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是怎样给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加罪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万历皇帝是怎样给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加罪的,第1张

有明一代,从和尚皇帝朱元璋、大脚女人马皇后建立时起,一直都不乏趣事。皇帝们嗜好奇特,大臣们反倒声名卓著,就连出个思想犯,他的“异端邪说”也是那样地令人瞠目结舌!

若是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随口提起李贽这个名字,别说是儒林学士,就是贩夫走卒,也都会两眼放光地问:“李贽又出畅销书了?还是又上了百家讲坛去评品孔子了?”热烈之情溢于言表,连顾炎武这样的大家提起李贽之名,他都会有点儿酸溜溜地说:“一境如狂啊!” “一境如狂啊!”……

思想家做到这个份上,成了大众偶像,自然是会受到点儿争议的,就像如今的女明星不穿内裤出现在适宜曝光的场合,总会惹起一番议论一样。不过,李贽惹起的争议实在太大,他一竿子捅到底,把深宫中的皇帝老儿都给惊动了。万历皇帝调出李贽的案子一看,出身没问题,履历很简单:先做官,后做和尚。正准备放他回老家了事时,没料到李贽却抢过一把剃刀在喉咙上轻轻一划,定格了他狂放思想中的最后一个答案——壮烈地做个自由的烈士!

一、做官也要做个傲慢的清官:

不管李贽是如何地“叛经离道”,何等地“异端邪说”,在“官本位”的古代中国,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做官!”

李贽祖上跟朝廷颇有渊源,曾奉命下西洋经商,虽不像郑和那样混得有头有脸,但也总算富甲一方。可惜犟小子李贽于1527年初冬在福建泉州出生时,明王朝已进入到了嘉靖皇帝的第六个年头了,“海禁”已起,家道中落。迫于生计,只好另谋出路,希望通过读书闯出一片天空。天才儿童李贽一鸣惊人,12岁时就写出了名作《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地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这下好了,特长一栏既然填上“写作”二字,只好锦绣文章售于帝王家了。很快,26岁的李贽考中了举人,4年以后,谋得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之职,成为养家糊口的主力军。

后世有欧洲人米卢对着足球说:“态度决定一切。”明朝时的高材生,也曾用这样的态度对着官场说:“我混饭吃来了!”这就决定了李贽做官所具有的两个特点:一是傲慢;二是清贫。

李贽的傲慢很有特点,第一、他非但不像范进中举一样,给左邻右舍来点儿喜剧,反而坚决不再去考中进士。所以打这以后,举人李贽就给自己固定了一个做官的范围,只能在八九品的小官上,在基层公务员的岗位上混。于是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刑部员外郎等职纷纷而来,但所有这些,俸禄都很微薄,但是公务却不多。表明态度,自己就是来混的。第二、从当官的第一天起,他就不齿官场的暗规则,更鄙视自己可怜到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田地。于是在履行完公务之后,就“闭门自若”,摆明了不与同事打交道。第三、他闭门是在钻研学问,而不是去学赌博打麻将。一个12岁就敢把矛头指向孔子的人,那种天才般燃烧的自由思想、个人情怀日益成熟,处理公务自然是处处与上级唱反调了,是典型的“刺头”一个。

长期的傲慢,让李势的工资单很难跟得上明朝的经济发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把自己混饱虽然够了,但他却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贵族,于是,他把家人养得很不妙,几乎不能达到温饱水平。甚至在1564年,好不容易靠着祖父病故收了笔“赙仪”钱(赙义是指长辈去世时,上司和同僚送的银两,是明朝官场惯例),扣除自己奔丧的费用,其余留给妻女买了田地,他满心以为能过上几天安稳日子。谁知从泉州回来一看:大旱!!!颗粒无收,连自己的两个女儿也都饿死了……

不过,傲慢和清贫绝不影响李势做个好官。51岁时他得到了一个正四品的实职,云南姚安知府。这实在算不上个美差,西部待遇不好,姚安又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他迅速摸清民情,采用无为而治的办法,对民族纠纷“无人告发,即可装聋作哑”,从不扩大事态,对民族上层人士,以礼相待,示以至诚。3年任期下来,民族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令云南巡按御史刘维刮目相看,要向朝廷举荐他。

按说,这该是一辈子颠沛流离的李贽官场生涯上的斩折点了,哪知道李贽听到这好消息,撒腿就跑了,逃进了滇西的鸡足山里。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愣是不要,定要刘维替他交了辞职信,才肯从山里走出来。25年的官场生涯,他实在是累了,新婚的夫妻都熬成了两个不再具有吸引力的老伴儿,可李贽,是永远熬不灭他心中那股自由的火,身上那股执拗的劲儿!

于是,李贽离姚安,士民拥车,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也。

二、“学术和尚”也疯狂:

辞了官的李贽心里其实还是很难过的,首先,他没有完成养家糊口这个中国男人最低的奋斗目标。其次,他还为生计丢掉了最高奋斗目标——学术。他还记得多年以前,在北京补了礼部司务的缺,有人嘲笑他说,等了几年才捞到一个穷得要命的闲职。当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目中的穷,同一般人说的穷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最穷是听不到真理,最快乐是过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十几年来我奔走南北,只是为了生活,把追求真理的念头遗忘了,如今我到了京师这种地方,能找到博学的人请教,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

言犹在耳,可岁月早已蹉跎。女儿的坟茔,老妻的苦瓜脸,还有自己的一把老骨头,这还能做学问吗?

当然能!

