关联了,所以实在难用“蚩尤后裔”称呼苗族。相似的传说与故事当然还有很多。
如何?你是否就是以上这四个姓氏的拥有者?其实,即使姓了这四个姓氏,祖先的来源还是需要考究家谱等的资料,也并不一定就是蚩尤的后代。但总而言之,不论姓了什么,不论你的先祖是炎帝、黄帝、还是蚩尤,我们不都是心向一处的中华儿女么?
农村人一般都有自姓门的谱系的,若远地迁入现居地失谱的稀姓外姓人家,须找早初迁入本地的第一祖的坟,其墓碑上刻有由哪迁来的记载,知自姓由哪迁来就可返原籍寻谱了。
第一迁入人很重要,谱系上仅记录有他的名字,他以下各辈代没记录的,不然不失谱的。失谱的人家都是第一迁出人没返老家汇报过,否则不可能失谱的。
所以失谱者知祖上原籍地,还须持祖名字,返原籍,报第一迁出的祖名,才可查到。失第一迁出人的名应查不到了。第一迁入现居地的那位,已是自现居地本姓的祖了。
只不过自姓门里历代子孙的名字内范其固定字的,当知迁入的前原籍地的,虽不知笫一迁入人名字,因范字,在原籍谱系上仍可推断出谱系列名位置的。这是认祖归宗者再续谱的方式,有的断几百年仍可续补上的。但无范字又不知第一迁入现居地人名的,则查不成了,也续不上了。只有自重新自立谱系与传下去了。
失谱的多是城里人,入城里居住的人都是天南地北迁入或官方调入的人,杂姓混居处。甚至逃荒流浪进入的,只不过官方任命及调入的较固定,再是从商者来去明出处。
即便城里人原本知自原籍地址,死后也墓地立碑刻记。但换执政官及战争后,城周边几十里荒废一片,削平坟头弄碎碑或行政官不许此坟园存在,等等不定因素,追踪不成了。
因此城里人无第一迁入人口述祖籍地传承的,都找不回本门姓谱系,只有自独立再建了。
若有口述传承的人家,可返原籍查谱与上述农村同的。
谱系,凡定居一处没动过的人家,只一祖,再分各宗续谱,从而一祖庙,多宗祠式的,人口分布于祖庙周边几十里范围的。
只有迁出者,到新居地定居不再迁,子孙众辈众多后,转成祖,再分支出宗,再续谱系,返原籍汇编的,成为分支支系而另列一系了。从而本谱的祖在总谱上为宗,此为续上祖谱了。
再向上续是族谱,现存族谱有氏族式的,只不过更多的仅是世族式。
因此全列出呈:
氏谱,族谱,世谱,姓谱,祖谱,宗谱,门谱,家族谱,家谱,本家家谱。
如,黄帝呈:黄种人种下姬水种族内的一支轩辕丘一带的民族人群下的,轩辕氏分支的黄帝部落人群。而现存谱系仅达轩辕氏族处,再向下记谱式的。因此失人种与种族,仅略有民族,几乎全氏族与以下式了。
氏族各分支在周朝未期与春秋时期才分支姓族来的,这就是以封地为国的国姓。如秦国的秦人。
秦人是整氏族,而秦始皇一支为主攴脉,其他归侧分支脉,主侧支脉才达姓族上。所以姓起源于春秋时段。
钟氏远祖钟烈,黄帝五十九世孙,黄帝十七世孙商汤的後裔,武王伐纣,微子启持宗庙祭器跪于军前请罪,武王扶起安慰说:“都是纣的罪过,与你们兄弟没有责任”。微子启、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东海(今江苏沛县);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丘,以继殷祀;并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围,史称“三监”。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发兵平叛杀武庚,废“三监”,派人到东海迎来微子启,将其封在商丘,国号宋,位公爵,为周王室分封的五大公爵之一,从此有了宋国,宋国于宋偃公时分封宗室为大夫,食采钟邑。宋国虽有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却不过是昙花一现,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国破之后,烈公前往许州襄城(始皇设为颍川郡)隐居,以封邑为姓,是为钟姓,堂号颍川堂,祖山为中岳嵩山。发祥于今安徽省境内,而后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颍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钟姓诞生了钟繇,钟子期等一批历史名人。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君王偃的三弟公子烈,属于避祸改姓为氏,之后公子烈称钟烈,为钟姓始祖。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公子烈奔至许州(今河南许昌)。为避祸,他以自己曾被封为“钟邑大夫” 改子姓为钟氏世代繁衍至今。戴偃为宋戴公之后裔,戴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起源二
源于赢姓,为复姓钟离所改。出自周王朝时期伯益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姬发将远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人封在钟离邑,后建有钟离国,亦称童鹿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子爵,国君称钟离子。钟离国最初的国址在山东地区,后来在东周初期迁到淮河中游流域(今安徽蚌埠)。到了春秋中期,钟离国被强大的楚国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占,钟离国灭,楚灵王分改钟离国故地为濠州、舒城,钟离子被迫成为楚国的下臣。后楚灵王又允许其复国,但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小国,钟离国君的爵号降为“君”,国境限于钟离城一带(今安徽蚌埠小蚌埠镇双墩村)。
起源三
出自子姓。如《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锺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犂仕楚,食采于锺离,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锺离昧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子接,居颍川,长社为锺氏。"
晋伯宗之後。伯宗,晋之贤者也,为郤氏所谮,被杀。子伯州犁奔楚,邑於锺离,今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或言锺,或言锺离。楚有锺仪、锺建、锺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锺离昧,昧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颍川长社,为锺氏。南唐有锺传。
起源四
源于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国,其后为钟吾氏,后简写为钟氏。东周时钟吾子爵封地,建立“钟吾国”,在今江苏新沂市。宿迁为钟吾子国,后归附楚国。公元前512年钟吾国被并入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国夺回。
起源五
源于羌族 和吐谷浑部落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汉甘肃临洮的钟羌,以族名汉字音译为姓。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时期,有羌族人内附,北魏孝文帝特赐其姓钟氏,全名为钟岂。其后裔子孙世代为钟氏至今。 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南北朝北魏吐谷浑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钟姓
起源六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少数民族中钟氏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氏(盘庚)、蓝氏(蓝光辉)、雷氏,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后来,有一个叫钟志深的汉族青年入赘,与龙郎公主结婚,因而由汉族改为畲族,并将汉姓钟氏带入畲族,钟志深遂成为畲族钟氏的始祖。 隋朝岭南临贺的俚人有钟姓,临贺大概在今广西钟山和贺州地区。畲族钟姓的先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汉化程度较高。
畲族钟氏一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桂数省之地。
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钟吉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抚顺(今辽宁抚顺)、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ngg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钟吉氏所冠汉姓即为钟氏。
起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宗佳氏,亦称周佳氏,或音译作钟吉氏,满语拼音为Jo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河(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钟氏、周氏等。
⑵满族觉罗氏,满语为Gioro Hala,后有冠汉姓为钟氏者。
