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收藏

扶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第1张

扶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时候大禹之臣扶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大禹在创建夏王朝时,属下有个叫作扶登的精明大臣。扶登,其实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为君王营造都城、宫殿、祭坛等,辅佐君王登位,因称扶登,相当于周王朝时期的大司空,也就是如今的建设部部长。

在扶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扶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扶氏,是扶氏的最早起源,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登为得姓始祖。

2、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巫嘉的后代,属于以帝王赐名为氏。

西汉初年有一个巫人,名叫嘉。相传,嘉的母亲在汤溪边上遇到一条龙,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嘉。嘉擅长于占卜,而且他所求必灵。后来他建议当时为汉王的刘邦先行占据三秦之地,以为根据地,然后再称霸天下。刘邦按照这个策略做了,果然先站稳了脚跟,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因其扶掖汉室有功,嘉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宠信,授以他廷尉的官职,并赐给他名字叫扶嘉,赐食邑朐肕(今重庆垫江)。

在扶嘉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帝王所赐之姓为氏,称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巴郡(重庆)扶氏,史称扶氏正宗。该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嘉为得姓始祖。

3、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乞扶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中有乞扶氏部落。乞扶氏,亦称乞伏氏。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乞扶氏后改为扶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乞扶氏在这个过程中改汉姓为扶氏、伏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扶氏。

4、源于盘古氏,出自古代梅山蛮一系,属于汉化改姓 为氏。

在史籍《通志兵事》中《旧志》记载:汉阳人扶氏,扶即符,汉阳人则汉阳之误其酋扶氏,遂解发稽首降,传檄而定。析其地为二:以下梅山置安化县,上梅山置新化县。自是鼎、澧可以南至邵,潭、邵间不复有夷僚之患。

古代新化梅山蛮一系,族人中多有称扶氏者,是为湖南扶氏,著望于湖南省的新化县、酃县、桂东县;亦有称符氏者,著望于湖南省的益阳市、宁乡市,以及福建省的龙阳市、永定县、慈利县、永顺县等地。

5、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卦尔察扎马奈氏,简称卦勒察氏、卦尔察氏、瓜勃察氏、瓜尔察氏,源出古鲜卑后裔中的杜尔伯特部,以地为氏,世居瓜勃察(即瓜尔察,亦称卦尔察、伯都讷,今吉林扶余松花江北岸一带)、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uuwalcaHala。

清朝时期,居于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卦尔察扎马奈氏,有以世居地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扶氏,以及关氏、赵氏等。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缺)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扶姓还有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赐给他扶姓,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后代,就都以扶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而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光山县、新县、开封市、周口市太康县,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东县,福建省的莆田市,重庆市的万州区,广东省的乐昌市九峰镇,贵州省的遵义市、金沙地区,广东省的鹤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义县,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县,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堂号

翼汉堂,汉代廷尉扶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嘉劝汉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于是就赐他姓扶。

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扶姓还有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赐给他扶姓,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后代,就都以扶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而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光山县、新县、开封市、周口市太康县,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东县,福建省的莆田市,重庆市的万州区,四川省的内江市,广东省的乐昌市九峰镇,贵州省的遵义市、兴义市、金沙地区,广东省的鹤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义县,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县,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安徽省广德县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中文名

扶姓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

第二个渊源

源于改姓

第三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

历史

4000多年久

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时候大禹之臣扶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大禹在创建夏王朝时,属下有个叫作扶登的精明大臣。扶登,其实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为君王营造都城、宫殿、祭坛等,辅佐君王登位,因称“扶登”,相当于周王朝时期的大司空,也就是如今的建设部部长。

在扶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扶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扶氏,是扶氏的最早起源,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登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巫嘉的后代,属于以帝王赐名为氏。西汉初年有一个巫人,名叫嘉(古朐忍,今云阳人士)。相传,嘉的母亲在汤溪边上遇到一条龙,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嘉。嘉擅长于占卜,而且他所求必灵。后来他建议当时为汉王的刘邦先行占据三秦之地,以为根据地,然后再称霸天下。刘邦按照这个策略做了,果然先站稳了脚跟,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因其扶掖汉室有功,嘉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宠信,授以他廷尉的官职,并赐给他名字叫扶嘉,赐食邑朐肕(今重庆垫江)。