李贽想到做到,55岁的他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业是门客,兼职是家庭教师。

不幸的是,他招收女弟子,还要个性解放、个人要自由,此等“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郞耿定向的正统观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彼此开始用拳脚去解决真理问题。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从耿家搬了出来,迁往麻城,投靠了另一个知已周思敏,开始了他孤寂的学术流浪。

这一回,李贽似乎吸取了教训,不住朋友家,而是住在了寺院中。第一站,住维摩庵,算是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第二站,住龙湖芝佛院,在周思敬的资助下读书参禅。

李贽一定想不到,他与寺院结下的“孽缘”,顿时让耿定向得意地笑了起来“你个小样儿!总算是让我逮着把柄了。”李贽还以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呢,如今清净了,可以好好做做学问。于是他把妻子、女儿、女婿送回了泉州老家,“毁无家累,又断俗缘”,正式登记成为芝佛院的常住客户和职业作家。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幅“异端”的面目,俨然是个搞学术的老和尚,如此这般一下就是10年。

结果,李贽火了!有如今天一炮走火的 “军衣哥”朱之文,举国上下,满城尽是李贽的“粉丝”。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简直把一场学术运动,搞成了巡回演出,跨国交流。李贽一开坛讲学,管你是哪座寺庙、在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小作坊者,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是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那场面绝对比易中天、王立群、于丹搞的百家讲坛还要红。这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学术明星,明朝竟然也出了个前所未有的大众学术偶像,实在是种奇事。

李贽学说,哪来如此大的魅力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他流浪各地,对社会中下层生活体会极深,他从事行政工作多年,和学术精英有过思想上的碰撞。两方面的经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自幼的反叛精神和个性思想,在几千年来“三纲五常”的“无我”教条下,喊出了人人皆是圣人,可以有自我心声。就冲着这一点,能不得到饱受压抑的儒学士子,平民百姓的极大欢迎吗?

三、剃刀下的亡魂以一种极端去展示一种自由:

表面看起来,李贽的形势一片大好。当然,这不是说他的物质生活。在物质上,李贽依然是一贫如洗,而且脾胃病严重,身体日渐衰老;过分燃烧的思想也像水蛭一样,吸食着他的体力。但是,他的学术成就让他觉得,幸福像花儿一样尽情地绽放。

可是,李贽晚年的生活环境在迅速的恶化。

友人越是倾力相助,民众越是趋之若鹜,敌人就越是磨刀霍霍,这向来就是无法逃脱的历史规律。

万历二十八年(1600),76岁高龄的李贽回到了龙湖,打算结束多年的流浪生活,终老至此。此时,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老对头耿定向终于向他发难了。而且,是一个李贽做梦都不会想到的罪名:僧尼宣*罪。

顽固正统思想的卫道士,指责李贽作为一个僧人,不节欲、倡**,有伤风化,怂恿黄安、麻城一带的士大夫“逐游僧、毁*寺”。冥顽不化的地方官吏以“维护风化”为名,指使歹徒烧毁李贽寄住的龙湖芝寺院,毁坏墓塔,搜捕李贽。

已成老头的李贽,只好再次出逃,躲到了河南商城县的黄蘖山中。他终于意识到生活小节上的狂放不羁,也能给人带来百口莫辩的严重后果。其实,李贽剃发颇有苦衷。头一条,天热头痒,又写书无暇,干脆不梳不洗,剃掉省事;再一条,做官20多年,约束受够了,如今辞职做学问,竟然又被家人约束,不是催他回去,就是前来找他,还是没有自由,不如剃发明志:我就是不回家了。又一条,好不容易学问有成了,社会上又冒出许多闲人,指责他是“异端奇人”,还是不自由。说来说去,青丝诚贵,长发蓄多年。若为自由故,为何不能剃?李贽剃发,仅只是表明了他对世俗的厌倦胜过了同情,他实在想让自己快乐一点儿了。

但是,剃发虽真,出家却假。李贽从来就没有受过戒,拜过师。佛祖门下,根本就没有这个荣誉弟子。至于说李贽“宣*”,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一个76岁的垂老之人又怎会在龙湖芝佛院“挟妓女”、“勾引士人妻女”呢?

其实,在中国历代王朝,畏惧思想者的思想火花,却又不敢以思想的名义逮捕,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皇帝们总是害怕,一旦思想的罪名写进诏书公告天下,那不是让老百姓都知道有种叫“星星之火”的东西了吗?那还了得,他们一学会,皇位我还能坐得上吗?熊熊烈火,恐怕不是烧上沙漠,而是要烧到这金灿灿的宫殿上了。于是,各位大臣、众位卿家,快快替朕想个可治其罪的办法来吧!

万历皇帝的大臣们终于想出来了,你不是已经成为大众明星了吗?那就在名声上搞臭你,来一个——桃色新闻!

大臣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着和尚与尼姑、妓女、淑女的故事,万历皇帝听了后,感到很满意,他在逮捕令做出了这样的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令下诏狱治罪。他的著作不论出版与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惩不贷!”

逮捕过程非常顺利。当时李贽就在北京通州的好友马经伦家里,他是应邀到此著书讲学的。听说抓他的锦衣卫到了,身体已经很是羸弱的李贽竟然快步走了出来,大声说:“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锦衣卫目瞪口呆,只好按吩咐办,把他抬进了监狱。

对死,李贽已看得很淡:“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了祸。”然而,万历皇帝并不打算让他死,思想的传播已经扼杀,桃色新闻又不是什么死罪,皇恩浩荡其实也很容易放掉一个人,善恶只在一念间。于是,李贽既没受什么刑,还可以读书写字,牢狱条件不可谓不好。最终的判决书下来了,李贽一看:“送回老家,地方看管”。他顿时失望了:一个自由的斗士,怎么能够被看管呢?

万历三十年(1602)三月十六日,李贽静坐在北京皇城的监狱中,一名侍者为他剃头,剃好以后,李贽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上割去,顿时鲜血淋淋。侍者大急,问这位年老的犯人:“和尚痛否?”李贽不能出声,以指在侍者的手心写:“不痛!”侍者又问:“和尚为何自割?”李贽写:“七十老翁何所求?”辗转两日,终于断气……

李贽,他用一把剃刀追求和挽救了他所想要的自由!

从此,宣告了明末思想界死人般的沉寂,宣告了自由时代的遥远无期,也宣告了对封建王朝的无声蔑视!

