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的家谱文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阮姓的家谱文献,第1张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族谱一卷,(清)阮应徵辑,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复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蕴村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三卷,(清)阮葵生、阮芝生重辑,阮钟琦增订,复印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勺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续谱存草一卷,阮家骏重辑,复印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县档案馆。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家谱,(清)阮葵生、阮芝生等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扬州阮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手写本。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鄞东鹿峰阮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吴之才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名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阮氏宗谱四卷,(清)阮开除、阮思明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敬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绍兴山阮氏家乘不分卷,(清)阮汝昭修,阮大有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阮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东新会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有才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云浮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麦秋编,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石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阮氏宗谱八卷,(清)阮易路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文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氏族谱二卷,(清)阮国珏纂修,清咸丰年间刻,清光绪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金华铜峯阮氏宗谱四卷,(清)周泰文拜撰,清光绪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暨阳阮坞俞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三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阮彬华、陶念钦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西安西湖阮氏宗谱四卷,(清)阮松臣等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安徽合肥阮氏宗谱十五卷,(民国)阮辑五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敦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奉化奉川阮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仅存第九~十三卷)。

江西兴国阮氏宗谱,(民国)阮占魁等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有李、汪、阮、施、陈、周、林、蔡等姓),(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家族——吴江赵田袁氏

天下袁氏

发布时间:18-09-2416:17

据《赵田袁氏家谱》记载,赵田袁氏先世居嘉善陶庄分湖之滨,明万历年间,四世祖了凡公举家迁居吴江赵田村,建“磐石庵”为咏经终老之地,是以了凡公为赵田袁氏始迁之祖,而其谱则以芦墟菊泉公为一世祖。

赵田袁氏家谱续刻序

了凡公曰:吾家旧住陶庄,族类繁衍,经家难(黄子澄之变)迁徙流离,遂渐衰弱,两百年来,所生育者不过四十余人,除杞山以上别有谱断,自菊泉而下为迁国之小宗,而录其支派于后。当时刻谱之序如此。自了凡公于万历二三十年间由嘉善卜居赵田,迄今几三百年,子姓虽仍不繁,而谱之待修尤亟矣。顾修之所以异于前谱者,当以了凡公为迁国之小宗,上溯菊泉公以录嫡派,而同祖同父之自为一支,别有谱或无传者不载,了凡公而下则详载之,明吾宗所由昌大也。先是旧本零星掇拾。道光甲辰,渔溪伯父有志增修,加以十年搜辑之勤,始觉釐然不紊,而先赠君亦谓踵而成之实后来之责。 嵩龄赖先人余泽,于道光庚戌忝窃词科,遽悲孤露。越丙辰,补试散馆,改用知县,惧不称职,不谒选而归。聊假一命为先人荣,实恐重违其志。春秋暇日,爰与小圃兄及述圃、憇棠、穆斋、问樵诸弟将了凡公以下本支次第订正,首列系表,后存志传,其无志传可叙而有遗行相传者,载于本人名字之下。览是谱者,当知祖宗清白家风留贻为至远也。绵延勿替,是在子孙之有志自立耳。修葺既成,因退而敬为之序。 咸丰八年岁次戊午二月上澣 十三世孙嵩龄书于来翰堂

天津宝坻袁公亭

家族世系(1—13世)

一世祖袁颢,字孟常,号菊泉。明永乐甲午六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弘治甲寅九月初十亥时卒,寿八十一岁。配芦墟徐氏良医孟彰公女,合葬吴江二十九都芦墟东杜圩袁家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三子:祯、祥、禧。按:颢公为杞山公次子,杞山公长子顒戌于北平,颢公赘芦墟徐氏,奉杞山公以居焉,是为迁吴之祖。祯,字文善,号杏轩,传芦墟一支及长坊东顾诸处(从略);禧,号杏邻,传菴前一支(从略)。