在扶嘉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帝王所赐之姓为氏,称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巴郡(重庆)扶氏,史称扶氏正宗。该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嘉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乞扶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中有乞扶氏部落。乞扶氏,亦称乞伏氏。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乞扶氏后改为扶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乞扶氏在这个过程中改汉姓为扶氏、伏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扶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盘古氏,出自古代梅山蛮一系,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兵事》中《旧志》记载:“汉阳人扶氏,扶即符,汉阳人则汉阳之误其酋扶氏,遂解发稽首降,传檄而定。析其地为二:以下梅山置安化县,上梅山置新化县。自是鼎、澧可以南至邵,潭、邵间不复有夷僚之患。”

古代新化梅山蛮一系,族人中多有称扶氏者,是为湖南扶氏,著望于湖南省的新化县、酃县、桂东县;亦有称符氏者,著望于湖南省的益阳市、宁乡市,以及福建省的龙岩市、永定县、慈利县、永顺县等地。

第五个渊源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卦尔察扎马奈氏,简称卦勒察氏、卦尔察氏、瓜勃察氏、瓜尔察氏,源出古鲜卑后裔中的杜尔伯特部,以地为氏,世居瓜勃察(即瓜尔察,亦称卦尔察、伯都讷,今吉林扶余松花江北岸一带)、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uuwalca Hala。

清朝时期,居于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卦尔察扎马奈氏,有以世居地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扶氏,以及关氏、赵氏等。

第六个渊源

河南信阳扶姓的来源是出自明末祟祯皇帝的赐姓。据新县陈店乡胡家湾《胡氏家谱·赐姓堂》载:公元1334年,胡姓从江西瑞州高安县拓树堂迁河南光山陈店乡(新县)胡家湾,始祖胡端五,其后五世孙胡熙屡试不第,归田务农,勤劳致富。1458年发生灾害,明皇帝昭示天下:“凡捐粮四百石者授予冠带之荣”,胡熙慨然募捐。皇帝即授予冠带之荣,并以旌奖之。1468年至1470年,又连遭严重灾害。胡熙又各捐粮五百石,深受民众爱戴,皇帝故封他为义大夫。熙曾孙胡克俭1586年殿科进士,明神宗授翰林院庶士,任监察御史。胡克俭系朱明王朝后期四世元老,在朝为官任内,审时度势,兴利除弊,造福百姓,正大光明,不畏强权,秉公执法,虽曾遭削官为民,但七十多岁时再次被起用。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念其为政

