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提供一下朱元璋的26个儿子的简介吗?
明太祖朱元璋的26个儿子
1、朱标:皇太子,年38岁,建文帝的父亲。
2、朱樉:秦王,西安,被宫人毒死,年40岁。
3、朱棡:晋王,太原,年41岁。
4、朱棣:燕王,北京,建文四年登基称帝,年65岁。
5、朱橚:吴王,后改周王,开封,年65岁。
6、朱桢:楚王,武昌,60岁。
7、朱榑:齐王,青州,年65岁。
8、朱梓:潭王,长沙,自焚,年22岁。
9、朱杞:赵王,夭折,年2岁。
10、朱檀:鲁王,兖州,金石中毒而死,年20岁。
11、朱椿:蜀王,成都,年53岁。
12、朱柏:湘王,荆州,自焚,年29岁。
13、朱桂:豫王,后改代王,大同,年73岁。
14、朱楧:汉王,后改肃王,兰州,年44岁。
15、朱植:卫王,后改辽王,迁国荆州,年48岁。
16、朱栴:庆王,宁夏,年61岁。
17、朱权:宁王,迁国南昌,年71岁。
18、朱楩:岷王,云南,年72岁。
19、朱橞:谷王,迁国长沙,年58岁。
20、朱松:韩王,未之国,年28岁。
21、朱模:沈王,潞州,52岁。
22、朱楹:安王,平凉,年35岁。
23、朱桱:唐王,南阳,年30岁。
24、朱栋:郢王,安陆,年27岁。
25、朱㰘:伊王,洛阳,年27岁。
26、朱楠: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生,卒年不详。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朱樉次子秦愍王;朱棡三子晋恭王;朱棣四子燕王;朱橚五子周定王;朱桢六子楚昭王 ;朱榑七子齐王;朱梓八子潭王;朱杞九子赵王;朱檀十子鲁荒王;朱椿十一子蜀献王;朱柏十二子湘献王;
朱元璋的朱元章共有26个儿子,分别是: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㰘,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建文帝愈演愈烈的“削藩”行动中,太祖在世诸子中年岁最长的燕王朱棣退无可退,被迫于北平燕藩举旗“靖难”,开始了对抗建文朝廷的军事行动。对于举兵造反,燕藩阖府上下,均忐忑不安,不知前路如何。以燕王为首的靖难将士,被命运推着一步步向未可知的将来蹒跚而行。
而在燕王起兵时,太祖二十六子中,已先后薨逝八人,按时间顺序,分别为:
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第九子朱杞夭折。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历已经是1390年1月):第十子鲁王朱檀去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三月:第八子潭王朱梓,因牵扯进谋反案,而畏惧自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长子、皇太子朱标,病薨于京师。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后逾月而夭,未封王,称皇子楠。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次子秦王朱樉薨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第三子晋王朱棡病薨。本年闰五月,太祖亦驾崩。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因不愿在“削藩”中受辱,愤然自尽。
在燕王朱棣起兵时,已经有八位兄弟先后去世。靖难如何收场,和他们没有关系了。
燕军与南军大打出手前后,已经被建文帝“削藩”,废为庶人的太祖诸子有:
第五子周王朱橚: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展开‘“削藩”,首当其冲的就是太祖第五子、燕王同母弟、周王朱橚。
朝廷遣曹国公李景隆,突袭周藩封地开封,抓捕周王全家,废为庶人,远徒云南。建文四年(1402年),又被召回京师(南京)软禁。
直到燕王靖难成功后,才被放出,并恢复王爵,返回藩地开封。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橚薨于开封。
第七子齐王朱博:建文元年(1399年),被建文帝废为庶人,召回京师软禁。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靖难得胜,朱博被释放,复封齐王,回藩地青州。
但是朱博在青州多行不法,又叫嚣不满成祖,所以于永乐三年(1405年)被再次召回京师,次年被废黜、软禁。
宣德三年(1428年),因福建妄言男子楼濂谎称“七府小齐王”,欲谋不轨事,宣宗密令,使齐庶人朱博及其三子“暴薨”。
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于建文元年(1399年)被废为庶人,软禁于藩地大同。燕王靖难成功后,复封代王。