起源九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钟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钟里氏、钟拉氏。后在名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省改为单字汉姓钟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十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公元四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该民族曾称自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同明朝时期的称谓“尧呼尔”谐音相近的“裕固”(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民族称谓。1954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肃省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钟氏,源出贺郎格家部落钟鄂勒氏族,世居甘肃南部,在清末民初改汉姓为钟氏。
起源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白族、回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编辑
得姓始祖
Y-DNA单倍群检测结果
钟烈、微子启、钟离接、钟建、钟子期、钟岂、钟志深。
各支始祖
钟孟和:字纯一,号丹山,原籍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六十五都桃林保钟家坊始迁湖南益阳常乐街遂成家而启后焉,明永乐二十年壬寅九月十九日子时生,成化三年丁亥二月十八日茂时没,年四十六岁,葬北郊马良湖萧家园夫妇合冢。是为湖南益阳钟氏忠孝堂始祖。
钟 尚:大治公长子,宋赐进士出身,诰封通奉大夫。元配:郑氏;邹氏。勅封夫人。子三:山;岱;峦。是为钟氏颍川堂始祖。
郡望
编辑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竟陵郡:秦、汉时期的竟陵县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竟陵郡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其时辖地在今钟祥、天门、京山、潜山、沔阳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齐国以后,其辖境渐小,治所屡更,北魏时期改名为石城。东晋时期略为更动竟陵县治所在,位于今湖北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时期再置竟陵县,在今糊北天门旧县东北。竟陵郡,隋朝时期称郢州,今湖北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朝时期为复州竟陵郡。五代后晋时期,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朝时期改为天门,直至今天。竟陵地处江汉平原,一马平川,北倚大洪山,南挽汉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上这里名人辈出,有明朝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群体“竟陵八友”等。
堂号
编辑
颍川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
四德堂:春秋楚国、郑国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景公)在军府见到了他,便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晋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大臣。”晋景公命令手下的人给钟离松了绑,叫他弹琴,他便弹了一首楚国的音乐。晋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楚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它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晋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侯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迁徙
编辑
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四十一万五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4%左右。无论是复姓钟离氏、还是单姓钟氏,大都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内。大致于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颍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着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
钟姓发祥地平江
先秦时期,钟姓主要活动在楚国境内的湖北、湖南以及山东一带。汉晋南北朝时钟姓已经向东播迁到江浙皖赣、中原地区。隋朝时由于岭南俚人的钟姓在广西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势力,随后两广地区的钟姓发展迅速,当地的土著均纷纷加入汉族。唐朝时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宋元明时钟姓实际已经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氏。
宋朝时期,钟姓大约有1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位。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钟姓总人口的3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江苏,这四省的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这四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钟姓的重心在江南,全国已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区的南方钟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钟姓大约有3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钟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钟姓人口纯增长率是200%,比宋朝净增加了25万。这个超常的增加的数字与湖南地区的南方土著钟姓大批汉化有关联。江西仍为钟姓的第一大省,约占钟姓总人口的3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浙江,这三省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甘肃、湖南、安徽,这三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宋元明600余年,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西为重心的南部和东南部钟姓人口聚集区。
分布
编辑
当代钟姓的人口440余万,排在全国第五十四位,
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钟姓人口由37万激增到440多万,增长了12倍,钟姓人口的增长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广西四省区,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65%。其次在湖南、福建、重庆、浙江,这四省市的钟姓又占了19%。广东居住了钟姓总人口的26%,为钟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两广、湘赣闽、川渝三个钟姓聚集中心区。在600年间,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南、四川迁移成为主流。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琼、赣闽、浙江南端、湖南大部、贵州东南、湖北东南端、四川东南、黑龙江与内蒙古北段交界地区,钟姓一般占当地人国韵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2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瓣13%,居住了大约64%的钟姓人群。在云南东部、川贵大部、重庆、湖南北部、湖北中i部;蜜徽南部、浙江大部、江苏南端、上海、台湾,钟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3%一0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2%,居住了大约22%的钟姓人群。
姓轩和姓轩辕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12-03 07:37: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