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①:感知世界
文| 木凡尘
最近几个月,在学习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家庭治疗很感兴趣。
拿到《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这本书时,我读了第一章,就想做点学习笔记。
第一章讲“感知我们的世界”。
萨提亚发现,人们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自尊,从而让自己很好地生活下去,并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帮助人们,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到智慧盒: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力量以及担负责任和抉择的能力。
人们心里的创伤,很多来自于关系。
而关系之所以让我们受伤,常常也跟自尊、价值感、自我接纳、自我赋能和抉择能力有关。
找到人们的智慧盒子,那么疗愈和改变,就有可能悄然发生。
书中讲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有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评估: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人)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
1对关系的定义
等级模式中,关系是:支配——服从。
一方处于优势,一方处于劣势。
例如父亲——孩子,老板——工人,老师——学生等。
出现在等级模式中的感受包括:空虚,愤怒,恐惧和无助。
对应的身体语言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等姿态,暗示的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创伤。
萨提亚成长模式理念: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价值。
2对个体(人)的定义
等级模式中,个体对自己的定义取决于其他人的准则,是一种限制人发展的模式。
这个定义方式,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我理解的就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按照他人的要求来定义自己好或者不好。
那么要转成成长模式,就需要释放内部力量资源,对自己重新定义,成为更整合统一的人。
3对事件的解释
在“支配——服从”的等级模式中,对事件的解释,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任何结果只有一个诱因。
有了这样的思考框架,他们就会为任何问题寻找唯一答案。但事实上,不可能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在成长模式中,将行为看做存在于我们内部和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结果。
如果想要帮助改变人和事件之间互动的系统,就需要不带任何评价或是责备地寻找这样的联系。
4对改变的态度
等级模式中的人不喜欢变化的出现。
维持现状意味着他们无前进和成长,对他们来说,维持目前的秩序会感到安全,所以必须拒绝新的可能性。
人们有时宁可选择熟悉而功能不良的反应方式,也不会去选择未知的改进方式或令人舒服的模式。
如果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就可以辨别这个新事物是否适合自己。一旦人们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就能够获得新的选择和可能性。
在萨提亚的22条治疗信念里,有几条我印象比较深刻。
(1)有一条我在学习中经常听到: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
问题一定会有,首先接纳了问题存在的事实。
重点关注如何应对,每个人不同的应对方式背后,隐藏着每个人的独特性。
(2)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我理解是,对事物的不同的认知(看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那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好,是当下及未来更重要的事情。
(3) 接纳我们的父母也是普通人。在他们本身具有的个性水平上与他们交往,而不是仅仅与他们的父母角色沟通。
我会想到,很多人之所以埋怨父母没有给到自己好的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跟父母的角色在沟通。
从“父母角色”角度出发,看到的都是父母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就容易忽略了他们也是普通人。
(4)我们的自我价值越高,我们的应对方式也就越健康。
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
有一次课程上,学员问老师:老师,如果有人贬低你折损你,如何应对?
老师说:还给ta呀!别人给你递了一把刀,难道你要用来捅自己?
