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邓姓的名人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2收藏

历史上邓姓的名人有哪些?,第1张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闽侯邓氏宗族的字辈谱,前定是

大兴正春,永言孝思维则;

伯叔云台,世誉子孙长久。

宇宙立诚,为善自能赐福;

圣贤至训,修身乃可齐家。

湖南麻阳拖冲、锦和支派字辈谱是:

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 学应成永玉,大开光明继

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 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湾支派:

朝廷大国昌,宗德显其光, 记时臣明顺,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支派:

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 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 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

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镇平邓彦拔支派:

受彦先观凤盛贤,仁敦福永远维新

丰顺邓上增支派:

文成汝芝上,金榜永名扬,诗礼佳常盛,传来益书香

陆丰邓元文支派:

维玉德文干元福,来坊辉广永世昌

陆丰邓定龙支派:

汉武绍兴日,云台报德时,贤能念乃祖,奕世继初基

陆丰邓荣祥支派:

荣华富贵万元兴,宏二广德佳丰盛

陆丰县深塘支派:

就春荣庆,发浪云开,新费士司,久永清堂

饶平下善乡支派:

道位仕禹,伯绍俊昌,家馨振起,邦国栋梁,联登科甲,金玉满堂,荣宗耀祖,长发其祥

大埔邓维冈支派:

行九永玉,友耀儒业,大振家声,易经教训,万里鹏程,世代荣昌

闽侯邓氏宗族的前定字辈谱已使用了30几代,历500多年,其字辈已使用告罄,这次修谱,经多方考证、研究,在前定字辈谱的基础上,又续定了新的字辈谱,内容为:

显达博学,展奕先志宏略;

明哲崇礼,启励祖勋功业。

诚信贤能,祥泽世代昌荣;

道德智慧,昭耀日月光辉。

此字辈谱集劝勉子孙,吉祥传世为一体,体现了南阳闽侯邓氏宗亲的共同愿望。此字辈谱可再使用500多年,真的是,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邓廷桢,字维周,号嶰荺,晚号吉祥老人,又号刚木老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年乙未,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曾为清朝大臣,嘉庆进士,先后任过延安知府、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安徽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升任两广总督,其时正值鸦片泛滥之际,目睹鸦片之危害,邓廷桢逐步由主张弛禁转为严禁。1839年春,林则徐奉旨抵广州禁烟,他通力予以协作,取得虎门销烟的胜利。并加紧海防,多次击退英舰挑衅。1840年1月,调任闽浙总督,继续加强缉私与海防,时,英人欲索取香港,钦差大臣琦善以此事询问邓廷桢,邓力言不可。由于道光皇帝命琦善等投降派主和割地赔款,为向洋人示意主和,乃先后撤职查办抵抗派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和邓廷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邓廷桢被充军伊犁。1843年释还,旋即授甘肃布政使。1845年二月授任为陕西巡抚,四月奉旨任陕甘总督。1846年三月二十日晨起,邓廷桢伏案批阅公牍,就榻稍息,逝世。是年冬十月初三日,归葬于江苏上元县灵山(今南京东郊)下。

邓廷桢的成就不仅在做官之高,在爱国之切,一生所写诗文也是很多的,对古音韵等研究很深,著述有《诗双声叠韵谱》、《许氏说文双声叠韵谱》各一卷,《双砚斋笔记》五卷,《双砚斋诗钞》十六卷。

一世黄帝

二世玄嚣,即少昊帝挚

三世娇极

四世帝喾

五世契,受封于商,赐姓子氏

六世昭明

七世相土

八世昌若

九世曹围

十世冥

十一世振(核)

十二世微

十三世报丁

十四世报乙

十五世报丙

十六世主壬

十七世主癸

十八世天乙,就是商朝的开国之主成汤

十九世太丁

廿世太甲

廿一世太庚

廿二世太戊

廿三世河亶甲

廿四世祖乙

廿五世祖辛

廿六世祖丁。殷商的第十四代君主祖丁去世,先由其兄沃甲之子南庚继位,君临天下二十五年后驾崩,接下去,便轮到祖丁的长子阳甲接位。阳甲总共还有四个兄弟,依序为盘庚、小辛、小乙、曼,阳甲去世后,盘庚、小辛、和小乙,都先后继承了天下,可是,等到老四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后临终时,由于当时老五曼的年龄实在已经不小了,便没有传位于弟,而由其子武丁继位。这时候,或许为了安抚,继位后的武丁,便把叔叔曼封在河北的邓国,其后,曼的子孙便「以国为氏」,邓氏的得姓历史巳经超过了三千三百年,真是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