二世袁祥,字文瑞,号怡杏,配嘉善殳氏良医恒轩公女,继配平湖朱氏,合葬嘉善东亭桥北西菖蒲泾,后迁葬姑苏白杨山,相传墓旁有茶园百亩,康熙中为五世孙亦临卖尽,遂不知冢穴所在。《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一子:仁(朱出),生二女,长(殳出)适嘉善钱萼,次(朱出)适嘉善沈扬。

三世袁仁,字良贵,号参坡,明诰赠文林郎,宝坻县知县,明成化己亥六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嘉靖丙午七月初四日卒,寿六十八岁,配嘉善王氏孟璿公女,继配嘉善李氏月溪公女,俱诰赠孺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小冬圩孙家浜,《传》载吴江、嘉善邑乘。生五子:衷、襄(王出)、裳、黄、衮(李出);生女三:长(王出)适嘉善钱南士,次(李出)适嘉善张高标,三(李出)适嘉善钱晓。按:衷,字和卿,号雨三;襄,号春谷,邑庠生;裳,字垂卿,号星槎,精天文星学;衮,字补卿,号观海,邑庠生,奉例儒官。衷传十世,半居城中;襄传二世止;裳、衮皆无传。

四世袁黄,原名表,字坤仪,号了凡,明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晋兵部职方司主事,东征赞画,加四品服,追赠尚宝司少卿,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嘉靖癸巳十二月十一日生,万历丙午七月卒,寿七十四岁。配高氏,继配沈氏,俱诰赠恭人,合葬嘉善胥伍区大西收字圩独社浜,《传》载邑乘。生一子:俨,沈氏生。

五世袁俨,原名天启,字若思,号素永,明天启乙丑进士,广东高要县知县,卒于官,崇祀嘉善、吴江乡贤祠。万历辛巳年生,天启丁卯年卒,年四十七岁。配嘉善陈氏,万历丙戌进士福建按察使司讳于王公之女,合葬嘉善思四区北道圩沙塔浜,《传》载邑乘。生五子:仑、徽、祚鼎、崧、祚充。女一,适吴江周忠毅公长子,荫难生,讳廷祚,字长生。

六世袁仑,原名祚雍,字一鸿,邑廪生,先于其父若思公卒。配吴江沈氏丁未进士河南大梁道桐岗公之女,合葬吴县二都三图参字圩丝山上,即孟皇山(俗称磨盘山,地名张家桥),生子二:蘅、茝。