李贽,我心中永远的伟人,相信今天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一提到您的名字,都会无端地兴奋上好一阵子!你们说呢?

赵氏家谱序

  

   余畅

  

  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枝系、昭亲睦、别长幼。是故,凡家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也。

  

  考赵姓,本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祖先伯益,始祖为造父。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赐姓赢。造父为伯益之九世孙。西周时,造父在桃林得骏马八匹,献于周穆王,并为周穆王驾驭马车,外出打猎,游玩。一次西行至昆仑山,得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忽闻徐国徐偃王造反之急报,国事危,军情急,幸懒造父驾车,日驰千里,才得以及时返回镐京,发兵破徐,叛乱乃平。为彰造父之功,周穆王赐赵城给造父,造父族自此史称赵氏。

  

  至周穆王时,造父七世孙叔带离周仕晋,后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战国初年,叔带 十二世孙 赵襄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襄之孙赵藉时,获周烈王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

  

   赵氏, 原有族谱,因年久失传,慨为憾事。今有赵公利祥,曾供职沧州检察院副检察长。为人耿正,历有厚德,余引以为兄长。离休谢任后,享天伦之乐之余,启修谱惠家之事,其举可赞。历时年余,谱成,堪称一大功也。

  

   此谱,追本溯源,分枝明晰,祖上之德得以昭彰,后世孝悌从此有序;且新撰家训,世代绵延,规范行为,昌族荣我荣,家耻我耻之风,弘扬良优,抵 抑劣行,于赵

氏一族,繁延生机,旺盛精神均可谓有大益也。

  

  尊利祥仁兄嘱,敬草以上几行文字,是为序。

  

   癸未年冬月

   中水余畅

  

   附:

   赵氏家训 (余畅拟)

  

  奉公守法,爱国敬业,奋发进取。

  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重视道德修养,严肃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爱憎分明,刻苦求知;长才干以为立业,增智慧从而济世,富学问扶助众人。

  艰苦创业,勤俭持家;贫贱不移心智,富贵不忘济贫。

  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念念不忘吾之先祖,时时抵励善良精神;以无愧祖先,无愧于国,无愧于民。

源于我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今天,欧洲、亚洲以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一种用高粱秆做的扫帚。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为了发展农业提倡种高粱,于是,高粱的栽植遍及美国。有一天,哈得里的一个老农夫需要一把新扫帚,他砍些高粱秆,用绳子扎了一个,既耐用又好用,于是大家争先效仿,开始用高粱扫帚,从而使美国出现了高粱扫帚制造业。直到现在,扫帚仍在应用。

现在的扫帚已多种多样,以棕制为主,许多功能则已被吸尘器代

歇后语

) 鸡毛掸子--尽招灰 鸡毛点灯--十有九空 鸡毛掉水里--不声不响 鸡毛过大秤--没有份量 鸡毛落水--毫无反响 鸡毛上天--轻狂 鸡毛上天--随风飘 鸡毛掸沾水--时髦(湿毛)

《行走的鸡毛掸子》电视剧

大概剧情:

香木镇有三姓大户。耿家老爷耿佩奇有一手扎掸子的祖传绝艺。当年一把红光宝掸被慈禧太后赏银二十万两,并赐金匾《何处惹尘埃》。一镇之长白富贵,执掌着政事生杀。眼见得耿家名利双收,他琢磨着怎样插手一份掸子的利益荣耀。烧鸡店老板郭红笑,是耿家鸡毛掸子忠实的鉴赏者和崇拜者。女儿三伏喜欢同在省城读书的耿家二少爷元良。

凤铁了心要留在耿家。蒋克儒受尽了耿家的羞辱,被轰出耿家大门,由此与耿家结仇。白镇长催促耿佩奇缴纳五年拖欠的二万五千块大洋的掸税。耿佩奇托郭红笑把花轿送回白家。蒋克儒追赶白镇长一行人,没找到明凤,开枪打死了两个镇丁。他来到郭记烧鸡店,要郭红笑去白府给他找回明凤……

十里八乡的客人来恭贺耿佩奇续弦大喜。可是,为了墨龙平安回到耿家,耿佩奇留下明凤去了旗杆乡。蒋克儒如约来到耿家大院要明凤跟他走。明凤不愿意。他劫走了明凤,并放出话说,要耿佩奇拿出五千块大洋来赎人。汉良赶到旗杆乡秀雨家,终于看见了被秀雨神圣地守护着的墨龙。郭红笑和耿佩奇先后赶到了旗杆乡。为了封住秀雨的嘴,郭红笑出面保媒,说合秀雨做耿家的少奶奶。

耿佩奇手里的笔一直没有折断———没钱出掸不说,关键是没有掸子,拿什么出?掸房里婷婷玉立着一只洁白的掸子。秀雨留下话,说她找元良去了,找到了元良再回家,还说掸子的名儿叫玉兔。耿佩奇惊喜地看着玉兔,用力折断了那只握在手里好些天的笔,病也好了。蒋克儒要解救手下人,带上人马如约来见汉良。汉良要三伏到镇衙报官,自己去为母亲报仇。一阵枪杀火拼,汉良举枪,蒋克儒应声倒入香溪……

简介

耿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与地名有关。相传在今河南温县东部一带,在商朝时被称为邢,由于与耿字的读音相近也称耿。在其第14任国王祖乙在位时,因为不满于国都相的残破,将国都迁到这里,使之一度成为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后来,由祖乙六传至盘庚,才将国都从这里迁走,定居于殷。在盘庚南迁时,一部分商朝王族不愿南迁,因而留居下来,并以地名为姓氏,成为历史上最早一批以耿为姓的人。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耿国是由国名而来的姓氏。另外,在古今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以耿为姓的人。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唐诗人耿 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姓氏源流