第一世曼,字德阳

第二世晁

第三世徵

第四世庆

第五世桓,以杨励忧勤著闻

第六世昆,由于商王无道,择周而事,封伺爵

第七世忠

第八世噶吉

第九世曰洛

第十故煦和

第十一世杞

第十二世朗喜

第十三世怡

第十四世沛

第十五世璧

第十六世淳

第十七世衡

第十八世略

第十九世宣

第廿世尚

第廿一世粹

第廿二世明渊,邓国被楚所灭。

第廿三世的邓史,是明渊的独子

廿四世为邓和

廿五世为邓耀

廿六世为邓侃,于周景王时官拜徐州刺史

廿七世为邓或质

廿八世邓晃

廿九世邓萼

卅世邓监,为晋阳县令

卅一世邓恺

卅二世邓安国

卅三世邓襄

卅四世邓沧,为直棣州牧

卅五世邓铭

卅六世邓文仲,是邓铭长子,周朝末年迁居河东,为河东县令,河东邓氏奉为开基之祖

卅七世邓灏平

卅八世邓缙光,于秦始皇时官至刺史

卅九世邓成,亦官至安凌刺史

四十世邓?

四十一世邓敏,于汉高祖时为中宪大夫

四十二世邓通,是邓敏的儿子,由于辅佐汉文帝有功,受赐铜山,筹造「邓通钱」而富甲天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把钱称为「通宝」,便是出于邓通的典故。

四十三世邓奎,是邓通的儿子

四十四世邓广汉,于汉宣帝时为申丞大夫

四十五世邓锦

四十六世邓明,是汉平帝时的御史

四十七世邓禹,是邓明的儿子,东汉中兴名臣邓禹被封为高密侯,总共有十三个儿子,其后每一房都枝叶繁盛,汇集而为著名的「高密」邓氏家族。

四十八世邓训,是邓禹的长子,官拜校尉,共有五个儿子,著名的邓后,也是他的女儿,

四十九世邓隙,是邓训的长子,台、闽、粤地区的邓姓,是邓隙的后裔。

五十世邓卓

五十一世邓闻舜

五十二世邓锡龙,是汉献帝时的襄阳刺史

五十三世邓相吉

五十四世邓艾,就是三国时期领兵入蜀灭汉的曹魏大将

五十五世邓忠,也是曹魏的大将,父子齐名

五十六世邓朗,是晋武帝时的中郎

五十七世邓攸

五十八世邓绥景

五十九世邓且

六十世邓继隆

六十一世邓锦常,是晋哀帝时的竟陵太守

六十二世邓姜,是镇国大将军

六十三世邓渊

六十四世邓东,是宋顺帝时的中丞

六十五世邓程汉

六十六世邓士奇,是梁朝的豫州牧

六十七世邓文含

六十八世邓禹元

六十九世邓振松

七十世邓宗亮

七十一世邓宏纶

七十二世邓清

七十三世邓煌,字开权,为唐朝官邦勤侯。邓煌有四个儿子,即邓景山、仁山、玉山、昆山。其中老二邓仁山的三个孙子,在唐代的初叶,便已经从世居的湘湖,播迁入闽:邓如?和邓如嵩兄弟,开基尔安府南康,其弟邓如岗,则开基太平桥清江沧下,另立支派。