六世袁徽,原名祚载,字二仲,邑庠生,配赵氏,侧室陈氏,生一子:莅(陈出)。

六世祚鼎,字三立,邑庠生,配叶氏,继配王氏,再配邹氏,嗣子:允。

六世袁崧,原名祚亨,字四履,郡庠廪生,配戴氏,妾潘氏、周氏、沈氏,生五子:允(出嗣)、薇、华、芝、莱。

六世祚充,字五聚,邑庠生,配周氏,无嗣。

七世袁蘅,字古处,号今飞,康熙丁卯举人,配夏氏,侧室金氏、费氏,生三子:天鲲、天鲸、天鱼(无嗣)。

七世袁茝,字廷芳,邑庠生,配朱氏,继配沈氏,嗣子:天鲸。

七世袁莅,字亦临,配厐氏,生二子:以顺(无嗣)、绳武(无嗣)。

七世袁允,字尧民,康熙庚午举人,配董氏,继配黄氏,生一子:人泌。

七世袁薇,字紫臣,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二子:人渊(无嗣)、人澜。

七世袁华,字禹侯,无嗣。

七世袁芝,字商英,配陆氏,生二子:人淑(无嗣)、人溶(无嗣)。

七世袁莱,字可持,无嗣。

八世天鲲,字化鹏,一字驾涛,号扶九,配周氏,嗣子:性纯。

八世天鲸,字成雷,配陆氏、侧室姚氏,生三子:性纯(出嗣)、性睿、性敏(出嗣)。

八世人泌,字邺仙,配王氏,继配张氏、陆氏,嗣子:性敏。

八世人澜,字观其,子一:申元(未详)。

九世性纯,字文亦,配张氏,生二子:珍、琳。

九世性睿,字超山,号立斋,邑庠生,配陈氏,继配沈氏,生三子:瑞、瑗、琏。

九世性敏,字超士,配陆氏,生一子:珠。

十世袁珍,字鸿儒,配董氏,生一子:煜。

十世袁琳,字佩声,配张氏,生三子:燡、炯、煇。

十世袁瑞,字巨明,号信传,钦旌义夫,入崇祠祀,配周氏,生三子:銮、鋈(出嗣)、爱涛(早夭)。

十世袁瑗,字思蘧,号不疑,配沈氏,继配陈氏,生三子:锦春、茂才(早夭)、宝秋。

十世袁琏,字惕三,号铁山,邑庠生,配史氏,妾张氏,嗣子:鋈。

十世袁珠,字掌重,配庞氏,继配陈氏,生二子:康、广。

十一世:袁煜生子袁骧(后未详)、袁骥(后未详);袁燡生子袁驰、袁驯(出嗣);袁烱嗣子袁驯;袁煇生子袁骏;袁銮生子袁豫、袁营、袁荫槐;锦春嗣子袁苏;宝秋生子袁苏(出嗣)、袁并;袁鋈生子袁青、袁荆;袁康,迁居青浦城内,生子袁棻;袁广生子袁棠、袁森。

十二世:袁驰生子应华(后无传);袁驯生子宝华(后无传);袁骏生子殿华(招赘不载);袁豫,邑庠生,生子庆龄、长龄、鹤龄、颐龄;袁营,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嘉龄、锡龄;袁荫槐,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覃恩敕赠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钦旌孝行,载志入祠,生嵩龄、篯龄、召龄、岱龄、福龄;袁苏兼祧子益龄;袁并生子益龄(兼祧苏后)、端龄(早世)、元龄(早夭);袁青,岁贡生,候选训导,生子昌大、文龄;袁荆生子昌龄;袁棠生子袁翰、袁翿;袁森生子袁达、袁尊(早世)。

十三世:庆龄,字颂尧,号少峰,邑庠增广生,生子袁桢;长龄,字赓虞,号祝庚,邑庠生,生子慕桷、怀栋;鹤龄,字云翔,号阆仙,祠生,生子袁柏、袁棨;颐龄,字匡诗,号问樵,邑庠生,同治丁卯科荐卷,生子袁榜、袁梯;嘉龄,字会亨,号礼夫,邑庠生,嗣子酉书;熙龄,字登如,号穆斋,咸丰庚申恩贡生,严州府分水县教谕,生子酉书(出嗣)、寅亮;嵩龄,字翰生,号松巢,道光癸卯科举人,庚戌会试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丙寅补散馆,改用知县加同知衔,生子汝锡、汝炜(早卒);篯龄,字彭年,号述甫,府庠廪贡生,候选太常寺博士,生子汝廉;召龄,字右之,号憇棠,咸丰辛亥恩科举人,候选内阁中书,生子汝淦、汝承;岱龄,原名华龄,字伊臣,号子诚,附贡生,广东试用分县,加州同知衔,派委惠陵工程处户部固本解官,督征南海黄鼎司粮务,生子汝庠、汝俊(出嗣)、汝杰;福龄,字用修,号子备,太学生,生子汝璋(早夭),嗣子汝俊;益龄,字抡材,号子寿,生子克勤;昌大,字祝彭,嗣子国柄;文龄,字景周,号小圃,府庠生,生子国柄(出嗣)、龙征;昌龄,字颂伯,号安吟,邑庠生,生子国模、国楷;翰,字松桥,生子东震;翿,字庭传,号耕耘,生子东升;达,字应传,号哲卿,生子东复。