耿(Gě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据《姓氏考略》、《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做(Xí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商代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掉。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疑与“2”说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 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 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君王,河甲之子。卜辞称为中宗,与太乙、太甲并祭,合称三示。因苦于东南方夷人的侵扰,祖乙由相(今河南内黄)迁都于耿,任用巫贤治理国政,并亲自坐镇指挥,平复了东夷,巩固了商朝统治,使殷商得以复兴。下传至第二十代君主盘庚时,由耿迁都亳,留居耿之公族,即以地为氏,称耿姓。他们尊祖乙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耿姓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郡望堂号

1、郡望

高阳郡: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高阳郡。北魏的时候设置青州高阳郡,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淄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右扶风。三国魏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河东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2、堂号

美阳堂、怀远堂:后汉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明帝拜为驸马都蔚。征伐匈奴,破车师,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他死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头抢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此外,耿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学堂”、“高阳堂”、“响山堂”、“礼让堂”等。

宗族特征

1、耿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2、耿姓人才济济。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六十四人,其中多叱咤风云的武将。

宗族字派

字辈:

某支耿氏字辈:大家德以传,启发万代远。

安徽六安耿氏字辈:志立为人,天良茂盛。

辽宁鞍山耿氏字辈:廷献佳修,式遵令德,立本端行,乃永丕祉。

江苏江宁耿氏字辈:德大敦厚,正直光明。续字辈:泰开天瞿,福寿康宁。

山东茌平耿氏字辈:文太庆修,振兴万绪,继善有长,世代永昌。

江苏盐城耿氏字辈:志怀开立,炳贤其昌。

安徽怀远耿氏字辈:凤德世殿宗,国家祥开守。

山东章丘耿氏字辈:德体传俊广,世和月元光。

历史名人

耿寿昌,西汉历算家、经济家。宣帝时,任公司农中丞,在西北各郡筑仓贮谷,谷贱时增价收进,谷贵时减价出售,以利农业发展,名为“常平仓”。后封关内侯。他精通数学,曾与张仓对《九章算术》“各称删补”。对天文学也很有研究,以铜铸成用以演示天象的仪器——浑象(相当于现今所谓的天球仪),在中国天文仪器史上是一个创举。著有《月行帛图》二百三十二卷,《月行度》二卷,今佚。

耿 纯 (-37),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字伯山,巨鹿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人。王莽时为纳言士。更始初,李轶承制以为骑都尉。光武徇河北,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刘秀,拜前将军,封耿乡侯。及即位,更封高阳侯,拜东郡太守,坐事免。建武二年(26),真定王刘杨谋反,刘秀派耿纯前往平定,以计诱杀刘杨,迅速平定叛乱。六年,改封为东光侯。八年,东郡、济阴一带爆发农民起义,刘秀派耿纯前往安抚,由于耿纯素有威望,起义军迅速归顺,复任为东郡太守。建武十三年(37),病逝于任上,谥成侯。

耿 况 (-36),东汉将领。字侠游,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以明经为郎,与王莽堂弟王伋一起从安丘先生学习《老子》。新莽时,官至朔调连率(上谷太守)。后率上谷郡兵归刘秀,封隃糜侯。

耿 弇 (3-58),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二十一岁从刘秀,初任门下吏,继率兵参与击败王郎,升偏将军。更始二年(24),刘玄见刘秀声名日重,令其罢兵回长安。耿弇提出脱离刘玄、占据河北(今河北大部和河南北部)、夺取天下之策,得刘秀赏识,升大将军。后随刘秀镇压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称帝后,授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相继率军击败邓奉、延岑等,消灭南阳(今属河南)割据势力。建武五年(29)十月,率部攻张步,先后夺取济南郡(约今济南市)和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西安(今淄博东北)。继以临淄为依托,诱张步军来攻,将其击败,又乘其撤退予以伏击,迫使张步率众十余万投降,攻占齐地。耿弇用兵多谋善断,战功显赫,先后攻取四十六郡三百余城。建武十三年(37)封还大将军印绶,以列侯奉朝请。卒谥愍侯。

耿 霸,东汉将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耿况少子。袭封隃糜侯,建武中,以上谷太守与吴汉等击贾贤,连战平城,破其众,追出塞。后与杜茂进驻飞狐道,堆石积土,起筑亭障,从代自平城,长达三百余里。

耿 秉 (-91),东汉将领。扶凤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伯初,性勇壮,有兵略,习司马兵法,博通群书,明帝永平十五年(72)拜驸马都尉,与窦固合兵一万四千骑,又与窦宪合兵四万六千骑两伐北匈奴,击败北匈奴于车师,登燕然山刻石纪功。拜征西将军,按行凉州(今甘肃秦安东北),进屯酒泉(今属甘肃)。章帝时,拜度辽将军,封美阳侯,在边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后代桓虞为光禄勋。卒谥桓侯。

耿 恭,东汉将领。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北兴平东北)人。有将帅才。明帝时。任戊己校尉。后驻西域疏勒(治今新疆喀什),遭北匈奴围攻。城中粮尽,煮铠驽,食其筋革,与部众坚守不屈。建初元年(76),汉军来援,率领坚持到最后的二十六人与援军会合,且战且行,奋战三月,至玉门关时所部生还的仅十三人。当时称他“节过苏武”。抵洛阳,拜骑都尉。

耿 豪 (506-550),北魏将领。本名令贵,钜鹿(今属河北)人,世居武川。粗犷有武艺,初从贺拔岳。后以勇猛受宇文泰器重。沙苑之战中衣甲尽染血迹,参与邙山作战,单身冲敌,赐名豪,迁北雍州刺史,后赐姓和稽氏。位至侍中,骠骑大将军。

耿 询,隋天文学家。字敦信,丹阳(郡治今江苏南京)人。陈末留岭南,为俚民首领。隋将王世积俘其为家奴,造水力浑天仪。文帝知,以其为太史局官奴。后赐蜀王秀,连坐当斩,何稠为其请,免死。作马上刻漏。炀帝初,放为良。亦言占卜,预言攻高丽必败。位至太史丞。炀帝死,欲归李渊,被宇文化及杀死。