此后朱桂在藩地横行霸道、多有残民犯禁之事。成祖念及兄弟及连襟之情(代王妃与成祖皇后皆为魏国公徐达之女),没有废除朱桂王爵,只削去代藩护卫了事。
正统十一年(1446年),代王朱桂死,年七十三,太祖诸子中,最为长寿。
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同样在建文元年(1399年),朱楩被废,建文帝将其迁至福建漳州,令地方官员严加看管。
靖难后,成祖恢复朱楩王爵,此后又将其移藩湖广武冈州(今湖南武冈)。朱楩在武冈一住数十年,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七十二岁的朱楩于武冈去世,这也是太祖诸子中,最后一位去世的皇子。
以上四人,在燕王起兵时,已经被建文帝废藩,成为庶人,并严加看管,自身都难保,对于靖难之役,是毫无影响的了。
选择臣服于建文朝廷、“勤王”京师的太祖诸子有:
第十五子辽王朱植:藩地辽东广宁(今辽宁北镇),燕王起兵时,响应建文帝诏令,率辽藩护卫家眷南下“勤王”(其实就是建文帝不放心,把十五叔调回来好控制)。建文四年改封湖广荆州府。
朱植尚未到达藩地,燕军已渡江破京师,建文帝失踪,燕王朱棣登基,成为明太宗(成祖)。成祖怨恨朱植在靖难中不支持自己,此后借故削去辽藩护卫及疏远,只留下厨役侍卫三百人供朱植驱使。
辽王朱植狼狈不堪,郁闷中度过二十多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成祖去世前两个月,朱植薨于荆州藩地。
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藩地宣府(今河北张家口),距离燕藩近在咫尺。靖难爆发后,朱橞生怕四哥趁机攻打自己,于是在建文帝诏令“勤王”之下,急急忙忙率谷藩护卫弃守宣府,南下京师,(南京),“勤王”而来(其实就是投奔侄子,放弃与四哥对抗)。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在燕军已经抵达京师之外的严峻形势下,驻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见风使舵,打开金川门投靠燕王,使得燕军轻易攻破京师,为燕王登基称帝立下大功。之后,论功行赏的成祖将朱橞改封湖广长沙府。
而朱橞到长沙后,自恃有功,骄横跋扈,大肆搜刮,使得成祖不满,下诏斥责。朱橞乃至生出谋逆之心,意图谋反。但是尚未来得及实施,即被成祖得知,并粉碎其阴谋。之后,朱橞被废为庶人,发凤阳高墙关押。
宣德三年(1428年),同样因“七府小齐王”事,谷庶人朱橞及其二子,“自戕”而死。
辽王、谷王,选择支持建文朝廷,站错了队,日后都被成祖打压。辽王装孙子,总算得保首领,家族维系藩封。谷王先投靠建文,后又出卖侄子,自恃有功,骄横跋扈以至犯上作乱,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废身死下场。
不公开表态,选择中立,观望局势的太祖诸子有:
第六子楚王朱桢:朱桢为南方诸王之长,在藩地武昌,为太祖统掌西南各地,是太祖在西南的实际代理人,地位超然。
建文帝继位后,并没有对楚藩动手。而燕王发动“靖难”时,朱桢按兵不动,声言:天子无明诏,藩王不宜妄动。没有驰援京师朝廷。建文帝与燕军作战,手忙脚乱,没有顾得上这个南方诸王之首,朱桢得以保全。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难成功,即皇帝位,因朱桢没有明确对抗自己,所以未为难朱桢,还授予他宗人府宗正,名义上成为皇室族长。此后楚藩风平浪静,维持与帝系的良好关系。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朱桢在武昌去世,年六十。
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朱椿在太祖诸子中,以性情温和著名,喜好读书,容止容雅,太祖都称呼他为“蜀秀才”。
朱椿文学学识出色,而军事上不免就逊色了些,所以与太祖其他诸子偏于军功相比,蜀王在藩地成都教化地方,宽厚待人,地方安宁,四民乐业。
对于这个十一叔的作为,同样标榜文治的建文帝也十分欣赏,赞赏他与自己的理念相同,削藩中从没有想动朱椿的意思。燕王起兵后,私下去信询问朱椿意见,朱椿回复“忠孝为藩”。所以燕王也很高兴,认为十一弟忠孝当头,不偏不倚。
之后燕军得胜,燕王登基后,也没有难为朱椿,对其信任有加。朱椿继续镇守西南边陲,为国家屏障。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朱椿薨逝,时年五十三。
第十四子肃王朱楧:靖难时,肃藩封地远在甘肃甘州(今甘肃张掖),是太祖诸子中,藩地最为遥远的皇子。
甘州地方贫瘠,供应不足,朱楧早有移藩愿望,太祖在世时不敢提,等建文帝即位后,以为甘州遥远,需要亲王坐镇以安抚,也没有动过对肃藩“削藩”的念头。
而朱楧急于离开甘州困苦之地,眼见朝廷对于诸王开展削藩,灵机一动,主动上书建文帝,提出“缴还肃藩护卫,还甘州藩地与朝廷,自己移藩内地”,等于是自己主动把自己“削藩”。建文帝正头疼如何收回诸叔的权力,见肃王如此识趣,大喜过望,立即批准,收回肃藩护卫及藩封,改封肃王朱楧于兰州。