1072年,宋神宗使怀柔之策,置梅山为新化、安化两县,随即在宋、元、明几个朝代,大量从江、浙、闽、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瑶和当地土著人,向云、贵、川、桂和周边山地迁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无瑶民”的结论似乎为时过早。笔者在隆回虎形山瑶族乡调查时,瑶民奉才宝(系银行退休干部)提供一份资料,是一手抄本“圣令”,言“有瑶民奉姓添顺、万历元年逃新化奉家山大坪落业,改变为汉家,恐后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护,永为万古存照。”对于一个一般的逃民,因为瑶转汉,而得到圣令保护,几乎是不可信,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瑶转汉,而得到某级官府的一纸文书作为保护伞,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溆浦县人大常委杨福生(瑶族)致信奉家山奉衡州,奉衡州又致信给原新化县文联主席田希凤,信中都对此事予以认定,并说“奉姓瑶转汉就由此时”。那么,奉家山的奉姓人是否是瑶转汉呢也有人举出许多证据:其一,奉家山奉姓和虎形山瑶族乡的奉姓人同出一宗,他们都承认祖籍是广西桂林,后迁江西吉安,再西迁湖南,只是迁徙的年代及原因不同。一个是南宋绍熙年间奉旨征蛮平乱后定居,一个是明洪武时逃难落担。其二,奉家山奉姓始迁祖奉朝瑞,12岁赐进士,21岁袭武略将军,任邵州招讨使,因平蛮有功,加封镇国上将军,其后裔孙师广、曾孙文奇、玄孙宗正及他们的家属均受皇封,宗正死后享御葬,这些事,有南宋进士主事柳申在嘉熙三年(1240年)为宗正御葬撰写的碑铭中都有记载,此时离奉朝瑞去世仅45年,所撰内容应为事实。朝庭对奉氏家族如此厚加封赐,是宋、元两朝为平息蛮夷之乱而采取“以夷制夷”方略的结果。其三,奉家山和虎形山奉姓人都证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奉氏十一修谱谍时,大地主奉仕卿亲自骑高头大马到虎形山奉姓族长奉才碌家,住了3天,协商联谱之事,终因虎形山奉姓人害怕他们以强欺弱,而且奉家山人又都已不通瑶语而不果。其四,奉家山人至今保持许多瑶族人的风俗习惯。尽管如此,如今奉家山的奉姓人已不再承认自己曾经是瑶族。但笔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瑶转汉或者是苗转汉,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转为汉族的也不只是奉姓,也许还有杨姓、刘姓、扶姓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梅山地域仍然生活着苗、瑶等兄弟民族的后裔,而从梅山地域徙居外地乃至客居海外的苗、瑶后裔,应当认定梅山是他们的发祥地。

不久前在湖南省新化县边远山区奉家山村寨考察时,发现清道光年间修撰的族谱,《序》中有这样一段神奇的记载:“……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秦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这简直是天作之合!当地族老奉友兴、奉孝玫及奉姓成年人都可解释:这是历届族谱必载的内容,因季昌公是奉族的祖先,秦献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赢渠梁,次子名赢季昌,渠梁于公元前361年(庚申)继承了王位,称秦孝公,当年下令求贤,公孙鞅入秦,公元356年(乙丑)秦孝公重用公孙鞅,开始变法,其弟季昌极力反对,招致其兄渠梁的追杀,其弟只好敛迹韬光,以避其难,借外出采药经广西桂林向江西吉安永丰逃离而隐藏于护城河,由于此地形及生存条件不足以避难,于公元前355年沿雪峰山脉进入古梅山玄溪峒定居。赢季昌怕引人注意而招祸,改自家姓赢秦为奉姓,(易“秦”字之二点)是不忘鼻祖之意,把名“季”字改为“吉”字,是逢凶化吉之意。现奉姓人数排居湖南省新化县110个姓氏的第26位,他们的祖源不容有人异论,湖南祁阳县奉文熊先生在修谱时欲把新化县奉姓于一谱,遭到新化县奉姓的抵制,理直气壮地说不与其他奉姓同祖。由此可见,“邑人”就是秦季昌家乡同姓的保卫服务人员了。

一、姓氏源流

扶(F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上古时候,大禹建立了夏朝。大禹的手下有个叫作扶登氏的大臣,扶登氏的后代以扶为姓氏,是扶姓的最早起源。在古代,扶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2、源出为复姓乞扶氏所改。

3、出自汉代人巫嘉的后代,以赐名为氏。西汉初年有一个巫人叫做嘉的,相传嘉的母亲在汤溪边上遇到一条龙,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嘉。嘉擅长于占卜,而且他所求必灵。因其扶掖汉室有功,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宠辛,授以他廷尉的官职,于是赐给他名字叫扶嘉。他的后人于是以赐名“扶”为姓。

得姓始祖:扶登。夏禹为天下之王的时候,他的手下大臣有一个叫扶登氏的,通常被认为是扶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扶姓还有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赐给他扶姓,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后代,就都以扶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而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三、历史名人

扶 猛:字宗略。北周上甲黄土人。在梁朝做官的时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魏时做了罗州刺史。跟随着贺若敦南讨信州,到了白帝城,为百姓着想,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抚慰百姓。于是人民都高兴的归附了。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损失,而且安定治理。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临江县公。