宗祠记

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自九世祖赠尚宝司少卿、万历丙戌进士、直隶宝坻县知县了凡公以职方司主事赞画东征,与主帅某不协告归,卜居吴江赵田村。公辟所居东北隅隙地建“磐石庵”为退老逰息之所,八世祖若思公葺治之。若思公以进士出宰广东高要,有至行瘁于政治,卒于官。

明季兵起,所居荡如,独庵无恙。六世祖孝廉古处公,因就庵之傍舍为龛,虔奉两公栗主,而以七世祖癝膳生一鸿公袝焉。顾建祠未及,迨曾叔祖文学惕三公先葺祖茔,继筹祭产,冀渐次肯堂肯构。值中落不能支,盖惕三公以后又阅四传而及召龄,已百有余岁矣。召龄不敏,惟幼闻先赠公先伯文学南州、岁贡生渔溪两公及伯兄庶常松巢公在日,率以建祠为念,不幸相继下世。召龄仰体先人未竟之志,时刻在心。廿年来,江浙各寇荡平,流移渐复,是用节衣蔷食襞积微赀,于庵西芟莽辟榛增建祠屋三间,楹桷几筵规模觕具。

爰考祠主代次不一,慨自宗法废坠,支派莫稽。有力之家,其祠辄奉一有声望者为始祖而已,亦俨然以宗子自居,誖已!若余宗旧祠以了凡公为始迁祖,若思公继别为宗,皆百世不祧,而一鸿公、古处公始创是祠者也,祔而配享亦固其所顾。召龄之黾勉从事于斯祠也,岂欲自以为功哉。窃念自幼至壮,藉先人余泽,幸博科名,席先人余产,稍积寸铢,因以成先人未竟之志,正不翅先人之所自为也。当祠未兴工,或谓召龄曰:了凡公两世,国朝康熙间大吏疏请崇祀乡贤,得旨如例春秋官祭典重特,若宗祠特族人会集之区,可无亟亟。

呜呼!是说也,名为慰我先,实则鄙我后。召龄虽不敢效近世祠堂之僣,亦何忍效昔人野祭之疎?且追维了凡公始迁赵田,所以命名是庵者则磐石之宗,于是乎在。但愿我宗人保守是祠,扩而大之,引而长之,是诚余之所厚望也夫。

光绪五年岁次已卯闰三月

(了凡公)九世孙召龄谨志。

祠堂联

木本水源

立言补纲鉴,不惟政绩可稽,遗爱留宝坻一邑;

彚觧集尚书,群仰贤声克继,新词共磐石千秋。

平生完万善,一疏已成功。

一、寻根溯祖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 。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4出自拓跋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字元姓,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姓。其后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

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袁氏又以"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为其堂号。

郡望陈 郡:秦时置郡。此之袁氏为涛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四、家乘谱牒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钱塘袁氏族谱二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袁氏族谱一卷、袁氏家谱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永兴板桥敦本堂袁氏族谱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

五、历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学家,是当时著名诗歌理论家,论诗主张性灵,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著有《随园诗话》。与薛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袁崇焕: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屡次取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 盎:楚人,是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赫异常。

袁 枢: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记239事,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

5911江苏云阳袁氏宗谱十卷

(清)袁秀芳 袁蓝田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卧雪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扉页作《袁氏宗谱》。此为十二修。该族

散居在丹阳、武进等地。

5912江苏南京袁氏随团支谱不分卷

钞本 二册

江苏南京市档

5913江苏江都袁氏宗谱六卷

(民国)袁阜编辑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江苏扬州市荡汪乡

5914江苏丹徒袁氏支谱八卷

(民国)袁敏榕纂辑

民国十年(1921)怀楚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二十三年袁世伟始修。

5915江苏丹阳松卜袁氏宗谱一卷

(民国)袁修保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袁村

5916江苏常州袁氏宗谱

(民国)袁国梁纂修

民国五年(1916)冶邑心斋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

5917江苏武进毘陵袁氏宗谱六卷

(清)袁骏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咸庆堂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918江苏武进毘陵袁氏宗谱六卷