朱楧终于得以内迁,而建文帝也收回肃藩权力,皆大欢喜。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朱楧在兰州立即上表祝贺,臣服新君显示安守臣节,本分做人。成祖见与世无争、默默无闻,所以没有为难他。朱楧于兰州生活近二十年,号称太平王爷。永乐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肃王朱楧去世,年四十四。
第十六子庆王朱栴:藩地宁夏镇(今宁夏银川),当时的宁夏镇靠近北元,孤悬河套,位于战争前线。所以庆王就藩后,并未直接到宁夏镇,而是暂驻韦州(今宁夏同心韦州镇)。
朱栴在韦州居住长达九年。期间度过了燕王起兵与建文帝展开对抗的全部过程。因为不在藩地,没有什么威胁,所以无论是建文帝,还燕王,都没有特别关注朱栴,也许是建文帝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庆藩。
总之,庆王朱栴“靖难”、“勤王”都没有参与,在韦州的平淡度日,直至燕军获胜,燕王登基。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命朱栴正式就藩宁夏,又准许他夏天可以到韦州旧地避暑,还是很关照的。
此后朱栴平静地在宁夏及韦州两地生活了三十年,一直到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六十一岁的朱栴病逝于宁夏。
以上四人,在靖难中,保持中立,对于燕王和建文帝的战争,两不相帮(其实还是偏袒燕王,毕竟谁也不想被削藩,建文帝是正统所在,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朝廷,其实也相当于同情燕王,甚至支持了)。之后燕军得胜后,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尊贵、安宁的生活,得以善终。
支持燕王,参与靖难的太祖诸子有:
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朱权藩地大宁(今内蒙古赤峰),位于燕藩北平之北,地势重要。大宁直面北元,为大明反击防备北元的第一要地,所以宁王麾下护卫也是诸王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拥有“甲士八万、兵车六千”,并可以节制归附大明的蒙古兀良哈三卫。
在靖难开始后,建文帝为防止北方诸王倒向燕王,下诏辽、宁、谷诸王南下“勤王”,其实就是把诸王掌握在手中。辽王、谷王奉诏南下,而宁王朱权没有奉诏,既不南下,也不联系燕军,手握大军驻守大宁,观望后果。
建文帝见朱权不奉号令,大怒,下诏削去宁藩三护卫,削朱权爵位,废为庶人。但是距离遥远,宁王势力雄厚,削宁藩不过是空话而已。
朱权深知燕王是给自己挡枪的,如果朝廷击败燕军,那下一个绝对会轮到自己被废(其实已经被废,不过没有执行而已)。所以与燕王多有私下来往,以图联手自保。但这个时候,朱权尚未有彻底投靠燕王的意思。
燕王本来就觊觎宁藩雄厚实力,又得知宁王有联手意思,于是假意求助,率少数人直奔大宁,面见十七弟,哭诉朝廷压迫,并开口求援。朱权不知道是计,好生抚慰燕王,并支援大批粮草,然后又亲自送燕王返回北平。
不料半路上燕王突然发难,安排伏兵半请半押地簇拥着朱权就奔北平而去,而大宁也被燕军早就预备好的伏兵拿下。朱权本来就不满于朝廷削藩,自己也有对抗之意,虽然不是主动参与靖难,但是在燕王半是拉拢半是恳求的态度下,尤其是“事成后中分天下”的许诺下,横下一条心,就此参与靖难,并在日后为燕军草拟檄文,谋划军事,算是靖难中重要的一份子。而靖难成功后,燕王成为皇帝(成祖),对于唯一明确站在自己一边的兄弟,当初“中分天下”的承诺绝口不提,还拒绝了宁王移藩钱塘(杭州)、苏州的请求,最后朱权无法,只得就藩于南昌。
日后,感觉被欺骗的朱权气愤难平,对于成祖及帝系深怀怨望,并将之暗地嘱咐于后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十岁的宁王朱权,在郁闷了半辈子后去世,终年七十。而他的子孙,也牢记祖宗的嘱咐,时时牢记讨还公道。
最终,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权的玄孙,第五世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于南昌起兵“清君侧”,举兵为祖宗雪恨,而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因年幼未就藩,一直居住于京师(南京)的太祖诸子有:
第二十子韩王朱松,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靖难时,时年十九,未就藩。
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同朱松同岁,靖难时,时年十九,未就藩。