七十四世邓景山,目前繁衍在台湾的大多数邓姓,都奉邓景山为传世之祖。邓景山是唐肃宗的节度使

七十五世邓扬

七十六世邓城

七十七世邓降

七十八世邓瑞廷,为唐懿宗时殿平县令

七十九世邓云彪

八十世邓镇玉

八十一世邓斯礼,于五代初期避朱温之乱,走避溶州

八十二世邓世祥

八十三世邓高,是宋朝的镇南节度使

八十四世邓起补

八十五世邓绍,是宋神奈的御史中丞

八十六世邓调元

八十七世邓洵武

八十八世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

《中州今古》90年2期“姓源考”一栏刊有何兆麟同志的《邓氏 家族的根在新野》一文,该文的目的在考证邓氏家族的“根”不在邓州实在新野。但从该文对邓氏家族渊源的介绍上,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十分宝贵的资料信息。《邓氏 家谱》目前只有两本;一本是河南省新野县档案馆保存的《邓氏 家谱》;一本是马来西亚华裔邓威先生回国寻根问祖带来的《邓氏家谱》。诚如作者所说,这两本《家谱》,“不仅相似,而且同源”。新野县的《邓氏家谱》称:“殷丁封叔父于河南为邓国,后因以为氏”。马来西亚的《邓氏家谱》,诚如作者所说,这两本《家谱》,“不仅相似,而且 同源”。新野县的《邓氏家谱》称:“殷丁封叔父于河南为邓国,后因以为氏”。马来西亚的《邓氏家谱》说:“邓氏家族的太始祖是商王武丁的季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后商王赐予曼公为邓姓”。经查证落实,《邓氏家谱》所载的人和事,与《嘉靖邓州志》的记载,和邓州现存的文物,完全相符。汉王符的《潜夫论》,在《志氏姓》篇中也说:“曼姓封于邓”。谢钧祥同志的《姓氏浅谈》“姓氏寻根24”《邓氏祖根在邓州》也说:“……至商朝时,高宗武丁灭口掉姒姓邓国,封其叔父于邓国曼地,赐姓曼氏,建立侯爵邓国。公元前678年,曼姓邓国被楚文王灭掉,其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邓”(见《河南电视报》)。从而说明《邓氏家谱》的资料是翔实可靠的。两本《邓氏家谱》,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但它们都说邓氏家族的太始祖是殷王武丁的叔父,即被武丁封到邓国的邓侯曼氏。武丁封曼氏于邓的事实,为我们研究殷商史,有关盘庚迁殷不是北蒙而为西亳偃师,提供了新的佐证。

自从《竹书》出土,《竹书》所载“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及其注语“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一段话,使不少学者认为“盘庚徙殷”徙的是北蒙即今河南安阳殷墟。并且认为安阳殷墟自盘庚建都直到纣亡,二百七十三年,一直是殷都,再没迁过都。但历史的实际,并非如此。因为从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不仅十五万片甲骨文中见不到盘庚的甲文,而且在发掘的十三座大墓中,也没有发现盘庚的墓葬。可见“盘庚徙殷”的“殷”不是北蒙。那么“盘庚徙殷”的“殷”,究在何处? 司马迁的《史记》及其《注》本,对此作有清楚的说明。《史记·殷本纪》说:“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殷道复兴”(P102)。关于“治亳”,《史记·集解》曾引郑玄的话解释说“治于亳之殷地”,并说“商家自此徙,而改号曰殷亳”。对“亳之殷地”,《集解》又引皇甫谧的话说“今偃师是也”。《史记·正义》在释“五迁”时也说“盘庚渡河,南居西亳”(均见《史记》P102)。《史记》及其《注》本的说明,可证“盘庚徙殷”的“殷”不是北蒙,而是西亳偃师。“盘庚徙殷”的“殷”为西亳偃师,不仅有史料作证,而且豫西考古的发现,也可以作证。彭金器、晓田二同志于1984年写的《试论河南偃师商城》一文,不仅论述了偃师商城是汤都西亳,而且还论及盘庚迁都西亳的事。他们说:“偃师商城并不是一个时期的建筑,……是筑成修补又重新使用。……对偃师古城进行重修并再次设都于此的……应是盘庚”(见《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文集》P414-514)。他们并对这个发现进行了论述,最后说:“既然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和地下发掘资料都表明盘没有把都城迁到安阳小屯,那么,他把都城迁到哪去了?我们认为盘庚把都城 迁到河南偃师。新近发现的偃师商城曾于二里岗上层时期进行过修补,而恰恰就在这个时期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治亳,行汤这政’,故推测,偃师古城的第二次修筑很可能是盘庚时期所为” (P417)。肯定了盘庚迁的是西亳偃师。