(民国)袁松全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咸庆堂刊本 八册

美国

5919江苏武进袁氏数典不忘

(民国)袁牖编

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一册

中央民院

5920江苏武进南河堰袁氏族谱

袁牖编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北图

5921江苏武进毘陵袁氏族谱十八卷

(民国)袁群英 袁士良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8)

美国

5922江苏武进鲜庄袁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袁仲藩 袁永康等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伦叙堂刊本 十六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康熙四十三年,此为六修。

5923江苏无锡锡山袁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袁艺庭续修

清光绪二年(1876)维则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吉林大学

5924江苏无锡锡山袁氏(七修)宗谱三十三卷

(民国)袁宗沂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维则堂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注:明永乐二年袁兵夫始修。

5925江苏江阴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辑熙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敦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科图(残) 美国

5926江苏江阴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文经 袁赓堂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澄江袁氏宗谱》。

5927江苏江阴澄江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袁瑜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仁风堂排印本 十八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宣德七年,此为六修。

5928江苏吴县吴门袁氏家谱八卷

(民国)袁颂平续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 民国八年(1919)

石印本

北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5929江苏吴县袁氏族谱不分卷

(清)责起澄纂修

钞本

广东中山图(存一册)

注:记事至民国十七年。

5930江苏吴县袁氏家乘辑略一卷

袁藻屡纂

民国间稿本 一册

吉林大学

5931江苏吴江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嵩龄辑

民国九年(1920)吴江柳氏传钞本

上海图

注:清咸丰间辑,后人续增至民国初年。

5932江苏吴江袁氏家乘不分卷续编不分卷

民国九年(1920)吴江柳氏传钞本 二册

上海图

注:附《袁氏丛书》书目。

5933浙江桐江候川袁氏宗谱

(清)袁昌万修

清光绪九年(1883)顺德堂

科图

5934浙江杭州钱塘袁氏宗谱不分卷

袁泰 袁良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写本 一册

南开大学

5935浙江杭州钱塘袁氏族谱二卷

(民国)袁毓历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庆贺 二册

北图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5936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

(清)袁若启等续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严寿堂木活字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937浙江宁波鄞县西袁氏家乘三卷

(清)袁钧纂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5938浙江鄞县鄞邑城南袁氏宗谱四卷

(清)袁钢铭 袁丕烈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进修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5939浙江鄞县鄞邑城南袁氏三修宗谱二十二卷首

一卷

(民国)蔡和铿 袁朝金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5)进修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宁波市档 天一阁

5940浙江鄞县西袁氏家乘二十六卷

(清)袁元镇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活字本 七册

人民大学

5941浙江鄞县西袁氏家乘三十卷

(民国)袁丙熊 袁明山总修

民国十七年(1928)敦本堂排印本 十一册

5942浙江鄞县鄞东沙家山袁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石鸿泰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5943浙江鄞县鄞东莘桥袁氏宗谱四卷末一卷

(民国)石固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愿丰堂木活字本 三册

天一阁

5944浙江宁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

(民国)马按康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945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享叙堂活宇本、

南京博(存卷4)

5946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卷

(民国)袁兆墀纂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首、卷10下)

5947浙江奉化棠溪袁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袁明秩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印本

浙江奉化县档

注:此谱始修於元皇庆元年袁瓷。

5948浙江绍兴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五年(1889)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5949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袁湘虞 袁凤昌编修 袁湘槐 袁剑

秋监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九卷)

5950浙江上虞越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声扬纂 袁仑修

清光绪元年(1875)介祉堂木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注:宋乾道二年袁汝和始修,此为八修。

5951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谷暘总纂 王鲁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袁氏介祉堂木活字刊本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武汉图