扶 嘉:汉代廷尉,其母于万县之汤溪水侧,感龙生嘉,预占吉凶,多奇中。高祖为汉王时召见,以占卜劝定三秦,赐姓扶氏,谓嘉志在扶诩。拜廷尉,食邑朐[月忍](Rùn 音闰)。扶嘉原不姓扶,汉祖刘邦为嘉奖他扶翼汉室的功劳,因赐姓扶姓,为扶姓起源的一支。

扶 卿:汉代的学者。传孔子传《论语》。

扶少明:汉代的学者。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扶克俭:字共之,光山人,明朝时期文士。万历年间进士,是朝廷的御史,所管辖的地区有辽东、山东等地。因为揭发他人而被害入狱过,后来复职,为民造福,政绩很好。谥号为忠毅。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望出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首都直辖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河南郡:据《姓氏考略》记载,扶氏望出河南。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

翼汉堂:汉代廷尉扶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嘉劝汉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于是就赐他姓扶。

============================================================

扶姓宗祠通用联

〖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姓启扶登。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扶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谱疏道德;

羽翼赤符。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扶少明事典。下联典指汉·扶嘉事典。

-----------------------------------------------------------------

〖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胸罗淹博之学;

手著道德之经。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代学者扶少明,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翼汉有功赐姓;

梯山越阻抚夷。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朐腮人扶嘉,相传他母亲在汤溪水边遇龙后生他,善于占卜吉凶。刘邦为汉王时遇到他,他曾劝刘邦定三秦。刘邦认为他有志扶翼汉室,便赐姓扶氏,官至廷尉。下典指说南北朝时北周上甲黄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人西魏,官罗州刺史,征讨信州,梯山扪葛(攀山越岭,手抓葛藤行军),跨越险阻,人白帝城,抚慰当地夷人。因功封临江县公。

-----------------------------------------------------------------

〖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勇谏坑儒传佳话;

诚心抚民播惠声。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始皇之子扶苏的事典。秦始皇坑诸生,扶苏谏之,始皇怒,使监蒙恬军。后始皇崩。下联典指北周刺史扶猛,字宗略,上甲黄土人。仕梁,官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后从贺若敦南讨信州,梯山扪葛,入白帝城,抚慰百姓,莫不悦附。以功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江县公卒。

翼江有功而赐姓;

梯山越阻以抚夷。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扶嘉劝高祖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赐姓扶氏。下联典指北周扶猛仕魏为罗州刺史,从贺若敦南征,梯山越阻,抚慰夷人,所至莫不悦附。此联与上六言联仅加一字(见上《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同名联及联释)。

--------------------------------------------------------------------------------

中国人民 扶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扶廷修少将

扶廷修(1912-1966),又名扶少淮,河南省光山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光山县独立师第四团连长,红25军第73师223团营部副官,河南游击支队司令部参谋,红25军军部电台管理科科长,红军总供给部总务处处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 外交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交通局交通科科长,新四军第6纵队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第4师22团参谋长,第4师司令部副官处处长,第4师12旅3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师12旅36团团长,豫皖苏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管理科科长,军区军政处处长,第二野战军18军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进藏部队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9月12日因积劳成疾不幸在成都逝世。终年仅54岁。

(缺)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扶姓还有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赐给他扶姓,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后代,就都以扶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而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光山县、新县、开封市、周口市太康县,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东县,福建省的莆田市,重庆市的万州区,广东省的乐昌市九峰镇,贵州省的遵义市、金沙地区,广东省的鹤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义县,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县,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扶姓还有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赐给他扶姓,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后代,就都以扶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而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光山县、新县、开封市、周口市太康县,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东县,福建省的莆田市,重庆市的万州区,四川省的内江市,广东省的乐昌市九峰镇,贵州省的遵义市、兴义市、金沙地区,广东省的鹤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义县,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县,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安徽省广德县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扶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扶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时候大禹之臣扶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