耿 湋,唐诗人。字洪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宝应进士。初为周至县尉,大历中入朝为左拾遗。德宗时迁大理司法。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长于五律,多为送别赠答、登临题咏,抒发个人感慨之作,也有反映现实,寄意悲愤之篇。诗风清淡质朴,不喜雕饰。有《耿湋诗集》。

耿全斌,宋将领。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太宗即位,补东班承旨。从征太原,还,遇契丹于蒲阴,追至徐河,据水口要害。迁补日骑副兵马使、云骑军使,屯赢州。历云骑指挥使、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雄州刺史、知深州等。以知安肃军,尝绘山川险易,制图以献。大中祥符初,为濮州钤辖。还京师,卒。

耿南仲 (-1129),宋臣。字希道,开封(今属河南)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历提举两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提点广南东路刑狱,移夔州路提点刑狱,为荆湖、江西两路转运副使。召为户部员外郎,任辟雍司业,坐事罢,出知衢州。政和二年(1112)以礼部员外郎为太子右庶子,试太子詹事、徽猷阁直学士,在东宫十年。钦宗即位,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金军入侵,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言者论劾其主和误国之罪,责临江军居住。建炎二年(1128),降授单州别驾,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后追复观文殿大学士。著有《周易新讲义》、《易明蒙》等。《全宋诗》录其诗十八首,大多为其在同文院与同官唱和之作。《全宋文》收其文十一篇。

耿 京 (-1162),南宋山东抗金义军领袖。济南(属山东)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军南下,他与李铁枪等六人入东山,招集义军,攻克莱芜县、泰安军(山东泰安)。他任命贾瑞为诸军都提领。义军发展至二十五万人。河北大名义军派人来联系,表示听从节制。次年初,被南宋任为天平节度使,统率山东、河北忠义军马。不久,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张降金。义军掌书记辛弃疾与世隆等突入金营,缚安国南归。

耿君用,明将领。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与朱元璋同乡。后随朱元璋渡江,任管军总管,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在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士诚弃镇江,移兵潜袭宜兴,君用不及防备,城陷力战而死。余众由其子耿炳文继续领导。

耿炳文 (1334-1403),明将领。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父君用,随从朱元璋军渡长江,积功为管军总管。援宜兴,力战死。炳文袭职,领其军。攻克长兴,留炳文守。十年间,他以寡敌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吴平,升大都督府佥事。从征中原,镇守陕西,疏通泾阳洪渠,百姓得利。升秦王左相都督佥事。洪武三年(1370)封长兴侯。从出塞远征,破元军。随同傅友德征云南,随同兰玉北征,至捕鱼儿海。为朝廷所看重。燕王起兵反朝,命为大将军率军北伐,时年六十五。战败,被解兵权。永乐元年(1403),御史陈瑛等弹劾他僭用帝王服饰。惧,自杀。

耿再成,明将领。字德甫,五河(今属安徽)人。从朱元璋于濠州,克泗、滁州。败元兵于六安。以镇抚从元璋渡长江,下集庆。留守镇江、长兴、扬州。从取金华,克处州,留守处州城。治军严厉。士兵出入百姓间,蔬菜瓜果无所取。金华苗帅蒋英等叛变,杀胡大海,处州苗帅李佑之亦叛,再成正陪客吃饭,闻变上马,迎战,受伤落马,不屈死。追封高阳郡公。洪武十年(1377),加赠泗国公,谥武壮。

耿九畴,明臣。字禹范,卢氏(今属河南)人。永乐进士。宣德六年(1431)授礼科给事中。议论能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被推荐选拔为盐运司同知。痛革时弊,上奏五事,著为令。十年(1445)为都转运使。节俭无其他嗜好,公余读书,廉洁名声益大,妇孺皆知其名。因事被诬,事白,任刑部右侍郎。屡办疑狱。景泰中,累官右副都御史,曾兼理两淮盐政,兼抚江北诸府,代镇陕西。天顺时历任右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上疏建议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尝、重台宪五事。卒谥清惠。

耿 裕,明臣。字好问,耿九畴子。景泰进士。官户、工科给事中。天顺初,父为右都御史,改裕官检讨。父因弹劾石亨被贬,裕亦贬为泗州判官。成化初,复检讨,历祭酒、吏部尚书。因事,调到南京礼部。孝宗嗣位,转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弘治改元,任礼部尚书。后为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提倡节俭。铨政平允。自奉淡泊。父子并有名德。卒,赠太保,谥文恪。

耿定向 (1524-1597),明臣、学者。字在伦。黄安(今湖北红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初授行人,继而任御史。曾弹劾吏部尚书吴鹏之婿董份在总裁会试时偏私等六大罪,因严嵩袒护而无结果。嘉靖四十一年,竭力主张建置黄安县。出按甘肃期间,推荐人才与弹劾酷吏,均不徇私情。不久调南京,督理学政;设崇正书院。隆庆初,提升为大理右寺丞。后高拱擅权,因他曾讥讽高拱,被贬为横州判官。高拱罢官后,迁衡州推官。万历年间,升为右副都御史。后任户部尚书,督仓场。辞官后居天台山,与弟定理、定力设书院,研究学问,讲学授徒,学者称之为天台先生。著有《冰玉堂语录》、《天台文集》二十卷及《硕辅宝鉴要览》等。

耿仲明 (1604-1649),明末将领,清初三藩之一。字云台。祖籍山东,后迁移至辽东盖州(今属辽宁)。崇祯初为登州参将。袁崇焕督师蓟辽,擅杀毛文龙,耿仲明被调隶山东巡抚孙元化麾下。后与孔有德出兵抵御后金(清),粮饷不至,怨愤不已,两人遂于崇祯六年(1633)率所部相偕渡海降后金,授总兵官。崇德元年(1636),封怀顺王,属汉军正黄旗。从清兵入关,镇压农民起义军。顺治六年(1649)改封靖南王。不久,因部将犯法,惧罪自缢。子继茂袭爵。