我觉得我是好的,我是有价值的。
你贬低我,我也不会因为你的贬低,而贬低我自己。
如此,不会因为他人的语言攻击而自我攻击、自我否定。
自我价值感高,是可以保护自己的。
我对知识点的理解,不敢说百分百准确,但我跟自己说没关系,学一点是一点,吸收一点是一点,这就够了。
——END——
三天的萨提亚技术圆满结束,感觉到收获满满,干货实用接地气可操作不管是自己用还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工具都好用。只要按照要求做,改变速度和改变程度都很可观的。
三天的内容从一、了解人的存在生命力五朵金花;二、萨提亚理念;三、原生家庭图;四、三角关系;五、冰山理论;六、自我环;七、影响轮;八、雕塑来讲述和体验。
在讲到五朵金花时,我同样的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验证了,五朵金花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缺少那个都会使人看上去不舒展,不绽放;同时体会到自己没有时,再次孩子也是头脑的给,实际给不到孩子,孩子也接收不到。
看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
1看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和资源)
2情绪稳定
3偏差行为问题。
还学习的用原生家庭、三角关系雕塑、冰山(感受、想法、期待、渴望)做个案,体会到心理学的一句话:没有体验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改变。自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心理咨询师、案主、观察者亲身体验一把。
治疗中促进转化的5个要素:
1体验性;2系统性;3正面导向;4、专注在改变;5、运用自己
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自己的状态感觉到很好、兴奋、开心、喜悦、满足,接受能力强,老师说的话能够记录下来,晚上还可以复述出大框来,对自己对他人对课程对老师都很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体验到,第三天下午有一个时间段很困,我就去躺下睡了半小时。睡醒后再继续听课,听课的状态也很好。以往我的模式可能会硬撑着又迷糊又听课,整个下午听课效果都不好。我现在能感受到我的身体需要,合理安排自己,活在当下,感受当下了。
最后还是想说说这个课,不管你是想自我成长,还是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或者是有意向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很值得上的课程。
萨提亚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她被《人类行为杂志》(Human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中文名:维吉尼亚·萨提亚
外文名:VirginiaSatir
别名:萨提亚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
出生日期:1916年
逝世日期:1988年
职业: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
毕业院校:威斯康辛大学、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家庭治疗的先驱
代表作品:《萨提亚治疗实录》《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人物经历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模式,由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
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20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影响,但她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
1951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IllinoisStatePsychiatricInstitute),教授“家庭动力学”(FamilyDynamics)。
1959年,萨提亚联合丹·杰克森(DonJackson)、儒勒·里斯金(JulesRiskin)等人,在加州创立“心智研究学院”(MentalResearchInstitute,简称MRI),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练,并且在MRI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Goldenberg,1985),她在1964年出版重要著作“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FamilyTherapy),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圣经”,已有22种文字的翻译。萨提亚后来加入了伊沙兰学院(Esalen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innerself)与“家庭关系”(familyrelationship)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自成一家。
萨提亚的第一本书《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FamilyTherapy)是在1964年出版的,此时,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许多专业人士重视,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相关科系的教科书。接著,欧洲各国也接受她的理论。萨提亚的身影自此便经年在世界各国出现,演讲、教学、举行研讨会。
每到一处,便为该地留下无尽的热力、希望与爱。在20世纪70年代,精神医学会发表了一篇全美家族专题报告,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师,萨提亚是名单中唯一的女性,且高居首位。
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著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国内出版的她的著作有《萨提亚治疗实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
人物成就
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萨提亚既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2、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7、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应对姿态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约翰贝曼博士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对于很多人提出的疑问“我为什么有时讨好有时指责”,蔡敏莉解释说,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有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弹性调节:对这些人讨好,对那些人指责,一些时候讨好,另一些时候指责。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
相关书籍
1《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作者: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
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美)约翰·贝曼(美)简·格伯(美)玛利亚·葛莫利
3《萨提亚治疗实录》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4《当我遇见一个人:维吉尼亚·萨提亚演讲集》作者:约翰·贝曼(JohnBanman)
5《沉思冥想》作者:约翰·贝曼
6《心的面貌》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7《尊重自己》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8《与人联结》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9《心灵的淬炼:萨提尔家庭重塑的艺术》玛莉亚·葛莫利(MariaGomori)(作者),伊莲娜·艾达斯金(EleanorAdaskin)(作者)
10《联合家族治疗》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11《与萨提亚学沟通》作者:(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治疗导师
萨提亚治疗著名导师有:维吉尼亚·萨提亚(创始人)、玛莉亚·葛茉莉、约翰·贝曼、蔡敏莉等。
