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知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太极拳理论知识,第1张

  太极拳 是中国 武术 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那么你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太极拳内容简介

 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 文化 形态。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太极拳这种以 体育运动 作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

 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 健身操 。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这枝中华武术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 措施 ,太极拳发源地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

 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温县人民政府聘请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对陈家沟文化旅游区进行全面规划,按照传承、弘扬、养生、功夫、产业五大功能区设计,建设包括太极拳展示基地、 教育 培训基地、休闲度假基地、文化产品基地、研究传播基地在内的陈家沟世界太极拳文化中心,开展对太极拳全方位多层次的挖掘、整理、推广,描绘出了陈家沟世界太极拳文化圣地的美好蓝图。河南省文投集团等单位已经入驻,开始建设美丽陈家沟。

 太极拳的拳术派别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

 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蒋发(1574~)所创。

 蒋发是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小留村人,二十二岁时在赵堡街与村人共同练拳,适遇山西太极宗师王宗岳一行二人。王宗岳宗师发现蒋发的习武资质良好,适于培养,并在蒋发恳求拜师之真诚感动下,允收为徒,带回山西家中亲自培养。经过王宗岳宗师七年的倾囊相授,终成一代太极名师。

 传承脉络:蒋发—邢喜怀—张楚臣 —陈敬伯 —张宗禹—张彦 —陈清平—和兆元—和庆喜

下一页更多有关“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内容

和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是动作缓慢流畅、以圆为主动作自然、以柔克刚姿势稳定。

1、动作缓慢流畅

和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是为了让练习者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内在的动力。在练习过程中,动作缓慢可以让练习者更加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连贯性,从而达到放松身心、调节呼吸、平衡身体的效果。

2、以圆为主、动作自然

和式太极拳的动作以圆为主,强调动作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在和式太极拳中,强调以柔克刚,通过身体的自然转动和流畅的动作,来达到对手的制约和控制。和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练习者在运动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避免过度用力或者做出僵硬的动作。

3、以柔克刚、姿势稳定

和式太极拳的技法强调以柔克刚,这是其独特的技法特点之一。在和式太极拳的练习中,练习者需要通过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来克服对手的硬度和力量。因此,和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练习者在运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技能。

和式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健身益处:

1、和式太极拳的历史渊源

河南温县赵堡镇,是近代太极拳发源地之一。清末太极拳家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一代宗师和兆元始创和式太极拳,至今有一个半世纪,传承达八代。

和兆元(1810–1890年)温县赵堡镇人,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和兆元提出:“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

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2、和式太极拳的健身益处

和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不仅注重技法和功夫的训练,也强调身心的健康。通过练习和式太极拳,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健身益处。它能够促进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强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式太极拳的动作舒展缓慢,有助于放松身心,提升身体的平衡感和稳定性。

一下来源于网络,请适当参考。

和有禄先生,1963年生于赵堡镇。其拳艺得传于其父和士英(1918-1987)。有禄9岁时,和士英开始传授他

祖传拳艺。父亲的严厉,有禄先生至今仍记忆犹新:“有一次练转身金鸡独立,动作要领掌握得不好,父亲看到后,亲自示范,然后让我练,整整一天,就一个动作,我两眼含泪,不敢哭出来……”。就这样一晃就是9年下来,有禄完整全面、原汁原味地继承了家传拳架。

在父子教学过程中,父亲发现有禄素质好、十分勤奋,且天分极高,往往不是单纯一招一式简单地练,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善于思考和发现拳势的内涵,而且常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甚为欣慰。一天晚上,和士英把有禄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咱家的拳,又叫代理架,拳中有理,有《易理》、《中庸》,有医理。练拳要懂理、明理,拳架中也要有理,一层工夫一层理,一层工夫一 层技,技理相合,方达妙境啊 !,”随后,将和兆元、和庆喜、和学信等先人所著及自己手录的太极拳论交给有禄,嘱咐他认真研读。

和式太极拳套路和招势的编排简洁流畅,体用一致。符合人体自然生理和武术运动的规律。拳架怎样练,推手就怎样用。推手又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实用,也是走向散手的过渡阶段,盘架子功夫的积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故有人把和式太极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的编排,称为三合一太极拳。

在行功走架时,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人身可分为三节,每节又分为三节。知六合,即外三合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及不撇不停等。圆是太极之象,是活的基础。和式太极拳行拳走势,以圆为宗,身体各部在松柔状态下,做圆或弧形的公转和自转。四大节、八小节等身体相应的部位,似有无形绳线牵拉,(和式太极拳称为练架有绳,俗称挂线)。形成周身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换的变化规律。处处分清阴阳,追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动态平衡。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包含了接、引、化、发的技击含义,处处走圆形成练劲圆转,用劲自然。挨到何处何处走,周身无处不太极。临敌因势应变,圆切线引劲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浑圆松活弹发。表现出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太极拳理论知识

  太极拳 是中国 武术 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那么你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