耿继茂 (-1671),清藩王。汉军正黄旗人,耿仲明之子。顺治初授世职昂邦章京,顺治六年(1649)随父进兵广东。父死后,代领其众。八年袭父爵,为靖南王。与尚可喜同镇广东,并赴广西进攻孙可望、李定国等部农民军。他在广东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顺治十七年(1660)移镇福建。康熙初年率军攻克厦门等地,击败郑成功部。康熙十年五月卒。谥忠敏。

耿精忠 (-1682),清藩王。汉军正黄旗人。耿仲明孙,耿继茂长子,肃亲王豪格婿。康熙十六年(1671)袭父继茂爵,为靖南王。十三在福建响应吴三桂叛乱,两年后又降清。十九年被召入京,三藩叛乱平定后被磔于市。

耿 介 (1623-1693),清学者。河南登封人,初名冲壁,字介石,号逸庵。顺治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出为福建按察司副使,转江西湖东道,改直隶大名道,所至除弊裁冗,戒贪墨,有政声。官至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受业于孙奇逢。曾兴复并主讲嵩阳书院。学宗朱熹,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有《孝经易知》、《理学要旨》、《中州道学编》、《敬恕堂存稿》等。

其他耿姓名人有汉大臣耿艾,将领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耿忠、耿夔、耿晔、耿临;唐画家耿昌言;辽将领耿延毅;金大臣耿端义;元官吏耿奉训;明大臣耿定力、耿橘、耿通、耿如杞、耿章光,将领耿天璧、耿秩、耿贤、耿宗元,名士耿光,藏书家耿震国;清大臣耿昭忠、耿聚忠,孝子耿燿、耿炳、耿权、耿极、耿辅,学者耿之珽,皮簧演员耿永山,皮簧乐师耿永清等。近当代耿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耿飚、耿锡祥、耿道明,红军将领耿凯、耿子英,政治家耿涛、辽长锁、耿岳仑,民主革命者耿世昌、耿丹、耿伯钊,国民党将领耿幼麟、耿继周,国民党官员耿云卿,农学家耿庆汉、耿士杰,粮油专家耿长琥,生物学家耿运琪、耿建国,植物学家耿以礼,地质学家耿瑞伦、耿树芳、耿克勤,城市规划专家耿毓修,建筑设计专家耿培棠,数学家耿如明,物理学家耿新华、耿完桢,地球化学专家耿安松,地球物理学家耿大玉、耿庆国,海洋石油勘探专家耿福东,铸造专家耿茂鹏,计算机专家耿卫东,电子学家耿鼎发,自动化控制专家耿沪光,材料专家耿林、耿贵立,汽车工程专家耿耀西,药理学家耿宝琴,医学家耿兆麟、耿殿栋、耿志明、耿硕儒、耿济华、耿鉴庭、耿正惠,企业家耿昭杰,经济学家耿殿明、耿庆武,证券专家耿亮,民族学家耿世民、耿予方,考古学家耿德明,历史学家耿淡如、耿引曾,耿捷,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国际问题专家屡殿忠,翻译家耿继元、耿升、耿龙明,新闻家耿耀、耿修业,编辑家耿立、耿本清,出版家耿志远,图书馆学家耿济安,文学评论家耿占春、耿云志,作家耿瑞、耿守忠、耿天丽、耿家强,诗歌评论家耿建华,诗人耿林莽,书法家耿彬、耿仲敭、耿立军,画家耿明、耿欣、耿建翌、耿凤阁,版画家耿玉昆、耿汉,摄影师耿兴余,曲艺作家耿瑛,音乐教育家耿生廉,词作家耿大权,歌唱演员耿莲凤、耿贵龙,**剧作家耿西,**演员耿乐,电视导演耿明宸,话剧演员耿震,京剧演员耿其昌,秦腔演员耿忠义,武术家耿霞光、耿军,乒乓球运动员耿丽娟,跳伞运动员耿桂芳等。

耿姓宗祠通用联

宗开耿国;

望出高阳。

指耿姓源流和郡望

工诗才子;

佐命元臣。

上联:唐代诗人耿湋,字洪源,河东人,宝应年间进士,曾官左拾遗、大理司法。善写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酬赠及个人日常生活之作,也有少数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有《耿讳诗集》。下联:明代濠县人耿炳文,太祖时积功至大都督府,封长兴侯,为宿将老臣,被朝廷倚重。惠帝建文初年,燕王朱棣(明成祖)起兵南下,他任大将军北伐,抵挡燕王兵。成祖时,遭人谗言,惧怕而自杀

设仓平粜;

拜井出泉。

上联:西汉理财家、历算家耿寿昌,宣帝时官大司农中丞,建议在西北各郡设置“常平仓”,谷贱时加价收进,谷贵时减价出售,以便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后封关内侯。精通数学,曾删补《九章算术》;对天文学也有研究,曾用铜铸浑天仪观测天象。下联:东汉扶风茂陵人耿恭,字伯宗,明帝时官戊己校尉,后驻守西域疏勒,遭北匈奴围攻,城中粮尽水绝,他命人煮弓弩铠甲,吃上面的筋革;打井十五丈,仍不出水,据说他整衣对井而拜,水泉涌出;始终坚守不屈。建初初年,朝中派来援军,他率领坚持到最后的二十六人与援军会合,且战且退,又奋战三个月,到玉门关时,他的兵仅余十三人。当时称他“节过苏武”

荣封六子;

名列十才。

上联:东汉耿况,封牟平侯,其六子弇、国、舒、霸等,亦封侯,皆官至三品。下联:耿湋

料事善卜;

刻漏称奇。

上联:北魏耿玄,善占卜,能先知,官至巨鹿太守。下联:隋朝耿询,精天文算术,作马上漏刻,帝善之

前知善卜;

刻漏称奇。

同上

兄弟两名将;