注:此为小越一支二修之谱,首修於清光绪元年

袁希龄、袁仑。

5952浙江嵊县嵊城袁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袁耀章 袁人龙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文管

5953浙江天台义井袁氏宗谱□□卷

清同治六年(185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4)

5954浙江天台袁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6、7)

5955浙江云和袁氏族谱□□卷

清道光间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二十二册)

5956安徽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大化 袁振邦等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卧雪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落蒙城、涡阳、定远等地。

5957安徽袁氏族谱□□卷

民国间卧雪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

注:谱首修於清康熙四十五年袁彦德。

5958安徽和县袁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活字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5959江西袁氏十四修宗谱□□卷

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9、11)

5960江西宜春袁郡蓝祠主谱二卷

(清)蓝充苑等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汝轩堂木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1江西宜春袁氏族谱□□卷

木活字本

江西图

5962江西万载袁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袁芝秀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汝南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缺卷2)

5963江西万载东隅袁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国奉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汝南堂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4江西万载东隅袁氏族谱二卷首一卷

(清)袁奠周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汝南堂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5江西丰城袁氏宗谱□□卷

(清)袁孔义等纂修

清嘉庆二年(1797)木活字本

江西图

5966江西丰城袁氏重具备宗谱不分卷

(清)袁孔绿等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活字本

江西图(又一册)

5967江西丰城袁氏重修宗谱□□卷

(清)袁孔绿等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5968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令澧等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崇德堂活字本 二册

北图

5969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世肃等修(七修)

清咸丰九年(1859)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970山东淄博淄川袁家谱六卷

(清)袁斯考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六册

美国

5971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六卷

袁斯健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六册

北图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5972山东曹县袁氏五门世系图

(清)袁振纪续修

清世德堂刻本 一册

山东曹县图

5973山东曹县袁氐宗谱□□卷

(清)袁国撰

清光绪间世德堂刻本

山东曹县图

5974山东临沭袁氏支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沭朱仓乡七岔河

5975山东临沭袁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沐县朱仓乡袁黄谷峪

5976山东临沭袁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沐县朱仓乡老圩子

5977河南中牟袁氏家谱

河南中牟县档

5978河南商水袁氏家谱一卷

(民国)袁鹤亭等纂

民国土十六年(1947)手钞本

河南商水县档

5979河南项城洹上私乘(袁世凯家谱)七卷

(民国)袁克文

民国十五年(1926)刊本 一册

美国

5980河南项城袁氏家族表

一册

河南项城县档

5981湖北黄冈楚黄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袁祖凝五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冯铺乡湖西村

5982湖南中湘袁氏六修族谱十八卷

袁氏族人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仁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5983湖南长沙袁氏支谱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年(1840)木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5984湖南浏阳浏石围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袁贵慎等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985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三卷

(清)袁必魁修 袁必绅纂

清嘉庆十五年(181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986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五卷

(清)袁妙生纂

清同治九年(1859)汝南堂活字本 六册

湖南图

5987湖南宁乡沩宁袁氏四修上房族谱十卷

(清)袁思怡修 意思灏等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册

湖南图

5988湖南宁乡袁家河袁氏家谱□□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22)

5989湖南宁乡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之琳修 袁之育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首)

5990湖南宁乡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

(民国)袁连岫修 袁艺柯 袁培良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5991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卷首二卷

(清)袁以和 袁式训等修 袁以瑢 袁式材等纂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存五卷)

5992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族谱□□卷首二卷

(清)袁器什 袁式偲等修 袁大合 袁善钊

等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活字本

湖南图(存四卷)

5993湖南湘潭百井袁氏九修谱十七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仁凤堂刻本 十八册

北京大学

5994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忠信 袁邵周修 袁文城 袁鸿量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宗臣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末)

5995湖南湘乡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袁忠谛修 袁忠乾 袁本浃等纂

清光绪七年(1881)叙伦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四卷)