如今两本《邓氏家谱》对邓氏太始祖的叙述了,也证明“盘庚徙殷”的“殷”是西亳偃师,而不是北蒙。如果当时殷都不在偃师而在北蒙,北蒙距邓国一千多里,武丁绝为会把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叔父,封到千国之外的邓国去。那么当时的殷都是不是还在西亳?考盘庚迁殷,历小辛、小乙,直到武丁三年尚在西亳。试证诸武丁求贤的故事。《史记·殷本纪》说,武丁即位,三年不语,夜梦圣人,后于傅险得傅说,举以为相,殷国大治。关于傅险的地望,《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傅险)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 "(《史记》P·103)。武丁尚商都西亳的事,还可以证诸《国语·楚语》,白公子张谏楚灵王的话(见《国语》P·545)。从而可证武丁即位后到武丁三年,仍都西亳偃师。武丁五十年,才离开西亳徙朝歌。那么武丁刲其叔父于邓的时间,必在武丁三年后,徙朝歌前,所以,我们从武丁封其叔父邓的事实,可证“盘庚迁殷”,迁的是西亳。果如《竹书》所说,盘庚迁殷为今安阳殷墟,武丁决不可能在陕州河北县的傅险找到傅说。所以,从《邓氏家谱》的记载,为盘庚迁殷为今偃师,提供了新的佐证。

《邓氏家谱》的记载,还可以说明下列问题:

一、从新野县《邓氏家谱》称武丁为“殷丁”一例,可为盘庚迁“殷”后,把国号“商”改为“殷”,找到事实的证据。

二、从武丁封叔父于邓的事实,可以证明商代确有“封建制”。逆而推之,有“封建制”则有“嫡庶制”;有“嫡庶制”则有“传子之制”。商代之“封建制”,当不自武丁始。那么“传子之制”,亦不自周始。王国维说“殷以前无嫡庶之别”,“舍弟 传子之法,实自周始”(《观林堂集·殷周制度论》)的说法,是不足信的。我们认为商代“兄终弟及”的继统办法,是在特殊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辅助性措施,而嫡子继统,才是一种根本制度。试看“仲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争相代立”(《史记·殷本纪》),终于酿成“九世之乱”的事实,便说明改变这种制度是行不通的。它必然导致政权的不稳定,导致“诸侯莫朝”(《史记》P·101)的严重政治性恶果。随着商朝宗法制度的日见完善,这种“兄终弟及”的继统办法,便逐渐被废除,而嫡子继统制度终于成为正规。据说武丁时已设有“太子”。到禀辛、康丁以后,武乙、文丁、帝乙、帝辛,都是父死子继。到帝乙原想立和微子启为太子,以母贱,不得嗣,终于立了帝辛的事实,也可以作为证明。

三、从武丁刲其叔封于邓,赐姓曼氏的事实,可证至迟在武丁,已实行“赐姓制度”。这就是为什么殷亡以后,“而中原除宋以外,更无一子姓之国”(《殷周制度论》)的原故。

所以,从《邓氏家谱》所载武丁封其叔父于邓的事实,不仅证明盘庚迁殷为今偃师,而且还为我们今天研究商史的某些问题,也提供了新的佐证。

不知道对不对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著者待考,始修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安化潺溪坪宣城邓氏族谱,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饱义公五世孙焕良、焕让派下七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嫩省图书馆。

注:上述二谱中序称:吾邓氏本姓李,乃南唐烈祖李升之后,长子璟是为元宗,生子十人,而第八子名从镒,封蒋国公。“元宗殂,后主煜,名从嘉,从镒乃从母弟也。主甚爱之,加封邓王,出镇宣城。”宋太祖诏令攻金陵,城陷,李后主请降,授光禄大夫,而录用其子弟。从镒子衡,字天和,耻受命,乃操舟登金陵由洪都而上止新淦之金(淦)水渡,卜筑于桃花溪。宋太宗即位,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衡乃易李姓,以父封国邓为氏,祝发为僧,游闽越间。后主殂而捕令除,衡复还桃花溪,递传至忠旺,生三子,长子饱仁居江西,次子饱义,名连,字仲高,由乡荐官楚之常德府武陵郡守,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解组,偕三弟饱礼同上辰州,饱礼卜居沅陵漪溪,饱义卜居溆浦栎杨乡,尊饱义为一世祖,生处厚、处恭、处仁、处义四子,次子处恭由溆浦迁长沙之安化十四都潺溪坪。

历史上邓姓的名人有哪些?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