� 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占主要位置。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最长久。下面我举2个事例具体说明原生家庭是如何对个人产生影响的。 例一 父亲是个商人,勤快、节俭、善良、宽容,凡事让着母亲,父亲常说母亲给自己生了3个儿子,力了大功。母亲比父亲小十岁,母亲爱整洁、细心、精干。他们的儿子常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和周围人相处融洽,对家人很尊重,特别是对妻子体贴入微。对孩子有耐心,不会乱发脾气及打骂孩子,凡事愿意自己悄悄地做,不愿指派别人干,人际关系好。 例二 父亲是旧军队的军医,母亲是家庭妇女。父亲是个大男子主义,对老婆、孩子经常训斥甚至打骂,大家都很怕他。他们的大女儿在家里也常训斥、打骂弟弟妹妹,成年后对孩子常发脾气,经常命令孩子做事;家里的事必须按她的意思办,听到反对的话就大动肝火,刻意树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不尊重别人,办事武断,与家人关系较紧张。 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的身上都受到了父母的重大影响,并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人们在未成年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别人,认知发展也不完善,处于生存的本能,都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无意识到带到了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中,并且自己还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没有深入的发掘,大多数人尚不能意识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哪些好的影响和不良影响。 家庭中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相互敌意、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为人父母者要牢记,千万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现在的家庭,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那么怎样的原生家庭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好的影响呢?我认为,原生家庭应该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与孩子之间)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家庭中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家都有发言权,大家都尊重和认同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无权决定别人应该做什么,大家要彼此信任,有问题当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树立某个人的权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尊严,也会自觉维护别人的自尊。 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个人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不推卸、逃避责任,敢于自己承担责任。二是不为别人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尤其是为配偶和子女。这样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实际上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大有益处,会促进配偶和子女的独立成长和自我完善。 三、宽容的心态。宽容是种美德。世间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观念,更何况是在家庭中,家里是情多理少的地方,所以说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太多),就没有必要非要挣出孰是孰非。听说,有的夫妻为挤牙膏是从上面挤还是从下面挤吵得不亦乐乎。听者可笑吧,可您想过没有,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呢!日积月累,许多小事就逐步发展成为夫妻关系紧张的死结,严重影响到婚姻的质量。 四、论事不论人。就算您再宽容也会与别人发生矛盾,除非您是泥人可以随便捏。怎么办?原则有二,一是不怕,不逃避,勇敢面对;二是就事论事。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见,那好咱们就在此时、此地解决,不要带着个人情绪和成见,别老想以前他(她)犯过什么错,现在又如何如何……,因为那样只会是激化矛盾,使冲突加剧,不利于解决问题。我认为应本着开放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才会对别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论事不论人。 五、真心赞赏别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人欣赏、接纳,善于称赞、表扬别人的人,是受欢迎的人。尤其是发自真心的赞赏,在给别人带去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融洽的人际氛围。 六、善于表达自己。要学会清楚明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让别人去猜测、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别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在家庭里,要注重培养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家庭的人际沟通,更有助于培养家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七、真实的自我。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二是从内心深处接纳真实的、现实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为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因为那样做的结果会压抑自己的本性,长久下去会感到迷失自我,势必影响心理健康。顺便说一句,也不要刻意去改变别人,那是劳而无功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 八、每个家庭成员要树立自我完善的观念。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孩子。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熟、壮大。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它值得我们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特别是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继续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伤痛,那么请为我们的未来—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原生家庭吧。 您可能还对以下文章感兴趣:蔡敏莉萨提亚工作坊答疑萨提亚导师林文采答学员问萨提亚如何看待成长教育?萨提亚的治疗信念是什么?萨提亚模式是怎样的?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是萨提亚提出来的------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 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一,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这个词,最早是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提出的。萨提亚认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原生家庭的概念。
通俗一点说,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的成长家庭,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之后,为人子女时的父母组建的家庭。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性格的塑造,人格魅力的培养,行为模式的影响,择偶观婚姻观生活观等都有着很大很深刻的影响。印度合一大学创始人阿玛巴关曾说过:“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
所以,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系统成员的影响。
二,那么,原生家庭,究竟改变或者影响了我们什么呢?
先跟大家讲一个我的小经历。
2011年,我去南京参加婚姻家庭咨询师的三级认证考试,当时有个考前培训。培训老师,当时讲过一个小故事。
说有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很调皮,总是和别的同学闹矛盾。而且,据老师观察,这个小学生,在和别的小学生矛盾的时候,别人不听他的,或者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就想打别人,动手之前,还总会问一些让人想笑的话。
这个小学生会问同学:“你想让我打你哪里?你自己说,想挨在哪个地方?”打人,还让人选挨打的身体部位,这小学生也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多次教育不改,没有办法,老师就喊来孩子的家长,去了解孩子的情况。一接触大人,老师找到了根源。
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从小,父母管理得也严格,但是不得方法,所谓的管理就是孩子不听话了,做错事了,就要挨惩罚,就是挨打。而且他们在要打孩子的时候,总是让孩子自己选择要挨打的地方,屁股啊,手心手面啊,小腿上等等让孩子自己选择。就这样,慢慢地孩子也学会了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而且模仿大人,和别的同学矛盾时,想惩罚别人的时候,就用大人一样的方式去做。
通过这个小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是非常深刻和严重的。有时候,他几乎就是大人的翻版,你能通过一个孩子的表现,很容易就看到他家大人的行为习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以,当孩子出问题,我们最该反思的其实就是自己。
那么,原生家庭,究竟改变或者影响了我们什么呢?