5996湖南邵阳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

(民国)袁周臣 袁庆堂等修

民国七年(1918)小鲁轩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997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袁品清重修

民国四年(1915)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5998四川盐邑袁氏麟奠亭宗谱□□卷

(民国)袁炳勋等纂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图(存卷3)

5999四川新都袁氏族谱一卷

(清)袁德模等重修

清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6000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二卷

(清)袁右督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四川合江悬车辋乡

6001四川仪陇袁氏家谱一卷

(清)袁代之纂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6002四川宣汉袁氏族谱一卷

手钞本

四川宣汉县三桥乡三村

6003 袁氏宗谱

(明)袁芾 徐馨等纂修

明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注:有正德三年青田山人唐溪袁氏谱序。

6004 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次一卷末一卷

(清)袁氏族人纂修

清道光七年(1827)卧雪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6005 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懋爵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刻本 八册

北京大学

6006 袁氏族谱□□卷

清活字印本

四川图(存卷5、6)

6007 袁氏家乘六卷

(民国)袁名琳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广东海南行政区档

6008 袁氏宗谱

袁冰心续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三十八册

北图

注:书签题:《袁氏 修世谱》。

6009 袁氏同宗会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6010湖北麻城袁氏宗谱一卷

清手抄本

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袁家大湾

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

袁(Yuán)姓源出: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至于字辈,各地差别很大,不知楼主是哪里人,先将部分地区字辈张贴如下: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肥西四合乡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肥东古城镇大袁村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肥东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肥东梁元稹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合肥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肥西新仓镇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寿县双桥镇梨树村袁家郢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至德(东至)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庆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池州市贵池区晏溏镇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六安马头镇河西袁家湾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广西

贵港平南六陈镇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灵山文利镇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都安县河东堂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荔浦县双江镇龙坪村妙光岭屯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

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昭通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楚雄东华镇新柳、梅花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答案补充 贵州

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兴义、黔西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遵义深溪镇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

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大石桥周家大金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旅顺口北海镇袁家沟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舒兰法特镇焦家村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答案补充 黑龙江

哈尔滨道里区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台湾桃园中历德庆堂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香港袁氏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互助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个学校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岁。

袁黄嫡系后人吴江汾湖镇(原芦墟镇)的袁炳坤,在写给汾湖镇分湖诗社张舫澜社长的信中说:“余祖先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徙江南,散居吴越间。自余廿二世祖富一公珍由语儿溪(今浙江桐乡西南)徙居嘉善净池(陶庄)历近三百年。

记载于袁氏家谱。嘉善陶庄的始迁祖为袁珍(字富一)。万历八年(1580年)袁黄在芦墟镇西的来秀里寻得陆龟蒙遗址,决定定居下来,第二年袁黄儿子袁俨在来秀里出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之后就离开江浙从政宝坻,征战朝鲜。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嘉善县陶庄袁家埭的袁姓人家,仍能与袁黄晚年的归隐地吴江市赵田村的袁姓排辈论序。嘉善陶庄镇的袁家埭的袁姓,就是《袁氏家训》所说的“今陶庄诸侄孙相往来者,于汝辈无五服之外亲支。”

扩展资料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不过,袁了凡当年普遍受到当朝的学风批评,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卷281)。

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

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一说江苏吴江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

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等资料,参考

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实地调察袁了凡墓,并对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进行考证,以弄清渊源关系,理清事实真相。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袁了凡

这个人是花木兰。

花木兰替父从军诗歌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木兰辞》中,有“著我旧时裙”,“寒光照铁衣”,“壮士十年归”等句,全诗分段描写了木兰脱去女儿装,穿上戎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功成名就之后返回了故里,重新回归女子身份,她的胆气和传奇经历,经诗歌传诵四海威名扬。

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人物出处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阮姓的家谱文献

江苏淮安山阳阮氏族谱一卷,(清)阮应徵辑,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复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