父子双尚书。

上联:东汉茂陵人耿弇,官至建威大将军,其弟耿舒官至复胡将军。下联:明代卢氏人耿九畴官至刑部尚书,其子耿裕官至吏部尚书

耳听群言明世事;

火热心肠为人民。

耿姓“耿”字析字联

耳聪目明,神采奕奕;

火红光亮,景象煌煌。

耿姓“耿”字析字联

设常平仓,便利百姓;

募富商粟,赈济饥民。

上联:耿寿昌。下联:元代良吏耿奉训,天历初知荆门,善决狱,有循声。岁饥,出俸资募富商米,活饥民五万余

险易为图,经纶独妙;

前知善卜,刻漏称奇。

上联:耿况满腹经纶,王莽拜为郎,学于安丘先生。归附光武,封隃麋侯。下联:耿玄、耿询

第1集香木镇有三姓大户。耿家老爷耿佩奇有一手扎掸子的祖传绝艺。当年一把红光宝掸被慈禧太后赏银二十万两,并赐金匾《何处惹尘埃》。一镇之长白富贵,执掌着政事生杀。眼见得耿家名利双收,他琢磨着怎样插手一份掸子的利益荣耀。烧鸡店老板郭红笑,是耿家鸡毛掸子忠实的鉴赏者和崇拜者。女儿三伏喜欢同在省城读书的耿家二少爷元良。

第2集明凤的妈妈是白镇长的表妹,带着明凤改嫁给湘军一个师长。师长贪恋明凤,杀了她的母亲。师长的副官蒋克儒爱慕明凤,杀了师长,并将明凤托付给了耿家。郭红笑想和耿家攀亲,但他看中的是大少爷耿汉良。耿佩奇夫妻俩将明凤送回白宅。耿佩奇一句气话要娶了明凤,白镇长竟然同意了。明凤坐着白家的花轿又回到耿家。蒋克儒闯进了耿家大院,说要带走明凤……

第3集明凤铁了心要留在耿家。蒋克儒受尽了耿家的羞辱,被轰出耿家大门,由此与耿家结仇。白镇长催促耿佩奇缴纳五年拖欠的二万五千块大洋的掸税。耿佩奇托郭红笑把花轿送回白家。蒋克儒追赶白镇长一行人,没找到明凤,开枪打死了两个镇丁。他来到郭记烧鸡店,要郭红笑去白府给他找回明凤……

第4集镇丁们赶来郭记烧鸡店抓蒋克儒。蒋克儒用枪抵住了三伏的脑门。郭红笑让蒋克儒从后门逃了出去。蒋克儒躲过镇丁们追赶,乘船找明凤去了。三日后,耿家送掸大礼。请掸的花船到达七里埠,蒋克儒的手下抢走了两只装着五万现银的箱子。耿佩奇受了伤。元良率领着家丁和佃农们追堵劫匪,夺回了两只银元箱。周淑贤在香溪下游十里,接过了请掸人递上的装着墨龙的掸盒。明凤出现在香溪边,求耿家收留她。站在明凤身后的蒋克儒举枪对准周淑贤,枪响了,周淑贤奄奄一息……

第5集周淑贤临死前说,留下明凤做耿家太太。元良拿枪冲出大院来到郭记,向三伏哭诉他家的遭遇。路边小店里,蒋克儒遇见了到郭记买烧鸡的秀雨。他买了秀雨卖剩下的几个茶鸡蛋,还要秀雨陪他喝酒。因为没钱,蒋克儒用黑封绸套做抵押,说下月初八赶谷雨集时送钱来换取。那只黑缎套横搁在秀雨的篮子里,被秀雨带走了。

第6集元良因为误伤了郭红笑和蒋克儒关入镇监,被关在一起。郭红笑腿受伤致残。耿佩奇上门赔礼,并同意了三伏和元良的亲事。郭红笑尽管不喜欢元良,也还是想着和耿家攀亲联姻,便答应耿佩奇不告元良持枪伤人。白镇长要明凤指证蒋克儒杀了周淑贤。耿佩奇请白镇长放了元良。白镇长说得按章办事……

第7集周淑贤没了,墨龙没找到,耿佩奇的天塌了一半。元良思念母亲,处处与明凤过不去。耿佩奇告诉明凤,是耿家的人就要为耿家的利益着想。装着墨龙的黑封绸套没有找到,蒋克儒不能死。白镇长派人来说,耿家再不交掸税,就要没收耿家的田地代税。蒋克儒的死活就等明凤的一句话了。

第8集白镇长知道是蒋克儒杀了周淑贤。但出乎他的意料,明凤指证蒋克儒没有杀人。白镇长免了蒋克儒一死。元良夺刀架在白镇长脖子上……耿家长子耿汉良外出收鸡毛驾船归来。他拿下了元良手中的刀投进河里。耿家掸房里,摆放着四把掸子。墨龙的位置是空的。再打开那两只银元箱,汉良看到的是满满两箱石头。汉良知道了耿家的秘密。

第9集汉良为了耿家的荣誉和维护宝掸神话,他让元良离开香木镇以躲避白镇长的抓捕,然后去找蒋克儒要回墨龙,再杀了他报杀母之仇。郭红笑答应把二万五千元大洋送到耿家。蒋克儒被山匪从镇衙劫走躲进了客栈,等着第二天的谷雨集去见秀雨取回墨龙。他知道了耿家宝掸的秘密,他不想让耿家再有风平浪静的日子。

第10集为了二万五千大洋救急,耿佩奇答应给郭红笑扎一把掸子。可周淑贤不在了,耿佩奇的手也不行了。三伏不忍离开腿残的父亲,不愿与元良回省城学堂。秀雨来到水码头,挎在她肩上的那只黑封绸套与耿汉良擦身而过。汉良送走元良后,就带着明凤在客栈里找到蒋克儒,追问墨龙的下落。