对个人性格的培养,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说,达到了塑造个体的程度,它决定着人格的发展,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自我分化程度。
也就是说,我们在原生家庭长大,虽然我们不是父母的翻版,但却受着父母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又会自我接受和消化,自我完善和提升,形成鲜明的个体成熟和独立特性。
而这种自我分化的程度,又对我们处理压力时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有的人,控制能力很好,成熟稳重,有的人,情绪暴躁,容易冲动。
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影响,又会因为个体的差异,产生程度深浅不一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常听说一个家庭的家风怎样,往往决定这个家庭成员的成功与否,以及在社会中展示的家庭魅力如何。其实,我们说的所谓的“家风”,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的一种。
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据有关人员统计,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和晚清曾国藩《家书》等等。
其中,《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意思是说,人在幼年的时候,注意力高,容易专心,长大成人就不这样了,精神涣散,难以专心,所以需要在幼年的时候对人进行教育,千万不要从过这个大好时机。可见,古人就已经非常重视原生家庭的作用和影响了,都在积极引导这种对一个人的影响。
对一个人的择偶有着很深的影响
原生家庭氛围,以及夫妻相处模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变化,也是孩子模仿和接受的范围。所以,孩子在成年之后,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结婚对象的倾向,会向父母看齐。也就是说,女孩在找男友的时候,会倾向于和父亲性格接近的人,男孩在找女友的时候,会找跟妈妈气质相近的人。
所以,民间有很多说法,比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媳妇踩着婆婆的脚后跟”等。这里面虽然有着很玄的缘分之说,其中比较靠谱的,能科学解释的,就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择偶观念的影响,是因为这些影响,有意无意中,产生了作用。所以,导致子女选择的对象,都是和父母有着类似性格和行为的人。
曾有一位父亲给第一次去未来婆婆家的女儿说过几句话,让人触动很大,他说:“记得多看看他家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否恩爱,家庭是否和睦。 因为公公对婆婆的态度,很可能是你老公以后对你的态度。 ”我们感动于父爱的同时,更加理解了这位父亲对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多么介意。
对于一个人婚姻关系的影响也很严重
有调查指出,在 100 个婚姻濒临崩溃的案例中,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有 53 例,占53% ,在这 53 例中,约有35% 以上的人来自单亲家庭,而 50% 以上的人来自父母常年吵架、酗酒,有外遇、家庭暴力等家庭。
霍建华曾经在某一个电视节目上,聊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他说,他的父母是当时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选择离婚的夫妻。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霍建华说,他对人与人的关系很没有安全感,总是小心翼翼的,也从来不相信“永久”这个说法。所以他在遇见林心如的时候,从心动、不确定、害怕到最后告白,到结婚,他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像霍建华这样,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福,而否定爱情和婚姻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从小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子女,长大成家后,其夫妻关系往往就会很和睦。而那些,从小生活中父母吵架氛围,冷战之中,背叛伤害环境里的孩子,将来要么不敢结婚,多年单身,因为害怕自己的婚姻重复父母的婚姻关系状态,要么真的结婚后,自己遇到的人就是自己最怕遇到的人。所以,很多子女婚姻不幸福,往往也都是跟父母有着类似的不幸福。
很多母女在一起倾诉,往往都会说一句,我们怎么命都一样苦啊,怎么遇到的都是不好的男人呢?她们不知道原因,结果就归于命,其实,这可能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位网友曾这样解释自己不相信婚姻的原因,她说:“我爸和我妈吵了二十多年,他们每次吵架都摔东西,到现在,我家的餐具都变成不锈钢的了。那时我就想,以后我一定不要结婚,一定不要过这样的日子。”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一点,原生家庭对一个人造成的影响,既有好的影响,也有不良的影响。
今天,我们说到的更多的是不良影响,因为这种不良影响,让一个人改变太多。
所以,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不良影响之后,就有利于我们自己审视自己的婚姻,在我们自己的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自我调整,能及时修复,以免对我们的孩子造成继续的影响。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①:感知世界
本文2023-12-03 04:26: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