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建文元年(1399年),时年十七,未就藩。
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建文元年(1399年),时年十三,尚未成年,未就藩。
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建文元年(1399年),时年十一,同样未成年,未就藩。
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建文元年(1399年),与朱栋同岁,时年十一,未就藩。
对于这六位比自己还小一截的小叔叔们,建文帝自然不会怀疑他们对自己有什么威胁,留在京师好生奉养,但是也没有允许其外出就藩。
原本的计划是,消灭燕逆叛乱后,或是将他们迁往外地,给予富贵同时也严密控制,不授予权力;或是就在京师奉养,以富贵悠闲终身。
但是没有想到,燕王居然会获胜,而建文帝在大势已去前,也顾不上这些默默无闻的小叔叔们了。
之后燕王登基为帝,成为明太宗(成祖)后,将这些实际上都相当于儿子年纪的小弟弟们妥善安排,给予优厚待遇,并先后安排就藩(韩王因病去世早,所以没有来得及就藩,但是其子在长大后,被仁宗安排就藩了)。
以上,就是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太祖其余二十五子的具体情况。其中早逝八人,已被废四人,支持建文帝二人,保持中立四人,支持燕王一人,年幼留在京师、无所作为六人。而当时还有两位皇室亲王:秦王朱尚炳(秦慜王朱樉嫡子),晋王朱济熺(晋恭王朱棡嫡子);一位世子:鲁世子朱肇辉;一位靖江王:朱赞仪(太祖长兄朱兴隆之曾孙)。因不属于太祖诸子、成祖诸兄弟,所以这里不再复述。
朱元璋的后代: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皇帝,是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他推翻了元朝,结束了民族等级制度,消灭了狼群,建立了明朝,加强中央集权。398年,朱元璋在应天病死,享年71岁。接下来,让边肖告诉你关于朱元璋的后代。
很久以前,朱在凤阳的家,因其野中名门而被世人羡慕。没想到李自成带着韩寇到了北京,之后清朝又出兵南下。前朝宗室一半以上被土匪和清兵屠杀,剩下的成了亡国的奴隶。他们“不想生在王室”。明朝灭亡后,一些幸存的皇族成员建立了南明政权,继续领导反清斗争,在凤阳完成了朱氏家族最后也是最悲壮的篇章。还有一些人为了保存住在凤阳的朱氏家族生生不息的香火而流亡避难。
1644年3月19日,中国大盗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匪军入侵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景山公园自杀。临死前一天,他偷偷把自己四个儿子信任的太监送出宫外逃跑,之后就无处可去了。然后怕被李自成的匪军侮辱,把长女长平公主和小女儿昭仁公主用剑砍死了心爱的妃子。“你为什么生在我家?”他边切边哭。
事实上,这并不是朱杨悲剧的开始,也不是明皇室悲剧的结束。这场空虚的悲剧始于数年前。
明朝崇祯八年,张农民军攻占明朝都城凤阳。火烧明陵,掘朱祖坟。一批回到凤阳祖籍的明宗室成员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应该是凤阳朱氏家族劫难悲剧的开始。
明朝崇祯十四年春,李自成攻克河南重镇洛阳,处死了朱氏家族。与此同时,颍上郡王朱友存等府方王皇室成员被杀,在宫中放火烧了三天。同年二月,张攻下襄阳,杀了一家老小,又在桂阳杀了。与此同时,多达43名嫔妃被杀。1644年,李自成攻取平阳,晋王朱淑贵被俘。300多人被杀,包括西和郡王朱信贞。卷116:1642年9月,李自成决定用黄河填开封。开封府失陷,“死了几十万人,所有宗族都消失了。”只有纣王朱功和宁乡、安乡、永寿、仁和四县的诸王逃过一劫,周帆宗族数万人死亡。
公元1643年,张攻取武昌,楚王朱华魁居西湖。‘朱被杀’和楚凡‘天下皆亡’。明朝1644年,他死后不久,张展率众攻成都,蜀王朱知书率妾自杀。自杀后,她投井自尽,一名舒凡王室成员“被他的家人杀死”。同年三月,李自成攻克大同,代藩“灭皇族”,“闭门谢世”。1643年,李自成出兵兰州,朱智被俘被杀。“没有人会死”。1644年,李自成攻陷怀庆府,郑病死,郑世子的科学家朱载武孙被杀,庐陵郡的王竹载全家被杀。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朱标(懿文太子)、次子朱樉(秦愍王)、三子朱棡(晋恭王)、四子朱棣(明成祖)、五子朱橚(周定王)、六子朱桢(楚昭王)、七子朱榑(齐王)、八子朱梓(潭王)九子朱杞(赵王)、十子朱檀(鲁荒王)、十一子朱椿(蜀献王)
可以提供一下朱元璋的26个儿子的简介吗?
本文2023-12-03 03:05: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6329.html