第11集当着蒋克儒的面,汉良以剁掉明凤的手指迫使蒋克儒说出了墨龙的下落。在路边小店,汉良没有找到秀雨。秀雨没有等来蒋克儒,却让郭红笑看见了早该在香木镇消失的墨龙。郭红笑顿时晕了!喜宴的前夜,白镇长抬来礼酒给耿佩奇贺喜,说再不交掸税,吃喝完喜酒就封田抵税。郭红笑给耿佩奇送来二万五千大洋的掸银做喜钱,说是想请回墨龙……

第12集汉良知道了郭红笑见过墨龙,并知道墨龙去了旗杆乡。他赶往旗杆乡去了。耿佩奇为了封住郭红笑的嘴,答应将元良换成汉良,倒插门做郭家的上门女婿。郭记和耿家成了亲家。为了找回墨龙,郭红笑也连夜赶往旗杆乡。耿佩奇因为答应了周淑贤才娶明凤做了耿家太太。

第13集十里八乡的客人来恭贺耿佩奇续弦大喜。可是,为了墨龙平安回到耿家,耿佩奇留下明凤去了旗杆乡。蒋克儒如约来到耿家大院要明凤跟他走。明凤不愿意。他劫走了明凤,并放出话说,要耿佩奇拿出五千块大洋来赎人。汉良赶到旗杆乡秀雨家,终于看见了被秀雨神圣地守护着的墨龙。郭红笑和耿佩奇先后赶到了旗杆乡。为了封住秀雨的嘴,郭红笑出面保媒,说合秀雨做耿家的少奶奶。

第14集郭红笑说亲保媒,是要秀雨嫁给元良,汉良娶三伏。可汉良知道,三伏心里想的是元良,她要等元良回来。汉良病倒了,三伏照料着他。墨龙回到了耿家,与前四年去而复回的四把宝掸并列在密室里。

第15集汉良将二万五千现大洋交了掸税。殊不知白镇长开口将五年的掸税又增加了一倍,一共是五万,还说限期不缴清余下的二万五千块,来年的掸子就由镇衙接手了。郭红笑不顾女儿的反对,招汉良入赘郭记做女婿。他把自己的家底共五万大洋送来耿家,说要给三伏和汉良定个日子。为了耿家的利益,汉良答应娶三伏。

第16集乱草中,明凤被反绑着手,嘴里塞着巾帕……汉良娶了三伏,接手经营郭记烧鸡店。他到省城收郭记的账,顺便接元良回家。元良要去看望三伏,被汉良阻止了。秀雨被接到耿家数月了,很招耿老爷喜欢。现在就等着二少爷回来成亲,她就能进耿家掸房了。耿佩奇告诉元良,要让秀雨传承耿家的掸子,元良说她是外人……

第17集元良和秀雨在一起聊扎掸子。秀雨喜欢上了元良。三伏依了父亲的意愿嫁给了汉良,可是她不爱汉良。半年来,他俩一人住东屋一人住西屋,维持表面婚姻。耿佩奇一边体会着明凤的柔情和关爱,一边惦记着替淑娴报仇。郭记成了耿家的经济来源。

第18集耿家大院举行婚庆。元良和盖着红盖头的秀雨刚拜完天地,却看见了贺喜的人群里的三伏,他愣住了,再掀开身边的红盖头,看见的新娘是秀雨。三伏见状心里很不是滋味。元良知道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变成了自己的嫂子。他跪在掸房里,眼前立着五把掸子,明白了耿家的秘密……

第19集汉良要用柜上的钱去补齐所欠的掸税,郭红笑心里很别扭。可令他更生气的是,汉良居然能忍受三伏天天晚上去见元良。三伏又来渡口见元良,还给他带了一件棉袍,说这是最后一次来看他。要元良为秀雨想想。秀雨抱着一罐鸡汤去找元良,在途中遭遇蒋克儒手下人的打劫。她摸出剪子以死相拼。看着秀雨对自己好,元良心里很难受。

第20集三伏把自己的大床搬进了汉良的屋子。秀雨终于成了元良的女人。郭红笑算计着为耿家前前后后花了十万大洋,怎么着也该把墨龙请回郭记了。元良在掸房注视着墨龙,他想起了母亲,想起了父亲和明凤,哥哥和三伏,自己和秀雨……无意间,他碰倒了烛台……五把宝掸化为灰烬。耿佩奇中风倒下了。元良因此离家出走。秀雨把自己关进了掸房。眼见着到春分了。白镇长惦记着耿家的出掸大礼。他把掸税提高到了三万,以此为由,想接手耿家掸子的经营。汉良拿了一支笔对父亲说。明年还出掸,你就把笔折断。耿佩奇接过笔紧紧地握在手里。汉良抓了蒋克儒的人做人质,诱蒋克儒下山……

第21集耿佩奇手里的笔一直没有折断———没钱出掸不说,关键是没有掸子,拿什么出?掸房里婷婷玉立着一只洁白的掸子。秀雨留下话,说她找元良去了,找到了元良再回家,还说掸子的名儿叫玉兔。耿佩奇惊喜地看着玉兔,用力折断了那只握在手里好些天的笔,病也好了。蒋克儒要解救手下人,带上人马如约来见汉良。汉良要三伏到镇衙报官,自己去为母亲报仇。一阵枪杀火拼,汉良举枪,蒋克儒应声倒入香溪……

李贽55岁时,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业是门客,兼职是家庭教师。

他招收女弟子、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彼此用拳脚来解决真理问题。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孤寂的学术流浪。 李贽在狱中,要侍者为他剃头,等侍者离开的间隙,李贽用剃刀割开了咽喉,但并没有咽气,留下了一段对话。侍者问:和尚痛否?答:不痛。问: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而据袁中郎记载,李贽在自刎后两天,才始得死去。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响较深。晚年颇好史学,据历代正史纂《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

扩展资料

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参考资料:

-李贽

万历皇帝是怎样给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加罪的

有明一代,从和尚皇帝朱元璋、大脚女人马皇后建立时起,一直都不乏趣事。皇帝们嗜好奇特,大臣们反倒声名卓著,就连出个思想犯,他的“异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